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6课《哈姆莱特》优质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哈姆莱特》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哈姆莱特》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哈姆莱特》说课稿一、说教材选用的背景和必要性《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作为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教材,选择《哈姆莱特》这部作品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内容梗概及分析《哈姆莱特》是一部悲剧,故事情节曲折紧凑,涵盖了复仇、欺骗、背叛等多重主题。

通过对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心理刻画和行动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的社会问题。

故事发生在丹麦王国。

年轻的哈姆莱特在父亲突然去世后,发现自己的叔叔克劳迪斯娶了自己的母亲,成为国王,意图篡夺王位。

之后,哈姆莱特被父亲的幽灵告知,克劳迪斯是谋害他父亲的凶手。

在复仇的驱使下,哈姆莱特展开了一系列计谋,旨在揭露凶手的罪行。

通过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角色关系。

同时,作品也涉及到了权力、道德、爱情等重要议题,引发学生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三、教材的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对经典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2.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对道德、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 理解剧本和描写方式:学生需要理解莎士比亚戏剧独特的表达方式,包括对白、独白和描写等。

2. 解读主要人物的心理和动机:学生需要通过分析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3. 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学生需要通过整体把握和细节分析,挖掘《哈姆莱特》所揭示的深层主题和社会问题。

教学难点: 1. 莎士比亚戏剧的理解: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繁复,抽象难懂,学生需要消除陌生感,理解剧本的内涵。

2. 多重主题的解读:《哈姆莱特》涉及多个主题,学生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作品。

3. 文学批评的引导:学生需要了解和应用一些文学批评的方法和理论,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哈姆莱特》说课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说课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5.
学习活动二:疯?——用问号质疑,挖掘哈姆莱特的真实状态。
问题:哈姆莱特真的“疯”了吗?(板书:疯?)他的话难道都是疯话吗?请 大家再读文本,小组进行讨论,找出哈姆莱特并非疯言疯语的台词,并试着 读一读。(学生再读,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点拨引导
小结:我们发现,表面上哈姆莱特是癫狂之状,事实上他对现实有着独到的 判断与反思。
汇报人:×××
莎士比亚
汇报时间:2023年×月
目录
CONTENTS
1. 说教材 2. 说学情 3.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4. 说教学方法 5. 说教学流程 6. 说板书设计
1.
教 材 地 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引

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哈姆莱特》大致创作于1600一1601年,故事原型取
教 材于13世纪的历史著作《丹麦史》中记载的“阿姆莱
材 特复仇记”。本篇课文节选了《哈姆莱特》第三幕第
特 点
一场,围烧《哈姆菜特》的讨论,其中心问题是如何 理解哈姆莱特这个人物,特别还要注意本文作为一部
戏剧的体裁特点,品味戏剧语言,体会戏剧冲突。
2.
授课对象
高中一年级学生
能力水平
高一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并没有接触到戏剧,对 戏剧相对而言比较陌生,因此对于戏剧的鉴赏水平 处于较低水平。戏剧在课文中出现的文字大都是人 物的台词,在教学过程多采用朗读法,让学生们多 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心理,集体讨论,形成演出本, 最后进行排演在班上进行演出。
3.

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1.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1.1.3 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1.1.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2.1 剧情介绍: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复仇而展开的故事。

1.2.2 人物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

1.2.3 主题探讨: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道德的困境等。

1.2.4 文学鉴赏:分析剧本的语言、结构、戏剧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2.1.3 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性格。

2.2.2 分析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

2.2.3 对剧本进行深度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剧情、人物分析、主题探讨等。

3.1.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解答等。

3.1.3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片段,深入解读剧本。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剧本原文、图片、视频等。

3.2.2 戏剧表演: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增强体验感。

3.2.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拓展。

第四章:教学进程与安排4.1 第一课时4.1.1 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

4.1.2 概述剧情,介绍主要人物关系。

4.1.3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4.2 第二课时4.2.1 分析奥菲莉亚和克劳狄斯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4.2.2 探讨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4.2.3 解读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

4.3 第三课时4.3.1 分析经典片段,深入解读剧本。

4.3.2 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和角色扮演。

【新教材】部编版下册 第6课 《哈姆莱特》教案

【新教材】部编版下册 第6课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教学目标]一、阅读剧本,了解全剧内容,理解人物性格。

二、揣摩个性化诗意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重难点]一、阅读剧本,了解全剧内容,理解人物性格。

二、揣摩个性化诗意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教学设想]一、课前预习,阅读全剧,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二、反复阅读,体会诗化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三、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哈姆莱特》而成为千古名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二、情节介绍:《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第一幕: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王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

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

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新国王克劳狄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好友吉尔登斯吞和罗森格兰兹(他俩被收买)等人对他展开监视和试探。

克劳狄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第三幕: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

6《哈姆莱特》(节选)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节选)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节选)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教学设计第6课《哈姆莱特》(节选)目录一、素养目标二、教学素养三、预习任务四、作者背景常识五、鉴赏活动六、文本研读七、文本联读第6课《哈姆莱特》(节选)一、素养目标1.梳理文本内容,理解戏剧的内容。

2.通过对戏剧语言、戏剧冲突的赏析,掌握赏析人物的方法,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3.反复朗读,品读剧本诗化的语言。

