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全国卷古诗歌阅读考查统计
新课标全国卷诗歌赏析题备考策略

新课标全国卷诗歌赏析题备考策略一、近三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命题情况【2015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
(5分)【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2015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韩偓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约842~约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它相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
(5分)【答案】(1)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2)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近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述评

近年⾼考语⽂全国卷诗歌鉴赏题述评作者:曹茂昌综观2018~2021年⾼考语⽂全国卷诗歌鉴赏题,能够发现命题者在材料选择、命题⾓度、客观题的选项表达上都有精⼼设计,在坚持⽴德树⼈价值导向、服务⾼校选才、引导教学⽅⾯发挥了重要作⽤,呈现出很⾼的命题⽔平,也与新课标的精神吻合。
研习这些考题(试卷与所选诗歌统计如下),对于2022年⾼考复习与迎考有⼀定的借鉴意义。
⼀、近年⾼考语⽂全国卷诗歌鉴赏题的主要特点1.⽴德树⼈,渗透教育功能第⼀,诗歌内容健康,基调积极。
近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诗歌,总体特点是思想内容与新课标所要求的“⽴德树⼈”育⼈⽬标⼀致。
这些诗歌中有对青少年具有直接教育意义的励志作品,如陆游的《苦笋》,诗歌在赞赏耿介⾼尚⼈格的同时,直接表达了对⼈才成长的建议——“⼈才⾃古要养成,放使⼲霄战风⾬”。
李贺的《野歌》与陆游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都是咏怀⾔志之作。
两位诗⼈都有现实的失意与压抑,也在努⼒寻找排解的⽅式,⽆论是放歌还是舞墨,都充分显⽰出豪迈与进取。
前者直云“男⼉屈穷⼼不穷,枯荣不等嗔天空”,不是怨天尤⼈,⽽是举⽬前看;后者“酒为旗⿎笔⼑槊”,疆场勇⼠的形象跃然纸上。
王建的《精卫词》于苍茫的吟唱中表达了⼀往⽆前、前仆后继的精神:虽然填海杳渺⽆期,虽然不能不⾯对种种挫折,但是“⾼⼭未尽海未平,愿我⾝死⼦还⽣”。
杜荀鹤的《投长沙裴侍郎》,直⾔“此⽣虽贱道长存,⾮谒朱门谒孔门”,表达了忧道不忧贫的⾼贵精神。
陈师道的《和南丰先⽣出⼭之作》借歌颂德⾼望重的曾巩来表达“未能与世全⽆意,起为苍⽣试⼀鸣”的胸怀和责任感。
⾟弃疾的《鹊桥仙·赠鹭鸶》表达了⼈与⾃然和谐共处的愿望和诉求,契合今天的⽣态理念,对学⽣树⽴正确的⽣命观和⽣态观有启发意义。
第⼆,强化育⼈功能,突出美育和劳动教育。
试题考查的诗歌都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以美好的情义陶冶⼈,凸显美育的价值。
《寄江州⽩司马》《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赠别郑炼赴襄阳》等都是寄赠奉和的诗作,从诗中能看到动⼈的友情、深切的牵挂,还有尊重、体谅、劝诫以及深深的祝福。
板块二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知人论世,缘景明情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
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 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语文(新课标)
目 录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5分)
考 题 体 验 聚 焦 高 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描写环境,所以应仔细阅读、筛选 并概括诗中关于环境的信息,抓住关键意象如“雨雪”“狐 迹”“马蹄”“天寒”“地暗”“愁云”,可以整合出第一问的答案 要点。一切景语皆情语,上述意象一定是为抒发人物情感服 务。由“从军”“愁”等信息推知本诗可能抒发戍卒的“思乡”愁
年代的诗歌,避免了单一性。 2.命题材料以写景抒情言志类诗歌为首选,2012年为离 别思人词,2011年为怀古伤今诗,2010年为边塞征战诗,在 相对稳定中,又略有变化。
3.考查点分布较为广泛,但重点突出,三年试题都涉及
了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考查。 4.题型题量上保持稳定,均为2小题,共11分。
语文(新课标)
目 录
语文(新课标)
专题六
补上一课 如何读懂古诗歌
例如: 诗题
《咏素 重要信息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类 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
蝶诗》
《鹊桥
仙· 七夕》 (因七夕而写);②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
夫妻相思相聚)。 《征人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揭示了全诗的 感情基调(怨);③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
语文(新课标)
近三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古诗词鉴赏题特点分析

