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全等三角形》复习教案
全等三角形教案(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理解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能够准确辩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过程与方法:(1)在图形变换以用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几何直觉。
(2)在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好。
十一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边,角的关系,角平分线等。
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全等三角形。
出示学习目标。
新知介绍。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师:下列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1)(2)(3)生:这几个图形是两两完全重合的。
师:那同学们能举出现实生活中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的例子吗?生:同一张底片洗出的同大小照片是能够完全重合的。
移动或折叠后可以得到完全重合的图形。
板书: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
师:请观察下面两组图形,它们是不是全等图形有?为什么,与同伴进行交流。
(1)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
(2)大小相同,但形状不同。
生:全等图形的特征: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师:全等形包括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全等。
二、获取概念。
学生自己动手(同桌两名同学配合):取一张纸,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三角板按在纸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纸样与三角板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以及有关的数学符号。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1)“全等”用符号“≌”来表示,读作“全等于”。
(2)记作:△ABC≌△DEF,读作:△ABC全等于△DEF。
(3)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A D;B E;C F。
(4)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AB与DE;BC与EF;AC与DF。
(5)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第十一章 全等三角形小结与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第十一章 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小结与复习考点呈现考点一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例1 下列命题:①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②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④经过平移得到的三角形与原图形是全等形.其中正确的命题有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解析:全等三角形是指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不仅形状相同,大小也相同,两者缺一不可.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平移、翻折、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与形状,所以③④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注意把一个图形平移、旋转、折叠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例2 如图1,D E ,分别为ABC △的AC ,BC 边的中点,将此三角形沿DE 折叠,使点C 落在AB 边上的点P 处.若︒=∠64CDE ,则ADP ∠等于 ( )A .42°B .48°C .52°D .58°解析:由题意知△C DE ≌△PDE ,所以︒=∠=∠64CDE PDE ,则︒=︒-︒-︒=∠-∠︒=∠526464180-180PDE CDE ADP .故选C.点评:本题以折叠为背景,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结合平角的概念解决问题.考点二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例3 (2010年四川巴中)如图2,AB = AC ,要说明△ADC ≌△AEB ,需添加的条件 不能是 ( )A .∠B =∠C B. AD = AE C .∠ADC =∠AEB D. DC = BE解析:已知AB =AC ,还有一个公共角∠A ,具备了一边一角的条件,可根据“SAS ”添加AD =AE ;可根据“ASA ”添加∠B =∠C ;可根据“AAS ”添加∠ADC =∠AEB ;若添加DC =BE ,则是 “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故选D. 点评:本题目是一道条件开放型问题,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 、SAS 、AAS 、ASA ”,要根据已知条件添加一条边或一个角满足以上四个判定方法即可,但是需注意添加边时,不能构成“SSA ”的形式. 例4 (2010年四川凉山州)如图3,已知∠E =∠F =90°,∠B = ∠C ,AE =AF .有下列结论:①EM =FN ;②CD =DN ;③∠FAN = ∠EAM ;④△ACN ≌△ABM .