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对比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比较

乐” 、文学上 能超乎言意 之表的境界 ,作为 文学 艺术 的最 高理 想 。然 而 ,道 家的 这种观 点 ,并 不否认 文 学是 人 的心灵 之创 造 ,只是认 为 人的 心灵最 终也 是 自然 之道 的一 种体 现 。故而 主 张文源 于道者 ,但 也 常常 以人心 作为 中介 。
以孔孟 为代表 的 儒家思 想和 以老庄 为 代表 的道 家思想 共 同奠定 了 中国传统思 想 文化 的基础 。 作为 中国古 代最 重要 的两大 学派 ,他 们 的思想学 说存 在 着 明显 的差 异 ,而儒 、道两 家 的文艺思 想作 为他 们 思想学说 中的一部分也就存在着某些差异 。当然 ,这 些差 异 只是儒 道两 家 关注的 问题不 同和 解决 问题 的 方式 不同而 已,因而并不是互 不相容 、截 然对立 的 , 并 不构成激 烈 的冲 突 。下面从 四个 方面对 儒 、道 文 艺思 想作一 个 简单 的 比较 。
◇ CEO A RR RH E
职 时 业空
儒 家 与 道 家 文 艺 思 想 的 比较
马 倩
( 云南 国 防工 业职 业 技术 学 院 ,云南 昆明 6 0 2 ) 5 2 3
2年月 04 1 0
摘 要 :儒 家和道 家是 中国古 代最 重要 的两大 思想 学派。 文章 从文 学产 生 的根 源 、文 学价 值 的取 向、 审美观 、创作 心理 等 四方面对 两家 的文 艺思想 进行 了比较 。通过 比较可 以看 出儒 道两家 的文 艺思想 实 际上存在 着一 种相反 却 又相通 的关系 ,可 以互为 补充 求得 共存 。 关 键词 :儒家 ;道 家 ;文 艺思想 ;比较
四 、两 种 不 同 的创 作 心 理
儒家的创作心理是 “ 有为 ” 。儒 家是积极进取 的, 对社会 现实有 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 ,以天下为 己 任 ,主 张积极 干预事物 ,提 倡为人生而艺术 ,因此儒 家认为文艺创作要带有 目的性 ,作者在创作时心理上 要有忧患意识 ,作 品要 能讽刺 社会、干预生活 ,所 以 孔子 曾说 :“ 诗可 以兴 ,可 以观 ,可 以群 ,可 以怨。 ” “ 兴观群 怨”说 ,用现代 的话简 单地讲 :兴 ,就是说 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观 , 就 是说 诗歌可 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 的作用 ,能看 到世 风的盛衰得 失 ;群 ,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 , 达到和谐 ,起 到团结 人的作用 ;怨 ,就是说诗歌 可以 干预 现实 ,批判黑 暗的社 会和不 良的政治 。 道 家的创作 心理 是 “ 为” 无 。道 家对社会超 然视 之 ,主 张 听其 自然 。在个 人 的心灵 净化 中实 现无 我 的和 谐超 脱 。所 以 ,在创 作心 态上 ,道 家主 张首 先 必 须保持 虚静 的状 态 ,“ 虚静” 即必须排 除一切外在 因素和 内心杂念 的干扰 ,内心虚 静 ,然后 方 能洞察 宇 宙 ,览知 万物 。而道 家 的哲学观 和 他的文 艺观 是 相 通 的 ,所 以在 创 作时 ,道 家强调 要 把心理 调整 到 空 灵 、宁静 、无 知 无欲 、 与物合 一 、摆脱 功名 利禄 等 世俗 观念 的侵 扰 ,这样 就 可 以不 假人 力 ,直接 地 再 现 自然 的原始 状态 ,保 有全 美 ,才 能创作 出和 造 化 天工 完全一 致 的好 作品 。 从 以上 四方 面的 比较来 看 ,在 文艺 思想 上 ,儒 家重 视文 艺 ,但忽 视文 艺 的审美 特性 ,对 政教 功 能 的片 面强调 束缚 了文艺 ;而道家 则从 根本 上否 定文 艺 ,但 其审 美态 度 、艺 术 眼光和 自由精 神 ,及 其对 “ ”独特 的 阐述 方式 ,却特 别契 合于 文艺 。 道
儒家与道家对当今影响

儒家思想与道家哲学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及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儒道两家,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心理框架和价值系统,相互刺激,相互吸收,推动着民族精神的演进,从而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实际上,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
可以说,这是儒家人生哲学的世俗化或大众化。
道家则是另一番景象。
它要清心寡欲,见素抱朴,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主张无知、无为、无欲、不争,它贵柔、守雌、主静,不象儒家心中充满“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为人生理想的实现而奋斗不息,而是纯任自然,抿灭主体能力,用“以柔克刚”的办法致胜。
用恬淡生活的追求来自娱,来保持品节,这与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相通。
进取与退守儒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入世的。
为了实现人生理想,成为志土仁人,就须“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道家人生态度与儒家迥然相异。
他们睥睨万物,“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
他们齐是非、齐万物,“游乎尘埃之外”,要做超脱人世的圣人、神人、真人。
显而易见,道家人生哲学与儒家人生哲学之间,形成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在这个执著于现世的人生哲学体系中,包孕着不同的人生态皮:既有积极入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也有超然尘外、情欲沉寂、自甘落寞的隐士。
正因如此,儒道可以互为补充,成为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保持心理平衡的调节剂。
恒常与变动儒家看到的是稳态的东西,是“经”,是“常”。
他们对现实人生的意义持充分肯定的态度。
道家看到的是另一面。
他们眼中的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没有质的稳定性。
当然,他们也认为有恒定的东西,这恒定的东西便是“无终始”的“道”.这刚好与儒家人生哲学的思维趋向相映成趣。
道家主张要顺应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自然属性,让其自然得到发展,不去人的改造干扰。
可持续发展观,就是一种道家尊重自然的思想的一种延伸,一种具体化,把道家自然的思想实体化。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流派。
儒家强调的是人性的改变和塑造,而
道家则强调自然和虚空,认为人性是自然之中一部分的产物,应该尽可能地跟随自然。
因此,两种思想的人性论也有所不同。
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孔子,认为“人性本善”。
