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与《秋兴》 比较鉴赏

合集下载

《登高》《秋兴八首》解析

《登高》《秋兴八首》解析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jué ]塘峡口,以水急、风大、 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 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 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 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 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 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 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 增添了新的悲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 曾住杜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 杜少陵,诗中自称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迁居巩县(今属河 南)。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 的地主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 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 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 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 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 因而能对下层人民的疾苦寄予 诚挚的关怀和同情。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 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 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 后人誉其诗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 汲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 众长,兼备诸体,形成反复咏 叹、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后世 影响很大。他的律诗在唐代诗 人中最为出色,他首创的“即 事名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 了中唐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 运动,对后世现实主义诗歌的 发展影响很大。
意境特点
•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 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
• 繁华热闹等
定基调 抓意象 明意境
泪--悲 玉露,枫树林,山,峡,波浪, 风云 阴沉萧森
品情感 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

登楼赋和秋兴赋比较

登楼赋和秋兴赋比较

王粲《登楼赋》与潘岳《秋兴赋》对比“秋”和“登高”是古人借以表达情感的重要的时间和地点,秋天的萧瑟容易引发人们的思乡怀归、怀才不遇等情愁;登高远望,眼前景色之辽阔或激起人们的豪情壮志或使人产生壮志难酬的愤懑。

本文将对这两种重要意象的代表作《登楼赋》和《秋兴赋》进行对比。

(一)表达感情不同两篇赋的首段中,“聊暇日以销忧”(《登楼赋》),“谅无愁而不尽”(《秋兴赋》),虽都旨在表达愁思,却有所不同。

王粲的《登楼赋》中“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直截了当的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思念,“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一位怀归不得只能通过感受故乡刮来的风来拉近自己与故乡距离的的游子形象跃然纸上,读完让人潸然泪下。

第三大段中,诗人将“忧”字的内蕴做了更深一步的挖掘,他不仅有苦恋旧土,思念故国的的悲痛,还有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痛。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表达了诗人对生不逢时的感慨,“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慨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痛。

文章最后,“循阶除而下降”,与文章开头的“登兹楼以销忧”相应;登楼时的销忧愿望正同下楼时的沉重心情相对照。

从首段的“曾何足以少留”到结尾的“夜参半而不寐”里,人们仿佛听到了一位悲愤填胸、辗转反侧的羁客,在萧瑟寒风中诉说着自己内心的悲痛。

潘岳的《秋兴赋》中“仰群俊之逸轨兮,攀云汉以游骋。

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表达了自己对权贵生活的羡慕之情,对官场的憧憬;最后一段借用老庄思想来抚慰自己痛苦的内心,“闻至人之休风兮,齐天地于一指”,用庄子的“齐物论”来抚慰自己,篇末写了归隐后的一派祥和逍遥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山水之乐的向往。

找到了排解不被重用的出路。

这与登楼赋文末的忧愁不能解是完全不同。

(二)两者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王粲的《登楼赋》中主要采用的是直接抒情的方式,首段中“华实弊野,黍稷盈畴”,繁花硕果遮蔽了整个原野,离离禾黍长满了每一田畴,山川秀美,庄稼丰茂,一句一景,如展图画,作者浓墨涂抹,极写所见,然而面对这幅美好的自然风景画,作者之忧不但没有消除,却更加挑逗起作者的忧思“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以乐景衬哀情。

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杜甫《秋兴·其一》与《登高》比较赏析

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杜甫《秋兴·其一》与《登高》比较赏析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杜甫《秋兴·其一》与《登高》比较赏析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崔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

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

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秋兴·其一》是八首中的第一首。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

“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

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

“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点出滞留夔州已有两年,眼看菊花两度开放,幽思不已,泪如泉涌。

