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数字人生
“铁冠道人”苏东坡 一代文豪的旷达人生

艺 术 成 就
宋词 集 大成 者
:词的 创作 上取 得 了 非凡 的成 就 :苏 轼继 柳 永 之 后 , 丁全 面 的 改 革 ,最 终 突 破 了 词 为 “艳 科 ”的 传 统 格
词 的 文学 地位 ,使词 从 音 乐 的附 属 品转 变 为 一 种 独 『本,从 根本 上改 变了词 史 的发 展方 向
宋冲宗侄 接受了何 正臣 、舒 直等御 史们对 苏轼 的指控 后,派遣大 常博上皇 甫遵 前住湖 州拘捕 苏轼 :押解 至京后 , 苏轼 被投 入御 电台 的监狱 :何 、舒 等人把 苏轼 写 的诗 曲解 附 会,想 霞他于死地 。他们 对苏轼 诗《王复 秀才所属双 桧二
厂
首(之二)》的解释 是具有代 表性 的…例 全 诗『』【] : 凛 然 相 对 敢 相 欺 ,直 干 凌 空 未要 奇 恨 到 九 采 无 曲 处 ,世 间唯 有 蛰 龙 知 、 这 是一 首 物 抒怀 的咏 物 诗 ,苏轼 想 以此 明 自
苏 轼 的 一 生 ,曲折 坎 坷 ,但 就 是在 坎 坷 的 人 生 中 , 苏轼 练 就 了旷达 超 俗 的人生 观 。
78
经 典 故 事
乌台诗 案始为界 文风转 型境更 高
乌台诗案 ,即 御史 台诗 案 ,它 兴讼 于宋 神 宗赵 顼 元丰 二年 …)79),苏轼 是被 告 原告 是:权 监察 御 史里 行何 正臣 、 舒宜 .围子博 十李宜 ,权御 史中丞李 定等人 。他们 指控 苏轼 写诗 交讪谤朝政 、反对新 法 、指斥皇帝 ,要求处 置苏轼 。
生 平 概 览
“世事 一 场 大 梦 ,人 生几 度秋 凉 "
苏 轼其 名 “轼 ”原意 为车 前 的扶 手 .取 其默 默 无 闻却扶 危 救 困 ,不可或 缺 之意 。苏轼 生性 放 达 ,为人 率真 ,深 得 道 家 风范 。好 交友 ,好 美食 ,创 造许 多饮 食精 品 ,好品 茗 , 也 好 游山 玩水 。
行走的人生,越活越通透——苏轼简评

行走的人生,越活越通透——苏轼简评苏东坡65岁的生命历程,而四处游历的时间就有45年,在中国90多座城市都留下过足迹,算下来几乎是20岁出头就开始走在了路上。
有人如此概括他的一生:“半世江湖游,一生儒释道。
”每一次打开东坡,都会令人充满惊喜。
苏东坡很大,大到人们以“苏海”来称道他。
苏东坡一生走过的路很长,南至海南儋州,北至河北定州,跨越大半个中国。
在他走过的那些地方里,最值得记取的,当是以下几处:眉山—开封—凤翔(今宝鸡附近)—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黄州—登州—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内)—常州。
眉山:10岁得名苏轼很多事情,都是在苏和仲10岁那一年发生的。
父亲苏洵远游归家,苏和仲得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轼。
苏洵开始对苏轼进行严格家教。
严格到什么程度?几十年以后,苏轼在海南流放地,居然做梦,梦到了父亲第二天要给他考试,背诵《春秋》。
苏轼忽然想起来自己连一半都没背诵完。
突然给吓醒了,醒来之后,觉得自己就像挂在钩子上的鱼。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引文:《夜梦》)开封:进士考试第二名开封是苏轼的考试之城。
景祐二年的殿试,是整个北宋时代最重要最星光熠熠的一场考试。
考生加上考官汇聚了北宋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
20岁的苏轼参加了这一届进士考试。
苏轼的成绩是第二名。
也有一说是,苏轼其实是第一名。
因为文章写得太好,让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得意门生曾巩的作品,为了避嫌,欧阳修这份卷子压为第二,可没想到被压下来的是苏轼。
苏轼,其实是一个超级的应试教育的模范生。
他的高考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在南宋成为科举考试的模范作文,被书商不断翻刻。
当时有一句俗谚叫,“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凤翔:苏轼官场生涯的第一站苏轼做官了,凤翔府签判。
在凤翔,苏轼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这是苏轼人生中第一篇诗歌杰作。
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四句:“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解读苏东坡:一生荣辱告诉我们什么是自在人生人生苏东坡

解读苏东坡:一生荣辱告诉我们什么是自在人生人生苏东坡一生荣辱告诉我们什么是自在人生假如你此时正处于人生上升期,你应该读读苏轼,因为失意总在不经意间出现。
苏轼,二十一岁入京参加科举考试,在欧阳修的推崇下,名动京城。
