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配方与制作工艺之乳化体

合集下载

化妆品乳化体制备工艺详解.

化妆品乳化体制备工艺详解.

化妆品乳化体制备工艺详解.化妆品乳化体制备工艺详解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时虽然采用同样的配方,但是由于操作时温度、乳化时间、加料方法和搅拌条件等不同,制得的产品的稳定度及其他物理性能也会不同,有时相差悬殊。

因此根据不同的配方和不同的要求,采用合适的配制方法,才能得到较高质量的产品。

(一)生产程序(1)油相的制备将油、脂、蜡、乳化剂和其他油溶性成分加入夹套溶解锅内,开启蒸汽加热,在不断搅拌条件下加热至70-75℃,使其充分熔化或溶解均匀待用。

要避免过度加热和长时间加热以防止原料成分氧化变质。

容易氧化的油分、防腐剂和乳化剂等可在乳化之前加入油相,溶解均匀,即可进行乳化。

(2)水相的制备先将去离子水加人夹套溶解锅中,水溶性成分如甘油、丙二醇、山梨醇等保湿剂,碱类,水溶性乳化剂等加人其中,搅拌下加热至90-100℃,维持20min 灭菌,然后冷却至70~80℃待用。

如配方中含有水溶性聚合物,应单独配制,将其溶解在水中,在室温下充分搅拌使其均匀溶胀,防止结团,如有必要可进行均质,在乳化前加入水相。

要避免长时间加热,以免引起粘度变化。

为补充加热和乳化时挥发掉的水分,可按配方多加3%~5%的水,精确数量可在第一批制成后分析成品水分而求得。

(3)乳化和冷却上述油相和水相原料通过过滤器按照一定的顺序加入乳化锅内,在一定的温度(如70-80℃)条件下,进行一定时间的搅拌和乳化。

乳化过程中,油相和水相的添加方法(油相加入水相或水相加入油相)、添加的速度、搅拌条件、乳化温度和时间、乳化器的结构和种类等对乳化体粒子的形状及其分布状态都有很大影响。

均质的速度和时间因不同的乳化体系而异。

含有水溶性聚合物的体系、均质的速度和时间应加以严格控制,以免过度剪切,破坏,聚合物的结构,造成不可逆的变化,改变体系的流变性质。

如配方中含有维生素或热敏的添加剂,则在乳化后较低温下加入,以确保其活性,但应注意其溶解性能。

乳化后,乳化体系要冷却到接近室温。

实验一《膏霜类化妆品的制备》

实验一《膏霜类化妆品的制备》

实验一《膏霜类化妆品的制备》实验目的:(1)熟悉膏酸类化妆品配方的设计方法,并自行设计一个膏霜化妆品的配方;(2)掌握膏霜类化妆品的基本生产方法。

基本概念:1、乳化、乳化体将互不相溶的两种物质(油、水)进行混合,使其中一种物质均匀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这一过程叫乳化作用,简称乳化。

经乳化而得到的机械混合物称为乳化体。

乳化体的基本类型有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两种。

水包油型乳化体的分散相是油,油相物形成极微小的球状颗粒(0.1~10μm)分散于连续相水中;油包水型乳化体的分散相是水,水相物形成极微小的球状颗粒(0.1~10μm)分散于连续相油中。

除水包油型和油包水型乳化体外,还有复合型乳化体,如O/W/O和W/O/W。

要想制得均匀稳定的乳化体,必须在体系中加入适量的乳化剂。

2、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为了定量表示乳化剂的亲水和亲油性的强弱,1949年,美国阿特拉斯动力公司的葛里芬通过长期大量的乳化实验,提出了亲水亲油平衡值这一概念。

HLB = 亲水基的亲水性/ 亲油基的亲油性HLB值越高,亲水性越强;HLB值越低,亲油性越强。

现在,乳化剂的HLB值均以石蜡(HLB=0),油酸(HLB=1),油酸钾(HLB=20),十二醇硫酸钠(HLB=40)为相对标准,通过乳化实验对比其乳化效果而获得。

