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毁于粮食
明朝灭亡的原因

明朝灭亡的原因流行的观点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明朝亡于党争。
哪朝哪代都有党争,而且皇帝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人为地制造党争,以取得朝局的平衡与稳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党争不仅不会使天下灭亡,反而会稳固君主的统治。
二,明朝亡于厂卫。
东厂和锦衣卫是为了加强皇权而诞生,东厂和锦衣卫并不像影视所描绘的那么夸张,厂卫只是监督不法官吏,与民秋毫无犯,所以说明朝亡于厂卫实在是笑话。
三,明朝亡于宦官专政。
明朝有宦官专政吗?貌似从万历中期以后,宦官的地位就衰落了,有人说魏忠贤。
魏忠贤的确飞扬跋扈,但天启帝用魏忠贤正是为了对付东林党,所以魏忠贤再跋扈,乾坤也在天启那里掌握着。
四,明朝亡于万历三大征。
哪个朝代的战争不频繁,天启,崇祯两朝的辽东战事还少吗?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时候那么多的小国家每年每月每日都在进行战争,也没见哪个国家因为打仗,说完就完了。
万历三大征耗帑银数百万两,而三大征所耗帑银都是万历从内廷拿出来的,难道几百万两银子就能把大明朝玩完吗?更可笑。
五,明朝亡于神宗不上朝。
神宗不上朝,天下就会亡吗?明朝的文官体制已经很完备了,皇帝理不理政,大明朝照样运转,况且万历朝的一切大事都是在神宗主导下进行,神宗并非完全不理政。
六,明朝亡于北半球气候的小冰河期。
长达七十年的气候冰河期导致明末北方粮食减产,瘟疫流行,灾民增多,但这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吗?非也。
我们要知道,唐朝贞观年间,明成祖朱棣时期也处在北半球气候冰河期,北方灾情也很严重,但都渡过去了,因为政府赈济,当时政府的控制力强。
七,明朝亡于土地兼并。
古代封建地租十抽三,然后地主从“三”中拿零点五上交农业税,有了十之七,农民一样可以生活的很好。
八,明朝亡于白银输入减少。
西方学者提出观点明末国外白银大量输入中国,导致通胀,后由于白银生产无利可图导致白银开采量减少,从而使得我国的白银输入量减少,而民间白银多窖藏,导致通缩,由于前期通胀已经发生,所以最终结果是物资贵,白银匮乏,导致经济崩溃。
明朝那些事记录毁堤淹田地的故事

明朝那些事记录毁堤淹田地的故事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毁堤淹田地的事件时有发生。
这些事件往往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官僚制度中的一些问题。
本文将为您讲述一段关于明朝毁堤淹田地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
当时,淮河流域一带连年发生水灾,许多良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
而导致这些灾难的,竟然是一次人为的毁堤事件。
一、背景嘉靖年间,淮河流域的堤坝年久失修,许多地方已经破败不堪。
当时的朝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拨出专款用于修缮堤坝。
然而,由于官员贪污腐败,这笔钱并没有真正用于堤坝的修缮,而是被各级官员中饱私囊。
二、毁堤淹田在淮河流域的一个小县城里,有一位名叫陈实的知县。
他为了迎合上级官员,不顾百姓死活,强行征发民夫,破坏了当地的堤坝。
陈实认为,只要把堤坝破坏掉,上级就会拨款下来修建新堤坝,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从中捞取油水。
果然,在陈实的操作下,堤坝被毁,洪水泛滥,大片良田被淹。
然而,他并没有等到朝廷的拨款修建新堤坝,反而引发了民怨沸腾。
当地百姓纷纷向上级告状,要求严惩陈实。
三、真相大白事情闹得越来越大,最终惊动了朝廷。
嘉靖皇帝派钦差大臣前往调查此事。
经过一番严查,陈实贪污腐败、毁堤淹田的事实被揭露出来。
同时,还牵扯出一系列官员的贪污行为。
四、惩治贪官嘉靖皇帝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下令严惩涉案官员。
陈实被革职查办,没收家产,流放边疆。
其他涉案官员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朝廷还特地派出专员,监督修建新堤坝,确保淮河流域的安全。
五、结局在朝廷的重视下,新堤坝很快修建完成,淮河流域的百姓终于摆脱了水患的困扰。
而那些贪官污吏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个故事在明朝流传甚广,成为了警示官员的一面镜子。
总结:明朝毁堤淹田地的故事,揭示了当时官僚制度中的腐败现象。
虽然这是一段悲惨的历史,但也让我们看到了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力量。
明朝历史小故事

明朝历史小故事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哪个阶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记忆中,故事都是传承历史的重要媒介,是陈述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明朝历史小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明朝历史小故事篇一:土木之变土木之变是指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于谦同文武官、内外臣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
1450年(明景泰元年)放回明英宗,1457年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记载土木之变其真其详者莫如当事大臣李贤记载的《顺天目录》:“明日于土木驻营。
