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及评析一、谈话导入(背景:去年于老师曾给本班执教过一课《卜算子·咏梅》)师:同学们,咱们是老朋友啦,五年级时我们一起学习过一课,你们还记得吗?(同学们纷纷举手)谁来背一背?(指一名学生背《卜算子·咏梅》)二、疏通课文师:你们真不简单,这两首词我们学过一年多了,你们还记得这么清楚。
(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
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注视屏幕。
)今天这篇课文你发现与我们上次学的有什么不同?生:这是一篇古文。
师: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生:古文比现代文简洁。
生:像古诗一样凝练。
生:故事有趣,但不好读。
师:同学们,学好古文能增长很多知识。
我们不但要把唐诗、宋词、元曲学好,还要学一些文言文。
于老师小时候上学没学好古文,至今还感到遗憾。
【评析: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是于老师的教学艺术之一。
他真诚感人的话语是那么打动人心,不仅是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会产生学习的渴望。
】师:(于老师把目光转向大屏幕)谁愿意把大屏幕上的古文读一读?(生纷纷举手,师指一生读。
发现有一个地方断句含糊,又指一生读。
第二个学生读得很好。
)同学们要注意啊,梁国是一个地方。
(于老师一边读文,一边指导学生断句,反复示范文中人物对话。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大声读。
(生读完一句,于老师再指导,再示范,让这位学生读,直到读完。
)很好,太棒了。
完全正确。
再请一位同学读。
“你读,要超过女同学啊。
”(像指导女同学一样,再指导第一句。
待读完一句,让全体同学一起读第一句。
再让男同学接读。
)师:不错。
请坐下。
再听我读一遍。
现在你们都不要看书,看于老师的脸。
(于老师一边读,一边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
)“杨氏之子”。
“子”是个小男孩,读的时候,心情是轻松的,是高兴的,要好玩。
因为是小孩的事。
(于老师又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课文。
)【评析: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任何好课都必须以此为基础。
于老师的课之所以扎实,就是因为他真心为学生,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特等奖教案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特等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杨氏之子的故事情节和主题;2.掌握杨氏之子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4.培养学生对人生价值观和家庭伦理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音乐播放:播放一段温馨的家庭音乐,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2.问答:询问学生是否有过自己做父母的经历并谈谈感受。
二、教学主体(30分钟)1.故事讲述: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述《杨氏之子》的故事情节,并强调故事中的主题。
2.扩展词汇:板书关键词汇和短语,如“奉献”、“家庭伦理”、“责任”等,并解释每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3.阅读理解:将故事分段,让学生阅读每一段落并回答相关的问题,检测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对关键词汇的运用能力。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b.你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c.如果你是杨氏之子,你会如何处理这个困境?d.家庭伦理对你来说有多重要?有什么实际行动可以去落实家庭伦理?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并鼓励其他小组成员提问或发表意见。
三、扩展活动(10分钟)1.写作练习:提供以下写作题目供学生选择一个展开写作:a.你的父母对你有何期望?b.你如何理解“家和万事兴”这句话?c.你在家庭中扮演着什么角色?d.你觉得孝顺的表现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让学生用15分钟时间写作,并鼓励他们彼此分享自己的作品。
2.表演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故事情节,编写剧本,并表演给全班同学观看。
鼓励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与之前的学习进行对比。
2.针对教学目标,提问学生在本节课中有何收获,并帮助他们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作业:1.完成写作练习,并交给老师;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多地运用了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讨论和表演中能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一、导入:
课前复习《陋室铭》、《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学生平日里背诵积累的古诗文。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杨氏之子》。
1、板书读课题
师:请看老师板书
生:齐读课题
师提出质疑:谁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
带着理解,再读课题。
(师领读,读出停顿)
2、了解资料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杨氏之子》出自哪本书,是谁写的吗?
生谈
出示:《世说新语》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请大家翻开课文48页,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生读(纠正字音)
2、学习生字
师:这是本节课要求我们认识的生字,你都认识吗?
出示:惠曰禽
师:惠是什么意思?
生:同“慧”,聪明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
师:借助文言文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板书:借助注释
师:出示曰这个字是什么?
生:曰,是说的意思。
师:我们假期中看过《论语》,里面有很多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曰字的意思就是?
生:说的意思。
师:这个字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很像?
