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鱼类早期摄食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
海洋生物学研究进展

海洋生物学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海洋生物学研究逐渐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海洋生物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物种起源和进化等问题。
本文将从海洋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物种进化等角度探讨海洋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一、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多样性是海洋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
目前,全球海洋中已经发现了数百万种生物,每年还在不断发现新的物种,其中许多物种具有独特的生态和生物学特征,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DNA条形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科学家们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鉴定海洋生物物种,推动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程。
实际上,DNA条形码技术基于“短序列的DNA标记”,可以快速、准确地实现生物物种的鉴定。
该技术的研究不仅在海洋生物界有着广泛应用,而且对于其他生物物种的鉴定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
通过应用DNA条形码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识别物种,更深入地探索海洋生物多样性。
二、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环境污染等原因,全球海洋环境面临着重大的威胁。
深入探究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和趋势,可以为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环境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持。
在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方面,科学家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海洋酸化问题。
从工业革命至今,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导致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剧并对全球气候产生巨大影响。
其中,海洋酸化是温室气体导致的海洋环境的变化之一。
海洋酸化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进而影响渔业资源、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其次是海洋垃圾问题。
大量的塑料垃圾、废弃物和废水被排放到海洋中,严重污染了海洋生态环境。
科学家们目前正紧密合作,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减少和预防海洋垃圾的产生和影响。
此外,海洋污染、温度升高等问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三、物种进化海洋生物进化是海洋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鱼类行为生态学调查及分析

鱼类行为生态学调查及分析鱼类是水生生物中最广泛和最重要的类群之一,它们在水环境中的生存具有独特的行为生态学特征。
鱼类行为生态学是指研究鱼类在其生活史中表现出的行为表现的学科,它是动物行为学和生态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鱼类学、渔业生态学和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等领域,鱼类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鱼类生物学、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以及维持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鱼类行为表现类型鱼类的行为表现种类繁多,经典的分类方法主要以鱼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性质为基础,可以分为觅食行为、繁殖行为、群居和社交行为、避险逃生行为以及其他行为。
1. 觅食行为鱼类为了获取养分和能量必须进行觅食活动。
不同种类的鱼类觅食方式不同,例如,鲸鲨以摄食大型鱼类为主食,会在近海进行大规模的觅食活动;而一些小型底栖鱼类通常在海底寻找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底栖生物。
2. 繁殖行为关于鱼类繁殖行为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对于我们对鱼类生态学和遗传学的了解都具有极大的帮助。