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
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
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
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因为土木堡地势高)。
寇见不行,退围。
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
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
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英宗被俘,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
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恶宦,终于落得个罪有应得的可耻下场。
于谦任命:石亨从招募士兵的小武官晋升为右都督,掌管五军大营;推荐东莞的河伯所闸官罗通为兵部员外郎,守居庸关,四川按察使曹泰为山东都指挥使,韩青守紫荆关,任大同副总兵;郭登为总兵,守大同。
从于谦的布置可以看出,当时不论地位卑贱与否,只要是有才能的,都用上了。
十月初一,也先、脱脱不花掠过大同,夺下紫荆关,明朝又失一城。
也先兵分两路:一路由古北口、密云进入明朝腹地,20000人左右,另一路从宣府、洪州进攻,30000人左右。
两路军最终的会合地点是居庸关以西的白羊口,妄图直抵京师!如此,则京师危急。
明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

明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土木堡之变,并不是明朝走向衰落的起点和原因,但是却成为了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15世纪中期,是一个全世界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
1448年,葡萄牙在非洲西海岸建立了第一次殖民据点,标志着西欧开始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1453年,奥斯曼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宣告东罗马帝国最终灭亡,一个新兴的土耳其帝国正式崛起。
而在中国,1449年,发生了土木堡之战,宣告明朝走向了衰落。
土木堡之变,不仅仅是明朝衰落的起点,也是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开端。
此后,西方国家横行于大洋之上,将人类进入了海洋时代。
中国则不断走向了封闭自守,和世界潮流脱轨。
一,土木堡的大背景:明朝的衰落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
此后,经历了洪武的恢复时期,永乐的扩张时期和仁宣的收缩时期,明朝就衰落了。
从明朝建立,到衰落,只用了60多年的时间。
为什么明朝会衰落得如此之快,这主要在于明朝的经济政策和政治缺陷。
在经济上,明朝推行了“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对工商业的打击十分严厉。
这使得唐宋以来发达的商品经济遭到了遏制。
打击工商业的结果就是导致明朝商税大幅度减少,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
作为对比,北宋的财政收入为6000万两,其中商税占据70%;明朝永乐年间的财政收入为1000万两,其中商税只占5%。
针对财政收入少的局面,明朝推行了“兵农合一”的军屯制度。
朱元璋时期,全国拥有180万军队,在永乐时期扩张为270万。
这些军队基本都通过卫所制度编制起来,在全国各地进行屯田。
而屯田所出产的粮食,一半需要交纳上级。
这就是使得明朝初期的军队不需要花多少财政支出,朱元璋曾经得意地说“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费百姓一粒米”。
永乐元年,全国税粮为3100万石,而军田缴纳的子粒就有2300万余石,军屯田收入占全国税粮的百分之七十多。
但是,军屯制度是建立在对军籍户口的残酷的剥削基础之上的。
从军屯制推行以来,军籍户口就不断的逃亡。
根据《明英宗实录》载,当时全国“逃故军士一百二十万有奇”,约占当时全国军队总数的一半。
试论明朝灭亡原因之财政危机分析

试论明朝灭亡原因之财政危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众多,其中包括政治腐败、外族入侵、社会动荡等因素。
然而,财政危机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的财政危机主要表现为海外贸易逆差、巨额开支、赋税重负、盐铁专卖制度等问题。
本文将分析明朝财政危机的具体原因,并探讨这些原因如何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明朝时期,海外贸易逆差严重。
明朝一度以经济繁荣而闻名天下,但到了晚期却遭遇了海外贸易逆差的困境。
明朝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钱粮和盐铁的专卖,而对外贸易收入较低。
另外,明朝的国际贸易主要是通过东南沿海的海禁口岸进行,而这些地方的商人贪污腐化严重,贸易逆差问题日益严重。
这导致明朝大量白银流失,加剧了财政危机。
同时,明朝的开支过大,财政压力巨大。
明朝国力雄厚,政府开支庞大。
在国内,地方官员的腐败使得赋税不仅重负民众,而且大量资金流向了官员的口袋。
在外,由于频繁的军事行动,军费开支不断增加,使得财政压力更加巨大。
为了负担这些开支,明朝无奈提高赋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导致了社会动荡的出现。
另一个导致明朝财政危机的原因是盐铁专卖制度。
