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简单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一.实验目的1.观察弦上形成的驻波2.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3.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二.实验仪器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三实验原理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恢复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由于都具有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即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由于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段又向原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播而形成横波。
理论和实验证明,波在弦上传播的速度可由下式表示:=ρ1------------------------------------------------------- ①另外一方面,波的传播速度v和波长λ及频率γ之间的关系是:v=λγ-------------------------------------------------------- ②将②代入①中得γ=λ1-------------------------------------------------------③ρ1又有L=n*λ/2 或λ=2*L/n代入③得γn=2L------------------------------------------------------ ④ρ1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研究γ和n的关系①选择5根弦中的一根并将其有黄铜定位柱的一端置于张力杠杆的槽内,另一端固定在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的螺钉上。
②设置两个弦码间的距离为60.00cm,置驱动线圈距离一个弦码大约5.00cm的位置上,将接受线圈放在两弦码中间。
将弦音计信号发生器和驱动线圈及示波器相连接,将接受线圈和示波器相连接。
③将1kg砝码悬挂于张力杠杆第一个槽内,调节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是张力杠杆水平(张力杠杆水平是根据悬挂物的质量精确确定,弦的张力的必要条件,如果在张力杠杆的第一个槽内挂质量为m的砝码,则弦的张力T=mg,这里g 是重力加速度;若砝码挂在第二个槽,则T=2mg;若砝码挂在第三个槽,则T=3mg…….)④置示波器各个开关及旋钮于适当位置,由信号发生器的信号出发示波器,在示波器上同时显示接收器接受的信号及驱动信号两个波形,缓慢的增加驱动频率,边听弦音计的声音边观察示波器上探测信号幅度的增大,当接近共振时信号波形振幅突然增大,达到共振时示波器现实的波形是清晰稳定的振幅最大的正弦波,这时应看到弦的震动并听到弦振动引发的声音最大,若看不到弦的振动或者听不到声音,可以稍增大驱动的振幅(调节“输出调节”按钮)或改变接受线圈的位置再试,若波形失真,可稍减少驱动信号的振幅,测定记录n=1时的共振频率,继续增大驱动信号频率,测定并记录n=2,3,4,5时的共振频率,做γn图线,导出γ和n的关系。
弦振动试验报告范文

弦振动试验报告范文一、实验目的通过对弦的振动进行观测和分析,探究弦振动的基本特性,了解振动波的传播和行为规律。
二、实验装置和原理实验装置包括一根细绳、一个张力装置和一个弦振动装置。
在张力装置的作用下,将一端固定住,另一端接受扰动产生振动。
通过调整振动源的频率和振动幅度,观察和记录弦的振动情况。
三、实验步骤1.将细绳固定在振动装置的固定端,另一端接受扰动。
2.调节振动源的频率和振动幅度,产生适当的振动。
3.观察并记录细绳的振动情况,包括振动的形态、频率等数据。
4.根据观察和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中观察到细绳的振动形态是一个站立波,即固定端处没有振动,中间有若干振动节点。
2.实验中发现振动的频率与振动源的频率成正比。
通过调节振动源的频率,可以观察到不同频率下的振动效果。
3.实验中还观察到,振动的振幅与振动源的振动幅度成正比。
通过调节振动源的振动幅度,可以观察到不同振动幅度下的振动效果。
根据观察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弦的振动形态为站立波,即固定端处无振动。
2.弦的振动频率与振动源的频率成正比,可以通过改变振动源的频率来改变弦的振动频率。
3.弦的振动振幅与振动源的振动幅度成正比,可以通过改变振动源的振动幅度来改变弦的振动振幅。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对弦振动的基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和记录振动情况,如何调节振动源的频率和振动幅度。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并对弦振动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然而,在实验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实验条件和设备有限,无法进行更详细的观察和测量。
同时,在实验操作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需要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法和技巧。
六、改进意见为进一步探索弦振动的特性和规律,可以进行以下改进:1.增加观察和测量的项目,如振动波的传播速度和相位差等。
2.采用更精确的测量设备,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简单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一.实验目的1.观察弦上形成的驻波2.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3.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二.实验仪器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三实验原理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恢复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由于都具有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即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由于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段又向原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播而形成横波。