完整的内容请浏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1《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21杨氏之子名师教学片段实录◆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教学重点)师:这篇文言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生:我知道,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来写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这句话告诉我们,杨氏之子非常聪明,而后面的人物对话就具体写了杨氏之子的聪明之处。
师:“非常聪明”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生:我是从“甚聪惠”这几个字读出来的。
师:能具体说一下吧?生:“甚”是“非常”的意思,“惠”是“聪明”的意思。
所以“甚聪惠”就可以理解为“非常聪明”。
师:大家对他的解释满意吗?此处是否应有掌声?(生鼓掌)师:我发现了,你很会学习,能结合书下注释来理解古文的意思,希望大家也能像他这样学习。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课文哪里具体写了杨氏之子的聪明?(各小组合作研讨“对话”部分)生1:我们小组成员认为,从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就是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这里由孔君平的“孔”姓联想到了孔雀。
他是一语双关,回应了孔君平的话。
生2:我来补充。
当孩子端来杨梅时,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
”他这句话暗指杨梅就是杨家的水果。
而聪明的孩子及时听出了孔君平话里的话,并及时作出了回应。
师:其他小组,你们是怎么体会的?你们有哪些独到的见解?生3:杨家小儿的回答言语巧妙,反应敏捷。
大家看,如果这个孩子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虽然也表达了他的言外之意,但显得力度不足。
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反唇相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不仅巧妙,而且有力。
师:你很有想法!大家觉得是这样吗?生(齐):是。
师:那让我们再设想一下,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应呢?生1:啊!这孩子小小年纪竟能听出我的言外之意,真聪明啊!生2:我觉得,孔君平会无言以对。
他完全没有料到孩子会这样回答他,而且这样的回答也做到了无懈可击。
师:这也验证了“甚聪惠”这层意思。
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谁愿意用你的声音读出孩子的聪明。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同学们在前几节课中学到了两首写小孩子的古诗,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刚才,我们背的都是古诗。
古诗语言简短,但是意韵丰富,诵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导入新课1.古人写的诗叫古诗,那古人写的文章叫——古文。
古文又叫文言文,它语句简短,字词的意思与我们现在的语言文字差别也很大。
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一起去学一篇文言文,去认识一个聪慧的小孩。
板书课题。
读一读课题(生读)杨氏之子。
2.谁知道课题的意思?“氏”指的是(姓氏)。
这里的“之”指的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老师姓刘,在古代就称作——那你就是—()之子二、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理解句子意思1、学习文言文,朗读很重要,你们会读吗?先请大家打开课本48页,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板书:读)2、指名读。
第一次读就读得字正腔圆,真了不起。
正音:“为、应”。
3、听老师读。
听老师怎么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
出示课文,生自由反复读读。
男生读,注意了停顿,如果能用气息把词语连起来会更有古文的味道,齐读。
4、大家读得很好。
怎样学好文言文呢?常用的一个方法是借助书中的注释和工具书(板书),把文言文的字词变成一句一句的话来理解。
(课件)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说的方法自学课文。
要求 1.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情?2.逐字逐句地理解课文。
三、出示填空,检查自学情况1.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文章主要讲了杨家小儿才()岁,是个()的孩子。
21《杨氏之子》部编市级公开课教学实录(五下)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师:这一节课,我们共同走进第八单元,本单元以风趣与幽默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还编排了《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习作《漫画的启示》及语文园地,相信学完这一单元,会进一步提升你们的语言品鉴能力,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杨氏之子》。
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看注释,可以知道《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同学们还记得吗?四年级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梨》也是选自这本书。
出示课件:《世说新语》由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人编写,又名《世说》,魏晋轶事小说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先驱。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1、提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交流(1)读准字音课件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下面请你跟老师一起读一读,特别注意文中标红的几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对了吗?师:你认为有哪些字音容易读错,需要跟大家提醒一下:生:“诣”读(yì),不能读(zǐ);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式来辨析:诣(造诣)旨(圣旨);生:“为设果”中的“为”读“wèi”,“应声”的“应”读“yìng”。
生:“禽”是前鼻音,读(qín)。
通过查字典,我们知道文中的“禽”是指鸟类。
师:好了,同学们,你们再试着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字音都读准了。
师:字音读准了,还要把句子读通顺,请同学们开始读吧。
生:自由朗读(2)读通句子师:你能把课文读通顺了吧?文言文是很讲究节奏的,要想读出节奏就要有合适的停顿,下面请你再来朗读课文,注意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一些,注意读好句子中的停顿,尝试读流畅,老师与你们三分钟时间。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课堂实录(含反思)

《杨氏之子》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愿意听故事吗?请看大屏幕,认真听故事:(大屏幕)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
