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合集下载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
【最新版】
目录
1.成语的来源
2.成语的寓意
3.成语的应用
正文
【成语的来源】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一》。

这个成语的典故讲述的是战国时期,楚国与宋国之间的一次争端。

当时,楚国想要攻打宋国,宋国国君于是派人去游说楚国国君。

游说者以鹬蚌相争的故事来劝谏楚国国君,使其明白攻击宋国的结果是让第三方得利,最后楚国国君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成语的寓意】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寓意着当双方在争执或争斗中,往往会让第三者从中捞取好处。

这个成语强调了争斗双方要懂得适时止争,以免让旁观者从中得利。

同时,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劝导人们,在处理争端时要有全局观念,避免陷入争斗的泥潭,从而导致更大的损失。

【成语的应用】
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用,特别是在处理人际关系、商业竞争等方面。

当我们在处理争端时,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来提醒自己或他人要有全局观念,避免陷入争斗而让第三者得利。

同时,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在竞争中,由于双方过于执着于争斗,导致第三方趁机崛起的情况。

第1页共1页。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道理和启示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道理和启示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道理和启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的寓意是指两个强硬的对手之间发生争斗或冲突,从而给第三方带来了机会和利益。

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一天,一只大蚌在大海里静静地躺着,突然,一只小鹬飞来,一直在它的身边转圈子。

蚌问小鹬为什么在它的身边转,小鹬说它是在它身上止步休息。

蚌很高兴,与小鹬成了好朋友。

但是不久后,另一只大鹬飞来,抬头看到小鹬站在蚌的壳上,就问小鹬在做什么。

小鹬说它在这里休息,大鹬说既然如此,就请小鹬离开。

小鹬不同意,两只鹬就在蚌的身上大吵大闹,吵得蚌受不了。

最后,蚌决定把它的贝壳合起来,大鹬小鹬都被夹在了里面。

这时,一个渔夫路过,看到蚌的贝壳合起来,就把它捞起来,把蚌和鹬都卖了。

所以,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当两个强硬的对手互相争斗时,可以让第三方受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与他人产生争端时,我们应该尽力保持冷静,避免过于情绪化。

我们应该学会妥协和解决问题,以避免对我们自己和其他人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故事还强调了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保持警觉,以便发现并利用我们的机会。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贬义词及解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贬义词及解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贬义词及解释导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贬义词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造句:(1)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双方不和、互相争斗,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2)你们这么做的结果只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3)倒是说不定可以来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先哲明训,足资做惕。

(5)与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给其他人做了嫁衣,还不如静观其变的'好。

(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小说:在大山深处。

(7)斗吧,斗吧,斗的越狠我越开心,鹬蚌相争,只能让我这渔翁得利。

(8)才不至于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9)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我还是知道的,不过你就不怕他们把boss给杀了?(10)有道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可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么?好徒儿下来吧!(11)第四十二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从树上一跃而下,天辰横剑而走,缓步接近那淬心草所在。

(1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混沌钟第一章。

(1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三更求月票。

(15)我们内部你争我夺,煮豆燃萁,结果让别人得了好处,这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贬义词及解释】1.想象作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续写3.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初中议论文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初中作文5.鹬蚌相争是贬义词吗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改写作文7.座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作文600字8.《鹬蚌相争》重点词语解释上文是关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贬义词及解释,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yú wēng dé lì
寓言故事 一只河蚌敞开胸怀在沙滩上
晒太阳。

,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
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

蚌一下
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
地夹住了。

鹬鸟对蚌说:“你放开我的嘴,不然你不能回到水里干死你” 蚌对鹬鸟说:“你放开我的肉,要不你也会饿死”
于是,鹬鸟与河蚌在沙滩上进行了一场智慧与心理的争斗。

但是双方都不肯善罢甘休,斗争又继续下去。

它俩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

这时,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一下子把它们都捉走了。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
体动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
败俱伤,谁也没有好结果,反让
第三者占了便宜。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及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举例造句】:如果我们自己内部不团结,就会发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

【成语典故】:分析评论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

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

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揭示道理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

鹬和蚌都想置对方于死地,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大家应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吗。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

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鹬蚌相争古文原文和译文

鹬蚌相争古文原文和译文

鹬蚌相争古文原文和译文
鹬蚌相争是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鹬鸟和一只蚌壳之间的争斗。

古文原文: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译文:
鹬鸟和蚌壳争斗,而渔夫得到了利益。

鹬鸟原本在沙滩上觅食,看见一群潮起时离开的小鱼,它就时不时地俯冲下来抓住一只。

就在这时,它看见了一只蚌壳。

鹬鸟想着,如果能够抓住这只蚌壳,里面可能还有许多美味的海鲜。

于是,鹬鸟决定用它的嘴子抓住蚌壳,而把它丢进空中,然后狼吞虎咽地吃掉它。

可是,蚌壳却紧紧地将它的贝壳合拢,鹬鸟一直无法将蚌壳打开。

而此时,一个渔夫看到了鹬鸟和蚌壳的争斗,他迅速走了过去,用网捕捉了鹬鸟和蚌壳。

最终,渔夫得到了鹬鸟和蚌壳的利益。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当争斗双方都固执己见时,往往会有第三者得到利益,而争斗双方却可能都失去了原本可以得到的益处。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故事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则寓⾔故事。

这篇寓⾔告诉⼈们,在错综复杂的⽭盾⽃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

下⾯是⼉童⽹⼩编给⼤家分享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故事 ⼀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它的⾁。

蚌⼀下⼦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明天不下⾬,就会把你⼲死!" 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 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

这时,⼀个打鱼的⽼⼈⾛过来,⼀下⼦把它们都捉⾛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原⽂ 蚌⽅出曝,⽽鹬啄其⾁,蚌合⽽箝其喙。

鹬⽈:"今⽇不⾬,明⽇不⾬,既有死蚌。

"蚌亦谓鹬⽈:"今⽇不出,明⽇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并禽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启⽰ 分析评论 出⾃《战国策·燕策》的寓⾔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带来灭顶之灾。

选⽂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

⾯对雄⼼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对错,⽽是巧⽤寓⾔故事来说理,不仅展⽰了他过⼈的胆识,⽽且展⽰了他⾼超的语⾔艺术。

揭⽰道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些很有趣的道理。

鹬和蚌都想置对⽅于死地,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家应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步海阔天空。

各种纷繁复杂的⽭盾⽃争中,如果对⽴的双⽅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寓言故事如下:
有一天,一只大蚌慢慢地爬上了河滩,张开两扇椭圆形的蚌壳,舒舒服服地躺在那里晒太阳。

这时候,一只鹬鸟正顺着河沿觅食。

它那又尖又长的利嘴,一会儿啄住一条小鱼,一会儿吞下一只水虫。

当它看到大蚌裸露的的嫩肉时,它馋极了,用尖嘴猛地啄去。

大蚌遭到突然袭击,吃了一惊,啪地一声合拢甲壳,象一把铁钳紧紧夹住了鹬鸟的尖嘴巴。

鹬鸟死死地咬住蚌肉,大蚌紧紧地钳着鹬嘴,谁也不肯松口。

鹬鸟威胁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干死在河滩上!"大蚌也不乐弱,回击说:"你的嘴今天拨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就会饿死在沙滩上!"鹧鸟和大蚌就这样你咬着我,我钳住你,谁也不肯相让,谁也没法解脱。

这时候,有一个渔翁来到河滩,看见鹬蚌相争的场面,就毫不费力地把鹧鸟和大蚌一起捉走了。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会有死鹬。

”两人不肯互相放弃,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