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斯妥耶夫斯基

银屏再现
影片《白夜》根据俄国批判现实主义 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影片生动地叙述了一个内心孤独、纯 真的幻想者与同样孤独纯真的少女纳斯金 卡之间一段短暂却十分甜美、充满诗意的 爱情故事,令人荡气回肠、沁人心脾。虽 然两个人只在一起度过了四个晚上,但那 纯洁善良忘我的爱永远铭刻在他们的记忆 中,也永远铭刻在观众的记忆中。
《白夜》讲叙了一个以幻想度日的人和一 个自幼父母双亡、与奶奶相依为命、与房 客私订终身的姑娘纳斯金卡四个夜晚心与 心的交流。对爱的追求将他们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使之由陌路成为知己甚至情人, 但又是对爱的承诺和关照使他们又各归其 位,前者仍活在幻想之中,后者则与心爱 之人步入结婚殿堂;然而,瞬间的心与心 的碰撞则成永恒。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仍是表现“小人物”的悲 惨遭遇,写工厂主史密斯一家和小地主伊赫缅涅 夫一家被贵族资产阶级冒险分子瓦尔科夫斯基公 爵坑害的故事。 瓦尔科夫斯基公爵是陀思妥 耶夫斯基塑造的一系列罪人歹徒形象的开端,是 作者笔下第一个资产阶级掠夺者——吸人血的大 蜘蛛形象。他只承认自己含得无厌的欲望,并且 为满足欲望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为所欲为”就 是他奉行的人生哲学。作者在贫与富、善与恶相 对照的背景下,广泛描写了被欺凌被侮辱的“小 人物”的人生惨剧,尖锐地揭露资本主义发展引 起的深刻社会矛盾。
《穷人》的发表使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为俄 国“自然派”的重要人物。涅克拉索夫和 别林斯基称誉他为“新的果戈里”。《穷 人》继承了普希金、果戈里写“小人物” 的传统,又有新的突破。它深刻反映了当 时俄国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演变期 间平民阶层在双重压迫下的深重苦难。小 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描写得更加充实更加复 杂,既有惶恐畏惧的心情,也有模糊的反 抗意识,更可贵的是他们有了一种明确的 人格尊严感,这就更能激起读者对“小人 物”的同情和爱。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名诗句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是俄国文学巨匠,被认为是世界文学的巅峰之一。
以下是一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名诗句:1. "Man is a mystery. It needs to be unravelled, and if you spend your whole life unravelling it, don't say that you've wasted time. I am studying that mystery because I want to be a human being." - 人是一个谜,需要被解开。
如果你一生都在解开这个谜,不要说你浪费了时间。
我研究这个谜,因为我想成为一个人。
2. "The mystery of human existence lies not in just staying alive, but in finding something to live for." - 人类存在的奥秘不仅在于维持生命,更在于找到值得生活的东西。
3. "The greatest happiness you can have is knowing that you do not necessarily require happiness." - 最大的幸福是知道你并不一定需要幸福。
4. "Taking a new step, uttering a new word, is what people fear most." - 人们最害怕的是迈出新的一步,说出新的一句话。
5. "The soul is healed by being with children." - 与儿童在一起,灵魂会得到治愈。
6. "A real man, as long as he remains free, is bound to strive for the happiness and the practical prosperity of all." - 一个真正的人,只要他保持自由,就必定要为所有人的幸福和实际繁荣而努力。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1821-1881)出生于一个军医家庭,他父亲后来晋升为八等文官,并获得贵族身份。
父亲是个粗暴专横的人,决心让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对他们又极为苛刻,剥夺他们一切少年时应有的乐趣。
7个孩子一同挤在医院里三间医生宿舍里,从来不准他们单独外出,也不给一点零用钱,没有一个朋友。
他想让孩子们能够自小适应艰苦和不幸,作好承受生活的职责义务的准备。
弗多尔(作家)16岁时被送进军事工程学校念书,大哥因身体较差未能进入,作家更感孤独。
父亲不愿再供给他钱,作家几乎连生活必需品(书籍、靴子)都无法购买。
