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李煜

合集下载

《相见欢》诗词鉴赏(通用6篇)

《相见欢》诗词鉴赏(通用6篇)

《相见欢》诗词鉴赏《相见欢》诗词鉴赏(通用6篇)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相见欢》诗词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相见欢》诗词鉴赏篇1【作者】:李煜——《相见欢》【内容】: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此词的词牌亦有作"乌夜啼"。

谢:凋谢。

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

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赏析】: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

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

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

"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

"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

诗词赏析 I 〔五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诗词赏析 I 〔五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诗词赏析|〔五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沉默无语,独自爬上西楼,天边残月如钩。

深秋时节,栽有梧桐的院子,格外冷清。

各种离愁别绪,既剪不断,也理不清。

心里莫名的难受,却又表达不出来。

【赏析】其一,这首词是李煜被软禁时所作,抒发亡国愁绪。

《新五代史·卷62》记载:“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

”李煜,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世称“李后主”;他热爱诗词字画,生活骄奢放纵,喜谈佛禅玄理。

961年,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继位,向宋王朝纳贡,以保平安。

971年,宋太祖灭南汉后,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975年,李煜兵败投降,被押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封为“违命侯”,囚禁在一处庭院。

期间,留下了《浪淘沙》《相见欢》等许多名词,成就了“千古词帝”的美名。

978年,因词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犯忌,被宋太宗毒死。

其二,这首词情景交融,声韵和谐,感情悲痛沉郁。

上阕渲染氛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眺望,一钩残月浮现在天空中。

深秋时节,庭院幽深,梧桐叶黄,无处话凄凉。

下阕直抒胸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离愁别绪,让人心乱如麻;剪不断,也理不清。

国仇家恨,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总之,“无言”的寂寞神态,“独上”的落寞身影,残月“如钩”,院门紧“锁”;看似自由自在的登楼赏月,其实是迫于无奈的虚度年华。

心里面的悲苦,难以言表,也无人可倾诉。

【作者】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史称“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文的造诣很高;其中,《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感怀故国情怀,影响深远,被称为“千古词帝”。

相见欢李煜

相见欢李煜

疏通文意
相见欢 (原文)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登上西楼,天上 寒月残缺如钩。梧桐遮蔽寂寞幽深的小院, 关锁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剪又剪不断, 理了仍然乱,那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别恨。 唉!别是一种痛苦的滋味压在我的心头。



恰问只雕 似君是栏 一能朱玉 江有颜砌 春几改应 水多。犹 向愁 在 东? , 流
故小往春 国楼事花 不昨知秋 堪夜多月 回又少何 首东 时 月风 了 明, , 中 。
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现在泛指文学艺术的情调、意蕴另有种动人的美感和趣味。
这首诗是李煜降 宋之后写 的,诗中表 达了他的 亡国哀思。
词词人人
朗朗读读
领领会会
迁迁移移
小小结结
自几留胭 是时人脂 人重醉泪 生?,, 长 恨 水 长 东 。
无 奈 朝 来 寒 雨 晚
太 匆 匆 !
林 花 谢 了 春 红 ,
李煜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 词》,作者李煜,世称李后 主,宋兵破金陵,975年亡 国降宋,后被毒死。李煜能 诗文,擅音乐、书画,尤以 词著名。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国主 ↓ “一旦归为臣虏” “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上片写景,用寂 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 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 愁苦的心态。
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
喻成乱麻, 剪不断,理还乱。这离愁,
不是一般的暂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的

词帝李煜之相见欢又名乌夜啼译文赏析

词帝李煜之相见欢又名乌夜啼译文赏析
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辣之类滋味来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味来比拟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相见欢》又名《乌夜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 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 在心头。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 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 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 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 凄凉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 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 可名状的痛苦。
另外一个境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即人对它的具体感受。这种感受是不
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 辣之类滋味来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 味来比拟,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赏 析
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 。“剪不断,理还 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高潮。离愁
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
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
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
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用了一个比喻,写离愁的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译文及赏析答案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译文及赏析答案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译文及赏析答案《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由李煜所创作的,作者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译文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创作背景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李煜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赏析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相见欢》全诗赏析大全

《相见欢》全诗赏析大全

《相见欢》全诗赏析《相见欢》全诗赏析大全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相见欢》全诗赏析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相见欢》全诗赏析1[出自]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1: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凄惨的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剪也剪不断,理它却还乱的是离别之愁。

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译文2: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李煜诗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译文赏析

