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汉学家江沙维
传教士汉学家江沙维

红、绿连线的中间绘有葡萄牙国徽。红色表示 对1910年成立第一共和国的庆贺,绿色表示对被称 为“航海家”的亨利亲王的敬意。
中心图案是金色的古老航行仪器浑天仪,葡萄 牙国徽是葡萄牙航海家们全球探险和开拓新大陆的 历史见证物。浑天仪上面嵌有一枚白边红底盾徽, 盾徽中的7座金色城堡是为庆祝葡萄牙和卡斯蒂尔王 族联姻而于1252年增添的。红色后面里的白色盾徽 是国徽的核心,五枚小型蓝盾组成的“赎罪十字” 镶嵌于其中,它们分别代表1139年在阿方索· 亨瑞克 斯领导下,在奥利盖战役中打败摩尔人的5位国王。 每个蓝色小盾上都有5个白色圆斑,表示基督被钉在 十字架上时的5处伤口,这是基督的殉难像,同时也 暗示当年阿方索正是以耶稣的名义在圣灵的帮助下 击败了摩尔人。圆斑的总数为25个,加上5枚蓝色 盾徽而得30,这正是犹大出卖耶稣换取的银币的总 数。国徽周围装饰着和平的标志橄榄枝,为葡萄牙 人民心之所系。
地中海航线是长期由 威尼斯人、埃及人和 土耳其人控制的。
马六甲海峡
澳门的特殊作用
• 澳门是西方诸国耶稣会教士抵达中国的第一站,是传教士 汉学家的孕育之地。1578年,耶稣会东方传教团巡视员范 礼安要求传教士必须了解中国习俗、社会和民情。顺治、 康熙两朝也规定,凡准备入华的传教士必须“赴广东澳门 天主堂住二年余……学习中国语言”。开启了中西文化交 流史上西方人学习汉语的第一次高潮,汉学研究也更加具 有学术自觉意义。 • 1594年,成立圣保禄学院(东方梵蒂冈),这是教授汉语 的最早教学机构。也标志着耶稣会在远东的教育事业进入 了一个新阶段。 • 1594-1805,在圣保禄攻读汉语后入华的耶稣会会士有 200多人,许多是研究中国的著名学者,几乎包括了早期 传教士汉学家的所有骨干。
葡萄牙早期关于中国的作品
国际汉学研究资料整理

第一讲:导论一、汉学的概念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
又称中国学。
研究对象:不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涵盖中国的一切学问。
二、汉学的性质(如何看待汉学)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三、汉学的形态Sinology 传统汉学传统汉学以法国为中心Chinese Studies 现代汉学现代汉学兴显于美国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
世界汉学概况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
周边国家的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
日本的学术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
他们的汉学研究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梳理发展史为特色。
1.俄罗斯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一方面注重发展本国的汉学研究。
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
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
2.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1)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西方接受中国颇多曲折,汉学研究忠实地记录或者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程;(2)西方学术不断求变,代有新学,这也影响到了汉学研究,如撰写中国文学通史、敦煌学研究、中亚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国内同类研究;(3)西方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极为活跃,它明确反映出“西论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确操作,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
四、汉学学科发展简史旅游汉学西方商人、外交使节、探险家等所写的游记、通信等,包含着重要的汉学资源。
传教士汉学耶稣会传教活动,开西学东渐之先河,也推动了中学西传专业汉学传统汉学与现代汉学旅游汉学在公元八九世纪至十六七八世纪期间,许多外国人写的“游记”在汉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知名的无党派人士介绍(一)[大全]
![中国知名的无党派人士介绍(一)[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48dd3c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8.png)
中国知名的无党派人士介绍(一)中国知名的无党派人士介绍(一)编者按:历史长河,大浪淘沙,老一辈无党派知识分子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开辟"人物春秋"栏目,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敬请关注。
郭沫若郭沫若出生在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
早年就学于嘉定高等小学、嘉定中学堂、成都高等学堂的分设中学。
童年时便开始广泛接触文学作品。
1914年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阅读了泰戈尔、歌德、席勒等人的文学作品,以及斯宾诺莎的哲学著作,受到泛神论思想的影响。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和同学组织夏社,开始初期的文学活动。
1921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
同年出版诗集《女神》。
1923年大学毕业回国后,参加《创造周报》、《洪水》的编辑工作,并出版诗集《星空》等。
1924年翻译了日本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
1926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不久,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1927年3月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人民群众中产生重大影响。
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并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团结进步文化人士,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皖南事变后,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胆》等历史剧和大量诗文,揭露国民党当局的媚日反共政策,激励人民的斗志。
1948年赴东北解放区,1949年2月抵达北平(今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等职,并当选为中国文联第一、二、三届主席,中共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耶稣会士傅圣泽与早期欧洲汉学[中国文化研究]
![耶稣会士傅圣泽与早期欧洲汉学[中国文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1456885680203d8ce2f24aa.png)
耶稣会士傅圣泽与早期欧洲汉学(Jean-François Foucquet,S.J. and the Beginning of Sinology in Europe)南开大学历史系吴莉苇谈到17、18世纪在华传教士对萌芽期欧洲汉学的贡献,通常从这几个指标衡量:传教士本人的中文造诣和有关中国之研究成果的价值,传教士在欧洲传播普及中国知识的程度,传教士与早期欧洲汉学家的来往。
