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必修3)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备课组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复习计划范文3篇

高三历史复习计划范文3篇

高三历史复习计划范文3篇高三历史复习计划范文一为赢得明年高考,历史学科取得好的成绩,经历史学科老师共同讨论,特制订20XX年高三备考计划如下:一、学情分析本届我校高三文科9个班,600多人,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

所以复习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现实,低起点,严要求,夯实知识基础,构建、完善学科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高考意识和考试能力。

二、高三历史复习目标基本目标掌握基本史实、基本线索、阶段特征等; 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比较、评价历史现象等多种学科能力;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辩证地看待问题等历史学科基本素养。

能力目标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强调解读题中信息;2、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强调链接课本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强调阐释历史的能力;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强调解决新情景问题的能力。

三、历史复习总体规划第一轮复习主要是系统复习,本轮复习从20XX年7月初到20XX年2月底结束,主要目的是夯实基础。

第二轮复习主要是专题复习,本轮复习从20XX年3月初到20XX年5月初结束,主要目的是提高能力。

第三轮复习主要是查漏补缺重点训练,本轮复习到20XX年5月中旬结束,主要目的是进行重点训练。

第四轮复习主要是综合演练、信息讲析,本轮复习到20XX年6月初结束,主要目的是拔高能力。

四、备课组对历史复习的建议第一轮复习本轮系统复习至关重要,可以说直接关系高考的成败,因此必须长时间大力度进行。

基本思路:从纵向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吃透教材,建立一个符合教材及课标要求的知识系统。

同时,尽量利用历史细节进行课堂教学,做到用“小细节”注解“大历史”。

另外,尽可能的学会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探究历史问题。

扎实有效的夯实基础。

具体做法:依据六步一循环(提前预习、课堂讲述、跟踪训练、针对讲解、单元小结、阶段评估)模式进行课时复习,提高课堂效益;优化训练过程及讲评模式,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加强规范化训练,做好考试技能的引导,保证不因规范化问题而无谓失分。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教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教案
②汉字在朝鲜半岛长期使用,在学习汉字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③古代朝鲜文化也传人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中国宫廷中就已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
2、古代日本文化
(1)神道与武士道
①古代日本人认为万物都有神灵,应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兴起
②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后裔
③12世纪幕府统治时期,武士阶层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教学重点
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成就。
教学难点
古代日本文化与美洲印第安文化。
辅助教具
希沃白板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第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过程一、古Fra bibliotek印度文化1、时代背景
(1)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2)约公元前3000年古印度文明在印度河流域兴起
高二历史课时教学教案(首页)
学科:历史主备人:任课教师:
周次
第周
教学时间
课题
5.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型
教学目标
1.理解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作为主要区域文化各有特色,培养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素养
2.理解世界文化在交流传播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培养运用唯物史观辩证评价问题的能力
3.分析16世纪以后美洲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被毁灭的原因,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感悟民族文化具有民族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四、大洋洲文化(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南太平洋的岛屿)
1、整体:在新航路开辟前大洋洲各地相互隔离,发展水平较低,主要使用石器或木制工具

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一、工作目标1.常规目标:按照学部和年级组的的要求,结合本组实际,在充分保证课堂质量的前提下及时高效完成复习课教授任务;立足学情,注重教学的层次性、针对性,积极开展“少教多学”高效课堂的研讨活动。

2.学期目标:完成一轮复习任务,迎接南京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二、背景分析1. 高三年级共有文科班3个,其中强化班1个。

学生层次丰富,学习态度、能力等差距较大,高考压力大。

2. 高二下学期已开始第一轮复习,完成了必修一1-7单元,但与兄弟学校复习进度相比差距较大。

三、工作思路开学前参加南京市高三教师培训,了解到最新高考试卷和今后高考走向,针对本校历史学科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制定相应对策:1、集体备课: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规定主题,针对每一课重、难点、核心概念、前一阶段师生的疑惑,共同研讨,形成二次备课制度。

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课后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2、狠抓基础知识落实,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注意理清基本概念线索基本结论以及阶段性特征。

回归课本,注重对知识的查漏补缺。

掌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联系。

整合知识模块,多角度思维,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

3、提高试卷评讲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每次训练做到有练必批、有练必评。

让学生在训练中感悟命题的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评讲后的追踪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切实提高综合训练的效率。

同时对典型错题滚动训练。

4、扎实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文科班整体水平。

四、工作重点1、团结协作,集体发力,构造精品团队。

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组内的老师要经常沟通,资源共享,推磨听课,共商大计。

开学初,备课组老师共同研讨工作计划,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导方案来贯彻实施。

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做好分工合作和交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

