咳嗽中医症状鉴别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咳嗽是一种常见症状,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与肺、脾、肝、肾等脏腑有关。
其中,肺虚、肺热、肺燥等病机是最为常见的。
肺虚咳嗽多见于老年人和体弱者,特点是咳声低微、多痰清稀;肺热咳嗽多见于年轻人,特点是咳声洪亮、咳痰稠黏有色;肺燥咳嗽多见于秋冬季节,特点是咳声干咳、咳痰少或无痰。
中医治疗咳嗽常常采用药食同源的方法,即通过调节饮食来辅助治疗。
例如,肺虚咳嗽患者应多食用具有滋阴补肺作用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肺热咳嗽患者则应多食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如绿豆、石榴、菊花等;肺燥咳嗽患者应多食用具有润肺止咳作用的食物,如梨、雪梨、石榴等。
除了饮食调理外,中医还常常采用针灸、按摩、草药等方式治疗咳嗽。
例如,常用的药方有麻黄汤、桔梗汤、川贝枇杷膏等。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节情志,认为情志不舒畅也会影响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因此在治疗咳嗽时也要进行情志调理。
总之,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十分深入,治疗咳嗽也注重综合调理,从多个角度入手,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 1 -。
咳嗽的鉴别诊断--西医和中医

咳嗽的鉴别诊断--西医和中医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许多疾病的表现。
从西医角度来看,咳嗽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点和可能的病因。
持续性咳嗽是肺部疾病的前兆,通常需要两三个月才能痊愈,而且常规止咳药似乎对其无效。
痉挛性咳嗽表现为剧烈的阵咳,咳嗽一声接着一声,咳嗽时间长且频繁,咳嗽时面部和颈部变得通红,呼吸受到影响。
这种咳嗽可能会引起声门痉挛、类似鸡叫的声音、干呕等症状,甚至导致舌系带溃疡、眼结膜下出血、脐疝、腹股沟疝和脱肛。
痉挛性咳嗽通常是百日咳、副百日咳或某些腺病毒感染的表现。
如果外周血计数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分类均明显增高,加上细菌培养阳性或血清学免疫学、PCR检查阳性,可以确诊百日咳。
湿性咳嗽是指在咳嗽时伴随有痰液。
这种咳嗽常见于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等疾病。
早期可能是轻度的干咳,后来转为湿性咳嗽,并可能伴有痰声或咳出黄色脓痰。
早期可能还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例如发热、打喷嚏、流涕和咽部不适等。
干性咳嗽是指在咳嗽时没有痰或痰量很少。
这种咳嗽可能是急性咽喉炎、支气管炎、早期肺结核或胸膜炎等疾病的表现。
发作性咳嗽是一种发作形式的描述,不存在具体的病因。
因此,这种咳嗽并没有任何意义。
实际上,大多数发作性咳嗽是过敏性咳嗽的表现。
变应性咳嗽通常是由病毒感染后迁延不愈且合并细菌感染引起的,同时也可能与过敏性因素有关。
诊断标准包括:1.慢性咳嗽;2.肺功能正常,气道高反应性检测阴性;3.具有过敏物质接触史、变应原皮试阳性、血清总IgE或特异性IgE增高或咳嗽敏感性增高之一;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例如CAV、上气道咳嗽综合征、EB等;5.糖皮质激素或抗阻胺类药物有效。
犬吠样咳嗽通常表现为咳嗽声音像犬吠,多见于会厌、喉头疾患或气管受压,尤其常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
由于儿童喉部的特点,喉腔狭小、喉软骨柔软、会厌软骨舌面、杓状软骨、杓状会厌襞、室带和声门下区粘膜下组织松弛,粘膜淋巴管丰富,因此发炎后易肿胀发生喉阻塞。
咳嗽中医名词解释

咳嗽中医名词解释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中有多种名词对咳嗽进行解释。
1. "咳嗽":指人体因外感六淫、内伤情志等原因导致呼吸道出
现异常刺激,引起肺气迅猛运动,形成咳嗽反应。
2. "干咳":指咳嗽时无痰或痰稀少,声音干燥。
3. "嗽音":指咳嗽时声音的特征,如嗽音重、低沉等。
4. "痰":指呼出的分泌物,分为痰液和痰饮两种类型,其中痰
液一般是由肺脏等器官分泌的黏液,痰饮则是由消化系统引起的痰。
5. "阳虚咳嗽":指咳嗽时伴有体虚、气短、自汗等阳虚体质的
表现。
6. "阴虚咳嗽":指咳嗽时伴有口干、咽痛、盗汗等阴虚体质的
表现。
7. "瘀血咳嗽":指咳嗽时伴有咳血或痰中带血的现象,与体内
瘀血有关。
8. "痰湿咳嗽":指因体内湿气停滞,导致痰湿堆积引发的咳嗽。
9. "痰热咳嗽":指体内痰火上炎,痰热上升引发的咳嗽。
这些名词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咳嗽的原因和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心咳、肝咳、脾咳、肺咳、肾咳,脏腑辨证治咳嗽

心咳、肝咳、脾咳、肺咳、肾咳,脏腑辨证治咳嗽
咳嗽是冬季常见病,对于咳嗽的治疗,有多种方法。
中医脏附辨证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以下介绍不同类型咳嗽的辩证方法。
心咳:表现为咳吐白痰,咳嗽时伴有胸闷,心慌,胸口疼,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舌尖红等。
治宜养心止咳,药用养心丸、镇咳散。
肝咳:表现为咳吐少量黄痰,咳嗽时伴两胁下疼,胃脘不适,心烦易怒,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治宜清肝泻火止咳,药用舒肝丸、泻肝丸、黛蛤散。
