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特征

合集下载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相关生物 引起种群 密度改变
怎样调查种群密度呢?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小, 个体较大的种群时。
(2)估算法: ①样方法 ②标志重捕法
①样方法
适用范围:多用于植物、活动能力弱的动 物。
如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 虫的密度等。
解:N:39=34:15
N=(34×39)/15=88只
调查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调查期限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会发 生个体的出生和死亡,增加迁入和迁出的可 能性;过短会影响标志个体的均匀分布。
② 标志方法要合理。标志物既不能影 响动物的活动性,也不能过分鲜艳;标志物 不能易丢失。
课堂小结 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样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1、取样方法:没有确定的位置,要做 到随机取样。
2、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 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
3、样方的数量:相对多一些较好,样 方数量越多,统计的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例:选取1m2山地,计算蒲公英为20 棵,则该样方的蒲公英密度为20/1=20 (棵/m2)
小练习
例:某同学在狼牙山调查某种蝶类幼虫的 种群密度,得出5个样方(样方面积为1hm2) 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8、8、9只。那么, 该同学该怎样计算该种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单 位:只/hm2)?
N=(4+6+8+8+9)/5=7只/hm2
探究
1.调查时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
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 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 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种群密度一般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很高
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条件下差 异很大

种群的特征(课件)

种群的特征(课件)

种群密度 2.调查方法: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表示方法: ①小范围的水生生 物——单位体积
②大范围及陆生生物— —单位面积
问题探讨
怎样估算这块 草地中蒲公英 的数量(用★ 表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的基本特征

准备
确定调 查对象
确定样方
①点状取样法
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如图A,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 可用此法取样。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 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等距取样法
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如图B,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 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 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例如,长条形的总体为100 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样 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 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 m的前
2.均匀分布
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 均匀的间距。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 内个体之间的竞争。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 (树冠)和土壤中营养(根际),沙漠中植物为竞 争水分都能导致均匀分布。虫害或种内竞争发生时 也可造成种群个体的均匀分布。地形或土壤物理性 状呈均匀分布等客观因素或人为的作用,都能导致 种群的均匀分布。均匀分布在自然种群中极其罕见, 而人工栽培的种群(如农田、人工林),由于人为 保持其株距和行距一定则常呈均匀分布。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在一定时间和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叫种群。
注意:
① 一定的自然区域 ② 同种生物 ③ 全部个体
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eg:养鱼池中每立方米的水体中非洲鲫鱼的数量, 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等。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1 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准备
确定调 查对象
确定样方
计 数
计算种 群密度
②12 ④11

种群的特征课件

种群的特征课件

种群的特征课件一、引言种群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一物种个体所构成的总体。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种群结构、种群动态和种群分布等方面。

通过研究种群的特征,我们可以了解物种的生存状况、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以及种群的分布规律,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种群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数量特征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生存状况和资源利用效率。

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食物资源、栖息地质量、环境条件等。

种群密度的变化可以影响种群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种群结构种群结构是指种群中不同年龄、性别、大小等个体组成的比例和分布。

种群结构对于种群的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种群的生殖力和生存力。

种群结构的变化可能受到环境变化、资源利用、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结构,我们可以了解种群的生殖策略、生存策略和适应能力。

四、种群动态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种群动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种群的生存状况、数量变化趋势和生态功能。

种群动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率和迁移率等。

种群动态的变化可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动态,我们可以预测种群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五、种群分布种群分布是指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种群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资源分布、种群密度等。

种群分布的变化可能对种群的生存和繁殖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分布,我们可以了解种群的适应能力和生态位。

种群分布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生境需求,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六、结论种群的特征是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种群密度、种群结构、种群动态和种群分布等方面都是种群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种群的特征,我们可以了解物种的生存状况、数量变化趋势和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

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

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
(一)数量特征
这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

种群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其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继而又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从而形成种群动态。

(二)空间特征
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其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可分为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此外,在地理范围内分布还形成地理分布。

(三)遗传特征
既然种群是同种的个体集合,那么,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但不同的地理种群存在着基因差异。