坚持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各种大型的教研活动,都表现出强烈的团队意识,集众人智慧,展个人才华,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一)内容1.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1)欧洲经济的发展:1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2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3农业技术的改进。

(2)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1欧洲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2佛罗伦萨的手工工场。

3商业资本的作用。

4资本主义在工业中发展的三个阶段。

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侵略(1)新航路的开辟: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西欧诸国的早期殖民侵略:1葡萄牙的殖民侵略。

2西班牙的殖民侵略。

3欧洲殖民者掠夺的结果。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意大利的文艺复兴:1文艺复兴的背景。

2人文主义。

3最早的代表人物:但丁和乔托。

4早期的代表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5全盛时期的“美术三杰”。

⑥马基雅维利。

(2)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1德意志的伊拉斯谟。

2英国的莫尔和莎士比亚。

3法国的拉伯雷。

4西班牙的塞万提斯。

(3)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1哥白尼和“太阳中心说”。

2开普勒和伽利略。

3数学、物理学、生理学、医学的发展。

4布鲁诺和弗兰西斯·培根。

(4)西欧的宗教改革:1德意志马丁·路德改革。

2加尔文和瑞士宗教改革。

3法国的宗教战争。

4英国宗教改革。

5西欧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1)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定型时期的历史。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工场手工业时期开始的。

随着15、16世纪欧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出现,以后扩大到西欧。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本质特点就是雇佣关系。

尽管商品、货币经济到了封建制度晚期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在它们转化为资本之前,仍属于封建性经济。

只有当一些人利用手中的财富购买别人的劳动力,即将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并且将已积累的货币、原料以及生产工具转化为资本,使用购买的劳动力增值财富时,才会产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第7课启蒙运动课程模块及章节:必修3第二单元教师二次备课备课时间:学科:历史备课组:高二主备教师:备课组长:组员:教学背景分析(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掌握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但是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于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教权主义的斗争成为了时代的要求,一场思想上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首先在英国兴起。

②18世纪的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出现了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他们崇尚理性,号召人们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③在法国的影响下,欧洲大陆很多国家都兴起了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并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学情分析:前面两节课讲过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内容作为基础,连接启蒙运动的内容,比较好过度。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性、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康德及启蒙运动的影响;(2)理解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分析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3)认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反作用。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用表格法掌握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2)运用比较法加深对启蒙思想家观点共性和个性的认识。

(3)运用比较法对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和形态上的反映”;(2)学习启蒙思想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与抱负;(3)通过法国启蒙思想产生的巨大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2023年高三历史备课组教学计划七篇

2023年高三历史备课组教学计划七篇

2023年高三历史备课组教学计划七篇高三历史备课组教学计划篇1一、教学任务根据上学期第一轮复习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再进行两轮复习,巩固各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同时加强综合训练,实行每周一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考能力,高三历史备课组教学计划。

二、情况分析:本届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

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三、总体措施第二阶段,即完成各知识点专题的教学和第二轮复习(“二模”之前),巩固其考点,并进行针对性练习;后阶段加强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

第三阶段,即第三轮复习(高考之前),查漏补缺,挖掘潜能,深化知识,其它教案《高三历史备课组教学计划》。

四、教学要求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新课程,不断关注高考动态,扎扎实实抓好本届高三历史复习工作。

统一复习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各项评析工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力求完成各项指标。

五、教学安排㈠ .2.24~.4月底(第二轮复习)⒈完成章节复习和专题复习,对知识点按章节体系、专题体系进行系统复习,并注重进行综合测试,巩固学生所掌握的考试要点。

2.做好高考综合练习卷以及历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熟悉“高考模式”。

3. 进行个别辅导,提高优秀生的成绩及班级整体实力。

㈡ .5.1~高考前(第三轮复习)⒈全面复习巩固,完善知识体系,把握高考思路。

⒉查漏补缺(集中指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挖掘学生潜能。

3.进行各种综合能力测试,加强学生对高考的适应性。

高三历史备课组教学计划篇2一、教学指导思想高三历史教学要面向高考,在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要求的过程中,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考察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历史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学以致用。

2023年 高三历史备课组命题双向细目表(彭国如部分)

