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契阔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全诗赏析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全诗赏析名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邶风·击鼓》,这句诗句的意思是“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诗经·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赏析:这首诗是指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
孙子仲:当时卫国的元帅。
平:《集传》:“平,和也。
合二国之好也”。
有说当时陈、宋二国作乱,孙子仲平之则“平”应为“平伏”,或不战而使蕃国归顺,并不是两个平等的国家缔结和盟。
孙子仲当时是“天子师”的出兵,不是卫国战争。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传》:“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笺》:“不还,谓死也,伤也,病也。
今于何居乎?于何处乎?于何丧其马乎?”爰音yuan2,即哪里。
契阔:离合。
马瑞辰《通释》:“契当读如契合之契,阔当读如疏阔之阔。
……契阔与死生相对成文,犹云合离聚散耳”。
契即合,阔即离。
成说:《通释》:“成说即成言也。
……《传》训说为数者,盖为预有成计,犹言有成约也。
”即已有约定。
洵(音xun4):远。
信:即“言而有信”的信。
(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极,信、极连读,犹言终古。
按通篇意旨,均不从)//“丧其马”与“不还”相对,马应是比兴,借指宁静的田园生活。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意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意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经典诗词中的几个常见典故,即“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以及“与子偕老原意”。
这些典故不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而且在当代社会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这些典故的深入解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爱情关系与婚姻中。
1.2 主题介绍:本文的主题是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爱情关系和婚姻的理解与看法。
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典故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其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实践意义。
通过了解古代诗词作品中的思想观念以及对于承诺、责任、情感等方面的表达,我们可以拓宽自己对于爱情关系和婚姻的认知,并从中获取一些宝贵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以及与子偕老原意这几个典故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中国古代文化的婚姻观念和情感理念。
我们不仅会探讨这些典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还将着重分析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现代人提供一些对于爱情与婚姻关系有益的思考和指导,并促进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传承。
2. 死生契阔2.1 意义解析死生契阔是指在生死之间建立起的深厚情感纽带和合作关系。
其中,“死”代表一切困境,苦难以及逆境,而“生”则象征着幸福、顺利和成功。
契阔即建立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互相扶持的盟约。
这个词组让人们意识到,在面临挑战与困难时,朋友、伴侣或者亲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守护是至关重要的。
它传递出一种承诺: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双方都能携手共渡难关,并深深地信任彼此。
2.2 古典诗词中应用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死生契阔经常出现于詩詞中,被视为勉励与赞美友情或爱情关系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我生长于贫寒之家,从小就有着与兄弟间执子之手、与兄弟共度艰难岁月等死生契阔之情。
”另外,在宋代陆游的《秋夕》中,他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歌词表达出了夫妻间相伴到老的愿望和决心。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意思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的意思
出自《诗经·邶风·击鼓》。
成说,定约、成议、盟约。
与子成说,和你立下誓言、和你约定好。
虽然古文中“说”字经常通假成“悦”,可此处例外;成说,同“诚悦”,从内心相爱悦。
与子成说,和你相亲相爱。
因为流离动荡的战争环境,而结成誓言的兄弟情。
战场的氛围紧致,战士们来自五湖四海,修路筑墙,在古代战争频繁,有家不能回,别成了独特的战场情谊。
战场的流离生死氛围,让人们之间的友谊纽带更加的质朴真诚。
一个战壕的战友面临着未知的生或者死,在感情上抱团取暖。
“此生契阔,与子成说”,在这种战争的氛围里,说是指誓言。
祝愿婚姻幸福美好的古诗词

祝愿婚姻幸福美好的古诗词一、原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二、衍生注释:死生契阔:生死离合。
契阔,偏义复词,这里偏用“契”义,指结合。
成说:约定,说成是。
三、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爱情的坚定承诺和美好向往。
不论生死离合,都要与你立下约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它简洁而深刻地描绘出了夫妻之间深厚的感情和长久的陪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是爱情誓言的经典表达。
四、作者介绍:这句诗出自《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它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五、运用片段:“亲爱的,你还记得我们结婚时说的话吗?就像‘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们也要这样一直相伴下去呀。
”一、原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二、衍生注释:比翼鸟:传说中的鸟名,据说只有一目一翼,雌雄并在一起才能飞。
连理枝:两株树木树干相抱,枝叶相连。
三、赏析:以浪漫的想象,生动地描绘了恋人之间渴望永不分离的美好愿望。
如同比翼鸟在天空飞翔,连理枝在地上相依,将爱情的亲密和长久形象地展现出来,极具浪漫色彩和感染力。
四、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