父亲安置了两个大孩子后,又把其他三人寄养在姨妈处(其妻已被他折磨死了),随后关闭了私人诊所,同两个幼女隐居到以前购置的小田庄里生活。
他酗酒,对农奴又很残暴,终于被群殴致死。
弗多尔完成了学业后,在工程局绘图处谋得差事,加上父亲留下的部分产业,年收入达5千卢布。
但他沉迷于撞球戏之类的赌博之中,输掉了好多钱,结果债台高筑。
他觉得绘图工作单调无聊,辞职不干,专心从事文学工作。
处女作《穷人》使他一鸣惊人。
作品写成后,由他的朋友(一个新进作家)拿给涅克拉索夫看,两人通宵阅读,深受感动。
凌晨时分,他们敲开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门,泪眼婆娑地热烈拥抱作家,认为他是继果戈理之后俄国文坛的另一颗巨星。
小说又得到了别林斯基的高度评价,一举成名。
不过这些人并不能完全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划时代性,这点须由巴赫金来总结(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92年版;《巴赫金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6版)《穷人》中的杰符什金与一个假设的对话者问答驳难。
《双重人格》(《同貌人》)则由虚拟的并不露面的对话者变为人格分裂——两个代表人格不同方面的形象的思想交锋。
这两部小说基本奠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个性。
公务员高略德金地位略高于杰符什金,是个副股长,但同样属于“小人物”系列。
他在官场、社交场受尽人们的奚落嘲弄,他也想利用各种不正当手段往上爬,但又缺乏胆量,内心深处又觉得这样做不对,不符合道德要求。
外国文学史笔记——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1821 年 11 月 11 日,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莫斯科,其父为贫民医院医生,薄有田 产,后取得贵族身份。陀思妥耶夫斯基家住医院附近,为贫穷、疾病所包围,使他对当 时平民以至贫民的生活多有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幼患有癫痫病,为顽疾所困,他的 心灵以及创作都受到了直接的影响。
1837 年,他遵父命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院,但生活贫苦,有时口袋里连饮一口茶的 钱都没有。他因爱好文学而致学业成绩不佳。六年后到工程局绘图处工作,但一年后即 辞职而专事文学创作。
因为处身于社会的底层,杰符什金性情敏感,十分看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不认
为自己是别人的累赘,因为“这口面包是我自己的,它是我劳动挣来的,是合法的”;他不 认为自己天生卑贱,也不认为抄抄写写是卑贱的工作,觉得自己“也有一颗与别人一样的心”, “我有良心和思想”;他以自己在工作而自豪,“因为我在工作,我在流汗嘛”。从这些言语 中透露出小人物的“自尊”和他们要做“人”的强烈意识,他们虽然贫穷,但“贫非罪”。
这段生活使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抛弃了从前的思想信仰,从《圣经》中 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认为只有基督教的博爱忍从才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正确途径。 这一思想是他在此后的作品中所竭力宣扬的,也是他与进步的民主主义者论战的立足 点。对他的创作来讲,这十年使他的生活阅历更为丰富,素材积累更为丰厚,对人性的 思考也更为深入。而苦役和兵役生活对健康的损害也使他的癫痫病日益频繁发作,这也 多少给他的作品涂上了一层神经质的色彩。
此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写过《女房东》(1847)、《白夜》(1848)等中篇小说,其 中浓重的幻想色彩和对人物病态心理和人格分裂的描写,显示出作家创作上的独特之 处,其主观倾向与神秘色彩导致别林斯基等人对他的批评,并最终导致双方的分裂。陀 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文学不应该局限于具体的社会使命,而应更重视想象和幻想,他把 他的现实主义称为“幻想的现实主义”。此时,他与别林斯基等激进民主派的分歧还停 留在文学观念上,他仍然醉心于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赞成社会改革,解放农奴, 为此,他参加了进步学生团体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活动,在一次集会活动中与小组成 员一起被捕,加给他的罪名是在会上朗读别林斯基《给果戈理的一封信》,为此他被削 去贵族身份,判处死刑,只是在临刑前才由尼古拉一世下旨改判为四年苦役加期满后在 边疆服兵役。这样,自 1849 年被捕至 1859 年回到彼得堡,他中断文学创作达十年之久。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作家。
他虽然对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人性的丑恶、可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但他对宗教的狂热鼓吹,对人生的绝望态度都曾引起激烈的争议。
