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滑块木板模型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高考重难点之滑块木板模型

高考重难点之滑块木板模型

高考重难点之滑块木板模型滑块—木板类问题涉及两个物体,并且物体间存在相对滑动.(1)滑块从木板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若滑块和木板向同一方向运动,则滑块的位移和木板的位移之差等于木板的长度;(2)若滑块和木板向相反方向运动,则滑块的位移和木板的位移之和等于木板的长度.1、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一个小物块放在静止的小车上,物块和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重力加速度g=10m/s2.现用水平恒力F拉动小车,关于物块的加速度a m和小车的加速度a M的大小,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下列选项可能正确的是()A.a m=2m/s2,a M=1m/s2B.a m=1m/s2,a M=2m/s2C.a m=2m/s2,a M=4m/s2D.a m=3m/s2,a M=5m/s2【解析】若物块与小车保持相对静止一起运动,设加速度为a,对系统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M+m)a,隔离小物块受力分析,二者间的摩擦力F f为静摩擦力,且F f≤μmg,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f=ma,联立可得:a m=a M=a≤μg=2m/s2.若物块与小车间发生了相对运动,二者间的摩擦力F f为滑动摩擦力,且a m<a M,隔离小物块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f=μmg=ma m,可得:a m=2m/s2,选项C正确,选项A、B、D错误.【答案】C2、一辆运送沙子的自卸卡车装满沙子,沙粒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沙子与车厢底部材料的动摩擦因数为μ2,车厢的倾角用θ表示(已知μ2>μ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要顺利地卸干净全部沙子,应满足tanθ>μ2B.要顺利地卸干净全部沙子,应满足sinθ>μ2C.只卸去部分沙子,车上还留有一部分沙子,应满足μ2>tanθ>μ1D.只卸去部分沙子,车上还留有一部分沙子,应满足μ2>μ1>tanθ【答案】AC3、如图甲所示,A、B两长方体叠放在一起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B物体从静止开始受到一个水平变力的作用,该力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运动过程中A、B始终保持相对静止。

(完整版)高中物理滑块-板块模型(解析版)

(完整版)高中物理滑块-板块模型(解析版)

滑块—木板模型一、模型概述滑块-木板模型(如图a),涉及摩擦力分析、相对运动、摩擦生热,多次互相作用,属于多物体多过程问题,知识综合性较强,对能力要求较高,另外,常见的子弹射击木板(如图b)、圆环在直杆中滑动(如图c)都属于滑块类问题,处理方法与滑块-木板模型类似。

二、滑块—木板类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1.通过受力分析判断滑块和木板各自的运动状态(具体做什么运动);2.判断滑块与木板间是否存在相对运动。

滑块与木板存在相对运动的临界条件是什么?⑴运动学条件:若两物体速度或加速度不等,则会相对滑动。

⑵动力学条件:假设两物体间无相对滑动,先用整体法算出共同加速度,再用隔离法算出其中一个物体“所需要”的摩擦力f;比较f与最大静摩擦力f m的关系,若f > f m,则发生相对滑动;否则不会发生相对滑动。

3. 分析滑块和木板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求出滑块和木板的加速度;4. 对滑块和木板进行运动情况分析,找出滑块和木板之间的位移关系或速度关系,建立方程.特别注意滑块和木板的位移都是相对地面的位移.5. 计算滑块和木板的相对位移(即两者的位移差或位移和);6. 如果滑块和木板能达到共同速度,计算共同速度和达到共同速度所需要的时间;7. 滑块滑离木板的临界条件是什么?当木板的长度一定时,滑块可能从木板滑下,恰好滑到木板的边缘达到共同速度(相对静止)是滑块滑离木板的临界条件。

【典例1】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1的足够长的木板,其上叠放一质量为m2的木块。

假定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

现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t增大的水平力F=kt(k是常数),木板和木块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a1和a2。

下列反映a1和a2变化的图线中正确的是(如下图所示)()【答案】 A【典例2】如图所示,A 、B 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2m 和m ,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

