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

合集下载

中国的地理人文与民俗风情

中国的地理人文与民俗风情

中国的地理人文与民俗风情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国家,她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使得这个国家独具魅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地理人文和民俗风情,并展示这个国家丰富多样的文化。

一、地理环境中国拥有广袤的领土,东西横跨5个时区,南北跨越近60纬度。

这个国家地理上的多样性为中国的地理人文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中国境内有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还有奇特的地理地貌如喀斯特地貌、高原和高山。

这些地形地貌的多样性为中国的人文活动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条件。

二、人文风情1. 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如北京、上海、西安等。

这些城市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

北京的故宫、长城,西安的兵马俑、古城墙,上海的外滩等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2. 文化遗产中国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如敦煌壁画、丽江古城、黄山等。

这些文化遗产融合了中国的历史、艺术和传统,代表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

敦煌壁画以其精美的绘画和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丽江古城则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黄山则以奇特的山水景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3. 传统节日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合家欢乐是其最大的特点。

中秋节则以赏月、吃月饼的方式庆祝,寓意团圆和祈求丰收。

这些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国人的情感和传统价值观。

三、民俗风情1. 传统民居中国的传统民居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结构,如四合院、土楼、风雨桥等。

四合院是中国古代民居的代表,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家族的重视。

土楼是福建土楼群落的代表,形状奇特、历史悠久,被誉为“活的古代城堡”。

风雨桥则是江南水乡的特色建筑,桥面上设有屋顶,可以为行人提供遮风挡雨之处。

2. 传统服饰中国的传统服饰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如汉服、旗袍、唐装等。

汉服是中国汉族传统服饰的代表,色彩鲜艳、图案繁复,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美的追求。

校本选修课《文化地理——服饰文化与地理》

校本选修课《文化地理——服饰文化与地理》
▲壮族服饰
我国北方与南方相比,温差较大,气温较凉爽,而且冬天气温 较低,天气寒冷。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的服饰形制多为长 衣或者袍类,衣料的颜色多采用易吸热的深色,以厚、重为特点, 起到保暖御寒的作用。
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典型的温 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且多风沙, 这种气候影响着该地服饰文化的 形成。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 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 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 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人们冬天穿的老羊皮袄不仅 起到保暖御寒的作用,而头上的 白羊肚手巾也是为了防风沙,也 体现了当地的淳朴的民风。夏季 这里炎热又多暴雨,穿着白布的 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颜 色不易吸热,让人感觉清爽凉快。
◆春秋战国时期深衣流行,皮带及钩、环饰品的出现。
◆秦汉时期外衣为袍、深衣;襦、袴为内衣。
◆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被大量吸收融合进入汉服中,汉服定式 被突破。 ◆隋唐宋时期服饰出现民族大融合,服饰日趋丰富多样。 ◆元明清时期具有民族特色服饰大量出现,等级层次分明。
▼中国历代服饰沿革表
民国时期的中国服饰 民国时期,中国服饰产生重大变革。硬领头上衣、旗袍及中 山装的出现并流行。女性服饰由长到短,由肥而廋。
▲喇叭裤和蛤蟆镜
▲牛仔服
▲西服领结
▲吊裆裤

乞 丐 服

▲国际知名服装品牌
文 化 衫
传统服饰的复兴
中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
一、服饰色彩与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深刻影响着服饰文化,特别是服饰的色彩。 比如城市里灯红酒绿,色彩环境丰富、强烈,变化性大,为减 少视觉及精神的疲劳,寻求安静的环境,服饰色彩所使用的灰色、 含蓄的色彩比农村要得多; 反之,农村里季节性的色彩占到了主要地位,冬天是单一性的 黄、褐色,春、夏、秋又是单一的绿色,色彩环境单一,色彩缺少 变化,缺少对比,人们为了寻求能活跃单调环境色的色彩;在服饰 上多选用较鲜艳、较强烈的色彩。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由于它所具有的明显的使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功用,使它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参照物。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是各少数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基于对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理解与适应,以及在对精神世界(真、善、美)的追求中逐步形成的。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各异的文化心理品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迷人的宗教神话色彩,而且由于各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时,尚处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和相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形态,因此其服饰的历时性和丰富性更为世界其他国家所罕见。

为了让这一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文化人类学和服饰心理社会学意义上为更多的人所认识,本文力图以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剖析解读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丰富内涵。

目的在于推进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尽一点自己的力量。

一、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文化形态是人类适应地理环境的结果。

服饰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

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资料极为匮乏的古代,还是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现代,都概莫能外。

