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毁于粮食

合集下载

明朝灭亡的原因

明朝灭亡的原因

明朝灭亡的原因流行的观点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明朝亡于党争。

哪朝哪代都有党争,而且皇帝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人为地制造党争,以取得朝局的平衡与稳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党争不仅不会使天下灭亡,反而会稳固君主的统治。

二,明朝亡于厂卫。

东厂和锦衣卫是为了加强皇权而诞生,东厂和锦衣卫并不像影视所描绘的那么夸张,厂卫只是监督不法官吏,与民秋毫无犯,所以说明朝亡于厂卫实在是笑话。

三,明朝亡于宦官专政。

明朝有宦官专政吗?貌似从万历中期以后,宦官的地位就衰落了,有人说魏忠贤。

魏忠贤的确飞扬跋扈,但天启帝用魏忠贤正是为了对付东林党,所以魏忠贤再跋扈,乾坤也在天启那里掌握着。

四,明朝亡于万历三大征。

哪个朝代的战争不频繁,天启,崇祯两朝的辽东战事还少吗?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时候那么多的小国家每年每月每日都在进行战争,也没见哪个国家因为打仗,说完就完了。

万历三大征耗帑银数百万两,而三大征所耗帑银都是万历从内廷拿出来的,难道几百万两银子就能把大明朝玩完吗?更可笑。

五,明朝亡于神宗不上朝。

神宗不上朝,天下就会亡吗?明朝的文官体制已经很完备了,皇帝理不理政,大明朝照样运转,况且万历朝的一切大事都是在神宗主导下进行,神宗并非完全不理政。

六,明朝亡于北半球气候的小冰河期。

长达七十年的气候冰河期导致明末北方粮食减产,瘟疫流行,灾民增多,但这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吗?非也。

我们要知道,唐朝贞观年间,明成祖朱棣时期也处在北半球气候冰河期,北方灾情也很严重,但都渡过去了,因为政府赈济,当时政府的控制力强。

七,明朝亡于土地兼并。

古代封建地租十抽三,然后地主从“三”中拿零点五上交农业税,有了十之七,农民一样可以生活的很好。

八,明朝亡于白银输入减少。

西方学者提出观点明末国外白银大量输入中国,导致通胀,后由于白银生产无利可图导致白银开采量减少,从而使得我国的白银输入量减少,而民间白银多窖藏,导致通缩,由于前期通胀已经发生,所以最终结果是物资贵,白银匮乏,导致经济崩溃。

明朝那些事记录毁堤淹田地的故事

明朝那些事记录毁堤淹田地的故事

明朝那些事记录毁堤淹田地的故事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毁堤淹田地的事件时有发生。

这些事件往往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官僚制度中的一些问题。

本文将为您讲述一段关于明朝毁堤淹田地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

当时,淮河流域一带连年发生水灾,许多良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

而导致这些灾难的,竟然是一次人为的毁堤事件。

一、背景嘉靖年间,淮河流域的堤坝年久失修,许多地方已经破败不堪。

当时的朝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拨出专款用于修缮堤坝。

然而,由于官员贪污腐败,这笔钱并没有真正用于堤坝的修缮,而是被各级官员中饱私囊。

二、毁堤淹田在淮河流域的一个小县城里,有一位名叫陈实的知县。

他为了迎合上级官员,不顾百姓死活,强行征发民夫,破坏了当地的堤坝。

陈实认为,只要把堤坝破坏掉,上级就会拨款下来修建新堤坝,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从中捞取油水。

果然,在陈实的操作下,堤坝被毁,洪水泛滥,大片良田被淹。

然而,他并没有等到朝廷的拨款修建新堤坝,反而引发了民怨沸腾。

当地百姓纷纷向上级告状,要求严惩陈实。

三、真相大白事情闹得越来越大,最终惊动了朝廷。

嘉靖皇帝派钦差大臣前往调查此事。

经过一番严查,陈实贪污腐败、毁堤淹田的事实被揭露出来。

同时,还牵扯出一系列官员的贪污行为。

四、惩治贪官嘉靖皇帝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下令严惩涉案官员。

陈实被革职查办,没收家产,流放边疆。

其他涉案官员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朝廷还特地派出专员,监督修建新堤坝,确保淮河流域的安全。

五、结局在朝廷的重视下,新堤坝很快修建完成,淮河流域的百姓终于摆脱了水患的困扰。

而那些贪官污吏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个故事在明朝流传甚广,成为了警示官员的一面镜子。