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2μ。

滑块木板模型(解析版)-高考物理5种类碰撞问题

滑块木板模型(解析版)-高考物理5种类碰撞问题

滑块木板模型【问题解读】两类情景水平面光滑,木板足够长,木板初速度为零水平面光滑,木板足够长,木板初速度不为零图示v ---t 图像物理规律动量守恒,最终二者速度相同mv 0=(m +M )v 共,机械能不守恒,损失的机械能等于产生的热量Q =fs =12mv 20-12(m +M )v 2,式中s 为木块在木板上相对滑动的距离,f 为木块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动量守恒,最终二者速度相同M v 0-mv 0=(m +M )v 共,机械能不守恒,损失的机械能等于产生的热量Q =fs =12mv 20+12M v 20-12(m +M )v 共2,式中s 为木块在木板上相对滑动的距离,f 为木块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高考题典例】1.(14分)(2024年高考新课程卷)如图,一长度l =1.0m 的均匀薄板初始时静止在一光滑平台上,薄板的右端与平台的边缘O 对齐。

薄板上的一小物块从薄板的左端以某一初速度向右滑动,当薄板运动的距离Δl =l6时,物块从薄板右端水平飞出;当物块落到地面时,薄板中心恰好运动到O 点。

已知物块与薄板的质量相等。

它们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重力加速度大小g =10m/s 2。

求(1)物块初速度大小及其在薄板上运动的时间;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考点: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平抛运动规律。

(1)设物块质量m ,初速度为v 0,薄板质量m ,物块滑上薄板,由动量守恒定律mv 0=mv 1+mv 2μmgl =12mv 20-12mv 21-12mv 22物块在薄板上运动加速度a 1=μg =3m/s 2物块在薄板上运动位移s =7l /6v 20-v 21=2a 1s联立解得:v 0=4m/s ,v 1=3m/s ,v 2=1m/s由v 0-v 1=at 1,解得t 1=13s(2)物块抛出后薄板匀速运动,l2-Δl =v 2t 2解得t 2=13s平台距地面的高度h =12gt 22=59m2.(2023年高考选择性考试辽宁卷)如图,质量m 1=1kg 的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右侧的竖直墙面固定一劲度系数k =20N /m 的轻弹簧,弹簧处于自然状态。

木板滑块模型中的临界值问题分析

木板滑块模型中的临界值问题分析

木板滑块模型中的临界值问题分析在高中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时,经常遇到滑块与木板模型的问题,涉及到两物体的受力分析、物体相对运动的分析、能量转化等问题综合性较强.近年全国高考理综课标卷都对该问题进行了考查,通过高考试题分析和得分情况来看,学生对该问题的难点理解还是存在很大问题。

此类题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很好地考查了考生对摩擦力知识、动力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图像的识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对物理教学提出了能力培养的要求。

其中的一个难点就是模型中的临界状态分析,笔者将通过以下情境来分析木板滑块模型中的临界值问题。

模型一:恒力作用木板,木板叠放在光滑水平面上情境1.已知木板的质量为mB ,物块的质量为mA,物块A和木板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恒力作用于木板,木板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试讨论恒力多大时物块和木板发生滑动及相对运动各自的加速度?分析:先确定临界值,即刚好使A、B发生相对滑动的F值。

可先分析木块A,对A:,由于B对A的摩擦力的最大值为最大静摩擦力,所以A向右运动存在最大加速度,若B也是以此最大加速度加速,这就是A、B即将发生相对滑动的临界状态。

临界状态:对A:,对A、B整体:联立可得临界值讨论:(1)若,A、B一起加速,(2)若F>F,A、B发生相对滑动,,模型二:恒力作用木块,木板叠放在光滑水平面上情境2.已知木板的质量为mB ,物块的质量为mA,物块A和木板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恒力作用于物块,木板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试讨论恒力多大时物块和木板发生滑动及相对运动各自的加速度?分析:先确定临界值,经例1分析可知,当A、B间恰好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为临界状态。

临界状态:对B:,对A、B整体:联立可得临界值讨论:(1)若,A、B一起加速,(2)若F>F,A、B发生相对滑动,,例题1、如图所示,木块A、B静止叠放在光滑水平面上,A的质量为m,B的质量为2m。