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世代传递,在进化过程中通过改变基因频率以适应环境的不断改变。

(四)系统特征
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

它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也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系统。

因此,应从系统的角度,通过研究种群内在的因子,以及生境内各种环境因子与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机制与规律。

3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3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本次课的重点1 种群的动态2 种群的统计学3 种群增长模型4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5 种群调节第一节种群的概念和特征population来自拉丁语,我国生态学家译为种群.它是在一定时间内,分布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自然组成的生物系统。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

种群数量的大小受四个基本参数的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空间分布特征:种群内部个体是聚群分布、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地理分布.3、遗传特征:由基因库决定的种群遗传学和进化生态学特点。

出生率出生率常分为最大出生率(naximum natlity)和实际出生率(realizednatality)最大出生率:是在理想条件下即无任何生态因子限制,繁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产生新个体的理论上最大数量。

实际出生率:表示种群在某个真实的或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的增长.它随种群的组成和大小,物理环境条件而变化的。

死亡率是在一定时间内死亡个体的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

死亡率也分为最低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和实际死亡率(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 mortality)最低死亡率:是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中的个体都是因年老而死亡,即动物都活到了生理寿命(physiological longeritg)后才死亡。

实际死亡率:在某特定条件下丧失的个体数,随种群状况和环境条件而改变的.迁入和迁出迁入(immxigration)和迁出(emigration)也是种群变动的两个主要因子,它描述各地方种群之间进行基因交流的生态过程。

第二节种群的动态是研究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它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种群动态包括:(1)种群的数量或密度。

(2)种群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

(3)种群的分布。

(4)种群调节.一、种群的密度和分布种群数量常用密度表示。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种群及其基本特征名词解释1、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他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3、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4、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成群分布。

5、最大出生率:是指理想条件下中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特定年龄出生率: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

6、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7、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上到下表示不同的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

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8、生命表:用来呈现和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称为静态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加入了mx栏,即同生群平均每存活个体在该年龄期内所产后代数,这样的生命表称为综合生命表。

9、同生群: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一组个体称为同生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

10、生命期望: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天数。

11、净增殖率(R0):存活率lx与生殖率mx相乘,并累加起来,即得净增殖率。

12、K-因子分析:根据连续观察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ktotal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K-因子分析。

种群特征

种群特征

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一、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

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 2.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概念: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

是种群的特征。

特点: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不一样;同一物种不同环境条件下也不一样。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内的数量。

调查方法: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法。

(1)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___________法,简要写出该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步骤:①准备、确定调查对象②注意: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见的取样方法有:取样法取样法样方大小:一般以(填形状)为宜,若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做好记录计数原则:方框内+相邻两边上(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④计算种群密度:取各样方的值。

种群密度=(N1+N2+N3+N4+…+N n)/n本方法的适用范围:(2)如果调查某麦田中田鼠种群密度,应用__________法。

注意问题:a.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对动物的寿命和行为不会产生伤害;b.标志物不能醒目,不能影响被标志动物正常的生活;c.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期内不能脱落;d.在调查期内应该没有太多个体出生与死亡,同时也没有太多的个体的迁入与迁出。

计算方法: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为M,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为m,则 N:M=n:m,可得:所以本方法的使用条件:①标志个体在种群中分布均匀,机会与未标志个体被捕相等②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或死亡及迁入或迁出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
案例三:
目前我国新生儿男女比 例约为120:100,远超国际认同的最高警 戒107:100。除此之外,老龄化也让人口 数居高不下。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 作用: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
年龄的三个阶段: 幼年(尚无生殖能力) 成年(有生殖能力的) 老年(丧失生殖能力)
可得:N= n(重捕个体数) M(总标志数) m(重捕中标志数)
某生态学家想调查可可西里藏羚羊数 量,给其中1000只戴上项圈后放回, 一段时间后,待种群内个体混匀后, 随机抽取其中的80只,发现戴项圈的 有5只,则藏羚羊种群数量大概为?
由N:M=n:m ,N:1000=80:5
得:N=16000
种群的特征
种群:
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总和。 如:一片草地上所有的斑马。
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C )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 B.校园内的所有乔木 C.一个池塘里所有的鲤鱼 D.菜市场中的所有白菜
关键词:一定(自然)区域 同种生物 全部个体
多选:关于种群,正确的(ABD)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年龄组成的类型:
老 成年 幼年
年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年龄的组成 幼多老少 比例适中 幼少老多
出生死亡率 >