近三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古诗词鉴赏题特点分析
近三年来,新课标甲卷古诗词鉴赏题可谓是教育部老师们发挥了创意和智慧,
在细节上颇具特色。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新课标甲卷古诗词鉴赏题注重情境教学。
以情景叙事引导学生思考,张
弛有度,助力学生连贯、贴切地把握诗句当中的内涵,尤其是让学生在“感知”之后,有清晰的认识和记忆。
其次,新课标甲卷古诗词鉴赏题注重对比比对,以析思拓展的方式启发学生的
思维,探索诗句的层次性及含义隐喻。
比如,有让学生通过抽象概念与个体塑形坊,通过实际情景与思维抽象的对比,帮助孩子理解诗词的艺术魅力。
再者,新课标甲卷古诗词鉴赏题注重题型脉络衔接。
以让学生能够把握整体所
蕴含的意义为核心,形成有机连接,由浅入深,以熟悉到不熟悉,由容易至困难,形成以跨度拉宽,视野开阔的艺术功能。
最后,新课标甲卷古诗词鉴赏题突出诗词的传统文化内涵,凸显社会思想文化精华,让学生在欣赏中把握传统文化,论请学生对古诗词更深入理解。
综上所述,新课标甲卷古诗词鉴赏题用心精心打造,让古诗文鉴赏更有趣,更
有价值,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诗句内涵的思维领会及表达能力,助力孩子探索传统文化以汲取精神力量成为美好追求。
2022年语文高考试卷中古诗词鉴赏题

加强答题训练和模拟考试
定期进行答题训练熟悉题型和 答题步骤
参加模拟考试提高答题速度和 准确性
注重积累多读古诗词提高文学 素养
掌握古诗词鉴赏技巧如意象分 析、意境领悟等
汇报人:
古诗词鉴赏题目数量
2022年语文高考试卷中古诗词鉴赏题数量为5篇
这些古诗词分别选自《诗经》、《离骚》等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
题目涉及对古诗词语言、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鉴赏旨在检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总体而言古诗词鉴赏题目数量适中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文学基础和较高的鉴赏 水平
题目难易程度
掌握古诗词基础知识
了解古诗词的韵律 和节奏
熟悉古诗词常用的 意象和表现手法
掌握古诗词中常见 的典故和用典
积累古诗累古诗词基础知 识包括诗词的格律、 意象、意境等。
扩大古诗词阅读 量多读多背培养 语感。
学习鉴赏方法了 解不同风格、流 派的诗词特点。
注重文化背景的了 解理解诗词背后的 历史、文化内涵。
解析技巧
理解诗歌主题: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情感把握诗歌主题。
解析表现手法:识别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其作用。
品味语言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用词特点体会其艺术效果。
探究文化内涵: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探究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答题步骤
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整体难度:中等偏 上涉及多方面知识 点和能力的考查
古诗词理解:要求 考生具备较好的古 诗词阅读和理解能 力
题目设计:设计巧 妙注重对考生思维 能力和分析能力的 考查
细节要求:要求考 生注意细节避免因 疏忽而失分
题目涉及的古诗词作者
全国乙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古代诗歌阅读解析