2023年 高三历史备课组命题双向细目表(彭国如部分)
民族国家
创新性
水平4
13
中世纪
学习情境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英国近代化
基础性
水平2
14
19世纪中后期
学习情境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美国工业化
创新性
水平3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家国情怀
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民国人口发展
新中国的人口政策
综合性
水平3
19-2
综合性
水平3
20
世界史
学习情境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究历史事物、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国际秩序
创新性
水平4
2023年高三历史备课组命制试题双向细目表
揭西县河婆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2023年6月26日
备注:1、情境分类: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
2、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探究能力
4、必备知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5、考查要求: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题号
历史分期
考查载体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学业水平
具体情境
核心素养
关键能力
必备知识
1
先秦
学习情境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最新历史的复习计划

最新历史的复习计划

历史的复习计划为进一步搞好高三历史复习工作,充分利用最后一个学期的时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复习质量,努力提升学生的高考成绩,高三历史组全体教师根据高三文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学期历次月考、统考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往届高三备考经验,特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解题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扎实抓好专题教学,加强学法指导,坚持高效训练,力争我校在20xx年高考中历史学科取得理想成绩,为我校文综整体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题复习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深化和提高,通过合理设置专题,对历史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与阶段特征相联系,总体上构建立体知识体系,依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学生在一轮复习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知识记忆、回答问题的基本能力、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存在问题。

我校高三文科共有6个教学班,文科学生基础较差。

在上学期历次月考、统考中文科班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如:基础知识不牢固,知识迁移能力差,审题不清,缺乏解题方法,书写不够规范等。

当然也反映了教师自身教学的问题,如: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普遍性不够,课堂教学中的针对性不够,尤其是落实不到位。

要想在20xx年的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我们任重而道远,学生基础需进一步加强,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三、专题复习基本思路1.继续研究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第一,形式小而灵活,视野宽阔;第二,注重对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考查,以史料创设新情境考查三维目标;第三,呈现出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点”为核心内容的价值取向;第四,联系实际,不回避热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2.提防专题复习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专题划分不科学,大而空;二是流于重复教学,只简单整合或概括,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三是过多注重教师讲解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讲与练脱节;四是搞“题海战术”,“就事论事,就题论题”;五是不能正确处理专题资料与课本的关系,“抓了专题丢了课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出现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上:“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逐渐下移,出现私人讲学。

2、意义:
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②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儒家思想
1、春秋:形成——孔子 (思想的核心:仁)“至圣”鲁国人
(1)、政治: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2)、教育、文化:
私学的创办者,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局面。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整理《春秋》《诗》《书》《礼》《乐》《易》并称“六经”。

2、战国:发展——孟子、荀子
(1)、孟子被称为"亚圣"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儒家思想集大成者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看到人民力量巨大,提出“君舟民水”.
主张“性恶论",通过学习法治,使小人变成君子。

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3、秦:遭到打击(焚书坑儒)
(1)、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2)、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被称为“灭学之祸”;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4、西汉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①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启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③兴办太学,学习儒家经典,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春秋繁露》
①思想来源: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②思想主张:
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

针对土地兼并和百姓生活困顿,进一步发挥仁政思想,提出限田、薄敛、省役主张,
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董仲舒主张适应汉武帝大一统需要所以被采纳。

(3)、评价:
积极:儒学地位上升,成正统思想,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
化进步有积极意义。

消极: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5、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挑战,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发展
6、隋唐时期提出"三教合归儒",使儒学得到新的发展。

表现:唐太宗在孔子庙堂建立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宣父",校订五经即《五经正义》,儒家经典有了标准读本;少数民族王公子弟及留学人员也研习儒学〈有利于维护秩序,维护统治〉。

7、宋明:理学阶段——客观维心主义
(1)、理学含义: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

(2)、二程的思想观点:(北宋)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3)、朱熹:(南宋)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理气论”
认为理和气是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主张理先而气后,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

②"心性论",
认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人们应克制自己的情感,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4)明朝发展:心学——主观维心主义
王阳明——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号称"心学",更多的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心即理,宣扬"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认为人心是万物的本原;
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进一步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
8、明清之际:质疑、批判中发展(反传统的思想家)
(1)、“离经叛道”的李贽:反正统意识
(思想主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有力抨击封建社会传统观念。

(评价)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2)、三大进步思想家
①出现的社会背景
政治:封建君主专制逐步达到顶峰,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②人物及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2)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批判继承传统儒家思想,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3)、评价: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主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难点分析
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原因?
政治上“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权大体定型;
董仲舒改造儒学,使之更符合统治者的要求(核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2、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条件
(1)经济因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统治者的法制思想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4)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综上所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时期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和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有为思想批判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