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诗歌创作的两难处境——从胡适的《答梅觐庄》谈开去
2020年天津市第十七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天津市第十七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雕侠侣(节选)金庸郭靖拍案而起,登城瞭望。
只见敌兵的万人队在离城数里之地列开阵势,却不进攻。
过不多时,千余个工匠负石竖木,筑成了一个十余丈高的高台。
这时黄药师、黄蓉、一灯、朱子柳等都已在城头观敌,见蒙古兵忽然构筑高台,均感不解。
郭靖道:“我久在蒙古军中,从未见过他们做这般怪事。
”说话之间,又望见千余名士兵舞动长锹铁铲,在高台四周挖了一条又深又阔的壕沟,挖出来的泥土便堆在壕沟以外,成为一堵土墙。
黄药师怒道:“襄阳城是三国时诸葛亮的故居,鞑子无礼,在这位大贤门前玩弄玄虚,岂不是欺大宋无人么?”只听得号角吹动,颦鼓声中,一个万人队开了上来,列在高台左侧,跟着又是一个万人队列在右侧。
阵势布定,又有一个万人队布在台前,连同先前的万人队,一共是四个万人队围住了高台。
这个大阵绵延数里,盾牌手、长矛手、斩马手、强弩手、折冲手,一层一层,将那高台围得铁桶相似。
猛听得一阵号响,鼓声止歇,数万人鸦雀无声,远处两乘马驰到台下。
马上乘客翻身下鞍,携手上了高台,只因隔得远了,两人的面目瞧不清楚,依稀可见似是一男一女。
众人正错愕间,黄蓉突然惊呼一声,往后便倒,竟是晕了过去。
众人急忙救醒,齐问“怎么?甚么事?”黄蓉脸色惨白,颤声道:“是襄儿,是襄儿。
”众人吃了一惊,面面相觑。
朱子柳道:“郭夫人,你瞧明白了么?”黄蓉道:“我虽瞧不清她面目,但依情理推断,决计是她。
鞑子攻城不成,竟然使出奸计,真是……真是无耻卑鄙已极。
”黄药师和朱子柳经她一说,登时省悟,满脸愤激之色,郭靖却兀自未解,问道:“襄儿怎地会到这高台上去?鞑子使甚么奸计了?”黄蓉挺直身子,昂然道:“靖哥哥,襄儿不幸落入了鞑子的手里,他们建此高台,台下堆了柴草,却将襄儿置在台上,那是要逼你投降。
你若不降,他们便举火烧台,叫咱们夫妇心痛肠断,神智昏乱,不能专心守城。
袁宏道《答梅客生》一文的欣赏与考证

袁宏道《答梅客生》一文的欣赏与考证〔明〕袁宏道春天很冷。
西直门外,柳树还没有发芽。
是花的黄昏,明月当空,冷风阻隔了我的视线,我和弟弟走在东直路上,好激动。
然后从北安门到王耀寺,观看皇家河。
冰皮未解时,白看,寒光随月磨,寒酸。
去郭崇寺,那里一个人也没有,风铃的声音和狗的叫声相呼应。
庙上的碑文和古代碑文清晰可辨。
在树上,西部寒鸦,你不能惊,但你不能用碎石扔它。
我怀疑它是僵硬的。
突然,风在屋檐上呼啸而过,风沙阴了四集,面冲,齿齿涩。
这只是一个有趣的事情,而痛苦是一百倍。
过了几天,我和弟弟看了一眼那口井,有几根枯干的茎,没什么新鲜的。
京城之春如是,穷官之繁华也尽人皆知。
冬间闭门,著得《广庄》七篇,谨呈教。
——《袁中郎全集》〔注释〕梅客生:梅国桢,字客生,麻城人。
万历十一年进士,官至大同巡抚、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萌蘖:《孟子·告子》:“非无萌蘖之生焉。
”朱熹注:“萌,芽也;蘖,芽之旁出者也。
” 花朝:古代俗以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称花朝。
亦有以二月十五日或二月二日为花朝者。
猧(wō)犬:小狗。
这是万历二十七年(1599)之仲春,时年32岁。
在此之前,中郎曾在吴县令任上,因为不堪忍受为官之丑,所谓“人间恶趣,令一身尝尽矣”(《与丘长孺》),又加上病疟,故再三上牍乞改教职,终于于去年辗转抵京候补;不久,任顺天府教授。
初春的北京,依然有一种寒冬的感觉。
关起门来写书一个冬天的袁宏道,一直在困惑人生的方向和人生的意义,苦苦思索,胸中充满了烦恼和惆怅。
也许是为了摆脱这种莫名的情绪,他突然起身和弟弟小秀一起散步,去感受大自然微妙的生命力。
然而,寒冷扼杀了所有可能的活力。
皎洁的月亮照在冰面上,虽然给人无比清澈的感觉,但那是一个冰冻冰冷的世界,是彻骨的寒冷;郭崇庙的寂静,风铃和狗回应的声音,断壁残垣和古迹的废墟,不仅给这死一般的寂静增添了苦难和绝望,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更有甚者,西方寒鸦,无法被电击,被沙砾抛来抛去,所有的娇嫩感官都被冻结,变成了没有灵魂的躯体。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解析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解析做好语文的阅读题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一)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
