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礼仪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汉服表演古装礼仪教案

汉服表演古装礼仪教案

汉服表演古装礼仪教案教案标题:汉服表演古装礼仪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汉服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古代礼仪;2. 学习古代汉服的穿着方式和礼仪动作;3. 培养学生的形体美感、仪态端庄和合作精神;4. 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自信心。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资料介绍汉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汉服样品或图片展示,以便学生了解古代汉服的穿着方式;3. 视频或实地观摩古装表演,以启发学生对古代汉服礼仪的认知;4. 音乐、道具和舞台布置,以增强表演效果;5.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套汉服。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PPT或图片资料,向学生介绍汉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引发学生对古代汉服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古代礼仪的好奇心。

Step 2:示范与解说(20分钟)1. 向学生展示汉服样品或图片,解说古代汉服的穿着方式和礼仪动作。

重点介绍汉服的领巾、腰带、袖口等细节,以及行走、鞠躬、拜访等礼仪动作。

2. 播放视频或带领学生实地观摩古装表演,让学生亲眼见到古代汉服的风采和礼仪动作。

解说表演中的关键点和技巧。

Step 3:分组实践(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套汉服,包括服装、道具和化妆品。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组长,负责组织和指导其他组员进行汉服表演的排练。

3.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协作,学习并模仿古代汉服的穿着方式和礼仪动作。

组长可以参考示范和解说中的技巧进行指导。

4. 教师在小组间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表演技巧和形体美感。

Step 4:集体展示(20分钟)1. 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摩并给予评价和鼓励。

2.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演情况,给予肯定和指导意见,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表演水平。

3. 最后,全班一起欣赏和评价各小组的表演,分享学习心得和感受。

Step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汉服礼仪教案模板小学

汉服礼仪教案模板小学

汉服礼仪教案模板小学教案标题:汉服礼仪教案模板(小学)教案目标:1. 了解汉服的起源、发展和传统意义。

2. 学习汉服的基本款式和穿着方法。

3. 掌握汉服礼仪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1. 了解汉服的基本款式和穿着方法。

2. 学习汉服礼仪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

教学难点:1. 理解汉服礼仪的传统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图片资料。

2. 汉服样本或图片。

3. 汉服礼仪示范视频(可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汉服的概念和起源,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展示汉服的图片或样本,让学生感受汉服的美丽和特点。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PPT或图片,讲解汉服的基本款式和穿着方法,包括上衣、下裳、腰带等。

2. 解释汉服的传统意义,如代表着尊重、庄重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学习汉服礼仪(15分钟)1. 介绍汉服礼仪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如行走、站立、鞠躬等。

2. 展示汉服礼仪示范视频(可选),让学生观察并模仿。

四、实践操作(15分钟)1. 分发汉服样本或图片,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学习如何穿着汉服和展现汉服礼仪。

2. 指导学生进行汉服礼仪的模拟演练,包括行走、站立、鞠躬等动作。

五、总结归纳(5分钟)1. 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汉服礼仪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2. 鼓励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汉服礼仪,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

六、拓展延伸(可选)1. 组织学生进行汉服文化展示或汉服秀,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汉服文化。

2. 鼓励学生了解其他传统礼仪和文化,如传统节日、传统乐器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汉服的基本款式和穿着方法,以及汉服礼仪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

通过实践操作和模拟演练,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汉服礼仪的要点。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汉服礼仪培训