【语文畅学优】“全国乙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古代诗歌阅读解析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破阵子》(陆游)古诗阅读解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注释辅读】1.破阵子:词牌名。
又名十拍子。
双调,六十二字,平韵。
2.陆游:(1125—1210)宋越州山阴人,字务观,号放翁。
3.空花:佛教语。
比喻纷繁的妄想和假相。
4.浮名:虚名。
5.蜡屐:以蜡涂木屐。
指涂蜡的木屐。
6.筇杖:q ión g筇竹杖。
7.太平:恬淡,怡悦。
8.料峭:形容微寒。
9.力:作动词,有力。
10.廉纤:l ián x iān细小,细微。
多用以形容微雨。
借指细雨。
11.苔纸:用水苔(藻类)制成的纸。
12.菱唱:采菱人所唱之歌。
13.遥闻:远远地听到。
【词意】看透了充斥着纷繁妄想和假相的俗世,把如同昨夜旧梦般虚幻的虚名放到一边。
脚着涂过蜡的木屐,拄着筇竹手杖,穿过树林,登上山峰,率意地饮酒,自由地行走。
此时的我,身心安闲怡悦。
毛毛细雨停了,天气刚刚转晴。
冬日残余的寒气仍然尖利。
身在碧溪之上,悠然地在苔纸上题写诗句;耳畔传来烟霭之外采菱人缥缈的歌声。
此刻,我想与您一同沉醉。
【赏析】这是一首禅宗诗,“看破空花尘世”,作为一种处世的豁达人生态度而为士大夫所接受,也融入了诗词的创作活动之中。
禅宗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有深刻的,它丰富了诗词的创作,并且推动了诗词的深入发展。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看破,轻放,一方面是诗人超尘脱俗、淡泊洒脱这一情怀的外在表现与自结果,一方面何尝不是诗人求而不得人生空老的无奈慰解呢?总之,此二句直接点明诗人的人生态度,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蜡履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身闲心太平。
诗人穿着蜡屐、拄着筇杖,穿林登山,畅饮漫行,通过衣着装束、行为活动的细节,一个身闲心逸优游山林的幽人雅士形象跃然纸上。
近五年(2014—2018)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古诗文试题分析

近五年(2014—2018)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古诗文试题分析作者:李耀伟奚遥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8年第11期一、前言新世纪以来,传统文化教育受到高度重视。
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在中小学语文、历史、艺术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今年初,最新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又将“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突出强调了语文课程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传统文化已成为近年来高考语文无法绕开的核心考点之一。
古诗文本身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因素,中学古诗文阅读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近五年(2014—2018)新课标全国卷(语文)古诗文阅读部分的试题进行梳理分析,以便为中小学古诗文学习提供参考。
二、新课标全国卷古诗文试题分析(一)题型、题量、分值分析1.题型。
近五年来,新课标全国卷古诗文阅读部分的试题由主观和客观两大类题型构成。
客观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内容包括:文言实词、断句、文学文化常识、内容概括与分析;主观题以翻译题、简答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内容包括:翻译、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
其中,古代诗歌阅读部分自2017年起题型由“主观题+主观题”的形式变为“客观题+主观题”的形式。
2.题量。
近五年来,文言文阅读部分的题量为5道,古代诗歌阅读部分的题量为2道,名篇名句默写部分的题量在2017年由3道降至2道,2018年又恢复为3道。
主客观题题量方面,至2018年客观题增至4道,主观题为6道,主客观题题量趋于接近。
总体来看,古诗文阅读的题量为9—10道,变化不大,这也保证了考生能够拥有相对稳定的作答时间。
(说明:本文中的题量指最小以试题中标出的阿拉伯数字(1)(2)(3)等为一个单位,小于此单位的①、②、③及A、B、C等均不计入)3.分值。
新课标I卷(古诗文阅读讲评)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及选文特点初探(1)

4、经史合参【重视事实依据】
经明恒常之理,史叙古今之事。 经史合参是学习研究的重要方法和从古至今 的优良传统。
读经不学史,引证难宏富; 学史不通经,评判缺慧目。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古代诗歌鉴赏
一、选文特点:《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二、命题特点:
客观题1个(句意理解,联系上下联推测可知) 主观题1个(句意理解,与做学问的道理有关)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
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 赏罚”。
原文:“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 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 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 选项在信息整合上,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大意相符。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 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原文:“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 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 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16.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 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 话的理解。
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
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
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诗歌鉴赏选文特点初探
1、宋代诗人追求理趣,见解独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达技巧
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2013年新课标
全国卷Ⅱ
宋诗《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咏物言志诗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思想感情
表达技巧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2012年新课标
全国卷
近几试卷
体裁
题材
题干设问
涉及考点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宋词《阮郎归》
写景抒情词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思想感情
表达技巧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2014年新课
标全国卷Ⅱ
唐诗《含山店梦觉作》
宋诗《宿渔家》
羁旅思乡诗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思想感情
表达技巧
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2013年新课标
全国卷Ⅰ
宋词
《鹊桥仙》
山水田园词
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宋词
《思远人》
离别思人词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思想感情
表达技巧
“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