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生论美学到实践美学_中国悲剧观演变论

合集下载

大学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完)

大学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完)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绪论(填空)什么是美学?(一)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的几种学说:1。

艺术哲学(黑格尔)2。

现实美(车尔尼雪夫斯基)3.审美主体(西方现代)4.审美关系(中国当代)(二)美学是以人类的审美关系为对象,研究一切审美对象的一种带综合性质的人文科学。

它主要涉及四大领域: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关系以及人类的创美活动,其中尤其是艺术活动。

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审美关系。

第一章美学的发展概况(填空,名解)一、在西方,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六次高潮(代表人物+观点):1、古希腊到十九世纪: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与比例,美就在事物本身.苏格拉底——①实用就美。

②相对主义的观点:美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美。

柏拉图——美是绝对的。

2、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十八世纪英国的“经验主义”、法国的“启蒙主义”以及德国的“理性主义”等各学派都使美学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3、1750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以鲍姆嘉登的《aesthetics》(美学)一书的问世为主要标志,他被誉为“美学之父”。

4、▲十九世纪经过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的充分发展使美学成为一个极为庞大、内容及其丰富的美学理论体系。

在十九世纪马克思的实践美学的观点(从人类实践的脚步)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另外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的定义也具有革命性意义。

5、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德国的费希纳的实验美学、利普斯等人的“移情说”、法国丹纳的“艺术社会学”等等学派开始了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哲学美学也由此走向科学美学的广阔道路。

6、▲20世纪,诸如表现主义美学、自然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精神分析美学、符号论美学、结构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社会批判美学等等。

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都在自己的著述中阐述了各自的美学思想。

先秦以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东汉时哲学家王充的《论衡》南朝梁时刘勰的《文心雕龙》唐朝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以及历代的《书论》《诗论》《画论》《诗话》《词话》《曲话》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二、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特点主要有:1、有浓郁的实用主义色彩2、艺术美学的成果非常显著3、对风骨。

实践美学家之实践观分析

实践美学家之实践观分析

实践 有 广 义与 狭 义 之分 发 表 评 论 ,认 为 实 践 的广 义 与 狭义 之 辉,朱立元等,他们都觉得李泽厚 的实践观将实践 定位在制
这种理解太狭窄,应扩大实 分只是从哲学上做的分疏 ,而作为哲学美学的实践美学必须 造和使用工具的物质 生产活动. 从狭义实践定论才能区分人和动物 ,从而与其他 的美学区别 践的范围,但在具体主张上有所不同。杨恩寰主张应在实践 开来 。在 《 关于主体性 的补充说明》中,李泽厚说: “ 在美 的探讨 中虽然好些人都讲实践都讲 ‘ 的本质对象化 ’,都 人 是精神活动、艺术实践,有 的是指物质化 ,讲的是物质生产 和使用工具的劳动生产,即实实在在的改造客观世界 的物质
也有分歧,但缺少系统论述 。内部的争论是促进 实践美学向 前发展 的重要 原因,本文 即是对 内部分歧 中的一个方面作
分析。
作为社会人的本质,见出了人 的 “ 本质力量 ”,因而感到喜 悦和快慰……劳动生产是人对世界的实践精神 的掌握,同时 也就是人对世界 的艺术掌握 。在劳动生产 中人对世界建立 了 实践关系,同时也就建立 了人对世界的审美的关系 。一切创
包括物质生产与艺术创造) 都可以使人起美感。 实践美学作为一个派别是由不同美学家的不 同探索共 同 造性 的劳动 ( 组成的,它是 由不 同声部组成 的合唱。在实践美学派别中影 人对世 界的艺术掌握是从 劳动开始 的。 响较大的有:李泽厚的主体论实践美学或日人类学本体论实 李泽厚批评朱光潜说 : “ 实践’时而指生产 实践 ,时 生产’时而是指物 质生产 ,时而又是 践 美 学 、刘 纲 纪 的实 践 本 体论 美 学 、蒋孔 阳 的实 践创 造 论 美 而又是指艺术实践; ‘ 学、周来祥的美是辨证发展的和谐 、朱立元 的实践存在论美 指精神生产。”然而朱光潜将精神活动引入实践领域,丰富 学、邓晓茫、易中天的新实践美学等。虽然他们都是坚持 以 了实践理论 。 新时期的实践美学家们对实践从多个侧面作 了阐释,火