但无论来自哪个方面的评价,都对其艺术天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高尔基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是无可辩驳的,就描绘的能力而言,他的才华也许只有莎士比亚可以与之并列,……”他不仅以现实主义的精细笔法描绘了俄国城市贫民的生活,同时更注重对人的心灵特别是人的深层意识的挖掘,而在小说的叙事方式上创用“复调小说”更使他在同时代作家中独树一帜,并对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生平与创作: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莫斯科,其父为贫民医院医生,薄有田产,后取得贵族身份。
陀思妥耶夫斯基家住医院附近,为贫穷、疾病所包围,使他对当时平民以至贫民的生活多有了解。
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幼患有癫痫病,为顽疾所困,他的心灵以及创作都受到了直接的影响。
1837年,他遵父命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院,但生活贫苦,有时口袋里连饮一口茶的钱都没有。
他因爱好文学而致学业成绩不佳。
六年后到工程局绘图处工作,但一年后即辞职而专事文学创作。
四十年代的俄国文坛正是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大行其道的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受其影响,以一部书信体的中篇小说《穷人》(1846)荣登文坛,涅克拉索夫惊呼“新的果戈理出现了”,并将此作收入他所编的自然派作品集《彼得堡文集》第二集。
这部作品奠定了陀氏作为自然派重要作家的地位。
《穷人》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但却是对俄国文学中写小人物传统的继承和开拓。
他不仅继承了普希金、果戈理对小人物悲惨生活和精神屈辱的描写,而且写出了小人物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微弱的反抗。
这部小说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深度,得益于作家所采用的书信体形式。
作为身处官僚等级制度底层的男主人公杰符什金,在公开场合,当着上司的面,他是不敢表示出丝毫的不满的,这不满只能藏在心里,诉诸笔端,对他心爱的人诉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费多尔·米哈依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莫斯科。1843年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849年因宣传反农奴制思想而被捕,直到1859年才回到彼得堡,从此思想消沉、失望,对革命丧失信心。1861年至1865年,曾在彼得堡创办《时代》、《纪年》两种杂志。他的文艺思想见于《1860-1861年的美术学院画展》、《乌斯宾斯基的短篇小说》等文学评论中,但主要反映在他的日记、书信、笔记以及作品中。他的创作和文艺观点都带有鲜明的个性,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
其次,他强调文艺要永远忠于现实,作家“应该用心灵的眼睛或者慧眼去观察”现实,反对“象照相机的镜头那样观察现实”。说:“在镜子的映像中看不到镜子对事物的观点,或者讲得更清楚些,镜子并不表示自己的观点,而只是消极地、机械地反映。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允许这样做:无论是一幅画,一个短篇,一部音乐作品都必然反映出作者本人。”这个见解是很深刻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语录

陀思妥耶夫斯基语录
《人生的意义在于自由》。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人生的意义在于自由。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类
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自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生的最高追求。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自由的向往愈发强烈。
自由不仅仅是指言论自由、行动自由,更是指内心的自由。
每个人都渴望在思想和行为上得到自由,摆脱束缚和压迫。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人们希望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
然而,自由并非是一种放纵和无拘无束。
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曾说过,“自由并
不是放纵,而是自我克制。
”自由需要有责任和约束,需要有自我约束和自律。