明朝实行了盐铁专卖制度,将盐和铁生产和销售的权力掌握在了财政部门手中。
这也导致了财政部门的权力过大,滋生了贪污腐败。
而且,盐税非常重,给一些生活困难的人群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财政危机也导致了明朝政治的腐败。
明朝晚期,财政问题日益严重,而政府官员却过度依靠贪污和权谋来解决财政困境。
许多官员沉迷于攀附权贵、敛财聚敛,而忽视了对国家财政的管理和监督。
这使得明朝政府的能力逐渐削弱,政府无法有效解决财政问题。
综上所述,明朝的财政危机是导致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财政危机导致了海外贸易逆差、巨额开支、赋税重负等问题,进而引发了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明朝政府无法有效应对内外问题,最终崩溃。
明朝的灭亡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那就是财政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该加强财政管理,防止财政危机的发生。
明朝有趣的历史事件

明朝有趣的历史事件1. 仪凤山怪事:明朝正德年间,湖南娄底仪凤山上发生了连串怪事。
据说山中出现了许多怪兽和妖魔,还有神奇的光亮,吸引了许多人前往观看。
这一事件引起了当时朝廷的关注,派遣官员前往调查,最终发现是山中突然涌出的天然气和地下火山引起的。
2. 李时中救饿主:明初的一场大旱导致了粮食严重不足,许多人饿死。
据传,明朝开国功臣李时中在得知百姓饥饿之后,暗中派出手下抢救粮食,迅速组织了大规模的灌溉工程,为百姓筹集粮食。
他将积蓄粮食的池塘投入百姓,救活了许多人。
3. 郑和下西洋:明朝初期,郑和是一名海军将领,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出使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国家。
他的船队规模庞大,船上充满了世界各地的贡品和商品,使明朝与其他文明交流和贸易。
这一壮举不仅拓展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还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铺平了道路。
4. 七子之乱:明朝中叶,皇位传承问题引发了七子之乱。
皇帝死后,七个皇子相继篡位,引发内乱和冲突。
在这场混乱中,明朝的统治权力丧失,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
最终,明成祖朱棣以军事手段恢复了皇位,结束了七子之乱。
5. 明英宗被虏:明朝宪宗时,蒙古鞑靼部落发动了对明朝的侵略,并在战争中俘虏了明英宗。
蒙古人将他带到草原上,俘虏了数年。
经过明廷的努力,最终成功赎回了明英宗,并重新恢复了朝廷的稳定。
6. 草木皇城变:明朝中叶,由于江南地区产生大面积的草木,明英宗下令在皇城区进行大规模的修剪,结果却引发了一场大火,明英宗差点被烧死。
这一事件被称为草木皇城变,后来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的一段有趣的轶事。
这些明朝的历史事件都有各自的特色和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动荡。
明朝的灾害与饥荒黄河泛滥和旱灾

明朝的灾害与饥荒黄河泛滥和旱灾明朝的灾害与饥荒:黄河泛滥和旱灾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然而,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也存在着诸多灾害和饥荒的困扰。
其中,黄河泛滥与旱灾是明朝时期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本文将分别从黄河泛滥和旱灾两个方面,探讨明朝时期的这些灾害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们应对灾害的措施。
一、黄河泛滥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它的泛滥给中国北方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困扰。
明朝时期,黄河泛滥频繁,给当时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后果。
首先,黄河泛滥使大片土地被水淹没,农作物被毁。
洪水席卷而过,农田被淹,庄稼被冲走,无数人丧失了生计。
由于明朝时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黄河泛滥直接导致了农产品减产,粮食短缺,引发了严重的饥荒问题。
其次,黄河泛滥造成大量村庄和城市被毁。
洪水肆虐,冲毁了许多建筑物,使人们无家可归,生活陷入困境。
同时,洪水还冲毁了大量的道路和水利设施,严重破坏了交通和灌溉系统,给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而面对这些灾害,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明朝在河道治理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修复,修筑了一系列堤坝和闸门,以便更好地控制黄河的水流。
其次,政府还加强了水利设施的建设和修复,努力提高排水能力和抗洪能力。
同时,政府还组织了抢险队伍,进行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二、旱灾除了黄河泛滥外,旱灾也是明朝时期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之一。
旱灾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困扰,给人们带来了饥荒和生活困苦。
旱灾主要是由于雨水不足导致的。
在明朝时期,旱灾往往造成农作物的歉收,使得人们的生计受到严重威胁。