鱼类的繁殖行为种类繁多,可以分为卵生和胎生两种。
卵生鱼类通常选择在水流缓慢的浅水区域产卵,而胎生鱼类则在母体内孕育出幼鱼,雌鱼直到幼鱼孵化后才将幼鱼释放到水中。
3. 群居和社交行为许多鱼类表现出群体行为和社交行为,它们在群体中寻找安全感和食物。
例如,一些鲨鱼和鲸鱼通常以群体的方式进行觅食活动,一些鱼类在群体中进行交流和合作等行为。
群体行为和社交行为对于鱼类间的物种关系、食物链关系以及保持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 避险逃生行为面对敌害,不同种类的鱼类表现出了不同的避险逃生行为。
例如,一些小型底栖鱼类采取躲藏等方式避免被掠食者发现,而一些稀有鱼类则采用逃跑等方式避免危险。
二、鱼类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 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跟踪调查现代技术手段如定位系统、声纳和卫星追踪器等能够有效地跟踪和观察鱼类的行为动态。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定位系统和卫星追踪器对不同种类的远洋鱼类进行位置跟踪和行为观察,从而深入研究其生态习性。
海洋食物链研究报告

海洋食物链研究报告海洋食物链研究报告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的食物链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本报告旨在研究海洋食物链的组成和功能。
一、海洋食物链的组成海洋食物链由多个不同层级的生物组成,从最基础的植物级到最高级的掠食性动物。
其中,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掠食性动物。
浮游植物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它们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质和氧气。
常见的浮游植物包括浮游藻类和浮游细菌。
浮游动物是浮游植物的主要食源,它们主要包括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如浮游甲壳类和浮游鱼类。
底栖动物是生活在海底的动物,它们通过食用浮游动物和底栖植物来获取能量。
常见的底栖动物包括海星、海葵和珊瑚。
掠食性动物是食物链的最高级,它们捕食其他动物来获取能量。
常见的掠食性动物包括大型鱼类、鲸类和海鸟。
二、海洋食物链的功能海洋食物链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传递、物质循环和维持生态平衡。
能量传递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通过食物链中的层层传递,太阳能被转化为动物所需的化学能量。
例如,浮游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能为能量,浮游动物通过摄食浮游植物获取能量,底栖动物和掠食性动物则通过摄食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来获取能量。
物质循环是海洋食物链的关键环节,通过食物链中动植物的摄食和排泄作用,各种营养物质得以循环利用。
例如,浮游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来调节海洋的气候;浮游动物通过摄食浮游植物来吸收营养物质,并通过排泄作用释放废物和营养物质到海洋中。
维持生态平衡是海洋食物链的目标,通过控制各层级动物的数量,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例如,控制掠食性动物的数量可以避免底栖动物的过度捕食,从而保护底栖动物的种群数量。
三、海洋食物链的影响海洋食物链的功能受到污染、过渡捕捞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污染物对海洋食物链产生毒性影响,例如,废水排放中的有机污染物可以累积在浮游动物体内,进而影响到掠食性动物的健康。
过渡捕捞导致某些物种数量过度减少,破坏了食物链中的平衡。
赤眼鳟仔鱼摄食生态学研究

摘要 : 为提高赤眼鳟鱼苗培育成活率 , 开展 了赤眼鳟仔鱼 的摄食 生态学研 究 , 结果表 明 , 眼鳟仔鱼在 3日龄 以 赤 前为 内源性 营养 阶段 ,~5日龄 为混合 营养 阶段 , 4 6日龄 以后为外源性 营养 阶段 ; 其临界期为 6日龄期 间; NR点 出 P 现在 1 - 1 1 2日龄 期间 ; 溶解氧≤0 3 mg L时 , .1 / 摄食发生率 为 0 溶解氧 >1 2 / ; .5mg L时 , 仔鱼全部摄食 。 关键词 : 眼鳟 ; 赤 仔鱼 ; 食 ; 摄 生态学
中 图分 类 号 : 9 4 9 ¥ 6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1 1 2 0 )1 0 7 4 10 —86 (0 8 0 —0 9 —0
S u y o n e to c l g fS u lo a b sc r iu u re t d n i g s in e o o y o q a ib r u u rc l sf is
Z N uzog,I ag E GG ihn LNG n —
( . u t e nq eE tni tt no 1 Aqai T c ius xes nSai c h o o fWu n o ny,Wu n migC u t mig,G ag i5 00 , hn u nx 3 3 0 C i a; 2 Kea . j i C l r prm n am ut e u Ex ei e t r o F fNa nn , n ig,G a g i50 3 , i ) n igG Na nn u n x 3 0 1 C n h a
维普资讯
广西农业科 学
20 0 8年 第 3 9卷 第 1期
・ 97 ・
赤眼鳟仔鱼摄 食生态 学研 究
