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功与太极拳之关系

合集下载

太极拳的三大基本功之“坐腿”

太极拳的三大基本功之“坐腿”

太极拳的三大基本功之“坐腿”坐腿太极拳对下肢足腿的要求,称之谓底盘根基功夫,极为重要,确也相当难练。

许多练拳人多年功不上身,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足腿的锻炼不得法造成的。

“坐腿”是练底盘功夫的一种方法。

也可以称之为“单腿屈膝负重练法”,也难掌握,因此仍应把它看作是一项基本功。

《太极拳论》中即提到:“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段话是论发劲,指明足是根基,蹬地接劲由腿部从屈到伸产生根力,再上送到腰到手,这就明确指出足腿底盘要有产生根劲的能力。

对于下肢足腿,经常强调说:“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厢,足腿如车厢下之大盘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触及硬的铁轮”。

这段话形象地阐明了底盘的作用和重要性,明确指出足腿既要有承受负荷的能力,又要能稳固地保持松柔有力富有弹性。

脚下有根,稳固,自身稳定能力就强。

推手发劲,常讲要先拔根,这就是要破坏对方的稳定势态,破坏其“其根在足”的能力,根力一拔,重心不稳,身法散乱,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太极有功底者,底盘稳固,一般人是不容易推动的。

综上所说,现将底盘的功能归纳如下:①产生根力,向上送劲;②富有弹性,承受负荷;③柔软有劲,增强稳定能力。

底盘功夫如何来练,方法不一,但其原理都是一致的,都是屈腿松沉,增加负重,以练腿足的承受能力为前提。

静练法,惯用站桩功,在全身放松,心意自然专一的条件下,采用不同姿势,一站就是半小时,很吃力,不好练,目前采用者不甚普遍;动练法较普遍,通常采用“猫引步”,也难学。

打拳时,屈膝弯腿,身心在大松大软的意含引导下,不断向下松沉,上身躯干好像坐在凳子上一样,增加腿部的负荷,不断延长单腿负重的时间,迈步向前退后仍要轻灵稳当,如履薄冰缓缓移动重心(不能冲)。

同时再利用拳式步型、步法的转变,两腿不断地交换着单腿负重的势态来进行拳架的运作。

“坐腿”法用单式教学效果较好,一般都采用打搂膝拗步掌的办法,连续打上几十个搂膝拗步,到出一身汗、腿部酸疼为度,只要酸疼感减少,自感不甚吃力时,下盘功夫就有一定程度了。

赵堡太极拳的五种功法

赵堡太极拳的五种功法

赵堡太极拳的五种功法赵堡太极拳的功法1、站功站功。

场地无论大小,能容身即可,但要平坦、安静,有花木流水、空气清新之环境尤好。

站功身法要端正,自头至脚要求自然空松,整体配合协调。

具体做法:虚领顶劲(顺直脖颈,脖颈中心有似线穿、百会往上提之感。

平常人的脖颈习惯是往前倾,顺直的方法是脖颈稍微后靠,下颔稍微内收);两目平视,不可着意外界物像的观察;微叩齿;舌尖轻上卷舔上牙根,上下嘴唇自然相合;沉肘松膀(沉肘在于自然,只要肘、膀全然放松不着力,就可达到松沉);含胸拔背(胸不挺,两肩微前收,背呈圆弧状);微收小腹使尾脊端正;松胯提肛(松而不塌,胯松肛自提);膝微屈松(双膝受上体压力务要均衡,不使有酸乏感);两脚与肩等宽,成不丁不八步形,脚掌心空虚,脚趾踏地,脚前掌、脚后跟要均衡承受身体的压力;两手呈掌,十指微张(自然伸展)停放于两大腿前部稍侧部位。

如此站好后意微关照丹田,似守非守,不可用意过重,即成气沉丹田之状。

站功势成后,周身关节松弛,呼吸自然,气血循环周流畅通。

站功得法,势成后有5种感觉:1、百会穴像婴儿似的有呼吸跳动感、气的出入感、回旋感等;2、舌下津液不断涌沁,遇此情况可分若干小口徐徐咽下;3、丹田处有微温和气动之感觉;4、五脏之气行于两手指梢;5、涌泉穴似有气在冲动。