脾咳:表现为咳吐白痰,量多,伴有胃脘不舒,食欲不振,胃脘疼痛隐隐连及肩背,倦怠乏力,眩晕,舌质淡,苔白,治宜益气健脾止咳,药用健脾丸、归脾丸、橘红丸。
肺咳:表现为咳吐白痰或黄痰,伴有胸闷、气短,呼吸不畅,喘息,咯血等,治宜宣肺理气、化痰止咳,药用宣肺丸、清肺丸、鱼腥草合剂。
肾咳:表现为咳吐白痰,伴有腰膝酸软乏力,腰背疼痛,肢冷,尿失禁等,治宜滋补肝肾止咳,药用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肺系病证。
(2)主要临床表现:咳而有声,或伴咯痰。
(3)由外感引发者,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由外感反复发作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者,多病程较长,可伴喘及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2009版)。
(1)症状:起病急,通常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
初为干咳或少量粘液痰,随后痰量逐渐增多,咳嗽加剧,偶伴血痰等。
(2)体征:查体可无明显阳性表现。
也可在两肺闻及散在干、湿性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减少或消失。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可正常。
伴有感染者,可伴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沉加快。
X线胸片一般无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
(4)无慢性肺部疾病者需除外肺炎。
根据病史、咳嗽和咳痰等症状,两肺散在干湿性啰音等体征,结合血象和X 线胸片,可作出临床诊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风寒袭肺证:①咳嗽、痰白、痰清稀,或干咳;②鼻塞、流清涕;③恶寒、无汗或并发热;④肢体酸痛;⑤舌苔白,或脉浮或浮紧。
具备①项,加②、③、④、⑤中2 项。
2.风热犯肺证:①咳嗽、痰黄或白黏,或痰少、咯痰不爽,或干咳;②鼻塞、流浊涕,或鼻窍干热;③恶风或并发热;④咽干甚则咽痛;⑤口干渴;⑥舌尖红,或舌苔薄黄或薄白干,或脉浮数。
具备①项,加②、③、④、⑤、⑥中3 项。
3.燥邪犯肺证①干咳,或痰少或黏、难以咯出;②唇鼻干燥;③口干甚则口渴;④咽干甚则咽痛;⑤恶风或并发热;⑥舌尖红,或舌苔薄黄或薄白干,或脉浮或浮数。
中医关于“咳嗽”的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咳嗽”的辨证要点
一、辨外感与内伤
1.外感咳嗽
多为新病,病程短,常突然发生,病势急,常伴有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全身酸痛等肺卫表证,一般属于邪实
2.内伤咳嗽
多为久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病势缓,可伴有其他脏腑兼证,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
二、辨咳嗽的特征
1.咳声高亢激扬者多属实证,咳声低弱无力者多属虚证。
病势急骤而病程短暂者多为实证,病势缓慢而病程较长者多为虚证。
2.咳嗽时作,白昼明显,鼻塞声重者,多为外感咳嗽;咳嗽连声重浊,晨起时阵发性加剧,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咳嗽或痰热咳嗽。
3.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烈,持续不断,伴有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
三、辨痰的特征
1.寒
痰的颜色为白,性质为清稀,痰量多,气味无。
2.热
痰的颜色为黄,性质为黏稠,痰量多或少,气味腥。
3.湿
痰的颜色为白,性质为稠厚,痰量多,气味甜。
4.燥
痰的颜色为白或黄,性质为粘连成丝,痰量少,气味无。
中医治疗咳嗽辩证法

中医治疗咳嗽辩证法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风热、风寒、痰湿、痰热、阴虚燥热五个证型,治疗时根据各证型表现不同,选用成药也有区别。
一、风寒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稀,气急咽痒,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怕冷、稍有发热、无汗、肢体酸痛等。
一般选购:1、通宣理肺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20毫升。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禁止服用。
2、解肌宁嗽丸:口服,每日两次,1岁每次服半丸;两岁以上每次服1丸。
适用小风寒咳嗽。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二、风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气粗,或咳声嘎哑,痰粘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常伴发热、口干、咽喉疼痛等。
一般选用:1、川贝止咳露: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毫升。
服药时,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糖尿病患者禁用。
2、川贝清肺糖浆: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30毫升。
不是感冒引起的咳嗽、大便溏泄患者及婴儿最好不用。
寒咳、胃寒呕吐、糖尿病患者禁服。
三、痰湿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粘腻或稠厚或稀薄,早晨咳嗽咯痰尤甚,喉间常呼噜呼噜作响,胸闷吐清水,不想吃东西等。