只有在自我克制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够真正地享受到自由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和责任。
人们应该勇敢地去追求自
己内心的真实和自由,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干扰所左右。
只有在自由的道路上,人们才能够找到自己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才能够活出真正的自己。
因此,让我们牢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语录,努力追求自由,做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托斯妥耶夫斯基

编辑本段人物档案姓名:陀斯妥耶夫作家风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
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
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
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
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昼》(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
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态心理以及为疯狂而写疯狂的倾向,“幻想情调”使小说脱离了当时的进步文学。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
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滑到“性恶论”,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以温顺妥协反对向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的矛盾世界观。
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
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继承了“小人物”的主题。
《穷人》里偶尔还能发出抗议的善良的人,已成了听任命运摆布的驯良的人;人道主义为宗教的感伤主义所代替。
《死屋手记》(1861~1862)记载了作者对苦役生活的切身感受,小说描写了苦役犯的优秀道德品质,控诉了苦役制对犯人肉体的、精神的惨无人道的摧残,无情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罪与罚》(1866)是一部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品。
《白痴》(1868)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亚强烈的叛逆性和作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小说透出光明的色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病态人物形象
陀氏描写的人物几乎都是病态,与所表现的内 容具有一致性。他的人物多是酒鬼、赌徒、虐待狂、 杀人犯、淫棍、强奸幼女犯、诲淫者、妓女、放荡的 女人、苦役犯、精神病患者等,这些人物都是些精神 变态的人物,具有某种病态的激情。
自虐性小人物(被凌辱的小人物)
城市底层小人物,处于被侮辱与被欺凌的社会地位, 处境艰辛,命运悲惨,共同特征是热爱苦难,自我牺牲, 既谦卑又高傲,表现出一种病态的顺从,残酷地折磨自己, 在自虐中得到一种辛酸的满足和痛苦的享受。
第二次婚姻
第二个妻子安娜 · 格里戈里耶夫娜就是陀氏的速记员,她 比陀氏小 25 岁,善良,温柔,贤惠。 1866 年 10 月,安娜 经老师推荐,到陀氏家当速记员,帮助陀氏速记小说,整 理和誊写《赌徒》的速记稿。他们配合得很好,在20多天 中便完成了《赌徒》,他们也相爱了。陀氏十分渴望有一 个正常生活的家庭,过普通人的生活,而不想当什么天才、 癫痫病患者、圣人、苦役犯、荒淫之徒和理想主义者。他 们很快结婚。
他们共同特征是具有博爱精神和堂吉诃德式的 性格特征。一心想拯救人类出苦难,生活在幻想中,
最终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他们勇于自我牺牲,但作
出的努力没有价值。他们贫穷而病态,因理想破灭 而精神分裂。
(5)标题的双重含义
1. 法律上的罪与罚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犯罪行为,以及受到法律惩罚。 2. 理性上的罪与罚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理论和犯罪动机,是一种理性误导和 理性专横的罪;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理论在实践中失败, 杀人后内心不安,精神崩溃,“超人”哲学的理论破产,这 是精神上的负罪感的惩罚。 3.宗教道德的罪与罚 基督宣扬爱一切人,包括爱仇敌,打右脸,伸出左脸,拉斯 柯尔尼科夫杀人违背宗教道德,博爱,是有罪,受到良心的 谴责,痛苦万分,是良心道德的惩罚,皈依宗教。
