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佛寺建筑
中日佛寺建筑及自然观比较

中日佛寺建筑及自然观比较研究——中国南北朝时期与日本飞鸟时期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宗教、建筑、自然三者之间,还体现在人类情感与自然的融合、宗教意识与审美情趣相结合等方面。
中国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为载体,向日本传播高度发展的中国文化与技术,日本飞鸟时期传承了中国南北朝先进的文化。
了解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佛寺园林,也就把握住飞鸟时期佛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为研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佛寺景观发展提供历史参考。
同时日本飞鸟佛寺,特别是法隆寺也给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提供旁证。
但是两国在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关于“中日两国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这个话题,不少前辈已经做了大量细致深刻的研究。
例如刘晓路先生所著的《中日文化研究文库-日本美术史纲本》[1]、王剑先生所著的《日本传统艺术-宗教建筑》[2]以及日本的久野键先生、仕惟雄先生、永井信一先生所编写的《日本美术简史》[3]等著作。
本文抱着学习的态度,在前辈已经铺好的道路上继续探讨此话题。
一、中国南北朝时期与日本飞鸟时期佛教发展简况中国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公元589年结束。
但在文化上却是个发展的高峰时期,尤其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印度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逐渐地中国化,发展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盛极一时,许多帝王贵族都信奉佛教,且广建寺塔,当时南朝古都到处都是佛教寺院。
从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一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可知当时的盛况。
当中国古代文化得到高度发展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以邻国为主要对象的对外传播。
邻国各地文化皆以中国为基调,表现出相当的同一性,同时又各具特色。
日本飞鸟时期,是指从钦明天皇7年(公元538年)朝鲜半岛的百济向日本朝廷献上佛像、佛经等开始到和铜3年(公元710年)迁都平城京这段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正好是中国文化开始大规模传入日本的时期,此时,中国文化的传播便以经过汉化的佛教为载体。
东亚的佛教寺庙建筑

东亚的佛教寺庙建筑苏蓉蓉 2004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号:20042603059摘要: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印度起源后经西域传入中华,以中国为北传佛教的中心,再经中国传到西藏、蒙古、日本、朝鲜等地,而佛教在西藏则形成独树一帜的宗派,对周边地区也有深远影响。
随着宗教的传播和成熟,宗教的建筑也与当地风俗结合,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在历史上几起几落。
本文将概述佛教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历程,并阐述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主要分布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关键字:佛教东亚寺庙建筑1. 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与发展东亚是指亚洲东部,除我国外,从东到西,还有日本、朝鲜和蒙古三个国家。
佛教发源于印度次大陆,后经南北两个方向向外传播。
南传佛教以小乘为主,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各国,其佛教经典属巴利文系统。
北传佛教以大乘为主,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以及越南,其经典属汉文系统;其中西藏的佛教,又称为藏传佛教,主要是大乘的密宗,后来发展为喇嘛教,其经典属藏文系统。
2. 中国佛教寺庙建筑2.1 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历史沿革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式。
尔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遂呈现新貌。
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
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加山号。
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开元寺。
此外,寺院若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
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别。
若依宗派,则分为禅院(禅宗)、教院(天台、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
佛教传入中国,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是以汉代官署的格局建造的,以后又有不少官僚和富家施舍现成的府邸和私宅为佛寺。
所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寺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继承了中国的建筑传统,以院落形式作为佛寺的布局,即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串连而成。
第四讲 日本古代建筑

住吉造——住吉大社
住吉大社位于大阪,坐落于海边,是献给海神与天皇的,它有 四座造型一致的神殿,三座成一字纵向排列,面向大海,一座 偏离主轴线。住吉造——建筑平面均为长方形,正面四开间, 侧面两开间。外墙板壁刷成白色,而立柱等构件则为朱红色。
神明造——伊势神宫 日本最神圣的神社是伊势神宫,位于三重市的海滨密林里, 分为内外两宫。“神明造”,以伊势神宫为代表;其特点是 社屋三开间,正面明间开门,屋顶也是悬山式。
1.营造之际,一统天下的德川家康(15421616,江户幕府创立者)为笼络丰臣秀吉 旧部,稳定政局,曾给与极大的财政援助, 故寺观壮丽极至极。
2.蓬莱山水庭院等国家名胜古迹,以及翠竹,菲 樱,晚枫等佳境绝景久负盛名。 近年来,尤以独 创之灯节庙会夜景驰名海外。
3.庭院 古都名刹依山傍水, 古朴茶室匠心独具, 卧龙池,龟鹤岛巧夺天功
室町时代的代表建筑-----鹿苑寺金阁
金阁寺 是世界文化遗产,正 式名 的金阁倒映在镜湖池中的景 观是京都的代 表性景观。
3、近期,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即桃山、江户时代的建筑
姬路城的天守阁
桂离宫
“数寄屋、天守阁”
安土桃山时代是1573年至1603 年之间的一个年代 。
4.开山堂 供奉初代主持三江绍益禅师 之处,堂内纯金彩绘。 顶棚为丰 臣秀吉夫妇生前所乘御船及御车 遗物。
5.伞亭 时雨亭 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设计 之古茶室。亭顶为竹木伞状 结构,独具匠心。
江户时代
你印象中的江户时代是个什么样?漂亮的和服;被剃 掉了一半头发的男人;还是那文明于世的艺妓?