李煜诗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译文赏析

李煜诗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译文赏析《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五代·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留一作:留人)【译文】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已经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忙。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着雨的林花娇艳欲滴好似那美人的胭脂泪。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注释】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三十六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谢:凋谢。

无奈朝来寒雨:一作“常恨朝来寒重”。

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赏析】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

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

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起笔“林花”,但不是重点,重的却是“谢了春红,太匆匆”:林花凋谢,遍地落红。

花开花落几时许?春去太匆匆。

无奈啊,娇艳的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朝来的寒雨晚来凄风?春季是最美好的季节,“春红”是最美好的物品,“红”最美丽的颜色。

这样美好的事物突然间竟自“谢了”,而且是“太匆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以“春红”二字代花,乃至极美好可爱之花,既是修饰,更是艺术;随手拈来,直写事物,乃天巧人工之笔。

作者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

“谢了”二字中所表现的惋惜感叹之情本已十分强烈,然犹嫌言不尽意,复又于其后加上“太匆匆”三字着力形容,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原文及解析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原文及解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及解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的原文为: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表达了词人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上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词人默默无言,独自登上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下阙“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人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

他心中的离愁别绪,像一团乱麻,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

这种难以言说的滋味,让他的内心倍感痛苦。

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语言朴素,明白如话,富有表现力,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梧 桐 意 象
下片写难以名状排遣不去的惆怅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剪不断”三句,以麻丝 喻离愁,将纠缠于心中的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难以名状、排遣不去的惆 怅情感形象化了。 历来 为人们所称道。 • 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 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 头”。词人独特地写出了 愁之味。这一种独特而真 切的感受,是心之深处所 感到的滋味。读后使人自 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 生同感。
古诗词写愁名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 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 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一川烟 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 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 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更漏子》)。 • 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 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声声慢》)。 • 以上具是写景佳作。写雨中梧 桐,能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 写缺月梧桐,则又是一番境界。 • 苏轼语“缺月挂梧桐,漏断人 初静”(《卜算子》)。
• 2、怎么理解“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锁” 字?
• 字面上是写清秋,其实是被锁者,是深院中的人, 写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悲愁无尽。
• 3、怎么理解“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用白描的手法,道出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 说不清的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真实感受。
•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么的感情? • 表达了词人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 思之切。 • 上阕:囚禁生活 环境烘托 亡国之思 • 下阕:愁绪深重 比喻抒怀
作为后主的李煜——薄命君王
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 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以 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他 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 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 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 被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
词中帝
亡国君
做个才人真绝代 可怜薄命作君王
南唐李后主
相见欢 李煜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 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 一番滋味/在心头。

• 《相见欢》是词牌名,又名 乌夜啼,这首 词表达作者亡国哀思的情感。 • 其感情基调是 凄婉 的。
上片写主人公寂寞之情
• 无言独上西楼 • 月如钩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在无言的情态中,独自一人 上了西楼。 • “无言”并不是无所言,是 无人共言,恨无共言人的意 思。“独”字,正是“无言” 这一形象词的说明。 • 登楼所见之景。 • 这是所处的环境和气氛。 • “无言”、 “独上”是寂 寞、 “梧桐深院”是寂寞、 “锁清秋”更是寂寞,故上 片写主人公寂寞之情,非常 深刻。
相见欢
李煜
•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的国主,字重光, 号钟隐,世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灭南唐,李 煜亡家败国,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 其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忍辱负 重过了三年,被宋太宗赐死。李煜不是一位好皇 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 • 李煜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词多描写奢侈豪 华的宫廷生活、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 • 后期的词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 风格 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感人 至深。《相见我们传达出他的愁?
• 1、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 • 一座空荡荡的、孤独冷清的楼。,一处排遣忧伤或遥望故乡的伤心地。 并非位于西面的楼 • 2、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 明月是惹人秋思之物,残月就是他自己,亡了国,也没有家人团聚, 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心中十分空虚、痛苦,就像月亮一样。 • 3、梧桐---------隐含了家国之悲。 • 梧桐是一种表现愁情的物象,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 处在这样的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都会产生凄寒孤独之感。 • 4、深院---------体现了寂寞、孤单之身世。
• 二、上下阙写愁的最大不同在哪? • 上片借助意象来写愁。深秋的冷清和 如勾的新月增添了词人心中的凄凉之 感。 • 下片直接写愁。
• 1、剪不断、理还乱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 双关
• 课堂练习
的手法,把 纷繁的离愁 比作 难理的麻丝 ,表达了作 者 缠绵悱恻,愁肠百结的烦乱心绪 。 • 这两句后人多用来比喻 事情难以处理,心情特别烦乱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