其中正确的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解析:因为∠E =∠F =90°,∠B =∠C ,AE =AF ,所以△AEB ≌△AFC .所以AC =AB, ∠EAB =∠FAC .在△ACN 和△ABM 中,∠C =∠B ,AC =AB ,∠CAB =∠BAC ,所以△ACN ≌△ABM ,④正确;因为∠EAB =∠FAC ,所以∠EAB -∠CAB =∠FAC -∠CAB ,即∠EAM =∠FAN ,③正确;在△EAM 和△FAN 中,∠EAM =∠FAN ,AE =AF ,∠E =∠F =90°,所以△EAM ≌△FAN . 所以A EF B CD M NEM =FN ,①正确;由已知条件不能判断出CD =DN .故正确的有3个,应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求解时应同时从题设条件和图形出发,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准确判定.考点三 运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或角)相等例5 (2010年呼和浩特)如图4,点A ,E ,F ,C 在同一条直线上,AD ∥BC ,AD =CB ,AE =CF .求证BE =DF .分析:要证明的两条线段BE 和 DF 分别为△CBE 和△ADF 中的边,可以考虑通过证明△ADF ≌△CBE 来解决.证明:∵ AD ∥BC ,∴ ∠A =∠C .∵ AE =FC , ∴ AF =CE .在△ADF 和△CBE 中,AD =CB ,∠A =∠C , AF =CE , ∴ △ADF ≌△CBE . ∴ BE =DF . 点评:如果要证明的两条线段分别是两个三角形的边时,通常可以尝试通过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例6 (2010年北京,改编)如图5,点A ,B ,C ,D 在同一条直线上,EA ⊥AD ,FD ⊥AD ,EC =BF ,AB =DC .求证∠ACE =∠DBF .分析:要使∠ACE =∠DBF ,只要Rt △EAC ≌Rt △FDB 即可,两个三角形显然满足“HL ”.证明:∵ AB =DC , ∴ AC =DB .∵ EA ⊥AD ,FD ⊥AD , ∴ ∠A=∠D=90°.在Rt △EAC 和Rt △FDB 中,EC =FB ,AC =DB , ∴ Rt △EAC ≌Rt △FDB . ∴ ∠ACE =∠DBF .点评:注意“HL ”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而“SSS 、SAS 、ASA 、AAS ”适用于所有的三角形.考点四 三角形全等的实际应用例7 (2010年广安)某学校花台上有一块形如图6所示的三角形ABC 地砖,现已破损.管理员要对此地砖测量后再去市场加工一块形状和大小与此完全相同的地砖来换,现只有尺子和量角器,请你帮他设计一个测量方案,使其加工的地砖能符合要求,并说明理由.解析:本题是要利用尺子和量角器测量得到的数据作一个三角形与△ABC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可以有多种测量方案. 如:⑴用量角器分别量出∠A 、∠B 的大小;⑵用尺子量出AB 的长,根据这三个数据,按照原来的位置关系加工地砖.DOBA 点评:本题是一道方案设计问题,主要考查运用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依据“SAS 、ASA 、AAS 、SSS ”设计测量方案.考点五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例8 有下列说法:①角的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②到一个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③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④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其中正确的有 (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解析:由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可知①②④正确.故选C.点评:解题时要注意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不要总是用全等去证明.例9 (2010年曲靖)如图7,在Rt△ABC 中, ∠C =90°,若BC =10,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 ,且BD ︰CD =3︰2,则点D 到线段AB 的距离为_________. 解析:要求点D 到AB 的距离,过点D 作DE ⊥AB 于点E ,线段DE 长度即为所求. 因为AD 平分∠BAC ,所以DE =CD . 因为BD ︰CD =3︰2,所以4105252=⨯==BC CD .故DE =CD =4. 点评:解决本题的而关键是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把求点D 到线段AB 的距离转化为求线段CD 的长度.误区点拨误区一 对“对应”二字理解不深、不透例1 已知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锐角相等,又有一边相等,说明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错解: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剖析:对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中的“对应边相等”没有理解,错把边相等当成对应边相等.正解: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如图1,在Rt △ABC 与Rt △EDC 中,CD =AB ,∠1=∠2,∠C =∠C =90°,显然△ABC 与△EDC 不全等.误区二 臆造全等的判定方法例2 如图2,AC 和BD 相交点于O ,且C D ∠=∠, BC AD =.求证△DAB ≌△CBA . 错解:在△DAB 和△CBA 中,AD =BC ,AB =BA ,∠D =∠C ,所以△DAB ≌△CBA .剖析:“SSA ”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属于臆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导致错误. 