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笔记
《苏州园林》知识点

1、《苏州园林》是一篇为摄影集写的“序文”, 发表在《百科知识》上。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长篇小说有《倪焕之》等。
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重点字词理解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有研究比较之意)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多指艺术、文学等创造性的构思)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败笔:写字、绘画或诗文等方面的欠缺、疏漏。
本课指苏州园林建筑设计上的不足。
雷同:随声附和;不该相同而相同。
标本:用实物制作保持原样的动物、植物、矿物样品。
本课指同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3、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然后,文章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及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这句话中,“艺术”与“技术”能否互换,为什么?不能互换。
因为艺术是创造美的方法,技术是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艺术包含技术,且高于技术。
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富有创造性,不仅是技术,更充满艺术性,所以本文强调的是艺术,不能互换。
5、"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隔,指有墙壁隔着;界,指有廊子界着。
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景致繁复,更有有层次和深度了。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苏州园林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苏州园林笔记苏州园林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古代园林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侏罗纪公园之一。
苏州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行政上,它由六个部分组成:灵岩山,林泉园,直园,半山园,环秀园,东大街园,共十二个景点。
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创建于西晋时期,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它拥有完整的历史特色,建筑和景观浑然一体,无论是以建筑风格变化,还是以景观构造变化,都能看出它是由不同时期不同园林风格组成的。
二、苏州园林的景观特色(1)景观构成苏州园林是由亭台楼阁、湖景等多种构成的自然景观以及其他景观的组合。
它把古典园林和江南水乡风格完美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水乡风情,也是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园林以湖泊为基础,以山峦绵延,形成诸多湖景,如分汝湖,银锁湖,苏州湾,伊兰湖,青石湾,少林湖,秋江湾等。
湖的构成,山的叠布,构成了美丽的湖山景观,让游客流连忘返。
(2)古典园林风格苏州园林的古典园林风格是十分独特的,以橡树、松树、柏树、梧桐树为主,诸多园林建筑如楼阁、亭台、廊台、廊桥等组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观。
苏州园林用建筑和景观建筑结合,点状组织,形成了精巧而又细腻的空间构成,有视觉愉悦的景观。
苏州园林中植物也有所设计,以一定的比例和布局,使之与建筑相得益彰,使园林景观更有美感。
三、苏州园林的文化意义苏州园林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
它不仅是苏州人的文化象征,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它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优秀风格,是江南水乡文化的典范。
苏州园林也是大量文人墨客的诗意乐地,吸引许多文人墨客游览赏心悦目,把它描绘成诗歌插图,被记载为古典文学经典。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佳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
四、总结苏州园林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园林的标志性代表,也是江南水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湖泊为主,以古典园林为主,同时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给游客以美好的审美体验,让游客流连忘返。
苏州园林 笔记

苏州园林一、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体裁:说明文(序)二、中心:本文由总到分得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中心: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中心词语:一幅完美的图画三、结构内容(总分总的结构顺序)(一)§1-2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①§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理解:意思是说苏州园林是全国各地园林观摩、取法的样本突出了苏州园林极不寻常的地位“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中“据说”:表并不确定,体现语言的准确性②“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分析:影响虽有“多少”,但确实有影响,实事求是地突出了苏州园林对各地园林的示范和影响功能,体现语言的准确性③§2作用: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总的设计原则,从大处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也极好得领起了下面几段的分别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即处处是景,处处如画,无论整体还是局部,都美不胜收“似乎”,表示揣测,使语气委婉,不绝对化,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手法:排比四个“讲究”:涉及苏州园林景观的主要构成元素及布局安排的内在规律,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总的设计原则,又从大处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也极好得领起了下面几段的分别说明能否调换位置?不能,因为前后有着从主体到“配合”到“映衬”,并由近而远的关系,若调换位置,则会使文章条理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⑤“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中“布局”:“亭台轩榭”是苏州园林中的主要建筑,散布在各个风景点,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准确说明这类建筑物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⑥“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中“配合”:“假山池沼”在苏州园林中往往相近,使山水相映成趣,用“配合”一词最恰当⑦“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中“映衬”:“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此用“映衬”⑧“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中“层次”:“近景远景”不是指园林的某一具体物件,而是指从某一位置观察景物整体所显示的景致深度,所以用“层次”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证明方法:举例子作用:说明苏州园林确实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二)§3-9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全部分顺序:从主到次,从局部到细部的逻辑顺序1、§3-6照应第一部分的四个“讲究”,分别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3“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作用:突出苏州园林亭台轩榭布局追求自然之趣,突出苏州园林的图画美§4“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①“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表明假山的堆叠出自设计者和匠师们个性化的发挥,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是技术,更是艺术“不仅是”可换为“不是”吗?不可,“不是”完全否认假山的堆叠是“技术”的一面,体现语言的准确性②写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及因地制宜的景物布置,体现变通灵活“大多”表大多数引用活水,但不排除例外的情况——不引用活水,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③假山的堆叠体现了图画美④结构顺序:总分⑤描绘的画面:假山映花竹彩虹卧清波石岸任屈曲奇石倚石岸鱼戏莲叶间⑥“雷同”语言的准确性⑦“又”强调了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的特征§5“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先写树种的搭配使得苏州园林“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再写树木的修建不求规则整齐,从而成为一幅幅“好画”,体现图画美1、表达方式:描写①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作用:从空间角度具体描绘出高树与低树交相辉映的美景,表现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②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笔记
苏州园林是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的综合艺术,集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体,构成了曲折迂回、布移景换的画面。
全市现有园林60多个,其中拙政园和留园列入全国四大名园(其余两园是: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同网师园、环秀山庄一起于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传名录》。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2-9)作者从园林建筑设施的各个方面,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的特征。
第三部分(10)指出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以上这些,团人回味。
苏州园林笔记