这是基于他对人类社会现象的观察和
思考,他相信人性的善良本质是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治理来发掘和激发的。
儒家思想还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可以让人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和体现。
另一方面,道家则认为“人性本恶”。
道家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自私和贪婪的,这使得
人们总是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损害别人的权益。
然而,道家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错,因
为这正是自然的本性,是人们不能逆转的。
其实,尽管儒家和道家的人性论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渴望塑造一个更好的社会。
儒家
认为,社会可以通过教育和治理来改善,而道家则认为,社会应该尽量跟随自然,实现
“无为而治”。
总的来说,儒家和道家在人性论上的主要差别在于他们对人性本质的看法。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通过社会和教育等手段,可以引导人性得到更好的发挥;而道家则认为,人性
本恶,并且认为人类应该向自然一样行动,充分利用人类自身的自然本性。
虽然有所不同,但两种思想都试图探寻一个更好的社会,这也使得两种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先秦儒学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

先秦儒学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思想和理论的萌生期,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想和理论处于草创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它又一下特点:第一,文、史、哲、道德、宗教不分,文艺思想处于萌芽状态,和哲学、历史、道德、宗教等意识形态混合在一起;第二,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围绕着对礼乐制度的评价论争而展开;第三,诗、乐、舞三位一体,艺术的各个部门的理论想通。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意识形态最为活跃、最为开拓创新的一个时期,而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孔子。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治,同时他创立了“仁”学,强调以“仁”为核心与灵魂,对旧礼制进行一次夺胎换骨的改造。
这种以“仁”为核心的重民、重人道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
对“道”多层次、多侧面的反复论述,构成了老子哲学的核心内容。
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皆源于“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没有意志,没有目的,无形无象;既无始,亦无终,是自然无为、原始混沌的。
老子的“道”论中体现出来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深远地影响了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
《老子》一书中的哲学思想,不仅深深地启发和影响了先秦道、儒、墨、法诸家的学说,对中国封建时代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构架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儒道互补关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文学上,儒家的影响主要在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如文学的社会公用、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文学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等等方面。
文学存在的最大价值是因为它“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因为可以“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是因为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文学只有在社会中,只有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某一方面,达到了“美刺”的效果和作用,文学才成为文学,文学才有了文学存在的价值。
在儒家的文艺观中,文学的功能是远远重于其本质的,它的价值就体现它具有讽柬功能。
先秦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入世”与“出世”问题上的比较

先秦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入世”与“出世”问题上的比较先秦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入世”与“出世”问题上的比较一般认为,儒家因为关注社会人伦关系被认为是入世的,而道家由于偏向隐遁而被认为是出世的。
其实不然,“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治长》)“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孔子也表达过隐退的思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用之, 万物将自化”则表达了老子对侯王应持有的治国之道的看法,老子也曾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形象。
事实上,关于儒家与道家在入世与出世的问题上并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即既不能简单地把儒家看成是入世的,也不能简单地把道家看成是出世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儒、道在入世与出世上的关系。
本文将从目的、行动和对人、自然与社会的不同关注这三方面分别阐述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对“入世”与“出世”问题进行比较。
首先,从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目的来看,两家的思想都是入世的。