美学复习题

美学复习题

美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0分)1、审美现象的构成:审美客体,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三个要素组成。

2、艺术品的初步定位:艺术品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人工产品是艺术品的基本定位】3、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想象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4、集体无意识说的代表人物——荣格5、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6、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7、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是在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8、西方美学史经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

9、审美现象是由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10、按照日本学者笠原仲的观点,中国人最原始美的观念是指始于味觉的美。

11、中国当代主观论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12、中国当代主观论美学以蔡仪为代表13、中国当代主客观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14、中国当代实践美学以李泽厚为代表15、亚里士多德把美的形式归结为“秩序,均称与明确”16、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是物象性和意味性的统一、模糊性和明确性的统一17、社会美包括人体美,人的行为美,人的性格美和社会环境美18、艺术美的特点典型性,思想性和普通性19、悲剧类型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20、审美发生理论影响较大的观点主要有: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劳动说21、艺术家纯粹内在机制包括: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22、休谟美学思想中的核心23、艺术创造的过程分为:触发阶段,发展阶段,生产阶段24、艺术作品的结构是:物质材料层,符号形式层,意象世界层,超验意境层25、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之源,是美的事物的根源26、古希腊《诗学》亚里士多德27、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雕刻,绘画,音乐,舞蹈28、时间艺术分指:戏剧,文学,音乐29、蔡元培把美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0、柏拉图开启了西方美学关于形而上学31、色彩,形状,声音构成形式美32、法国启蒙狄德罗33、曹丕《曲论.论文》文艺创作风格34、空间艺术主要指建筑,雕塑,绘画35、旧石器时代,艺术成为普遍活动36、巫术是审美活动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37、康德提出美是“无目的合目的性”二、名词解释(共20分 4个/5分)1、“美学之父”1750年,鲍姆加登出版了他的《感性学》。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江汉论坛 2009.3 95
中时, 他们都是把山水田园当作自己的情怀的寄 托或人格的象征, 以致在中国的诗画传统题材中 形成了所谓 “四君子” (梅、 竹、 菊、 兰), “岁寒三友” (松、 竹、 梅) 等永恒的标志, 甚 至一直延伸到当代中国的诗坛画苑, 毛泽东、 陈 毅、 朱德、 陶铸、 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家的诗文之中就经常有梅、 竹、 松、 菊、 兰的倩 影婆娑。 至于中国古代诗学中要求文艺为政治伦 理的教化服务的观点就更是比比皆是了, 总是要 求文艺能够 “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 化, 移风俗”。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是从柏拉图那儿继承的认识型模式尼采的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把这种艺术认识论模式具体化了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起来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美学以及与此关系密切的接受美学依然脱离不了追求科学认识上真实与文学艺术的密切关系的脐带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把西方美学的发展线特别是文艺美学的发展线索概括为现实主义美学与非现实主义美学的矛盾互补融合消长的辩证过程是符合西方美学理论的实际状而这种现实主义美学和非现实主义美学两大主潮的流变态势却不能简单地套到中国古代传统美学发展的规律上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美学不是以认识关系为基点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而是以伦理政治关系为基点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因而似乎可以把中国传统美学发展概括为教化功利主义美学儒家美学与无为非功利主义美学道家和禅宗的美学两大主潮的矛盾互补融合消长
文学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张玉能
摘要: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主要在于: 中国传统美学是伦理型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倾 向于审美主体的研究; 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哲学是审美直觉型的; 中国传统美学的体系是 潜隐的。 这些主要特征是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之中积淀而成的中国民族审美心理的反映。