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
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
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
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
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
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
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
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
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
2021年天津第一零九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1年天津第一零九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①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
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犹萦绕在苍穹。
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之而去。
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②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
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
由于白话“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胡适《谈新诗》)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③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
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
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
④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
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愈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愈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虚弱。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沁园春①刘过风雨中欲诣稼轩,久寓湖上,未能一往,因赋此词以自解。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②。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③,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释①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断东安抚使,派人去召请住在临安(今杭州)的刘过来绍兴一聚,刘因故未能前往,便写信并作此调回复。
②驾勒吾园:强拉我回去。
③“天竺去来”以下大句:白居易在杭州时,很喜爱天竺寺一带的景色。
他的《寄韬光禅师》诗:“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便是写东西二涧和南北两高峰的。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借用樊哙“斗酒之肩”豪爽宴饮的典故,想象稼轩招待自己的饮食,用极强的画面感体现出主客二人豪气干云的性格。
B.苏轼和白居易都曾在杭州为官并留下许多名章隽句,林逋是在杭州孤山隐居的宋初高士,在本词中作者将不同时代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词风罕见,别出心裁。
C.词中化用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古诗名句,巧妙自然地描写出了令人施连忘返的杭州之美。
D.作者开篇用“风雨渡江”表明自己是因为天气原因而未能赴辛弃疾之约,同时又为末尾“须晴去”埋下伏笔,前后呼应,词意周到。
(2)后世学者评论这首词认为虽然词意简单却“文情谈论,妙趣横生”,请结合本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2020届湖北省水果湖第二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湖北省水果湖第二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且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中的好几个时期。
两人的生活经历受此左右,形成了起伏不定的过程。
考究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
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
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
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
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
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
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
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
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
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
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
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
梁实秋《胡适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达成以下题目。
胡适先生二三事梁实秋胡先生是安徽徽州绩溪县人,关于他的乡土朝思暮想,他常告诉我们他的家乡的情况。
徽州是个闭塞的地方。
四周皆山,地瘠民贫,山地多种茶,每逢收茶季节茶商经由水道从金华到杭州到上海求售,因此上海的徽州人特多,号称徽帮,其权力一度不在宁帮之下。
四马路一带就有好几家徽州馆子。
1928 年至1929 年间,有一天,胡先生特别快乐,请努生、光旦和我到一家徽州馆吃午饭。
上海的徽州馆相当保守,已经不可以和新兴的广东馆、四川馆对比,但是胡先生要我们去尝尝他的家乡风味。
我们一进门,老板一眼望到胡先生,便从柜台后边站起来笑容相迎,满口的徽州话,我们一点也听不懂。
等我们扶着栏杆上楼的时候,老板对着后边厨房大吼一声。
我们落座之后,胡先生问我们能否听懂了刚刚那一声大吼的意义。
我们自然不懂,胡先生说:“他是在喊:‘绩溪老倌,多加油啊!’”本来绩溪是个穷地方,难得吃油大,多加油即是特别厚待同乡之意。
果真,那一餐的油不在少。
有两个菜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一个是划水鱼,即红烧青鱼尾,鲜嫩非常,一个是生炒蝴蝶面,即什锦炒生面片,特别新奇。
弊端是味太咸,油太大。
徽州人聚族而居,胡先生常夸说,姓胡的、姓汪的、姓程的、姓吴的、姓叶的,大体都是徽州的。
努生讥讽地说:“胡先生,假如再扩大研究下去,我们能够说中华民族发源于徽州了。
”相与拊掌大笑。
胡先生酒量不大,但很喜爱饮酒。
有一次他的朋友成婚,请他证婚,这是他最喜爱做的事,筵席只预备了两桌,礼毕出席,每桌备酒一壶,不到一巡而壶告罄。
胡先生大喊添酒,侍从表示犯难。
主人连忙解说,说新娘是节酒会的会员。
胡先生从怀里取出现洋一元交托侍从,他说:“不干新朗新娘的事,这是我们几个朋友今日快乐,要再喝几杯。
赶忙拿酒来。
”主人无能为力,只能添酒。