滑块—木板模型解析

滑块—木板模型解析

(1) A、B 分别受到大小为 μmg 的摩擦力作用,根据牛顿第二 定律 对 A 有 μmg=maA 则 aA=μ=4.0m/s2 方向水平向右 对 B 有 μmg=MaB 则 aB=μmg/M=1.0 m/s2 方向水平向左
(2)开始阶段 A 相对地面向左做 匀减速运动,设到速度为零时 所用时间为 t1,则 v0=aAt1,解 得 t1=v0/aA=0.50 s B 相对地面向右做匀减速运动 x=v0t1-12aBt1 2=0.875 m
(1)小物块和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2)若一开始力F就作用在长木板上,m 且F=1F2N, 则小物块经过多长时间从长木板上掉下? M
2.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4kg,长为L=2m的木板 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 数为0.1,在此木板的右端上还有一质量为 m=1kg的铁块,且视小铁块为质点,木板厚度不 计;今对木板突然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
图6 (1)小物块放后,小物块及小车的加速度各为多大? (2)小车至少要多长才能使小物块不会滑离小车? (3)若小物块不会滑离小车,从小物块放上小车开始,经过 t=1.5 s 小物块通过的位移大小为多少?
解析 (1)物块的加速度:am=Ff/m=μg=2 m/s2 小车的加速度:aM=F-Mμmg=0.5 m/s2
B 向右运动的位移 xB=v0+v2t1+t2 =2+1.2×20.5+0.3 m=1.28 m
B 板的长度 l=xA+xB=1.6 m
6.如图 11 所示,质量为 m1 的足够长木板静 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其上放一质量为 m2 的木块.t=0 时刻起,给木块施加一水平 恒力 F.分别用 a1、a2 和 v1、v2 表示木板、 木块的加速度和速度大小,下列四个图中 可能符合运动情况的是 ( )

高考物理 滑块模型解析

高考物理 滑块模型解析

高考物理滑块模型解析(04全国卷Ⅳ25)如图所示,在一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两块相同的木板B和C.重物A(视为质点)位于B的右端,A、B、CA和B以同一速度滑向静止的C,B与CB和C粘在一起运动,A 在C上滑行,A与CA滑到C的右端而未掉下.试问:B、C发生正碰到A刚移动到C右端期间,C所走过的距离是C板长度的多少倍?答案倍解析设A、B、C的质量均为m.碰撞前,A与B的共同速度为v0,碰撞后B与C的共同速度为v1。

对B、C,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0=2mv1①设A滑至C的右端时,三者的共同速度为v2.对A、B、C,由动量守恒定律得2mv0=3mv1 ②设A与C的动摩擦因数为μ,从发生碰撞到A移至C的右端时C所走过的距离为S.对B、C 由功能关系μ(2m)gs=(2m)v22-(2m)v12③Μmg(s+l)=mv02-mv22④由以上各式解得=(04全国卷Ⅲ25)如图,长木板ab的b端固定一挡板,木板连同挡板的质量为M= kg,a、b间距离s= ma端有一小物块,其质量m=1.0 kg,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v0=m/s沿木板向前滑动,直到和挡板相碰.碰撞后,小物块恰好回到a端而不脱离木板.求碰撞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答案J解析设木板和物块最后共同速度为v,由动量守恒定律mv0=(m+M)v设全过程损失的机械能为EE=mv02-(m+M)v2用s1表示物块开始运动到碰撞前瞬间木板的位移,W1表示在这段时间内摩擦力对木板所做的功,用W 2s 2表示从碰撞后瞬间到物块回到a 端时木板的位移,W 3表示在这段时间内摩擦力对木板所做的功,用W 4W 表示在全过程中摩擦力做的总功,则 W 1=μmgs 1,W 2=-μmg (s 1+s ),W 3=-μmgs 2W 4=μmg (s 2-s ) W =W 1+W +W 3+W 4用E 1表示在碰撞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则E 1=E -W由上列各式解得E 1=·v 02-2μmgs代入数据得E 1=2.4 J质量为2kg 的平板车B 上表面水平,原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平板车一端静止着一块质量为2kg 的物体A ,一颗质量为的子弹以600m/s 的速度水平瞬间射穿A 后,速度变为100m/s ,如果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5,求: ⑴ A 的最大速度⑵ 若A 不会滑离B ,则B 的最大速度。

