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行为学概论2【鱼类行为生态学】
鱼类行为学的研究进展

鱼类行为学的研究进展鱼类行为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鱼类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交流以及适应能力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鱼类行为学的研究进展,分析鱼类行为学对于生态学、进化学和保护学等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鱼类行为表现的研究1. 鱼类的群体行为鱼类通常以群体的形式生活在水中,养成了自己特有的群体行为。
研究发现,鱼类群体行为中存在着一套独特的社交规则,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
群体行为可以提供鱼类相互之间的保护,有效提高捕食和繁殖的成功率。
2. 鱼类求偶行为鱼类的求偶行为受到环境和性别差异的影响。
一些鱼类会通过复杂的舞蹈、造巢行为和繁殖仪式来吸引异性。
求偶行为也涉及到鱼类之间的竞争和选择。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求偶行为的复杂性对于鱼类种群的繁衍和生存起到重要作用。
二、鱼类行为交流的研究1. 鱼类声音的产生与交流鱼类可以通过声音传递复杂的信息,包括求偶声音、警戒声音等。
一些鱼类通过发出特定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绪状态,以及在群体中的地位。
研究者通过声音记录和分析,揭示了鱼类行为交流中的奥秘,为进一步理解鱼类社会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2. 鱼类化学信号的研究鱼类还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进行行为交流,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在水中迅速扩散并被其他鱼类感知。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传达繁殖、求偶、警示等信息。
研究者通过分析鱼类体液中的化学成分和行为观察,逐渐解析了鱼类化学信号的意义和传递方式。
三、鱼类行为对生态学和进化学的意义1. 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鱼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食物链中的位置、食性的调控等。
对鱼类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保护和管理水生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2. 鱼类行为和进化适应鱼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行为。
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鱼类物种的行为差异,探讨其背后的进化机制。
鱼类行为学的研究可以为进化生物学提供重要的案例和思路,揭示生物适应性进化的原理。
鱼类行为学概论2【鱼类行为生态学】

金龙鱼的领域行为
• 混养时驯化或者大小搭配,小金龙鱼配 其它的大鱼,或者配其它游泳迅速的鱼 类,如泰国鲫。
狗鱼的领域行为
• 狗鱼(Esox reicherti)属鲑形目,狗鱼
科,狗鱼属。即黑斑狗鱼。俗称:狗鱼,鸭 鱼。北半球寒带到温带里广为分布的淡水鱼, 我国分布于黑龙江流域。
• 他发现当香鱼的食物与个体数目达到均衡时, 香鱼会设下领域范围,将入侵鱼赶走,以确保 自己的食物;但当香鱼的数量太多,花费在驱 赶侵入者的时间多到让自己没时间吃食时,香 鱼就长不大。于是就有采取不同策略的鱼存 在,一种有领域,一种不设领域;也有依季节 不同而改变领域行为的个体出现。
金龙鱼的领域行为
鱼类领域行为研究
• 动物生态学家认为,鱼类领域性是一种调节种 群密度的机制,其实质是传递有关种群数量的 信息,主要是有关于资源与种群数量关系的信 息,从而限制动物的数量,保证资源供给。只 有这样,食物供应和繁殖场所在种群内才得到 合理分配,把剩余个体从适应的生态环境中排 挤出去。领域性对于每种动物的整体发展具有 适应性机制,有利于种族的顺利延续。
银大麻哈鱼的领域行为
• 银大麻哈鱼(Coho salmon) 是种群调节和领域性之间关 系的典型例子。“大麻哈”三 个字,我国赫哲族语意为“大 眼大嘴的鱼” 。仔鱼主食底 栖生物和水生昆虫。入海后 摄取小型鱼类。
• 斑印幼鱼出现不久就顺流重 新选择位置,留在上游的 鱼,最富攻击性。两小银大 麻哈鱼想占据同一个理想位 置时,将通过攻击性姿势或 战斗来决胜负,胜者是较大 的哪怕是大几天的鱼或者是 体色鲜明的鱼。
鱼类领域行为