理论和实验证明,波在弦上传播的速度可由下式表示:=ρ1------------------------------------------------------- ①另外一方面,波的传播速度v和波长λ及频率γ之间的关系是:v=λγ-------------------------------------------------------- ②将②代入①中得γ=λ1-------------------------------------------------------③ ρ1又有L=n*λ/2 或λ=2*L/n代入③得γn=2L------------------------------------------------------ ④ ρ1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研究γ和n的关系①选择5根弦中的一根并将其有黄铜定位柱的一端置于张力杠杆的槽内,另一端固定在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的螺钉上。
②设置两个弦码间的距离为60.00cm,置驱动线圈距离一个弦码大约5.00cm的位置上,将接受线圈放在两弦码中间。
将弦音计信号发生器和驱动线圈及示波器相连接,将接受线圈和示波器相连接。
③将1kg砝码悬挂于张力杠杆第一个槽内,调节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是张力杠杆水平(张力杠杆水平是根据悬挂物的质量精确确定,弦的张力的必要条件,如果在张力杠杆的第一个槽内挂质量为m的砝码,则弦的张力T=mg,这里g是重力加速度;若砝码挂在第二个槽,则T=2mg;若砝码挂在第三个槽,则T=3mg…….)④置示波器各个开关及旋钮于适当位置,由信号发生器的信号出发示波器,在示波器上同时显示接收器接受的'信号及驱动信号两个波形,缓慢的增加驱动频率,边听弦音计的声音边观察示波器上探测信号幅度的增大,当接近共振时信号波形振幅突然增大,达到共振时示波器现实的波形是清晰稳定的振幅最大的正弦波,这时应看到弦的震动并听到弦振动引发的声音最大,若看不到弦的振动或者听不到声音,可以稍增大驱动的振幅(调节“输出调节”按钮)或改变接受线圈的位置再试,若波形失真,可稍减少驱动信号的振幅,测定记录n=1时的共振频率,继续增大驱动信号频率,测定并记录n=2,3,4,5时的共振频率,做γn图线,导出γ和n的关系。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弦振动实验报告引言弦振动是物理学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是指当一根弦受到外力作用时,弦上的点会产生振动。
弦振动实验是物理学实验中的经典实验之一,通过实验可以研究弦的振动特性、频率和波长等相关参数。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弦振动实验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实验结论。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装置包括:一根细而均匀的弦、一个固定的支架、一个固定的振动源和一个振动传感器。
实验中,弦被固定在支架上,振动源通过电磁感应的方式产生振动,振动传感器用于测量弦上各点的振动情况。
实验步骤1. 将弦固定在支架上,并保证弦的紧绷度适中。
2. 将振动源与弦的一端相连,并调节振动源的频率和振幅。
3. 将振动传感器放置在弦上的某一点处,并连接至数据采集设备。
4. 打开振动源,开始产生弦的振动。
5. 通过数据采集设备记录弦上各点的振动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 弦上不同位置的振动情况:我们发现,弦的中央位置振动幅度最大,而离中央位置越远,振动幅度逐渐减小。
2. 弦的共振现象:我们发现,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弦会出现共振现象,即振动幅度达到最大值。
通过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我们确定了弦的共振频率及其对应的振动模式。
3. 弦的频率与振动模式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弦的频率与振动模式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频率对应着不同的振动模式,其中基频对应着弦的最低共振频率。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弦振动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弦振动的幅度与位置有关,中央位置振动幅度最大。
2. 弦在一定频率范围内会出现共振现象,振动幅度达到最大值。
3. 弦的频率与振动模式有密切的关系,不同频率对应不同振动模式。
4. 弦的基频对应着弦的最低共振频率。
实验意义弦振动实验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实验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弦振动的特性和规律。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探究弦的频率、波长、振动模式等相关参数,进一步认识波动理论和振动现象的基本原理。
弦振动的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实验报告弦振动的实验报告引言弦振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经典现象,也是许多实验室中常见的实验项目之一。
通过对弦的振动进行观察和测量,可以深入了解波动和振动的基本特性。
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弦振动实验的步骤、观察结果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弦振动的基本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长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我们将验证弦振动的频率与弦长、张力以及弦的线密度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弦振动的谐振现象。