江户时代
镰仓时代的建筑主要有三种形式
“大佛样”(又称“天竺样”)
天竺样建筑在整体结构上属穿 斗结构体系在中国南方,穿斗 结构多用于民间较小型的建筑 上,较重要的殿堂的结构,或 用抬梁式,或穿斗抬梁并用。 而天竺样产生的背景却正与此 成对照,它是为体量庞大且等 级最高的东大寺大佛殿的再建 而引入的一种结构形式。
日本建筑PPT课件

的建筑风格而著称。耸立在海上的“大鸟居”(日本神社
的大门),是宫岛的象征,它和有着红柱、白壁的神殿与
周围的绿色森林、蓝色的大海相映生辉,1996年也被列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
.
10
返回
严岛神社
.
11
2 佛寺建筑
• 背景:佛教在6世纪中叶传到日本,当时正值日本社会从 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6世纪末和7~8两个世纪,为巩固封 建制度,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日本大量吸收中 国的典章制度和文化 。公元592年大臣苏我马子拥立推古 女皇,苏我氏主张引进佛教,圣德太子宣布佛教为国教, 并着手按照朝鲜半岛百济国的模式建造佛寺。
返回
.
15
法隆寺
• 历史:法隆寺,又称斑鸠寺,位于日本奈良生驹郡斑鸠町, 是圣德太子于飞鸟时代建造的佛教木结构寺庙,据传始建 于607年,但是已无从考证。法隆寺占地面积约187000平方 米,寺内保存有自飞鸟时代以来的各种建筑及文物珍宝, 被指定为国宝・重要文化财产的文物约190类合计2300余件。 法隆寺分为东西两院,西院保存了金堂、五重塔;东院建 有梦殿等,西院伽蓝是世界上最古的木构建筑群。法隆寺 建筑物群和法起寺共同在1993年以“法隆寺地区佛教建造 物”之名义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法隆寺1950年从法相宗独 立,现在是圣德宗的本山。
.
18
法隆寺
.
金 堂 和 塔
返回
19
四天王寺
.
20
2.2
民族化和世俗化
• 背景:9世纪起,在封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日本全面发
展了本民族的文化,也就提高了本民族的建筑水平,于是, 佛寺建筑中日本原创的因素增多了,渐渐形成了显著的民 族特色。这是天皇衰落,军事领主飞扬跋扈,文化的地方 性加大。同时,在武道士几乎成了宗教的情况下,佛教建 筑又世俗化了,把佛堂设置在家中。所以,世俗化又导致 佛教建筑民族化。
日本佛寺的中国元素

东大寺还有一样国宝,则让所有游客都很亲近,那就是奈良的小鹿。东大寺与奈良公园融为一体,无论是在公园内,还是在东大寺内,游客的身边都有小鹿相伴,悠然自得。
当然,寺内最重要的中国元素,还是“立波观音”。这尊十一面千手观音立像,就供奉在清水寺的正殿本堂,门前有一石碑,上刻“立波观音”。这尊观音立像从中国请来,运到京都时,还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为了珍重保护,清水寺的“立波观音”每隔33年才开放一次,供游人参观,上次开放是2000年,但2008年至2009年特别开放了一段时间。我没能撞上这个幸运。
日本佛寺的中国元素
日本佛寺很多,而日本佛寺所呈现的许多传统文化,则大都来自中国。日本在京都建都时,大批遣唐使已把中国的文化制度与科学技术带回日本。因此,京都的城市格局完全模仿长安,其重点建筑的风格更是脱胎于中国唐朝。
走进京都的清水寺,看到那么多中国元素,也就不惊奇了。清水寺的中国元素很多,先说建筑。在清水寺游览,处处可见唐代遗风,特别是那个正殿,敞阔的大屋顶,高扬的飞檐角,青瓦红柱,简直就是从中国搬过来的。寺庙建筑采用全木结构,在中国唐代甚为流行,清水寺的正殿也是全木结构,没用一根钉子,全靠139根木柱支撑,依壁悬空而大“舞台”,所以这个建筑又有一个“清水舞台”的别名。
去过清水寺,再来东大寺,或许会有点儿曾经沧海的轻慢。千万别!东大寺珍藏着许多日本国宝,其主体建筑及佛像、佛画,都是建筑史和美术史上的珍品。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东渡日本,第一站就在东大寺,他在这里设坛授戒,向圣武天皇、光明皇后传授佛法。大佛殿西侧的戒坛院,就是鉴真大师当时的居所,内设授戒室、讲堂和僧房,至今保存完好,且供奉着一尊鉴真大师的彩色塑像。东大寺没有清水寺华丽辉煌,若论年龄和辈份,却远在清水寺之上。东大寺的大佛殿有两个国宝,都创下了“世界之最”:一是世界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一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铸铜佛。
日本宗教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联系