《苏州园林》课堂笔记一.重点字词:二.常识理解:1.《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名绍钧,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夜》,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2.主题: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国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三.“十五字”表(一)明对象:苏州园林。
注:各段有各自的说明对象。
(二).抓特点:(总体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图画美)注:七个说明对象各具特点。
如: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图画美。
(三)理顺序:1.全文:整体——局部的逻辑顺序;2、§3——§6和§7——§9: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如说结构,则强调总分式)(四)找方法: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答: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2.指出“鱼戏莲叶间”所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
引用古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池沼“图画美”的特点,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答:运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苏州园林的树木与松柏和道旁树比较,写出与它们的不同,突出了苏州园林修剪树木,没有明显加工的痕迹,着眼在画意的特点。
4.“有几个园里(举例子)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摹状貌)就是一幅好画(打比方)。
开发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这两句话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答:运用摹状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的特点,富有诗情画意。
苏州园林知识点

《苏州园林》知识点一、《苏州园林》总体把握说明对象:苏州园林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总到分,由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
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一个词:富于图画美总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二、说明方法:1. 作比较: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作用:突出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突出苏州园林的色彩美。
2. 举例子例如:第 2 自然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例子( 引用) 真切有力地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
再如第 5 自然段中,以几条园里的古藤为例,打比方、举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 夏秋季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引用举例子作用:真切有力的说明池沼追求自然美。
3. 摹状貌(1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2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3 )花时不同的各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描写)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
4. 分类别池沼分两种:一种宽畅,一种成河道模样。
三、说明语言的特点:说出下列句加粗的词的作用——(1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4 )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5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答案:( 1 )“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苏州园林》课堂笔记

《苏州园林》课堂笔记一、文章概述《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中国苏州园林的说明文,作者叶圣陶通过对苏州园林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建筑魅力。
文章以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门窗雕镂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让读者对苏州园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重点字词1.读音辨析:对称(chèn)映衬(yìng)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2.词语解释:【标本】指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依样画葫芦】照别人的样子画葫芦。
比喻只是照着样子模仿,不能领会真谛。
【笔架山水】指山水画中起伏有序,有动有静,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其结构往往远近高低的轮廓较为分明,故云“笔架山水”。
【层峦叠嶂】层峦:山连着山;叠嶂:许多高险的像屏障一样的山。
形容山峰多而险峻。
【别具匠心】别:另外;匠心:巧妙的心思。
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
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一般作谓语、定语。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等建筑。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借以比喻人胸怀宽广,对事理、时势等有深刻的了解。
【重峦叠嶂】峦:连绵的山。
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
【相地相宜】根据地形选择合适的建筑地点。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
出于自己的创造。
指不抄袭、模仿别人。
【俯仰生姿】俯仰:低头,抬头,指一举一动。
姿:姿态。
形容树木等依从自然的姿态,富有美感。
【珠光宝气】珠、宝:指首饰;光、气:形容闪耀着各种光彩的状态。
形容妇女妆饰华丽。
现也形容某些人身上穿戴过多贵重的饰物。
【别具一格】别:另外;另有一种风格(风味)。
表示与众不同,很有风味。
通常指作品、表演等风格独特,与其他人不一样。
一般作谓语、定语。
【盘盘曲曲】形容山路、道路或水流曲折环绕。
盘盘:回旋环绕的样子;曲曲:弯弯曲曲的样子。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笔记