虽然儒家也讲过“无为”,但无论是道家的“无为”还是儒家的“无为”,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春秋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社会等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一部分原来身为下层贵族的士丧失了贵族身份而沦为庶民,而拥有一技之长的庶民则晋升到士的行列来;另一方面,周天子的权力不断下移,失去了至高无上的权威,诸侯竞相争霸,变王天为私田、变分封为郡县,整个社会处于礼崩乐坏的状态之中。
孔子这时提出的“克己复礼”、“正名”与仁爱的思想就是为了挽救周王朝的统治,为了维护奴隶社会里的等级秩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礼记·礼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从这些言论可以看出,儒家关注的是社会、人伦,其思想是完全入世的。
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

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
以下是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之处的探讨。
一、基本思想理念儒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理念有很大的差异。
儒家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等五常,认为这些品质是人的本性,因此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
而道家则更注重“道、德、无为、自然”等理念,认为这些都是自然的本质,主张通过回归自然来达到人的本性的解放。
二、处世之道儒家和道家在处世之道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认为人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社会地位。
而道家则主张消极出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争不抢,追求自由和独立。
三、文化价值观儒家和道家在文化价值观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儒家强调的是文化传承和创新,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灵魂,应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
而道家则更注重自然和宇宙的法则,认为自然和宇宙的法则才是人类的最高法则,应该通过回归自然来领悟生命的真谛。
四、教育思想儒家和道家的教育思想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人的教育和修养,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实现人的本性的发扬光大。
而道家则更注重自然的教育,认为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应该通过观察自然来领悟生命的真谛。
五、政治观念儒家和道家在政治观念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社会等级和秩序,认为社会应该有等级之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而道家则更注重平等和自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平等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权利。
六、人与自然关系儒家和道家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
而道家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和法则来生活和发展。
七、个人与社会关系儒家和道家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个人的修养和社会责任,认为个人应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摘要】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是两大思想流派,对人性观持有不同的看法。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修身养性,追求仁义礼智信;而道家则主张返璞归真,追求自然无为。
虽然两家在人性观上存在异同,但也有共同点,例如都重视修养道德品德。
儒道两家人性观的差异主要在于对人性本质的理解和修养途径的不同。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的重要性在于为后世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于人类价值观和社会伦理有着重要启示。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虽有异同,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先秦时期,儒家,道家,人性观,异同,共同点,影响,重要性,启示。
1. 引言1.1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期,儒家和道家作为两大思想流派在这一时期的思想争鸣中各自提出了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儒家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伦理规范,认为人性是可以通过修养和教化来完善的;而道家则主张追求自然和无为而治,认为人性本身就是自然的表现,应该随顺自然去发挥自我。
虽然儒家和道家对人性有各自独特的观点,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共同点,比如都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修养,都认为人性具有天赋的善良本性。
不过,在具体的修养方式和达到境界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儒家主张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完善人性,而道家则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儒家和道家的人性观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研究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和演变,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和借鉴。
2. 正文2.1 儒家人性观儒家人性观是先秦时期儒家对人性本质的理论观点。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追求完善。