总结:明朝毁堤淹田地的故事,揭示了当时官僚制度中的腐败现象。

虽然这是一段悲惨的历史,但也让我们看到了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力量。

明朝历史小故事

明朝历史小故事

明朝历史小故事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哪个阶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记忆中,故事都是传承历史的重要媒介,是陈述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明朝历史小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明朝历史小故事篇一:土木之变土木之变是指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于谦同文武官、内外臣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

1450年(明景泰元年)放回明英宗,1457年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记载土木之变其真其详者莫如当事大臣李贤记载的《顺天目录》:“明日于土木驻营。

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

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

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

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因为土木堡地势高)。

寇见不行,退围。

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

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

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英宗被俘,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

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恶宦,终于落得个罪有应得的可耻下场。

于谦任命:石亨从招募士兵的小武官晋升为右都督,掌管五军大营;推荐东莞的河伯所闸官罗通为兵部员外郎,守居庸关,四川按察使曹泰为山东都指挥使,韩青守紫荆关,任大同副总兵;郭登为总兵,守大同。

从于谦的布置可以看出,当时不论地位卑贱与否,只要是有才能的,都用上了。

十月初一,也先、脱脱不花掠过大同,夺下紫荆关,明朝又失一城。

也先兵分两路:一路由古北口、密云进入明朝腹地,20000人左右,另一路从宣府、洪州进攻,30000人左右。

两路军最终的会合地点是居庸关以西的白羊口,妄图直抵京师!如此,则京师危急。

明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

明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

明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土木堡之变,并不是明朝走向衰落的起点和原因,但是却成为了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15世纪中期,是一个全世界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

1448年,葡萄牙在非洲西海岸建立了第一次殖民据点,标志着西欧开始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1453年,奥斯曼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宣告东罗马帝国最终灭亡,一个新兴的土耳其帝国正式崛起。

而在中国,1449年,发生了土木堡之战,宣告明朝走向了衰落。

土木堡之变,不仅仅是明朝衰落的起点,也是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开端。

此后,西方国家横行于大洋之上,将人类进入了海洋时代。

中国则不断走向了封闭自守,和世界潮流脱轨。

一,土木堡的大背景:明朝的衰落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

此后,经历了洪武的恢复时期,永乐的扩张时期和仁宣的收缩时期,明朝就衰落了。

从明朝建立,到衰落,只用了60多年的时间。

为什么明朝会衰落得如此之快,这主要在于明朝的经济政策和政治缺陷。

在经济上,明朝推行了“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对工商业的打击十分严厉。

这使得唐宋以来发达的商品经济遭到了遏制。

打击工商业的结果就是导致明朝商税大幅度减少,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

作为对比,北宋的财政收入为6000万两,其中商税占据70%;明朝永乐年间的财政收入为1000万两,其中商税只占5%。

针对财政收入少的局面,明朝推行了“兵农合一”的军屯制度。

朱元璋时期,全国拥有180万军队,在永乐时期扩张为270万。

这些军队基本都通过卫所制度编制起来,在全国各地进行屯田。

而屯田所出产的粮食,一半需要交纳上级。

这就是使得明朝初期的军队不需要花多少财政支出,朱元璋曾经得意地说“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费百姓一粒米”。

永乐元年,全国税粮为3100万石,而军田缴纳的子粒就有2300万余石,军屯田收入占全国税粮的百分之七十多。

但是,军屯制度是建立在对军籍户口的残酷的剥削基础之上的。

从军屯制推行以来,军籍户口就不断的逃亡。

根据《明英宗实录》载,当时全国“逃故军士一百二十万有奇”,约占当时全国军队总数的一半。

试论明朝灭亡原因之财政危机分析

试论明朝灭亡原因之财政危机分析

试论明朝灭亡原因之财政危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众多,其中包括政治腐败、外族入侵、社会动荡等因素。

然而,财政危机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的财政危机主要表现为海外贸易逆差、巨额开支、赋税重负、盐铁专卖制度等问题。

本文将分析明朝财政危机的具体原因,并探讨这些原因如何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明朝时期,海外贸易逆差严重。