一般选用:1、橘红片: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6片。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寒咳、虚咳不宜服。
2、苏子降气丸:口服,成人每日1-2次,每次6克。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肥腻食物;避免风寒;热咳、虚咳、干咳无痰患者禁用。
四、痰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声连连,痰少质粘,难以咯出,发热咽干口渴,胸闷胁痛气喘等。
一般选用:1、二母宁嗽丸: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1丸。
风寒咳嗽、痰量多而持续咯痰的患着不宜服;忌辛辣食物。
2、止嗽定喘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10毫升。
患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患者慎用本品。
五、阴虚燥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不易咯出,咽干或疼痛等。
一般选用:1、养阴清肺膏:口服,成人每日2-3次,每次10-20毫升。
忌辛辣油腻食物;咳嗽痰多患者不宜服用;孕妇、糖尿病患者禁服。
咳嗽-中医辨证

咳嗽-中医诊断辨证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1、诊断依据
1.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1.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1.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2、证候分类
2.1 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2.2 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2.3 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2.4 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5 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2.6 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
舌苔白腻,脉滑。
2.7 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2.8 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
舌淡嫩,苔白,脉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咳嗽的症候鉴别诊断
咳嗽,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引起的,以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咳嗽既可以是独立性的病证,又可以是肺系统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其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咳论》,该书对咳嗽的病因,病机,症状作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阐明了造成咳嗽的原因多种多样,其病证与症候也是各有不同,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补充完善,直至明代医家张介宾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了外感,内伤两大类,由此使得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成熟。
咳嗽总的病机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辨证要点主要为外感内伤,虚实,咳嗽特点以及咳痰特点。
根据辨证要点和病机大致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1.外感咳嗽
外感咳嗽多是六淫外邪侵袭肺系,肺气被郁,肺失宣降,导致咳嗽。
其中,风邪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易随风邪侵袭人体,故外感咳嗽多以风为先导,挟寒、热、燥等邪,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
外感咳嗽多属邪实,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
因于风寒者,肺气失宣,津液凝滞;因于风热者,肺气不清,热蒸液聚为痰;因于风燥者,燥邪灼津生痰……其病证症候鉴别诊断大致分为:
1.1风寒咳嗽
主要症状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痰稀薄色白,常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寒袭肺,肺气壅塞不宣,则咳嗽声重,气急;风寒上受,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咽喉作痒;痰稀薄色白,为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为风寒外束肌腠,舌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证。