鱼类个体为寻找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区域 而经常活动的区域叫做正常活动区,正 常活动区域的一个特殊部分就是领域 (Territory),即一种通常与筑巢、摄 食和休息有关的空间,同种成员是要防 卫这一区域的。有些种类捍卫领域是为 了防御其它的种,特别是防御具有类似 生活要求的种。
鱼类行为学研究

鱼类行为学研究鱼类是人类生活中十分重要的食物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自然界中,鱼类的群体行为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研究鱼类行为学有助于了解鱼类的生态行为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
一、鱼类群体行为鱼类的群体行为既包括一般的同类之间的社会联系,也包括不同种类之间的相互作用。
群体行为是由多种社会动机形成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律。
鱼类的群体行为包括群聚行为、迁移行为、觅食行为、避敌行为等。
1. 群聚行为:群聚行为是指鱼类在日常生活中集体策略行动的一种方式,能够增强种群的生存能力。
在群聚中,鱼群中会形成一些基本分工,有些鱼会保持警戒,有些鱼会在群体外缘游动,还有一些鱼会促进整个群体前进。
群聚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在敌害或者食物资源不足等不利情况下,集体保护自身。
2. 迁移行为:迁移是指飞鱼、淡水鲤鱼、三文鱼等在特定季节进行的迁徙行为。
迁移时,鱼类通常会寻找特定的环境条件(如水温、水流等),并会依据环境变化而变化自己的迁徙路径。
迁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更适宜的栖息地和繁殖地,增加种群的生存机会。
3. 觅食行为:觅食是指鱼类在缺乏食物资源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行为。
大多数鱼类都是捕食者,受限于环境和天气等多种因素,在觅食时有着不同的行为策略。
比如,魚在暗处觅食时视觉上则会适应更差,而会依赖更多的声音和气味捕食。
4. 避敌行为:避敌是指鱼类在受到敌害时采取的一种防御策略。
有些鱼类会在发现敌害时,采取群体行为,以增加自身存活的几率。
比如,鱼类在遇到鳄鱼等天敌时,会采取团体攻击、涌出水面等行为。
二、鱼类个体行为鱼类的个体行为主要包括增加自身适应能力、获得更多食物、避开天敌和吸引异性的交配等行为。
1. 领地行为:鱼类在寻找栖息地和避免天敌时,往往会选择自己有主权的领地。
有研究显示,鱼类的领地环境和形态都不相同,这和鱼类的品种和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2. 反应行为:鱼类在面对外界刺激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行为。
鱼类行为生态学调查及分析

鱼类行为生态学调查及分析鱼类是水生生物中最广泛和最重要的类群之一,它们在水环境中的生存具有独特的行为生态学特征。
鱼类行为生态学是指研究鱼类在其生活史中表现出的行为表现的学科,它是动物行为学和生态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鱼类学、渔业生态学和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等领域,鱼类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鱼类生物学、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以及维持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鱼类行为表现类型鱼类的行为表现种类繁多,经典的分类方法主要以鱼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性质为基础,可以分为觅食行为、繁殖行为、群居和社交行为、避险逃生行为以及其他行为。
1. 觅食行为鱼类为了获取养分和能量必须进行觅食活动。
不同种类的鱼类觅食方式不同,例如,鲸鲨以摄食大型鱼类为主食,会在近海进行大规模的觅食活动;而一些小型底栖鱼类通常在海底寻找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底栖生物。
2. 繁殖行为关于鱼类繁殖行为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对于我们对鱼类生态学和遗传学的了解都具有极大的帮助。
鱼类的繁殖行为种类繁多,可以分为卵生和胎生两种。
卵生鱼类通常选择在水流缓慢的浅水区域产卵,而胎生鱼类则在母体内孕育出幼鱼,雌鱼直到幼鱼孵化后才将幼鱼释放到水中。
3. 群居和社交行为许多鱼类表现出群体行为和社交行为,它们在群体中寻找安全感和食物。
例如,一些鲨鱼和鲸鱼通常以群体的方式进行觅食活动,一些鱼类在群体中进行交流和合作等行为。