第七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病态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 思 妥 耶 夫 斯 基 ( 1821—1881 )俄国 19 世纪后 期著名作家,世界文学天才, 在 20 世纪文学中受到极大的推 崇,被西方现代派奉为鼻祖。 西方现代作家如英国的王尔德, 奥地利的茨威格、卡夫卡,德 国的托马斯· 曼,美国的德莱塞, 甚至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弗洛 伊德都承认陀思妥耶夫斯基对 他们的影响。
行刑那天,他和其他 21名死囚站在处刑台上,陀氏后来 回忆,称它是“可怕的、无限恐怖的、等待死刑降临的时 刻” 。就在执行处决的前一刻,传来了沙皇的赦免令,陀氏 的死刑改为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2、颠狂的爱情
陀氏直到34岁还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女友, 他寻找爱情,在四年苦役后认识了他的第一个妻子玛 丽娅。 她是个神经质的女人,情绪变化无常,动辄 伤感落泪。陀氏认为这是深沉、崇高的感情的特征。 在陀氏的很多小说中,都有玛丽娅的原型。如《被侮 辱与被损害的》中的娜塔莎,《罪与罚》中的马尔美 拉陀夫的妻子,《白痴》中的娜斯塔西娅,《卡拉马 佐夫兄弟》中的卡捷琳娜,这些女性都面颊苍白,目 光狂热,动作急剧,来自作家的第一个妻子。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理论
拉斯柯尔尼科夫提出了“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
的理论,一心要做为所欲为的强者、超人。平凡的人天生 保守、循规蹈矩、活着必须服从而且乐意听命于人。这芸 芸众生只能充当不平凡的人的工具,任人宰割。另一类人 是不平凡的人,他们不受一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约束, 犯法而不受惩罚,他们都是破坏者,为着美好的未来而破 坏现状。根据自己的理论,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 企图以她的钱来救济穷人。然而在杀人后,他的良心受到 谴责,精神崩溃,甘心情愿去流放,皈依宗教。以此洗涤 自己的罪孽。
西方英雄的没落
心理实验的英雄已经显示出 20 世纪反英雄的特 点。陀氏的心理实验英雄是连接前期个人奋斗英雄 和二十世纪反英雄的桥梁和中介。 西方个人英雄模式历程:个人奋斗英雄 —— 心 理实验英雄 ——现代反英雄。它表明了西方个人主 怀磊落,大公无私,没 有贪欲。热爱人类的苦难,同情一切孤苦伶仃的人,以情感 和心灵为生活的指南,摈弃物质享受,抑制肉欲,号召宽恕, 顺从和忍耐,认为受苦受难是人生的最高品德。他们充满幻 想,幻想拯救人类,然而又无能为力,救不了生活在黑暗中 的任何人,并且自己的理想也在现实生活面前幻灭。 这组人物是梅什金(《白痴》)、阿辽沙(《卡拉马佐 夫 兄 弟 》 ) 、 恩纳 波罗齐勃 (《 白夜 》)、 奥尔登诺夫 (《女房东》)、阿尔卡季(《脆弱的心》)等。
——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也就是说,主人公的意识是他独立存在的意识,不代 表作者意识,主人公是直抒己见的主体。
陀氏小说复调结构的含义
巴赫金对陀氏小说复调结构的理解含义: 一是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仅是作家描写的对象和客 体,也是存在独立意识,表现自己观念的主体。 二是复调小说的主旨不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性格, 描写命运,而是展示具有同等价值的各种不同的独立 意识,是各种不同的声音(观念)在进行全面对话。
(2)犯罪主题和病态主题
小说以社会犯罪及由此引起的道德后果为题,描 绘了当时俄国可怕的城市贫困和社会生活的无出路 现状,显示了金钱对各类人物性格的毁灭性影响。 这是作者最富于社会历史涵义的一部社会心理小说。 19 世纪俄国作家大都直接揭露和批判专制主义 和农奴制,而陀氏却着力表现城市的病态,城市贫 困带给人们的心理变态和世纪末的惶恐。
(3)对病态社会现实的反映
这部小说中首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19世纪中叶俄 国社会的可怕景象,是很有色彩的场景。表面繁荣的彼 得堡其实是藏垢纳污、暗无天日之地:街道上受尽欺凌 的妓女、小酒馆里借酒消愁的失业的小公务员、污浊的 河水里投河自尽的女工在挣扎、生活无着的疯女人带着 孩子沿街乞讨……。 这幅图画的中心是两条线索结构起来的两个家庭的 悲剧:马尔美拉多夫一家的悲惨遭遇和拉斯科尔尼柯夫 的凶杀案件。 作者将其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社会心理故事。
《罪与罚》的复调
《罪与罚》的复调结构主要表现为拉斯柯尔尼科 夫和索尼娅的对比,一个代表反抗、个人主义,一 个代表顺从、集体主义,二人各按各的独立意识行 动,作家不介入任何一方,不对任何一方的行为方 式、道德标准表态。
复调小说形成的心理原因