明朝一度以经济繁荣而闻名天下,但到了晚期却遭遇了海外贸易逆差的困境。

明朝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钱粮和盐铁的专卖,而对外贸易收入较低。

另外,明朝的国际贸易主要是通过东南沿海的海禁口岸进行,而这些地方的商人贪污腐化严重,贸易逆差问题日益严重。

这导致明朝大量白银流失,加剧了财政危机。

同时,明朝的开支过大,财政压力巨大。

明朝国力雄厚,政府开支庞大。

在国内,地方官员的腐败使得赋税不仅重负民众,而且大量资金流向了官员的口袋。

在外,由于频繁的军事行动,军费开支不断增加,使得财政压力更加巨大。

为了负担这些开支,明朝无奈提高赋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导致了社会动荡的出现。

另一个导致明朝财政危机的原因是盐铁专卖制度。

明朝实行了盐铁专卖制度,将盐和铁生产和销售的权力掌握在了财政部门手中。

这也导致了财政部门的权力过大,滋生了贪污腐败。

而且,盐税非常重,给一些生活困难的人群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财政危机也导致了明朝政治的腐败。

明朝晚期,财政问题日益严重,而政府官员却过度依靠贪污和权谋来解决财政困境。

许多官员沉迷于攀附权贵、敛财聚敛,而忽视了对国家财政的管理和监督。

这使得明朝政府的能力逐渐削弱,政府无法有效解决财政问题。

综上所述,明朝的财政危机是导致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财政危机导致了海外贸易逆差、巨额开支、赋税重负等问题,进而引发了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明朝政府无法有效应对内外问题,最终崩溃。

明朝的灭亡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那就是财政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该加强财政管理,防止财政危机的发生。

明朝有趣的历史事件

明朝有趣的历史事件

明朝有趣的历史事件1. 仪凤山怪事:明朝正德年间,湖南娄底仪凤山上发生了连串怪事。

据说山中出现了许多怪兽和妖魔,还有神奇的光亮,吸引了许多人前往观看。

这一事件引起了当时朝廷的关注,派遣官员前往调查,最终发现是山中突然涌出的天然气和地下火山引起的。

2. 李时中救饿主:明初的一场大旱导致了粮食严重不足,许多人饿死。

据传,明朝开国功臣李时中在得知百姓饥饿之后,暗中派出手下抢救粮食,迅速组织了大规模的灌溉工程,为百姓筹集粮食。

他将积蓄粮食的池塘投入百姓,救活了许多人。

3. 郑和下西洋:明朝初期,郑和是一名海军将领,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出使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国家。

他的船队规模庞大,船上充满了世界各地的贡品和商品,使明朝与其他文明交流和贸易。

这一壮举不仅拓展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还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铺平了道路。

4. 七子之乱:明朝中叶,皇位传承问题引发了七子之乱。

皇帝死后,七个皇子相继篡位,引发内乱和冲突。

在这场混乱中,明朝的统治权力丧失,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

最终,明成祖朱棣以军事手段恢复了皇位,结束了七子之乱。

5. 明英宗被虏:明朝宪宗时,蒙古鞑靼部落发动了对明朝的侵略,并在战争中俘虏了明英宗。

蒙古人将他带到草原上,俘虏了数年。

经过明廷的努力,最终成功赎回了明英宗,并重新恢复了朝廷的稳定。

6. 草木皇城变:明朝中叶,由于江南地区产生大面积的草木,明英宗下令在皇城区进行大规模的修剪,结果却引发了一场大火,明英宗差点被烧死。

这一事件被称为草木皇城变,后来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的一段有趣的轶事。

这些明朝的历史事件都有各自的特色和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动荡。

明朝的灾害与饥荒黄河泛滥和旱灾

明朝的灾害与饥荒黄河泛滥和旱灾

明朝的灾害与饥荒黄河泛滥和旱灾明朝的灾害与饥荒:黄河泛滥和旱灾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然而,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也存在着诸多灾害和饥荒的困扰。

其中,黄河泛滥与旱灾是明朝时期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本文将分别从黄河泛滥和旱灾两个方面,探讨明朝时期的这些灾害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们应对灾害的措施。

一、黄河泛滥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它的泛滥给中国北方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困扰。

明朝时期,黄河泛滥频繁,给当时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后果。

首先,黄河泛滥使大片土地被水淹没,农作物被毁。

洪水席卷而过,农田被淹,庄稼被冲走,无数人丧失了生计。

由于明朝时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黄河泛滥直接导致了农产品减产,粮食短缺,引发了严重的饥荒问题。

其次,黄河泛滥造成大量村庄和城市被毁。

洪水肆虐,冲毁了许多建筑物,使人们无家可归,生活陷入困境。

同时,洪水还冲毁了大量的道路和水利设施,严重破坏了交通和灌溉系统,给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而面对这些灾害,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明朝在河道治理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修复,修筑了一系列堤坝和闸门,以便更好地控制黄河的水流。