群体行为和社交行为对于鱼类间的物种关系、食物链关系以及保持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 避险逃生行为面对敌害,不同种类的鱼类表现出了不同的避险逃生行为。
例如,一些小型底栖鱼类采取躲藏等方式避免被掠食者发现,而一些稀有鱼类则采用逃跑等方式避免危险。
二、鱼类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 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跟踪调查现代技术手段如定位系统、声纳和卫星追踪器等能够有效地跟踪和观察鱼类的行为动态。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定位系统和卫星追踪器对不同种类的远洋鱼类进行位置跟踪和行为观察,从而深入研究其生态习性。
鱼类行为与渔业管理9【鱼类行为生态学】

目前伏季休期管理模式,将造成黄海区鱿鱼渔发旺汛期禁 渔,影响了中方捕捞渔船开发利用鱿鱼资源。
建议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尽早研究制定新的鱿鱼管理模式,即 对黄海区鱿鱼资源在伏休期间实施专项捕捞许可证制度。
有关鱼类行为的重要国际会议
1967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在挪威召开了鱼类行为和 渔具、渔法的国际会议。
1977 年国际水生生物管理中心(ICLARM) 在意大利召开 会议,专题讨论了鱼类行为与捕捞业和养殖业的关系。
1992 年国际海洋理事会(ICES) 在挪威召开的会议上强调了在渔 业选择性捕捞、渔业资源评估和 渔业资源管理等方面应用鱼类行 为学知识的必要性。
2、渔业管理概述
粮农组织(1997年)《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指 南》中的定义:
为确保渔业资源的持久生产力和实现渔业的其 他目的而进行的信息收集、分析、计划、咨 询、决策、资源配置以及用于管理渔业活动的 规章和规则的制定、实施和以强制执行为必不 可少的步骤之综合过程。
渔业管理活动的范围:
针对每一特定渔业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目标;
索饵洄游
渔场
济州岛——对马岛一带 长江口渔场及大沙渔场南部
连东、石东渔场 索饵育肥
海州湾、石岛、海洋岛、烟威和 威东渔场索饵育肥,持续到夏秋季节。
l0月中下旬一11月中下旬,性成熟生殖交尾。
鱿鱼渔业的管理:
目前鱿鱼渔业的管理模式是实施伏季休渔“一刀切”的管理 法,即东海区5月16日-8月1日为伏休保护期,黄海伏休期为6 月1日一9月1日。
浙江省岱山县一位渔民在休渔期间制作绳套
鱼类的行为生态学与生态位分析

鱼类的行为生态学与生态位分析在自然界中,鱼类作为一类广泛分布的生物群体,具备丰富多样的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性。
了解鱼类的行为生态学以及进行生态位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鱼类种群,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
本文将围绕鱼类的行为生态学和生态位分析展开探讨。
一、行为生态学行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行为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对于鱼类而言,行为是其与外界环境交互的重要方式,也是其适应和生存的关键因素。
1. 交配行为鱼类的交配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性别比例、个体大小和环境条件等。
不同鱼类的交配系统也存在差异,有的采用配对制,而有的采用群交配形式。
交配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鱼类种群的繁殖策略和适应性。
2. 洄游行为洄游是鱼类一种重要的行为方式,其能够帮助鱼类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环境和繁殖场所。
洄游行为受到季节、水温、食物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鱼类的洄游路线和方式也存在差异。
3. 捕食行为鱼类的捕食行为对于维持食物链的平衡和种群动态具有重要作用。
捕食行为受到鱼类的视觉、嗅觉以及机械感受等感官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影响。
二、生态位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所占据的生态位空间。