然而照此看来,本文的主人公法国耶稣会士傅圣泽(Jean-François Foucquet,1665-1741)在哪方面都只是个边缘人物,尽管他的中文造诣足以使他成为耶稣会士的翘楚,但他数量不菲的著述绝大多数不曾公开,即使公开也难以获得很高评价,这都是因为他佩有一个醒目的身份标志——“索隐派”1,他终身执着的此种立场被致力于顺应中国文化的耶稣会士目为异端,也被18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学者视为荒谬,于是不仅导致耶稣会对其作品的封杀,甚至也影响他不能更为积极地参与欧洲汉学的奠基。
但不管怎么说,他算是“耶稣会士汉学家”这个整体中的一员,他在汉学发展史上依然留下了不应被遗忘的踪迹。
传播中文图书傅圣泽在中国22年(1699-1721),可谓博览群籍,儒、道、诸子,古代经典,近人注疏,都有涉猎,对此笔者已另外撰文介绍,并分析其阅读范围与索隐主义思想的关系,在此就不再赘言。
本文主要介绍傅圣泽对欧洲汉学一些直接性的贡献。
傅圣泽对欧洲汉学发展真正重大的贡献是带去数量巨大的中文书籍,而这些书籍与他后半生的命运相伴随。
1720年11月,他遵耶稣会总会长之命离开北京准备返回法国,这是对他屡次不服从传教区长上的一项惩罚,但也是他自己曾经要求的结果。
他于1721年2月赶到广州,直到年底才乘法国东印度公司的船起程,次年秋天抵达法国。
由于耽搁广州期间已接受传信部主教的指示去罗马陈述礼仪问题,故又在1723年6月4日到达罗马。
他因反对同僚们对礼仪问题的立场,失去耶稣会总会长的欢心而无法在耶稣会士住院容身,但又得到教皇象征性的奖励,1725年3月被封为传信部主教,一直赋闲于传信部,直至1741年3月14日逝世。
传教士与19世纪美国的汉学及中文图书收藏——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麦嘉缔图书馆谈起

传教士与19世纪美国的汉学及中文图书收藏 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麦嘉缔图书馆谈起杨继东①摘要:本文根据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和档案馆最新发现的材料,考察了美国长老会赴华㊁日传教士麦加缔的生平和事迹以及他所创立的一个早期东亚图书馆,并以此为基础,对基督教传教士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关系作了一些发掘和阐述.基督教传教士在西方早期汉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性早已为中外学者所熟知.美国由于建国较晚,直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开始向华派遣传教士,而此时欧洲的汉学已经开始进入学院化的阶段.②不过美籍传教士带回来的中文文献资料以及他们自身的学术活动还是对本国的汉学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③在对西方汉学史的研究中,迄今为止的注意力似乎过于集中在一些多产的①②③杨继东(Y a n g J i d o n g),美国密歇根大学亚洲图书馆馆长(H e a d,A s i aL i b r a r y,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c h i g a n).H e r b e r tF r a n k e, I nS e a r c h o f C h i n a:S o m eG e n e r a l R e m a r k s o n t h eH i s t o r y o f E u r o p e a n S i n o l o g y ,E u r o p eS t u d i e sC h i n a:P a p e r s f r o m a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n f e r e n c eo nt h e H i s t o r y o f E u r o p e a nS i n o l o g y(L o n d o n:H a nGS h a nT a n g B o o k s,1995),p p.12-14.中国学者对美国早期来华传教士比如裨治文(E.C.B r i d g m a n)和卫三畏(S a m u e l W.W i l l i a m s)等人对美国汉学的贡献已经有很多讨论.这里我只举一篇不太常见的英文文章: M i c h a e l C.L a z i c h, E.C.B r i d g m a na n dt h e M i s s i o n a r y R o o t so fA m e r i c a nS i n o l o g y ,S i n oG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a lR e l a t i o n sJ o u r n a l,20(1998),p p.13-33.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1卷,2011年3月传教士与19世纪美国的汉学及中文图书收藏主流学者身上,而对那些为数众多但学术成果相对有限的研究人员则不太重视.事实上,正是后者构成了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学术界的主体,他们的集体思维方式和研究兴趣的演变也决定着学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本文要讲述的19世纪美国来华传教士麦嘉缔(D i v i eB e t h u n e M cC a r t e e)就是这样一个相对默默无闻的人物.但是他跟许多同时代的传教士一样,对美国早期东方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我对麦嘉缔产生兴趣纯属偶然.几年前,我在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工作,负责管理该馆的中文图书.宾大是美国东北部著名的常春藤盟校之一,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到美国东亚图书的收藏史时,很少注意到该校,因为它的东亚文献收藏量比同属常春藤联盟的哈佛大学㊁普林斯顿大学㊁哥伦比亚大学㊁耶鲁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校要小得多.宾大的中国研究专业肇始于1938年,那一年该校的东方学系聘请到了刚从中国回到美国的卜德(D e r k B o d d e)担任中国学教授.尽管只有三十来岁,卜德当时俨然已是美国中国学界的一颗新星,并与北京等地的政学两界保持着紧密联系.①他到达宾大以后,对该校图书馆的中文资源作了一番调查,发现馆内有若干箱中文线装书.这些书籍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政府的捐赠.原来早在1926年,也就是美国独立150周年的时候,费城曾经举办过一次世界博览会.②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即北洋政府)选送了一批国内印刷最为精致的图书参展,其中包括杨守敬«历代舆地图»的首版以及清光绪年间刻«大清会典»(全套含图)等.博览会结束后,中国方面将这批书籍无偿捐赠给宾大.卜德在了解这些大套书籍的来源后,没有对图书馆里其他一些中文书籍的来源进行深究,并在此后发表的两篇①②2003年卜德去世后,其家人将他的一些私藏书籍和文物捐赠给宾大图书馆.我在整理时发现许多来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著名学者和政治家的信件和礼物,其中包括黎元洪㊁冯友兰等人书写的字幅.作为美国独立运动和宪法起源地的费城总共举办过两次世界博览会,而且每次都值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上一笔.第一次是在1876年也就是美国独立一百周年的时候举行.清政府派遣到美国留学的第一批幼童参观了该博览会并受到格兰特总统的接见,而当时的中国知识界也从李圭的«环游地球新录»一书中了解到此次博览会的盛况.李圭此书近年由C h a r l e sD e s n o y e r s译成英文(AJ o u r n e y t ot h eE a s t:L iG u i sA N e w A c c o u n to f a T r i p A r o u n dt h e W o r l d.A n n A r b o r:U n i v e r s i t y o fM i c h i g a nP r e s s,2004).译者在书中公布了现藏于费城公共图书馆(F r e e L i b r a r y o fP h i l a d e l p h i a)的一些清政府所送展品的照片.短文中均表示宾大的中文图书收藏起源于1926年的世界博览会.①这个结论从1939年形成以后一直维持到2007年.