高考物理滑块木板模型问题分析完整版.doc

高考物理滑块木板模型问题分析完整版.doc

滑块—木板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在高三物理复习中,滑块—木板模型作为力学的基本模型经常出现,是对一轮复习中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有关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这类问题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情景的想象能力,为后面动量和能量知识的综合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滑块—木板模型的常见题型及分析方法如下:例1如图1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2m的物块A和木板B,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μmg,现用水平拉力F拉B,使A、B以同一加速度运动,求拉力F的最大值。

分析:为防止运动过程中A落后于B(A不受拉力F的直接作用,靠A、B间的静摩擦力加速),A、B一起加速的最大加速度由A决定。

解答:物块A能获得的最大加速度为:.∴A、B一起加速运动时,拉力F的最大值为:.变式1例1中若拉力F作用在A上呢?如图2所示。

解答:木板B能获得的最大加速度为:。

∴A、B一起加速运动时,拉力F的最大值为:.变式2在变式1的基础上再改为: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使A、B以同一加速度运动,求拉力F的最大值。

解答:木板B能获得的最大加速度为:设A、B一起加速运动时,拉力F的最大值为F m,则:解得:例2 如图3所示,质量M=8kg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小车右端加一水平恒力F,F=8N,当小车速度达到1.5m/s时,在小车的前端轻轻放上一大小不计、质量m=2kg的物体,物体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小车足够长,求物体从放在小车上开始经t=1.5s通过的位移大小。

(g取10m/s2)解答:物体放上后先加速:a1=μg=2m/s2此时小车的加速度为:当小车与物体达到共同速度时:v共=a1t1=v0+a2t1解得:t1=1s ,v共=2m/s以后物体与小车相对静止:(∵,物体不会落后于小车)物体在t=1.5s内通过的位移为:s=a1t12+v共(t-t1)+ a3(t-t1)2=2.1m练习1如图4所示,在水平面上静止着两个质量均为m=1kg、长度均为L=1.5m的木板A和B,A、B间距s=6m,在A的最左端静止着一个质量为M=2kg的小滑块C,A、B与C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2,A、B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

滑块与木板问题

滑块与木板问题

方法指导
3、判断滑块与木板间是否存在相对运动。滑块与木板存在相对运动的临界条 件是什么? ⑴ 运动学条件:若两物体速度或加速度不等,则会相对滑动。
⑵ 动力学条件:假设两物体间无相对滑动,先用整体法算出共同加速度,再用 隔离法算出其中一个物体“所需要”的摩擦力f;比较f与最大静摩擦力fm的关 系,若f > fm,则发生相对滑动;否则不会发生相对滑动。
fm F
m
小结:解此类题考察拉力作用 在哪个物体上,先隔离没有拉 力作用的另一物体,由临界条 件求岀临界的加速度,再对受 拉力作用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岀结果
chenzhs
M
fm
同步练习
1.如图所示,长方体物块A叠放在长方体物块B上,B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 、B质量分别为mA=6kg,mB=2kg,A、B之间动摩擦因数μ=0.2,开始时 F=10N,此后逐渐增加,在增大到45N的过程中,则( )
对滑块有F0-μ mg=mam
所以 F0=μ mg+mam=2N
(2)将滑块从木板上拉出时,木板受滑动摩擦力f=μ mg,此时木板的加速度a2为
a2=f/M=μmg/M =1m/s2.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有(m与M均为匀加速直线运动)木 板位移 x2= ½ a2t2 ① 滑块位移 x1= ½ a1t2 ③ ②
chenzhs
解析:(1)对木板M,水平方向受静摩擦力f向右,当f=fm=μ mg时,M有最大加速度, 此时对应的F0即为使m与M一起以共同速度滑动的最大值。 对M,最大加速度aM,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M= fm/M=μmg/M =1m/s2 要使滑块与木板共同运动,m的最大加速度am=aM, f f 即力F0不能超过2N
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块—木板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在高三物理复习中,滑块—木板模型作为力学的基本模型经常出现,是对一轮复习中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有关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这类问题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情景的想象能力,为后面动量和能量知识的综合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滑块—木板模型的常见题型及分析方法如下:
例1如图1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2m的物块A和木板B,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μmg,现用水平拉力F拉B,使A、B以同一加速度运动,求拉力F的最大值。

