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乱扔垃圾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结报告-乱扔垃圾调查报告作文 精品

总结报告-乱扔垃圾调查报告作文精品
总结报告-乱扔垃圾调查报告。
自查报告。
为了解决学校乱扔垃圾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内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乱扔垃圾现象。
主要表现在食堂、教室和操场等地方。
学生们在用完食品包装或纸巾后,往往随意丢弃在地上,而不是投放到垃圾桶里。
这种行为不仅给学校环境造成了污染,也给保洁人员增加了工作量。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导致乱扔垃圾的原因。
首先,学校垃圾桶数量不足,导致学生在找不到垃圾桶时随意丢弃垃圾。
其次,学校缺乏垃圾分类教育,学生们对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导致垃圾随意丢弃。
另外,学生们缺乏环保意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乱扔垃圾成了一种习惯。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首先,学校应增加垃圾桶数量,特别是在食堂、教室和操场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让学生们更方便地投放垃圾。
其次,学校应加强垃圾分类教育,提高学
生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垃圾分类对环境的重要性。
另外,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环保主题的活动,增强学生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学校乱扔垃圾的严重性,也明白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
我们将会积极配合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共同营造一个整洁、美丽的校园环境。
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乱扔垃圾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解决。
小学生乱丢垃圾的研究报告

小学生乱丢垃圾的研究报告
标题:小学生乱丢垃圾的研究报告
引言:
垃圾乱丢不仅破坏了环境卫生,还影响了社会秩序,而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发展的希望。
本研究旨在探究小学生乱丢垃圾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以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方法:
1. 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小学生及其家长对垃圾丢弃行为的态度和看法。
2. 观察:对小学校园内垃圾丢弃的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下乱丢垃圾的具体情况。
3. 采访:对乱丢垃圾的小学生进行采访,了解其乱丢垃圾的原因和思维方式。
结果:
1. 调查显示,大部分小学生和家长都认为乱丢垃圾是不正确的行为,但在实际生活中仍存在乱丢垃圾的情况。
2. 观察发现,小学生乱丢垃圾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周边和食堂,原因可能是缺乏环境教育和监管。
3. 采访结果显示,小学生乱丢垃圾的原因主要包括:缺乏环境意识、便利性以及模仿他人等。
讨论:
小学生乱丢垃圾的现象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首先,学校和家庭教育都应加强对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
责任感。
其次,学校应加强监管,设立垃圾分类桶,并设置明确的罚则。
最后,社会应该加强对乱丢垃圾行为的宣传,提高大众的环境意识。
结论:
乱丢垃圾是小学生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培养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教育、监管和宣传等手段,可以有效减少小学生乱丢垃圾的行为,提高他们的环境素养,为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校园乱扔垃圾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于校园乱扔垃圾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一、原因分析:在我们美丽的校园内,总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有的学生买了东西后一边拆封一边随手就将食品包装袋扔在地上,根本就不去看垃圾筒在哪,即使垃圾筒就在身边也照样往地下扔。
最可恶的就是那些吃瓜子之类的零食的同学,一边走一边吃一边扔。
有的同学在垃圾筒前几米远就练习空中远投将垃圾往垃圾筒内扔,扔进去为自己的命中率自豪,扔不进去也没有捡起重新放进去,而是一走了之,不带一丝愧疚。
当这些纸屑果皮被扔在地上之后,我们发现能把它捡起来的学生寥寥无几。
还有学生从窗户往外扔东西、倒水的。
在学生看来,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整洁是值日生的事,这些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而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甚至可以说是为了让班级不扣分。
我们发现什么时候要检查了,学生就会比任何时候打扫得都认真,而他们实际的卫生意识却并没有增强。
为什么我们的苦口婆心在学生那里竟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呢?二、问题成因分析通过观察和与访谈等方法,发现学生乱扔垃圾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与家庭教育、父母影响分不开现在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父母各方面都照顾的很周到,造脏了乱了,都有人给收拾,所以他们在学校没有意识去找垃圾筒,吃完了就随手扔在他们看来很正常,扔时根本就没想那么多。
2、学生自身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乱扔垃圾,是认为垃圾筒少而且离得远,手里拿着垃圾别扭。
还有的是跟风影响,本来自己没想随手扔,看到别人扔了,觉得自己拿着垃圾去找垃圾筒会遭到他人的嘲笑,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而与他人同流合污了。
更有甚者认为扔垃圾是种个性的表现,与学校的规定作斗争,感觉很有乐趣,不让干什么就偏干什么。
总按老师和学校规范要求做事,在他们心里产生了逆反心理。
3、素质低下也是导致乱扔垃圾的原因。
有些学生认为,我值日时别人扔,那我也扔,反正又不用我一人来收拾卫生,一种报复心理作祟。
还有的是觉得空投或空抛是很潇洒的,是技术活,而且是一种乐趣。
校园内不文明现象的调查研究

校园内不文明现象的调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元化。