三十四岁,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自请到地方任职。
四十三岁,因“乌台诗案”贬官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五年后回京然后又到地方上任职。
五十七岁时又被贬官至惠州。
六十二岁再次贬官至海南儋洲,这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处罚。
六十五岁去世。
单就个人际遇讲,还有什么比苏轼的人生更悲催?然而他留下的诗、文、词、书法、画,千年来却一直被后人交口称赞。
相比于苏轼,我们的失意算是什么?又该怎么看待这些失意?一、魂惊汤火命如鸡他是豪情万丈的。
故垒西边,凭江临风,随便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惊艳了千古。
他是潇洒飘逸的,诗文中,他总在驾舟,弄琴,参禅问道。
原以为日子就会这样自在下去…甚至当有人告诉他,他的诗文受到检举时,他还笑言:“再也不愁皇上看不到我的诗了。
”他也曾脆弱过,官府的人来抓他时,气吞山河的情怀,淡然无染的禅心都无处可寻了。
他躲在角落里不肯出来,但又不能不面对。
别别扭扭出来时,还在纠结着该不该穿官服。
那天,他没来得及和家人道别,就被一根麻绳绑住,带走了,而理由,竟只是因为一些若非因陷害苏东坡,历史上不会留下他们任何一笔的小人物,对他才情的嫉妒以及因此引发的构陷。
“苏东坡在游街,整个民族在丢人。
”作家余秋雨这样写道。
然而,这还不是最惨的境地。
“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通宵侮辱、摧残到了其他犯人也听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摧残的对象竟然就是苏东坡!生命最低谷,他写下了这样的话: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
但,不敢抱怨,只能说“圣主如天万物春,草臣愚暗自亡身。
”他的人生曾经繁花似锦,高朋满座,但此时此刻却只能“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从春风得意到落木萧萧,这一夜间的世态炎凉,摧垮了生命的尊严,却没摧垮坚韧的心。
四十五岁才明白:此生“算来着甚干忙”

四十五岁才明白:此生“算来着甚干忙”【原创首发】文:黎海滨【壹】公元1082年,正值45岁的壮年的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宋神宗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遭受人生重大挫败之后,苏轼不仅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反而迸发才情,创作出《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诸多流传千古的诗文。
其豁达胸襟与乐观心态,令人敬仰。
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词作甚多,名篇甚多。
我最喜欢的一首,是《满庭芳·蜗角虚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也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首句就引用《庄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以蔑视的眼光,称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以“算来着甚干忙”的质问,揭示功名利禄的虚幻,嘲讽世人热衷于名利的追求,进而联想到党争倾轧以及自己被伤害后的处境,不禁感叹:“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以上几句,既是对营营苟苟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政治派系内部倾轧的厌倦和批判。
苏轼深感人世间名利场的角逐如同梦幻,看破之后,终于决定:“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试图在酒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
一“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世嫉俗而又渴求摆脱尘世羁绊的文人形象呼之欲出。
这首词的下阕,“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说来,谓人生能几;而“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宦海浮沉,辗转流迁,命运多舛,饱经忧患。
这几句是苏东坡的人生自叙,隐含着身受惨祸、壮志难酬的沉痛哀叹。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
