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季学期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课内练习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及课内诗词练习 (1)

(三)朝三暮四【选文】宋有狙公者①,爱狙。
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能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③。
俄而匮焉④,将限其食。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⑤,先诳之曰⑥:“与若芧⑦,朝三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①狙——音居(jū),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
②损——损失,减少的意思。
家口——本意是人口,这里是家里的粮食的意思,口粮。
③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
④俄——俄顷,不久的意思,表示时间短暂。
匮——音(kuì),缺乏,不够的意思。
⑤驯——音(xùn),驯服,顺从的意思。
⑥诳——音(kuáng),欺骗,瞒哄的意思。
⑦若——文言文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的意思。
芧——音(xù),橡实,一种粮食。
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演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损其家口,充狙之欲(减少)B.俄而匮焉,将限其食(缺乏)C.先诳之曰(欺骗)D.与若芧,朝四而暮三(和,同,介词)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爱狙,养之成群B.能解狙之意C.先诳之D.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指代的内容(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2)俄而匮焉,将限其食()4、翻译句子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5.解释成语的本义和今义6.这则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四)持竿入城【选文】鲁有执长竿入城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①。
俄有老父至②,曰:“吾非圣人,但见事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③”遂依而截之。
《笑林》【注释】①计无所出:想不出办法来。
②俄:不久。
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③中截:从中间截断。
【演练】(1)解释下面字的意思。
执:俄:但:以:遂:(2)翻译下面的句子: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3)请分别从鲁人和老者的角度,写出此文给人们的启示。
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1(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复习)及答案《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四) 狼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 )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顾.( )野有麦场,场主积.( )薪其中,苫蔽..( )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 )担持刀。
狼不敢前.( ),眈眈..( )相向。
少时..( ),一狼径.( )去,其一犬.( )坐于前。
久.之.( ),目似瞑.( ),意.( )暇.( )甚。
屠暴.( )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 )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 )其中,意.( )将隧.( )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 ),盖.( )以诱敌。
狼亦黠.( )矣,而顷刻..( )两毙,禽兽之变诈..( )几何..( )哉?止.( )增笑耳。
2、重点句子翻译。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7)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文章里的狼有什么性格特征?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6、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7、下列对本文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不应作让步,而是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 和“复投之”表现了刚开始屠户对狼的让步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明了狼人狡猾。
8、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屠惧,投以骨”中的“投”字,表明屠户对狼的本性尚未彻底认识,只采取一种迁就退让的方法,对狼心存幻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5)(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复习)及答案《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四)狼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 )行甚远。
屠惧, 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 )驱 ( )如故( )。
屠大窘 ( ),恐前后受其敌 ()。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 ( )担持刀。
狼不敢前. (),眈眈 ()相向。
少时 (),一狼径( )去,其-犬( )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 ()欲行, 转视积薪后,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 .( ),盖()以诱敌。
狼亦黠( )矣,而顷刻( )两毙,禽兽之变诈() 几何()哉?止()增笑耳。
2、重点句子翻译。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2)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3)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7)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 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 文章里的狼有什么性格特征?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6、 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7、下列对本文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不应作让步,而是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 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一御狼一惧狼一杀狼。
C •“投以骨” 和“复投之”表现了刚开始屠户对狼的让步和抱希望。
D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明了狼人狡猾。
8、 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屠惧,投以骨”中的“投”字,表明屠户对狼的本性尚未彻底认识,只采取一种迁就退让 的方法,对狼心存幻想。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 (含答案 )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
《<世说新语 >两则》
班级:
姓名:
一、填空
《世说新语》 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是
_ (朝代) 人
_(姓名) 组织编写的。“谢
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 ___ _____”、地点“
12、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13、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14、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四、课文内容理解 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3、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吕氏春秋》又称《
》,是战国时期秦相
(儒家、法家、墨家、杂家)代表作品。
2、“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的危害。
3、《杞人忧天》 选自《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和
。作者是
,
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二、重点词语解释
穿:
溉汲:
溉:
汲:
及:
国人:
道.之:
宋君令.人:
对.曰: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两狼之并驱如故亦毙之B.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其一犬坐于前C. 狼不敢前吾日三省吾身D. 以刀劈狼首静以修身(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结尾一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结尾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答案】(1)B(2)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议论。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解析】【分析】(1)A.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代词;B.隧: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意为“从隧道”/犬: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狗一样”;C.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意为“上前”/日:副词,每天;D.以:用/以:表示目的,相当于“来”。
故选B。