其次,政府还加强了水利设施的建设和修复,努力提高排水能力和抗洪能力。

同时,政府还组织了抢险队伍,进行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二、旱灾除了黄河泛滥外,旱灾也是明朝时期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之一。

旱灾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困扰,给人们带来了饥荒和生活困苦。

旱灾主要是由于雨水不足导致的。

在明朝时期,旱灾往往造成农作物的歉收,使得人们的生计受到严重威胁。

饥荒随之而来,人们面临着食物短缺、物价上涨等问题。

穷困的农民甚至不得不卖掉自己的财产和土地,以维持生计。

对于旱灾的应对,明朝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对农业的管理和调控,鼓励农民种植旱作物和节水灌溉,提高对干旱的抗性。

其次,政府积极推行救灾政策,组织抗旱救灾工作队伍,向受灾地区提供粮食和物资援助,减轻灾民的生活困难。

古代各个朝代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

古代各个朝代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

古代各个朝代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在古代,各个朝代为了提高粮食产量,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

这些措施既有天灾救援的应急手段,也有长期的农业技术改革。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下这些措施。

我们来看看汉朝时期。

汉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武帝实行了“均输法”,即将粮食从富饶地区运到贫困地区,以保证全国的粮食供应。

汉朝还大力发展水利工程,修建了许多灌溉渠道,使得农田得到更好的灌溉,提高了粮食产量。

接下来是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由于气候变迁和土地退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朝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

他们实行了“屯田制”,即把军队的一部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以保证国家的粮食供应。

唐朝还大力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如水稻种植技术的改进、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再来说说宋朝时期。

宋朝时期,由于气候变化和土地退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朝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

他们实行了“青苗法”,即在春季播种前给予农民一定的补贴,以鼓励他们积极耕种。

宋朝还大力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如水稻种植技术的改进、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最后是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由于气候变迁和土地退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朝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