那年5月的一天,我在翻阅一本馆藏清嘉庆年间刻«经余必读»的时候,在扉页上发现一个藏书章,其内容是 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 麦嘉缔图书馆 (L i b r a r y o f 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n n s y l v a n i a,T h eM cC a r t e eL i b r a r y).由于在今天的宾大图书馆系统内没有这样一个分馆,我立刻对此章产生了兴趣,翻开书本后又在正文首页的书眉发现一行暗淡但仍可依稀辨认的手写字迹: D.B.M c C a r t e e,1869 ,这更使我感觉意义重大.在此后若干星期内,我进行了一些深入的调查,最后终于初步复原了美国最早的东亚图书馆之一麦嘉缔图书馆的历史.作为一个在亚洲度过其鼎盛年代的人物,麦嘉缔在中国的知名度比在美国要高得多.多种研究19世纪西方传教士的中文论著都提到过他.但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研究要数浙江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田力于去年完成的一篇学位论文.②此文对相关的中文材料以及在中国所能获得的英文材料搜罗得相当详尽,完整地勾画了麦嘉缔在东亚时期的主要经历.我在这里先以田文为基础,对麦氏的生平作一个简单归纳.对于田文里已经有的内容,将不再提供注解.麦嘉缔于1820年出生在美国一个基督教新教长老会(P r e s b y t e r i a n C h u r c h)牧师的家庭.其家庭原先居住在纽约,但在麦嘉缔出生之前已经迁到费城.从英国殖民时代开始直到19世纪前半叶,费城是美国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教育和科学活动的中心③,长老会等教会组织的总部亦坐落于该城.1840年,麦嘉缔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④1843年10月,他作为美国长①②③④B o d d e,D e r k. O u rN e w C h i n e s eC o l l e c t i o n. T h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n n s y l v a n i aL i b r a r yC h r o n i c l e,7.3-4(1939),60-65; O u rC h i n e s eC o l l e c t i o n. T h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n n s y l v a n i a L i b r a r y C h r o n i c l e,12.1(1944),p p.38-43.田力:«长老会传教士麦嘉缔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6月2日答辩通过.美国最早的银行㊁公园㊁公立学校㊁图书馆㊁剧院㊁植物园㊁动物园㊁艺术博物馆㊁医院㊁药学院㊁法学院以及美国哲学学会(A m e r i c a n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S o c i e t y)和美国医学学会(A m e r i c a n M e d i c a l S o c i e t y)均成立于费城.参看h t t p://w w w.u s h i s t o r y.o r g/P h i l a d e l p h i a/p h i l a d e l p h i a f i r s t s.h t m l.麦氏的博士学位论文尚存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的善本与手稿部,书号为378.748P OM1840.1.8.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1卷,2011年3月传教士与19世纪美国的汉学及中文图书收藏老会教会派遣到中国的第一批医务传教士之一,从纽约启程坐船去中国.①在香港㊁澳门等地作短暂停留后,麦嘉缔于1844年6月抵达其传教的目的地宁波.此后三十多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都住在中国,主要在宁波地区传教,不过足迹最远曾到达山东烟台地区.在到达中国以后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麦嘉缔迅速掌握了中文口语,包括官话和宁波地区的吴方言.②他是第一个将«圣经»翻译成一种用拉丁字母拼写的中国方言的两个传教士之一.他用中文出版了数十种著作,其内容涉及宗教㊁历史㊁天文和地理.其中有些传播现代科学的著作如«平安通书»曾经对晚清思想家魏源等人产生过较大的影响.③在宁波,麦嘉缔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基督教男校,该校后来发展成为之江大学.他抚养的一个早逝教友的女儿金韵梅(又名金雅妹,英文作Y a m e iK i m)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个留学海外的女学生,20世纪初归国后对清末民初的中国医学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麦嘉缔逐渐参与了中西之间及中日之间的外交关系中.他因中文口语能力出色被在沪美国外交使团看中④,并在西人与太平天国的接触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此后他还在美国驻沪领事馆①②③④田力的论文提到了家庭影响在麦嘉缔决定投身于传教事业过程中的作用.这里我想补充的是,美国赴华医务传教士的先驱伯驾(P e t e rP a r k e r,1804-1888)曾于1841年访问费城,宣传其在华传教的经历并征募更多的教士加入其行列.他的访问在当时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生中造成不小的影响,并直接导致了两个与中国有关宗教社团的成立,即 费城中国医务传教协会 (C h i n aM e d i c a l M i s s i o n a r y S o c i e t y o fP h i l a d e l p h i a)和 费城妇女中国协会 (L a d i e s C h i n e s e A s s o c i a t i o no fP h i l a d e l p h i a).参见P e t e r P a r k e r, R e p o r t o f t h eM e d i c a lM i s s i o n a r y S o c i e t y, T h e C h i n e s e R e p o s i t o r y,12(1843),198-199.另参见K a i y i C h e n,S e e d s f r o mt h eW e s t:S t.J o h n s M e d i c a lS c h o o l,S h a n g h a i,1880-1952(C h i c a g o:I m p r i n t P u b l i c a t i o n s,2001),p p.57-59.伯驾的访问应该对麦嘉缔产生相当影响.田文已经根据英文资料指出麦嘉缔高超的语言水平.宾夕法尼亚大学档案馆至今保存着一卷麦嘉缔去世前遗赠给母校的丝质中文卷轴,这是麦氏离开中国以前得自宁波当地的一个绅士的赠别题诗.诗中提道: 君产欧西我浙东,本来言语不相通.羡君三寸玲珑舌,为我声声操土风.中华文艺熟能详,朗诵雎逑第一章.旁及二三才子笔,闲来喜与友评量. 其下还有小注云: 君自谓好观演义三国及水浒传. 这是麦氏的中国友人对其语言能力的评价.P e t e r M.M i t c h e l l, T h e L i m i t so f R e f o r m i s m:W e i Y u a n s R e a c t i o n st o W e s t e r n I n t r u s i o n, M o d e r nA s i a nS t u d i e s,6.2(1972),200.美国在华外交使团对麦嘉缔语言能力的评价可参见E l d o n G r i f f i n,C l i p p e r sa n d C o n s u l s:A m e r i c a nC o n s u l a ra n d C o mm e r c i a lR e l a t i o n sw i t h E a s t e r n A s i a,1845-1860(A n n A r b o r:E d w a r d sB r o t h e r s,1938),p.113.里担任过副领事等职,但是最后因不喜闲杂公务而辞职.从1872年起,麦嘉缔受清廷指派,赴日本交涉遣返被扣押的玛也西船上华工事宜.事后受到日方邀请,在新式的开成学校(东京大学前身)讲授拉丁文和自然科学.