除此之外,周身还有许多细微舒愉的其它感觉。

否则必是身法和心意没有达到要求,或是站的时间过短,式成后未达10分钟以上。

站功符合法度后,保持安静的心理,自然的呼吸,即可收到全身平衡、阴平阳秘、元气生动、气血畅通的效果。

赵堡太极拳的功法2、坐功坐椅高低适宜,落坐后大腿与膝大致形成水平状。

坐功身法同样要端正,上体要求均与站功同。

区别仅在手足姿势上。

两手掌向下放于两大腿上,两手中指尖与两膝齐,两膝间距与肩同宽,并与两脚跟上下垂直,两脚略呈内八字形。

坐功同样要求心理安静,呼吸自然,气沉丹田,周身关节松弛。

坐功在达到上述要求后,过10分钟,也逐渐会产生站功的感觉。

太极拳源流考

太极拳源流考

太极拳源流考太极拳,由杨露禅在陈家沟陈长兴学得的内家拳,在京城技压群雄,吸附京城皇家、贵族、士大夫、专业摔扑手等竞相学拳,然后这派拳才出名。

经过文人改造,逐渐形成后来的太极拳。

太极拳只有一路拳套,但是,内家拳不止拳套一门训练手法。

有卧功、坐功、桩功、单把式、动功等等。

所以,太极拳不是杨露禅内家拳的全部,只是杨露禅传出内家拳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内家拳武功心法,所有的拳式都是为了实现武功心法。

就是动功、静功目的是为武功心法服务。

比如盘坐,就是更好放松心神。

不是盘坐更好出气,出功夫。

心不静,神意不空,像瑜珈、印度那些盘坐比赛,不是一种只有架子,没有内功?瑜珈、印度盘坐比赛架子难度够高吧,我们能听到他们有内功?有经脉流动?就是他们做的是架式,没有心神的松静。

武功心法是什么?就是练拳心法,发劲心法二种。

练拳的心法就是秉承内丹术的修炼宗旨:松静自然、无为。

发劲心法就是运气化劲,以心运气,以气化力。

现代太极拳流派无穷无尽,真正代表太极拳套路是杨式、武式。

杨武二路拳套大同小异,说明是一脉相承。

杨露禅传出的内家拳应该没有名称,后来经文人士大夫的传布,就有了“十三势”名,后来较流行用名应是“太极拳”。

这从王宗岳<太极拳论>可以看得出,当时很多人在练太极拳,才有王宗岳论拳、说拳的论文出来。

从王宗岳<太极拳论>里也能看到当时太极拳盛行,所以才有“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这样的话。

那么,为什么静功部分没有流传下来?为什么李亦畲抄出拳谱没有静功部分?根据李亦畲<五字诀>“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

李亦畲说到“静”,但他说的这个“静”不静功,是行拳走架的心要静,与内家拳的静功无关。

李亦畲写了四篇拳学文章,没有一篇涉及到静功方面。

如他学了静功,是必然会写的。

他与王宗岳、武禹襄不同,王武俩人藏头隐尾各自就只一篇拳论。

李亦畲拳论较系统,从太极拳来历到练拳要素、行拳走架、推手等。

如果他学了静功部分,是必然会写出来的。

孙式太极拳入门坐站走

孙式太极拳入门坐站走

孙式太极拳入门坐站走我教拳不从三体式入手,因为要想把三体式站对很难,对初学者尤甚。

我的经验,打基础时就是坐、站、走三步,称之为“三要”———要坐、要站、要走。

孙式太极拳入门坐坐高矮适中的凳子无靠背,高矮以大腿与地面平行最好,把从头顶到尾闾的轴的形状坐出来,重点解决塌腰问题,附带把顶头竖项、松肩坠肘、含胸拔背的感觉找到。

塌腰是一个困惑已久的极具普遍性的问题,至今仍然在被争论不休。

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就是要把腰部向前的自然曲线拉到向后微微拱起,使整个脊椎从头顶百会到尾闾成为一个完满的拱形,从而形成弹拱结构。