汉服礼仪培训

以反报,不可以轻报,不可以不报。 礼行直道,行宽道,行恕道。 知恩知报。 知礼者知理,有礼者有理,合礼就是合理。 礼自心生,礼由己发,为礼由己。
三.如何还礼
• 礼的规则是有来有往,双向对等。对 方行礼,必须还礼。如果是长上还礼, 要轻一级或两级还礼。 • 给天地祖先先师行礼,天地祖先先师 不还礼。因为他们一直在对我们“施 礼”,我们只是在还礼,报答。 •
四.总结
• • • •
• • • •
礼的内在规则:施报双向,平等对等。 礼的特点:敬、让。 礼的功用:别、分、明、敬、恭。 报的规则:以直道相报,也可以重报。不可
1.手位:
• 男生坐姿,刚毅正大。 挺胸,挺腰,向后摆肩。两脚平行放置, 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附膝,或双手自 然附在胸腹之间,左手叠并在右手上。 • 女生坐姿,典雅尊贵。 挺胸,挺腰。两脚稍分开,两腿并拢。 双手自然附膝,或附在胸腹之间,右手重。 挺胸,挺腰,两脚平行放置,两腿 中线垂直,双手自然下垂。 行大礼仪时,双手附心。 女生站立,高洁挺拔。 挺胸,挺腰,两脚平行放置,两腿 中线垂直,双手自然下垂。 行大礼仪时,双手附心。
一.行礼准备
男生 双手附心。行大礼仪前,站立时双手贴放在心与脐之间的腹部,左手叠并 在右手上(前),两肘与手成直线。 礼义:用双手行礼表示二位思维。两手并用,表示“与天地合其德”,同 时具有天和地的美德与智慧。 左手表示天,表示乾,表示天德,表示进取。 右手表示地,表示坤,表示地德,表示承载。 男生要天德在前,同时具备大地之德。 女生 双手附心。行大礼仪前,站立时双手贴放在心与脐之间的腹部, 右手叠并在左手上(前),两肘与手成直线。 礼义:女生要地德在前,同时具备天乾之德。
2.大揖礼 • 双手同时从两侧张开, 上举,划半圆至面部 前方,叠并。双臂呈 椭圆。手臂随腰部, 躬身45度。 • 用于向长辈或上级行 大礼。

汉服行礼教案

汉服行礼教案

汉服行礼教案教案标题:汉服行礼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汉服文化及其在中国传统礼仪中的重要性;2. 学习并掌握汉服行礼的基本动作和礼仪规范;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准备:1. 汉服样本或图片;2. 视频或图片展示设备;3. 学生们的汉服(如果可行);4. 录制或找到相关的汉服行礼视频。

教学步骤:引入:1. 展示汉服样本或图片,向学生介绍汉服的起源、演变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向学生展示汉服行礼的场景和重要性。

主体:3. 向学生介绍汉服行礼的基本动作,例如鞠躬、叩首、作揖等。

通过示范和解释,让学生理解每个动作的含义和礼仪规范。

4.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观摩、模仿和指导彼此的汉服行礼动作。

教师可以提供反馈和指导。

5. 教师示范:穿着汉服进行行礼动作的示范,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汉服行礼的形式和流程。

实践:6. 学生实践:让学生穿上汉服,按照教师的示范和指导,进行汉服行礼的实践。

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实时的指导和反馈。

7. 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在班级或学校的活动中展示他们学到的汉服行礼。

可以安排学生们进行小型的汉服行礼表演,邀请其他班级或家长观看。

总结:8. 知识回顾:与学生一起回顾汉服行礼的基本动作和礼仪规范,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9.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汉服行礼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鼓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10. 结束语:总结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拓展活动:1. 邀请专家或文化传承人士到班级进行汉服行礼的讲解和示范;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活动或展览,加深对汉服行礼的理解和认知;3. 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学习其他中国传统礼仪,如茶道、书法等。

注: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汉服与礼仪培训课程设计

汉服与礼仪培训课程设计

汉服与礼仪培训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汉服的历史背景、分类及特点,掌握基本的汉服知识。

2. 学生能了解中华传统礼仪的基本原则和表现形式,掌握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

技能目标:1. 学生能正确穿戴汉服,并掌握汉服的搭配技巧。

2. 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中华传统礼仪,展示良好的仪态和风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汉服与礼仪,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遵循礼仪规范,展现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传统文化类课程,结合历史、语文等学科知识,注重实践性与趣味性。