常用乳化剂的HLB值如表1所示。

3、油相乳化所需的HLB值化妆品中的油相成分包括油、脂和蜡等。

要使这些油相成分与水形成稳定的乳化体,对选用的乳化剂的HLB值有特定的要求,所要求的HLB值就是油相乳化所需的HLB值。

当选用的乳化剂的HLB值与油相组分乳化所需要的HLB值相吻合时,制得的膏霜乳化体比较稳定。

油相乳化所需的HLB值应该由乳化实验得到,但也可以通过计算求得。

常用油相成分乳化所需的HLB值如表2所示。

表1 常用乳化剂的HLB值表2 油脂乳化所需的HLB值混合油相乳化所需的HLB值遵循加和原理。

例如:制作W/O型冷霜,其中配方中的油相组成如下:蜂蜡:5%(制成W/O型,乳化所需HLB值为5);白油:26% (制成W/O 型,乳化所需HLB值为4);羊毛脂:18% (制成W/O型,乳化所需HLB值为8)。

化妆品乳化操作规程完整

化妆品乳化操作规程完整

化妆品乳化操作规程一、目的:本规程通过规范乳化生产和设备操作,从而提高半成品一次性合格率,减少产品质量事故及返工次数,降低生产周期。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膏霜、乳液、啫喱、化妆水、洗涤类生产操作。

三、生产操作规程及生产流程图(一)、膏霜生产操作规程及生产流程图1.1膏霜生产工艺操作规程A、油相将油、蜡、乳化剂和其他油溶性成份加入油相锅中搅拌加热,温度控制在 80℃至 85℃,使其完全溶解,要避免过度加热或长时间加热,以防止原料氧化变质。

容易氧化的油,防腐剂和乳化剂等在乳化之前加入油相中搅拌溶好,即可进行乳化。

B、水相将去离子水及水相其他组份一起投入水相锅,如水相含有水溶性聚合物,可用丙二醇分散好投入水相中,或用吊式均质机均质分散均匀投入水相中,搅拌中加热到 85℃至 90℃,保温 15-20 分钟。

C、两相混合a、O/W 在快速搅拌的条件下将油相均匀加入水相中,加料速度为 5-8KG/分钟,搅拌速度为 50 转/分钟,温度控制在 75℃至85℃。

b、W/O 在快速搅拌下将水相均匀缓慢加入油相中,加料速度为3-5KG/分钟,搅拌速度为 50 转/分钟,温度控制在 80℃至85℃。

D、均质乳化1、均质:两相混合完后,开均质,均质时间一般为 3~5 分钟,小锅一般均质 3 分钟,如有真空泵,均质时应该抽真空,让其在真空状态下均质乳化。

2、搅拌乳化:均质后在 80℃至 85℃情况下进行 15 至 20 分钟中速保温搅拌乳化,搅拌速度为 25 转/分钟。

E、搅拌速度控制在两相混合及均质乳化期间搅拌速度应该快,速度为 50 转/分钟。

保温搅拌乳化期间,搅拌速度应该控制在中速,25 转/分钟,降温过程搅拌速度为中速和低速,降到 45℃以前速度为25 转/分钟,45℃以下添加香精与防腐剂及其他的活性物搅拌速度为 20 转/分钟。

如能抽真空,整个过程应抽真空,乳化时温度要求控制在 80℃至 90℃,降温之前温度不能低于 75℃。

化妆品制备方法

化妆品制备方法

化妆品的工艺生产1.制造方法(1)油相的制备将油、脂、蜡、乳化剂和其他油溶性成分加入夹套溶解锅内,开始蒸汽加热,在不断搅拌条件下加热至70~75℃,使其充分熔化或溶解均匀,待用。

要避免过度加热和长时间加热以防止原料成分氧化变质。

容易氧化的油分、防腐剂和乳化剂等可在乳化之前加入油相,溶解均匀后,即可进行乳化。

(2)水相的制备先将去离子水加人夹套溶解锅中,水溶性成分如甘油、丙二醇、山梨醇等保湿剂,碱类,水溶性乳化剂等加入其中,搅拌下加热至90~100℃,维持20min左右灭菌时间,然后冷却至70~80℃,待用。