每个民族出于自己所处的地域空间、气候条件、水文状况等地理环境不同,对服饰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自然也就不同。

因此,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当然,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决定作用会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生产力水平越低,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作用就会越大,反之就会被逐渐弱化。

首先,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不同的服饰类型的最初形成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不同地理环境内的经济文化类型来发生作用的。

所谓经济文化类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下,并操持相同生活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类型的综合体。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性学习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性学习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性学习首先,地形因素对民族服饰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平原、山地、高原、盆地和沿海地区等,每个地区的地形特点都对当地的民族服饰造成了影响。

例如,北方地区的地形多为平原和高原,气候寒冷,民族服饰通常以厚重、保暖为主要特点,如毛皮制品和棉衣等。

而南方地形多为山地和盆地,气候湿润,民族服饰则以轻薄、透气为主要特点,如丝绸和棉麻等。

地形的不同导致了地区的气候、气温等差异,也造就了不同地区民族服饰的独特风格。

其次,气候因素对民族服饰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气候复杂多变,涵盖了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等多个气候带。

因此,民族服饰在材料、款式和颜色方面都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来进行选择和设计。

例如,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民族服饰通常选择轻薄、透气的材料,如棉麻和丝绸等。

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民族服饰则需要选择厚重、保暖的材料,如羊毛和皮毛等。

气候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当地民族服饰的风格和特色。

最后,地理环境中的资源也对民族服饰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各地区拥有不同类型的资源,这些资源为当地的民族服饰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例如,北方地区草原辽阔,以畜产业为主,为当地的民族服饰提供了丰富的皮毛资源。

而南方地区水网密布,盛产蚕桑和棉花等原材料,为民族服饰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资源的不同使得各地区的民族服饰在材质和工艺上呈现出独特的特色。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形、气候和资源等地理环境因素为中国各地的民族服饰制作提供了基础条件。

民族服饰在材料、款式和颜色等方面都需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来选择和设计。

因此,研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服饰的多样性。

探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区的关系汇总

探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区的关系汇总

探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区的关系学校:青岛第六十一中学姓名:纪乐平指导老师:孟宪涛探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区的关系一、调查背景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黄河,长江——各种地形地势交叉相错,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壮丽的山河。

在这壮丽山河之中,有五十六个民族。

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身边少数民族的同学穿着各种奇特的衣服,令人新奇。

那么,这些服饰与当地的地理特征有什么关系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开始了探究。

二、调查目的民族的代表是他们的服饰。

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民族服饰千差万别。

因此,是地理环境造就了民族服饰。

透过这些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服饰,我们不仅可以对其所属的民族做出大致判断,而且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以及某种神秘奇特的内容。

三、探究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图:1.北方与南方通过各民族服饰之间的联系的差别,可以把我国56个民族大致分为两大类:北方和南方。

北方民族的服装以皮袍、长裤为主要款式,以冬装夏装有明显区别为主要特色,已普遍使用毛皮,多穿靴子而少有刺绣和饰物为主要风格。

其原因是与牧业渔猎业及冬季寒冷的气候有关。

生活在北方草原大漠上的少数民族,因为北方地域主要以大漠戈壁、宽大盆地谷底、高原平原为主。

大漠草原特殊宏伟辽阔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北方服饰审美取向是粗犷豪迈和宽身肥袖的外观风貌。

例如: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赫哲族。

南方民族的服装都是大襟袍式,左襟大,右襟小,领、袖、襟和底边都镶有各色绸缎或珍贵皮毛,就女性而言,基本上都是短上衣和裙子。

由于南方少数民族生活环境既有崇山峻岭,又有清山水秀,所以人们的服饰具有精美细腻、轻盈飘逸、款式繁多的特点。

仅就裙子而言,分为有褶和无褶:简裙没有褶裥上下宽窄相同。

有一句俗语“离家一里远,别是一乡风”正是由于南方特殊的地理环境,即便是同一民族,一山一勾,一村一寨的服饰民俗都有可能形成一些不同的地方。

例如:苗族,彝族,傣族。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小组成员:于茜秦嘉唯赵雅婷斳晓兰李小琳薛鉴萌卢鹏飞指导老师李小霞服饰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日用品,纵观人类发展史,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类用树叶,动物的皮毛遮蔽身体,保暖防守之用,在此时期,已为以后的服装发展奠定了基础,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用麻,线纺织出了布料衣物,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服气发展为一个繁荣时期,任何区域或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同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

所谓地理环境是指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地形、河流、海洋、土壤、动植物的分布情况器等,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有着深远的关系,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各具特色,就地取材,有其独特文化历史渊源,因地制宜的服饰。