此时他原先用中文出版的«真理易知»一书早由美国长老会的著名赴日传教士赫本(J a m e sC.H e p b u r n,与麦嘉缔同样毕业于宾大医学院,以创立日文罗马字体系而著称)译成日文,成为整个东亚在19世纪最普及的基督教通俗读物.①1877年后,他往来于中日之间,并一度加入清廷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的使团,担任秘书及英文翻译等职,俨然成了中国的外交官员,并且颇受何的器重.1880年,麦嘉缔从日本携家人一起回到美国.此后七年间他基本上一直在费城和纽约度过.但是到了1887年,他再一次接受长老会的委派启程前往东亚,此后12年里他基本上都在日本从事传教事业,只是在1888年短暂去过厦门.1899年8月,高龄而且患病的麦嘉缔最后一次离开东亚,坐船回美国.但是他的健康状况显然已经不允许他长途跋涉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费城.1900年7月17日,麦嘉缔在旧金山去世,终年八十岁.麦嘉缔是19世纪美国传教士中比较特殊的一个.他不仅在东亚度过了生命的一大半时间,而且与中日两国均建立深厚关系.他的日语能力水平可能不如中文出色②,但是应该也相当不错.至少在何如璋看来,此君 于汉和文字语言无不通晓 ③.他去世以后,立刻有人指出像他这样熟悉两个东亚国家的人在美国是前无古人的.④麦嘉缔一生的主要写作和出版活动是用中文进行的,显然他将传教所在地的民众视作自己最主要的读者和听众.但是与许多其他来华西方传教士一样,麦嘉缔始终与母国的知识界保持着联系,并向美国的机①②③④有关麦嘉缔在日本的经历,除了田力论文引用到的已经译成中文的若干日文文献外,尚可见吉田寅,«マッカーティ»(即麦嘉缔名字的日文拼写),载于«日本キリスト教歴史大事典»(東京:教文館,1988),1323页.以及同氏,«入華宣教師マッカーティーと中国語布教書»,载于«立正大学文学部论丛»,第94期(1991年),19-29页.我作此推断的根据是麦嘉缔用中文写作和出版了大量的书籍,但是似乎没有用日文出版过.麦嘉缔于光绪六年(1880)离开日本以前,何如璋赠送给他一个字幅,上书 相助为理 四个字,底下还有一段文字记述了麦氏的生平和成就.此字幅现存宾夕法尼亚大学档案馆.H e n r y W.R a n k i n, M e m o i r o fD i v i eB e t h u n eM c C a r t e e, T h eN e w E n g l a n d H i s t o r i c a l a n dG e n e a l o g i c a lR e g i s t e r,S u p p l e m e n t a r y N u m b e r(1900),x l i i-x l i i i.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1卷,2011年3月传教士与19世纪美国的汉学及中文图书收藏构㊁组织㊁民众和学者不断传播有关东亚的信息.下面就根据我个人所见的有关资料介绍一些情况.作为一名医学博士,麦嘉缔跟当时许多美国知识分子一样对研究自然界有着浓厚兴趣,并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博物学者(n a t u r a l i s t).①到达中国以后的最初几年内,对宁波地区的动植物尤其是昆虫进行研究似乎成了他最主要的业余兴趣.在传教之余,他收集和制作了大量的标本,并将它们发送回家乡的科研机构.出版于1851年的«费城自然科学院公报»提到,该院收到了麦嘉缔捐赠的216件中国昆虫标本,它们分属120个物种.②显然,这是麦嘉缔在中国最初几年的科学研究活动的一个重要成果.出版于1859年的«美国地理与统计学会学报»第一卷第一期中也提到麦氏是该会的通讯会员③,这说明当时他对母国的自然科学界的最新动态有密切的跟踪,并积极加入合乎自己兴趣的新组织.不过作为一名传教士,麦嘉缔的主要使命是在异国他乡传播他所信仰的宗教观念.而深入了解所在国的语言㊁文化和民俗则是完成这个任务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宗教使命感的驱动下,他的学术兴趣慢慢地从自然科学转向了人文科学尤其是东方学.有证据表明,在整个传教生涯中,麦嘉缔与美国东方学会(A m e r i c a nO r i e n t a l S o c i e t y)始终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成立于1842年的东方学会是19世纪美国研究亚洲的最重要学术团体.该学会的学报显示,早在19世纪50年代初麦嘉缔就开始向该会赠送自己出版的中文书籍.④但是他积极参加该学会的学术活动似乎是60年代末的事情.1869年,麦嘉缔曾经携妻子和养女金韵梅回过一趟美国.当年10月下旬,他参加了美国东方学会①②③④N a t u r a l i s t一词在19世纪末以前被广泛用来指称研究自然界及其历史的科学家.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学科划分日益细致,这个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R e p o r t o f t h e C u r a t o r s, P r o c e e d i n g so f t h e A c a d e m y o f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o f P h i l a d e l p h i a,5(1850-1851),p.131.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M e m b e r s, J o u r n a lo f t h e A m e r i c a n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a n d S t a t i s t i c a l S o c i e t y,1.1(1859),i i i.A d d i t i o n s t o t h eL i b r a r y a n dC a b i n e t o f t h eA m e r i c a nO r i e n t a l S o c i e t y,M a r c h,1851-A p r i l,1852, J o u r n a l o f t h eA m e r i c a nO r i e n t a l S o c i e t y,3(1853),x x v i; A d d i t i o n s t o t h eL i b r a r y a n dC a b i n e t o f t h eA m e r i c a nO r i e n t a l S o c i e t y,F e b.,1853-J u l y,1854 ,J o u r n a l o f t h eA m e r i c a n O r i e n t a l S o c i e t y,4(1854),v i.在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N e w H a v e n)市召开的一次大会.两年后出版的学会学报里有一篇对这次年会的详细报道.①会议收到的九篇论文中,有三篇的作者是分布于亚洲各地的美国传教士,他们与来自耶鲁大学㊁哥伦比亚大学等著名大学的教授一起宣读论文并进行讨论.这个事实本身反映出传教士在19世纪美国的亚洲研究学界的重要地位.麦嘉缔是这三个传教士中的一个,其报告的内容摘要刊登在两年后出版的«美国东方学会学报»上.据此文献,麦嘉缔在会上展示了一幅郑板桥(被拼写为C h e uP a nGk i a u)于乾隆十二年(1747)所作并书的«潍县新修城隍庙碑»的拓片,然后解释了碑文的内容,并对其中反映的中国士绅阶层的宗教观念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析.不过在我们今天看来,此文更接近于一篇翻译作品,而不是研究性的论文.报告结束以前,麦嘉缔还展示了一套精美的出自杭州某佛教寺院的十八罗汉石雕拓片,并将它们赠送给了东方学会.大概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麦嘉缔被接受为学会的正式会员.②如前文所述,在19世纪80年代,麦嘉缔曾从东亚回国并停留数年之久.在此期间,他积极参加了东方学会的活动.1881年10月,学会在纽黑文召开会议.麦嘉缔本人当时在纽约,因故未能列席,但是他委托他人向学会赠送了一些日本佛教的文物,包括拓片㊁经卷和照片等,并对这些物品上的中日梵文字作了解释.③1884年,麦嘉缔出席了东方学会举办的两次大型学术会议.