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导学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黄鹤楼 导学案

(完整word版)黄鹤楼 导学案
答: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4分)
答:
(3)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学-查)
翻译
环节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互学-查)
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环节四:精讲点拨,释疑解难(导学-查)
学习内容
12黄鹤楼(2)
主备
初二语文组
使用者
审核
教研组
课型
新授
时间
学习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学习难点
学法导航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学习活动
环节一:激趣导入,目标领航(明标)
1 .作者简介:
2、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八年级黄鹤楼导学案

八年级黄鹤楼导学案

八年级黄鹤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理解并背诵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诗。

3、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培养对古代建筑和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难点(1)体会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感受黄鹤楼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三、知识链接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

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 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 1985 年。

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

四、作者简介崔颢(约 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 723 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五、诗歌原文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六、诗歌解读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只剩下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然而想到黄鹤一去不复返,只留下悠悠白云,岁月不再,世事茫茫,不禁又使诗意重归怅惘。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虚幻的想象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

《黄鹤楼-崔颢导学案

《黄鹤楼-崔颢导学案

《黄鹤楼-崔颢》导学案
一、导言
本次导学案将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黄鹤楼》及其作者崔颢,通过进修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资料、诗歌《黄鹤楼》的原文及注释等。

2. 学生准备:提前阅读《黄鹤楼》的诗歌原文,了解诗歌背后的故事和作者的生平。

三、进修目标
1. 了解《黄鹤楼》的背景和作者崔颢的生平;
2. 理解诗歌《黄鹤楼》的意境和主题;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进修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黄鹤楼》的背景和作者崔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进修诗歌内容:逐句解读诗歌《黄鹤楼》,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分析诗歌结构: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4.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歌的美感和内涵。

5. 思考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哲理和人生感悟,展开讨论和交流。

6. 教室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黄鹤楼》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后反思
本次课程通过进修《黄鹤楼》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特点,培养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诗歌的赏析和讨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进修中,我们将继续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学习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和传说故事;3.探索黄鹤楼对于诗词文化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黄鹤楼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建筑之一。

建于公元223年的三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建筑之一。

黄鹤楼因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而备受世人瞩目。

黄鹤楼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地标,黄鹤楼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成为了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重要景点。

2.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和传说故事黄鹤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黄鹤楼采用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典型形式,以悬挑建筑和回廊为主要特色。

整座楼阁共有五层,高达51.4米,每层建筑都以飞檐斗拱的形式装饰,给人以庄重而壮丽的感觉。

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一样,黄鹤楼还有许多传说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一则便是关于黄鹤的传说。

相传,在楼阁的旁边有一棵黄鹤树,每年都会有一只黄鹤栖息在树上。

这只黄鹤身姿优美,鸣声婉转,引得众人纷纷驻足观赏。

然而,一天,一位医者误中毒药,命悬一线。

为了救他的性命,群众向黄鹤请救,并发现黄鹤悲鸣起舞,翩翩起舞,将病人拯救于危难之中。

自此之后,人们便将黄鹤视为吉祥的象征,也将楼阁命名为黄鹤楼。

3.黄鹤楼对于诗词文化的影响黄鹤楼作为文化名片,对于中国的诗词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黄鹤楼就成为许多文人雅士的倾诉之地,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词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杜甫的《登黄鹤楼》。

《登黄鹤楼》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他爬上黄鹤楼后的感受和思考。

诗中的黄鹤楼成为了杜甫心灵的寄托和表达。

杜甫以崇高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情和对现实社会的关切,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除了杜甫,《登黄鹤楼》还启发了许多后来的诗人,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永恒主题。

黄鹤楼以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使得诗词文化在这座楼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唐诗五首——《黄鹤楼》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唐诗五首——《黄鹤楼》导学案(含答案)

参考答案
预习案预习·导学:
1、
qī yīng wǔ
2、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合作探究案
【合作展示】
1、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人发愁!
2、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3、“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检测案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黄鹤楼导学案预习、复习【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中的神话传说。

2.学习通过神话传说和景物描绘,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手法。

3.正确理解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1.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之巅,自古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

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

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10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2.蛇山黄鹤矶头上原有辛氏开设的一家酒店,一道士经常向其讨酒喝,为了感谢他的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辛氏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酒家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纪念这位帮他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相传此道士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3.黄鹤楼主楼的五层结构依次为:第一层主题:神话。

厅中一幅高9米、宽6米的大型彩瓷镶嵌壁画《白云黄鹤图》,图上有仙人乘黄鹤离去的飘然景象;以白云、江水、仙鹤表现浪漫意境。

第二层主题:历史。

主要介绍黄鹤楼的历史,有题写于壁上的《黄鹤楼记》;厅中展示着唐、宋、元、明、清及现代黄鹤楼的仿制模型。

第三层主题:人文。

大厅内是一组陶板瓷画,题名为《文人荟萃》,再现了历代文人墨客来黄鹤楼吟诗作赋的情景。

唐宋时期13位文化名人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其诗词分列左右,最有名的是崔颢的《黄鹤楼》。

第四层主题:传统。

各种仿古雕花隔扇和红木屏风把整个大厅布置得古香古色,专门陈列当代书画家游览黄鹤楼的即兴工作,是文化活动场所。

第五层主题:永存。

大厅内是一组题为《江天浩瀚》的组画,面积达99平方米,由十幅壁画重彩画组成。

登顶五楼,武汉三镇尽收眼底,长江的浩瀚美丽,长江大桥将武昌和汉阳相连,屹立在对岸龟山上的龟山电视塔,整个城市的高大建筑和风景都展现在眼前。

第12课《唐诗五首 黄鹤楼》导学案7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2课《唐诗五首 黄鹤楼》导学案7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黄鹤楼》导学案一、积累诗文:与黄鹤楼有关的诗文有哪些?二、检查预习:1、正音:隅.()费祎.()憩.()遂.()茏苁(...)巍峨..()倚.()闼.()坐窥.()井邑.()荆.吴(三、翻译课文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