实验装置和材料1. 弦:使用一根细长的弹性绳或钢丝,确保其能够产生明显的振动。
2. 张力装置:使用两个固定的支架,将弦固定在适当的张力下。
3. 振动源:使用一个手柄或者电动机激发弦的振动。
4. 频率计:用于测量弦振动的频率。
5. 尺子:用于测量弦的长度。
6. 夹子:用于调整弦的张力。
实验步骤1. 将弦固定在张力装置上,并调整张力,使弦保持适度的紧绷状态。
2. 用尺子测量弦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 使用振动源激发弦的振动,注意保持振动的幅度适中。
4. 使用频率计测量弦振动的频率,并记录下来。
5. 重复上述步骤,分别改变弦的长度和张力,并记录相应的频率。
实验结果在进行弦振动实验时,我们记录了不同弦长和不同张力下的振动频率。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弦长与频率的关系:在保持张力和振动幅度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弦长与频率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当弦长增加时,频率减小;当弦长减小时,频率增大。
2. 张力与频率的关系:在保持弦长和振动幅度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张力与频率之间也存在着线性关系。
当张力增大时,频率增大;当张力减小时,频率减小。
3. 弦振动的谐振现象:我们观察到,在特定的弦长和张力下,弦能够产生谐振现象。
谐振是指弦振动的频率与其固有频率完全匹配的现象,此时振动幅度最大。
结果分析与解释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和解释:1. 弦长与频率的关系:弦振动的频率与其长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这符合弦振动的基本原理。
弦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研究实验报告弦振动研究实验报告引言弦振动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理解声音、乐器演奏、结构工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弦振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实验目的1. 研究弦振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2.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验证弦振动的频率与弦长、张力和质量的关系。
3. 探究不同条件下弦振动的共振现象。
实验装置与方法本实验使用的装置包括弦线、定滑轮、振动发生器、频率计和质量块等。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 将弦线固定在两个支架上,并通过定滑轮使弦线保持水平。
2. 在弦线上固定一个质量块,调整张力。
3. 将振动发生器连接到弦线上,并调节频率。
4. 使用频率计测量弦线的频率。
5. 重复步骤2-4,改变质量块的质量、张力和弦长等条件。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频率与弦长的关系:在保持张力和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弦长。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弦长的增加,频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这与理论预测相符,即频率与弦长成反比关系。
2. 频率与张力的关系:在保持弦长和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张力。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张力的增加,频率也随之增加。
这符合理论预测,即频率与张力成正比关系。
3. 频率与质量的关系:在保持弦长和张力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质量。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质量的增加,频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这与理论预测相符,即频率与质量成反比关系。
4. 共振现象: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了共振现象。
当振动发生器的频率与弦的固有频率相等时,弦会出现共振现象,振幅显著增大。
这说明共振频率与弦的固有频率相匹配。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弦振动的频率与弦长成反比关系,与张力和质量成正比关系。
2. 弦振动会出现共振现象,当振动发生器的频率与弦的固有频率相等时,振幅显著增大。
这些结论对于理解弦振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关系来设计和调整乐器的音调,以及优化结构工程中的弦悬挂系统。
弦的振动实验报告

弦的振动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根据弦振动的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计算弦振动的固有频率和振型,与实验结果对比,研究弦振动与结构及预紧力的参数关系。
实验内容
研究弦振动的固有频率与边界条件及弦的预紧力的关系,观察弦的节点及波峰波谷的形状。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弦为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重物(砝码),弦上固定有几种质量块,通过对弦上质量块激励,可以获得弦振动的共振频率;改变重物的质量,可以改变弦的预紧力,从而改变弦的共振频率。
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弦的振型。
图1 实验装置简图
实验仪器
测试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左侧为悬挂的重物。
取不同的悬挂重物,可以获得不同的预紧力,测取不同预紧力下弦的共振频率,可以得到弦的振动频率与预紧力的关系。
图2 实验装置图
图3 实验装置局部放大图
实验步骤
1:用非接触式激振器对准悬索的某一质量块,并保持初始间隙4-5mm,用标准砝码组弦丝张力1Kg.
