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阅读3(杜甫) 安乡一中 龚德国

合集下载

2016届高考语文复习课件:实用类阅读专题复习(人物传记选择题) 安乡一中 龚德国

2016届高考语文复习课件:实用类阅读专题复习(人物传记选择题)   安乡一中   龚德国

C.“把城里人……乐趣”说法错误,根据原文,陶行 知的意思是乡下纵然有苦处,但也有想不到的乐趣。
5.有分值项各项特点 (1)1分值项:(有小错误) ①信息有偏差②信息有遗漏③以次充主 (2)2分值项:(无错) ①信息表述比较概括②信息量比较少③难度较小 (3)3 分值项:(无错) (①信息表述比较精确②信息量比较多③难度较大)
(三)2009年――2015年选择题设误情况归类 2009年全国1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 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 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 岁了。让 (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 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 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1. 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 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 族为意,传一乡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 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钙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 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 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4. 5选2 题目设题特点 多项选择题采用分层级给分的方法,即根据各个选项 的难易度赋分,而不是只简单地区分正误。其中A、B、 C、D四个选项是对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E项 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 (1)0 分项常见的陷阱: 主要在人物(主要是传 主)、事件上设陷阱。 人物:张冠李戴(对象)、行为有偏差(行为)、曲 解观点或建议(语言) 事件:张冠李戴(对象)、篡改时间或时态(时间)、 以偏概全(范围)、绝对化(程度)、曲解原因、篡 改结果、因果倒置(因果)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 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    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1)下面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闺意献张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A爱情诗?B闺怨诗?C行卷诗?
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典菱歌敌万金。
【注】张籍,水部郎中,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读懂诗歌的重要前提:了解背景
教学难点
1、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2、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以意逆志
1、导入:
古代诗歌的特点是言简意丰、精妙含蓄。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往往因为某个方面的原因,而曲解了诗意,或者妄加评改。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明确】《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讨论】(二):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明确】错!只从字面上去读解,故而曲解。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品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二)知人论世
1、导读: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一剪梅
(2)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你认为他的错误出在哪里?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杜甫的三首著名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深入解读诗歌内容、结构和意义,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作品,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高年级的语文课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掌握杜甫三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三首杜甫的诗歌的内容和意义;3. 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杜甫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杜甫的作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和影响。

第二步:学习第一首诗歌1. 分发第一首诗歌的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标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交流彼此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3. 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读,包括诗歌的背景、结构和修辞手法。

4. 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表演,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步:学习第二首诗歌1. 重复第二步的步骤,学习第二首诗歌。

2. 学生可以与第一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之处。

第四步:学习第三首诗歌1. 重复第二步的步骤,学习第三首诗歌。

2. 学生可以与前两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三首诗歌的共同主题和不同表达方式。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三首诗歌的主题和意义,以及杜甫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2.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写作,表达对杜甫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提出对自己写作的改进意见。

五、教学辅助手段和资源1. 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用于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杜甫的诗歌课文,用于学生阅读和分析;3. 分组讨论和小组写作的工具。

六、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和表演的积极性;2. 学生的书面作业,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的表达;3. 学生的互评和自评,包括对自己写作的改进意见。

2016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阅读8(陶渊明) 安乡一中 龚德国

2016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阅读8(陶渊明)   安乡一中  龚德国

课题古代诗歌阅读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教材突破高考诗歌复习的难点,掌握诗歌解题规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难点突破和专题复习相结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意识。

教学重点熟悉高考古诗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掌握诗歌解题规律和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第八课时一.难点突破:(断句和翻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 断句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 翻译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

”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二.专题指导(一)温故知新《饮酒》陶潜(八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理解性背诵:(1)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2)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课内阅读练习(1)如何理解王安石评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这四句反映了陶渊明怎样的心态?前四句平易如同口语,但结构严密,第一句叙述,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自然流畅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到他家访问,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拒绝了。