此句愤激地表达了词人对于忧患人生的失望和怅惘,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下面笔锋一转,以幸对清风皓月、无际的绿茵、高张的云幕,与浩大无穷的宇宙合而为一,求得了内心的宁静。
苏东坡一生

主题:东坡的意义主讲人:莫砺锋教授时间:2010年11月26日15:00-17:00地点:玉林师范学院西校区学术报告厅假如历史失去苏东坡尽管这样,我还是觉得内容太多,短短一个多小时要介绍东坡这样一个人物,真是叫做“何从说起”啊?那么,我们从哪里说起呢?我们就先从东坡生命轨迹中间的某一个点说起。
东坡活了66岁,在北宋时期,66岁就算比较高的寿命了(北宋三大文学家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都是66岁)。
在他66岁的生命过程中间,有一个点,我们今天就从这个地方讲起,就是他44岁那一年。
北宋元丰二年,也就是公元1079年7月29日(农历)的夜里,有一艘官船停泊在太湖里靠近太湖南岸的一个地方叫芦香亭,这艘船停在这里是为了修船舵,本来这艘船负有紧急的使命,要很快的走,但那天舵坏掉了,所以停泊了一个晚上。
这艘船是来做什么的?是到浙江湖州来逮捕一个朝廷的钦犯。
此时此刻,这艘船里面就是一群官兵,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凶神恶煞的官兵,抓了一个钦犯,然后看守着他,这个钦犯是一个中年汉子(当然就是这一位44岁的中年人),他被逮捕了,关在船里,因为船没有走,所以他就靠着船舱可以看到窗外面的情况。
7月29日当然是没有月亮的,但是那一天天气非常晴朗,繁星满天,银河皎洁,星光下浩瀚的太湖是一碧万顷(我们知道宋代的太湖是没有蓝藻的,水很澄清)(笑声),风景很美,是一个诗情画意的良夜。
但是这个中年汉子这时心情很不好,因为昨天朝廷的钦差带着士兵到湖州来逮捕他,态势非常凶险,在这以前他已经接到他弟弟的密报,他知道朝廷要来抓他了,而且他的罪名非常重,说他“攻击朝政”、“毁谤皇帝”,在古代这是大不敬的罪名,是最严重的罪名,所以他觉得此去是凶多吉少,他就很担心,他想这一去被抓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关进御史台的监狱,这么严重的罪名,肯定要受到很严重的折磨、侮辱,古代的士大夫有一个信念叫做“士可杀而不可辱”——侮辱是非常难以忍受的,所以他觉得:我此去要接受那么多的侮辱,说不定审案过程中间还会连累到很多我的亲朋好友,何苦呢?假如我此时此刻自我了断,那以后的一切都不会发生了。
苏轼黄州诗词中的“如梦人生”

苏轼黄州诗词中的“如梦人生”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死里逃生的苏轼,惊魂悄定,被贬黄州,有如经历了一场恶梦。
因此,他在黄州期间感叹“人生如梦”的诗词特别多。
当人们感到孤独和不幸的时候,往往就是他们朝向宗教的时候,苏轼在贬谪黄州的时候,佛家思想常常帮助他超脱自己。
他在得知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的当天(即元丰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就写下了“却对酒杯浑似梦,偶拈诗笔已如神”(《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泽授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其一)的句子。
此诗的后一句尽显东坡的狂放不羁,他好像没拿一百四十天的大狱当回事,出狱就开始对酒如梦,下笔如神了!事实上,“却对酒杯浑似梦”还是彰显了苏轼入狱遭贬的深沉辛酸。
梦,这一意象,美好又缥缈,曾经给予人们多少欢乐和希望,但又带给人们多少迷惘和惆怅。
一位鼎鼎大名的诗人,一位曾屡受皇帝嘉奖、大臣褒扬的名士,如今蒙冤被贬做了地方的“武装部副部长”,他低迷过、怀疑过、忧虑过、恐惧过。
乌台诗案,苏东坡经历了惊心动魄与死里逃生,“饥寒未至且安居,忧患已空犹梦怕。
穿花踏月饮村酒,免使醉归官长骂。
”(《次韵前篇》)苏轼因文字而获罪,则“焚笔砚,断作诗”,“不敢作文字”、“不复作文字”、“不复作诗与文字”,不愿意为好事者留下口实,使诗歌被“笺注”的灾难重演,使声名招损,便“杜门念咎”,“焚香默坐”,“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
至此苏轼似乎可以完全一心地做他的“东坡居士”了,而事实并非如此,既欲参政又畏祸及,才是苏轼谪居黄州心态的要义所在。
忧畏的一面是很明显的,而苏轼欲博忠直的一面亦未能泯灭不见。
通过苏轼对自己生活境遇的描述不难看出,他在黄州的生活有一个“不适”到求“适”,“适未厌”到全然而“适”的过程,表现出由“醉里狂言醒可怕”、“忧患已空犹梦怕”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路历程。
苏轼谪居黄州,起初有一种自鄙人嫌、杜门念咎的悔过心理,经过一个“镇静以处忧患”的阶段之后,才获得澹泊自持的心境,即以“箪瓢鸡黍”自娱,“躬耕渔樵”为适,则能安于黄州。
苏轼感叹人生如梦的诗句

苏轼感叹人生如梦的诗句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大文豪苏轼那些感叹人生如梦的诗句。