正解:在△ODA 和△OCB 中,∠D =∠C ,∠AOD =∠BOC ,AD =BC ,所以△ODA ≌△OCB . 所以OD =OC ,OA =OB .所以OD +OB =OC +OA ,即BD =AC .在△DAB 和△CBA 中,AD =BC ,∠D =∠C ,BD =AC ,所以△DAB ≌△CBA . 误区三 忽视图形的多种情况例3 已知△ABC 和△A ′B ′C ′中,AB =A ′B ′,AC =A ′C ′,若AD ,A ′D ′分别是BC ,B ′C ′边上的高,且AD =A ′D ′.问△ABC 与△A ′B ′C ′是否全等?如果全等,给出证明;如果不全等,请举出反例.错解: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证明如下:如图3,在Rt △ABD 和Rt △A ′B ′D ′中,因为E DCBAB DAB =A ′B ′,AD =A ′D ′,所以Rt △ABD ≌Rt △A ′B ′D ′. 所以BD =B ′D ′. 同理可得DC =D ′C ′,所以BC =B ′C ′.在△ABC 和△A ′B ′C ′中,因为AB =A ′B ′,AC =A ′C ′,BC =B ′C ′,所以△ABC ≌△A ′B ′C ′.剖析: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当这两个三角形均为钝角(或锐角)三角形时全等;若一个是锐角三角形,一个是钝角三角形时就不可能全等.正解: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如图4,虽有BD =B ′D ′,DC =D ′C ′,但BC ≠B ′C ′,因此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跟踪训练1.如果NMQ ∆∆≌MNP ,且8cm MN =,7cm PN =,6cm PM =,则MQ 的长为 ( )A .cm 8B .cm 7C .cm 6D .cm 52.如图1,已知AB AD =,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 ADC △≌△ 的是 ( )A .CB CD = B .BAC DAC =∠∠ C .BCA DCA =∠∠D .90B D ==︒∠∠3.如图2,BOP CPO ∠=∠,PC ∥OA ,4=PD ,则点P 到OB的距离是 ( )A .2B .3C .4D .5A B CD图1PODCB AA ′B ′C ′D ′ABC D图3A BC D图4A ′B ′D ′4.尺规作图作AOB ∠的平分线方法如下:以O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OA ,OB 于C ,D ,再分别以点C ,D 为圆心,以大于12CD 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 ,作射线OP ,由作法得OCP ODP △≌△的根据是 ( )A .SASB .ASAC .AASD .SSS5.如果△ABC ≌△DEF ,△DEF 周长是32 cm ,DE=9cm ,EF=13 cm ,∠E=∠B , 则AC=____ cm.6.如图3,已知AD AB =,DAC BAE ∠=∠,要使ABC △≌ADE △,可补充的条件是 .(写出一个即可)7.如图4,ABE △和ACD △是ABC △分别沿着150BAC ∠=,则θ∠的度数是 .8.如图5,在Rt△ABC 和Rt △BAD 中,AB 为斜边,AC =BD ,BC ,AD 相交于点E .求证A D=BC .9. 如图6,在ABC ∆中,︒=∠90ACB ,BC AC =,CE BE ⊥,CE AD ⊥,垂足分别为E ,D ,且cm AD 5=,cm DE 3=,求BE 的长度.10. 如图7,正方形网格中有一个ABC △,请你在方格内画出满足条件1111A B AB BC BC ==,,1A A ∠=∠的所有的111A B C △,(形状相同算一个),并判断111A B C △与ABC △是否一定全等?你能够得到什么结ACE B D 图3CDA EBθ图4BA C图7论?跟踪训练参考答案1.B2.C3.C4.D5. 106.答案不唯一,如AC AE =或D B ∠=∠等 7.︒60 8.证明:在Rt △ABC 和Rt △BAD 中,AB =BA ,AC =BD , ∴ Rt △ABC ≌Rt △BAD . ∴ A D=BC .9.解:∵ ︒=∠90ACB , ∴ ︒=∠+∠90BCE ACD . ∵ CE BE ⊥,CE AD ⊥,∴ ︒=∠=∠90CEB ADC ,︒=∠+∠90CAD ACD . ∴ ∠CAD =∠BCE . ∵ BC AC =,∴ ACD ∆≌CBE ∆.∴ cm CE AD 5==,BE CD =. ∵ )(235cm DE CE CD =-=-=. ∴ cm BE 2=. 10.解:如图所示:ABC △与111A B C △不一定全等.结论: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BACB 1A 1C 1C 1B 1A 1。
全等三角形复习教案

课题; 全等三角形复习教案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1课时教学目标: 1、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巩固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复习角平分线的性质、判定方法,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判定进行证明问题。
2、进一步练习有理有据的推理证明、精炼准确地表达推理过程,注重分析思路,学会思考问题,注重书写格式,学会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
重点: 构建全等三角形知识结构,巩固本章所学知识。
难点: 灵活运用本章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法: 练习法、讲解法 教具: 小黑板、三角尺 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构建知识体系。
1、如图2,△ABC 中,AB=AC,AD=AE, ∠B=70∠BAE=120度,则∠DAC=_______. 2、如图,已知∠BDE=∠CDE,还需添加什么条件,能直接推出△ABD ≌△ACD.板书:性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判定1、如图,已知2、如图3,已知AB=DE, AF=DC,BE=CF, 求证:∠A=∠ C图23、如图,AD 为ABC ∆的高,E 为AC 上一点,BE 交AD 于F ,且BF=AC,FD=CD.求证:BE ⊥AC4、已知:∠DFB=∠ACB=90度,AB=BD,AC=DF, 求证:△ABC ≌ △DBF5、如图,90=∠=∠C B ,M 是BC 中点,DM 平分ADC ∠。