通过生态位分析,可以了解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1. 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宽度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资源利用上的宽度范围,也反映了其对于资源的竞争能力。
鱼类的生态位宽度受到食物资源、生境条件以及种群密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鱼类在生态位宽度上存在差异。
2. 生态位重叠生态位重叠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的交互关系。
当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较小时,它们的生存条件较为稳定;而当生态位重叠较大时,则可能引发竞争和资源争夺。
3. 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是指相同生态位的物种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发生的差异化,从而减少竞争压力。
生态位分化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并促进物种共存。
鱼类的行为学研究与迁徙行为

鱼类的行为学研究与迁徙行为鱼类是水生动物中最为广泛分布的一类,其行为学研究一直是生物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鱼类的迁徙行为在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鱼类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原理以及鱼类的迁徙行为,并探讨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一、行为学研究的原理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涉及到动物的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在鱼类的行为学研究中,有几个基本原理是需要了解的。
1. 疾病和行为鱼类的行为会受到疾病的影响。
例如,某些感染病菌的鱼类可能会呈现出异常的行为,如频繁摇头、游动不稳等。
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行为变化,可以对鱼类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2. 神经系统和行为鱼类的行为由其神经系统调控。
神经元在鱼类的运动和感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鱼类的神经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行为。
3. 生态因素和行为鱼类的行为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水温、水质、食物等因素都可能影响鱼类的行为表现。
通过研究这些生态因素与鱼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鱼类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二、鱼类的迁徙行为鱼类的迁徙行为是指在一定的季节或时期,鱼类根据环境变化而进行的长距离移动。
这种行为在许多鱼类中普遍存在,并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物种多样性的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迁徙的原因鱼类进行迁徙有多种原因,主要包括繁殖、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和资源等。
例如,某些淡水鱼类为了产卵会迁徙到河流的上游,在水质和营养丰富的环境中更容易找到繁殖的机会和条件。
2. 迁徙的方式鱼类的迁徙方式多种多样。
有些鱼类会进行垂直迁徙,即在垂直方向上进行上下移动,以适应不同水深的环境需求。
另外,一些鱼类还表现出长距离的水平迁徙,穿越大洋甚至跨越半个地球,如鲨鱼、旗鱼等。
3. 迁徙的重要性鱼类的迁徙行为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物种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鱼类的迁徙行为有助于维持种群的基因流动,增加基因的多样性。
其次,迁徙也有助于促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对于促进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和物质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鱼类的行为生态学和保护研究