“孤舟一系故园心”说明作者漂泊在外,有家难归,寄身孤舟,故园之思,一心长系。

《蜀道难》与《秋兴》、《登高》

《蜀道难》与《秋兴》、《登高》

《蜀道难》与《秋兴》、《登高》------谈李白与杜甫一篇《蜀道难》铺呈开来,夸张扬厉的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当然还有那天山飞泉般的诗情,都体现出了李白的不群。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全文三次发叹:一叹高危,则令山可使“六龙回日”,雄险之至。

再叹险清,则悲鸟子规齐齐哭啼,顿觉伤怀。

三叹祸烈,活用比喻,豺狼、猛虎,信手拈来。

他天马行空般的思绪,幻化成文字,诚然惊天地,泣鬼神。

他被人誉称为“谪仙”,而他也自谓为酒中仙。

李白好饮酒,酒喝过了,原本不羁的性格便愈加放纵。

他可以不顾皇帝的诏命,可以令杨贵妃捧砚,让幸臣高力士脱靴,最终抒一抒自己的意气。

翻然作一篇惊世骇俗之文。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自命不凡,当然,有值得他自命不凡之处。

他是嵇康、阮籍一类的傲世之人,却比嵇、阮更有治国平天下的壮志豪情。

他喜欢大鹏,因为这种英物能“绝云气,负苍天,扶摇直上九万里”,代表了他济世的梦想。

他的绝世才情,超然的梦想,刚直的性格塑造了他诗仙的形象,那种高调、无敌的风貌!而杜甫的诗风与李白迥乎不同,尽管两人同处一朝,但两人不同的见闻,影响着各自的诗风。

李白与皇上贵戚相伴,出入于上层社会,连所写都有华丽、炫烂之感。

杜甫则恰如报刊上所言:“有生之年,他只能是衣衫褴褛,靠人救济的穷诗人;流浪异乡,病死孤舟的流浪汉”。

假若李白是天上的“谪仙”,则杜甫必是从尘土中来的圣哲。

老杜的诸多诗篇,如《三吏》、《三别》被誉为诗史。

经历战乱、流离、饥饿、疾病,他仍以大悲悯、大仁爱的情怀默默体察众生之苦,并永远仰首向长空而歌。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他的眼睛总是敏感地觉察到自然与生活中的萧瑟。

而触景生情“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又不免暗自伤怀。

在《登高》一诗中,同样有自伤飘泊的忧闷情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杜甫忧国忧民至深,他的笔锋揭露时弊,讲述民疾,他的文风深沉忧郁,平素质朴。

《登高》格律文学短评

《登高》格律文学短评

《登高》格律文学短评(一)《登高》是一首经典的格律文学,其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韵律之美。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评价。

首先,从整体结构来看,《登高》这首诗运用了严谨的仄起入韵式,律法森严,凡八句,四联皆对,很好地体现了格律文学的规则性和对称性。

每句诗的音韵组合都经过精心的安排,使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

其次,从内容上来看,《登高》这首诗描绘了江边的深秋景色,通过望中所见,意中所触,展现了诗人感事怀乡的悲郁情怀。

全诗情感深沉,悲壮雄浑,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和感慨,更蕴含着一种壮烈的感情,读者能明显感受到诗人那种阔大的胸怀和坚韧的精神。

最后,从艺术手法来看,《登高》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来表达情感。

每句诗都有独特的意象和象征,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这些意象和象征不仅具有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力,还富有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综上所述,《登高》是一首经典的格律文学,其严谨的仄起入韵式、优美的音韵和富有哲理的意象象征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同时,这首诗也充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韧的精神风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

《登高》格律文学短评(二)《登高》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经典七言律诗,被誉为七律压卷之作。

从格律上看,这首诗的音韵、节奏和对称性都堪称完美。

下面就这首诗的格律和文学风格进行简短的评述。

首先,从格律方面来看,这首诗严格遵循了七言律诗的规则,表现出了高度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每句诗的音节数量都是固定的,而且平仄对应,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音韵和节奏的和谐统一,使得这首诗读起来富有音乐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从文学风格来看,《登高》不仅在内容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受,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风格。