然而,在一些校园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这些行为既影响着校园的风气,也严重伤害了人们的心灵。
为了探究校园内不文明现象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做出深入调查研究。
首先,校园内最常见的不文明现象之一是乱扔垃圾。
在学校的餐厅、走廊、教室等地方,乱扔垃圾的现象十分普遍。
许多学生在吃完饭或喝完饮料后,随手将垃圾扔在地上,没有把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桶里。
这种行为不仅污染了环境,也让其他人感到不舒服。
其次,有些学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打闹。
这种行为不仅会打扰到他人正常的学习、生活,也容易引发其他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有时候,一些男生会在走廊上比谁的手臂粗,大声喊叫着,扰乱到正在上课的老师和同学,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
再次,学生们尽情玩手机,容易给别人带来不便。
在课堂上,一些学生将手机调成震动状态后,还疯狂地刷着社交软件,看着短视频,消磨时间。
不仅严重干扰了教学,而且也让身边的同学感到十分不安。
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在走路时玩手机,老师讲课时刷闲情视频以及占用公共电源充电等不文明行为,也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关注。
最后,还有一些不文明现象涉及到了校园的道德伦理。
一些学生发表带有攻击性的言论,让持不同意见的人感到受到伤害。
同时,一些学生以个人自由权利为由而滥用校园的公共空间,有意无意地损坏设施或占用他人的座位等,这些行为不仅会引起不良示范效应,还会破坏学校的和谐氛围。
综上,针对校园内不文明现象的调查研究显示,这些不文明行为不仅会给校园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还会影响到每个人的品德修养。
学生们需要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与礼貌,充分体现自己的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校方也应该加强对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视,推动更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乱扔垃圾班长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尊敬的校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本次乱扔垃圾问题班长的代表,很荣幸能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们班级在乱扔垃圾问题上的整改情况和成果。
以下是我对本次活动的总结报告:一、问题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尤其是校园内,乱扔垃圾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校园环境和同学们的身心健康。
为了改善校园环境,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我校决定开展乱扔垃圾专项整治活动。
二、整改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我们班级通过班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同学们宣传乱扔垃圾的危害,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
同时,我们还邀请环保志愿者走进班级,为同学们讲解环保知识,使大家更加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2.完善垃圾分类设施:我们班级积极与学校后勤部门沟通,对教室、宿舍等场所的垃圾桶进行分类,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个分类,确保同学们能够正确投放垃圾。
3.加强班级管理:我们班级成立了垃圾分类监督小组,负责监督同学们的垃圾分类投放情况。
对于乱扔垃圾的行为,我们将进行批评教育,并要求改正。
4.开展实践活动:我们班级定期组织同学们参加校园环保活动,如捡拾垃圾、植树造林等,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验环保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三、整改成果1.乱扔垃圾现象明显减少: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改,我们班级的乱扔垃圾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同学们的环保意识有了很大提高。
2.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提高:在垃圾分类监督小组的监督下,同学们的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得到了很大提高,校园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3.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增强: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对环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纷纷表示要从自身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总结与展望总之,乱扔垃圾问题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我们深知,环保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持续努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加强班级管理,开展实践活动,为创建绿色校园、美丽校园贡献力量。
乱扔杂物的整改方案

乱扔杂物的整改方案背景在办公场所、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中,随处可见乱扔杂物的现象。
这不仅影响了环境卫生,还给生活带来了不便,有时还会引起安全隐患。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乱扔杂物的现象呢?1.缺乏环境意识:一些人没有意识到扔垃圾是对环境的不负责任的行为;2.缺乏教育:一些人可能没有受到过环保教育,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处理垃圾;3.设施不完善:少数场所可能缺乏垃圾箱等基本设施,导致人们无处可扔垃圾;4.资源浪费厉害:由于浪费和环境保护教育的缺乏,许多人都忽略了这个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综合的方案。