人在在坐着坐正,不靠椅背时腰部是非常自然、近乎完美的拱形,而这种形状在站立时、哪怕是曲腿站立时都很难寻找正确。

当站立找不到感觉时,就坐下,然后在保持腰部形状不变的前提下站起来,开始可以把凳子弄高一点,让自己站起来时容易些,也可以请别人帮忙把凳子撤走,自己极力维持住姿势不变,从而找到塌腰的感觉。

人在骑自行车时腰背部的形态其实是最完美、最自然的。

需要说明的是,坐只是辅助训练方法,真正的目的还是要站得正确。

当然,这种坐法也完全可以用来作为静坐修行的姿势。

孙式太极拳入门站保持坐时尾闾以上身体的姿势不变,离开凳子站立起来,大、小腿夹角135°,初学时膝盖微弯即可。

要求两脚分开不宽于肩中间以一脚宽为准,膝盖前端不过脚尖,松胯,将身体重心尽量后收,所谓坐满后脚跟是也。

开始站双脚支撑,是双重,但由于两脚距离不过肩,所以与单重差距不大,很容易转换成单重。

站到一定功力双腿可站20分钟以上后,把重心由两脚上移动到一脚上,同时注意保持身体整体姿势不变,两脚交替站。

站到每一脚都能坚持三分钟以上,就可以改练三体式了。

把非支撑脚摆到与支撑脚成45°的位置,向前迈出一脚半的距离,再把两手抬起到位,即为三体式。

通过这样的办法转换到三体式比起直接站更容易达标。

孙式太极拳入门走有了站桩的基础,下一步就要动起来,走。

双腿弯曲,规矩一如站桩,向前慢走,前滚后拔,轻提轻落,稳住重心,缓缓而行。

杨式太极拳的盘坐练法

杨式太极拳的盘坐练法

杨式太极拳的盘坐练法作者:陈雄来源:《少林与太极》2008年第09期儒、佛、道、瑜伽四家均有盘足坐法(俗称打坐)的功法,但各自的修持练法和追求有所不同。

道家的盘坐法,注重身体生理的变化,打通任督二脉,以至于通达奇经八脉,追求健康长寿的效果。

而佛家的盘坐法不大注意身体生理的变化,而是重视“修心”。

盘坐对太极拳练习者来说会有两方面的收获:一是能把大松大柔练得更好,练拳时上肢动作想到盘坐的松柔、下肢动作想到桩功的松沉;二是在推手、散手搏击时无论运用何劲、何力都不至于迷乱,因为盘坐有心静之法能养胆足,胆足则气壮,胆不足则神疲。

盘坐相对于变化多端的拳架动作来说显得简单,因为盘坐时较容易做到心静体松,能有效提高调心、调息的质量,为太极内功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此介绍的是杨式太极拳盘坐的入门级练法。

一、开式左单盘如图1。

把左腿放在右腿上面,两小臂接近腕部的阳处分别对应放在左、右膝盖的阴处(内侧)。

初练打坐之人,臀部宜加一块坐垫。

双目半开半闭视若无睹。

舌头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的婴儿的酣睡状态。

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颚内收。

背脊自然直立,大椎以上往上松(引领),大椎以下往下松沉,上下同时对拉放松,又微微伸展拔长,这就是虚领顶劲。

意念从头顶、面部(面带微笑,人在微笑时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颈、胸、肩、肘、腕、手掌、手指、腹、臀、胯、大腿、膝盖、小腿、脚面、脚底依次向下放松。

