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下评辜正坤之莎翁十四行诗译文论文
莎翁十四行诗中的情爱观论文

莎翁十四行诗中的情爱观论文莎翁十四行诗中的情爱观论文论文摘要:莎翁十四行诗中的情爱观-论文关键词:十四行诗,中的,情爱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他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天才。
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可以当作这个时代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来读。
莎士比亚主要以其剧作闻名于世,但他的诗-主要是十四行诗,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十四行诗原是中世纪流行于欧洲民间的一种抒情短诗,是为唱歌而作的一种诗歌体裁,后被文人所掌握运用,并完善发展。
十四行诗大约于13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在16世纪初,英国诗人怀亚特(ThomasWyatt)及其友人萨里(Surrey)将这种诗体引进了英国。
文艺复兴时期,十四行诗得到了许多诗人的青睐,而当时最著名的莎士比亚在其创作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式十四行诗的韵律格式,写出了精美绝伦,闻名于世的154首十四行诗。
一.十四行诗的主题思想莎士比亚写十四行诗,先是按照当时的风尚,以向自己心上人倾诉衷肠为中心内容,并效法典范的意大利写法,每首诗都有一个题目,前四行点题,中四行写主题的发展,后四行推向结局,末尾两行用简明的格言告终。
继之他在逐步掌握这一复杂形式之下,便挥洒自如,一步步达到自由支配形式的境界,将其表现的内容日益拓宽,既能装下整个世界,又能装下巨大的戏剧性内容,还能装下无限的感受、思想、想象与激情。
莎士比亚毕生写了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这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英国诗坛上绽放的一束绚丽的花朵。
这些诗不仅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而且还蕴含着深邃的思想。
在这些诗里,诗人通过对一系列事物的歌颂、咏叹和抨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友谊和爱情的理想、以及他进步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
诗人通过对友谊和爱情的歌颂,提出了他生活的最高准则:美、善、真,以及三者的结合体。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原文译文探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原文译文探析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一直被世人推崇。
他的十四行诗(sonnet)尤为著名,这些诗歌探讨了爱情、时间、美丽和死亡等永恒的主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原文及其中文译文,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莎士比亚的第一首十四行诗,即《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一》。
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这首诗歌采用了抑扬格的形式,每行由十个音节组成。
莎士比亚通过这种形式的诗歌,表达了对美丽的渴望和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诗中他说“我们渴望美好的事物能够繁衍,这样美丽之花永不凋谢。
但是随着时光流逝,其越成熟的身影消逝,而他的后代要承载其记忆。
但是你呀,被局限在自己明亮的双眼里,用自我实质的燃料来滋养你的光芒,使得丰富之处变成了匮乏,你是你自己的敌人,对自己太残忍。
”莎士比亚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美丽的追求,以及对个体自我局限的思考。
对于这首诗歌的中文译文,我们可以感受到译者对文章语言美感的运用,使得诗歌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失去原有的意境和氛围。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同样采用了抑扬格的形式,每行也由十个音节组成。
诗中莎士比亚表达了对爱人美好容颜的赞美以及对其永恒之美的祝福。
他说:“我要拿你和夏日作比较吗?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狂风能把五月里娇嫩的花蕾摇得摇摆;夏季风光太短促了。
时而天国之眼的光线太过灼热,经常神色黯淡;任何美景都有它的凋残时刻,无论是偶然或是自然因素的干扰。
但是你的永恒夏日永不凋谢,不会失去那属于你的美;死亡也不能夸耀你在他的阴影下徘徊;当你在永恒的诗行里,与时间一同成长,只要人类能喘息,眼睛还能看,你就会永世长存,这首诗也会永存,并为你赋予生命。
”这首诗歌充满了对爱人的赞美和祝福,表达了作者的深情厚爱。
对于这样一首表达深情的诗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语言功底和艺术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他们需要将原文中的美感和情感完整地传递给读者,使读者在欣赏翻译诗歌时能够感受到原诗所传达的深厚意蕴。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翻译的比较