整改方案宣传教育首先,需要加强对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比如张贴环保宣传海报、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社区志愿者、学校环保社团等组织宣传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受到关注。
增加垃圾桶其次,需要增加垃圾桶等基础设施,方便人们丢垃圾。
应该根据场所的不同情况,在适当的地方设置垃圾桶和分类垃圾桶,方便人们进行分类丢垃圾。
加强监管另外,需要对乱扔杂物行为进行监管,开展力度加强的综合整治工作。
通过加强执法、监督和管理,对乱扔垃圾行为进行惩罚,让大家认识到乱扔垃圾的危害性和不合适性。
发放奖励针对一些环保积极行动者,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更多人关注环保问题。
因此,可以通过建立志愿者队伍、举办环保活动、进行小型竞赛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环保工作。
建议综上所述,采取上述方案,可以有效的减少乱扔杂物的现象。
但是,还需要提醒大家,环保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每个人的责任。
希望大家从自身做起,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量。
校园卫生问题调查与分析

校园卫生问题调查与分析一直以来,校园卫生问题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多年从事幼儿相关工作的我,也深刻认识到校园卫生问题的重要性。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校园卫生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我进行了这次校园卫生问题调查。
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校园卫生现状进行了全面了解。
调查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以及后勤工作人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1.校园环境卫生状况(1)校园垃圾处理:部分学校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不健全,导致垃圾乱扔、乱堆现象时有发生。
(2)校园卫生设施:部分学校卫生设施不足,如洗手池、垃圾桶等,影响学生日常卫生习惯的养成。
(3)校园绿化:部分学校绿化覆盖率较低,校园环境缺乏生机,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2.学生卫生习惯与健康素养(1)洗手习惯:部分学生在饭前便后不洗手,容易导致肠道疾病传播。
(2)饮食卫生:部分学生饮食不规律,偏食、挑食现象较为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3)体育锻炼:部分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差,容易生病。
3.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卫生意识(1)课堂卫生:部分教师在课堂卫生管理方面存在疏忽,如课堂纪律松散,学生乱扔垃圾等。
(2)学校卫生管理:部分学校管理人员对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卫生设施维护不及时,卫生制度落实不到位。
三、解决措施1.加强校园环境卫生建设(1)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加强垃圾分类、回收管理。
(2)增加卫生设施,如洗手池、垃圾桶等,保障学生日常卫生需求。
(3)提高校园绿化率,营造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
2.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与健康素养(1)加强卫生教育,提高学生卫生意识。
(2)开展丰富多样的卫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3)关注学生饮食卫生,加强饮食管理。
3.提高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的卫生意识(1)加强卫生培训,提高教师与管理人员对校园卫生的认识。
(2)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确保卫生制度落实到位。
同学们乱丢垃圾的研究报告

同学们乱丢垃圾的研究报告
标题: 同学们乱丢垃圾的现象研究报告
摘要:
本研究报告旨在调查同学们乱丢垃圾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研究的方法,我们收集了来自不同年级的同学的意见和观点。
研究结果表明,同学们乱丢垃圾的行为主要受到缺乏环保意识、缺乏垃圾分类知识和便利性等因素的影响。
我们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加强校园环保教育、开展宣传活动、提供更多的垃圾分类设施等。
1. 引言
1.1 背景
1.2 目的
1.3 研究方法
2. 调查结果
2.1 参与调查的同学分布情况
2.2 同学们的乱丢垃圾行为频率
2.3 同学们乱丢垃圾的原因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缺乏环保意识
3.2 缺乏垃圾分类知识
3.3 缺乏垃圾桶和分类设施
4. 解决方案
4.1 加强校园环保教育
4.2 开展宣传活动
4.3 提供更多的垃圾分类设施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同学们乱丢垃圾的行为在校园中是相当普遍的。
因此,我们认为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这一现象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校园环保教育,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开展宣传活动,增加垃圾分类设施的供应等举措,可以有效地减少同学们乱丢垃圾的行为,为校园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校园乱扔垃圾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原因分析:
在我们美丽的校园内,总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有的学生买了东西后一边拆封一边随手就将食品包装袋扔在地上,根本就不去看垃圾筒在哪,即使垃圾筒就在身边也照样往地下扔。
最可恶的就是那些吃瓜子之类的零食的同学,一边走一边吃一边扔。
有的同学在垃圾筒前几米远就练习空中远投将垃圾往垃圾筒内扔,扔进去为自己的命中率自豪,扔不进去也没有捡起重新放进去,而是一走了之,不带一丝愧疚。
当这些纸屑果皮被扔在地上之后,我们发现能把它捡起来的学生寥寥无几。
还有学生从窗户往外扔东西、倒水的。
在学生看来,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整洁是值日生的事,这些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而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甚至可以说是为了让班级不扣分。
我们发现什么时候要检查了,学生就会比任何时候打扫得都认真,而他们实际的卫生意识却并没有增强。
为什么我们的苦口婆心在学生那里竟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呢?