因配方中含有水溶性聚合物(植物胶、纤维素),所以应单独配制,将其溶解在水中,在室温下充分搅拌使其均匀溶胀,防止结团,后可进行均质,在乳化前加入水相。

要避免长时间加热,以免引起粘度变化。

为补充加热和乳化时挥发掉的水分,可按配方多加3%~5%的水。

(3)乳化和冷却上述油相和水相原料通过过滤器按照一定的顺序加入乳化锅内,在一定的温度(如70~80℃)条件下,进行一定时间的搅拌和乳化。

均质的速度和时间应加以严格控制,以免过度剪切,破坏,聚合物的结构,造成不可逆的变化,改变体系的流变性质。

乳化后,乳化体系要冷却到接近室温。

卸料时使其借助自身的重力,从乳化锅内流出。

冷却方式是将冷却水通入乳化锅的夹套内,边搅拌,边冷却。

(4) 陈化和灌装一般是贮存、陈化超过一天后再用灌装机灌装。

灌装前需对产品进行质量评定,质量合格后方可进行灌装。

图1化妆品的生产工艺流程2.添加剂化妆品中使用防腐剂、杀菌剂的目的是微生物在化妆品中的生长繁殖,起到防止制品劣化变质的作用。

常见的防腐剂、杀菌剂如下:2.1防腐剂(1)苯氧基乙醇(不会影响化妆品的稳定性,但对粘度的影响极大。

常与对羧基苯甲酸脂类、脱氧乙酸和山梨酸复配使用)(2)苯乙醇(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活性高,对酵母菌和霉菌活性小,但可增加细菌细胞膜的渗透性。

常与季铵盐、洗必泰、对羧基苯甲酯酸类、三氯叔丁基和氯甲酚等复配使用)(3)六氯酚(对革兰氏阳性菌有很少的杀菌作用,可用作皮肤杀菌剂,一般用作皂类、油膏类化妆品)2.2杀菌剂(1)氯己定(俗称洗必泰,具有相当强的广谱抑菌、杀菌作用,无毒、无刺激性、无致敏性)(2)甘宝素(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及表面活性剂,在酸性及中性溶液中有效且稳定。

乳化类护肤用化妆品生产工艺

乳化类护肤用化妆品生产工艺

乳化类护肤用化妆品生产工艺第一节皮肤与化妆品化妆品大多涂擦在人的皮肤表面,与人的皮肤长时间连续接触。

配方合理、与皮肤亲和性好、使用安全的化妆品能起到清洁、保护、美化皮肤的作用;相反,使用不当或使用质量低劣的化妆品,会引起皮肤炎症或其他皮肤疾病。

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化妆品的功效,开发与皮肤亲和性好、安全、有效的化妆品,有必要了解有关的皮肤科学。

一、皮肤的结构皮肤是人体的主要器官之一。

它覆盖着全身,与人体的其他器官密切相连,起着保护人体不受外部刺激或伤害的作用。

人的皮肤从表面来看是薄薄的一层,如果把它放在显微镜下面仔细观察,就会清楚地看到皮肤由表及里共分三层:皮肤的最外层叫表皮;中间一层叫真皮;最里面的一层叫皮下组织。

皮肤的结构如图6-1所示。

图6-1 皮肤的解剖和组织示意图二、皮肤的生理作用皮肤的作用主要是保护作用、感觉作用、体温调节作用、吸收作用、呼吸作用、汗液和皮脂的分泌排泄作用等。

皮脂(Sebum)是由皮脂腺分泌出来的,主要含有脂肪酸、甘油三脂肪酸酯、蜡、甾醇、角鲨烯和烷烃等物质。

根据皮脂分泌量的多少,人类的皮肤分为干性、油性和中性三大类,这是选择化妆品的重要根据。

皮肤吸收的主要途径是渗透通过角质层细胞膜,进入角质层细胞,然后通过表皮其他各层而进入真皮;其次是少量脂溶性及水溶性物质或不易渗透的大分子物质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导管而被吸收。