大连外国语学院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翻译的比较课程名称翻译简史院系研究生部年级专业 2011级英语笔译姓名林玲学号 **********时间 2011-12-30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翻译的比较摘要: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英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崇高的地位。
解放后,中国很多翻译大家都或多或少的翻译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本文旨在总结解放后出现于市面的翻译版本,并对梁宗岱、屠岸、戴镏龄、辜正坤翻译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从音节,韵脚,标点以及内容四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十四行诗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大约创作于1590年至1598年之间,其诗作的结构技巧和语言技巧都很高,几乎每首诗都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莎士比亚在运用这个诗体时,极为得心应手,主要表现为语汇丰富、用词洗练、比喻新颖、结构巧妙、音调铿锵悦耳。
而其最擅长的是最后两行诗,往往构思奇诡,语出惊人,既是全诗点睛之作,又自成一联警语格言。
在英国乃至世界十四行诗的创作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当得起空前绝后的美称。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又被称为“莎士比亚体”(Shakespearean)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韵式为ABAB,CDCD,EFEF,GG。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共有154首,其中前126首是写给一位年轻的美少年的,127到152首是写给黑女郎的。
解放后,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进行整篇翻译的译者大概有二十位。
主要情况如下表一所列:表一在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中,其中以第十八首最为脍炙人口,它的音韵特点为五音步抑扬格(pentameter iambic),韵式也是典型的“莎士比亚体”(Shakespearean),即:ABAB,CDCD,EFEF,GG。
诗歌原文如下:Sonnet 18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A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B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B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C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D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C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D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E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F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E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F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G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G本文将对梁宗岱、屠岸、戴镏龄、辜正坤翻译的四个版本,从音节,韵脚,标点以及内容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细评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解析

细评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而作Sonnet I by William Shakespeare:Comment on Prof. Gu’s Translation华中科技大学蒋坚霞内容提要: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英汉对照本先后在海内外几大知名出版社一版再版多次印行,影响极大,被认为是坊间20多种莎翁十四行诗集中的最佳译本。
然而笔者看法截然相反。
本文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一首为例,通过文本细读方式,客观而理性地指出辜译谬误多多,与原诗相去甚远。
笔者同时展示自己的译诗与辜译对照,请读者判断究竟应该怎样准确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诗歌鉴赏翻译评论作者简介:蒋坚霞,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莎士比亚与英语诗歌翻译研究。