实用是服饰最基本的功能。

无论是物质生活资料极为匾乏的古代,还是物质财富较为丰富的现代,概莫能外。

每个民族由于自己所处的地域、气候、河流等地理环境的不同,因此对服饰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也就不同。

也就是说,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地理环境多种多样,民族历史就有着差异,民族服饰自然也是五彩缤纷.而在中国,更可见其辉煌。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不均,形成了全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而我国民族服饰也如同花海中的花朵,各有风姿,各有千秋,各自闪烁着光彩,散发着其独特的民族气息,民族服饰,推荐活动:xx 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活动通过对某一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研究,知道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来源,使我们更加尊重各民族。

1根据研究对象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2查找文字、图片资料,学习有关民族服饰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知识,设计研究表,制定研究计划。

3按研究计划实施调查与研究4研究之后,总结小组的研究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5完成活动报告我所在的小组选择____________民族作为研究对象为了获得民族服饰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知识,我们查阅了以下资料:经过研究,我们对该民族的服饰风格与地理环境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中国传统服饰差异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服饰差异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服饰差异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

它的功能一是遮风祛寒,二是装饰美观。

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不打上这一地区的烙印。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理环境造就了民族服饰。

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面料的型制选择,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透过这些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服饰特征,我们不仅可以对其所属民族做出大致判断,而且能够程度不同地感受到北方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以及某种神秘奇特而又难于言表的内容。

如蒙古族的粗犷豪放;哈萨克族的勇敢强壮;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的纯朴敦厚;维吾尔族的热情奔放;朝鲜族姑娘的谦恭温顺等。

中国的自然条件南北迥异: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生活在其间的北方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为生;南方湿热多雨,山地盆岭相间,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

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生活在高原草场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缝制的衣裳、裤、大氅多为光板,有的在衣领、袖口、衣裳襟、下摆镶以色布或细毛皮。

藏族和柯尔克孜族用珍贵裘皮镶边的长袍和裙子显得雍容厚实。

哈萨克族的“库普”是用驼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轻暖。

他们服装的风格是宽袍大袖、厚实庄重。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宜于植麻种棉;自织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

所用工具多十分简陋,但织物精美,花纹奇丽。

因天气湿热,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轻薄,其风格多生动活泼,式样繁多,各不雷同。

总之,风格的多种多样,不同的特点十分突出,构成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为了深入了解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本次研究性学习以北方的维吾尔族、蒙古族和南方的苗族、傣族为主要代表民族进行深入探究。

维吾尔族总述:维吾尔族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湛,其发展演变规律清楚,有些服饰款式与新疆出土衣物颇为相似。

自然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区域性关系[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赏析]

自然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区域性关系[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赏析]

自然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区域性关系[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赏析]古语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之训,可见服饰的地域性要与地理环境相适应,与生产力发展同步,所以服饰就存在历史和地理差异。

服饰作为一个复杂的物理和精神财富体系,它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深受自然条件、人文地理等因素的长期影响。

一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服饰文化是指一切与服装、鞋帽、首饰、佩饰有关的文化事项。

它大致包括服饰的起源、演变及发展史,根据不同标准做出的分类、服饰礼仪、文化功能及开发利用等。

服饰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

在自然环境等因素中,对服饰有直接影响的是气候条件,因为,气候的变化刺激人类对服饰的需求,影响服饰的起源、形式、机能、变化和设计等方面,进而影响服饰的地域变化特点。

1 鄂温克族服装款式特点的形成中国鄂温克族主要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一带,从事游牧、狩猎、饲养、农业等多种经济生产方式,居住分散。

由于这种居住分散、多种经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产生了该民族独特的传统服装款式。

这种民族服饰与中国北方其他民族的服饰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其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民族文化使鄂温克族服饰又独具一格。

鄂温克族分三个部落,即通古斯部落、索伦部落、雅库特部落,其中通古斯部落和部分索伦部落主要从事牧业,大部分索伦部落从事农业为主还同时兼营其它经济,而雅库特(敖鲁古雅)部落主要从事饲养驯鹿和狩猎。

由于这三个部落分别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从事着不同的生产活动,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

因此,三个部落的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服装服饰。

他们的服装不但反映了三个部落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也展现了鄂温克族不断流动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