一、课文简介《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构造特点以及历史文化背景。
作者通过对苏州园林的描述和赞美,展现了我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1. 突出意境:苏州园林注重营造意境,通过精心设计的布局、建筑、植物等元素,营造出独特的环境氛围,让游人感受宁静、优雅的美感。
2. 追求自然:苏州园林以“山水”、“院落”、“亭台”等元素为主要构成,力求模拟自然山水,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感觉。
3. 注重布局:苏州园林以小见大、小有大用的布局手法为特点,通过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建筑布局,体现了我国园林建筑的设计精髓。
三、苏州园林的构造特点1. 明暗对比:苏州园林中常常利用建筑、植物等元素的明暗对比,制造出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感。
2. 水的运用:水是苏州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通常以池塘、流水等形式存在,既滋润着植物,又为园林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
3. 建筑风貌:苏州园林中的建筑多采用廊、亭、楼等传统古建筑形式,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精湛的建筑工艺,展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色。
四、苏州园林的历史文化背景1. 古代雅趣:苏州园林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贵族和文人墨客常在园中聚会、休憩、谈笑风生,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2. 宫廷园林:在古代,苏州园林也曾是皇帝和王公贵族们游玩休息的地方,因此园林的建筑格局和装饰风格也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差别和主人的审美情趣。
3. 文化传承:至今,苏州园林所体现的意境、构造和文化精髓依然被世人传颂并继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五、作者的态度与感受1. 赞美与热爱:作者通过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热爱,表达了对我国园林艺术的敬佩与向往。
2. 启迪与反思:作者希望通过苏州园林的描述,启发人们对传统文化和自然美的反思,在现代社会中弘扬传统,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美好。
六、结语《苏州园林》作为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以其深刻的主题内涵和生动的描述手法,展现了苏州园林的魅力和历史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课堂笔记
一.重点字词:
二.常识理解:
1.《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名绍钧,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夜》,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2.主题: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国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三.“十五字”表
(一)明对象:苏州园林。
注:各段有各自的说明对象。
(二).抓特点:(总体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图画美)
注:七个说明对象各具特点。
如: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图画美。
(三)理顺序:
1.全文:整体——局部的逻辑顺序;2、§3——§6和§7——§9: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如说结构,则强调总分式)
(四)找方法: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答: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2.指出“鱼戏莲叶间”所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
引用古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池沼“图画美”的特点,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苏州园林的树木与松柏和道旁树比较,写出与它们的不同,突出了苏州园林修剪树木,没有明显加工的痕迹,着眼在画意的特点。
4.“有几个园里(举例子)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摹状貌)就是一幅好画(打比方)。
开发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这两句话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运用摹状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的特点,富有诗情画意。
5.“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答: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苏州园林梁柱使用的不刺眼的广漆和北京园林使用的彩绘进行比较,突出与周围草木绿色配合、协调,与自然融合的特点。
(五)品语言:
1.“似乎”的好处?
答:表推测,无法直接听他们说,用推测的语气,有分寸,显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句话的作用?
答:①这一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是全文的总说。
②“图画”这两个字贯穿全篇,是全文的线索。
③语言表达准确、严密。
“务必”“无论……总是”用极其肯定的语气强调共同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
3.“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远景近景的层次” 这句话的作用?
答:①连用四个“讲究”,构成排比,强调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达到图画美
的目的是如何设计园林的。
②3、4、5、6段的内容分别与四个“讲究”相对应,对这四个“讲究”进行具体说明
4.“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排比的句子的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①四个“讲究”是由主到次的关系。
②四个“讲究”是总写,和下文的四个段落一一对应。
如果调换次序,就会使文章条理不清。
5.“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句中“大多”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不能。
“大多”表明池沼并不全部使用活水,如果删掉,则表示全部引用活水,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准确,因此不能删掉。
6.“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与“技术”两词可以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答:不可以。
因为假山的堆叠首先要有技术,然后才谈得上艺术,而不是先有艺术,而后才有技术的。
7.第5段“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句好不好?
答:好,用的拟人。
①将园林中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写活了,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裁种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色,②也暗示游客在不同时节游览苏州园林都不会感到单调。
8.“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中两个“没有”的作用?
答:两个“没有”起进一步强调作用。
通过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修剪树木,没有明显加工的痕迹,也着眼在画意的特点。
9.第六段说明句中画线词语的作用“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
答:“几乎”表示程度,避免绝对化,强调安上镜子后的效果之大。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中“极少”一词的作用。
答:“极少”表示程度,强调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对自然美的追求。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补充问题
1.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①.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给人以审美愉悦,无法复制;“技术”,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可以复制。
③.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逐次展开,这样增加了景致的层次。
2、本文介绍苏州园林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是采用空间顺序?
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的某一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点,因此它不能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用逻辑顺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