通常角质层吸收外物的能力很弱,但如使其软化,则可加快吸收。

通常情况下,水及水溶性成分不能经皮肤吸收,但油脂和油溶性物质可以从角质层和毛囊被吸收。

对油脂类的吸收方面,其吸收顺序为:动物油脂>植物油>矿物油。

猪油、羊毛脂、橄榄油等动植物油脂能被吸收,而凡士林、白油、液体石蜡、角鲨烷等几乎不能吸收。

酚类化合物、激素等易被吸收。

对维生素来讲,具有油溶性的维生素A、D、E、K等比较容易被皮肤吸收,而水溶性维生素C、B难吸收。

三、皮脂膜和天然调湿因子1.皮脂膜皮肤分泌的汗液和皮脂混合,在皮肤表面形成乳状的脂膜,这层膜称为皮脂膜(Sebaceous Film)。

化妆品基本配方和生产工艺

化妆品基本配方和生产工艺

化妆品基本配方和生产工艺一、化妆品基本配方的组成1.基质:化妆品的基质是指形成化妆品外观和质感的主要成分。

常见的基质包括水相基质和油相基质。

-水相基质:如水、乳液和凝露等,主要用于增加化妆品的湿润度和滋润度。

-油相基质:如矿物油、植物油和液体石蜡等,主要用于增加化妆品的滋润性和防止水分蒸发。

2.功能性成分:功能性成分是指具有特定功效的物质,根据不同的化妆品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功能性成分。

-抗氧化剂:用于延缓化妆品中成分的氧化,增强其稳定性。

-柔润剂:用于增加化妆品的光滑感和细腻度。

-美白剂:用于减少黑色素的生成,达到美白效果。

-防晒剂:用于抵抗紫外线辐射,保护皮肤免受伤害。

3.辅助成分:辅助成分是指为了改善化妆品的质地、稳定性、保湿性等性能而添加的成分。

-乳化剂:用于使不相溶的油水两相均匀混合。

-稳定剂:用于增加化妆品的稳定性,防止成分的分层和氧化。

-粘度剂:用于调整化妆品的粘稠度,使其易于涂抹和粘附。

4.添加剂:添加剂是为了改善化妆品的外观、香气和质感而添加的物质。

-香料:用于给化妆品增添香气,提升使用者的感官享受。

-色素:用于调整化妆品的颜色,使其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抗菌剂:用于防止化妆品受到细菌污染,保持其质量和安全性。

二、化妆品生产工艺化妆品的生产工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原料配制:将所需的原料按照配方比例准备好,包括基质、功能性成分、辅助成分和添加剂等,确保每种原料按照正确的比例进行配制。

2.混合搅拌:将配制好的原料放入混合搅拌设备中进行充分的搅拌混合。

根据所需的化妆品质地和特性,可以采用不同的混合搅拌方式,如机械搅拌、真空搅拌等。

3.加热杀菌:一些化妆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加热杀菌处理,以确保化妆品的卫生安全性。

通常采用高温加热或者灭菌剂进行杀菌。

4.调整质地:根据化妆品的需求,可以通过加入粘稠剂、溶解剂等成分来调整化妆品的质地和粘稠度。

5.冷却降温:将搅拌好的化妆品进行冷却降温处理,使其达到生产要求的温度范围,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化妆品的稳定性。

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 第五章:化妆品配方设计

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 第五章:化妆品配方设计

化妆品配方设计的关键
1.乳化体的类型 2.油水两相的比例 3.油相的组分 4.水相的组分
W/O乳化体则是油相直接与 皮肤接触,水分挥发慢,没
有“冷”感。其膏体较硬
从油相的综合熔点和渗透 性考虑。除了雪花膏,其 他很少超过37℃,渗透性: 动物脂植物脂矿物油; 胆甾醇、卵磷脂和表面活 性剂的加入可以改善渗透
第三节 化妆品配方的基本概念
一、化妆品配方的设计程序 首先确定剂型,其次确定基质,再根据
乳化原则、溶剂极性相容原则和化学反应性 原则确定各种原料的添加及溶解顺序、加入 温度、搅拌速度及时间等具体工艺条件。
膏霜类化妆品配方的设计程序 ①确定乳化类型;②选定油相组分; ③选定乳化剂;④选定水相组分。
防晒产品配方的设计程序 ①确定剂型;②选定防晒剂;③选定油相原料; ④选定乳化剂; ⑤选定成膜剂; ⑥选定抗水剂。
水量在10%以下,不易生粉刺和起疙瘩,易生皮屑。与 过于频繁受热,曝晒风袭,使用碱性肥皂、皮肤不洁有关
中性皮肤:介于干性和油性皮肤之间,易受季节影响,冬天较干
燥,皮肤红润,富有光泽,润滑不粘,纹理细腻。
油性皮肤:毛孔明显,表皮分泌物 多,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强。
先天性皮脂腺活动亢进、雄性激素分泌过多,偏食多脂 食物,香浓调味品摄入过多,B族维生素缺乏。
减 粉润雪 痱 香爽粉 化 古花香 护 调珠透
肥 底肤花 子 粉身饼 妆 龙露水 发 理光明
霜 霜蜜膏 粉 、粉、 水 水水、 素 、、、
、、 、、