求证:AM 平分DAB ∠6、已知,点P 是∠AOB 的角平分线上的一点,PC=PD,C 、D 分别在OA 、OB 上,∠PCO 大于∠PDO 。
求证:∠PCO+∠PDO=180度。
三、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配套练习册第12至15页。
D图13。
全等三角形复习课教案

《全等三角形复习》教学设计市桥中学 数学科 梁仲宁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能综合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各种识别方法解题。
2、 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图形。
3、 培养学生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去思考。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三角形全等的各种识别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教具准备电脑、实物投影、相关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回顾利用课件回顾三角形全等的各种识别方法。
(SSS 、SAS 、ASA 、AAS 、HL )(二)师生互动,熟悉全等三角形识别方法的基础应用1、投影以下图形,提供开放的教学平台,让学生自主编题与解题。
(图1) (图2) (图3)2、提醒学生注意发掘图中的隐含条件(公共边、对顶角、公共角)。
3、如有需要,教师对学生所编题目作出适当补充。
DCBAA BCDOOABCDE(三)全等知识在其他知识领域中的应用1、测量如图河的宽度,某人在河 的对岸找到一参照物树木A,视线AB 与河岸垂直,然后该人沿河岸步行7米 到O 处,进行标记,再向前7米到D 处, 最后背对河岸向前步行15米到C 点, 此时A ,O ,C 三点恰好在同一视线上, 则河的宽度为_________米.2、直线l 经过正方形ABCD 的顶点B , 点A 、C 到直线l 的距离分别是3和4,则 正方形的边长是______________.3、如图,AB 是⊙O 的直径,BC 是⊙O 的 切线,D 是⊙O 上一点,且∠ABD= ∠C=30°, 求证:ΔADB ≌ ΔOBC4、 将平行四边形纸片ABCD 按如图方式 折叠,使点C 与点A 重合,点D 落到D'处, 折痕为EF. 求证ΔABE ≌ΔAD'F(四)掌握全等的变换思想,深化提高5、 将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摆放,令两个三角形的斜边在同一直线上,C 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顶点,连结AE 、DB ,试猜想AE 与DB 的关系。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优秀6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
三个角、三个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
(2)到目前为止,可
2.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
做一做:
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80°,它们的夹边为4cm,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吗?将你画的三角形剪下,与同伴比较,观察它们是不是全等,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2、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六、作业
教材P、187习题11、4;A组1;B组1、
七、板书设计
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篇四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全章学习的开篇课,也是本章学习的主线,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对生活中的全等图形和抽象的几何图形的观察,使学生对全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建立对应的概念,掌握寻找全等三角形中对应元素的方法,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为学习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第十六章轴对称图形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例1?指出下列根式中的最简二次根式,并说明为什么、
分析:
说明:这里可以向学生说明,前面两小节化简二次根式,就是要求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前面二次根式的运算结果也都是最简二次根式、
例2?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说明:引导学生观察例2题中二次根式的特点,即被开方数是整式或整数,再启发学生总结这类题化简的方法,先将被开方数或被开方式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然后把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从而将式子化简、
(二)新课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遇到一个二次根式将它化简,为解决问题创
这两个二次根式化简前后有什么不同,这里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被开方数的因数化简后是否是整数了,另一方面被开方数中还有没有开得尽方的因数、
全等三角形判定复习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复习)
【学习目标】:
1、熟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运用各种全等判定法进行说理;
【重点难点】:
重点:灵活应用各种判定法识别全等三角形.