陀氏赞同俄国文化中的群体主义,反对西欧文明,但 他又看到俄国文化精神并非一切皆好,他的内心是分裂的, 在两种文化选择中犹豫和困惑。 表现在创作中,他描写了反抗与顺从,个人主义与宗 教爱的对立与冲突。他感到茫然,不知该赞同哪一方。为 此,形成他的小说的独特的复调艺术,一种“多声部性” 的小说,“全面对话”的小说,即复调小说。
三是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与作家关系是平等的,对话 的关系,各有其独立意识,不可替代。
概括起来,理解陀氏小说复调结构的关键有三点: 平等关系、独立意识、全面对话性。
《罪与罚》的复调
在《罪与罚》里,几乎所有的重要主人公都有他自己的 声音,拉斯科尔尼柯夫的哲学,女主人公索尼娅的“东正教 观念”,预审员波尔菲里的“生活求实和法律的观念”,卢 仁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同样极端的“边沁主义”以及地主斯维 德里加伊洛夫的无耻哲学等等 …… 在小说里如果从说话人的 角度来考察他们的议论,几乎每一种声音都是振振有词的。 显得好像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 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而互相之间并不发生融合。每一 个人物都成了直抒己见的主体。
这类人物有索尼娅、杜尼娅(《罪与罚》),娜斯塔 西娅(《白痴》),卡杰琳娜、格鲁申卡、斯涅基列夫父 子(《卡拉马佐夫兄弟》),娜塔莎、尼丽、彼得罗维奇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等。 索尼娅作为全心装着人类苦难和爱的人,在生活把她 抛进泥泞时,仍然保持不朽的纯洁。
心理实验英雄
一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具有心理的实验性,拿自己 做实验,在心理实验中认识世界和自身,把自己看做英雄。 当他们的理论在现实生活面前遭到破产,导致心理实验的 失败,他们也就由实验中的英雄强者变为现实中的懦夫与 弱者。有双重人格。 这类人物有拉斯柯尔尼科夫(《罪与罚》),伊凡、 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兄弟》),韦尔西洛夫(《少 年》),斯塔夫罗金、彼得 · 韦尔霍文斯基、沙托夫、基 里洛夫(《群魔》)。
超人理论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心理实验英雄的代表。他 的姓 —— 拉斯柯尔尼科夫原意就是“分裂”的意 思。他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大学生。他正直善 良,不愿妹妹为自己的求学牺牲个人的幸福,同 情下层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同时他又受西 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不愿做逆来顺受的普 通人,希望改变自己,超越自己的善良,做一个 拿破仑式的英雄和世界天才。
二、小说艺术
1866 年,他创作出给他带来世界声誉的《罪与罚》; 1868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白痴》;1871年,他创作了长 篇小说《群魔》,1880年他创作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 (未完成)。
1.《罪与罚》(1866)
(1)基本情节
这是第一部给作者带来世界声誉的作品。 小说的素材来自当时《时代》杂志长篇小说连载 的关于法国青年拉谢尼耶夫的犯罪材料。 穷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彼得堡读书,因交不起 学费失学了。他看到贫穷对自己一家和退职文官马尔 美拉多夫一家的威胁,便想改变他们的境况。为此他 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并在慌乱中还杀死她的妹 妹,另一个心地善良的老太婆。杀人后他良心不安, 向马尔美拉多夫的女儿、妓女索尼娅坦白了杀人的事。 索尼娅劝他自首。他被判了8年苦役,索尼娅自愿跟他 到了西伯利亚。
梦的反映
例如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人前,梦见一个乡下人用 铁棍打死马。这实际上是他潜意识中想杀死放高利贷老 太婆的想法的明朗化。按弗洛伊德理论,被压抑在无意 识层中的本能不能随便进入意识层,它往往通过梦来曲 折反映人内心深处的隐秘和真正愿望。拉斯柯尔尼科夫 已有模糊的杀人动机,总想干一件事,因此成天神不守 舍,精神恍惚,这个梦把他内心隐秘明朗化。
(7)潜意识描写
陀氏被人们称为现代心理小说家,他的心理描写主要 表现人的潜意识层中的东西,即人的本能冲动、隐秘的恶 和病态的思想。 陀氏潜意识的描写,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心理分析。 一是描写双重人格的负面,也即表现正派人内心深处 隐藏的各种原始欲望,展示其恶的本相。 二是描写人的意识活动中突然涌现出的无意识层的思 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常常是人物事先没有想到的,一旦 出现,人物的意志便失去了控制,不知不觉地按下意识的 思维活动行为,成为不自觉的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