2:激振器接入正弦信号后,对系统产生正弦激振力,系统将发生振动,激振信号频率由低到高缓慢调节,观察质量块的振动幅值及系统的振动形态,即可打找到系统在张力为1Kg时各阶固有频率和主振型.
3:然后增加砝码分别为2、3、4、5Kg,用同样的方法可找到张力为2、3、4、5Kg时的保阶固有频率和主振型。
实验数据记录和整理
通过眼睛观察弦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动形态,得到其共振频率。
改变预紧力(增加砝码数),得到其固有频率。
表一不同预紧力下的弦的固有频率
砝码数/个2 3 4 5
一阶固有频率
/Hz
图4可观察得到的一阶振型。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弦振动现象,了解弦振动的基本规律;2.学习使用振动测量仪器,掌握振动信号的测量方法;3.分析弦振动的影响因素,加深对振动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弦振动是指一根张紧的弦在垂直于弦的方向上做往返运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胡克定律,可以得到弦振动的微分方程。
当弦的振动幅度较小时,可近似认为弦的质量分布是均匀的,此时弦振动的微分方程可简化为波动方程。
波动方程描述了波在弦上的传播过程,其解为一系列正弦波的叠加。
三、实验器材1.弦振动实验装置;2.振动测量仪器(如示波器、频率计等);3.砝码、尺子、计时器等辅助工具。
四、实验步骤1.预备工作:检查实验装置是否完好,调整弦的张紧程度,确保弦在垂直方向上做往返运动。
2.实验操作:(1)使用尺子测量弦的长度L和张紧力T,记录数据;(2)将振动测量仪器连接到弦振动实验装置上,调整仪器参数,使仪器正常工作;(3)在弦的端点施加一个初始扰动,使弦开始振动;(4)观察并记录弦的振动情况,如振幅、频率等;(5)改变弦的张紧力T或长度L,重复步骤(3)和(4),记录数据。
3.数据处理: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弦振动的影响因素。
4.实验总结: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数据记录:2.实验结果分析:(1)由实验数据可知,当弦长L和张紧力T发生变化时,弦的振幅A 和频率f也会发生变化。
这说明弦的振动受到弦长和张紧力的影响。
(2)根据波动方程,弦振动的频率f与张紧力T和弦长L之间的关系为:f=1/2L√(T/μ),其中μ为弦的线性密度。
由实验数据可知,当张紧力T增大时,频率f增大;当弦长L增大时,频率f减小。
这与波动方程的预测结果相符。
(3)实验中还发现,当弦的振幅A较大时,弦的振动会出现非线性效应,如振幅衰减、频率变化等现象。
这说明在实际情况中,需要考虑非线性因素对弦振动的影响。
六、实验结论与讨论1.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弦振动的现象,了解了弦振动的基本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何一个物体在某个特定值附近作往复变化,都称为振动。振动是产生波动的根源,波动是振动的传播。均匀弦振动的传播,实际上是两个振幅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的叠加,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驻波。本实验验证了弦线上横波的传播规律:横波的波长与弦线中的张力的平方根成正比,而与其线密度(单位长度的质量)的平方根成反比。
即 (3-13-4)
在这些点处振幅为零,是驻波波节的位置。
当 时,有 ( K=0,1,2,...)