五、运用片段:“哇,你看那对老夫妻,相互搀扶着走在路上,真的好像‘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呀,好让人羡慕。
”一、原文:“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二、衍生注释: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三、赏析:简洁明了地阐述了夫妻之间应有的信任和恩爱。
一旦结为夫妻,就应该毫无猜疑地彼此相爱,体现了对美好婚姻的期待和追求。
四、作者介绍:苏武,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他的经历和作品展现了其坚韧和忠诚的品质。
五、运用片段:“他们俩刚刚结婚,那甜蜜的样子,真的是应了那句‘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相信他们一定会幸福的。
”。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翻译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翻译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出自《诗经·邶风·击鼓》,此作品是无名氏在先秦时代创作的四言诗。
意思是:生死离合,(曾经)与你盟誓约定。
这句话原本用来描写战士之间的感情,现在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原文及翻译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战鼓镗镗作响,士兵忙于操练,国都也筑起了城墙。
自我选择从军南行,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之乱至今,已经许久。
久不见我回,你一定很担心吧。
行军居无定所,我的马儿也曾慌乱走失。
你可知我在哪儿寻到它?荒郊山林深处,可能它也向往安定已久吧。
我已历遍了生死离合。
我曾许诺,要牵着你的手,与你一起走向垂暮。
但如今我们相去甚远,甚至不知有生之年可否与你重逢。
现我与你天各一方,你一定不相信我们曾经的誓言了吧。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翻译

击鼓【作者】佚名【朝代】先秦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
(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
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
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
让我无法(与你)相会。
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鉴赏: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
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
”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
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
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
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
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
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
”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
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
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翻译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意思是: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
出自先秦佚名的《击鼓》。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
(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
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
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
让我无法(与你)相会。
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鉴赏: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
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什么意思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出自《诗经·邶风·击鼓》,意思是生死离合,曾经与你盟誓约定。
这句话原本用来描写战士之间的感情,现在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原文及翻译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战鼓镗镗作响,士兵忙于操练,国都也筑起了城墙。
自我选择从军南行,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之乱至今,已经许久。
久不见我回,你一定很担心吧。
行军居无定所,我的马儿也曾慌乱走失。
你可知我在哪儿寻到它?荒郊山林深处,可能它也向往安定已久吧。
我已历遍了生死离合。
我曾许诺,要牵着你的手,与你一起走向垂暮。
但如今我们相去甚远,甚至不知有生之年可否与你重逢。
现我与你天各一方,你一定不相信我们曾经的誓言了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我所看过的诗经里面最感动的句子。
年轻的时候我总是幻想着,哪一天遇见一个风度翩翩的美少年,和我在这花团锦簇的春风里漫步,他深情的握着我的手信誓旦旦的说给我听。
那样我情愿一辈子做他童话里的灰姑娘,或者做他现实中的黄脸婆。
时间总是匆匆的催着人不再年轻,如今我已经不再是当初做梦的小女孩,嫁的男人也不是当初幻想中的美少年。
所以,每当在春天悄然走来的时候,我的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的遗憾着,遗憾着从来没有人对我说过这样的话,遗憾着从来没有体会过沉浸在这句话里的感动,遗憾着这样没有求婚和誓言的婚姻。
结了婚才真正了解到,其实女人真的很在乎,这些在男人看来无关紧要的细节。
我觉得遗憾并不是说我的婚姻不幸福,我很幸福,但我还是觉得遗憾,并且这种遗憾总是带给我一种莫名的悲伤。
他不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男人,他有他自己爱我的方式,他从来也想不到,这一句话会给我带来怎样深刻的悲伤,我一点也不怪他。
怪只怪自己把人生想象的太过于诗情画意,对情感的要求也太高了,也许这对于一个已婚妇女来说并不是很好的事情。
但是我不想为此检讨,我宁愿这样一直遗憾着,没有终点。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世上再也没有别的誓言能与之媲美。
只要是女人,听到这句话就找到了幸福归宿,所以一定要珍惜对你说这句话的那个人,要知道这是有些女人一辈子也不曾体会的美丽。
直到现在,当我看到哪篇文章里写过这句话,或者听到电视里有这种对白,我的心仍然会觉得感动,仍然会觉得遗憾,仍然会有紧接而来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