第一次会议于5月在波士顿(B o s t o n)市举行,麦嘉缔在会上发言,追忆刚刚去世不久的东方学会前主席㊁耶鲁大学以及整个北美地区的第一个汉学教授㊁美国赴华传教士的先驱之一卫三畏④,他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与卫氏的长期交往以及从后者获得的鼓励和影响.10月,麦嘉缔又参加了东方学会在巴尔①②③④ P r o c e e d i n g a tN e w H a v e n,O c t o b e r21s ta n d22n d,1869 ,J o u r n a l o f t h e A m e r i c a nO r i e n t a lS o c i e t y,9(1868-1871),l x-l x i i.19世纪美国学术团体的刊物经常刊登会员名单.麦嘉缔的名字出现在东方学会学报刊登的会员名单里好几次,参看J o u r n a l o f t h eA m e r i c a nO r i e n t a l S o c i e t y,9(1868-1871),l x x;10(1872-1880),c x c i x;等等.P r o c e e d i n g sa t N e w H a v e n,O c t.26t h,1881 ,J o u r n a lo f t h e A m e r i c a n O r i e n t a l S o c i e t y,11(1882-1885),l x x i i.P r o c e e d i n g s a tB o s t o n,M a y7t h,1884, J o u r n a l o f t h eA m e r i c a nO r i e n t a lS o c i e t y,11(1882-1885),c l x x x v i i i.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1卷,2011年3月传教士与19世纪美国的汉学及中文图书收藏的摩(B a l t i m o r e)市召开的研讨会.从后来发表的会议纪要①看,此次会议上总共收到了14篇论文,其涉及的对象从早期希腊文«圣经»到西亚楔形文字起源,从5世纪的叙利亚文文献到梵文词汇的语源问题,涵盖的地域和时间跨度极大,充分反映出当时美国东方学的初级性以及该学科的包容万象.美国研究中国西藏的先驱者柔克义(W i l l i a m W.R o c k h i l l)也参加了会议并第一次发表了他对密勒日巴«十万歌集»的研究.麦嘉缔被安排在会上第一个宣读论文«论中国和朝鲜文字的起源»(O n t h eO r i g i no f t h eC h i n e s ea n d K o r e a n W r i t i n g).相较于他在15年前的东方学会会议上发表的论文,这篇报告看上去更像一个真正的学术研究,充满了原创精神,也反映出他对朝鲜文字及其历史有相当的了解.他将八卦图案解释为上古时代不成熟的记事工具,认为毛笔的广泛使用导致了楷书在中国的推广以及假名在日本的起源.他还指出在东亚三国中,只有朝鲜发明了一种真正的字母文字,并对其作了一番详细的介绍.毫无疑问,麦嘉缔的这次的演讲尽管只留下了一篇长度不超过一页的摘要,但是在美国的东亚学史上是应该有一席之地的,很有可能是第一个对东亚三种文字的综合比较研究.除了美国东方学会以外,在19世纪后半叶,麦嘉缔还参加过其他一些人文科学的组织.当他于19世纪70年代供职于清政府驻日使馆期间,加入了 日本亚洲协会 (A s i a t i cS o c i e t y o f J a p a n).②该学会成立于1872年,最初的成员基本上都是英美两国在日本的外交官㊁商人和传教士.③几乎是与此同时,麦嘉缔也加入了 新英格兰历史系谱协会 (N e w E n g l a n d H i s t o r i cG e n e a l o g i c a l S o c i e t y),成为该会的海外通讯会员.④这个创办于1845年的协会是19世纪美国东北部地区最重要的历史学和家谱学组织之一.⑤除了参加有关学会的活动并提交论文外,麦嘉缔等西方传教士对本国汉学①②③④⑤ P r o c e e d i n g sa tB a l t i m o r e,O c t o b e r29t ha n d30t h,1884, J o u r n a lo f t h e A m e r i c a nO r i e n t a lS o c i e t y,11(1882-1885),c c i i i-c c x x x i.L i s t o fm e m b e r s, T r a n s a c t i o n s o f t h eA s i a t i cS o c i e t y o f J a p a n,8(1880),x x v.有关该协会的历史可参考其网站:h t t p://w w w.a s j a p a n.o r g.S o c i e t i e s a n d T h e i r P r o c e e d i n g s, T h e N e w E n g l a n d H i s t o r i c a l a n d G e n e a l o g i c a l R e g i s t e r,31(1877),123.详情可参见该协会网站:h t t p://w w w.n e w e n g l a n d a n c e s t o r s.o r g.研究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捐献各种研究资料,尤其是书籍.在整个19世纪中,美国各公私教育机构及图书馆中的零星中文收藏绝大部分来源于个人㊁团体以及外国政府的捐赠,而传教士在这其中的贡献非常突出.麦嘉缔也属于这些慷慨捐赠的传教士之一.本文已经提到他赠予费城自然科学院和美国东方学会的大量礼物,但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捐赠显然是给予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他可能在去世以前十几年就决定要向母校的图书馆捐赠其所有的中日文藏书,而且很有可能于19世纪80年代也就是他在美国居住时间就已经开始移交一部分私人藏书.根据现有的证据,宾大的麦嘉缔图书馆正式成立时间不会晚于1891年.这一年的2月,宾大总图书馆的新楼建成.在新楼启用仪式的讲话中,时任馆长已经提到了麦嘉缔图书馆.①不过麦嘉缔私人藏书的大部分显然是在他去世以后被当作遗赠(b e q u e s t)转交给宾大图书馆的.该馆的一本旧登录簿显示,1900年11月22日,也就是麦嘉缔去世4个月后,大约1000册他捐赠的中日文书籍进入了馆藏.②就这样,美国最早的东亚图书馆之一的麦嘉缔图书馆成立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图书馆独立存在的历史很短.在我的调查过程中,我没有能够找到这个图书馆正式结束的时间.但是很显然,当卜德于1938年来到宾大任教并调查该校图书馆的中文资源时,学校里已经没有人记得曾经还有个麦嘉缔图书馆.造成这个美国早期东亚图书馆神秘消失的原因实际上也很简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些中日文书籍在宾大图书馆内只是一个摆设,而没有真正的读者.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东方学相当发达,其东方学系(D e p a r t m e n t o fO r i e n t a l S t u d i e s)拥有美国东方学会的多名重量级成员以及学会学报的主要编辑.③不过该校的东方学侧重于中东和南亚地区,对于东亚则①②③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n n s y l v a n i aL i b r a r y,e d.P r o c e e d i n g s a t t h eO p e n i n g o f t h e L i b r a r y o f t h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n n s y l v a n i a,7t ho f F e b r u a r y1891.P h i l a d e l p h i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P e n n s y l v a n i a P r e s s,1891.U n i v e r s i t y o fP e n n s y l v a n i aL i b r a r y,A c c e s s i o n s.现藏宾夕法尼亚大学善本与手稿图书馆(R a r e B o o k a n d M a n u s c r i p t L i b r a r y,V a n P e l tGD i e t r i c h L i b r a r y C e n t e r,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n n s y l v a n i a).