2016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阅读5(苏轼) 安乡一中 龚德国

2016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阅读5(苏轼)   安乡一中  龚德国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复习学案(5)---苏轼一.难点突破:(断句和翻译)祖逖闻鸡起舞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 断句2.翻译二.专题指导(一)温故知新1.《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1)理解性背诵:(2)课内阅读理解A.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的一个词是‚‛。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水调歌头》苏轼(1)理解性背诵:(2)课内阅读理解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1)理解性背诵:(2)课内阅读理解‚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迁移练习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本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之时。

有人认为整首词中最突出的是第二句中的‚凉‛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苏轼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对远在杭州的妻子的思念,写了这首词。

②姮娥:嫦娥。

(1)有人说.这首词的构思‚有点特别‛,那么,‚特别‛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词,说说上片中‚飞雪似扬花‛和‚杨花似雪‛能否对换位臵,并说明原因。

2016届高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乌有先生历险记》))3 安乡一中 龚德国

2016届高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乌有先生历险记》))3   安乡一中   龚德国

风筝依然在空中飞翔,但它飞得更自信、 更稳健。因为它相信,有一条细线永远牵着 它,紧紧地,不离不弃„„
二.《乌有先生历险记》
第五段 质明(天刚亮)始霁(雨[雪]后天气放晴),罢甚 (“罢”通“疲”),然念及(考虑到)亡是公存亡莫 卜(生死不明。卜,知道),欲蚤(通“早”)至山中, 不敢息。逾午(过了午时。古时用十二地支纪时,把一 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又将一个时辰分为“上时刻”和“下时刻”,均相当于 现在的一个“小时”。午时,相当于现在的11:00—13: 00[指地方时间]),始(才)入山,山口有茅店,询之 (询,咨询,打听;“之”,代词,代子虚长者的情况, 从后文看是打听住地)
知长者居山之阴(山北水南称“阴”,这里是山, 当指北面),而连山纵衡(多貌),略无(毫无, 全无)阙(通“缺”)处,遂(连词,于是)以 (介词,把)驴寄(寄存)逆旅(旅店)主人家而 徒焉(徒步行走。焉,陈述语气助词,可不译)。 山行(沿着山路走)十里许(用在数量词后表约数, 可译为“左右”。),忽闻丛林中一声呼哨,斯须 (时间词,很快,即刻)而(顺承连词,就)强人 (指强盗)列陈(摆开阵势。“陈”通“阵”)阻 (阻挡)于前,为首者庞然(形容高大的样子)修 伟(高大健壮;修,长),黑面多须。
身(自己)死固(副词,原本)不足惜(不值得吝 惜),特以不得延医活友为恨耳(“特……耳”,固 定结构, “只是……罢了”,“特”还可换为 “但”、“徒”、“直”、“唯”、“第[弟]”等词, 意义不变。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 恨”,古今异义词,遗憾。),惟(句首语气助 词,含有“希望”的意味)大王哀之(可怜我,怜悯 我。“哀”:悲悯,同情;“之”:活用为第一人称 代词,译为“我”)。”言已(止,完),涕(眼泪) 如雨下。为首者曰:“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君(尊称,您)义士也。”

2016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阅读3(杜甫) 安乡一中 龚德国

2016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阅读3(杜甫)   安乡一中  龚德国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复习学案(3)---杜甫一.难点突破:(断句和翻译)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 断句2. 翻译二.专题指导(一)温故知新1.《望岳》杜甫(1)理解性背诵:(2)课内阅读A.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2.《春望》杜甫(1)理解性背诵:(2)课内阅读A.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1)理解性背诵:(2)课内阅读练习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B.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C.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D.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把你认为很有名的句子写出至少四句来。

(不是同一首的,还要注明出处,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E.杜甫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被尊称为“诗圣”,结合此诗,说说你怎样理解4.《登高》杜甫(1)理解性背诵:(2)课内阅读练习A.有人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试就其对仗工整做简要分析。