Title: Sonnet I by William Shakespeare: Comment on Prof. Gu’s Translation Abstract:Prof. Gu Zhengkun’s Chinese version of 154 Sonnets by William Shakespeare is flattered as the best one among all the published versions in China, but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has the contrary view. Taking Sonnet I for exampl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various m istakes in Gu’s by close reading of both the original poem and Gu’s translation. Here the author offers his own translation and asks the readers to make an objectiv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and judge which is better and which is worse.Key words:Shakespeare sonnets poetry aesthetics connoisseurship and translationAuthor: Jiang Jianxia is professor of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 Wuhan, Chin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William Shakespeare and English poetry translation.Email: jiangjx29@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Shakespearea Sonnets)是世界诗歌百花园中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以其优美的形式与高度的技巧,艺术地概括诗人所熟悉的世界;以其激动人、感染人的艺术魅力,引发人们的美感和美的理想,给人以美的情怀和美的享受”。
从文体角度仔细比较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两种汉语译文

四、同一作品,由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作品的风韵意味必然会有所不同;同一作品,由不同的人用同一语种译出,译文所传出的风韵意味又会有所不同。
一切“不同”都体现“文体”上。
下面是一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66首)的两种汉语译文,请读者认真阅读,从文体角度仔细比较二者的区别。
(一)对这些都厌倦了,我召唤安息的死亡,——譬如,见到天才注定了做乞丐,空虚的草包穿戴得富丽堂皇,纯洁的盟誓受到了恶意的破坏,高贵的荣誉被可耻地放错了地位,强横的暴徒糟蹋了贞洁的姑娘,邪恶,不法地侮辱了正义的完美,拐腿的权势损伤了民间的健壮,文化,被当局统制得哑口无言,愚蠢(俨如博士)控制着聪明,单纯的真理被唤作头脑简单,被俘的良善伺侯着罪恶将军;对这些都倦了,我要离开这人间,只是,我死了,要使我爱人孤单。
(屠岸译)(二)不平事,何堪耐!索不如悄然去泉台;休说是天才,偏生作乞丐;人道是草包,偏把金银戴;说什么信与义,眼见无人睬;道什么荣与辱,全是瞎安排;童贞可怜遭虐待,正义无端受阉埋;跛腿权势,反弄残了擂台汉;墨客骚人,官府门前口难开;蠢驴儿自命博士驭群才;真真话错唤作愚鲁痴呆;善恶易位呵,恰如小人反受大人拜。
似这等不平何堪耐,不如一死化纤埃,待去也,呀!怎好让心上人独守空阶?(辜正坤译)语文教育082班陈少龙作业一、语言风格的不同第一首诗歌的语言饱含西方文化气息,较好地保留里原作品的语言特色。
比较好地遵守了翻译中的“信”的原则。
语言相对直白,但却蕴含这强烈的感情色彩。
例如:“高贵”、“强横”、“邪恶”、等。
这这首诗的的第二个语言特点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强烈的对比,形成可巨大的反差,以此来激起读者的共鸣,例如:“邪恶”与“正义”,“愚蠢”和“聪明”。
第三,就是语言饱含西方宗教特色。
第二首诗的语言,比之第一首诗,它融入了东方的文化血液。
比较好地运用了翻译原则中的“雅”。
语言表达委婉。
文雅中却洋溢出无比的辛辣。
例如:“天才”却做“乞丐”;“草包”却戴“金银”。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戏剧性及其翻译再现--以第129首三个译文为例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戏剧性及其翻译再现--以第129首三个译文为例刘继华【摘要】Dramatic quality, found in Shakespeare’s 154 sonnets as a whole body, is also evident in his individual poems. An analysis of Sonnet 129 reveals such dramatic elements as a character, his act, dramatic conflicts and their resolution. The verse’s dramatic quality is embodied in the speaker’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diction, syntax, rhetorical devices and poetic form. A comparison in these aspects of this sonnet’s Chinese versions by Tu An, Liang Shiqiu, and Gu Zhengkun shows that the translators have, to different degrees, successfully re-presented the dramatic quality.%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完整的戏剧元素,从单首诗来看,其戏剧性也明确存在。
从莎氏第129首十四行诗可以看出,诗中存在戏剧人物、人物行为、戏剧冲突及矛盾的解决等,其戏剧性具体表现在叙述者的心理演变过程、用词、句法、修辞以及诗歌形式等方面。
