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如”字用法研究

合集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诗经》修辞手法的翻译探析

目的论视角下《诗经》修辞手法的翻译探析

目的论视角下《诗经》修辞手法的翻译探析作者:陈燕梅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22年第01期摘要:本文借助功能目的论,从语音修辞、语义修辞和语法修辞三个层面探析许渊冲《诗经》英译本的修辞手法,旨在帮助读者认识和鉴赏《诗经》修辞之美,以期为古代诗歌中修辞的翻译有所启示。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修辞;许渊冲;《诗经》作者简介:陈燕梅(1997-),女,福建连江人,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英语。

本文基于功能主义目的论,对许渊冲译本的《诗经》中诗歌的修辞翻译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修辞手法,旨在探索译者如何在目的原则的引导下忠诚于原文,并保留原文的连贯性对中国古代事物的修辞手法进行翻译,传达翻译的美感。

一、功能目的论(一)发展过程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80年代后期功能主义目的论传入中国, 21世纪初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也是三原则中最高的一个原则。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翻译理论的主导理论,该原则由Vermeer在其著作《普通翻译理论框架》(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中首次提出。

根据Mona Baker的作品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目的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二)翻译原则目的论视角下的译本要服从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诚原则,其中连贯性原则重于忠诚原则,但它们都服从于目的规则。

1.目的原则。

Skopos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意为“目的”。

根据目的论,必须遵守的是目的原则,这是三原则中最高等级的原则。

目的原则要求要使目的语读者的感受尽可能贴近原文读者,原文是在源文化条件下为读者创造的,而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其他文化环境不同。

因此,以作者的写作目的为基础进行翻译至关重要。

先秦同源多功能语法形式“若”“如”考察——从语义地图和语法化的角度

先秦同源多功能语法形式“若”“如”考察——从语义地图和语法化的角度
关 系 的连词 。除 了在 表示 假 设 关 系 这一 点 上 具 有 相 通之 处 以外 , 它们还 在其 他多个 义位 上构 成 同义 关系, 例如 : 1 .表 像 似 。《 尚 书 ・盘 庚 上 》 : “ 若 网 在 纲, 有条 而 不紊” 《 诗 经 ・王 风 ・采 葛 》 : “ 一 日
人 , 则知 恶之 ; 心 不若 人 , 则不 知 恶 。 ” 《 论语 ・
公 冶长 》 : “ 子 日: ‘ 弗 如 也 !吾 与 女 弗如 也 ! " ’
3 .表 选择 。 包括 两 种 情 况 , 一种 是 自由
选择 , 相 当于“ 或” 。《 左传 ・襄公 十三年 》 : “ 请
指教 , 文 中错 谬 概 由作 者 本 人 负 责 。
② ③

为论 述 方 便 , 下文在必要的时候将“ 自由选 择 ” 记作“ 选择 1 ” , 将“ 倾 向性 选 择 ” 记作“ 选择 2 ” 。 “ 如” 古 音 在 日母 鱼 部 , 王力拟音为“ n j i a ” ; “ 若” 古 音 在 日母 铎 部 , 王力拟音为“ n j i a k ” 。鱼 铎 对 转 , 音近义通。
用“ 若” , 《 诗经》 《 论语 》 《 孟子》 多用“ 如” , 可能是 由
于 方 音 或 习 惯 的 差 异 ①。
语 言类 型学 界将 具 有两个 或 两个 以上 的意义 、 用法 或 功能 的虚 词或 语 法构 造称 为“ 多功 能语 法形 式” ( mu l t i f u n e t i o n a l g r a ms ) ②。“ 若” 和“ 如” 都 是 先秦 汉语 中的 “ 多功能语法形式” 。我 们 接 受 王 力 关 于二 者具 有 同源 关 系 的 认 定 , 将它们称为“ 同源

《诗经》同义词研究1

《诗经》同义词研究1

目录一、《诗经》同义词研究的缘起 (1)二、同义词的界定 (1)(一)“一义相同”说 (2)(二)“意义相同、相近”说 (2)三、同义词的判定 (2)(一)根据词在古代文献中的用例进行判定 (2)(二)根据古人对词义的训释进行判定 (3)(三)根据修辞方法进行判定 (3)四、辨析同义词 (3)(一)同义连用的例子 (4)(二)对文的例子 (4)(三)互训的例子 (6)(四)同训的例子 (6)(五)互文的例子 (7)五、同义词辨析的结论 (9)《诗经》同义词研究内容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汉代以后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作为先秦时期的语言资料,无论在文学上还是在语言上,都有十分珍贵的研究价值,是考察春秋以前汉语面貌的一部最珍贵的文献。

对后世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在《诗经》中,以民间传唱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民歌占据了大部分篇幅。

由于民歌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的形式,修辞上主要用比、兴的手法,所以在文本中形成并积累了大量的同义词。

本文以《诗经》中同义词为研究对象,以王力先生的“一义相同”说为理论依据,结合古代文献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参照现代汉语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对《诗经》国风部分的同义词进行辨析。