学生特点: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在认知、情感和动手能力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应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服与礼仪。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汉服知识:- 汉服的历史演变与五大款式特点- 汉服的材质、色彩及纹饰寓意- 汉服的正确穿戴方法与搭配技巧2. 中华传统礼仪:-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日常行为礼仪:如问候、作揖、行走、就座等- 社交场合礼仪:如宴席、聚会、拜访等3. 汉服与礼仪实践:- 汉服穿戴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穿戴汉服,学会正确搭配- 礼仪实践:设置不同场景,让学生模拟实践中华传统礼仪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汉服的历史演变与五大款式特点第二课时:汉服的材质、色彩及纹饰寓意第三课时:汉服的正确穿戴方法与搭配技巧第四课时:日常行为礼仪学习与实践第五课时:社交场合礼仪学习与实践第六课时:汉服与礼仪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关联:《传统文化》教材第三章“传统服饰与礼仪”内容,结合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拓展,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讲解汉服的历史文化、礼仪规范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汉服礼仪教案幼儿园中班

汉服礼仪教案幼儿园中班

汉服礼仪教案幼儿园中班一、引言汉服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幼儿的美德和社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在幼儿园中班开展汉服礼仪教育活动,帮助幼儿了解汉服及其相关礼仪,并培养他们的社交礼仪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认识汉服及其历史意义;2.学习汉服基本穿戴与搭配方法;3.了解汉服礼仪的基本规范;4.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和礼貌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汉服的来源和历史意义;2.汉服的基本款式和特点;3.汉服的穿戴方法;4.汉服礼仪的基本规范。

2.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述汉服的来源和历史意义,引起幼儿的兴趣;2.观察法:展示不同款式的汉服实物,让幼儿观察与比较;3.演示法:教师示范汉服的穿戴方法,并引导幼儿模仿;4.游戏法:设计各种小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汉服礼仪。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汉服图片或视频,让幼儿了解汉服的美丽和特点。

2. 认识汉服的来源和历史意义讲解汉服的来源和历史意义,引发幼儿的兴趣与思考。

3. 学习汉服的基本款式和特点展示不同款式的汉服实物,让幼儿观察、比较,并与教师进行互动讨论。

4. 学习汉服的穿戴方法教师示范汉服的穿戴方法,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穿戴技巧,并让幼儿模仿穿戴汉服。

5. 学习汉服礼仪的基本规范通过展示汉服礼仪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讲解汉服礼仪的基本规范,如行走、鞠躬、礼让等。

6. 进行汉服礼仪游戏设计各种小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练习汉服礼仪,如模拟古代宴会、走秀等。

五、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通过汉服穿戴和礼仪展示活动进行评估;3.针对幼儿的习惯行为进行评估。

六、教学延伸1.组织汉服主题的班级活动,加深幼儿对汉服礼仪的认识和体验;2.邀请专业人士为幼儿讲解更深入的汉服文化知识;3.可邀请家长参与汉服服装秀活动,增强亲子互动和交流。

七、结束语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幼儿将对汉服及其相关礼仪有更好的了解,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社交礼仪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汉服礼仪教案模板小学

汉服礼仪教案模板小学

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三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服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认识汉服的特点、穿着方式及礼仪。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 汉服的基本特点与穿着方式。

2. 汉服礼仪的基本规范。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汉服礼仪的实践操作。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汉服图片、视频等。

2. 汉服服饰一套(教师演示用)。

3. 学生准备一本关于汉服的书籍或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汉服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汉服的起源和特点。

二、讲解汉服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朝代的汉服样式,讲解汉服的发展历程。

2. 介绍汉服的基本特点,如:宽袍大袖、领口开衩、腰带束腰等。

3. 讲解汉服的穿着方式,包括衣物的摆放、穿戴顺序等。

三、讲解汉服礼仪1.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汉服礼仪的基本规范,如:行礼、鞠躬、揖礼等。

2. 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汉服礼仪的实际操作过程。

四、实践操作1. 教师示范汉服礼仪,学生跟随模仿。

2. 学生分组进行汉服礼仪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如:汉服的起源、特点、穿着方式、礼仪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汉服的基本特点、穿着方式及礼仪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如:模仿准确、动作规范等。