饥荒随之而来,人们面临着食物短缺、物价上涨等问题。
穷困的农民甚至不得不卖掉自己的财产和土地,以维持生计。
对于旱灾的应对,明朝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对农业的管理和调控,鼓励农民种植旱作物和节水灌溉,提高对干旱的抗性。
其次,政府积极推行救灾政策,组织抗旱救灾工作队伍,向受灾地区提供粮食和物资援助,减轻灾民的生活困难。
古代各个朝代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

古代各个朝代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在古代,各个朝代为了提高粮食产量,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
这些措施既有天灾救援的应急手段,也有长期的农业技术改革。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下这些措施。
我们来看看汉朝时期。
汉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武帝实行了“均输法”,即将粮食从富饶地区运到贫困地区,以保证全国的粮食供应。
汉朝还大力发展水利工程,修建了许多灌溉渠道,使得农田得到更好的灌溉,提高了粮食产量。
接下来是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由于气候变迁和土地退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朝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
他们实行了“屯田制”,即把军队的一部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以保证国家的粮食供应。
唐朝还大力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如水稻种植技术的改进、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再来说说宋朝时期。
宋朝时期,由于气候变化和土地退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朝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
他们实行了“青苗法”,即在春季播种前给予农民一定的补贴,以鼓励他们积极耕种。
宋朝还大力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如水稻种植技术的改进、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最后是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由于气候变迁和土地退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朝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
他们实行了“一条鞭法”,即将赋税、徭役等合并为一项征收,以减轻农民负担。
明朝还大力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如水稻种植技术的改进、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总之在古代各个朝代中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有很多种 .这些措施都是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而制定出来的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我们可以发现 .只有不断地创新和改革 .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促进社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不是 。农军起 义之初 , 总督杨 鹤计
都是陕北人 , 骨干也 以陕北饥 民为主。
为何陕北 闹饥荒 ?因为地 主兼并土 地, 民不聊生 ?不 对。陕北土地贫瘠 , 以 小农 为 主 , 地 主不 多 。他 们没 比普 通农 民多 几亩地 , 要是 闹旱灾 , 他们 也一样束 手 无策 。其实 , 饥 荒的原因很简单 : 明末 人 口逼近 2 亿, 而粮 食增长 的空间耗尽 , 难 以负荷 , 各方 面都 现崩溃的征兆 。 与此 同时 , 西北( 特别是陕北) 的军人 及 预备 役军人 很多 , 是 明军 的兵库 。全 世 界军 人都是 必须 安抚 的 , 就是现 在美 国, 招 公 务员也优 先 照顾 退伍 军人 。然 而, 西北 明军 活得 实在很惨 。崇祯时 , 都 督卢象 升巡视边 防后 给朝 廷汇报西北军 人惨状 : “ 今逋饷 愈多 , 饥寒逼体 . 向之拿
是李 白成与张献忠两股农 民军。农军哪 来 的?来 自陕北延安 。李 白成 与张献忠
对欧 洲人来说 , 最重 要的是 1 5 8 8 年
到来 的马铃薯 , 马铃 薯最先到达爱尔 兰 , 而且来 得正是时候 。爱 尔兰不适宜谷类 生长, 粮食 问题 向来严 重 。偏 偏屋漏 又 逢连 阴雨 , 英 国人又殖民爱尔兰 , 把好耕 地 抢走 了 , 爱尔 兰人 只能在 缺水 的贫瘠 土地 上种点东 西糊 口, 经常 闹饥 荒 。马 铃 薯改变 了这一 切 。爱尔 兰人发 现 , 贫
在有避 孕措施 之前 的 明朝 , 节育 只能 当 做社会 奇谈 。另一 种办法 , 马尔 萨斯也 说了, 但 不赞成 , 那就 是打仗 , 互相 杀戮 , 杀到最后 , 人死得差不多 了, 残存者又可
以继续 生 活 。
很不幸 , 大明帝国只剩下这条路 。 饥 荒引发叛乱 , 反过来 , 叛乱又破 坏
瘠 的土地种出 的马铃薯 足够养活家人和
牲畜 , 而且 不 费什 么力 气 。于是 1 0 0 年
问, 爱 尔 兰 人 口从 3 0 0万 猛 增 到 8 0 0万 !