李克(A l l y n R i c k e t t), A B r i e f H i s t o r y o ft h e D e p a r t m e n to f O r i e n t a lS t u d i e sa t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o fP e n n s y l v a n i a. 未刊手稿,作于1980年左右.我本人曾于2007年5月27日采访现已退休的李克教授,谨在此对其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1卷,2011年3月传教士与19世纪美国的汉学及中文图书收藏长期没有人关注,也没有开设过相关的课程.由于麦嘉缔图书馆的过早夭折,现在要全面复原其收藏的内容已经相当困难.尽管所有这些中日文书籍上都盖有为该馆特制的藏书章,但是它们已经分散于宾大图书馆的总馆㊁善本与手稿部㊁东亚部㊁旧书仓库㊁考古和人类学图书馆等好几个部门和分馆,而且在馆藏目录中对其来源也没有注明.我曾经花了一定时间进行搜罗,并找到若干种明末清初的版本如«老庄郭注汇解»㊁«芥子园重订本草纲目»和«尚友录»,以及若干日文旧书如«职原抄»和«王代一览».但是由于我本人于2008年离开宾大图书馆,此项工作只能暂时中断.麦嘉缔及其图书馆的故事给予我们一个很好的角度去审视传教士与美国19世纪的汉学和中文图书收藏的关系.尽管麦嘉缔不是一个大学者,而且其思想观点带有很强烈的基督宗教因素,但他与同时期的许多来华传教士一起对美国的中国研究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传教士关心和研究的重点,如中国的语言和民众的宗教意识等,跟他们的传教事业需要密切相关,同时在塑造美国早期汉学的基本特征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19世纪的特征在今日的美国中国学中仍可以找到.麦嘉缔图书馆的历史给我们的另外一个启发是,在美国还有相当多 隐藏 的与中国有关的材料有待发掘.从19世纪至20世纪初,尽管有不少中国书籍和其他文物通过各种途径来到美国,但是由于当时亚洲研究的整体水平不高以及民众对东方事物兴趣的平淡,很多珍贵的东西被埋没,直到现在仍不为专业学者所知.我在费城期间,除了麦嘉缔图书馆的旧藏以外,还发现过其他不少有研究价值的东西,比如现已被拆除的原费城公民中心(C i v i cC e n t e r)收藏的清政府与美国商团的往来信件,长老会教会档案馆所藏赴华传教士的报告,费城公共图书馆所藏近代中国两次参加世界博览会的记录与照片,美国哲学学会所藏中文书,以及位于费城北郊的赛珍珠故居里的材料,等等.在费城市内以及附近郊区的各种古董店里,19世纪来自中国的文物也比比皆是.可以想见,今后对这类材料的不断发掘,将为对中国文献在海外的流传以及早期中美关系的研究带来新的动力.。
第四章传教士汉学时期

第四章传教士汉学时期(9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基督教较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在历史上有三次,第一次是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35年),称景教,第二次是元代,称也里可温教,第三次是明代中叶(16世纪40年代至18世纪末)。
前两次虽曾盛极一时,但未能在中国站稳脚跟,不久便销声匿迹了。
明代中叶的这次基督教的传入,从十六世纪末开始直到十八世纪末为止告一段落,前后约延续了两个世纪。
当时来华传教的活动,几乎完全由耶稣会会士所包办。
就国别而论,明末清初,来华的多为葡萄牙人,或附居于葡萄牙的其它各国(尤其是意大利)的耶稣会会士,这是由于新航路的发现,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资本主义殖民者中的明星。
他们各自划分了势力范围,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进而抵达印度、马六甲,乃至中国的广东、福建、浙江的海面,最后占领了澳门;西班牙人绕过麦哲伦海峡而抵达马尼拉(菲律宾),再由马尼拉至台湾、福建,这是他们根据罗马教皇的命令而分的两路。
十七世纪末葡萄牙的地位受到打击,法国路易十四开始派遣耶稣会会士及其它教派来华,于是就代替了原来葡萄牙人的地位,所以此时的传教士多为法国人。
当时的西方传教士本身并不带有商业或政治目的,更无直接的军事和经济后盾,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传教,可是在传教中他们无意地获得了第二职业,成为中国的研究者,而且后者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前者,是一项无心插柳所取得的成果。
而就中外文化交流和国外对中国的认识而言是空前的,也直接影响了西欧18世纪的“中国热”。
二、传教士汉学的界定1583年耶稣会士罗明坚、利玛窦正式入华,从此拉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帷幕。
1601年以利玛窦进京为标志,天主教在中国站稳了脚跟,一个“传教士汉学”时期就此开始了。
从罗明坚开始到最后一名耶稣会士钱德明,这些入华耶稣会士及其它修会的传教士用中文写出的中文著作有千部之多。
另外,他们使用各种西方语言,或介绍、或翻译、或研究亦写了近千部的著作、报告和通信。
这些著作或通信明显区别于“游记汉学”时期的著述,原因有二:一是大多入华耶稣会士能用中文写作,当然也少不了中国文人的润笔;二是其中不少著作对中国的研究已相当深入,像后期的刘应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宋君荣对中国天文学史的研究、冯秉正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就是许多当代的汉学家也是望尘莫及的。
加里·斯奈德与寒山诗

试看以下几首译诗:
寒山有躶虫,There’s a naked bug at Cold Mountain 身白而头黑。With a white body and a black head. 手把两卷书,His hand holds two book-scrolls, 一道将一德。One the Way and one its Power. 住不安釜竈,His shack’s got no pots or oven, 行不齋糧裓。He goes for a walk with his shirt and pants askew. 常持智慧剑,But he always carries the sword of wisdom: 擬破烦恼贼。He means to cut down senseless craving.
卷首有贞观年间台州刺史闾丘胤序。 寒山诗被称为通俗诗、白话诗,但由于寒山诗表达上的特殊性,并非
浅显易懂。或看似明白如话,实际上另有奥旨。寒山诗是中国古代诗国中的一枝奇 葩,寒山诗长期流传于禅宗丛林,宋以后受到诗人文士的喜爱 和摹拟,号称“寒山体”。 近代以来风靡欧美和日本,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寒山诗热”
2021/4/1
自然的关注+丰富的山野经验+高超的迻译能力= 清新脱俗的诗境+超凡的审美价值
——“紧凑、朴实、清新,诗的乐感亦比韦利(Arthur Waley)译本丰富” (Leed, 1984:190)
——“韦利和华生把寒山诗介绍给了英语读者,人们藉此知道了寒山的思想和他的
歌领域;但是,无论是韦利还是华生的译文都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而斯奈德细 腻严密和主题高度统一的寒山诗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诗歌艺术作品” (Fackler, 1971: 277)
意大利汉学研究的历史

科学, 以供中国人使用。 死时留下了约 :.22 位信徒, 如果算算当时的欧洲传教士只 利玛窦在北京待了近半辈子共 :9 年时间, 有 9 人, 就可知他成功使人改信天主的纪录相当惊人。他对后代充满责任感, 也想把自己在中国所学所见所 闻都留给后世作见证, 因为眼见身边的会友一个个凋零了, 于是在他与世长辞前三年, 着手完成了一部论述 中国地理、 历史、 哲学、 宗教、 国家组织与风俗习惯的著作。该作品的手稿多年来被埋没在罗马耶稣会的档案 (=$%&5(>? @,$+>*(A) 将此书译成拉丁文; 其版本虽与意大利原文颇 室中, !"!0 年由比利时的耶稣会士金尼阁 有出入, 却让此书终于能为人所认识$。此译本于 !"!. 年出版, 曾多次重刷, 而意大利文版也于 !<!!;!<!0 年%及 !</:;!</< 年&时出版, !<.0 年的英译版本则是根据拉丁文译本’。意大利文的初版还收录了利玛窦 的信函, 不过注记不多, 因为编者本身并非汉学家。第二版则由德礼贤所编, 补充了许多旁征博引的批注, 无 《交友论》 (B’ 6C$%$A$>8 !"20) 中也曾引 奈出版时却又被任意修改过, 所以连书名都更动了(。利玛窦在他的
意大利汉学研究的历史 (十九世纪之前)
!"#$!"#$"%&&’ ()&&*% &’( )
*+, -.