三种鮨科鱼类仔稚鱼的存活率、摄食行为及其生长发育的观察研究

三种鮨科鱼类仔稚鱼的存活率、摄食行为及其生长发育的观察研究鮨科鱼类是名贵的经济海产鱼类,在中国的台湾、海南、福建、广东等沿海城市的海水养殖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目前养殖种苗基本上已经摆脱了天然捕捞和进口,但鮨科鱼类鱼类三大“死亡期”和神经坏死病毒等严重影响着种苗数量的稳定性,增加了养殖者的风险和负担。
因此,鮨科鱼类鱼苗是直接限制鮨科鱼类养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环境因素对鮨科鱼类存活、生长和摄食特性影响的简要概括,对鮨科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等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描述。
为鮨科鱼类的育苗和养殖工作,提供一些科学依据和指导。
本文对三种鮨科鱼类的人工繁育、存活、生长及摄食特性的研究实验报告如下:1、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封闭式苗种培育技术研究采用封闭式育苗技术开展人工培育云纹石斑鱼鱼苗,测定育苗水体中相关理化因子和鱼苗数量的变化,并观察记录鱼苗的生长。
结果表明:在苗种培育过程中,水温24~30.2℃,p H6.31~7.98,盐度30~32,溶氧量6mg/L以上,理化因子基本稳定。
受精卵总量1.604kg,孵化仔鱼101.4万尾,孵化率为57.7%,初孵仔鱼经41天培育后,共获得体长19.00mm稚鱼17万尾,成活率为16.8%,畸形率10%。
2、云纹石斑鱼仔稚鱼摄食与生长的研究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的全长、肛前距、体高和日龄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0094x^2+0.0442x+2.0799,R^2=0.9882;肛前距与日龄的关系为y=0.0052x^2+0.0052x+0.9253,R^2=0.9906;体高与日龄的关系为y=0.0027x^2-0.0003x+0.8290,R^2=0.9934。
1-41d鱼苗全长特定生长率为5.33%,肛前距特定生长率6.02%,体高特定生长率4.25%。
云纹石斑鱼7d仔鱼胃肠饱满度平均为1.087,平均摄食量为16.7个轮虫;18d仔鱼胃肠饱满度平均为1.877,仔鱼的平均摄食量为87个轮虫,比7d 仔鱼的摄食量明显增加。
水生生物的摄食和食物选择

食物选择与生存策略的关系
不同水生生物的能量获取方式与特点
繁殖策略
繁殖方式: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繁殖方式与生存策略的关系:繁殖方式的选择与生存策略密切相关,不同的繁殖方式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适应环境有重要影响
繁殖环境:水生生物的繁殖环境多样,包括淡水、咸水、深海等
繁殖周期:一年四季均可繁殖
生存竞争
进化与演化: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水生生物不断进化,形成了各种独特的摄食器官和生存策略,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得出结论。
模型模拟法
定义: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拟来研究水生生物的食物选择行为
应用:在水生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等领域广泛应用
缺点:无法完全真实地反映生物的实际情况,需要结合实际观测数据进行验证
优点:可以模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食物选择行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适应环境:水生生物会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摄食行为和生存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
竞争与合作:水生生物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也有合作关系。它们通过互相协作或利用不同的生存策略来获取食物,提高生存机会。
食物选择与生存策略:水生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会选择不同的食物来获取所需的营养和能量,从而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优势。
06
食物选择的研究意义
生态保护与修复
了解水生生物的食物选择有助于保护和恢复生态平衡
添加标题
针对水生生物的食物链进行干预,可以改善水质和环境质量
添加标题
通过研究食物选择,可以预测水生生物的种群变化,为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提供依据
添加标题
针对水生生物的食物选择,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水生动物饮食营养的研究进展

水生动物饮食营养的研究进展在生物学领域中,研究水生动物饮食营养是一个不断进展的课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生态系统的深入了解,我们对水生动物的饮食需求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了更多的认识。
本文将介绍水生动物饮食营养研究的进展,并探讨其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一、营养需求的研究为了了解水生动物的饮食需求,研究者们对不同种类的水生动物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实验。