审美人类学与人生论美学的统一——人的自身生产的新实践美学维度透视

审美人类学与人生论美学的统一——人的自身生产的新实践美学维度透视

历 史 地 来 到 了将 人 的 自 身 生 产 从 审 美 人 类 学 和 人 生 论 美 学
统 一起 来 透 视 的交 汇 点上 。
识形态 》 资本论 》 《 、《 、 家庭 、私 有 制 和 国家 的 起 源 》 等 经 典 文 献 的规 定 , 它 的 含 义 是 双 重 的 :一 方 面 是 自 己 的 生 命 的 生 产 , 即通 过 对 物 质 产 品 的 消 费 ,使 人 的 体 力 和 智 力 得 以恢 复 ,从 而 维 持 人 的 生 命 的 存 在 ;另 一 方 面 是 指 他 人 生
第 4 7卷 第 4期
审 美 人 类 学 与 人 生论 美 学 的统 一
— —
人 的 自身 生产 的新 实践 美 学 维度 透 视
郭 玉 生
( 龙 江 大 学 文 学 院 ,黑 龙 江 哈 尔 滨 1 0 8 ) 黑 5 0 0
[ 摘
l ] 审 美 人 类 学 是 从 人 对 现 实 的 审 美 关 系 出发 来 研 究 人 的 本 性 和 特 质 ,人 生 论 美 学 则 是 从 人 的 本 性 和 特 质 出 发 g
来 研 究 人 对 现 实 的审 美 关 系 。新 实 践 美 学 立 足 于 人 的社 会 实践 活 动 ,在 中 国 当代 美 学 的 发 展 历 程 中 , 已经 历 史 地 来 到 了 将 人 的 自身 生 产 从 审 美 人 类 学 和 人 生 论 美 学 统 一 起 来 进 行 透 视 的 交 汇 点 上 。新 实践 美 学 的 哲 学 基 础 — — 实 践 唯 物 主 义 ,为 新 实 践 美 学 统 一 审 美 人 类 学 和人 生论 美 学 来 阐述 人 的 自身 生 产 提 供 了坚 实 的理 论 基 础 。新 实 践 美 学 紧 扣 人 对 现

悲剧美学的原理

悲剧美学的原理

悲剧美学的原理悲剧美学是指在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中所体现的一种审美原则。

它强调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呈现来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发思考和共鸣。

在悲剧美学中,悲剧往往被视为最具有感召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以下是悲剧美学的原理:1.冲突和对立:悲剧美学强调故事中的冲突和对立,通过展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和张力,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冲突和对立通常是通过故事情节中的角色之间的斗争来体现的,比如主角与反派之间的角力对决,主角内心的挣扎等。

2.主角的悲剧命运:悲剧美学着重强调主角的悲剧命运。

主角通常是一个伟大而高尚的人物,但由于一些不可抗拒的力量或错误的选择,最终走向悲剧的命运。

主角的悲剧命运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同情,同时也使观众思考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威力。

3.道德的困境和人性的矛盾:悲剧美学常常探讨道德的困境和人性的矛盾。

主角往往置身于一个道德的抉择之中,他们必须在两害相权衡之中做出艰难的选择。

这种道德的挣扎和矛盾使观众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普遍性。

4.悲剧的教育作用:悲剧美学认为悲剧能够带给观众一种深刻的教育作用。

通过悲剧,观众不仅能够体验到强烈的情感波动,还可以从中获得对人性、道德和命运的思考和洞察。

这种思考和洞察有助于观众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促使他们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和真理。

5.审美享受的悲剧质感:悲剧美学强调通过悲剧作品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悲剧作品通常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质感,它同时具有悲剧的伤感和悲悯,使观众沉浸在作品的世界中,体验到一种由悲痛和矛盾所产生的心灵上的满足和解放。

总之,悲剧美学是一种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呈现来触动人们的情感和思考的审美原则。

它强调冲突和对立、主角的悲剧命运、道德的困境和人性的矛盾、悲剧的教育作用以及悲剧作品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通过这些原理的运用,悲剧作品能够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发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从而使观众获得一种独特而深刻的审美体验和理解。

美学三书读书笔记

美学三书读书笔记

美学三书读书笔记【篇一:专业读物100种】专业读物100种郭勇健(编于2005年4月,修订于9月)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也是目前最好的一部《西方美学史》,可能代表朱光潜的最高学术成就。