鱼类的行为生态学和保护研究鱼类是水中的主要生物之一,它们在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鱼类的行为生态学和保护研究对我们了解鱼类的生态习性、保护鱼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鱼类的生态习性是指鱼类在其自然生境中的行为表现和适应能力。
而鱼类的行为生态学对于理解鱼类的生态习性以及了解其生态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鱼类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鱼类的觅食方式、捕食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以及所处生态环境对鱼类表现的影响等。
觅食方式是鱼类生存所必需的行为之一,其觅食行为与鱼类的口形态和口位密切相关。
鱼类的口型和口位是因鱼类的河流或池塘生态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变异的,进而影响鱼类的觅食方式和生存习性。
同时,捕食行为也是鱼类生存所必需的行为之一。
不仅如此,许多鱼类还表现出共生生活行为,如它们与鳄鱼、海龟等共生,从而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生存率。
除此之外,鱼类的繁殖行为也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鱼类的繁殖方式多样,包括不同的交配行为、卵的产卵方式以及卵的护卫等行为。
迁徙行为也是鱼类行为生态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部分鱼类都存在某种程度的迁徙行为,这一行为一般是因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导致的,如气候和水流的变化等,同时也与繁殖和觅食相关。
鱼类的适应性极强,但由于人类的干扰和环境污染等因素,许多鱼类生存受到了威胁,如金线鱼等。
然而,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都会对鱼类生存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保护鱼类对于人类有何意义。
鱼类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其他生物相互影响,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其保护具有生态学意义。
因此,保护鱼类资源是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需要充分发挥鱼类生态行为研究的重要作用,深入掌握鱼类的生态习性,理解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对它们的保护和管理,从而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
综上所述,鱼类的行为生态学和保护研究对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支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领域行为研究
• 动物生态学家认为,鱼类领域性是一种调节种 群密度的机制,其实质是传递有关种群数量的 信息,主要是有关于资源与种群数量关系的信 息,从而限制动物的数量,保证资源供给。只 有这样,食物供应和繁殖场所在种群内才得到 合理分配,把剩余个体从适应的生态环境中排 挤出去。领域性对于每种动物的整体发展具有 适应性机制,有利于种族的顺利延续。
的发生; 3.能迫使低等级(大部分是正在生长的幼年个体)
的鱼出走,并寻找适宜的生境; 4.在鱼类繁殖季节,可以避免其它同种个体干扰,
有利于求偶、交配、育幼等; 5. 熟悉该地区,有利于回避敌害,有利于寻找食
物。
研究鱼类领域行为的目的
• 探究鱼类是如何依靠领域性进行生存、 繁殖和进一步发展的。
• 为鱼类的驯化、养殖和捕捞生产提供可 靠的理论依据。
• 早在清朝,浙江凫溪香鱼作为进贡的珍品而获 得加封,浙江南北雁荡所产的香鱼用火焙干成 金黄色鱼干,色香味具佳而著名中外。
山间溪流中的香鱼
香鱼的领域行为研究
• 四十多年前,他还是学生,经常在京都各条有 香鱼的河川中抓香鱼,并在香与的鳍上缝上各 不同颜色的『旗子』做标识,然后观察这些香 鱼的活动。
• 他发现当香鱼的食物与个体数目达到均衡时, 香鱼会设下领域范围,将入侵鱼赶走,以确保 自己的食物;但当香鱼的数量太多,花费在驱 赶侵入者的时间多到让自己没时间吃食时,香 鱼就长不大。于是就有采取不同策略的鱼存 在,一种有领域,一种不设领域;也有依季节 不同而改变领域行为的个体出现。
金龙鱼的领域行为