即 (3-13-5)
在这些点处振幅最大,是驻波波腹的位置。
由以上讨论可知,波节处的振动点振动的振幅为零,始终处于静止;波腹处振动点的振幅最大;其他各点处振动点的振幅在零与最大之间。两个相邻波节或两相邻波腹之间的距离为λ/2,波腹和波节交替作等距离排列。相邻两波腹或波节间是半个波长。因此,只要测得相邻两波节或波腹间的距离,就能确定该波的波长。而且由于固定弦的两端点A和点C是用劈尖支住的,故这两点一定是波节。
(3-13-7)
式中n为弦线上驻波的波腹数,显然在驻波实验中,只要测得两相邻波节或两相邻波腹之间的距离,就能确定该波的波长。
4. 当横波沿弦线传播时,在弦线张力T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波动理论容易得到,横波的传播速度V、张力T和弦线的线密度ρ(单位长度的质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3-13-8)
设弦线的振动频率为f,弦线上传播的横波波长为λ,则根据:
一. 实验目的
1. 观察弦振动所形成的驻波。
2. 研究弦振动的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3. 掌握用驻波法测定音叉频率的方法。
二. 实验仪器
电动音叉、滑轮、弦线、砝码、钢卷尺等。
三. 实验原理
1. 两列波的振幅、振动方向和频率都相同,且有恒定的位相差,当它们在媒质内沿一条直线相向传播时,将产生一种特殊的干涉现象——形成驻波。如图3-13-1所示。在音叉一臂的末端系一根水平弦线,弦线的另一端通过滑轮系一砝码拉紧弦线。当接通电源,调节螺钉使音叉起振时,音叉带动弦线A端振动,由A端振动引起的波沿弦线向右传播,称为入射波。同时波在C点被反射并沿弦线向左传播,称为反射波。这样,一列持续的入射波与其反射波在同一弦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将会相互干涉。当C点移动到适当位置时,弦线上就形成驻波。此时,弦线上有些点始终不动,称为驻波的波节;而有些点振动最强,称为驻波的波腹。
四. 实验内容
1.调节仪器
①启动音叉振动,并使之振动稳定;
②调节滑轮,使弦线水平;
③调节音叉,使得音叉臂与弦线处于同一条直线上。
2. 按数据处理表格的砝码质量和对应的波幅数n分别调出稳定的驻波波形。并测出其对应的长度L。
五. 数据处理
1.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表3-13-1 弦线线密度 =g/cm, 重力加速度g=979.44cm/s2
3. 假定入射波的波长为λ,则根据入射波和反射波的波动方程及波的叠加原理,可以推知两相邻波节或两相邻波腹之间的距离 。则弦线的振动弦长L必须满足:
( =1,2,...) (3-13-6)
即振动弦长L(AC之间的距离)为半波长的整数倍时,才能形成振幅最大且稳定的驻波。由上式亦可得到沿弦线传播的横波波长为
可得 (3-12-9)
这是弦振动时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式。如果音叉起振,则弦线上各点将在音叉的带动下振动,弦线的振动频率f就是音叉振动频率。这样,在音叉振动频率和弦线密度确定的情况下,波长λ仅是张力T的函数。另外,将(3-13-9)式代入(3-13-10)式可得
(3-13-10)
利用上式可以求得弦线的振动频率。
2. 图3-13-2所示为驻波形成的波形示意图。在图中画出了两列波在T=0,T/4,T/2时刻的波形,细实线表示向右传播的波,虚线表示向左传播的波,粗实线表示合成波。如取入射波和反射波的振动相位始终相同的点作为坐标原点,且在X=0处,振动点向上到达最大位移时开始计时,则它们的波动方程分别为:
(3-13-1)
砝码质量m(g)
(g1/2)
波 幅 数n
弦线长L(m)
波 长 λ(m)
波 速 V(m/s)
频 率 (Hz)
25
6
75
5
125
4
200
3
300
2
2.数据处理具体要求:
(1)由测量数据分别计算相应的波长λ、波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频率 ;
Hz Hz
(±)Hz
(2)由式 做λ~ 曲线,并由图求出直线斜率,进而求得频率 。
(3-13-2)
式中 为波的振幅, 为频率,λ为波长, 为弦线上质点的坐标位置。
两波叠加后的合成波为驻波,其方程为:
(3-13-3)
由上式可知,入射波与反射波合成后,弦线上各点都在以同一频率作简谐振动,它们的振幅为 ,即驻波的振幅与时间无关,而与质点的位置有关。
当 时,有: ( K=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