日本宗教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联系摘要:本文从日本传统建筑、佛寺建筑、中日传统建筑的结构方面进行分析,为相关行业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日本;宗教建筑;中国;传统建筑;建筑文化1.日本传统建筑1.1神社建筑神社建筑就是日本建筑特点的典型表现。
早在6世纪以前的奴隶制时代,日本便开始流行一种自然神教,可以称其为神道教,它的主流是神社神道。
神社是神道的信仰中心,即以纪念自然神为目的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1]。
由于神道教是日本文化的根,因此在日本的整个封建制时代,尽管佛教流行,日本的神道教仍然盛行不衰,神社建筑也从未中辍,日本全国到处各地都遍布着各式各样的神社。
在人们的观念上,神社是给神灵提供的住宅,而神灵的起居,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平常生活去揣摩比拟,因此在当时和世界各地早期的大多数宗教建筑物一样,只是尽可能地去模仿当时的居住建筑。
这些神社在维持古来的原状下,同中国式的庙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1.2伊势神宫在众多神社中,伊势神宫为地位较高的神社。
伊势神宫的内、外宫形式大致都相同。
自公元7世纪以来,整体的形体状态也保持地比较好,同时又有新的建筑因素渗透进去,如正殿平台的栏杆基本上是中国式的,体现了当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于日本传统宗教建筑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出来。
1.3北野神社7世纪以后,中国的佛教建筑以及建筑文化通过朝鲜再传到日本,日本的神社建筑也受到了影响,尤其是神社的形制和式样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这些影响更体现在正殿上,如鸟居的柱子上的侧脚,横梁的两端起翘,使用了斗拱等,这些方面都体现了中国的佛教建筑对于日本神社建筑的影响。
在伊势神宫之后,受中国传统建筑佛教建筑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北野神社。
它的主要部分分为拜殿和本殿,平面和结构基本上都是中国式的。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日本神社形制上的影响,也为往后的日本宗教建筑的形制和式样奠定了基础。
2.佛寺建筑2.1早期的佛寺建筑在佛教传入日本初期,日本有着他们心中固有的民族信仰―神道。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若以佛教建筑传入日本的飞鸟时代算起,已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其类型主要有寺院、神社、住宅、都市、城郭和茶室等,其发展历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和近期三个阶段。
1、早期(6世纪中叶—12世纪)包括飞鸟时代(593—710年)、奈良时代(710—794年)和平安时代(794—1183年),佛教与建筑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佛寺成为日本的主要建筑,它影响了宫殿与神社建筑。
也有将飞鸟时代定为593年圣德太子摄政,推行改革,至710年从飞鸟藤原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为止。
圣德太子学习中国隋朝文化,制定了日本最早的宪法。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593年圣德太子(敏达天皇)摄政,隋朝(581-617,共36年)594年,20岁的圣德太子在大阪建造第一座庙宇四天王寺(Shitennoji),以中门、五重塔、金堂和讲堂并排成一直线,附近有石舞台、六时堂等建筑,它是日本最古老的官寺。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大阪四天王寺[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飞鸟时代的装束[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公元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奈良,奈良时代开始。
日本的遣唐史根据中国风水观念,仿照中国唐都长安,按1/4的比例在奈良修建了平城京(Heijo Kyo)。
平城京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4.8公里。