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屠岸、梁实秋、辜正坤三位译家的译文,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戏剧性在诗歌翻译中的再现。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7页(P48-54)【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29首十四行诗;翻译;戏剧性【作者】刘继华【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莎士比亚主要的诗歌作品为154首十四行诗。
Shakespeare Sonnets选篇译文赏析

Shakespeare’s Sonnets选篇译文赏析0906 刘颖1609年,莎士比亚发表了他最后一部出版的非戏剧类著作《十四行诗》。
学者认为,154首十四行诗总的来说被莎士比亚分为两个相对的系列:一个是关于意为皮肤白皙的年轻男子纯洁的爱(sonnet1到sonnet126);另一个则是关于对一位已婚皮肤黝黑的女子的不可抑制的欲望(sonnet127到sonnet152)。
但尽管有大量学者研究,至今仍不清楚:是否这些人物代表了真实的人?诗中的“我”是否代表莎士比亚?如果是,莎士比亚的性取向到底是什么?献词中的MR. W.H.又到底是何许人?虽然疑问重重,评论家们普遍赞美Shakespeare’s Sonnets 是爱、性欲、生殖、死亡和时间的本性的深刻思索。
在此,我将结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田伟华译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和辜正坤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8年1月),在两个方面对与作者鼓励爱人结婚生子有关的十四行诗的翻译进行分析。
一、对亲爱的朋友及其容貌的描写纵观154首诗,莎士比亚在对爱人的赞美及对其美貌的描述可谓多姿多彩、语汇丰富、用词洗练、比喻新颖。
Sonnet 1中,“thou that art now the world’s fresh ornament, and only herald to the gaudy spring.” thou that art在现代英语中也就是you who are, fresh指人的外表年轻的、健康的,herald是使者的意思。
因此,田伟华先生译为“你是当今世界最新鲜的装饰品,你是灿烂春天里的唯一信使”文采与感情兼具。
Sonnet 2中,“when forty winters shall besiege thy br ow, and dig deep trenches in thy beauty’s field”这里的besiege指“包围”,可知作者在1、2行将岁月侵蚀美貌进行军事比喻,因此喻指皱纹的trenches译为“战壕”更合适。
许渊冲先生“三美原则”——莎翁第20首十四行诗辜正坤译本分析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许渊冲先生“三美原则”——莎翁第20首十四行诗辜正坤译本分析徐玥 西安外国语大学摘 要:历史的长河并没有将莎翁十四行诗湮没,不仅仅是因为其独特的音韵美更因为诗中丰富细腻的情感,更是因为诗中永恒和复杂人性。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莎翁十四行诗进行解读和翻译,呈现出具有多面性和立体性的十四行诗。
本文拟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中意美原则为框架分析莎翁第20首十四行诗辜正坤译本。
关键词:莎翁;十四行诗;三美原则作者简介:徐玥(1994-),女,汉,湖北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139-011、绪论莎翁的戏剧和十四行诗是文艺复兴时期代表。
其十四行诗情感丰沛,结构严谨。
严格的音律,独特的韵脚,五步抑扬格和自由奔放的情感使其更加富有魅力。
2、“三美”原则“三美”原则是指: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指内容美;音美指诗歌押韵、顺口;形美则是指行数和长短整齐以及对仗工整。
三美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也,其次才是音美,再次是形美。
莎翁十四行诗的格律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使得译者对翻译做到形神兼顾变得极其的困难。
3、莎翁第20首十四行诗辜正坤教授译本分析莎翁的十四行诗主题并不局限于“及时行乐”“莫负青春”和“人生无常”(罗益民,2005)莎翁十四行诗第20首的歌颂对象具有两可性,揭示和证实了其蕴涵的双性恋寓意。
以辜正坤译译本为例,进行简单的分析。
3.1意美在阅读译本的同时也在创作。
一方面在接受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对原文产生了自己的理解A woman's face with Nature's own hand painted/Hast thou, the master-mistress of my passion;你,我诗中的情妇兼情郎,/是造化亲自绘出你女性的面庞,“master”是指男主人或男教师,“mistress”则是女主人或情妇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语境下评辜正坤之莎翁十四行诗译文
摘要:辜正坤教授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译文更倾向在文化语境上采取归化译法,使异域文化在中国再生,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同中国读者的共鸣,然而译文在体现原诗的文化因素上略有缺失。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文化流失;诗歌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g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3315(2011)3-132-001