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森林文化和草原文化,也体现了鄂温克族服饰上的显著特点。

鄂温克族服装款式的总体特点是宽松、肥大、斜大襟、束长腰带。

鄂温克的服装款式有农区和牧区之分。

其中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的鄂温克人特别是从事农业的鄂温克人主要以穿袍服为主,男子长袍比较素雅,女子的袍服装饰华丽,在女子袍服的袖口、下摆、门襟、开衩等部位都绣上装饰的花边;而生活在敖鲁古雅地区以饲养驯鹿为主的鄂温克人服装比较独特,男子服装以短袍为主,女子长袍多是大翻领,男女袍服都以皮制材料为主并用仿鹿皮镶边,男女皆穿皮筒靴或软靴,女软靴饰有鹿角纹;而生活在草原上以放牧为主的鄂温克人服装以蒙古式长袍最具特色,惟纹饰不同,领襟、双肩、前后胸、下摆开衩等处皆饰有云卷纹图案,男袍简练,女袍繁复,男女均系扎宽腰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一个民族服饰的形成除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民族服饰指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不同民族基于生存环境、习俗文化等的差异,其服饰的发展变化也不尽相同。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

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

总体可以概括为北边长南边短,北边宽南边窄,北边厚南边薄。

同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族服饰情感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
一:北方与南方
通过各民族服饰之间的联系的差别,可以把我国56个民族大致分为两大类:北方和南方。

总体可以概括为“北边长南边短,北边宽南边窄,北边厚南边薄”。

北方民族的服装以皮袍、长裤为主要款式,以冬装夏装有明显区别为主要特色,已普遍使用毛皮,多穿靴子而少有刺绣和饰物为
主要风格。

其原因是与牧业渔猎业及冬季寒冷的气候有关。

生活在北方草原大漠上的少数民族,因为北方地域主要以大漠戈壁、宽大盆地谷底、高原平原为主。

大漠草原特殊宏伟辽阔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北方服饰审美取向是粗犷豪迈和宽身肥袖的外观风貌。

例如: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赫哲族。

南方民族的服装都是大襟袍式,左襟大,右襟小,领、袖、襟和底边都镶有各色绸缎或珍贵皮毛,就女性而言,基本上都是短上衣和裙子。

由于南方少数民族生活环境既有崇山峻岭,又有清山水秀,所以人们的服饰具有精美细腻、轻盈飘逸、款式繁多的特点。

举个例子,仅就裙子而言,分为有褶和无褶:简裙没有褶裥上下宽窄相同。

有一句俗语“离家一里远,别是一乡风”正是由于南方特殊的地理环境,即便是同一民族,一山一勾,一村一寨的服饰民俗都有可能形成一些不同的地方。

例如:苗族,彝族,傣族。

二:北方少数民族
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

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黄土高原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

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集中且雨量大,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极易
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也因为降水不均匀,西北部为干旱区,中部为半干旱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

“我家住在黄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正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

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俄罗斯,和生活在东北鸭绿江的朝鲜少数民族兄弟的服饰,则明显的带有西亚各国以及俄罗斯和朝鲜的特色,这显然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形成的。

例如:朝鲜族一向喜欢穿素白衣服,故有 "白衣民族"之称。

对白色的偏爱,典型地反映了朝鲜族酷爱洁净的特点。

最初迁入境的垦民多以线麻自织的麻布为衣料,质地粗糙,夏季凉爽,但冬不保暖。

以后随着织布工艺技巧的不断改进,麻布越织越好,不仅纹细且少有斑点,颜色亦经漂洗由黄变白。

在相当长的时期,麻布、土布一直是朝鲜族传统服装的主要面料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扣的“裕袢”,“裕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

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穿绣花背心。

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

三:南方少数民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是汉服。

相传为黄帝发明,西周起汉服已具基本性质,到了汉朝已经全面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加之以冠,以示成年。

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季风区,雨量充足。

分布着广
泛的岩溶地貌,是喀斯特地形。

因而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之说。

所以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具特色的是侗族,由于这一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山大沟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

长期以来与世隔绝,交通不便,为了生存,他们自己纺纱织布,加工洗染,制作服饰,从而有了闻名于世的蜡染。

服饰特点则为,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

惯束腰带,包头帕。

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

这种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衣物厚实、美观、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仅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价值。

作为重要民族的傣族,由于生活在祖国的西南边疆,这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天蓝水碧,风景如画。

他们的服饰色彩艳丽,轻柔飘逸,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

女人们的裙子有摆裙,有长裙,有褶裙。

特别是傣家妇女穿的筒裙,五颜六色,美丽得像孔雀开屏,不仅好看而且合身适用。

由于这里地处边陲,过去封闭落后,观念保守,所以,很少有短裙。

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人口为藏族,他们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气温低,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因而他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长宽松,白天当衣,晚上当被。

为了生活方便不论男女都将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别在腰间。

每逢节会,欢歌四起,长空舞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