事实上胡先生从不闹酒。
二十年春,胡先生由沪赴平,道出青岛,我们请他到青岛大学演讲,他下榻万国休养院。
讲题是《山东在中国文化里的地位》,就地取材,实在高妙之至,关于齐鲁文化的变迁,儒道思想的递嬗,讲得井井有条,听众无不欢欣。
陈独秀:答胡适之(文学革命)

陈独秀答胡适之(文学革命)适之先生:拜诵惠书,敬悉一一。
以提倡写实主义之杂志,而录古典主义之诗,一经足下指斥,易胜惭感!惟今之文艺界写实作品,以仆寡闻,实未尝获觏。
本志文艺栏,罕录国人自作之诗文,即职此故。
不得已偶录一二诗,乃以其为写景叙情之作,非同无病而呻。
其所以盛称谢诗者,谓其继迹古人,非谓其专美来者。
若以西洋文学眼光,批评工部及元、白、柳、刘诸人之作,即不必吹毛求疵,其拙劣不通之处,又焉能免?望足下平心察之。
实非仆厚诬古人也。
承示文学革命八事,除五八二项,其余六事,仆无不合十赞叹,以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
倘能详其理由,指陈得失,衍为一文,以告当世,某业尤盛。
第五项所谓文法之结构者,不知足下所谓文法,将何所指?仆意中国文字,非合音无语尾变化,强律以西洋之Grammar,未免画蛇添足。
(日本国语,乃合音。
惟只动词,形容词,有语尾变化。
其他种词,亦强袭西洋文法。
颇称附会无实用。
况中国文乎?)若谓为章法语势之结构,汉文亦自有之。
此当属诸修辞学,非普通文法。
且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不同,上未可律以论理学,下未可律以普通文法。
其必不可忽视者,修辞学耳。
质之足下,以为如何?尊示第八项“须言之有物”一语,仆不甚解。
或者足下非古典主义,而不非理想主义乎?鄙意欲救国文浮夸空泛之弊,只第六项“不作无病之呻吟”一语足矣。
若专求“言之有物”,其流弊将毋同于“文以载道”之说?以文学为手段为器械,必附他物以生存。
窃以为文学之作品,与应用文字作用不同。
其美感与伎俩,所谓文学美术自身独立存在之价值,是否可以轻轻抹杀,岂无研究之余地?况乎自然派文学,义在如实描写社会,不许别有寄托,自堕理障。
盖写实主义之与理想主义不同也以此。
以上二事,尚望足下有以教之。
海内外请求改革中国文学诸君子,倘能发为宏议,以资公同讨论,敢不洗耳静听。
若来书所谓加以论断,以仆不学无文,何敢,何敢!独秀谨复一九一六,一○,一。
附胡适书独秀先生足下:二月三日,曾有一书奉寄,附所译《决斗》一稿,想已达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2
击 2 94 学 0 ・ 0
话)建造 “ 活文 学” ( 即区别 于古代 汉语文 学的现代 文学 )的可 能性 ,他倡 导 的言文一致 的 白话运 动从根 本上 解决 了现 代汉 语写作 的形 式和语 言 问题 ,从 而找 到 了现代 汉语表 达现 代
思想与 情感 、想 象现代 国家 与 民族 的历史性 道路 。继此才 有 了郭沫 若等 人对 抒 写体系和 想
击 2 94 学 0 ・ 0
5l
王
摘
芬
王 光 明
要:胡适是 中国现代 白话诗 的开山鼻祖。他 以 《 答梅 觐庄 》为 开端 的一系列 白话诗 ,其诗 学观 的
核心支点是文字与文学的关系。 答梅 觐庄 》这首诗 中互为 因果 的二元悖谬关系 , 映 了五 四一代先驱和 当 《 反 下现代汉语诗歌共 同面临的两难处境 ,即必须通过文学探索来 建立规范的现代 汉语 系统,而尚未定型的现 代汉语语言背景却影响 了现代 汉语诗歌文类秩序和审美趣 味的形成。
庄》不 仅 明确 表 露 了 “ 国语 的文 学 ,文 学 的国语” 这一核 心 白话文 学观 ,而 且也给 承担现
代汉语 诗歌 建 设者 提供 了划 时代 的第 一面反 光镜 。我们不 妨抱 着历 史 的 同情 心态 ,从这 首
诗歌 的文本 细读 及其 背后 的时代 症候 ,来 略窥胡适 同仁在 开辟 现代 汉 语诗 歌传统 、寻 求现 代性诉 求利器 时 的 良苦用 心和 思维 困境 。 以这首 诗开 头的 胡适 白话诗 观 的核心支 点是文 字 与文 学 的关 系 ,这是 胡适推 动诗 歌进
本 身为切 入 点 ,采 取 白话 诗 的形式 来佐证 用 白话写 诗 的现 身 说法 。
诗歌 第一 节 是借 反对 之 口宣扬 主 要观 点 ,反对语 气 是激 烈 的 ,但 因着 俏皮和 反 讽的 口
语调 子 ,主要 论 点却得 到 彰显 :活 文字/ 死文 字 ,活文 学/ 学 。这 也可 视 为 11 死文 98年提倡
故我பைடு நூலகம்们主 张若 要造 一种 活 的文学 ,必须用 白话来 做文 学 的工具 。 他 对 于形 式与 内容 的辩 ”②
证关 系在 《 谈新 诗 》 中也 有 充 分 的论述 ,并举 证 中西传 统 中 的文 学革 命 的运动 ,来说 明: “ 不论 古今 中外 ,大 概 都是 从 ‘ 的形式 ’一 方面 下手 ,大概都 是 先要 求文 字文 体等 方面 的 文