一、 引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葡萄牙汉学的发展
• 葡萄牙对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汉学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汉学发展史的前两个 时期,即游记汉学时期和传教士汉学时期。自葡萄牙人 1513年抵达广州之后,旅华的冒险家和其他身份的葡萄牙 人将其见闻和经历记录下来传回欧洲,促进了“游记汉学” 的诞生;又以澳门为基地,通过大量进入中国的耶稣会士, 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 • 一、葡萄牙早期的游记汉学 • 二、耶稣会来华后的葡萄牙汉学 • 三、近代以来的葡萄牙汉学 • 四、当代葡萄牙汉学
第二节 耶稣会来华后的葡萄牙汉学
• 传教士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桥梁,他们留下的许 多都是西方汉学史上极为重要的著作,传教士汉学可谓是 西方汉学的奠基石。莫东寅先生说:“从来欧洲人关于东 方的知识,多得于旅行之见闻,或事业之报告,至16世纪, 东印度航线发现,耶稣会会士东来,于东方文物,始进入 研究之域……东来教士及欧洲本土学者相偕并进,至19世 纪,汉学于焉确立。”由此可见,在欧洲的东方知识演进 过程中,入华传教士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 思考:葡萄牙在汉学史上有哪些贡献? • 东印度航线的发现,又大西洋、好望角、印度洋再到东方, 最后控制马六甲海峡。东方保教权的确立,教宗向东方派 遣的主教人选须由葡王认可。可以修建教堂,派遣教士, 还可以管理教会,费用也由葡萄牙提供。澳门的作用。
帝国时代
• 15、16世纪乃葡萄牙的全盛时代,在非、 亚、美拥有大量殖民地,为海上强国。这 时代期间,不论在经济、政治、文化上, 葡萄牙都已远远超越欧洲其他国家。 • 葡萄牙的殖民帝国成立于1415年8月21日, 当航海家亨利率领葡萄牙舰队征服北非的 伊斯兰贸易中心休达。随后葡萄牙的航海 家与探险家陆续发现了亚速尔群岛、佛得 角、比奥科岛、圣多美岛、普林西比岛和 安诺本岛等无人居住的岛屿。
• 1821年12月,葡议会以完成政治教育为由,敦促佩德罗 回国,并规定巴西各省直接受里斯本管辖。在巴西独立派 的推动下,佩德罗拒绝了葡议会的命令,建立了以若 泽· 博尼法西奥· 德· 安德拉达为首的新政府,并与1822年5 月自立为“巴西永久的保护者”。葡议会因此废黜了其巴 西摄政王的职务。1822年9月7日,刚到达圣保罗的佩德 罗获悉了此决议,于是在依皮朗加河畔拔剑宣誓“不独立, 毋宁死!”正式宣布了巴西的独立。 • 1822年10月12日佩德罗称巴西皇帝佩德罗一世,并于 1822年12月1日举行了加冕仪式。
资源
• 葡萄牙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有铜、黄铁、 铀、赤铁、磁铁矿和大理石,钨储量为西 欧第一位。森林面积320万公顷,覆盖率 35%。 • 旅游业是葡萄牙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历史
罗马人于公元前219年初次入侵伊比利亚半岛。公元前140 年前后,罗马人征服了葡萄牙,将其划为罗马帝国的一个 行省,称为琉息太尼亚省,并一直统治到公元5世纪。 • 公元5世纪日耳曼部落(包括斯维比人、汪达尔人和阿兰 人)入侵伊比利亚半岛。后来这些部落都被西哥特人逐出 伊比利亚半岛之外。 • 711年北非穆斯林摩尔人入侵伊比利亚半岛,西哥特王朝 灭亡了,仅葡萄牙北部的阿斯图里亚斯高地还在信奉天主 教的哥特贵族的手里。哥特人在阿斯图里亚斯便开始发起 “收复失地运动”,旨在跟南部穆斯林政权作战,重新统 治伊比利亚半岛。 • 1179年该地区成为葡萄牙王国,随着重新取得穆斯林所占 据的部分而扩张起来。现代欧陆的葡萄牙疆界是在1270年 国王阿方索三世手中完成的。
没落期
• 但随着其他欧洲国家继取得海上霸权后,葡萄牙 实力有所下降。1580年因皇室姻亲继承关系,曾 被西班牙侵占,直到1640年才摆脱西班牙统治。 葡萄牙的殖民地同时被荷兰人和英国人攻击。17 世纪间,大量葡萄牙人移民到巴西,直至1709年 为了防止人口流失约翰五世下令禁止葡萄牙人移 民。1755年11月1日早晨,里斯本发生9级地震, 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加上接踵而至的海啸和火灾将 整个里斯本夷为平地。但此时的葡萄牙帝国仍然 强大,随着大英帝国和法兰西帝国的崛起,葡萄 牙帝国逐渐没落。
红、绿连线的中间绘有葡萄牙国徽。红色表示 对1910年成立第一共和国的庆贺,绿色表示对被称 为“航海家”的亨利亲王的敬意。
中心图案是金色的古老航行仪器浑天仪,葡萄 牙国徽是葡萄牙航海家们全球探险和开拓新大陆的 历史见证物。浑天仪上面嵌有一枚白边红底盾徽, 盾徽中的7座金色城堡是为庆祝葡萄牙和卡斯蒂尔王 族联姻而于1252年增添的。红色后面里的白色盾徽 是国徽的核心,五枚小型蓝盾组成的“赎罪十字” 镶嵌于其中,它们分别代表1139年在阿方索· 亨瑞克 斯领导下,在奥利盖战役中打败摩尔人的5位国王。 每个蓝色小盾上都有5个白色圆斑,表示基督被钉在 十字架上时的5处伤口,这是基督的殉难像,同时也 暗示当年阿方索正是以耶稣的名义在圣灵的帮助下 击败了摩尔人。圆斑的总数为25个,加上5枚蓝色 盾徽而得30,这正是犹大出卖耶稣换取的银币的总 数。国徽周围装饰着和平的标志橄榄枝,为葡萄牙 人民心之所系。
地中海航线是长期由 威尼斯人、埃及人和 土耳其人控制的。
马六甲海峡
澳门的特殊作用
• 澳门是西方诸国耶稣会教士抵达中国的第一站,是传教士 汉学家的孕育之地。1578年,耶稣会东方传教团巡视员范 礼安要求传教士必须了解中国习俗、社会和民情。顺治、 康熙两朝也规定,凡准备入华的传教士必须“赴广东澳门 天主堂住二年余……学习中国语言”。开启了中西文化交 流史上西方人学习汉语的第一次高潮,汉学研究也更加具 有学术自觉意义。 • 1594年,成立圣保禄学院(东方梵蒂冈),这是教授汉语 的最早教学机构。也标志着耶稣会在远东的教育事业进入 了一个新阶段。 • 1594-1805,在圣保禄攻读汉语后入华的耶稣会会士有 200多人,许多是研究中国的著名学者,几乎包括了早期 传教士汉学家的所有骨干。