种群的密度
种群个体数
表示: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问: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 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衰退 型的呢?
不一定,种群数量不只受年龄组成影 响,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食物、天 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B.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单位 C.种群是指某一地域的同种生物所有成
熟个体的总和
D.组成种群的每个有机体都需要有一定 的空间,进行繁殖和生长
种群:
种群不是同种个体简单相加,个体之 间必然有特殊关联(相互交配)。
所以种群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种群 具有区别于单独个体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种群有的,但个体没有的特征。 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会改变吗?
种群密度是会变化的!
物种个体大小—个体大的种群密度低。 生存资源供给—资源丰富区种群密度高。 周期性的变化—蚊子密度夏天高冬天低。 外来因素干扰—洒农药后害虫密度下降。 天敌数量变化—如猫增多鼠密度下降。 偶然外界因素—如流行病、水/旱灾等。
案例一:
在计划生育实施之前,
种群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
案例二:
有数据统计,沿海地区 某些城市连续几年出生率<死亡率,而
人口数量却在增加。
(三)迁入率与迁出率
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 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如:1978年深圳平均每10万人口中就 有2.5万来自其他地区,迁入率=25%
作用: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我国人口增加速度非常快,为什么呢?
(二)出生率与死亡率
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 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如: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口出生 1862个孩子,该年度出生率=1.862%
作用: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根本原因。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
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但现在人口仍处 于增长高峰期,是什么原因?
性别比例
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相当型 ♀多♂少型 ♀少♂多型
性别比例的意义: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 不合理 的性别比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 种群密度下降。
应用:控制虫害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破坏害 虫种群正常性别比例,雌性个体不能 交配,种群密度下降, 达到杀虫效果。
种群各数量 改变
实施关键:随机抽取,样本数量足够 大,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使用范围:不运动,活动范围小,多 用于植物、昆虫卵、蚜虫 、跳蝻的密度等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记数方法:
总数= 样方内个体数 + 相邻两边个体数 遵循规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蒲公英其他植物ຫໍສະໝຸດ 如何调查一片草原上绵羊的种群密度?
(2)标志重捕法:
直接反映种群的大小。
大范围的陆生生物—单位面积 小范围及水生生物—单位体积 单位:个/m2、个/m3等。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直接计数法
如:调查萍中大熊猫的密度。
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 估算法(抽样调查法) 如: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 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个体数 ,求得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 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标志重捕法的注意问题:
标志物对动物寿命不会产生伤害;
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志 动物正常的生活;
标志物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 查期内不能脱落;
调查期内应该没有太多个体的出生/死亡 ,也没有太多个体的迁入/迁出。
标志个体与其他个体混合充分后重捕。
鸟类的环志
研究种群密度的意义:
是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 1.大体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2.害虫防治,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
种群的空间特征
怎样控制害虫数量,
以防止虫灾发生?
种群研究核心: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捕多少,既不资源枯
竭,又使资源充分利用?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一)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空间内(面积或体积)的
个体数;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改变
特征间关系 出生率、死亡率
直接 决定
种群
研究 核心
种群数量
首要 特征
种群密度
影响
直接 决定
迁入迁出
性别比例
间接影响
预测变化
年龄组成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易错点:种群密度受什么影响?
内因:种群本身的一些特征,如出生率和死
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的因素,年龄组成与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 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外因:食物、空间、天敌、气候、
疾病等外部因素通过影响出生率 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二、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 置状态或布局。












Thank you
在被调查种群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 份个体 ,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 境,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捕,根据重捕 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数比例, 来估计种群密度。
使用范围:活动能力强,范围比较大 的动物
步骤:
设某种群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的个体为M,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 ,其中被标记的为m,则 N:M=n: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