初练者应注意呼吸时不可强使意念行气,过早追求气通小周天、大周天是不好的,否则易生弊端。

在心静体松的状态下,从胸式顺呼吸自然进入腹式逆呼吸,呼吸宜缓、柔、深、长。

二、合式右单盘如图2。

把右腿放在左腿上面,双掌合十(两手的掌、指相对合拢),贴近膻中穴,距胸前3~7cm。

手指往上松,肘底往下松。

开始时,两手掌中的劳宫穴虚凹,通过缓慢的舒展松开,左、右手掌的劳宫穴相对凸起贴近。

其余要领与开式左单盘相同。

三、狮式开合坐若习练者中、下肢较硬不易弯曲,可先采用狮式开合坐的练法,待中、下肢的筋、骨、肉适应后,再过渡到开式左单盘与合式右单盘。

太极拳总论__吴公藻

太极拳总论__吴公藻

太极拳总论吴公藻拳术一道。

不外强健筋骨。

调和气血。

修养身心。

却病延年。

实为後天养生之术。

太极拳。

乃循太极动静之理以为法。

采虚实变化之妙而为用。

其姿势也中正安舒。

其动作也轻灵圆活。

故一动无有不动。

一静无有不静。

其动静之理。

与道家之坐功。

互相吻合。

贯道家之行功。

在拳理言之故称内家。

因与道本为一体∶老幼妇孺。

均可练习。

其功用纯任自然。

学之毫无痛苦。

诚有益无害之运动也。

苟能精勤研究。

历久不懈。

则愈练愈精。

愈精愈微。

由徵人妙。

由妙入神。

不但有益於身心。

更能增进智慧。

获益殊非浅鲜也。

太极拳基础太极拳以拳架为体。

以推手为用。

在初学盘架时。

基础最关重要。

其姿势务求正确。

而中正安舒。

其动作必须缓和。

而轻灵圆活。

此系人门之径。

学者循序而进。

不致妄费功夫。

而得其捷径也。

中者。

心气中和。

神清气沉。

其根在脚。

即是立点。

重心系於腰脊。

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

精神含敛於内。

不表於外。

乃能中定沉静矣。

正者。

姿势端正。

每一姿势。

务宜端正。

而忌偏斜。

然各种姿势。

各不相同。

或仰,或俯,或伸,或屈。

非尽中正。

是以其发劲。

及其用意之方向。

而求其重心。

盖重心为全体枢纽。

重心立则开合灵活自如。

重心不立。

则开合失其关键。

如车轴为车轮之枢纽。

若使车轴。

置於偏斜。

而不适於车身之重心处。

则车轮转动。

进退失其效用矣。

故拳架之姿势。

务求正确。

则重心平稳。

要不自牵扯其重心。

而辨别虚实也。

安者。

安然之意。

切忌牵强。

由自然之中。

得其安适。

乃无气滞之弊。

而能气遍身躯矣。

此由於姿势安稳。

动作均匀。

呼吸平和。

神气镇静所致。

太极拳十三势大义十三势者。

按五行八卦原理。

即推手之十三种总劲。

非另有十三个姿势。

五行者。

即进,退,顾,盼,定∶之谓。

分为内外两解。

行於外者。

即前进,後退,左顾,右盼,中定。

行於内者。

即粘∶连,黏,随∶不丢顶。

八卦者。

亦分内外两解。

行於外者。

即四正四隅。

蕴於内者。

即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也。

行於外者为势。

蕴於内者为劲。

学者以拳为体。

以推手为用。

太极拳技术原理

太极拳技术原理

太极拳技术原理一、太极拳技术原理概述基本动作: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

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

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

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太极拳练习姿势: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的要领: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太极拳解密