葡萄牙早期关于中国的作品
• • • •
• • • • 《葡萄牙人发现和征服印度记事》 《东方志》,托梅.皮雷斯;《市堡书》; 《东方记事》,杜亚尔特.巴尔博扎; 《光荣之歌》,D.热罗尼莫. 奥索里奥; 《葡萄牙人发现和征服印度史》,费尔南.洛佩斯. 德.卡斯 塔达内 《热尔.哥依斯使团纪实》,诺昂.德.埃斯科巴尔; 《伟人阿丰索.德.阿尔布克尔克传》,阿丰索.布拉斯.德. 阿尔布克尔克传 《澳门的建立与强大记事》迪奥戈.卡尔代拉.雷戈; 《要塞图册》,安东尼奥.博卡罗
• 1522年,葡萄牙探险家斐迪南· 麦哲伦所率领的西 班牙船队首次环航地球。 • 1553年,开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门居住。1887年12 月1日,葡萄牙与清朝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 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通过外交文书的 手续租借澳门,这也成为欧洲国家在东亚的第一 块领地(以1553年算起)。 •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实行非殖民 地化政策,承认澳门是被葡萄牙非法侵占的,并 首次提出把澳门交还中国。由于当时不具备适当 的交接条件,时任总理的周恩来提出暂时维持澳 门当时的状况。
葡萄牙汉学
葡萄牙概况
• 葡萄牙,全称葡萄牙共和国,拉丁语的意 思是“不冻的港口”。是一个位于欧洲西 南部的共和制国家,东邻同处于伊比利亚 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的西部和南部是大 西洋的海岸。除了欧洲大陆的领土以外, 大西洋的亚速群岛和马德拉群岛都是葡萄 牙的领土。澳门在1999年交还中国前(1553 年至1999年),曾由葡萄牙统治。首都里斯 本西的罗卡角是欧洲的最西端,欧盟成员 国之一。
• 1494年6月7日,葡西两国签订《托尔德西 拉斯条约》,即教皇子午线。 • 1498年,达.迦马到达东方。 • 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 • 1513年,商人阿瓦雷斯到达广东。 • 1517年,费尔南.佩雷斯.安德拉德和葡王特 使托梅.皮雷斯进入广州。 • 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
• 1807年拿破仑进攻葡萄牙,同年12月1日占领里斯本。直 到1812年因得到英国相助才摆脱法国的统治。1808年葡 萄牙王室与大部份里斯本贵族逃亡到巴西里约热内卢,从 1808年到1821年这个城市当了葡萄牙的首都,是当时欧 洲仅有的不在欧洲本土的首都。 • 1820年8月,葡萄牙发生了自由党人的革命,新政府的头 项措施是请流亡到巴西的国王若昂六世回国。若昂六世最 终决定带着几乎所有的王室成员和大臣们回国,1821年7 月在里斯本登陆。 • 若昂六世回国后,葡萄牙的第一届立宪议会企图取消若昂 六世受给巴西的各种特权,使巴西重新陷入殖民地的境地。 巴西人民早已习惯有一个自己的国王和政府,这种做法进 一步刺激了巴西人民要有自己的国王和政府的情绪。巴西 不能接受对其特权的取消和再次沦为殖民地。若昂六世的 儿子佩德罗决定留下来反对葡政府的这项决议,若昂六世 也默许了儿子的做法。
人口及地理气候
• 人口1079.9万(2013年7月),其中葡萄牙人占96.9%, 葡萄牙人外国合法移民占3.1%(主要来自非洲、巴西、 欧盟及亚洲等国家)。约84.5%的居民信奉天主教,2.2% 为新教徒,0.3%信其它宗教,3.9%无宗教信仰或无法确 定。 • 领土面积为92391平方公里(领土和领空总和)。海岸线 长800多公里。地形北高南低,多为山地和丘陵。中部山 区平均海拔800~1000米,北部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 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平均气温1月7~11℃,7月 20~26℃。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毫米。
葡萄牙早期的游记汉学
• 12世纪,葡萄牙成为独立王国。13世纪末就拥有 了远洋船队,15世纪初,“航海发现”已经成了 葡萄牙最重要的国家计划。1415年,诺昂一世的 第三个儿子,19岁的堂.恩里克王子(即亨利王子) 占领了休达港。1418年,王子在葡萄牙最南端的 萨格里什,开办了航海学校,建立了天文台、图 书馆、港口和造船厂。1460年,王子去世时,纳 入葡萄牙版图的非洲西海岸已达4000多公里。 • 许多史学家将世界史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 1500年以后的世界,因为至此世界才真正地联成 了一体。
共和国时期
• 1910年10月的革命推翻了君主制,成立第一共和国。 • 1926年5月发生军事政变,卡尔莫纳元帅上台,建立军事 独裁政府。财政部长安东尼奥· 萨拉查于1931年组织“国 民同盟”,1932年升任总理以因应财政危机,次年制定新 宪法,建立其带法西斯性质的新国家体制(葡萄牙历史上 的“第二共和国”),成为独裁者。 • 1974年4月25日发生所谓康乃馨革命,一批中下级军官组 成的“武装部队运动”推翻了持续42年的极右政权,开始 民主化进程。 • 第三共和国是指1986年,苏亚雷斯成为60年来的第一位 文人总统。1979年2月8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1999 年12月20日根据中葡两国于1987年签署的关于澳门问题 的联合声明,将澳门的主权交还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