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简介:于敏

合集下载

于敏逝世:他从不以“中国氢弹之父”自居

于敏逝世:他从不以“中国氢弹之父”自居

于敏逝世:他从不以“中国氢弹之父”自居于敏(1930年11月4日-2021年7月15日),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和中国氢弹元勋,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

他在核物理和核工程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中国的核武器和核能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于敏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聪慧好学。

在北京清华大学学习期间,他接受了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的指导,开始了他在核物理领域的学术生涯。

后来,他前往美国留学,在斯坦福大学攻读核物理博士学位。

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深受美国科学技术的影响,同时也开始对中国的核武器发展和国防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敏在1955年返回中国,并投身于国家的核武器研发工作。

他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工作,并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之后,他又领导了中国氢弹的研制工作,并成功地在1967年领导了中国的第一次氢弹试验。

这次试验的成功,使中国成为了继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除了在核武器研发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之外,于敏还对中国的核能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领导了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的建设工作,为中国的核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被誉为中国的“核电之父”,是中国核能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令人遗憾的是,于敏在2021年7月15日因病医治无效,不幸离世。

他的逝世给中国的核物理学界和核武器研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中国的核能发展事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他的离世,也让世人深感惋惜和哀思。

尽管于敏曾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但他本人却从不以此自居。

他一直谦逊低调,对自己的贡献从不过分夸大。

在他的眼中,科学家的使命是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不是为了名利而去追求所谓的“功勋”。

于敏的一生,充满了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情感。

他始终把自己的一切才智和能力献给了祖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国家的核武器和核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科学家,为祖国的科技事业不懈奋斗。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

2019年1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

于敏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的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结构的基本完整的设想,起到了关键作用,之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很多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1960年开始,于敏正式加入核武器研制工作,此后的30年间,于敏的名字和他所从事的工作,被列为国家最高机密。

在1999年,于敏代表23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们,到人民大会堂发言,于敏这才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熟知。

在长达30年的隐姓埋名的生活中,于敏早已养成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格品质。

在众多参与氢弹研制的科学家中,只有于敏一人没有出国留过学,所以他又被称为“土专家一号”。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可是在1951年、1953年,美国和苏联先后研发出了氢弹,氢弹的威力要比原子弹强上几百倍。

所以,我国只有原子弹是远远不够的。

于敏就是第一批被调去研究氢弹的科学家。

当时,无论国际形势还34K U A I L E Z U O W E N04快乐阅读快乐作文是国内气氛,都不容乐观。

但于敏依旧忘我地投身到工作之中,有时还不忘风趣和幽默。

有一次,于敏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现象,这为攻克氢弹原理实现了重大突破。

于敏立刻给邓稼先打电话汇报。

于敏说:“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

”邓稼先听出了这个好消息,随即说:“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顿野餐?”“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

”于敏回答。

如此风趣幽默的对话,不但传递了这个好消息,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保密效果。

1967年7月,中国成功地进行了氢弹试验,国际上为之震惊。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3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3个月,而我国只用了2年8个月!退休之后的于敏,非常喜欢养生,每天早晨起床后,都会打几套太极拳,做几节健身操。

“氢弹之父”于敏逝世,碧血丹心照汗青

“氢弹之父”于敏逝世,碧血丹心照汗青

“氢弹之父”于敏逝世,碧血丹心照汗青在21世纪的中国,一个被称为“氢弹之父”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于敏。

于敏教授是中国科学家、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就在不久前,于敏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家中与世长辞,享年于91岁。

于敏教授一生都在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他的成就不仅仅是中国科技界的骄傲,更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他的名字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发历史紧密相连。

他的去世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伤感,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位伟大科学家的贡献。

于敏教授出生在中国辽宁省,他在清华大学学习物理学,之后赴美留学。

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他对核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敏教授曾说:“我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为国家的核武器事业做出贡献。

”回国后,他参与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发工作,之后又率领团队进行氢弹的研制。

于敏教授的一生都在科研的路上度过,他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做出的贡献被后人铭记。

他说:“我希望我所做的能让国家更加强大,我希望中国更加繁荣。

”可惜时光匆匆,岁月无情,于敏教授已经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

于敏教授是一个科学家,但他更是一个爱国者。

他的一生都在追寻科学真理的道路上,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他的名字用中国的核武器事业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贡献让我们骄傲,更让我们感到沉痛。

于敏教授的离世是中国科技界的损失,也是中国国防事业的一大损失。

他在核武器研发领域的成就无人能及,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他的离世虽然让我们感到痛心,但他的精神永远都会指引着我们前进,永远都会激励着我们不断奋进。

于敏教授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国家事业做出贡献,在科研领域有着很高的地位,他的成就不仅在中国,在国际上也备受称赞。

他的品格和学术造诣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科学家,他的精神也会激励着我们不断进取。

于敏教授的逝世让我们更加珍惜当前的和平时光,更加感激那些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为国家的强大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于敏,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和氢弹之父,出生于1926年,是湖南人。

于敏从小就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和天赋,他很早就开始对物理学产生兴趣,十分热爱探究天体和宇宙的奥秘。

在银河系繁荣的战后年代,他被认为是中国物理学界最有发展前途的人之一。

于敏研究氢弹的契机是1954年当时的中国总理周恩来发出的号召:“东、西方二强都有原子弹,我们也不能落后; 我们还有地球上最多最好的人口资源,也绝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呀!”这句话让于敏开始认真考虑研制氢弹的问题。

之后,周恩来为此组织了中央科委,以确保中国着手研制氢弹。

于敏被任命为该项目的负责人。

于敏和他的团队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原材料和相关设备都是极为匮乏的,整个项目也十分保密。