难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正确的数学表述 【教学过程】:
二、典型例题解析:
1、如图D 在AB 上,E 在AC 上,且∠B=∠C ,补充一个条件使△ABE ≌△ACD
2如图(四),点P 是AB 上任意一点,ABC ABD ∠=∠, (1)请补充一个条件,使PC=PD ,你添加的条件是 ,并简单说明理由 (2)图中有几对全等三角形
温馨提示:(1)由图形可知的一个条件是
(2)如何说明PC=PD ?你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如图,C 为线段AE 上一动点(不与点A ,E 重合),在AE 同侧分别作正三角形ABC 和正三角形CDE 、AD 与BE 交于点O ,AD 与BC 交于点P,BE 与CD 交于点Q ,连结PQ 。
以下五个结论:①AD=BE;②PQ ∥AE ;③AP=BQ;④DE=DP ;⑤∠AOB=60°.
恒成立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的序号都填
上).
Q
P
O B
E
D C A
五、作业
如图,在ΔABC 和ΔDCB 中,AC 与BD 相交于点., AB = DC,AC = BD. (1)求证: ΔABC ≌ΔDCB;(2)判断 Δ0BC 的形状并说明
C
A
D
P B 图(四)。
全等三角形全章复习教案

第11章《全等三角形》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全等,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性质的学习过程,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与性质。
2.能用三角形的全等和角平分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基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2.难点:对全等三角形性质及判定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全等三角形:⒈什么是全等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经过哪些变化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⒉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⑴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⑵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⑶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例1.已知如图(1),ABC ∆≌DCB ∆,其中的对应边:____与____,____与____,____与____,对应角:______与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与_______. 例2.如图(2),若BOD ∆≌C B COE ∠=∠∆,.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若ADO ∆≌AEO ∆,指出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
(图1) (图2) ( 图3)例3.如图(3), ABC ∆≌ADE ∆,BC 的延长线交DA 于F ,交DE 于G, 105=∠=∠AED ACB , 25,10=∠=∠=∠D B CAD ,求DFB ∠、DGB ∠的度数.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SS ”) 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AS ”)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SA ”)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AS ”)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HL ”)⑴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SSS )例1.如图,在ABC ∆中, 90=∠C ,D 、E 分别为AC 、AB 上的点,且AD=BD,AE=BC,DE=DC.求证:DE ⊥AB 。
《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复习课》教案老湾回族乡中心学校:吕梅一、教学目标1、了解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5种方法,并能应用它们解决简单问题;2、学会用全等的方法证明线段(角)的相等,了解全等的证明思路;3、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能力,几何语言的叙述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会用全等的方法证明线段(角)的相等。
难点:1:如何灵活运用合适的判定方法进行全等证明;2:初步认识并获得全等的证明思路。
三、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直接导入复习内容)学生回顾旧知识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4、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二)基础训练已知:如图∠B=∠DEF,BC=EF,补充条件求证:ΔABC ≌ ΔDEF(1)如图一,若要以“SAS ”为依据,还缺条件 ____(2)如图一,若要以“ASA ”为依据,还缺条件____(3)如图一,若要以“AAS ”为依据,还缺条件____(4)如图二,若∠B=∠DEF=90°要以“HL ” 为依据,还缺条件_____图一 (三)探求新知例1:已知:如图AB=AE,∠B=∠E ,BC=ED , AF ⊥CD ,垂足为F ,求证:点F 是CD 的中点【变式训练】:已知:如图AB=AE,∠B=∠E ,BC=ED ,点F 是CD 的中点 , 求证:AF ⊥CD F DEA B C 图二例2 已知AD ∥BC , ∠1=∠2, ∠3=∠4, 直线DC 过点E 交AD 于D ,交BC 于C.求证:AD+BC=AB你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方法归纳】要证明两条线段的和与一条线段相等时常用的两种方法:1、截长法 :可在长线段上截取与两条线段中一条相等的一段,然后证明剩余的线段与另一条线段相等。