由于诗歌语言的特殊性,诗歌翻译更强调语言、格式、文化上忠实。
辜正坤教授从归化角度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进行了翻译。
由于归化翻译强调目标语言的基础性,辜氏译文在文化因素和诗歌画面的整体性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在某种意义上没有如同莎翁十四行诗在英文语境中的那样与读者产生文化共鸣。
一、文化因素的流失
语言被认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文化和历史的土壤中扎根和生长。
一般来说,作家是在自己的文化大背景下建构自己的文学作品。
因此,译者肩负着把源语文化传递给可能有着不同文化的目标语读者的任务。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创作很多是在基督教文化背景内建构的,诗本身给读者传递着意蕴深厚的文化。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中文译本又对其文化缺少注释,导致译本读者难以分享原作之中的文化底蕴。
辜正坤教授的译本自然也有一些文化流失的地方。
在第十一首诗中,辜正坤教授将“and three score year would make the world away”翻译成“不出六十年,世界也会消亡”。
当中国读者读到“六十年”时,经过“如果人类六十年没有生育的状况,世界就会消亡”的推论,似乎莎士比亚的诗文里写得合情合理,然而对于英国读者来说,莎士比亚的“threescore year”有着深刻的文化含义。
《圣经》诗篇的第九十篇中说到“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the days of our years are three score years and ten), 在这个生命期限的前提下,人类经过没有繁衍的六十年,自然最年长者都不再有传宗接代的能力,也就导致了世界的消亡。
然而,对于在基督教文化成长下的读者来说,“three score years”传载着基督教的文化,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译文的“六十年”只是一个时间段,而无文化含义。
对于此类没有注释的翻译,译文语言没有达到对原文的文化传达的功效。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对《圣经》文化的借用不仅表现在对词的借用上,还有对诗的主题的借用上。
在第六十二首中,莎翁通过本诗自恋罪行的整体背景之下,表达了对独善其身的爱情的一种颂扬。
没有基督教文化的普通中国读者只能通过翻译的文本推断自恋是
一种罪行。
在《圣经》的新约,歌罗西书中人的七宗罪,即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及色域。
其中傲慢被认为是七宗罪中最原始、最严重的一项。
期望他人注视自己或过度爱好自己,把自己定位成比上帝或他人更优秀的存在。
傲慢被认为是所有罪中最致命的,因为路西法就是因为傲慢而堕落,最后成为了与神对抗的
魔鬼撒旦。
自负与自恋都是这种罪恶的产物。
因此基督教文化的“sin of self love”是一种具有基督教文化色彩的罪行。
然而,在辜正坤的译文中,“sin”被译成“罪行”,这很难让中国读者感受到原文中的宗教文化底蕴。
二、诗歌的整体画面性
“诗如画,画如诗”——古人对诗和画两种不同的表达世界的媒介进行了联系。
诗和画之所以有其共同之处,在于两者同样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意境。
一首诗通过文字的意向在读者的脑海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画面。
因此对于译文来说,亦应反映原作之中统一的画面,在个句翻译到位的同时,更要注意译文的整体性。
从诗如画的角度谈,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首首都具有画意,每首诗将不同的意向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图画。
在莎翁的诗行中,最后的英雄双行体往往对图画的整体统一性起到关节的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稍不注意对此“关节”的审慎就会导致译文难以再现原文的整体统一。
例如,第十六首诗中,莎翁绘制了延续后代得到的人生永续远远流长于画像的流传。
关于绘画的词汇,诗中用到“painted”、“time’s pencil”、“pupil pen”和“drawn”等。
然而这些绘画的词汇是如何镶嵌在说话者(speaker)劝服对象(listener)采取结婚生子来永续美丽人生的呢? 诗的最后一行(“and you must live drawn by your own sweet skill”)通过“drawn”(绘画)将结婚生子当成人生之画的一个绘画的重要过程。
其中,“you must live”中的“must”体现出永续美丽人生的唯一
途径,而这唯一的途径正是“sweet skill”(暗指人的结婚生子),并且“drawn”体现了人生乃是绘画的过程,可谓点睛之词。
对此句,辜正坤教授翻译成“想生存就得靠把传宗妙计发扬”,然而,“发扬”一词再也起不到“诗如画”的效果,没有起到“关节”作用。
总之,从文化语境角度来说,辜正坤教授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译文以中国读者能接受的文化语境为基础,但部分地方有进行再创作之嫌。
部分译文更多地考虑到中国读者的文化语境,从而不能再现原文的文化语境,没有能起到译文在传载语言的同时传载原诗歌文化的功能。
在翻译莎士比亚诗歌的时候,译者不能因为注重语言的因素,而忽略译文对文化的传达,忽略诗文的整体统一的画面性。
参考文献:
[1]辜正坤.世界名诗鉴赏词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2]nida, eugene a.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e. j. brill, 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