但是他们仍然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67年研制出了中国第一颗氢弹。

这是中国第一次完全基于自主技术研制出的核武器,对于中国的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由于于敏在该项目中的贡献,他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

他不仅是中国核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而且还是许多著名科学家的导师,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院首席专家袁隆平。

他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国防科技大学校长等职务,获得诸多荣誉和奖项。

于敏不仅在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致力于推广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的提高,曾经为许多学生和教师提供学术指导和支持,对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尽管于敏在研究氢弹的同时也面临了许多的批评和争议,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科研事业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

他的精神也激励着中国新一代科学家不断努力,为中国和人类的和平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是中国氢弹之父,也是中国核武器的主要设计师之一。

他于1921年生于山东省烟台市,在童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天赋。

1941年,于敏考入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并一直保持极高的学习成绩。

1948年,于敏获得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并留在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

在那里,他结识了许多核物理学家,其中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米和泰勒。

1952年,于敏回到了中国,并积极参与了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

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过程中,于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他主要负责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设计工作,在核武器试验中全权负责了仪器测量等方面的工作。

由于他的杰出贡献,于敏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包括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
奖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团队奖。

此外,他还在198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被人们称为“中国核武器之父”。

虽然于敏是中国核武器的设计者之一,但他始终将核武器的使用视为最后的手段,并
对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在90年代初期,他支持了中国科学院推出了一项名为“热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国项重点论证”的科研项目,该项目旨在探索氢弹的和平
利用。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的核不扩散会议,并于1985年担任中国核工业协会会长。

2019年5月12日,于敏因心脏功能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纪念于敏,中国科学院特别设立了“于敏教育奖学金”,用于资助青年科学家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

于敏

于敏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1926年8月16日生于天津市宁河县。

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

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

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15年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与邓稼先的暗号于敏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后,他当即给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

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隐语:暗指氢弹理论研究有了突破。

“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

”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

……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

”“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与死神三次擦肩而过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

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

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气喘吁吁。

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水。

过了很长时间,在同事们的看护下,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

于敏逝世:他从不以“中国氢弹之父”自居

于敏逝世:他从不以“中国氢弹之父”自居

于敏逝世:他从不以“中国氢弹之父”自居于敏先生,中国核物理学家和国防科技工作者,因为他的杰出贡献和对中国核武器和氢弹技术的推动而闻名于世。

他从不以“中国氢弹之父”自居,他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的忠诚和勇气使得他成为中国国家科学研究和国防发展的楷模。

于敏先生1930年生于安徽省寿县,小时候的他生活贫困,但他聪明好学,才智出众。

1950年,他作为中国第一批留苏研究生赴苏联留学,开始了他的学术之旅。

在苏联的一所著名大学里,他广泛学习物理学知识,尤其是核物理。

他的学习成绩突出,获得了苏联政府奖学金,以及白俄罗斯共和国政府授予的博士学位。

1955年,他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现代物理研究所。

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期的核物理研究工作。

他参与了中国核武器项目的研发和试验,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1964年,他开始主持中国氢弹研究项目,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虽然他在氢弹技术的研发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坚持不懈,付出了巨大努力。

他对外界所给予的“中国氢弹之父”的称号保持了谦虚和低调的态度。

他认为,中国氢弹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

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他只是团队中的一员,并没有多大区别于其他科研人员。

他将科学家应有的职责看得很重,始终把科研工作的结晶归于国家和人民。

除了在氢弹领域做出的贡献,于敏先生还在核物理学的其他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他在核裂变和核聚变等领域的研究中都有广泛的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为国际核物理学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了在科研领域的杰出成就,于敏先生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人才。

他坚信,培养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他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指导和人生指引。

2021年12月23日,于敏先生因病离世,享年91岁。

他的逝世给中国核物理学界和国防科技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令全国人民感到深深的悲痛。

他留下的丰富的科研成果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将永远闪耀在中国科学史上。

两弹一星科学家于敏的故事

两弹一星科学家于敏的故事

两弹一星科学家于敏的故事于敏,是中国核武器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科学院的著名物理学家。

他的一生,不仅见证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更为中国的独立自主、国家安全和国家尊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他的生平、科研经历和贡献三个方面来介绍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一、生平于敏于1926年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市。

他的父亲是一名教师,家庭教育严格。

于敏从小就表现出了出色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对数学和物理学有着特别的兴趣。

1943年,他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物理学生之一。

1946年,于敏应征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部队里,他成为了一名军事工程师,参与了中国的军事科研项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敏被调往北京,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二、科研经历于敏的科研领域主要是固体物理学和核物理学。

他曾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工作。

在这些单位里,他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和核能研究。

上世纪50年代,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

当时,美国和苏联已经拥有了核武器,而中国还没有。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没有核武器,就没有真正的国家安全。

”为了确保国家的安全,中国政府决定启动核武器研究项目。

于敏作为中国核武器研究项目的核心科学家之一,参与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工作。

1958年,中国科学家成功地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于敏作为研制团队的一员,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

在研制过程中,他主要负责核材料的制备和测试工作。

他还积极参与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工作,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核武器研究,于敏还参与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了自己的航天计划。

于敏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参与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他主要负责卫星的物理实验和数据分析工作。

中国的第一颗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这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5年 1987年和1989年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 年和1989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 年荣获“ 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 1987年获 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获光华奖特 年获“ 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获光华奖特 等奖。 等奖。
于敏同志简介 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 年生, 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中 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 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 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 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 事核理论研究工作。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 事核理论研究工作。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 武器理论研究。1965年调入二机部第九研 武器理论研究。1965年调入二机部第九研 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 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 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 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 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 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 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 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 问题。 70年代起 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 年代起, 问题。从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 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