太极拳解密

基本功二:采气
A.论采气
采气:一种气功、内劲功法练习,就是用意念想象,采集大自然精华之气、好的物质灌于己身。对于初学太极拳者来说,是用来培养意念和气感,并结合身法锻炼的一种方式。对于有功底者来说,它是作为练拳之前的准备过程,用以调心、调息、培植内气。所谓“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者,中也,“中者,虚空之性体也”。
太极拳解密
赵健宇
“太极文化”是中华民族早在七千年以前就已发现并创造的,它揭示了宇宙自然界运动的根本规律。太极拳是中国人用肢体运动的语言来诠释这一规律,如今成为人们健身、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并培养我们进入“道”的境界,在当今世界已成为人类健身的大运动。
所谓:“太极”,就是大与小、时间长与短是相对的,阴阳是互相转化的,而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所谓“太极拳”,就是人在技击或健身运动中,体现出这种“阴阳互为其根”的辩证关系。就是说当练拳时,无论是上下关系、左右关系、交叉关系、贯串关系、引领关系、内外关系、虚实关系、刚柔关系、快慢关系等等,这些既相互对立、又统一的,既矛盾又辩证的关系,表现在自始至终的每一举一动上,使之能够上下相随、左顾右盼、内外合一、虚实相兼、刚柔相济、连绵不断、周身成为一家。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每天练的太极拳动作是多么的复杂,又是有着严密的辩证关系,还要在运动中做到连绵不断。我们要想在这一式接一式的变化当中,处理好以上矛盾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
第二是调整呼吸:当姿势中正、松活了,呼吸就会自然均匀,加上腹内松静和意守丹田的势态,保证了丹田的核心地位,并使之畅通。长期的锻炼,呼吸就会变得深、静、细、缓,慢慢地就会使人由胸式呼吸变为腹式呼吸。
站桩的第三个作用就是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起到调节作用:由于意识的集中,练功时不再想生活和工作中的杂事,由于意识集中,使大脑神经得到了休整,结合身体姿势的松活、呼吸的均匀,在意念的作用下,使经络畅通,气血旺盛,就能够促进神经细胞敏感和活跃的程度,使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增强,因此脏腑的功能作用得到提高,身体健康。我们还可以通过收功的动作,也叫“丹田内转功夫”,更进一步调动内气,增强内气的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 武 堂灌
走 架打 手行 功要 文 /李 亦 畲
昔 人 云 : “ 能 引进 落 空 能 , 四 两 拨 千 斤 ;不 能 引 进 落 空 不 , 能 四 两 拨 千斤 。 ” 语 甚 概 括 , 初 学 未 由领 悟 。 予加数语 以解之 ,俾有 志斯技 者 得 所 从 人 庶 , 日进 有 功 矣 。
到则 神 至 , 意 聚 则 神凝 ;手 到 则 神 气 毕
集 , 着 足 则 力 量 俱 来 。 以 日常 团结 之 神
气 , 破 彼 散 漫 无 规 之 躁 气 ;以 凝 结 充 盈
之 真力 , 破彼强暴之勇气 ; 彼伸手屈
足 , 我 屈 躬 抱 肱 ;彼 武 威 扬 , 我 屏 气 藏
神 ;彼 直 奔 , 我 斜 进 ;彼 前 扑 , 我 后 闪 ;
欲要 引进落空 , 四两 拨 千斤 , 先要知 己知彼 。 欲要知 己 知彼 ,先 要 “ 舍 己 从 人 ” ; 欲要 “ 舍 己 从 人 ” , 先要得机 得势 , 先要 周身一 家 ;欲 要 周 身 一 家 , 先 要 周 身 无 缺 陷 ;欲 要 周 身 无 缺 陷 , 先 要 神 气 鼓 荡 ;欲要 神气鼓 荡 , 先 要 提 起 精 神 , 神 不 外 散 ;欲 要 神 不 外 散 , 先 要 神
所谓太极 , 阴阳在焉 。 抱神以静 , 气 贯 丹 田 ;以 逸 待 劳 , 性 定 神 安 ;轻 拨 则 灵 , 进 退 如 意 , 幸 勿 滞 沾 ;宜 平 宜 稳 , 坦 坦 然然 。 浮躁妄动 , 门径谬矣。
3 9 l一
_ ∥ 己丑年拾期 l
人”


身一
家之 证 明乎 ! 得此 一
譬 , 引进 落 空 , 四 两 拨 千 斤 之 理 可 ,
尽人 而 明矣 。
言口
文 /佚 名
所谓坐功者 , 阴阳也 。 拳谓太极 ,
亦有含 阴 阳也 。 调 和 阴 阳 , 聚于 祖 窍 ,
久而不舍而成丹凝结神气 ,充塞通 身 ,
斯为拳 。
此拳也