读美学史似乎没有用处,就像读哲学史是无用的一样。

但用处其实还是有的,只是体现得比较缓慢,没有那么明显罢了,就像喜马拉雅山每年只不过增高那么一点点,肉眼看不见的。

要有心理准备:当你看了以下书目之后,便会发现,这绝对不是一份“速成”的书单。

学术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怎样做到“不空”?当然要有自己的见解,但必须先了解前人大家都是怎么说的。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中国人在20世纪所写的最好的美学入门书。

知识量不小。

行文生动,文才斐然。

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美学史上的传世之作,必定都是有文采的(康德几乎是唯一的例外)。

文字不清不楚的人,怎么搞学问?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朱光潜的处女作,大家的处女作往往不可小觑。

易中天先生说:“这部著作类似可以看见太阳的一滴水,支撑着它的是整个西方美学。

”4.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美的历程》是写得最好的中国美学史,至今无人超越;也是李泽厚写得最好的一本书,至今无以超越。

《美学四讲》代表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的最高水平。

5.宗白华《艺境》(或《美学散步》)宗白华有灵性,对中国艺术有独到的感悟,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不可以绕过。

依我看,此书是“艺术美学”。

他的表述没有逻辑。

文字自然是很好的,如诗一般,但关键是文字背后的体验。

邓晓芒对他的评价是:有体验而无理论。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是,阐明庄子乃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源头,可谓抓住要害,这个发现如今几乎已成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出发点之一。

(以上几本均为必读书目。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关于中国美学史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图景,资料丰富,可以利用。

鲁迅悲剧的定义的理解 美学原理

鲁迅悲剧的定义的理解 美学原理

鲁迅悲剧的定义的理解美学原理如下:
鲁迅先生对悲剧的解释是: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也可以理解为世界没有悲剧和喜剧之分,如果你能从悲剧中走出来,那就是喜剧;如果你沉湎于喜剧之中,那它就是悲剧。

如果你只是等待,发生的事情只会是你变老了。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拿一手好牌,而在于打好一手坏牌。

悲剧是美学基本范畴之一,是与喜剧美相对的特殊表现形态。

它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反映中那些作为实践主体的肯定性社会力量,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冲突中,遭到不应有、但又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从而引发悲痛、同情和奋发感受的一种审美形态及其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论坛2004年第1期从人生论美学到实践美学———中国悲剧观演变论郭 玉 生①(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中国传统美学在伦理型文化的制约之下,从先秦时代以来就造就了“向内求善”的审美品格,从人的本性和特质出发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使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了人生论美学的特征,同时相应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悲剧意识。

由于西方哲学美学对中国近代美学的影响,中国美学逐渐靠拢了哲学的、形而上的探寻,王国维、鲁迅、朱光潜、蔡仪等在移植西方哲学美学的基础上建构中国的美学体系包括悲剧观,虽然他们仍然关注艺术、审美与人生的关系问题,但人生论美学这个中国传统美学的优长之处仍然在当代中国美学发展过程中曾经长期被中断或淡漠。

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实践美学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以人类的自然实现为根本目标,能够把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统一起来,真正阐明悲剧的内在根源和美学特征。

关键词:中国;悲剧观;人生论美学;实践美学中图分类号:B8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4)01-0055-08一在中国古代美学文献里没有出现过“悲剧”这个范畴,但这并不表明中国古代没有悲剧,也不表明古代思想家、文学家对于悲剧缺乏认识。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儒道释三家对人生的悲剧性困境都曾作过哲学的(包括美学的)和艺术的阐释,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悲剧意识,深深影响着历代文人的创作心态,他们所创作的大量带悲剧性的文学作品都明显体现着儒道释三家悲剧意识的弥散与聚合。

儒家哲学是中华民族思想的主流,对建立中华民族悲剧观念,塑造民族悲剧精神起着主导作用。

它与老庄、佛教哲学起着补充和互促的作用。

它们各自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目的论都有其特殊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但它们认识悲剧的出发点完全一致,首先是认识理解人生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把这种认识与对悲剧的认识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了各自的悲剧意识。