诗人巧妙地借用了自然景观和意象,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既描绘了生动的自然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高中语文:孰优孰劣,难分伯仲——《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对比鉴赏

高中语文:孰优孰劣,难分伯仲——《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对比鉴赏

孰优孰劣,难分伯仲——《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对比鉴赏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三律诗《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是杜甫的登峰造极的作品,都是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却也让杜甫上悯国难,下痛民情,在人生的暮年,用离乱的血泪,写出了忧国忧民的诗章。

自古以来很多诗家把这两首诗奉为经典之作,今笔者把两首诗对比赏析,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借鉴,并提出宝贵意见。

对比题目,感悟诗境《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两题皆是虚实相生,实际为题面,虚含情意,联类无穷,感发生命。

自古逢秋多寂寥,前者因秋起兴,以时令节序,暗合生命律动,感慨万千,悲从中来。

后者登高望远,慷慨激昂,磅礴悲怆,系传统习俗,是中国文人用来抒发悲愁苦恨的母题,凸显文化底蕴。

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首联对比。

《秋兴八首(其一)》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面对满目肃杀颓败、萧瑟深沉的秋景,而引发的国家兴衰,身世的蹉跎之感,照应了题目因为秋起兴之意;《登高》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数清秋意象纷至沓来,天高气清,秋风猎猎,哀猿长啸,水清沙白,鸥鸟回旋,给读者构建了一幅辽阔高远,清寒寂寥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秋景图。

但并没有前者首联之肃杀之感,似乎在暗示诗人此刻的登高临远还是兴会盎然。

颔联对比。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者颔联皆对仗工整,意境雄浑壮阔,情感沉郁悲壮,都有首联对凄美的意境,转为波涛翻滚的动态宏阔,都集中体现了姜夔秋天的典型特征。

但前者更侧重于通过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的隐晦萧条景象,来象征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以及诗人内心漂泊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

与杜甫《隔夜》的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生《杜诗说》云:“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

”《登高》的颔联,即是如此。

以落木萧萧韶光易逝、壮士暮年;以长江滚滚写“逝者如斯”,壮志难酬;以“无边”“不尽”状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情景相生,契合无间。

杜甫诗《登高》《秋兴》比较阅读

杜甫诗《登高》《秋兴》比较阅读

《登高》《秋兴》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吟诵方法。

2.知人论世,通过对比鉴赏,总结杜甫律诗的风格。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1.《登高》《秋兴》比较阅读,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2. 体会诗人情感的复杂性,感知抑扬顿挫的律诗中所沉淀的深沉情感。

【教学方法】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1、了解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2、分小组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鉴赏。

【课时】1课时【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一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杜诗的风格特点。

但是,他们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对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鉴赏不大到位。

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象、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体味到到诗人的情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上一次课学习完的《蜀道难》,引出四川成都草堂和杜甫、杜甫诗。

师:蜀道虽难,但蜀地的雄山奇水却是孕育无数文化名人的灵秀沃土。

青莲诗、相如赋、东坡词,此三者独步天下——天下文章出四川。

在四川成都,还有一处安静的草堂,为历代文人所敬仰。

这里是一代诗圣杜甫漂泊西南期间的住所。

(投影课件)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忧国忧民的老人,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著名诗篇——《登高》《秋兴》。

二、了解写作背景(投影)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登高》《秋兴》比较阅读PPT文档31页