如果农 军是 普通 农 民 , 政府或 许 可 以动用职业 军人 击败 , 但 农军 的骨干也 是 职业士 兵 , 明军 就打不 赢 了。原 因很 简单 : 同为职业军 人 , 一边是有饭 吃的官
问题 ” 。英 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 , 人
口增长 必定高 于粮食 供应 , 最 终导致 人 类大危 机 。而且他认 为 , 这个 问题 无法 根本解决 , 就算粮食暂时增长 了, 人 口也 会跟着增长 , 但粮食不可能永远增 长 , 因 为土地和产量必定有 限。那 怎么办?一
种办法是节育 , 马尔萨斯赞成这办法 , 但
军, 另 一 边 是 快 饿 死 的叛 军 , 你 说 谁 的 斗
德国、 俄 国和法 国也大力种植 马铃薯 , 从
而结 束了欧洲北部 的营养不 良症和周期
性饥 荒。原 先 , 欧洲政 治 中心一 直在南 方, 因为小 麦在这里长得很好 , 马铃薯 的
出现导 致 了欧洲政 治力量 的北 移 , 这种
志强 ?而且 , 官军也 闹粮 荒 , 不 少官 军跟
影响持续 到今 天。 对中 国人来说 , 最重要 的则是花生 、
农 民军打着打着 , 饿极了 , 也造反了。 这个现 象 , 人类 史上叫做“ 马尔萨斯
番 薯与 玉 米 等高 产 粮食 作 物 。这 些 作
政府法制2 o 1 3 年
明朝 毁于粮食
口杨 志
钱借债 , 勉 制弓矢枪刀 , 依 然典卖矣 。多
兵摆列 武场 , 金 风如箭 , 馁而病 、 僵 而仆 者纷纷 见告矣 。每点 一兵 , 有单衣 者 , 有 无绔者 , 有 少鞋袜者 , 臣见之不觉潸然泪
下。 ” 实 际上 , 明亡之前二 三十年 , 部 队 因 为 欠 饷 哗 变 的屡 见 不 鲜 。 难道 明朝官 员没 脑子 , 故意 开罪军
秩序 , 秩 序一乱 , 种粮食 的人也 就少 了 。
这样 便 是恶 性 循环 : 越乱 , 越没 人 种粮
食; 越 没人种粮 食 , 越乱 。据记 载 , 义 军 狠, 官军也 狠 , 双 方疯狂抢 粮 , 叛 乱席 卷 的 四川 , 最后 吃光 了粮食 , 吃 光了农 民 , 最后部 队内部互 相残杀 , 吃 自己人的 肉, 惨不忍睹。 除 了节育 与杀人 , 大 明帝 国就没 有
外交 , 对 国外知识 一窍不通 , 偏偏 又 自恃 才高 。 结 果不但 笑话 百 出 , 而且 连命 也不 明不 白
别的解救 办法 ?
答 曰: 有。正在这时 , 天 上 掉 下 来 一
个大馅饼 , 那就是花 生 、 玉米 、 番薯 、 土豆
等美 洲高产 作物。 当时一场 轰轰 烈烈的 农业 革命 正在全世 界进行 。1 4 9 2 年, 哥
伦 布发现 新大陆 , 印第安 人培 育 的作 物 如番薯 、 玉米 、 马铃薯 、 烟草 、 辣 椒等迅速
读 过不 少 明史 , 包 括《 明朝 那 些 事
儿》 , 发 现一讲 到 明朝灭亡 , 都 大义凛 然
说, 罪在政治黑 暗 与制度腐败 。这结论 , 你要琢磨 , 属 于“ 帝 国行政史 ” , 其实大而
传遍 了全 世界—— 包 括 中周 , 彻底 改变
了整 个 世 界 。
无 当, 不怎么靠谱 。 明代灭 亡 , 清 军只是外因 , 根本原因
划招抚 , 出粮 赈济 。农军 ~听政 府有粮
食补 助 , 便偃旗 息鼓 , 招 抚受 降 , 不闹事 了。但陕北 多少 人 , 多少张嘴 , 政府赈济 得过来 吗 ?本来 赈济就杯 水 车薪 , 再碰
上克扣 , “ 所救不 及十一 ” 。 最 后 陕 北 义 军卷 土重来 , 席卷南北 , 也就 天下大乱 , 不可收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