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
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
”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同学们,听懂了这个故事吗?能说说你的理解吗?看来你们都听懂了这个故事。
罗斯福虽然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2、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中外流传的很多。
我国古代就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
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认识这个聪慧的孩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板书)3、请大家齐读课题。
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吗?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二、初读了解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吧。
老师最喜欢读书姿势标准的同学。
开始读吧。
生自由小声初读课文2、同学们,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吗?生畅谈。
3、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和节奏,请看大屏幕。
先听老师读好吗?谁愿意给老师点评。
4、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摇头晃脑,甚至连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你们愿意这样试一试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
5、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
(自由读、指生读、同桌读、集体读)三、理解学文1、《杨氏之子》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我们先来看一下根据课文改变的动画片好吗?看完动画片,觉得怎样?2、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聪慧的杨氏之子交朋友吧!先看这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
它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
全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历史先贤,感受言语智慧。
教学目标:1. 运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读通文本,争取当堂背诵。
2. 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读懂古文,欣赏文言语句的表达艺术。
3. 充分展开对话,聚焦高阶思维,理解杨氏之子对答的机智。
4.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1.充分展开对话,聚焦高阶思维,理解杨氏之子对答的机智。
2.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释题活读,感受文言趣味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古时候一位孩子,他就是——读题“杨氏之子”,齐读课题。
杨氏之子的“之”是什么意思?那么杨氏之子就是指谁家的孩子?2.学以致用,你们能这样称呼自己吗?你们会这样介绍同学、老师和家人吗?【设计意图:由于孩子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是有距离的,不是很熟悉文言的表述的。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的文言特点,理解课题关键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仿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解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读准节奏,体味文言味道学生自渎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解决文中的两个多音字(1)“为设果”的“为”读第四声为谁准备水果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
(2)“儿应声答曰”的“应”读第四声3.读好文言文,还得读准节奏,刚刚听大家读的时候,发现这两句话读得不准确。
怎么读?(1)孔指以示儿曰(谁指着什么给谁看?读正确节奏)孔/指以示儿/曰(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理解“家禽”为家里的鸟,从而读懂节奏)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放入文中同桌之间互读,看看是否能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师:我姓姚,大家可以叫我姚老师,姚老师的儿子也姓姚,可以说他是姚氏之子。
指着一位学生:你姓什么,可以叫什么?
生1:我姓杨,可以叫杨氏之子。
生2:我姓赵,可以叫赵氏之子。
生3:我姓李,可以叫李氏之子(女)。
师:子代表儿子,女代表女儿。
师: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位——板书:杨氏之子,一起读题。
(生齐读题目)什么意思,谁来说?
生:杨家的儿子。
师:“之”在古文中一般解释为什么?
生:的。
师:我们今天学的是一篇古文,学习古文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下面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第10课,读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自由大声读课文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读通了没有?继续读。
师:好,谁来试试,这位同学你来。
一女生站起来读。
师;读得怎么样?不仅很正确,有一个字,“孔君平诣”的“诣”好几个同学不认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得很好。
有谁能超过他?
另一男生站起来读。
师:你也很流畅,如果再慢一点儿会更好。
师:古人喜欢吟诵,今天老师也来吟诵此文,师范读。
师:我和大家读得有什么不一样?
生1:字与字之间有停顿。
生2:读得更慢。
师:什么地方更慢了?你听出来了吗?特别是哪个地方?
生:“甚”字后面。
师;还有吗?
生:“家”后面停顿了。
师;刚才两位同学怎么读的?
生:比较慢。
师:老师怎么读的?为什么这样读?
生:老师读得很有味道,很像古人曰那样。
师;读古文要注意停顿。
师范读最后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让我们学着老师的样子,有滋有味地读读全文。
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有滋有味地读了起来。
师:老师再请同学来读。
一女生站起来读。
师: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特别是刚才强调的停顿之处,读得怎么样?
一男生站起来读。
师:你很注意停顿,但有一处不太正确,“孔君平诣其父”,谁来读正确?
又一女生站起来读。
师:好!一起读一遍。
师;真不错,刚刚接触古文就能读得这么流畅,这么好。
像这样的古文可以怎么
来读懂它?
生1:我们可以通过正文下面的注释来读懂它。
师:看下面的注释,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还有吗?