他们实行了“一条鞭法”,即将赋税、徭役等合并为一项征收,以减轻农民负担。

明朝还大力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如水稻种植技术的改进、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总之在古代各个朝代中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有很多种 .这些措施都是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而制定出来的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我们可以发现 .只有不断地创新和改革 .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促进社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不是 。农军起 义之初 , 总督杨 鹤计
都是陕北人 , 骨干也 以陕北饥 民为主。
为何陕北 闹饥荒 ?因为地 主兼并土 地, 民不聊生 ?不 对。陕北土地贫瘠 , 以 小农 为 主 , 地 主不 多 。他 们没 比普 通农 民多 几亩地 , 要是 闹旱灾 , 他们 也一样束 手 无策 。其实 , 饥 荒的原因很简单 : 明末 人 口逼近 2 亿, 而粮 食增长 的空间耗尽 , 难 以负荷 , 各方 面都 现崩溃的征兆 。 与此 同时 , 西北( 特别是陕北) 的军人 及 预备 役军人 很多 , 是 明军 的兵库 。全 世 界军 人都是 必须 安抚 的 , 就是现 在美 国, 招 公 务员也优 先 照顾 退伍 军人 。然 而, 西北 明军 活得 实在很惨 。崇祯时 , 都 督卢象 升巡视边 防后 给朝 廷汇报西北军 人惨状 : “ 今逋饷 愈多 , 饥寒逼体 . 向之拿
是李 白成与张献忠两股农 民军。农军哪 来 的?来 自陕北延安 。李 白成 与张献忠
对欧 洲人来说 , 最重 要的是 1 5 8 8 年
到来 的马铃薯 , 马铃 薯最先到达爱尔 兰 , 而且来 得正是时候 。爱 尔兰不适宜谷类 生长, 粮食 问题 向来严 重 。偏 偏屋漏 又 逢连 阴雨 , 英 国人又殖民爱尔兰 , 把好耕 地 抢走 了 , 爱尔 兰人 只能在 缺水 的贫瘠 土地 上种点东 西糊 口, 经常 闹饥 荒 。马 铃 薯改变 了这一 切 。爱尔 兰人发 现 , 贫
在有避 孕措施 之前 的 明朝 , 节育 只能 当 做社会 奇谈 。另一 种办法 , 马尔 萨斯也 说了, 但 不赞成 , 那就 是打仗 , 互相 杀戮 , 杀到最后 , 人死得差不多 了, 残存者又可
以继续 生 活 。
很不幸 , 大明帝国只剩下这条路 。 饥 荒引发叛乱 , 反过来 , 叛乱又破 坏
瘠 的土地种出 的马铃薯 足够养活家人和
牲畜 , 而且 不 费什 么力 气 。于是 1 0 0 年
问, 爱 尔 兰 人 口从 3 0 0万 猛 增 到 8 0 0万 !
如果农 军是 普通 农 民 , 政府或 许 可 以动用职业 军人 击败 , 但 农军 的骨干也 是 职业士 兵 , 明军 就打不 赢 了。原 因很 简单 : 同为职业军 人 , 一边是有饭 吃的官
问题 ” 。英 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 , 人
口增长 必定高 于粮食 供应 , 最 终导致 人 类大危 机 。而且他认 为 , 这个 问题 无法 根本解决 , 就算粮食暂时增长 了, 人 口也 会跟着增长 , 但粮食不可能永远增 长 , 因 为土地和产量必定有 限。那 怎么办?一
种办法是节育 , 马尔萨斯赞成这办法 , 但
军, 另 一 边 是 快 饿 死 的叛 军 , 你 说 谁 的 斗
德国、 俄 国和法 国也大力种植 马铃薯 , 从
而结 束了欧洲北部 的营养不 良症和周期
性饥 荒。原 先 , 欧洲政 治 中心一 直在南 方, 因为小 麦在这里长得很好 , 马铃薯 的
出现导 致 了欧洲政 治力量 的北 移 , 这种
志强 ?而且 , 官军也 闹粮 荒 , 不 少官 军跟
影响持续 到今 天。 对中 国人来说 , 最重要 的则是花生 、
农 民军打着打着 , 饿极了 , 也造反了。 这个现 象 , 人类 史上叫做“ 马尔萨斯
番 薯与 玉 米 等高 产 粮食 作 物 。这 些 作
政府法制2 o 1 3 年
明朝 毁于粮食
口杨 志
钱借债 , 勉 制弓矢枪刀 , 依 然典卖矣 。多
兵摆列 武场 , 金 风如箭 , 馁而病 、 僵 而仆 者纷纷 见告矣 。每点 一兵 , 有单衣 者 , 有 无绔者 , 有 少鞋袜者 , 臣见之不觉潸然泪
下。 ” 实 际上 , 明亡之前二 三十年 , 部 队 因 为 欠 饷 哗 变 的屡 见 不 鲜 。 难道 明朝官 员没 脑子 , 故意 开罪军
秩序 , 秩 序一乱 , 种粮食 的人也 就少 了 。
这样 便 是恶 性 循环 : 越乱 , 越没 人 种粮
食; 越 没人种粮 食 , 越乱 。据记 载 , 义 军 狠, 官军也 狠 , 双 方疯狂抢 粮 , 叛 乱席 卷 的 四川 , 最后 吃光 了粮食 , 吃 光了农 民 , 最后部 队内部互 相残杀 , 吃 自己人的 肉, 惨不忍睹。 除 了节育 与杀人 , 大 明帝 国就没 有
外交 , 对 国外知识 一窍不通 , 偏偏 又 自恃 才高 。 结 果不但 笑话 百 出 , 而且 连命 也不 明不 白
别的解救 办法 ?
答 曰: 有。正在这时 , 天 上 掉 下 来 一
个大馅饼 , 那就是花 生 、 玉米 、 番薯 、 土豆
等美 洲高产 作物。 当时一场 轰轰 烈烈的 农业 革命 正在全世 界进行 。1 4 9 2 年, 哥
伦 布发现 新大陆 , 印第安 人培 育 的作 物 如番薯 、 玉米 、 马铃薯 、 烟草 、 辣 椒等迅速
读 过不 少 明史 , 包 括《 明朝 那 些 事
儿》 , 发 现一讲 到 明朝灭亡 , 都 大义凛 然
说, 罪在政治黑 暗 与制度腐败 。这结论 , 你要琢磨 , 属 于“ 帝 国行政史 ” , 其实大而
传遍 了全 世界—— 包 括 中周 , 彻底 改变
了整 个 世 界 。
无 当, 不怎么靠谱 。 明代灭 亡 , 清 军只是外因 , 根本原因
划招抚 , 出粮 赈济 。农军 ~听政 府有粮
食补 助 , 便偃旗 息鼓 , 招 抚受 降 , 不闹事 了。但陕北 多少 人 , 多少张嘴 , 政府赈济 得过来 吗 ?本来 赈济就杯 水 车薪 , 再碰
上克扣 , “ 所救不 及十一 ” 。 最 后 陕 北 义 军卷 土重来 , 席卷南北 , 也就 天下大乱 , 不可收拾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