分析:为防止运动过程中A落后于B(A不受拉力F的直接作用,靠A、B间的静摩擦力加速),A、B一起加速的最大加速度由A决定。

解答:物块A能获得的最大加速度为:.
∴A、B一起加速运动时,拉力F的最大值为:

变式1例1中若拉力F作用在A上呢?如图2所示。

解答:木板B能获得的最大加速度为:。

∴A、B一起加速运动时,拉力F的最大值为:

变式2在变式1的基础上再改为: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使A、B以同一加速度运动,求拉力F的最大值。

解答:木板B能获得的最大加速度为:
设A、B一起加速运动时,拉力F的最大值为F m,则:
解得:
例2 如图3所示,质量M=8kg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小车右端加一水平恒力F,F=8N,当小车速度达到1.5m/s时,在小车的前端轻轻放上一大小不计、质量m=2kg的物体,物体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小车足够长,求物体从放在小车上开始经t=1.5s通过的位移大小。

(g取10m/s2)
解答:物体放上后先加速:a1=μg=2m/s2
此时小车的加速度为:
当小车与物体达到共同速度时:
v共=a1t1=v0+a2t1
解得:t1=1s ,v共=2m/s
以后物体与小车相对静止:(∵,物体不会落后于小车)
物体在t=1.5s内通过的位移为:s=a1t12+v共(t-t1)+ a3(t-t1)2=2.1m
练习1如图4所示,在水平面上静止着两个质量均为m=1kg、长度均为L=1.5m的木板A和B,A、B间距s=6m,在A的最左端静止着一个质量为M=2kg的小滑块C,A、B与C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2,A、B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

最大静摩擦力可以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

现在对C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4N,A和C开始运动,经过一段时间A、B相碰,碰后立刻达到共同速度,C瞬间速度不变,但A、B并不粘连,求:经过时间t=10s时A、B、C的速度分别为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g=10m/s2)
解答:假设力F作用后A、C一起加速,则:
而A能获得的最大加速度为:
∵∴假设成立
在A、C滑行6m的过程中:∴v1=2m/s
A、B相碰过程,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mv1=2mv2 ∴v2=1m/s
此后A、C相对滑动:,故C匀速运动;
,故AB 也匀速运动。

设经时间t2,C从A右端滑下:v1t2-v2t2=L∴t2=1.5s
然后A、B分离,A减速运动直至停止:a A=μ2g=1m/s2,向左
,故t=10s时,v A=0.
C在B上继续滑动,且C匀速、B加速:a B=a0=1m/s2
设经时间t4,C.B速度相等:∴t4=1s
此过程中,C.B的相对位移为:,故C 没有从B的右端滑下。

然后C.B一起加速,加速度为a1,加速的时间为:
故t=10s时,A、B、C的速度分别为0,2.5m/s,2.5m/s.
练习2如图5所示,质量M=1kg的木板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在木板的左端放置一个质量m=1kg、大小可以忽略的铁块,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取g=10m/s2,试求:
(1)若木板长L=1m,在铁块上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8N,经过多长时间铁块运动到木板的右端?
(2)若在铁块上施加一个大小从零开始连续增加的水平向右的力F,通过分析和计算后,请在图6中画出铁块受到木板的摩擦力f2随拉力F大小变化的图象。

(设木板足够长)
(解答略)答案如下:(1)t=1s
(2)①当F≤N时,A、B相对静止且对地静止,f2=F;
②当2N<F≤6N时,M、m相对静止,
③当F>6N时,A、B发生相对滑动,N.
画出f2随拉力F大小变化的图象如图7所示。

从以上几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物体的运动情景如何复杂,这类问题的解答有一个基本技巧和方法:在物体运动的每一个过程中,若两个物体的初速度不同,则两物体必然相对滑动;若两个物体的初速度相同(包括初速为0),则要先判定两个物体是否发生相对滑动,其方法是求出不受外力F作用的那个物体的最大临界加速度并用假设法求出在外力F作用下整体的加速度,比较二者的大小即可得出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