你知道吗,苏轼的一生那叫一个波澜起伏。
他写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时,心里估计是五味杂陈。
就好像他站在江边,望着那轮明月,回想着自己经历的种种,觉得这一辈子啊,就像一场梦。
苏轼这个人,才华横溢,可命运老是跟他开玩笑。
一会儿被贬官,一会儿又遇到各种挫折。
但他还是那么豁达,就算觉得人生如梦,也能在这梦中找到乐趣。
比如说他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里写“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这得多无奈呀,感觉他在说,这世间的事就像一场大梦,人生能经历几个凉爽的秋天呢?可是呢,他又不会一直消沉,总能在困境中找到希望。
苏轼的这些诗句,其实也是在告诉咱们,生活有时候确实让人觉得像做梦一样虚幻,可咱们不能就这么被打倒,得学会在这梦里好好地活,好好地感受。
你想想,咱们自己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时候会有这种感觉,觉得一切都不太真实,好像在做梦?但别怕,就像苏轼一样,乐观面对,说不定这梦也能变成一场美丽的冒险呢!稿子二亲,咱们来聊聊苏轼感叹人生如梦的那些诗哈。
苏轼啊,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
但就算是他,也会感慨人生就像一场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话说得真是让人心里一揪。
好像他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之后,突然发现,哎呀,这人生匆匆忙忙,就跟做了一场梦似的。
那江边的月亮静静地挂着,他举起酒杯,敬了这江月,也敬了这如梦的人生。
还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这句,是不是听起来就特别有感触?感觉他在说,这世界上的事儿啊,就是一场大大的梦,而我们在这梦里,能经历多少个季节的变换,多少个冷暖的时刻呢?不过苏轼厉害就厉害在,他虽然觉得人生如梦,可没有因此就消极怠工。
他还是该吃吃,该喝喝,照样过得有滋有味。
咱们也得学学他这心态,别因为觉得人生如梦就垂头丧气的。
说不定这梦啊,也有它精彩的地方。
有时候咱们觉得困难重重,说不定就是这梦的一部分剧情呢。
苏轼的别样人生

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
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
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
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
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 米芾(fú)、蔡襄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 坡乐府》。
苏轼的别样人生
二 仕途坎坷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别样人生
二 仕途坎坷
公元1075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留下了 一首气势雄豪,淋淳酣畅的爱国情怀的诗: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的别样人生
二 仕途坎坷
▼
▼
苏轼的别样人生
主考官、当朝的翰林学士、大文人、文坛领袖
苏轼的别样人生
一 少年成名
第一关,小菜一碟,苏轼、苏辙轻松过关。
第二关 第一名的水平,得了个第二名,虽冤但还是过 了。 第三关 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苏轼、苏辙也轻松过关。
被授予“进士及第”。
苏轼的别样人生
一 少年成名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意思是五十少进士,因为进士科较难,所以五十岁人考中, 已经算年轻了.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 赠刘景文 .冬景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的数字人生
我们可以借用“数字”来概括苏东坡的一生。
第一组数字:8341。
苏东坡从政的主要经历。
“8”是“八州太守”。
苏东坡先后当过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8个州的太守。
,徐州、湖州、杭州、扬州大家比较熟悉,密州在今天山东诸城,颍州在今天安徽阜阳,登州在今天山东蓬莱。
定州就是今天河北定州。
在密州、徐州、杭州的任期稍长,两年左右;最短的是登州,任期5天;其他地方都是几个月时间。