在儒家看来,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良知和道德感,可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道德境界。
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异同及其影响

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异同及其影响中国哲学史上最著名的两种思想是儒家和道家。
这两个学派中的代表性思想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就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异同及其影响展开探讨。
一、缘起和大前提儒家思想是儒家学派的一种思想体系,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的根本前提是:人性的善良天赋,强调人本主义。
儒家思想要实现其理想社会,需要以仁义礼智作为道德标准,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实现。
相比之下,道家起源于战国时期,但其认为人类通常不会寻求自己的利益,因为人类不明白自己的意愿和本质的所在。
因此,道家思想的主要前提是道,其认为宇宙之中有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指出正确的道路,而道本身就是真理和最终的目标。
二、人的本性和修养道家思想的人类本性主要是由人的本质和道的相互关系所决定。
道家思想强调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平衡。
因此,修养的过程中,即必须减少自我欲望的影响, "采取柔和的方法",也就是:“用柔弱胜过强硬,以谦虚克服傲慢”,“静观其变,随遇而安”, "以柔克刚",从而人能够获得“虚静无为”,到达人生最高境界。
另一方面,儒家修身之道强调的是通过行为来实现善举。
儒家更关注道德义务和行为道德,认为行为是提高人的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儒家的思想体系认为,通过正确地行为,人可以改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美好和谐。
三、家庭、社会和政治儒家思想认为,家庭是社会道德的基础。
儒家家庭观念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更注重社会关系。
儒家思想的真正目的是以家庭的方式来建立管理国家的方式。
于是,儒家提出了“仁”的理念,认为仁是治理社会的基础。
道家则认为社会制度和政治体系本身不好,世界上的事情实际上是由自然的安排和组织调整和安排的,可以通过“无为而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四、知识和学问儒家认为学术知识,论辩以及修养都是崇高之道。
并认为道德的发展离不开学术知识的推广,并以此为基础推进人类的进化和发展。
儒家思想提倡学海无涯,并主张读书治国、教育出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对比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所谓文艺思想,是指对于文艺现象的总的看法和主张。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文艺思想,不同流派、不同时代,文艺思想也有差异。
先秦儒家的文艺思想主要包括孔子和孟子的文艺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并且主要体现在其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以及《礼记·乐记》中;先秦道家的文艺思想主要包括老子和庄子的文艺思想,以老子为代表,但在其著作中少有直接体现。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能从字里行间读出老子隐含的文艺思想,并且相当深刻,值得咀嚼和学习。
两家文艺思想各有特色,都对后世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着重对比两家文艺思想的异同:
一.不同点:
1.儒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游于艺”与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为”。
孔子一直都在推崇“文”。
先秦时期的“文”有几个不同含义:
包括礼乐典制等在内的广义的文、文献典籍、文辞文采等。
在孔子时代,诗已经完全从乐中分化出来而成为语言艺术的文学。
孔子非常重视诗的教育作用,经常敦促和考验他的弟子乃至他的儿子孔鲤学诗的情况。
如《论语·阳货》: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所谓“兴”,是指孔子思想里的政治、伦理内涵。
《论语·学而》: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强调学习要以修身实践为本,艺文的学习则是次要的。
也就是说,在儒家的思
想体系里,学习是为了治国安邦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并且要把治国安邦摆在第一位。
另外,孔子认为,“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孔子是一位热爱文艺的人,积极肯定文艺的作用,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他认为,文艺是由心产生的,人心的萌动是由外在事物影响导致的,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萌动,就表现为声音。
并且,声音也是有区别的,它跟环境密切相关,比如在和平时代和在动乱年代就有很大区别。
因此要有选择地学习,“放郑声,远佞人”。
孔子认为郑声多为“淫”,学了就是离经叛道。
虽然老子一再言说“道可道,非常道”,但还是留下了不少文字,帮助后人对其“道”的理解。
《老子》把“道”作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来阐述,并将其提高到宇宙万物之本的地位。
老子“道”的特征则是“四无”:
不仁、无味、无用、无言。
即无所偏爱,无所谓爱,也无所谓恨;有和无互相转化,有即无,无即有;无用即是有用;道不可言说,“不言之教,无为之治”是最好的政治。
也就是说,道家是崇尚自然的,“道法自然”。
因此,在文艺方面,道家也是主张自然,认为既然万物都要“法自然”,那么自然人也要“法自然”,而当人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心灵也应该处于一种空灵的状态,这也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状态。
由此进而提出要在人最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文艺活动,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并且在言辞表达上也要合乎自然,“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与儒家所提倡的“兴于诗”是刚好相反的。