3. 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汉服文化。

2. 组织学生参加汉服主题活动,如:汉服知识竞赛、汉服表演等。

板书设计:一、汉服简介1. 起源:汉朝2. 特点:宽袍大袖、领口开衩、腰带束腰等3. 穿着方式:衣物的摆放、穿戴顺序等二、汉服礼仪1. 行礼2. 鞠躬3. 揖礼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学生对汉服文化是否产生了兴趣?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中国汉服社团课程大纲

中国汉服社团课程大纲

中国汉服社团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中国汉服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服饰,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该社团旨在通过课程的开展,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本课程大纲将详细介绍中国汉服的历史渊源、款式、礼仪等内容,通过讲座、实践、展览等多种形式,展示中国汉服的魅力。

二、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汉服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2.掌握不同时期、不同款式的汉服特点;3.学习中国传统礼仪与汉服之间的关系;4.通过制作汉服、配饰等实践活动,增强动手能力;5.组织相关展览、走秀等活动,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课程内容1.汉服历史渊源1.1 中国古代服饰的分类与演变1.2 汉服的起源与发展1.3 汉服的文化意义和象征寓意2.主要款式介绍2.1 元代汉服的特点与风格2.2 明清时期汉服的流行与变迁2.3 当代汉服设计的创新与传承3.礼仪与汉服3.1 传统礼仪与仪态的重要性3.2 汉服在传统礼仪中的应用与体现4.汉服制作与实践4.1 汉服的基本制作工艺4.2 学生动手制作汉服的实践活动4.3 汉服设计比赛与评选5.展览与走秀5.1 组织汉服展览活动,展示学生制作的汉服作品5.2 汉服走秀与演出,展示汉服的魅力与风采四、教学方法1.讲座授课:通过专家学者的讲解,学生们了解中国汉服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及相关文化内涵。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汉服制作、配饰制作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素养。

3.展览与演出:组织学生参与汉服展览、走秀等活动,展示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和独特才艺。

五、评价与考核1.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互动,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

2.作业与实践成果:根据学生的汉服制作作品、配饰设计和展示走秀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实践成果。

3.期末考核:组织学生进行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汉服历史、款式特点、礼仪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经典教材及相关研究文献,使学生系统掌握汉服的相关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

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7、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

但处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应用:5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

6用于雅坐时。

1到4,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求,但拱手应当能做到。

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有人来,当注意问候时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

四、迎宾: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

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

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

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

五、宴请: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

有关汉人揖礼中的抱拳蕴含着一个非常严肃的规定:抱拳时,五指要张开把另一只手尽可能地完全覆盖抱住,这在古代礼仪史书上有明确记载,大家一般习惯右手抱住左手,而我通过观察历史剧(无论是严肃正统的还是搞笑娱乐的)都是左手抱住右手,这应该是一个严肃的礼仪常识。

我觉得这可能和汉服右衽是一个道理,右衽是将左边的领子覆盖住右边领子,而别人看到你的正面就成了长领向左覆盖短领,(这样非常美观,而左衽看起来就非常别扭,完全失去了交领的漂亮),我想抱拳应该和汉服交领是一致的,都是左覆盖住右。

另外,古人的席地而座也是有一个严格规定,就是臀部座在脚后跟上,但是脚是怎么放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了,双脚要完全弯下去(而很多现代人学跪座都是双脚的脚趾立起来撑住身体,这是由于不知古人的真正座法以及这样坐舒服一些所至),而真正的跪坐则要把脚背弯下去贴在地上,然后坐在脚后跟上,要完全地坐下去,而不能让脚指将双脚撑起。

有人会说这样会更不舒服,但是古人也知道坐具与其匹配,坐垫的厚度以及柔软韧性都有要求,使人坐下去不会感觉很不舒服,再加上从小就这样,慢慢习惯后完全不会有难受的感觉,大家可以试一下,调整脚摆放的弧度,就不会很难受的。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现在日韩的跪坐,和中国历史剧的跪坐(三国演义)就可以看出真正的坐姿。