二、问题成因分析
通过观察和与访谈等方法,发现学生乱扔垃圾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与家庭教育、父母影响分不开
现在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父母各方面都照顾的很周到,造脏了乱了,都有人给收拾,所以他们在学校没有意识去找垃圾筒,吃完了就随手扔在他们看来很正常,扔时根本就没想那么多。
2、学生自身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乱扔垃圾,是认为垃圾筒少而且离得远,手里拿着垃圾别扭。
还有的是跟风影响,本来自己没想随手扔,看到别人扔了,觉得自己拿着垃圾去找垃圾筒会遭到他人的嘲笑,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而与他人同流合污了。
更有甚者认为扔垃圾是种个性的表现,与学校的规定作斗争,感觉很有乐趣,不让干什么就偏干什么。
总按老师和学校规范要求做事,在他们心里产生了逆反心理。
3、素质低下也是导致乱扔垃圾的原因。
有些学生认为,我值日时别人扔,那我也扔,反正又不用我一人来收拾卫生,一种报复心理作祟。
还有的是觉得空投或空抛是很潇洒的,是技术活,而且是一种乐趣。
所以他们乐此不疲,只要没有老师看到,他们就不管不顾的自己乐呵。
4、责任心问题。
每天课间都有学生去看护分担区,但是大多学生只是带着袖标去等着检查,应付了事,时间久了学会钻空子了,有时连去都不去了。
即使去了也不抓乱扔垃圾的人,怕被报复。
当熟视无睹变成一种习惯,当习惯成为一种自然,很多人便在这种自然中麻木,于是,乱扔垃圾也就变得习以为常了;于是,乱扔垃圾也就没人提醒,于是,即使有人提醒也会落得个“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的下场。
班级也是,没有形成好的舆论氛围,班委都自己管不住自己吃零食,对待他人也是得过且过。
三、对策分析
如今学校卫生情况良好,不代表学生的卫生习惯好、环保意识就强。
如果学生只是在老师的要求和监督下才能做好,那就证明还没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而我们要的是让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转变。
所以必须想点行之有效地方法。
1、班主任加强对值日生的管理力度,实行卫生责任承包制,并且把卫生工作分细,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卫生职责所在,值日生不仅要打扫,还要监督同学之间的保持情况。
除学校检查外,教师还要随时抽查,发现平时的不良卫生情况及时落实责任,进行整改或处罚。
避免每天只是在学校检查时,卫生才能比较好些的现象。
2、在班中建立一套关于乱丢乱扔现象的奖惩评比制度,积极参加卫生打扫的、认真搞好卫生、在班级卫生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学都能加星并加分。
表现不好的就要接受劳动改造并且扣分。
并在班内建立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在班中树立爱护环境的良好榜样,发现好现象及时表扬。
3、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首先要以身作则,看到纸屑能弯腰捡。
而且要求班级干部带头以身作则,形成好的氛围,相互影响。
4、通过活动、主题班会等增强学生的卫生意识。
平时多宣传一些卫生知识,搞一些环保活动,比如废物利用,垃圾回收等,让学生学会变废为宝。
而且通过全球环境污染的危害的宣传,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现状,可以组织演讲活动、征文活动以及卫生知识问答竞赛、征集环保标语、环保宣传画、手抄报比赛等活动,从思想意识和习惯的养成方面进行教育,号召大家一起来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让学生写活动的感受,并且总结自己的进步。
还可以通过与国外一些国家好的卫生意识的表现对比,激发学生的自尊心。
从而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形成正面的舆论氛围。
5、在校园各处张贴一些醒目的提示标语或标志图,在有明确要求提示下,学生会适当地收敛自己的行为,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
而且应多设一些美观醒目的垃圾筒,免得学生因嫌麻烦或不方面而随手扔垃圾。
6、乱扔垃圾的取证照片公示
在进行监督与宣传环保工作时,可以提供让学生会或者专门成立环保小卫士队以及鼓励其他学生对他人乱扔垃圾的时间、地点通过数码相机或手机拍照取证,经查实可以获得奖励。
而取证照片公示一学期。
或者在学校各处安装监控设备监视校园,不定期地取证、查实、公示。
总之,要人感觉扔垃圾就可能会被抓到,被抓到就会受很严重很丢人的处罚。
通过设置奖励鼓励大家都参与监督,加强扔垃圾就可能会被抓到的可能性。
我认为对于乱扔垃圾的现象要想彻底改变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在环保行为养成之前,就得加大规范力度,而且得为学生生活的便捷多想办法。
而且这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
学校应该和家长一起来约束孩子的行为才行。
通过环境影响可能要比老师的教育更有效果些。
虽然扔垃圾是社会上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是就像“破窗理论”一样,如果到处都是很干净的环境,大家就会有顾虑、有担忧了。
所以还得注重集体的影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