他们研究了水生动物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通过分析水生动物的生长速度、生殖能力和生存率等指标,研究者们得出了水生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比例。
这些研究结果为水生动物养殖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食物资源的利用水生动物在自然界中获取食物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些水生动物是食草动物,主要以水生植物、藻类等为食;有些是肉食动物,捕食其他水生动物;还有些是杂食动物,可以吃植物和其他动物。
研究者们深入研究了水生动物对不同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
他们发现某些水生动物更适合以特定的食物为主要来源,而另一些动物则更加灵活,可以利用多种食物资源。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合理利用食物资源、提高水生动物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饮食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水生动物的饮食行为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研究者们发现,水生动物的饮食行为会影响其种群密度、分布和竞争等因素,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过量捕食某种鱼类的水生动物可能导致该鱼类种群的减少,进而改变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了解水生动物的饮食习性对于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四、饲料替代品的研究饲料是水生动物饲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饲料资源的有限性和成本的增加促使研究者们探索寻找替代品。
研究者们研究了水生动物对不同替代饲料的适应性和生长效果。
例如,他们研究了以藻类和植物蛋白饲料代替动物蛋白饲料对鱼类生长和免疫力的影响。
这些研究为饲养业提供了替代饲料的选择,减轻了对传统饲料资源的依赖。
许氏平鲉仔、稚鱼的摄食特性及幼鱼胃排空率

许氏平鲉仔、稚鱼的摄食特性及幼鱼胃排空率郭浩宇;张秀梅;张宗航;李超【摘要】为阐明人工育苗条件下许氏平鲉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及变化规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人工育苗条件下许氏平鲉仔、稚鱼摄食特性及不同生长阶段幼鱼的胃排空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许氏平鲉仔、稚鱼已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前期仔鱼(2日龄)昼夜摄食高峰出现于16:00;后期仔鱼(15日龄)与稚鱼(25日龄)的摄食高峰均出现在16:00-20:00,表现力白天摄食类型.许氏平鲉仔、稚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42.26%(2日龄)、16.25%(15日龄)和13.07% (25日龄),可将其作为许氏平鲉早期发育阶段日投喂量的参考标准.在水温(22士0.5)oC条件下,摄食人工配合饵料的不同规格许氏平鲉幼鱼(平均体质量1.78和8.52 g)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胃排空特征.采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平方根模型和Logistic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实验幼鱼的胃排空数据.以R2、RSS、SDR为标准进一步比较,结果显示,体质量1.78和8.52 g幼鱼胃排空最佳拟合模型分别为线性模型和Logistic模型,其胃排空率分别为0.007和0.047 g/h,根据其胃排空特征以及投喂频率对幼鱼生长离散的影响等,建议将饱食投喂2~3次/d作为60~90日龄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Feeding hab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ference bases for making feeding strategy in fish aquaculture.During the fish seedling culture stage,the feeding amount,feeding species and feeding time which fit the fish feeding habits well will not only increase the survival rate but also improve the feed efficiency greatly.The Sebastes schlegelii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quaculture and enhancement fish species in China,Japan and Korea.In culture conditions,though the feeding cost is the greatest production