中央有宽85米的朱雀大路,将市区分为左右两京,每隔400米都有大路相通,纵横的大路将城区分成许多方块,形成整齐的棋盘街。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奈良平城京复原图[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几个京城的比较圣德太子在607年建造奈良法隆寺(The Horyuji Temple),711年在奈良时代重建,但它仍保持着飞鸟时代的形式和布局,以金堂、五重塔为主,共二十余幢,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日本木构建筑群。
日本飞鸟时代的佛寺建筑

日本飞鸟时代的佛寺建筑日本历史上的飞鸟时代指的是公元538年到710年这段时期。
那时候,日本的政治中心位于现在的奈良县高市郡明日香村一带,当时那里被称为“飞鸟”,这个时代因此而得名。
自日本第一个女皇帝推古天皇在公元6世纪末即位,直到元明天皇迁都至平城京,历代天皇都将宫殿和都城设在飞鸟,飞鸟作为政治、文化的中心而繁荣昌盛。
飞鸟时代是日本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在文化上是发展的高峰,尤其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许多中国帝王贵族都信奉佛教,而且广建佛寺。
此时,中国文化开始以佛教为载体向日本传播。
当时日本政权上层分为崇佛派和排佛派,斗争激烈。
最终,以圣德太子、苏我马子(飞鸟时代的政治家与权臣)为首的崇佛派取得胜利。
圣德太子推崇儒学和佛教,在他的推行下,日本开始遵循儒家思想的等级和礼仪模式,他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为无序的日本官僚和贵族社会提供了道德规范。
此外,圣德太子还遣送留学生去中国学习佛教。
由于他的积极倡导,佛教不仅在皇室贵族中普及,在民间生活中也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在圣德太子的大力支持下,佛教有了飞速的发展,而佛教教义的传播也促进了佛寺建筑的发展,圣德太子先后建立了四天王寺、法兴寺、法隆寺、法起寺、飞鸟寺、额安寺等许多寺院。
这些寺院都是依照中国当时的建筑样式修建的。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大体承接了周、汉时期的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了西域犍陀罗和波斯萨珊王朝的建筑特点,其后又融入了中印度笈多王朝时的建筑手法。
这一时期独特的建筑艺术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形成了著名的飞鸟时代建筑风格。
法隆寺是最具飞鸟时代特征的寺院,也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根据法隆寺的主佛――药师佛背上的铭记可知,法隆寺始建于推古天皇十五年(607年),是根据用明天皇的遗愿所建。
当时,用明天皇身体有病,为祈祷自己病愈,他起誓修建寺院并塑药师佛像。
不幸的是,不久之后他就驾崩了。
继承其遗志的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于607年塑好了佛像,建好了佛堂,为用明天皇祈冥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佛寺建筑
原文摘自,编者整理并配图
日本原始神社建筑
在中国佛教的木构斗栱式建筑传入前,日本本土的建筑形式是神社本殿建筑,有大社造、神明造、住吉造三种样式。
其结构是悬山式的两面坡屋顶,坡度大约呈45 度角,建筑本身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地板采用干栏式结构。
学者研究这种干栏式建筑也是起源于中国,大约在两千多年前伴随着水稻农耕文化,由中国南方来。
这种古老的木建筑结构较简单,体积也较小,反映日本建筑技术仍处于较原始的阶段。
日本神社建筑
日本神社建筑
飞鸟时期——中国建筑之传入
在日本唐化之前,先进的中国式建筑已跟随着佛教传入而东渡日本。
飞鸟时期,朝鲜半岛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对峙,为了对抗中国支援的新罗,百济便将佛教等先进的中华文化输入日本,以换取日本的支持。
因此早期中国建筑是经由朝鲜半岛的百济间接传入的。
公元六世纪日本飞鸟时代就有百济工匠依中国建筑式样建造了法兴寺(飞鸟寺)与四天王寺。
现存世界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奈良法隆寺也是此期间建造的中国式佛寺。
此时日本正从部落式国家逐渐走向更开化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先进中国式建筑的引入,产生规模宏大的佛寺与官舍更是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