至于 南社 的柳 亚子 也 要高 谈文 学革 命 。但是 他们 的文 学 革命 论 只提 出一 种 空荡 荡的 目的 ,
不 能有一种 具体 的计 划 。 们 都说文 学革 命绝 不是 形式 上 的革 命 , 不 是文 言 白话 的问题 。 他 绝 等到 人 问他们 究竟 他们 所 主张 的革 命 ‘ 大道 ’是什 么 ,他们 可 回答 不 出 了。这种 没 有具体 计划 的革 命 ,— — 无 论是 政 治的是 文 学 的— — 绝不 能发 生什 么 效果 。我 们 认定 文字 是文学 的基础 , 文学革 命 的第 一步 就是 文字 问题 的解决 。 故 我们 认定 ‘ 文字 定不 能产 生活 文学 ’ 死 ,
入现代 的历史 通道 。胡适 说过 :“ 我们 认定文 字是文 学 的基础 ,故文学 革命 的第 一步就 是文 字 问题 的解决 。我 们认 定 ‘ 死文字 定不 能产生活 文学 ’ ,故我 们主 张若 要造 一种活 的文学 ,
必须要 用 白话来 做文 学的 工具 。我们 也知 道单有 白话未 必就 能造 出新 文学 :我们 也知道 新 文 学必须要 有新 思想做 里 子 。但 是我 们认 定文学革 命须 有先 后 的程 序 :先 要做 到文字体 裁 的大解 放 ,方才 可 以用 来做 新 思想新精 神 的运输 品 。我们 认 定 白话 实在 有 文学 的可能 ,实 在是 新文学 的唯 一利器 。 ① ” 胡适将 “ 字体裁 的大解 放”作为创 造新 文学 的首要解 决方案 , 文 将文 字文 体的大 解放 作为 “ 四” 文学革 命 的根本 突破 口。这一 突破 口是 在对 文字与 文学 五 的关系 阐释 中得 到实 施和 深化 的 。胡适在 他 的诸 多篇章 中反 复阐释 过 文字 与文 学的相 互关 系,他将 二者视 为互 为 因果 、互相 推进 的双生体 ,既认为推 行通 行 的文学 语言 是建立 国语 的唯一方 法 ,又 认 为 白话 是新 文学 的唯一 利器 。而面对 活文 字与 活文 学互 为 因果的元 形态 问题 ,胡适写道 :“ 正要 求今 日的文 学大家 ,/ 把那 些活泼泼 的 白话 ,/ 拿来 ‘ 炼 ’( 书中 锻 原
大解 放 。 可 以说 ,胡适 深谙 文 学运 动 的 内部 规律 和 艺术 法则 ,他 并 不 是撇 开 了 内容 妄谈 ”④ 形式 ,而 是洞 察 了文字 和 文学 的相 互 关系 , 以此 为切 入 点来 思考 现代 汉 语 ( 当时 则是 白 在
①胡适:《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胡适 全集》 ( )第 5 ,《 1 4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 2 0 0 3年版 。 ②胡适:《 尝试集 自序》 胡适全集》 ( )第 14 l 5 ,安徽教育 出版社 2 0 ,《 1 9一 9 页 03年版 。 ③胡适:《 谈新诗》 胡适全集》 ( )第 19页 ,安徽教育出版 社 2 0 ,《 1 5 0 3年版 。
关 键 词 : 白话诗 文字与文学 现 代 汉 语 与 现代 汉语 诗 歌
胡适 的 《 梅觐 庄》是 中国 的第 一首 白话诗 ,也可 以说是第 一 首 白话 “ 答 元诗 歌” 。胡适 提 倡 白话文 是从 诗歌 入 手 ,此诗 主 要讨 论 了用 什 么文 字写什 么 文章 的 问题 ,也是 以 白话 诗
象方式 的现代 化创 造 ,这些 现代 诗运动 与 胡适从诗 歌形式 入手 的 白话诗 运动 共 同构建 了现
代汉语 诗歌创 作 的肌 理 和质 素 。而胡适对 于 文字与 文学关 系 的思考 表现 在他 的 《 学 改 良 文 刍议》 《 设的文 学革 命 论》 谈新 诗》等 一系列 文章 中 ,作为第 一 首 白话 诗 的 《 、 建 、《 答梅 觐
的 “ 国语 的文 学 ,文 学 的 国语 ”的观念 雏形① 。第 二节辩 论 “ 文字 有死 活 ” :第 三节辩 论 “ 文 章有 死活 ” :第 四节针 对 用 白话作 文 的疑 问提 出了 白话文 的主体 实验 性 :第 五 节用 自嘲而又 严肃 的 口吻重 申了 “ 文章 须革 命” ,并在 结尾写道 :“ 诸君 莫 笑 白话诗 ,胜 似 南社 一百集 ” , 显露 了诗 人 以 “ 国革 命 ”为堡 垒 的 自信 。 诗 在主 张 白话诗 方面 ,胡适 对历 史最 大 的贡献 正在 于他 找 到 了变革 古 典诗 歌传 统 的有效 道路 和合理 方 案 。他在 面对 一 系列 嘲讽 白话诗 是一 种 “ 字形 式” 的改革 时 ,曾说道 :“ 文 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