、 、、













化妆品的分类
按剂型分

乳化体系配方加增稠剂的规律

乳化体系配方加增稠剂的规律

乳化体系配方加增稠剂的规律乳化体系是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中常见的一种配方形式,其中包括乳霜、乳液、乳膏等。

乳化体系是由水相和油相通过乳化剂稳定起来的,其中水相与油相互相融合形成均匀的乳状液体。

乳化体系在配方中的加稠剂的作用是增加配方的厚度和粘稠度,使得产品更易于使用和涂抹,同时也可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质感。

在乳化体系中加稠剂的选择和调配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复杂过程,下面将详细介绍乳化体系配方中加稠剂的规律。

首先,加稠剂的种类和性质是影响乳化体系厚度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增稠剂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有机和无机增稠剂。

有机增稠剂一般具有较好的胶凝性和粘稠度,对乳化体系的厚度调节较为有效,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聚乙烯醇(PVA)等;而无机增稠剂一般具有较好的增稠效果和稳定性,如蒙脱土、二氧化钛等。

根据产品的要求和特性,选择适合的增稠剂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加稠剂的用量对乳化体系的稠度和粘稠度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增稠剂的用量过大会导致产品的粘稠度过高,影响产品的使用感受;而用量过少则无法达到预期的增稠效果,产品可能会出现分层或不稳定的情况。

因此,在配方中加稠剂的用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配,通常是在试验和实践中逐步确定的。

另外,加稠剂的pH值和配方中其他成分的相容性也是影响乳化体系稠度和稳定性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对于含有电解质的乳化体系,选择对电解质敏感度低的增稠剂是比较合适的;而对于pH值偏低或偏高的乳化体系,选择对pH稳定性好的增稠剂是比较重要的。

此外,加稠剂与其他成分的相容性也需要考虑,避免出现不良化学反应或相互影响。

最后,加稠剂的加工工艺和搅拌过程对乳化体系的稠度和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搅拌过程中需要控制搅拌速度和时间,确保加稠剂均匀分散在乳化体系中,避免出现团块或分层现象;同时也需要注意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温度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乳化体系配方中加稠剂的规律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复杂过程,需要根据产品的特性和要求选择适合的增稠剂种类、用量和加工工艺,以确保产品表现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妆品配方设计与制备工艺》
本复习资料用途:用于《化妆品配方设计与制备工艺》考试,以及《化妆品配制员》职业资格考试。

但是本资料只是两门考试的部分内容,不是全部。

本复习资料目的:列出两门考试与化妆品配方与制备工艺相关知识的要点,便于各位同学

大于1μm
1 ~ 0.1μm(约) 0.1—0.05μm 0.05μm以下乳白色乳化体蓝白色乳化体灰色半透明液透明液
4.乳状液颗粒大小的测定方法:浊度法、计数法、光散射法、显微镜法
5.影响乳状液黏度的因素
1)外相的黏度
2)内相的黏度
9.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界面张力、界面膜的强度、界面电荷的影响、黏度的影响
10.乳状液不稳定性的三种表示方式:分层、变型、破乳
11.影响絮凝和聚结速度的主要因素:电解质、电场、温度
12.选择乳化剂的原则
(1)当选用两种乳化剂配成混合乳化剂时,HLB值不要相差过大,一般不超过5为宜,否则所配乳化体的稳定性不好。