生2:开可以看词语手册。
师;查资料。
生3:平时多看看古文版的书。
师;注意积累。
生4:如果你前面知道的话,就联系上下文。
师;你听说过这样的话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老师给你们介绍一种方法,出示:——
师:如果你有什么字、词、句不懂,可以在旁边做个记号。
(师巡视指导)
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方法自由读文学习。
师;课文意思大致读懂了吗?每句话的意思明白了吗?
师:既然读了,咱们就不说了。
你读了课文,觉得杨氏子这人如何?孔君平拜访的是杨氏子吗?
生1: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生2:他的确是像课文里说的那样,是聪慧。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直接写出了杨氏子“甚聪慧”?(板书:甚聪慧)一起读这一句。
(生齐读。
)
师:“甚”就是——
生:很。
师:“聪慧”就是——
生:聪明。
师:对,参考下面的注释,“聪慧”就是聪明的意思,谁来读读这句?
指名一女生读。
师:你突出了“甚”字,非常聪明。
再指两名学生读——齐读
师:杨氏子甚聪慧,从哪儿感受到?想一想,找一找,找到后同桌交流。
学生自由读文后,有的做记号,有的同桌交流(师巡视)。
师:你找到了哪里?从什么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慧?
生:从他们的对话当中。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师:你找到了他们的对话。
为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杨氏子甚聪慧?
生:这两个普通的一问一答中,其实可以看出孔君平的话带有讽刺的意味。
因为杨梅里带头是个杨,而孔雀带头是个孔。
师:你理解了吗?孔平君为什么要指着果子说:“此是君家果”?
生:因为当时桌上有很多果子,这是为了讽刺这个杨氏。
师: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是为了讽刺杨氏子吗?
师:孔君平来拜见杨氏,杨氏不在,杨氏子出来招待,孔君平为什么说:“此是君家果”?师:杨氏子会讽刺孔君平吗?
生:招待客人摆水果本来就是人之常情嘛。
师:杨氏子的回答抓住了话里的规律,有些同学对这句话的意思不太理解,“杨家果”是杨家种的果子,孔家禽是孔家的鸟吗?
生1:肯是在测这个小孩聪不聪明。
生2:可能是逗逗这个小孩。
生3:可能是开个玩笑。
师:明白了这意思,你想一想,为什么姚老师要在这一处停顿?
师:孔君平的话与杨氏子的回答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自由读对话部分。
生:从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鸟。
师:孔君平不是说杨梅是杨家果吗?为什么杨氏子说他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家鸟呢?
生:如果说孩子说“此是孔家禽”来回答他就太没礼貌了。
师:“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会生气。
在这时候,会巧妙地说话,就是甚聪慧。
师:如果我是孔君平,我说:“此是杨家果”。
你怎么回答?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师:谁还想来读?
请多名学生读。
师:现在我不是孔君平,我是毛君平,你会怎么说?
生1:未闻毛毛虫是夫子家虫。
生2:未闻毛竹是夫子家竹。
师:如果我姓李,谁来与我对话?
生3:未闻李四光是夫子家仆。
生4: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师:从对话中,我们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慧,还从哪儿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慧?
生:他说“儿应声答曰”就是说很快地答出。
师:“应声”是什么意思?
生:很快地。
师:这么妙的回答他脱口而出。
现在我是孔君平,咱们来对话。
师——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课前老师查了资料,杨氏子不仅甚聪慧,还很懂事。
你从哪儿感到他很懂事?
生:未设果。
爸爸不在,然后他自己摆出水果来招待客人。
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儿子不出来就代表他很没有礼貌。
师:前面已说到“夫子”,什么意思?
生1:你。
生2: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师:杨氏子称孔君平为夫子,说明他很尊敬。
“夫子”表示学识渊博的人,我们称孔子为“孔夫子”。
还从哪儿看出杨氏子对别人有礼貌?
生:君。
师:读古文不仅要流畅,还要读出味道。
谁来读?
先后两名女生站起来有滋有味地读着。
师:你的朗读古今合璧。
师:有谁能把古文背出来?
一名男生比较流利地背诵下来。
师:大家试着背一背。
会背的把书合上,不会背的看书。
学生自由试背。
——齐背。
师:这个机智的故事,选自哪一本书?一起说。
——生:《世说新语》
出示:《世说新语》简介。
师读。
课后找这书来读读,相信会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