《登高》《秋兴》比较阅读PPT文档31页
《登高》《秋兴》比较阅读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凄楚、悲伤、悲愤
孤独、沉郁、顿挫
朗读再三 其义自见
1.初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七律一般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 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2.再读:读懂大意,了解诗歌的基本内 容,整体感知诗歌基调。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
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分析意象(意境) 品味语言
赏鉴手法
把握感情
合作探究
比较
1、创作背景 2、景物特点(意象 意境)
李白与杜甫有那么多的不同,却结为挚交好友,你对他 们二人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他们的诗歌谈谈你的感 受。
3、思想情感 4、表现手法
1、比较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其一——765年四月 旅居夔州期间(两年)
《登高》——767年秋夔州
相同的背景
知人论世,以世推人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 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 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 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 南天地间”。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 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 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 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不同点:《秋兴八首》其一
1、托物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 凄苦落寞的情怀。】
2、象征【骇浪滔天,暗寓了时局动荡和心潮翻卷;阴 云匝地,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 阴沉郁闷。】
3、烘托【以秋风、捣衣声烘托含辛茹苦的游子无家可 归的惆怅和凄凉】
《登 高》
1、视角变换—— 2、多重感官——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3、时空相结合——万里与百年 4、衬托——以长江的“不尽”衬托人
生的短暂,抒发韶光易逝之感
风格: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比较李杜
如果说李白呈现给我们的是浑身氤氲着侠气、仙气、 阳刚之气的话,那么,迎面而来的杜甫则是整个的包 裹着酸气、霉气、迂腐之气。李白飘逸浪漫,杜甫沉 郁现实。面对朋友,李白是洒脱的,而杜甫却是细腻 的,“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就是他对友人的 关切问候。面对社会,李白选择的是任性自由,纵情 山水,而杜甫则在一声声叹息中浮浮沉沉,饱受折磨。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兴悲?——李白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
3、比较情感
面对自然秋景,作者在两首诗中抒发的感 情是否一致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呢?
比较情感
秋兴八首 其一 悲自然之秋
悲 秋 悲人生之秋
两行他乡泪 一片故园心
悲国运衰落之秋
《登高》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 1.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 2.长安求职期(35—44岁)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 辛” ❖ 3.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
被俘虏,潜逃凤翔,做左拾遗,成“三吏”“三别” 4.西南飘泊时期(48至59岁)
宋 • 作客,羁旅也; 代 • 常作客,久旅也; 罗 • 百年,齿暮也; 大 • 多病,衰疾也; 经 • 台,高迥处也; : •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 又极精确。
4、比较表现手法
相同点:1、情景交融。(情感深沉)
2、直抒胸臆又语带双关。(“丛菊两开”“故园 心”“艰难苦恨”)
(一)忧国忧民,渴望兼济天下; (二)仰慕英雄、壮志难酬; (三)漂泊无依、老病孤愁 ; (四)眷恋亲情、友情、爱情。
杜甫诗三首
《秋兴》与《登高》 比较鉴赏
【学习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3、羁旅行役诗鉴赏点拨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 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 语?
辗转夔州,客死湘江
2、比较景物特点(意象 意境)
(1)《秋兴八首》其一 意象:凋伤的枫林,萧森的巫峡,汹涌的江波,
塞上的风云,两开的丛菊,孤独的小舟,急 促的砧声 意境:阴森萧瑟、孤单凄凉 (2)《登高》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
飞鸟、落木、长江 意境:萧索惨淡、辽阔苍凉
一切景语皆情语 ——刘勰
高》“万里悲秋常作客,
他乡作客;八ຫໍສະໝຸດ 经常作客;离家万里;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 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 读出几层来?
悲 凄凉秋日;
年过半百
登台无友;
带病登台;
时世艰难。
比较情感 登高
自然之秋 人生之秋 家国之秋
身逢乱世
时值悲秋 离乡万里
人到老年 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
漂泊他乡
家国多难
• 万里,地之远也; • 秋,时之凄惨也;
知识回顾
接触过的杜甫作品:
初中:《望岳》《春望》 《石壕吏》 《春夜喜雨》《江南逢李龟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高中:《蜀相》《旅夜书怀》《阁夜》 《登岳阳楼》
《小寒食舟中作》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恨别》《月夜忆舍弟》《夔州歌十绝句》 《村夜》 《野望》
杜甫诗歌中最感动你的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