同流 俗
己有不得力处 ,便是
重 双 “

未化 。
要 于 阴 阳 、 开 合 中求 之 。 所 谓 知 己
知彼 ,百 战百 譬 之 ;如 置
球 于平 坦 ,人 莫可攀跻 。 强 临其上 ,
向前 用 力 , 后 跌 ;向后 用 力 , 前 跌 。
譬 喻 甚 明 。 细 揣 其 理 非 , “ 舍 己 从
不 ,
比凡 工

如有 志此 功 者 , 当与丹 功并进 ,动静 双
修 工 , 比兼 并 , 自有 补 益 。 神 是 气 之 领
导 ,气是力之生母 。 无 神领导 ,气无 所
依 ,必致散漫。 力无生母 ,必致力竭身
疲 。 而坐 功所养者神气也 。 用神气而使
为拳者 ,亦取其神能充 塞天 地 ,弥合乾
气敛入 脊骨 , 先要 两 膊前节有力 , 两 肩 松 开 气 , 向下 沉 。 劲 起 于 脚 跟 , 变换 在 腿 含 , 蓄 在 胸 运 , 动 在 两 肩 , 主宰在腰 。 上 与两 膊相联 系 ,下 与 两 胯 、 两 腿 相 随 ;劲 由 内换 ;收 便 是 合 ,放 即是开 。 静则俱静 ,静是合 , 合 中寓 开 ;动 是 开 开 , 中寓 合 。 触 之 则 旋 转 自如 , 无 不 得 力 , 才 能 引 进 落空 , 四两 拨千斤 。
坐 功之 前 , 先镇心 凝神 ; 使拳之 前 , 亦 须 如此 。 守 玄 注 窍 , 如猫 扑 鼠 ;练 拳 出手 ,亦须如此 。 旋转 固天 ,神气相 依 而 动 ; 使拳立 身 , 亦是 神气相继 而 至 。 用 手 推 , 势 如 推 门不 欲 其 响 ;立 足 换 足 ,如履 棉絮 ,不 得践 实 。 渐渐练来 , 手 不 出则 已 , 既 出则 气 力 如 电 ;足 不 踏 实则 已 ,踏实则砖石 俱裂 ,此 后 练者 , 宜深思 之 。
正 是怀祖气 以破血 气 , 含真力 以待乏
力 也 。 来 太 猛 者 , 足 见 其 血 盛 ;进 力 速
者 ,可证 其气散。 夫此 太极拳与坐功之
元 守之 旨,吾 知其相 同步谬也 。 望学 者 思 其 理 , 究 其 意 , 日 L1 时 时 锻 炼 , 真气 真力 与坐 功之 表里 相符 ,并用 可也 。
坤 ;无 物 不 载 , 无 处 不 覆 ;无 时 无 地 不
光 明 ,其神气之 力 , 大无 穷也 。 但凝 神
聚气 必 , 有 秘 方 ;锻 炼筋 骸 , 必 有 要 诀 。
神非镇静不 能清 ,气非 聚结不 能刚。 凡
人 手 者 心 , 之 镇 静 也 , 使 丹 田 稳 固 。 体
不 宜 仰 , 心 不 宜 乱 , 目不 宜 侧 视 , 耳 不
宜 乱 听 。 伸肢体 而 以 曲为直 ;用 神气 而
以 弱 为强 。 手一

, 神先 领导
足 ;

动,
气 先 随之 。 故 用 神气 , 当 以 目领 意 导 ,
神气莫不相从而 至 。 以弱为强 者 ,恐 用
气散漫轻浮也 。 以 曲为直者 ,恐 全 身气
竭力脱也 。 用力时表面之 引导 ,神气死
筋 骨 之 护卫 , 久 久 锻 炼 , 日 日演 习 , 目
平 日走 架 是 知 己 的功 夫 。 一 动 势 , 先 问 自己 , 周 身合上 数项 不 合 ? 少有不合 , 即速改换 。 走架所 以要 慢 不 , 要 快 。 打 手 是 知 人 功 夫 。 动 静
固是 知人 ,仍是 问 己 。 自己 要 安 排
好 得
人一

挨我 ,我不动彼丝 毫 ,趁
势 而 人 , 接 定 彼劲 彼 , 自跌 出 。 如 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