另外,他痛恨巧言令色,主张“希言”,并偏激地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儒家“诗可以兴、观、群、怨”与道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兴观群怨”的核心内容是把文学艺术的创作和鉴赏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文学艺术不仅仅是文学创作与鉴赏,而要和当时政治和社会相连,它不是独立的。
孔子的艺术批评标准是: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无邪”即归于正,主张文学艺术在思想政治上要符合儒家的标准。
由于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恢复周礼,因而在文学
艺术方面,也被附加了政治内涵。
从这一点可以说,儒家的文学思想是功利主义的,因为它带有明显的政治性。
对于“兴观群怨”各自的意思,从古至今各家有不同的说法。
如“兴”,就有“引譬连类”(孔安国)、“感发志意,托物兴辞”(朱熹)等说法;“观”,有“观风俗之盛衰”(郑玄)、“考见得失”(朱熹)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歌对人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并能帮助人们认识到风俗的盛衰,相互切磋、提高修养,交流思想和情感,也可以用诗歌来批评政治表达民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学习诗歌是为了治国安邦和提高个人修养,反映当前政治状况。
总之不是纯粹的诗歌,一定是带有更深一层含义的,这也才是真正的优秀的诗歌。
老子在论述“道”的玄奥莫测时,用了“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所谓“大”,在文学领域则是指高潮的审美艺术境界。
关于“大音希声”,意思大致是说,巨大的声音需要长期的能量积蓄,所以一般听不到。
或者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就是有,无用就是有用,就是最美的最自然的,用平常的耳朵是听不到的。
关于“大象无形”是说“道”法象,它没有具体的形状。
从文艺方面来理解这两句话,就是“无言”。
即无声。
最高尚最自然的声音是听不到的,或者说不是用耳朵能听到的,要用心去慢慢领会。
所以,最好的诗歌不用写出来,也不必唱出来,它应该存在人的心里,由有一定“道”的修养的人才能融会。
3.儒家提倡“尽美尽善”与道家提倡的“法天贵真”
孔子认为文学作品要集“美”和“善”于一身,即艺术形象和内容都要足够完善。
如他评价《韶》乐和《武》乐时说道:
“《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虽然《武》场面宏伟壮观,气势磅礴,艺术形象塑造非常完美,但内容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
因为《武》乐是讴歌杀伐征讨的,充满了不和的气息,不符合道德的要求,与其“礼治天下”的政治目标还有出入,因此“未尽善”。
道家则提倡“法天贵真”。
庄子反对做作,推崇的是自然,认为在人的情感表达方面,要的就是一种真诚的情感,无需隐藏和隐瞒。
人的真性情受禀于自然,也就带有自然的特征,是不可更改的,那种虚情假意、言不由心生的艺术形式应该被否定。
二.相同点
儒家和道家文艺思想虽然有几点截然不同,但还是有类似的地方。
儒家提倡的“圣人立象以尽意”跟道家提倡的“言不尽意”意思是大致相同的,都是说形象和艺术有密切关系,即人们在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时,总要借助外在形象的力量。
语言是体现心意的,但不是所有心意都能或方便用语言表现出来,有时就需要隐晦,让读者自己去猜测和体会作者的心境。
这就是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种处理方式给了读者以很大的想象和回想空间,并且有耐人寻味的感觉。
如孔子《曳杖歌》: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前两句描绘了两种意象:
泰山要崩塌了,屋梁要毁坏了。
非常简洁,为而后的表意做了很好的铺垫。
当时子贡正好来看望老师,听到老师唱这首歌,想到“哲人其萎”的悲惨景象,不仅黯然神伤。
不仅子贡,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读这首歌,也能感受到当年子贡的悲伤和难过。
这就是“言不尽意”的具体体现。
三.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重视道德、礼教和仁义,并要求“尽善尽美”,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深远而深刻的影响。
比如重视道德礼教,这一方面比西方的宗教和神学论死心爱那个要先进得多,启示我们以人为本,顾全大局,对于培养我们的集体荣誉感有积极的作用。
再如要求“尽善尽美”,启示我们要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从严要求自身,以求精益求精,注重形式与艺术的结合,不顾此失彼。
但过分追求文学与政治结合,则破坏了文学的纯粹性,给文学带上了政治的色彩。
并且,过分强调集体主义,让人失去了自我意识,一定程度上压抑了
人的个性和性格的完善发展,由此将会带来没有创新意识的不良后果。
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不能一味继承。
而庄子强调的是“自然”,认为一切都应该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完成,文学也不例外。
这启示我们要注重文学艺术创作的纯粹性,而在形式方面则要求不高,认为只要是在自然的状态下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情、唱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心声就是美的。
这启示我们在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要“我手写我心”“我口唱我心”,要言为心声,敢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但从另一方面,过分强调“自然”,也会有不良影响。
比如文学本身就不是纯粹的文学,它一定是在一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发生的,而这大背景又无一例外地会影响每个个体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所以在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政治性或者社会性。
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都要跟身边的事物打交道。
因此,对于道家的文艺思想,我们也不能一味赞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实际的调整。
总体来说,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我们要认真分析,再有选择地批判继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走的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