治疗上以三拗汤和止嗽散加减,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1.2风热咳嗽
主要症状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咽燥喉痛,咳痰不爽,痰粘稠色黄,常伴恶风,身热,鼻塞流黄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肺热伤津
则口渴,咽燥喉痛;咳痰不爽,痰粘稠色黄为肺热内郁,蒸液成痰。
恶风,身热,鼻塞流黄涕为风热犯表,卫表不和。
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风热在表之证。
治疗上以桑菊饮加减,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1.3风燥咳嗽
主要症状为干咳作呛,咽喉干痒痛,鼻干唇燥,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丝,口干,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而少津,脉浮数或细数。
风燥伤肺,肺失清润,则干咳作呛;燥热伤津则咽喉干痒痛,鼻干唇燥,痰少而黏,不易咳出;痰中带血为燥热伤肺,肺络受损。
恶风,身热,鼻塞流黄涕为风热犯表,卫表不和。
舌质红而少津,脉浮数或细数为燥热之证。
治疗上以桑杏汤加减,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另外,有凉燥证,乃风寒与燥证并见,表现为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状,治疗以杏苏散加减。
2.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总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可分为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类。
他脏及肺者,多因实致虚,而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主要病位在于肺,且与肝、脾、肾三脏最为相关。
肝火犯肺者,气火灼津,炼液成痰;痰湿犯肺者,多因湿困中焦,脾失健运,精微不能上输于肺,反聚而生痰,上干于肺,此即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的道理。
甚则病及于肾,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由咳致喘。
而因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主气的功能失常,肃降无权,而气逆为咳。
2.1痰湿蕴肺
主要症状为咳嗽反复,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晨起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则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黏腻稠厚;脾运不健,则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为脾气虚弱;舌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内盛之征。
治疗上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2.2痰热壅肺
主要症状为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痰声,痰多黏厚稠黄,咯吐不爽,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质红,脉滑数。
痰热壅阻肺气,肺失清肃则咳嗽气息粗促,痰多黏厚稠黄,咯吐不爽;热伤肺络,则胸胁胀满,咳时引痛,甚则咳吐血痰;肺热内郁则身热,口干;舌苔薄黄腻,质红,脉滑数为痰热之征。
治疗上以清金化痰汤加减,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2.3肝火犯肺
主要症状为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阻咽喉,咳之难出,量少质黏,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肝失调达,肝气郁结化火,上逆侮肺,肺失肃降则咳逆阵作,咳时面赤;肝火上炎,则咳时面红,口苦咽干;痰黏难以咳出为木火刑金;胸胁胀痛,咳时引痛为肝经循行之区域,肝肺络气不和所致;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为肝火肺热之征。
治疗上以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2.4肺阴亏虚
主要症状为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则干咳,咳声短促;虚火灼津为痰,肺损络伤则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阴虚肺燥,津液不能上乘则声音嘶哑,口干咽燥;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消瘦为阴虚火旺;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治疗上以沙参麦冬汤加减,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综上,咳嗽由外感和内伤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上几类,鉴别可从寒热,虚实,咳嗽特点,咳痰特点,舌脉征象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以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