2、补短法 :将两线段中的一条延长,使延长部分等于另一线段,再证它与较长线段相等。
【变式训练】已知:AC 平分∠BAD ,CE ⊥AB ,垂足为E ,∠B+∠D=180°,求证:AE=AD+BE(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谈谈你在全等证明问题中的收获和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全等三角形》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形的全等,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性质的学习过程,
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与性质。
过程与方法:能用三角形的全等和角平分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基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2.难点:对全等三角形性质及判定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
2)全等三角形性质: (1)对应边相等 (2)对应角相等(3)周长相等 (4)面积相等
例1.已知如图(1),A
B C ∆≌DCB ∆,其中的对应边:____与____,____与____,____与____,
对应角:______与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与_______.
例2.如图(2),若BOD ∆≌C B COE ∠=∠∆,.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若ADO ∆≌AEO ∆,指出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
(图1) (图2) ( 图3)
例3.如图(3), ABC ∆≌ADE ∆,BC 的延长线交DA 于F ,交DE 于G,
105=∠=∠AED ACB , 25,10=∠=∠=∠D B CAD ,求DFB ∠、DGB ∠的度数.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SSS )
例1.如图,在ABC ∆中,
90=∠C ,D 、E 分别为AC 、AB 上的点,且AD=BD,AE=BC,DE=DC.求证:DE ⊥AB 。
例2.如图,AB=AC,BE 和CD 相交于P ,PB=PC,求证:PD=PE.
例3. 如图,在ABC ∆中,M 在BC 上,D 在AM 上,AB=AC , DB=DC 。
求证:MB=MC
2)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 )
例4.如图,AD 与BC 相交于O,OC=OD,OA=OB,求证:DBA CAB ∠=∠
3)、两角和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ASA )
例5.如图,梯形ABCD 中,AB//CD ,E 是BC 的中点,直线AE 交DC 的延长线于F
求证:ABE ∆≌FCE ∆
4)、两角和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AAS )
例6.如图,在ABC ∆中,AB=AC ,D 、E 分别在BC 、AC 边上。
且B ADE ∠=∠,AD=DE 求证:ADB ∆≌DEC ∆.
5)、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H L ) 例7.如图,在ABC ∆中,
90=∠C ,沿过点B 的一条直线BE 折叠ABC ∆,使点C 恰好落在AB 变的中点D 处,则∠A 的度 数= 。
3.角平分线
1)。
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 到一个叫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例8.(2006 芜湖课改)如图,在ABC △中,90C ∠=
,
AD 平分CAB ∠,8cm 5cm BC BD ==,,那么D 点 到直线AB 的距离是 cm .
B
例9.如图,已知在Rt △ABC 中,∠C =90°, BD 平分∠ABC , 交AC 于D .
(1) 若∠BAC =30°, 则AD 与BD 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说明你的理由; (2) 若AP 平分∠BAC ,交BD 于P , 求∠BPA 的度数.
4.尺规作图 (1)、尺规作图是指限定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为工具的作图。
(2)、尺规作图举例 例1.(06长沙)如图,已知AOB ∠和射线O B '',用尺规作图法作A O B AOB '''∠=∠(要求保留作图痕迹).
例2. 如图,Rt △ABC 中,∠C=90°, ∠CAB=30°, 用圆规和直尺作图,用两种方法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且其中一个是等腰三角形.(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和证明).
P
A
B
C
D A
B
'
O '
A
B
C
C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