“3”是“三部尚书”,先后担任吏部、兵部、礼部尚书。
任期都不长,吏部7个月,兵部l个月,礼部9个月。
“4”是“四处贬谪”,先后被贬到黄州、汝州、惠州、儋州,汝州还没来得及到任。
“1”是“一任皇帝秘书”,正式职务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这一职务都是由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担任,正三品。
苏东坡在这一任上干了2年零6个月,起草了800多道诏书。
干得非常出色。
总的来说,苏东坡从政40年,在地方做官33年,在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12年,是一个典型的能上能下的“交流型干部”,交流的幅度和频率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二组数字:三起三落。
苏东坡的人生跌宕起伏、极为坎坷。
一起:步入仕途。
l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苏东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苏辙名列第五。
他的“高考”限时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来收人《古文观止》,使他名震京师、脱颖而出。
考中进±后,苏东坡第一个职务是陕西风翔府判官,品级不高,从八品,扎扎实实干了将近3年。
被召回朝廷后,他任职史馆(国家图书馆)。
在那里读了很多书。
神宗熙宁四年(1071),下派到杭州做通判,做了2年零9个月。
然后到密州任太守(1074),当时38岁,属于“年轻干部”。
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
可以看出,苏东坡步人仕途后,一步一个脚印。
逐步被提拔重用。
一落:大难临头。
l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l30天。
乌台就是御史台。
为什么叫乌台?唐朝时御史台内有几棵大柏树,乌鸦在上面筑巢,所以把御史台叫乌台。
一直沿用下来。
案件是因文字而起的,所以叫“乌台诗案”。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
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
李定和舒亶等人千方百计迫使宋神宗给他定罪。
政敌一心置他于死地,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重臣、不杀士大夫。
宋神宗又特别爱惜人才,所以就用了一个折衷的办法。
贬。
贬
到哪里去呢?黄州。
黄州当时是下等州。
贫穷落后。
长江自北向南折向东绕城而过,巴河自北向南注入长江,长江和巴河一起把黄州围得像一l21井,苏东坡说:“黄州真在井底”,相信是有感而发的。
但苏东坡毕竟人才难得,宋神宗也不想太亏待他。
好在黄州离开封不远,基本生活还有保障,就把他贬到这里来了。
二起:东山再起。
l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l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变法,史称“元祜更化”。
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
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
短短l7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12个官阶。
二落:知难而退。
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
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
l089年7月至l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l年零7个月。
三起:再回朝廷。
苏东坡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1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
从苏东坡频繁的上下左右调动,反映了朝廷当时极端矛盾的心态。
一方面。
太后对苏东坡极为赏识,希望他作为与新党制衡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又恨铁不成钢,对苏东坡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三落:一贬再贬。
l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
哲宗的心灵已经有些扭曲,太后摄政时,他基本上是个局外人,大事小事与他无关,他很郁闷,刚一亲政,就变本加厉地进行政治反扑,无情打击元祜党人。