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四、探究学习分析课文1.文章写出了黄鹤楼的什么特征? 从原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2.开头交代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引用神话传说有什么好处?3.哪一句话写出了黄鹤楼的价值?4、作者对黄鹤楼景物描写的顺序及其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5、课文以哪个字贯穿全文?并说说理由。

6、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本文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五、当堂训练:①解释下列加点字:西南隅.()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述异》之.志()耸构巍峨()高标茏苁()()上倚.河汉()()重檐翼.馆()四闼.霞敞()()亦.荆吴形胜之最.也()()()②翻译句子(1)遂以名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填空:⑴《黄鹤楼》节选自,作者,一作,朝人。

⑵湖北武汉的黄鹤楼与湖南岳阳的,江西南昌的齐名,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3)《黄鹤楼》一文中,哪几句突出了黄鹤楼的巍峨高大?(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于园》导学案一、检查预习:1、正音:门钥绝壑槛葆、螺蛳深邃啾唧颓然碧窈2《于园》选自_____作者____,字__、___,号___,___(时期)文学家,著有__________等.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晚明小品的代表作之一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体会诗意,品味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背诵全诗,积累有关“思乡”的诗词。

(3)能用诗意的语言抒写自己的乡思乡愁。

2、过程与方法:读、品、展、赛有机结合,在讨论和探究中让学生感悟历史,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蕴藏诗中的思乡之情,加深学生对亲情、家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朗读,体会诗的音乐美、绘画美,感受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用意象来表达人内心的情感。

【教法学法】自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选用】多媒体【学习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长江南岸的三大名楼,古人登楼,总喜题诗赋词,以表自己的览物之情。

诗人崔颢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发,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这首七律,人称最佳。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由此可见,这首诗在唐诗中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七言律诗。

二、自读感悟(1)、诵读感悟:A、请一位朗读能力好的同学用“二二三”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其余同学闭眼认真聆听。

思考:古人写诗讲究平仄对仗,而此诗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是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全不顾对仗,这是为什么呢?B、请学生加进手势,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来朗读。

思考:诗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运用了那些色彩?C、请学生有创意的朗读。

比如反串朗读、表演性朗读等,力争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

以组为单位进行后,请优胜者到台前表演。

三、小组研讨A、这首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B、那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这些景致触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C、颈联描写了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诗中的哪些词语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D、游子思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永恒主题,这首诗尽管有愁绪,但写得豪迈昂扬,境界壮阔,给人愁而不怨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黄鹤楼阎伯理
姓名班级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建筑艺术。

2、能用工具书及课文页下注释读懂课文内容。

3、掌握“名”、“隅”、“尝”等常见文言实词和“于”、“以”、“其”等常见文言虚词。

4、体会本文严谨的结构和优美的语言。

二检查预习
1、给划线字注音。

隅费祎憩闼窥井邑
2 、你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吗?
江西南昌湖南岳阳湖北武汉
三疏通课文,朗读课文,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做好笔记。

(具体见《黄鹤楼》课件)。

1、特殊句式梳理:
①遂以名楼。

“遂以(之)名楼”,省略句,省略了宾语。

②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判断句,“……,……也”是判断的标志,这里还带有陈述的语气。

③有黄鹤楼者。

“有……者”,固定句式,可译为“有……的人”或“有……的地方(处所)”
2、填空
(一)涉及南朝梁任舫所著,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书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二)本文首先交代黄鹤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___________,最后从侧面写黄鹤楼的_____________。

读者吟来,如临仙境。

(三)解释划线的词语。

州城西南隅()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
高标巃嵸()上倚河汉()
下临江流()四闼霞敞()
坐窥井邑()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四)翻译下列各文言句子。

1、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2、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3、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四探究学习
1、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 交代黄鹤楼的。

第二层:交代黄鹤楼。

第三层:写黄鹤楼的。

2 、文章写出了黄鹤楼的哪些特征?
从原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3、哪一句话写出了黄鹤楼的价值? 最后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文中引用的典故有何作用?
5、全文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如用“事列《神仙》之传。

迹存《述异》之志。

”一组对偶句,强调了黄鹤楼名称由来之证据充足。

又如用“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一组对偶句极力铺陈黄鹤楼高大雄伟之能事。

又如,“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生动形象的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之情态。

五总结全文、《黄鹤楼》首先交代地理位置、命名的由来,接着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最后从侧面写黄鹤楼的地位和价值。

黄鹤楼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巍峨高大,神游其中,如临仙境。

课后练习
一对这篇文章解释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费祎登仙的传说,给全文抹上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

B.“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黄鹤楼的重要性的扼要概括。

C. 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避实就虚,行文善变,情趣盎然。

D.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二文中有四个对偶句,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它们是:
; ;
; 。

参考答案二 2 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
三2(一)迹存《述异》之志(二)地理位置、命名的由来所见所感
地位和价值(三)角落休息动词命名记
载高耸的样子靠着临近髙敞城乡
最好的事物
(四)1、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2 、它(黄鹤楼)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

3、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四1、地理位置命名的由来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2、雄伟高大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3、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4、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

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

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

课后练习
1、C
2、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