• 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 于自己的地盘做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 生物侵入的時候,地盘主人会用尽办法 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利于 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 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 称为「领域行为Territoriality」。
பைடு நூலகம்
鱼类领域行为生物学意义
1.当资源有限时,能够保证占有者有足够的食物; 2.减少鱼类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冲突,即攻击行为
鱼类领域行为
鱼类个体为寻找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区域 而经常活动的区域叫做正常活动区,正 常活动区域的一个特殊部分就是领域 (Territory),即一种通常与筑巢、摄 食和休息有关的空间,同种成员是要防 卫这一区域的。有些种类捍卫领域是为 了防御其它的种,特别是防御具有类似 生活要求的种。
鱼类领域行为
棘鱼的领域行为
• 鱼类中的棘鱼常常通过显示自己的颜色来进行 自我保护和领域防卫。春天来临时,雄棘鱼就 在自己的领域周围画一个圈,以抵挡外来入侵 者,同时在圈内建造自己的窝,用来完成传宗 接代的任务。此后,其身体颜色开始变化,从 原来的灰色变为红色,背部是蓝白两色,眼睛 呈蓝色。这种颜色变化一是为了吸引异性,二 是为了驱逐同性的侵犯,以保护自己的领域。
鱼类领域行为研究
• 动物学知识使我们认识到,狮、虎、羚羊、蚂 蚁和大熊猫等动物都有强烈的领域性,其所有 的活动都围绕着领域性而发展。其他动物(如 鼠类)的领域需求较有弹性,而且当情况不容 许有效地保护领域时,也能采取其他方式。
• 鱼类领域行为随鱼类的生境和习性的不同而各 异,也较有弹性。虽然许多研究者都承认领域 性现象在鱼类世界的普遍性,但对于这类行为 究竟是遗传的本能还是习得的习性,尚存在分 歧。
香鱼的领域行为研究
• 日本学者川那部研究了香鱼的栖息地及 其领域行为。年轻时到台湾和东南亚, 现在非洲坦干伊克湖去进行鱼类调查。 专长是鱼类栖息地及其领域行为,从研 究香鱼起家。
• 属鲑形目香鱼科。名贵小型经济鱼类,脊背上 有一条满是香脂的腔道,能散发出诱人的香 味。体长10~30cm,体侧扁青黄,鳞细小。原 产中国、朝鲜、日本,目前我国香鱼已基本绝 迹。
• 狗鱼的侧线不仅起着普通侧线的震动感受点的 作用,还起化学感受点作用。同时,狗鱼还有 着极为灵敏的视觉,使狗鱼能非常迅速地感受 到猎物的来临。狗鱼天然产量大,肉质细嫩洁 白,稍带草泥味外,不亚于鲤、鲫鱼。鱼卵有 毒,不宜食用。
鱼类的领域行为
Ichthyic Territoriality
领域行为
(Territoriality)
• 领域(Territory):动物在一段时间 内,有选择地占领一定的空间范围,排 斥其它同种个体的进入。被占领的这一 空间称为领域。
• 领域行为(Territoriality) :是动物的 一种重要行为。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 性,是指与保卫领域有关的一些行为活 动。
• 金龙鱼属领域性很强的大型肉食性鱼 类,其领域范围内不允许有种内或是种 间鱼类的存在,凶猛异常。
金龙鱼的领域行为
• 混养时驯化或者大小搭配,小金龙鱼配 其它的大鱼,或者配其它游泳迅速的鱼 类,如泰国鲫。
狗鱼的领域行为
• 狗鱼(Esox reicherti)属鲑形目,狗鱼
科,狗鱼属。即黑斑狗鱼。俗称:狗鱼,鸭 鱼。北半球寒带到温带里广为分布的淡水鱼, 我国分布于黑龙江流域。
领域行为与攻击、防御、繁 殖、护幼行为密不可分
鱼类保护领域性的方式
• 动物保护领域性的方式主要是消灭敌害 (驱赶)和自我显示(威慑)两种。
• (一)消灭敌害:一旦发现对方有敌 意,就毫不犹豫地予以消灭。
• (二)自我显示:如气味、颜色、姿势 等。
为什么岛国没有大型凶猛动物?
哪些鱼类具有领域行为?
• 定居性鱼类(珊瑚鱼类、活动范围不大和相对 封闭淡水水体如湖泽鱼类)有较强领域行为。 如,鰕虎鱼科(Gobiidae)的某些种类,雀鲷 科(Pomacentridae)、篮子鱼科(Siganidae)、 蝴蝶鱼科(Chaetodotidae)的许多珊瑚鱼类。
• 大多数洄游性鱼类领域行为弹性较大或没有, 但在繁殖产卵季节有或有明显的领域行为。
• 口像鸭嘴大而扁平,下颌突出。是淡水鱼中生 性最粗暴的肉食鱼,领域行为极强,除了袭击 别的鱼外,还会袭击蛙、鼠或野鸭等。一天可 以吃和自己体重相当的食物。狗鱼生长快,寿 命长,曾发现有重达30-35公斤、年龄为70龄 的个体,据说最长寿命可达200岁以上。
狗鱼行动异常迅速、敏捷,捕食时异常狡猾。 看到小动物游来时会用肥厚的尾鳍将水搅浑, 隐藏自己,一动不动地窥视着游来的小动物, 到一定距离突然将其咬住,接着小动物吃掉一 大半,剩余的部分挂在牙齿上,留待下次再 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