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l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
现在海南岛经济发达,古代却是极其落后、没有开化的蛮荒之地。
贬谪至此,就再无处可贬了。
这就是苏东坡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
第三组数字:l23456。
这一组数字反映苏东坡的主要社会关系。
“1”:一位如雷贯耳的伟大父亲。
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养育了苏轼、苏辙两个儿子。
《三字经》有几句是写苏洵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2”:两位情同手足的兄弟。
苏轼、苏辙是中国历史上感情最好的兄弟。
他们是兄弟、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
政治上互相支持,同朝为官;生活中互相照顾、关心备至:艺术上比翼双飞,互唱互和。
“3”:三任相濡以沫的妻子。
第一任妻子王弗。
她去世l0年后,苏东坡在密州为官,写了一首催人泪下的《江城子·记梦》。
王弗去世后,苏东坡又娶了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即王弗的
堂妹,死后与苏东坡合葬在河南郏县,第三任妻子是王朝云。
她一直跟随苏东坡,终身相伴,生死相依,死后葬在惠州。
苏东坡为她写了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
“4”:四位名垂青史的关门弟子。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在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
苏门四学士固然以自己的成就出名。
但是做苏东坡的关门弟子,无疑使他们名气大增。
“5”:五位恩威并重的皇帝。
苏东坡1036年12月19日出生,ll01年7月28日去世,享年66岁,一生经历了北宋5任皇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
仁宗,在位40年,爱惜人才,殿试选了苏轼、苏辙两兄弟,非常高兴,回去对皇后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位宰相。
”英宗一登基就想提拔苏东坡,但当时宰相韩琦认为不合适,最后把他放到史馆里。
神宗对苏东坡又爱又恨,爱他的才,恨他不听话、反对变法。
神宗吃饭的时候,常常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着苏东坡的文章,边看边点头,说“人才难得,人才难得呀”。
哲宗是一个呆子,心态有点扭曲,他在位期间对苏东坡一贬再贬。
徽宗虽是北宗的亡国之君,但他还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创造了书法的“瘦金体”。
他继位后大赦天下、把苏东坡从海南岛赦免回来,只可惜苏东坡在返回途中殁于常州。
“6”:六位肝胆相照的人生知己。
苏东坡的朋友很多,各
行各业、各个层次的朋友都有。
如文学上的恩师欧阳修。
苏东坡科举考试时,欧阳修是主考官,看到苏东坡的考卷《刑赏忠厚之至论》,大为赞叹。
以为天下只有他的学生曾巩会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本应评为第一,但为了避嫌,把这篇作文抑为第二。
公布届发觉不是曾巩所作,后悔不迭。
欧阳修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政治上的盟友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代表人物。
苏东坡与他同属“元祐党人”。
书画界的知己米芾。
米芾性痴,苏轼性豪。
隐士里的知己陈季常。
陈季常归隐在麻城的岐亭,苏东坡为他写了著名的《方山子传》,有一个典故“河东狮吼”就是从他这里来的。
佛门里的密友道潜,叫参寥:是杭州的一位大和尚。
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就与他结下深厚的友谊。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他千里迢迢专程从杭州来看望,陪苏东坡住了1年时间。
道潜是佛门里唯一受到苏东坡牵连的人。
朝廷勒令他还俗,这是对佛门之人最重的处罚。
官员里的手足徐君猷。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徐君猷任黄州太守。
这个人对苏东坡太好了。
苏东坡说:“始谪黄州,举目无亲。
君猷一见,相待如骨肉。
”苏东坡在黄州生活无着,徐太守给他划了一块坡地耕种,竟使“东坡”名扬四海。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刘雪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