(一)儒家儒家哲学把《周礼》中的孝悌演化为“仁”,并从“仁”出发,发展出一系列人生哲学和伦理观念的范畴。

儒家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由此形成了“仁、义、礼、智、信”和“忠、孝、悌”等儒家伦理道德标准,引导人们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当作生存实践活动之目的,并认为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是维系这种和谐关系的重要保证,这与西方人往往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意志,并以此作为人生价值取向的标尺颇为不同的。

所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则,渗透在现实生活的总体秩序之中,它是制约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并引导调整人的实践活动的理性力量。

这样,人们在处理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时首先考虑的是“情”与“理”的统一,个人的意志、行为是否有悖于儒家道德伦理规范,从而做出“善”与“不善”、“合理”与“不合理”的道德评判。

因此中国古典悲剧如《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等有关人物在苦难时的令人尊敬、振奋的表现,在灾难袭来时超乎常人的抗争。

但往往更贯穿其中的是人物的儒家伦理人格,主人公往往是“忠”、“义”、“孝”等的化身,抗争精神也是基于人物自身的“忠”、“义”、“孝”等的信念上,故最能体现悲55①收稿日期:2003-10-23作者简介:郭玉生(1973—),男,山东济宁人,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剧震撼力的人物本身在超凡苦难中显示的抗争精神与其强大的伦理品质相互融合,人物产生的崇高感由此而来,悲剧的精神亦由此而来。

所以,中国古典悲剧冲突的基础重在伦理道德引发的矛盾,在悲剧审美过程中,人们对道德观的关注就大大超过了命运观,陶醉于惩恶扬善的情节和结局之中,缺少向更高人生境界的追寻和提升。

儒家认为“哀”(与“悲”同义)和喜、怒、乐一样,毫无例外都是人之常情。

但儒家对于苦况的表现和悲情的宣泄,却力持“哀而不伤”的美学原则。

《论语・八佾》中说:“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哀而不伤”即是儒家哲学对人世悲情进行哲理思辨取得的思想成果。

此种观念无疑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在悲剧意识上的反映。

《礼记・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种排斥冲突、以和为美的审美观念渗透到悲剧结构中,就往往不让矛盾完全破裂,引起悲伤和绝望,而是用理智对情感进行节制和引导,形成了悲中有喜、哀而不伤、矛盾调和的大团圆结局。

所以中国古典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的一悲到底以及在极度的悲伤和恐惧中达到“净化”的效果,而是在温和适度的气氛中实现道德教化之功能,使悲剧感得以调和与缓解。

但同时这种悲剧结构很容易简化人类实践中悲剧冲突的复杂性,人性由剧烈的痛苦和矛盾方能掘出的深度被强烈的和谐愿望所淹没,现实的苦难和受伤的心灵被消解在团圆的虚幻欢乐中,削弱了悲剧的深层力量。

(二)道家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道家以其不同于儒家的思辨方式,提出了自己对于悲剧观念的哲学见解。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如庄子发出了洞察宇宙人生之后的哀叹:“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尔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灵魂)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之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

”(《庄子・齐物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注然勃然,莫不出焉。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庄子・知北游》)当庄子把人的生存状况放在自然宇宙这样一个背景上,或者说从“自然之道”的高度来俯瞰人的生存状况时,“大化流行”于一气之中的“死”,对人类来说,意味着价值化为虚无,“人间世”中那本来只具有相对价值意义的一切,归根结底并无任何价值意义可言。

所以,庄子以“自然之道”的价值尺度否定了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价值和政治神圣性,对社会采取了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宁游戏于污渎之中以自快”。

但他又认为,“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庄子・人间世》)。

他期盼一种“无君于上,无臣于下”的自由生活,却又发现人生活在一种自然的外在必然性的制约之中,“穷之有命”,“通之有时”(《庄子・秋水》)。

这“时”,这“命”都是不可解释的,是“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庄子・达生》)的无原因的结果,而人又必须忍耐这种“求其为之者而不得”(《庄子・大宗师》)的无奈。

那么怎样面对这种无奈而又无价值、无意义的人生悲剧呢?庄子提出的方法是“忘”,也就是体道,从而得“道”成为“真人”。

由于人不是栖息在世界之外的精灵,既然生而为人,就有人的情欲,人的需要,并且不得不为它而作无谓的挣扎。

老子所说的“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第十三章)正是此意。

因此庄子强调那形同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式的“心斋”、“坐忘”,强调“至人无己”(《庄子・逍遥游》)。