(2)选用多个HLB值呈等差变化(如HLB值分别为6、8、10、12、14、16)的乳化剂组成混合乳化剂,所配乳化体稳定。

60、
10.0。

14.乳化体化妆品根据产品的形态,可分为不能流动呈半固态的膏霜(其中较硬的叫膏,较软的叫霜)和可以流动的乳液。

常见乳化体化妆品有润肤霜、润肤乳液、冷霜、雪花膏等。

15.润肤霜的作用是恢复和维持皮肤健美的外观和良好的润湿条件,以保持皮肤的滋润、
柔软和富有弹性。

它可以保护皮肤免受外界环境的刺激,防止皮肤过分失去水分,向皮肤表面补充适宜的水分和脂质。

16.润肤霜根据其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日霜、晚霜、护手霜、按摩膏、眼霜等。

润肤霜的主要质量问题及质量控制方法:P191
b)配方或工艺原因,使得内相粒径不够细或者分布不均匀。

(2)乳液在贮存过程中,黏度升高
采用了较硬脂酸盐或硬脂酸酯类作为乳化剂
(3)颜色变黄
18.冷霜
一种含香味剂的油脂性膏体,又名香脂。

是典型的W/O型乳化体,由于涂擦在皮肤上产生凉快感觉,故而得名。

与雪花膏相比,其膏体更无油腻感。

主要原料为水、蜂蜡、硼砂、白矿油、凡士林及黏度调节剂等。

乳化剂一般是蜂蜡与硼砂反应物;或者加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也可以单纯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般也会加上其它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也可以单纯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雪花膏的主要质量问题及控制方法:
(1)颗粒粗(乳化工艺:均质速度、乳化温度;配方:碱不够或过量,或甘油不够)(2)出水(配方:碱不够,水中盐分多)
(3)起面条(配方:硬脂酸过多)
(4)变色(配方成分被氧化,)
(5)刺激皮肤(防腐剂用量多,某些原料杂质)(6)霉变和发胀(防腐剂不够,生产带入微生物)
保湿剂甘油、丙二醇、聚
乙二
醇、山梨醇等
保湿、调理、调节产品黏度及降
低冰点作用
富脂剂白油、植物油、羊
毛脂、脂肪酸、高
护发、改善梳理性、柔润性和光
泽性;增稠作用等。

碳醇等
乳化剂单硬脂酸甘油酯、
棕榈酸异丙酯、失
水山梨醇脂肪酸酯

乳化作用,并可起到护发、护肤、
柔滑和滋润作用
3、特种添加剂:水解蛋白、维生素E、霍霍巴油等
是乳化体护发用品,主要作用是补充头发油分、使头发发亮、柔软并有适度的整发效果。

发乳的主要原料有水、油性原料、乳化剂、黏度调节剂及保湿剂等。

可以制成O/W型或者是W/O型。

25.焗油膏是通过蒸汽将油分和各种营养添加剂渗入到发根,起到养发、护发作用的乳化
体产品。

第四章乳化体生产
26.乳化方法:油、水混合法、低能乳化法
27.润肤霜的一般生产工艺流程图:
6)灌装
29.乳化体的生产工艺
1)间歇式乳化
2)半连续式乳化
3)连续式乳化
30.乳化剂的加入方法:
1)乳化剂溶于水中
2)乳化剂溶于油中
2)降低温度的方法
3)加入阴离子的方法。

32.低能乳化法
原理:将水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水加热与油相(加热)高温乳化;另一部分水不加热,
直接加入乳化体中,以达到降温的效果,从而节省能量。

一般用于制造O/W型乳化体。

33.润肤霜的主要质量问题及控制方法
(1)产品不稳定(包括:膏体外观粗糙不细腻,黏度异常,油水分层)
a)配方上原因:
乳化剂选择不当,HLB值过高或过低
油脂选用高熔点的蜡
b)原料的原因:
乳化剂质量问题。

乳化剂有效含量不够。

可能称料过程出现问题或乳化剂原料变质所引起。

c)工艺的原因:
原料未充分溶解。

油相固体原料未充分溶解;
水相高分子原料预分散不充分
均质乳化时间不够或均质机工作不正常
搅拌速度过快或真空度不够
在高温下就停止搅拌
(2)膏体变色
可能的原因有:
a)主要是香精或活性成分不稳定所引起。

b)油脂加热温度过高。

加热温度超过110℃,造成油脂颜色泛黄。

控制方法:不使油
脂加热温度过高,加热时间过长。

(3)膏体变味
(2)在贮存过程中,黏度逐渐增加
(3)颜色泛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