B.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感情基调如何?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D.杜甫的很多近体诗首联即对仗,如《登高》的首联就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古代诗歌阅读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教材突破高考诗歌复习的难点,掌握诗歌解题规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难点突破和专题复习相结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意识。

教学重点熟悉高考古诗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掌握诗歌解题规律和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难点突破:(断句和翻译)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 断句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2. 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二.专题指导(一)温故知新《望岳》杜甫岱(dài,中国泰山的别称。

亦称“岱宗”、“岱岳”)宗夫(语气词)如何?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青未了(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造化(创造化育,指自然)钟(赋予、集中、萃聚)神秀(秀美而有灵气),阴阳(山为北阴,山南为阳)割(划分)昏晓。

荡胸(使心胸动荡)生曾云(也作“层云”),决眦(zì,眼眶裂开、尽量睁大眼睛去看)入(没)归鸟。

会当(终究要)凌(跃上)绝顶,一览(一望)众山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1.理解性背诵:(1)《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句与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诗中表现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诗中表现诗人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以及奋发向上的活力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当我们登上长白山顶,极目远眺,周围美景尽收眼底,我们不禁回想起杜甫的那两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6)《望岳》中表明诗人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反映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8)诗中通过泰山早晚变化来衬托泰山景色更加秀美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9)诗中用衬托的手法,表现泰山风光秀美,巍峨高峻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10)《望岳》诗中用了设问修辞,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1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语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12)明代莫如中在《登东郡望岳楼》中所写的“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是指杜甫《望岳》中的两句诗,这两句诗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13)细望泰山景色句是: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14)诗中集眼前之景,心中之情于一体的诗句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15)诗中表现诗人吞云吐雾的磅礴气势和开阔的视野的诗句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16)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17)陶潜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出山中静谧之美,而杜甫在《望岳》中以云间积木,飞鸟归巢写出泰山壮美的诗句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1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与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课内阅读《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杜甫国(指京城长安)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恨别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烽火(这里指战争)连三月,家书抵(值)万金。

(2015福建)白头搔(sāo,挠,用手指甲轻刮)更短(短少),浑(简直)欲不胜簪(zān,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1.理解性背诵:(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形容都城历遭战火,荒无人烟,可以引用杜甫《春望》中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3)诗中展现国都因战乱变得极度萧条、荒凉、百姓流离失所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4)诗中采用拟人手法,更让人深切感受到亡国悲痛(表现使人睹物伤情,对国家衰亡无比痛心)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5)诗中采用移情于自然的手法,产生万物同悲的艺术效果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6)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014年新课标卷Ⅰ)(7)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乡之情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8)诗中表达诗人叹息战乱绵长和家书难达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9)诗中借家书表达无论身在何处,家一直都是游子永远的牵挂的这份浓浓的亲情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0)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用细节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诗中通过描写自己的肖像,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及对亲人的无限怀念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2)诗中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意思相似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3)诗中以搔首的动作写悲痛的心情,余意无穷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4)李白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来抒发内心感受,杜甫也借肖像描写抒发忧国之情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秋深)风怒号(háo,号叫),卷我屋上三(不定词,表示多)重(chóng)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悬挂)长(cháng,高)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水边低地)。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昏黑。

布衾(qīn,被子)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睡相不好)踏里裂(使动用法,使‥‥‥裂)。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无干处,雨脚(雨点)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sāng)乱(指安史之乱)少睡眠,长夜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千万间,大庇(bì,遮蔽,保护)天下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何时眼前突兀(wù,高高地突起)见(xiàn,通“现”,出现)此屋,吾庐(lú,房舍)独破受冻死亦足(值得)!1.理解性背诵:(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到被子的两句是: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然能乐观向上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诗中表现诗人无奈之举的句子是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的处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体现作者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7)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诗句是哪一句?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2.课内阅读练习(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

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