所谓“礼仪制度衣服正之”,汉服自古为礼制之服,是与礼仪制度分不开的,因此在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什么身份穿什么样的汉服,都不是随心所欲的。

而就算穿了汉服有形而无神,有表而无礼,在生活中仍然行为浪骸无拘无束举止行仪不得当也是属于沐猴而冠的所谓古人常说“坐有坐姿站有站相”可见不光只是行完了礼就可以东倒西歪胡疯胡闹也不是为了行礼而去行礼为了穿汉服而去穿之窃以为穿着汉服的一天哪怕是一时也要举止得当行为得体因为汉服不等同于一般衣服乃礼仪之服文明之服也你穿上了汉服也就不等于一般的俗人而是比一般人高一等的文明之士知书答礼的上国之民因此所行所为也要与身上得衣服相配才行当然所谓时代已进步没有必要完全恪守古礼但我认为此者是为就事论事对待不同事物用不同的方式仅此而已你穿上汉服就应该去干与此行为相得当的事并不是只为尊重古礼文化才这样这也是起码的做人准则你大可在穿上汉服之后哪怕是本着对汉服对汉服起码的尊敬这样做既可而脱下汉服大可又做回“新新人类随意疯随意玩乐了”正因为现在社会不要求人时时汉服不离身因此你在穿着汉服这段时间拘谨点也累不倒哪去言归正传在下便就着吴夫子所说接下补充几点生活中的细微常礼有不合之处还望不吝指正一衣者——所谓“衣冠要整”,衣冠不整古往今来杯视为最大失礼窃莫做“衣冠禽兽” 穿好汉服后要将衣冠调规正既穿好汉服后要检查一下所谓“整衣姿”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帽子要戴正要戴合乎大小不要“侧帽风流”(那是东施效颦)2 腰带绳结或镶玉处以及绶佩要正对腰部中间3 上衣裙子不要穿反(上衣“里”在外“面”在内以及左衽都属于反穿,裙子围时由于两面都有绶带(尤其是帷裳等)一定要注意不要围反)衣服穿反为最大忌讳乃为凶服对人对己都不吉利4 不要在汉服配戴多余的事物东西或者把多余物品插在汉服中(如将什么物事夹在腰带上)古人要携带物品可将其藏于袖中不要将多余物品暴露所谓忌讳”衣不蔽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衣带要系紧不要坦胸露背或露出肉来(那是花和尚鲁智深)2 里面一定要穿中衣(一般为白色)中衣包括交领上衣下裤,既内衣-中衣-外衣系列的第二层,要穿袍衫或者襦裙的话里面还要穿一层衬裙一般来说男子穿袍衫或深衣的话里面还要围一层白裙深衣里面是裤袍衫里面可直接是白裤绑腿袜这些都不可少,要是穿上衣下裳的话里面要穿白裤通常情况下很宽大;女子襦裙装裙子里面也要穿白裤(在裙子里面不穿裤子那是和服)3 有帽子的一定要戴帽子所谓自古”衣冠不分家“穿上汉服后在家要戴网巾出门要戴冠帽没有帽巾要用巾帕将发髻处裹住(当然古代是那么做,鉴于现代人不留头发,出门直接戴巾帽就行)不要”脱帽露顶“(那是喝醉的张旭)4 不要直接穿中衣出门就好象穿内衣内裤上街一样虽然前者比之后者衣料多了一些但你穿上汉服后比一般人高出一等衣服规格自然也就扩大一级:)5 不要穿素衣(白色缟素)出门此凶祭守恪之服也而正常的带有衣缘缀有暗纹的白色衣服皆无恙6 晚上睡觉时要穿中衣合衣而卧如果你睡觉也想保持汉文化的话当然一般情况下来说脱下汉服就是暂时脱离了汉文化因此睡觉可不在礼仪之列。