cost during the S.schlegelii seedling culture,anexcessive mortality still often occurred during the early development culturing stage due to inappropriate feeding strategy.Therefore,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feeding characteristics of S.schlegelii during the early development stage,the feeding habits of larvae and the gastric evacuation rate of juvenile in the condition of artificial seedling were examined by using an experimental ecology approach.Results show that S.schlegelii had already acquired good foraging capability at larvae stage.For the feeding rhythm of 2 days after hatch (DAH),S.schlegelii larvae exhibited feeding peak at 16:00,and the feeding peak of post-larvae (15 DAH and 25 DAH) was at 16:00 and 20:00.So the feeding behaviorofS.schlegelii larvae mainly appeared at daytime and the feeding peak period was gradually prolonged with fish growth.The daily feeding intake rates of larvae S.schlegelii were 42.26% (2 DAH),16.25% (15 DAH) and 13.07% (25 DAH),which could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daily feeding of larvae in seedling culture.The results show that juvenile S.schlegelii with different body weight (average body weight 1.78 and 8.52 g) exhibited different gastric evacuation traits at 22 ℃C.The linear,exponential,squ are root and Logistic models were used to fit the gastric evacuation data and all the four models fit the data well.After a composite analysi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best mathematical model fitted to the gastric evacuation data of 1.78 and 8.52 g juveniles were the linear model and the Logistic model respectively.Through the mathematical model,it can be calculated that the gastric evacuation rate of 1.78 and 8.52 g juvenileS.schlegelii were 0.007 and 0.047 g/h respectively.Based on the gastricevacuation traits and the effect of feeding frequency on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fish body weight,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feeding to satiation twice or thrice per day is appropriate for 60-90 DAH juvenile S.schlegelii in the rearing practices.【期刊名称】《水产学报》【年(卷),期】2017(041)002【总页数】12页(P285-296)【关键词】许氏平鲉;早期发育阶段;日摄食量;胃排空率;数学模型【作者】郭浩宇;张秀梅;张宗航;李超【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5.3鱼类的摄食与消化规律是鱼类摄食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鱼类早期摄食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鱼类的早期阶段是指仔、稚、幼鱼期。
鱼类早期生长的细微差别对其存活以及整个生活史阶段的生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围绕着决定鱼类早期存活的生态学因子所展开的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在国际上受到了普遍重视[1];近二三十年以来,随着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的进展,几乎所有的鱼类都可以通过人工繁育获得鱼苗。