(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止,通“只”,意为“仅,只”。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即再狡猾的狼也会败给智慧的人,因此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谈启示,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②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③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④丁氏对曰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2)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3)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解析】【分析】⑴①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
溉汲:打水浇田;②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
及:待,等到;③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闻:知道、听说;④句意:姓丁的答道。
对:应答,回答。
⑵①重点词:道:讲述;闻:使……知道……。
翻译: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重点词:非:不是;于:从。
翻译:(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⑶本题的答题角度有两个,一是从传播谣言者的角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分析,传闻是否合情合理;一是从丁氏的角度,与人交流时,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故答案为:⑴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⑵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⑶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在川上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________,字仲尼,________)(1 孔子名)解释加下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________三十而立①________为人谋而不忠乎②)本文所选内容是围绕哪两个方面展开的?(3)孔子认为对别人的优缺点应如何正确对待呢?用自己的话说说。
(45)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很多观点,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丘;春秋(1【答案】)立身,指有所成就;竭尽自己的心力(2)为学与修身3()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对于他们的缺点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注重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任选一则来谈即可,如“【解析】【分析】(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尊为圣人”:竭尽自己的心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课内文言文训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课内文言文训练测试卷(含答案)(一)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雪骤,公欣然..(),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陈太丘与友期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4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三)《<论语>十二章》(节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练习《世说新语》两则咏 雪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 编著的《 》一文。
2、解释加点的字词。
⑴内集..( ) ⑵儿女..( ) ⑶俄而..( ) ⑷欣然..( ) ⑸差可拟...( ) ⑹未若..( ) ⑺因.风起( ) ⑻即.公大兄无奕女(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②③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
文中“寒雪” “内集” “欣然” “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 的家庭气氛。
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撒盐 / 空中差 / 可拟B .白雪 / 纷纷何 / 所似C .未若 / 柳絮 / 因风起D .左将军 / 王凝 / 之妻也6、对 “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 .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 .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 .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7、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答:8、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9、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句:⑴⑵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⑴与友期行⑵太丘舍去⑶去后乃至⑷尊君在不⑸待君久不至⑹相委而去⑺家君⑻下车引之⑼元方入门不顾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②③3、“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的人。
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
4、元方对友人的评价是,从而课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5、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陈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说说你的看法。
答:《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吾身()..乎() 5.吾日三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曲肱而...枕之()()19.不义..而富且贵()20.于.我如浮云() 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2.择其善者..曰()..而从之()23.子在川上24.逝.者如斯.夫()()25.不舍.昼夜()26.三军..不可夺志也()..可夺帅也()27.匹夫28.博学而笃.志()29.切问..()()..而近思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四个)九、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译文:。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译文:。
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译文: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
1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1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诫子书》复习题一、字词解释夫君子之行行:静以修身静:俭以养德俭:养: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远:非学无以广才广:才: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慢:励:险躁则不能冶性险:躁:治:性:驰:遂成枯落遂:枯落:悲守穷庐穷庐:诫子书:诫:书:二、句子翻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翻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翻译:三、文章分析1、本文中心论点是:。
4、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6、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
三个方面:①:原句是:《狼》2、本文按照屠户、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现了屠户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缀.行甚远。
: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并.:驱.:如故..:窘.:受其敌..成丘:..:苫蔽...:顾.:积薪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方.欲行: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止露尻.尾:断其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顷刻..:..:变诈6、屠户是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杞人忧天》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这个成语比喻。
1、文中杞国人“忧天地崩坠”,因此“晓之者”从“天”“地”两方面加以开导。
就“天”解说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地”解说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3、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
4、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5、《杞人忧天》中的“晓之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学?你如何评价?6、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你同意哪一种理解?7、《杞人忧天》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别刻画了怎样的形象?《穿井得一人》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一、翻译下列句子(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3)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4)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5)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四、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2、宋君听到的事和丁氏所说之事有什么不同?4、宋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