庄子论证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是谓坐忘。

”(《庄子・人间世》)“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

忘己之人,是谓入于天。

”(《庄子・天地》)“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

”(《庄子・达生》)道家所谓“体道”,也就是忘怀一切,从而合乎自然,排除内心的干扰,像镜子一样对“道”进行观照。

通过“体道”,人们能够全真保性,独善其身,在虚廓宁静的状态中享受心灵的和谐,实现道家理想人格。

因此,道家虽然对黑暗的现实不满,重视人的个性自由,但并不以自我的努力去发挥人在现实中的作用,而是远远地避开社会,向内心求取精神的平衡,把“心斋”、“坐忘”作为超脱痛苦的现实世界,达到自由状态的途径,实现个体的超越。

然而,道家的超越是一种纯粹的内在反思和想象,是一种通过精神自由的追求对人生困境以及由此带来的悲剧意识的沉重的逃避,不可能使人得到真正的自由。

这样,道家的安时处顺、超然出世的思想实际上回避、取消了悲剧的核心———事物的矛盾冲突和人的抗争。

65(三)释家从儒学产生到佛教东传,在这长达五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古代悲剧意识一直在以儒、道两家为主要学派壁垒的中国本土的哲学思辨中被诠释。

佛教的传入,及其与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相互辩难,相互渗透,使中国古代悲剧意识的升华,闪射出了新的异彩。

释家认为人世间“乐是幻”,“苦是谛”,世人无不都因为“身(行动)、口(言语)、意(思想活动)”三“羯磨”(业)而沉沦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轮回”的“无边苦海”中生死相续,生堕不定。

这“无边苦海”,即是释家体悟到的人世间的悲剧世界。

释家在悲剧的成因上提出了所谓“业”的概念,认为“业力将人处处经,随其作业受苦乐”(《佛本行集经》卷第五十“世尊偈言”),“业”在佛经中指“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动,一般包括“行动”(身)、“言语”(口)和“思想活动”(意)三类(三业)。

释家据此提出了“三业”是“因”,报应是“果”的观念,又进而系统理论化为佛教全部教义的总纲———“四谛”(四种真理):“苦谛”(关于人生苦难的真理)、“集谛”(关于积聚感招的真理)、“灭谛”(关于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达到脱生死的“涅般木”境界的真理)和“道谛”(关于达到涅般木境界的一切理论和修习方法的真理)。

在这里,释家认为:人世间充满了苦难,所谓“三界皆苦,无可乐者”(郗超《奉法要》);若想“断除诸苦受”(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只有消除足以“集起生死苦”的各种烦恼“业因”(《俱舍论》),乘上佛教智慧的“慈航”,苦志修行,彻悟“因果业报”等“至理”,到达“涅般木”境界,方可脱离“无边苦海”。

在这里释家只不过是想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实际上“无边苦难”无疑都是“现实苦难”的折光反射;“因果业报”自然也是社会现实生活中遭受苦难的人们希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心愿被神学化了的反映,尤其是其中的“恶业得恶报”,更是人世间遭受苦难的众生希望制造苦难的恶徒们受到应有惩罚的由衷心愿,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而期望借助佛教法轮的运转付诸实施的对恶势力的一种抗争。

然而,佛教哲学中所宣扬的出世论和涅般木说彻底否弃生命,弃绝尘世人生,追求超现实的精神解脱,与注重抗争、直面人生苦难的悲剧意识一定程度上是不相合的,反映在悲剧观念上便出现了解脱苦难的空幻性大团圆结局方式,如梁山伯、祝英台死后化蝶得以团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化为鸳鸯等,从而把悲剧人物抗争与超越的毁灭转化为闲情舒适的解脱。

尽管儒道释三家有着不同的悲剧意识,但它们在对人的问题上,在对人的规范上都统一地指向人际关系的平和、统一,反对尖锐的冲突,消除决然的对立,达到世事的“有序”。

也就是说,都是追求秩序、规范,厌恶矛盾争斗,反映、表达了农业宗法社会的生活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