研究材料的容易获得,以及苗种生产实践对相关理论的迫切要求,使得鱼类的早期摄食行为生态学研究成为了水产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国际海洋开发理事会(ECES)和一些国家曾多次举行以仔稚鱼为重点的鱼类早期生活史专题学术会议,研究内容涉及形态、生态、行为、生长、发育等各个方面[2]。
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从摄食行为的研究、对饵料选择性的研究、摄食的机理研究、饥饿对摄食的影响、环境因子对摄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作一简述。
1、摄食行为的研究海水鱼类早期采用的捕食浮游动物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发育水平、饵料种类的不同而改变。
Hunter[3]曾将仔鱼的摄食模式分为两种类型:(1)鲱鱼型:仔鱼在摄食时,身体总是呈现弯曲的姿势;(2)鲐鱼型:摄食时尾部弯曲而身体其余部分是直的,所有这些弯曲型姿势均有助于仔鱼的积极摄食。
目前,较为普遍分为以下两种方式[4],(1)S型攻击,如鲱鱼、真鲷和牙鲆等的早期仔鱼。
仔鱼发现食物后,即注视,产生摄食意图,然后划动胸鳍,调整身体与食物的位置,同时身体弯成“S”型的攻击态,然后迅速挺直身体前冲捕食,吞咽,后退。
(2)咬食攻击型,如真鲷后期仔鱼。
真鲷后期仔鱼发现食物后,即调整身体与食物的位置,然后前冲捕食,吞咽,后退,整个过程身体不在呈现摄食姿势。
S型攻击摄食方式一般在投喂轮虫的早期使用较多,而且成功率都比较低,仔稚鱼在摄食刚刚投入的、活动能力较原饵料强的饵料时,一般也会呈现摄食姿势。
随着个体的发育,运动能力的加强,以及摄食经验的积累,摄食时身体的弯曲程度就会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可见,鱼在摄食时,身体弯曲程度与鱼的摄食能力、发育程度成负相关。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摄食姿势的变化能够从Balon[2]1981年和1984年提出的跳跃式发育理论得到解释,该理论认为“鱼类某一器官或组织是在经历了一个连续渐进的发育过程,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够具有一定的功能”。
2、对饵料选择性的研究目前,在饵料方面最明显的进展是对天然食饵的利用。
随着鱼类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其营养生理、消化系统结构、口径大小、捕食能力及水中分布等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摄食,加之其长期系统发育所形成的本能和嗜好,从而形成其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
研究表明[5],优良的饵料生物则需满足:(1)形态及大小适于仔稚鱼摄食。
决定食饵对象是否被仔鱼喜好的最主要特征是大小,通常占口宽的20%~50%。
这一尺度的上限由口裂及其宽度(左右口角之间的最大宽度)决定,下限由代谢需要决定决定[6]。
Hunter[7]报导:只用单一大小级别的食饵饲养仔鱼,其生长最终会达到搜索和捕捉食饵耗能超过食饵对象的热值阶段,从而危及仔鱼进一步生长和存活。
(2)游泳速度及分布便于仔稚鱼摄食。
即饵料生物的易得性,通常取决于饵料生物对鱼类的回避能力,是否有防御装置等。
正如Ware等[8]指出,“鳀鱼仔鱼似乎很难捕捉运动活泼的饵料,以至它们的开口饵料主要是小型的、比较不活泼的饵料生物”。
(3) 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高等要求。
在用贝类幼虫饲养初次摄食期仔鱼时,若时间有误,幼虫发育到面盘幼虫时,就失去营养价值。
这是因为面盘幼虫长有一个钙化壳,通过仔鱼消化道而不被消化,对仔鱼的生长几乎不起作用。
桡足类的幼体和成体以及卤虫的无节幼体被认为是海水鱼育苗获得最佳成活率的活饵料,但是,用卤虫幼体饲养海水仔鱼成败的例子均有,其原因主要是不同来源的卤虫质量不一。
鱼种不同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亦不同,如海洋鱼类仔鱼主要以桡足类为食,淡水鱼类则以轮虫为主要食物[9]。
即使是同一鱼种,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也不同。
资料表明[10,11]:部分鱼类在仔鱼阶段能够摄食浮游藻类,如鲥鱼(Macrura reevesii)、秘鲁鳀鱼(Engraulis ringens)、真鲷(Pagrosomus major)等。
实验室研究和育苗生产实践表明[11],对能够摄食藻类的鱼类,在仔鱼阶段投喂轮虫时,适当地投一些藻类有利于鱼苗的生长和存活,这样做有许多好处:(1)藻类可直接作为开口仔鱼的饵料生物,尤其当轮虫不足时可弥补食物的缺乏;(2)从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说可以增加水中的氧气,有清新和改良水质的作用;(3)藻类本身可作为轮虫的饵料,使轮虫不会处于饥饿而降低其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
在鱼类的苗种生产中,弄清仔稚鱼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对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饵料、开发新的饵料生物和提高育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早期仔鱼开口摄食阶段是鱼类早期发育的关键时期,经常发生仔鱼大量死亡的现象,缺乏充足的适口外源性饵料是造成仔鱼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3、摄食节律的研究摄食节律是摄食行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鱼类的摄食活动表现出特定的节律,这是对其生活环境的一种主动适应。