4.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感受哈姆莱特性格的悲剧性。

二、教学素养“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这个问题,曾经拷问了人类千年:庄子垂钓于濮水时,曾用“曳尾涂中”的乌龟做过透彻的比喻;司马迁遭遇腐刑时,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铁生双腿残疾后,终于明白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于是他在有限的日子里活得阳光灿烂。

而当这个问题摆在了忍受着国恨家仇煎熬的忧郁的王子——哈姆莱特面前时,他又会怎样呢?让我们走进《哈姆莱特》,品读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

三、预习任务(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迷惘(wǎnɡ) 虔敬(qián) 鞭挞(tà)皮囊(nánɡ) 怪诞(dàn) 嫁奁(lián)陨落(yǔn) 延宕(dànɡ) 吮吸(shǔn)(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变换·变幻[辨词] “变换"意为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其过程或结果一般是具体的,如“变换位置”“变换手法"等。

“变幻”意为不规则地改变,即变换的方式或内容很不固定,如“风云变幻"等。

[运用] ①不管骗子手法如何变换,我们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不会上当受骗。

②她风光背后的无奈以及变幻莫测的政治前途吸引着人们对她的关注。

2.举世瞩目·举世闻名[辨词] 二者都有“全世界都知道”的意思。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6课《哈姆莱特》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6课《哈姆莱特》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6课《哈姆莱特》优质说课稿(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6课《哈姆莱特》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第二单元第6课《哈姆莱特(节选)》。

本单元是一个戏剧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

意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领会剧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深切关怀,激发良知和悲悯情怀,健全人格培养;以尊重和包容的心态,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

单元课文节选自三部戏剧名作:《窦娥冤》是中国传统戏曲(元杂剧)的代表作品,《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名作,《哈姆来特》则是西方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剧作。

三部剧作都是悲别,有着深厚的思想、情感意蕴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而又分别呈现出不同时代,地域的风格特点,能够启发学生更好地认识戏剧这一体裁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一般规律,学会“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本课教学承载着实现上述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剧本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二、教材分析《哈姆菜特》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代表作品。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哈姆莱特(节选)》,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文学地位和特点。

2. 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理解其矛盾心理和悲剧命运。

3. 品味作品中的精彩语言和独白,体会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人性的探讨。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 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探究其矛盾心理和悲剧命运的原因。

3. 品味作品中的精彩语言和独白,理解其主题思想和人性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哈姆莱特矛盾心理的深入剖析,理解其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2.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3. 莎士比亚language 的独特魅力和表现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作品中的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和心理矛盾。

3. 采用欣赏教学法,品味作品中的精彩语言和独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哈姆莱特》的历史背景。

2. 熟读节选文本,了解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3. 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探究其矛盾心理和悲剧命运的原因。

4. 品味作品中的精彩语言和独白,体会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人性的探讨。

六、教学拓展1. 与《哈姆莱特》主题相关的其他作品比较,如《奥赛罗》、《李尔王》等,探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性探讨和悲剧精神。

2. 分析《哈姆莱特》在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了解其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和演出产生的影响。

3. 邀请戏剧演员或导演来校讲座,分享他们对于《哈姆莱特》的解读和演绎经验。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于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于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对于作品的独立思考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哈姆莱特(节选)》文本。

2. 参考书籍:有关莎士比亚的生平和作品的评论、分析书籍。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哈姆莱特(节选)》,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提升审美情趣: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矛盾冲突,思考人生、命运、道德等哲学问题。

4. 提高语文素养: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哈姆莱特(节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体会作品的审美价值。

(3)关注作品中的矛盾冲突,思考人生、命运、道德等哲学问题。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心理活动。

(2)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思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人物心理等。

3. 朗读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3. 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人物心理等,分享讨论成果。

4. 朗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梳理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对《哈姆莱特(节选)》的理解。

2. 分析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探讨其复仇行动的合理性。

七、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

(2)探讨哈姆莱特复仇行动的合理性。

2. 教学难点:(1)哈姆莱特内心矛盾的处理。

(2)如何评价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

八、教学方法1. 分析法:通过分析哈姆莱特的言行举止,揭示其内心矛盾。

2. 辩论法:组织学生就哈姆莱特复仇行动的合理性展开辩论。

九、教学过程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6课《哈姆莱特》优
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第二单元第6课《哈姆莱特(节选)》。

本单元是一个戏剧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

意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领会剧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深切关怀,激发良知和悲悯情怀,健全人格培养;以尊重和包容的心态,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

单元课文节选自三部戏剧名作:《窦娥冤》是中国传统戏曲(元杂剧)的代表作品,《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名作,《哈姆来特》则是西方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剧作。

三部剧作都是悲别,有着深厚的思想、情感意蕴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而又分别呈现出不同时代,地域的风格特点,能够启发学生更好地认识戏剧这一体裁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一般规律,学会“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本课教学承载着实现上述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
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剧本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二、教材分析
《哈姆菜特》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代表作品。

大致创作于1600——1601年,故事原型取材于13世纪的历史著作《丹麦史》中记载的“阿姆莱特复仇记”。

在莎上比亚笔下,这个古老的中世纪传说被转变为一部不朽的经典戏剧,与莎士比亚在他的“悲剧时期”( 1600 ——1608 )创作的其他几部名作(《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一起,被看作是西方最伟大的悲剧作品。

与其他作品相比,《哈姆莱特》又显得格外复杂,费解甚至神秘。

艺术手法极为高妙,思想意蕴十分丰富,值得深入品读发掘。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领略悲剧的艺术感染力,了解悲剧作品的基本特征。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