飞鸟时期佛寺最珍贵的是整体布局及建筑构造具有中国南北朝建筑特征,在布局上以佛塔或大殿(日本称为金堂)为中心,四周由堂、廊围成方形院落的中轴对称式布局。
南北朝建筑特征,如斗栱的重叠、跳出,使用人字栱(日本称为人字形蟇股)做为补间铺作,其中人字栱的外形具有初期生硬平直(四天王寺)及后来线条优美的曲脚人字栱(法隆寺)。
栏杆有直棂和L形、卍字形勾片栏杆;在柱方面则有类似的收分卷杀。
在中国已无南北朝时期的寺庙建筑留存,只剩云岗石窟和敦煌石窟还有石窟寺或石雕建筑图案留存,因此飞鸟时期的佛寺建筑是中国系木构建筑珍贵的实例。
法兴寺(飞鸟寺)鸟瞰
法隆寺
法隆寺国宝金堂
法兴寺(飞鸟寺)如来像
奈良时期——唐式建筑的复制
进入奈良时期,日本开始有系统的复制唐朝文化,从典章制度到建筑工艺都引入日本。
由于皇室贵族对佛教的热切崇拜,数量庞大的佛寺在京城建立起来。
如东大寺,西大寺,大安寺,兴福寺,药师寺等都是规模宏大的佛寺。
这些佛寺都建在京城或附近平地,格局都遵循中国佛寺伽蓝七堂布局,日本称为都市伽蓝。
尤其是公元八世纪,中国名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并在平城京创建的唐招提寺,对日本建筑影响甚大。
唐招提寺金堂和年代稍晚的中国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筑非常相似:同为面阔七开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
中日两国这两个年代相近的佛寺建筑的建筑手法与风格几乎相同,由此可看出奈良时期佛寺建筑,具有成熟的唐代风格,古朴庄严,雍容大度,规模宏大,气势磅礡。
东大寺
西大寺
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
平安时期——唐式建筑的日本化
持续将近四百年的平安时期,年代相当于中国唐代中叶到南宋。
从飞鸟、奈良时期两百年引进中国建筑,经过消化吸收,到了平安时期建筑风格开始由唐风向和风的演变,也就是唐代建筑的日本化。
平安时期密教与净土宗盛行,日本的密教有天台宗与真言宗两派,二宗的大本山比睿山延历寺和高野山金刚峰寺,是主要的密教寺院建筑。
此外东寺、醍醐寺、室生寺、当麻寺等也都重要寺庙。
其中东寺与醍醐寺仍然延续奈良时期都市伽蓝格局,其它大部分平安时期佛寺,为了远离都市的喧嚣,而移到京城四周的山坡,而产生山岳寺院。
因地形关系,山岳寺院的布局就无法像都市伽蓝七堂的严整对称格局,其建筑就随地势安排,格局较为自由。
山岳寺院注重建筑跟自然环境的关系,开始了园林环境的发展。
平安时期建筑风格是由奈良时期古朴雄浑豪迈的唐风转向纤细优雅的贵族风格。
鎌仓室町时期——宋元禅宗建筑兴起
中国唐末五代十国之动乱,使中日交流中断。
直到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华文化继唐代之后再次达到高峰,中国文化的输日又再开启,此时期影响最深远的是禅宗输入。
日本从中国禅宗最盛的江浙一带引入五山十剎的禅寺建筑,建立了日本第一个中国式禅寺-鎌仓建长寺。
禅宗的引入,更创造了我们熟知的寂静且充满冥想,具有禅意的日式庭院建筑。
日本建筑从奈良平安时期到鎌仓室町时期的转变,就是反映了中国建筑从唐朝(北方)到南宋(南方江浙)的风格演变。
其差异在于梁柱斗拱等建筑构件从硕大转变纤细,建筑各部分之比例从单纯简洁到复杂精致,中国建筑最重要的构件斗拱由偷心造单拱转变成计心造重拱。
日本佛寺建筑样式
日本木构建筑分成三大样式,即和样,唐样(禅宗样)及大佛样(天竺样)。
(1)和样
“和样”建筑是日本建筑中最古典的建筑样式,也就是具有中国唐代建筑风格的建筑样式。
和样建筑起于奈良时期,且一直持续发展到中世纪以后。
奈良时代是和样建筑的黄金时期,佛寺建筑尤其兴盛。
著名的和样建筑有东大寺、西大寺、药师寺、元兴寺、兴福寺、及唐招提寺。
(2)唐样
“唐样”又称“禅宗样”。
禅宗传入日本后,日本禅僧为了建立禅宗寺院,把中国南方江浙一代的南宋禅寺建筑样式引入日本而产生的一种新建筑形式,因此称禅宗样。
这种南宋江浙建筑样式,为何称为唐样呢?原来从唐朝以后,日本人把来自中国的东西都加上唐,如中国人叫唐人,来自中国的船叫唐船,因此为了区别较早的和样,就把从南宋传入的新建筑样式称为唐样。
唐样建筑风格较柔美细致,有丰富的雕刻装饰。
(3)大佛样
又称“天竺样” ,是十二世纪日本从中国福建沿海一带传入的建筑样式,这样式用于奈良东大寺大佛殿的重建,故称为?大佛样? 。
大佛样建筑特征是建筑体积雄浑庞大,多使用多层的插栱,这和台湾古建筑常用的偷心造斗栱非常相似(两者都源于福建)。
天竺样在日本建筑史出现短暂,其重要性不如和样及唐样,大佛样建筑也较少,有奈良东大寺大佛殿、南大门以及兵库县净土寺净土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海禅院网站无关。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
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