二立——所谓”站似松坐如钟卧似弓“古人讲究的是这个同时也借此修身养性从日常行为钟提炼人的心德当然我们毕竟没练过武不可能要求人人站如松但最起码也要站直不要驼背不要”稍息“其实对站没什么太多讲究不过最难办的就是手的姿势因为站立时别的都很顺其自然只有手感到拘束不知往哪放(所以在脱离礼仪的今天我们看到站着的人手不是背后就是抱胸什么姿势的都有)因此古人规定站立时手应贴在腹部手藏在袖子里恭谨规矩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比如伸出手请客人才看到手露在外面平时手都要规矩的放好因为古人认为手脚无拘无束的乱动很为失礼我们常看到的古画中描绘女子多是手搭在腹前现在看到的旗袍表演虽然换成了胡服但手的姿势依然保持端庄的搭在腹部就是这种礼仪的延续尤其女孩子应更为注意其实更严格点讲古代女子汉服的袖子一般情况下比男子的袖子要长平时则更是手藏于袖中不轻易露出来当然现在不必那么严格只要男女都做到手很规矩不要随意乱动就可以了三坐——1 坐椅子时只要坐直坐端正就行了双手放在膝上不要翘二郎腿不要东倒西歪无论多么疲惫古人在选择正坐没有选择胡坐的原因也是由于胡坐腿如不注意的话会很不雅观而且双足露于外面更是不好因此后来人们虽然选择了坐椅子但仍注意裾摆走路时不受拘束坐下时却一定要整理下衣裾盖于脚面上2 坐在地上时按华夏最正统的礼仪应为”正坐“既跪在地上臀部坐在脚跟上双手规矩的放在膝上目光平视要问好时就颔首要礼拜时就手放于地上叩首3 但考虑一来在现实社会中太小日本二来我们民族脱离跪坐时间太长难以适应(我跪坐时脚就被压的生疼:P)觉得趺坐(盘腿)应取代正坐盘腿时腿不要伸直不要半盘身体挺直手放于膝上其实在古代华夏这种坐法很早就在周遍民族流行上了但汉族没有吸收的原因就是因为那时男女都为上衣下裳着装由于裳是围着的这样坐很容易露出身体不雅观但到后来一是这种坐姿已传入了中原二来男子着装由上衣下裳变为了袍衫所以这样坐也无伤大雅了只要盘腿依然手放规矩目光平视就没问题但由于女子仍着裙裳加上礼教的禁锢所以不允许女子盘腿而坐因此我们看到日本也有趺坐但只限于男子朝鲜男女虽然都趺坐但女子为了不失雅而采取立起一腿手放于膝上的坐法虽然如此但在下以为女孩子还是不要趺坐的好:)四行——行就是走路也不必讲究太多但一定要走的稳重走的稳当该放下步子的时候庄重缓慢有礼不要小跑也不要蹦蹦跳跳其实对步子古代对女子要求最严什么笑的露齿行不露足走的缓慢不可迈大步当然现在不必讲究这个其实男女应该一样只要做到步态稳重得体该快时快该慢时慢就可以了古人行步有时也与立姿一样手贴在腹部但后来也不讲究这些了有时只限于女子五卧——古时”卧“与”躺“是有区别的现在所说的躺按正统礼仪讲一般是指死物物品或者直挺挺面朝天的僵躺着古人无论休息还是睡觉都是”卧“的卧就是侧身有时以一手托头而没有面朝天的躺一则像物品那样才叫躺二则面朝天直挺挺的很不雅观很失礼(说白了只有死人才那样)因此要侧身到现在人们的睡眠习惯皆由”卧“改为了”躺“ 所以这点就不能强求了但在休息时应合衣而卧或者躺着也可以但上身一定要挺靠起来六用颔首代替握手虽然穿汉服应行正规礼仪但平时打招呼问好的次数也太多如果都遵循古礼的话太累拱手在现实生活中毕竟显得有些怪因此像平时握个手之类的简单礼仪用颔首代替就可以见面点一下头或者微一鞠躬简单而有序现在日本韩国就以颔首为常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