关于摄食节律的类型,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将其划分为白天摄食和晚上摄食两种类型,Helfman[12] 1986年将其分为白天摄食、晚上摄食、晨昏摄食以及无明显节律4种类型。
雷霁霖根据鱼类的摄食强度随着昼夜、季节、年龄差异以及周期性的变化更为具体地将摄食节律分为日节律、季节节律、年龄差异和周期性间歇4种类型[13]。
鱼类早期阶段摄食节律的研究显然是日节律的研究。
事实上,Schwssmann和Helfman的分类方法属于日节律的范畴,雷霁霖[13]也明确指出,“鱼类的日摄食节律并不相同,可分成白天摄食、晚上摄食、晨昏摄食以及无明显节律4种类型”,即Helfman的分类方法。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主要靠视觉诱导摄食,仔鱼每天出现3个摄食高峰,分别是早4:00~6:00、午12:00~14:00和晚16:00~18:00,当照度达到1 lx 时仔鱼开始摄食,光照强度为18~25 lx时,摄食率最高,具有典型的日摄食节律[14]。
带鱼和鲐鱼的日节律也非长明显,带鱼摄食强度白天高于黑夜,而鲐鱼则在夜间摄食比较强烈,摄食强度黑夜高于白天[12]。
当然,在鱼类的生命周期中,鱼类的摄食日节律可能发生变化。
如半滑舌鳎的摄食高峰变态前出现在白天,营底栖生活后属夜间活动类型,白天基本不摄食[15]。
影响鱼类摄食日节律的原因有多种。
其中,生态习性的转变对摄食节律有重大的影响,鱼类摄食节律是同其生态习性相适应的,例如[16],真鲷(Pagrosomus inajor Temminck et Schegel)仔、稚鱼阶段生活于水体上层,摄餐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主要在白天进行,以06:00~10:00和14:00~18:00摄食活动最为活跃,表现出近晨昏摄食的特点。
幼鱼阶段转而生活于深水层,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摄食节律也发生变化,和仔、稚鱼相比,幼鱼在晚上20:00~02:00有一摄食小高峰,这与幼鱼比仔、稚鱼感觉器官发育较完善有关。
另一方面,鱼类的摄食活动和饵料生物的活动有密切关系。
如Mcnaught和Haster的研究结果[17]表明,金眼鲈(Roccus chrysops)的摄食高峰和其所捕食的浮游动物晨昏时在海面的活动时间相一致。
这也提示,不同生态习性饵料生物的转换对鱼类的摄食节律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
自然水域,真鲷仔、稚鱼主要摄食水体上层活动的浮游动物及其幼虫,这些饵料生物一般都有趋旋光性,多有晨昏在海面活动特性,这和仔、稚鱼晨昏摄食的特点相一致。
真鲷幼鱼转入深层生活后将转食一些较大的底层生物,这些生物的活动与光的关系不十分密切,这可能是真鲷幼鱼晚上摄食的一个原因。
鱼类的摄食是一种内源节律[18~22],是对光照、温度、饵料等周期性变动的生态因子的一种主动适应。
摄食节律使鱼的摄食活动表现出主动性。
Lissmann等[18]的研究表明,一种电鱼Gymnorhamphichthys hypostormus在饵料出现数小时前就开始活动,并将其它生理机能调动起来,为摄食作好了准备。
摄食节律不仅是行为的一种外在形式,而且是以很多生理机能的变化为基础的。
Davis和John等[19,20]的研究结果标明,一些黎明摄食的鱼类在光线达到摄食水平以前很久视网膜运动就开始了,包括掩盖色素分子的运动以及视杆肌样体的收缩和视锥肌样体的舒张。
这种变化并不直接依靠光照水平的变化,而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内源节律。
因此,这种变化保证鱼在黎明光照变化很快时能立即开始摄食,而不必经过较长时间的视觉调整过程,许多晨昏摄食的鱼类都具有这一特点[16]。
摄食节律为苗种培育时确定合适的投饵时间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仔、稚、幼鱼期的适宜时间投饵,可以保证鱼有足够的时间捕获饵料。
4、环境因子对摄食生态的影响特殊的生存环境,使鱼类的生长发育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特别在早期阶段,由于受到自身发育条件的限制,仔、稚、幼鱼对环境因子的变化更为敏感,环境因素的稍微变化,都会极大影响鱼类的摄食率。
这些环境因子主要包括光照、温度、饵料的密度、盐度、PH、溶氧量和氨氮浓度等。
其中,光照和水温是影响仔、稚、幼鱼摄食效率的最重要非生物因子。
4.1光照对摄食生态的影响对于依靠视觉摄食的与鱼类,光照是影响摄食的最重大因素之一。
不同生态类型的鱼类摄食与光照都有一定的关系[23]。
有研究结果表明,光对于视觉摄食鱼类是必须的,并存在一个适宜光强范围,在此范围内鱼类摄食最为活跃,摄食率最高[24]。
仔鱼通常是视觉摄食者,没有光照就不能产生视觉反映。
仔鱼的摄食强度与光照强度之间通常呈S型相关[6]:随着光照从完全黑暗逐渐增强,直到抵达摄食临界光强度,摄食强度才会发生改变;然后摄食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迅速抵达最大值。
Blaxter[25] 1981年报导,仔鱼摄食的临界光强度是0.1 lx,最好保持在100~500 lx;但不宜超过1 000 lx;否则仔鱼会出现明显受惊反应,甚至光休克而死亡。
因此,育苗生产时应当注意水体光强度,既要防止日光直射水面,又要改善较暗的光照环境。
光照持续时间一般主张与自然白昼保持一致为好。
光照之所以成为重要摄食条件,还和它能增加食饵背景反差相关。
通常,仔鱼对食饵对象的反应距离与食饵的背景反差呈正相关。
有些食饵对象由于具有特定的性状和颜色,增加了背景反差,容易被仔鱼发现。
实验发现:仔鱼对藻类培养的体呈绿色的轮虫,较之单用酵母培养的无色轮虫,摄食率明显提高[6]。
另外,光照之所以成为影响摄食的主要环境因子,还与饵料生物的活动规律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