关键词:同义词,对文,训释,互训,同训,互文正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是汉语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里程碑,汉代以后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先秦时期汉语面貌的一部珍贵的语言资料,对研究当时的语言面貌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一、《诗经》同义词研究的缘起纵观两千多年的《诗经》研究,前人多从注释、赏析、考据等方面进行研究,而《诗经》中大量出现的同义词,却没有专门的著作对之进行系统的研究,只是在对《诗经》进行注释、考据的过程中顺笔带过。

对于专业的《诗经》研究者来说,对浅显的同义词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太大的价值,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对其中的同义词的把握可是入门的一大难题。

《诗经》中"有"字研究

《诗经》中"有"字研究
关键 词 : j 意义 ; 头 ; 文 词 r - 词 重
中图分类号 : 2 4 K 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 号: 5 5 1 (0 0 - 0 4 0 A 1 0 — 3 2 1 9 0 7 — 2 0 2 0)
“ ” 一般 表 示 “ 有 字 存在 、 有 ” 义 。 外大 多 时 候 作 为 词 含 之 另
也。) /雅 ・ (J 宾之初筵》 “ (、 :百礼既至 , 壬有林 。” 有 马瑞云 :壬 、 “
林承上百礼言 。 有壬 , 状其礼之大 ; 有林 , 状其礼之多。” 有 案“
有 噎”谓阴也 , , 亦与“ 且噎” 义复 , 疑非诗 旨。 王风 ・ 《 葛墓》 “ :繇 之 葛蕞 , 在河之 矣。终远兄弟 , 谓他 人母 。谓他人 母 , 莫我 亦 有 !”笺》 “ 《 :王又无母恩。有 , 识有也。”广雅疏证》 :古者 《 云 “
此文对句 , 故省。“ 违违 ” 迷乱之意。《 , 国风 ・ 人》 “ 硕 :庶士有 蝎。” 本文全章皆重文 , 有蝎” 知“ 亦重文 , 犹言“ 竭竭” 。“ 也 仡 仡” 书・ 见《 秦誓》 《 。 王风 ・ 南山》 “ :鲁道有荡” “ 。 有荡” “ 犹 荡荡 ”
雅・ 裳裳者华》 “ :左之左之 , 子宜之 。右之右之 , 君 君子有之。”
二 、 有 ” 除存 现动 词 之 外 实 词意 义 “ 字
头出现 , 为虚字 , 无意义 。 本文搜集《 诗经》 有 ” 中“ 字各例 , 结合 训 诂专书 , 来探 究“ ” 有 字的不 同用法 。通 过整理 , 诗经》 《 中 “ 字 出现 5 8 , 中 2 处属于重文用法。具 有七种词 汇 有” 3次 其 1
21 0 0年 5月
M a 2 v.01 0

上古汉语_某如也_研究_附杨伯峻_论语译注_札记一则

上古汉语_某如也_研究_附杨伯峻_论语译注_札记一则

( 《礼记·檀弓下》)
獉獉
( 2) 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
( 《论语·乡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獉獉
“某如也”结构的用例中也有这种情况:
( 3) 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獉獉 ( 《论语·乡党》)
( 4)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同上) 獉獉
由以上四例可以看出,貌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性成分都是
由“如”“似”等词语引起,可译为“就像……一样”。
“某如也”是上古汉语貌词的一种特殊用法。根据我们
的考察,“某如也”大多单独成一小句,与其前面的分句组成
一个语义完整或较为完整的句子。“某如也”描绘的是其前
面动作的状态,其语义指向前面的分句。我们把这种用法称
为“某如也”结 构 的 相 对 独 立 性,句 末“也 ”字 的 判 断 作 用 增
上古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某 + 如 / 若 / 然 / 尔 / 而 / 焉” 结构的语言单位,比如: 屯如( 《周易》) 、婉如( 《诗经》) 、辉如 ( 《礼记》) 、翼如、申申如、斐然( 《论语》) 皇皇如( 《孟子》) 、 惠然( 《诗经》) 、卓尔、莞尔( 《论语》) 突而、颀而( 《诗经》) 纷 若( 《周 易》) 、沃 若( 《诗 经》) 等 等,举 不 胜 举。我 们 认 为 “某”所代表的语言单位是词无疑,但“某 + 如 / 若 / 然 / 尔 / 而 / 焉”这种结构却没有全部凝结成词,因为某与“如、若、然、尔、 而、焉”结合的紧密程度是不同的。而学术界一般认为它们 是成词的,有的认为是形容词,有的认为是副词,还有的认为 是兼属形容词和副词两类,其中的“如、若、然、尔、而、焉”都 被认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吕叔湘把它们归入状态形容 词,他说: “文言里却有明显的形容词词尾,就是‘然、焉、乎、 尔、如’等字。”王力、张静在论及“某 + 然”结构的语言单位 时分别说: “从诗经时代起,直到五四时代止,‘然’字始终在 书面语中用为副词的词尾”,“这个后缀主要是用来构成副词 的,有的由于可以作谓语,也可以按形容词的格式重叠,应看 作形容词”。王力十分肯定地说: “有一类字必须肯定是形容 词或副词的词尾,那就是‘如’‘若’‘然’‘尔’‘而’等。它们 都是一个词的变形”。他的话包含三个意思:

《诗经》知识点总结

《诗经》知识点总结

《诗经》知识点总结《诗经》知识点总结在现实学习生活中,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

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知识点总结1一、词语氓蚩蚩愆期将子无怒垝垣尔卜尔筮咎言载笑载言于嗟鸠兮桑葚犹可说也其黄而陨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罔极靡有朝矣咥笑夙兴夜寐隰则有泮玁狁不遑靡盬孔疚骙骙小人所腓象弭鱼服雨雪霏霏信誓旦旦二、成语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

三、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诗宫廷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3、《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4、《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现实主义的《诗经》与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诗经》知识点总结2《诗经二首》课文原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主题思想】《关雎》写的是一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诗经》“如”字用法研究

《诗经》“如”字用法研究

生 的双 音 节 词 ,而 且 一 些 单 音 节 词 也 相 互 组 合 , 以 双音 节
1 4 的句法语义功能考察 [】 四川 大学学报 J. 的 形 式 出现 , 最 终 导 致 了 双 音 节 词 的 出 现 。 “ 以 ”在 [] 可
“ 如 ,把 一 种 心 理 的烦 躁 情 绪 比 喻 为 一 种 具 体 可 感 的生
喻 词 使 用 出现 了 9 次 ,分 别 解 释 为 “ 果 ” “ 得 上 ”和 . 像 凝 结 的脂 膏 ( 样 白 ) ,脖 子 像 天 牛 的幼 虫 ( 样 又 自 6 如 比 那 那 “ 此 ”等 义 。 如

又 长 ) ,牙 齿 像 葫 芦 籽 ( 样 整 齐 ) ,额 头 像 蝉 首 ( 样 那 那

“ ”字 作 喻 词使 用 如
宽 ) , 眉 毛 像 蚕 蛾 的 触 须 ( 样 又 细 又 弯 ) !句 中 喻 词 那
喻 词 “ ” 出现 在 《 经 》6 篇 诗 歌 中 ,用 来 连 接 本 “ ” 出现 4 ,把 女 子 的手 、肤 、 领 、 齿 分 别 比 喻 为 自然 如 诗 0 如 次 体 和 喻 体 , 以 强 调 本 体 和 喻 体 之 间 或 在 形 象 上 、 或 在 神 态 界 中 初 生 的 白茅 、凝 结 的 脂 膏 、天 牛 的 幼 虫 、葫 芦 籽 , 来 上 、或 在 逻 辑 上 的相 似 性 。例 如 : ( )手 如 柔 荑 ,肤 如 凝 脂 ,领 如蝤 蛴 , 齿如 瓠 犀 ,螓 1
关键词: ( ( 诗经》 比喻 如
“ ”字 在 《 经 》 中 共 出现 了2 1 。 “ ”字 作 如 诗 4次 如 喻 词 使 用 出 现 了 1 5 ,可 解 释 为 “ … … 一样 ” ,而 作 非 4次 像

文言文中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若字的用法一、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用法在古代汉语中,常会出现一个特殊的字——“若”。

若字可以作为名词,动词和副词使用,具有不同的意义。

其用法多样且灵活,在文言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名词用法以“若”为名词时,可表示救济、援助、怜悯之意。

例如《论语·公冶长》中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即是说:“看见贤人,就会想着去追赶他们;看到不贤的人,则应该反省自己。

”这里,“齐”字后面的“焉”与“若”相通,“齐焉”即表达了思考,善待的意味。

二、动词用法1. 表示疑问或假设:在条件叙述时,若可以引导主从复合句。

例如《尚书·大禹谟》中有:“豫章荡舟子,空忆乘云客。

心恐琼被波,目击花街雪。

”这里,“豫章荡舟子”的句子构成了一个条件状语从句,“空忆乘云客”则是主句,意为“如果湖心波浪起来,让琼船沉没在大海中,我将空忆曾经乘坐过云彩的船只。

”这段文句通过若字的使用,展示了作者对自然风景之美的遐想和揣测。

2. 表示选择或比较:若字有时在对比句中可以表示选定或选择某方面。

例如《管子·难者》中有“切牲游毂而不游于道,倚息甄劳而行诈伪,请问季子。

”这里,“切牲游毂而不游于道”即表达了一种偏离正道的选择。

若字的运用使得该句呈现出明显的对比效果。

三、副词用法1. 表示似乎、仿佛:在陈述一种可能或推测时,“若”可以作为副词使用。

例如《资治通鉴·唐庄宗王晙二十四年》:“既夕,如丧考妣欤?”即是说:“昨天晚上你看起来很像是丧失了亲人一样,怎么悲痛欤?”这里,“如丧考妣”的“如”与“若”可互通,“如丧考妣”表示了对对方悲伤心情的疑问与关切。

2. 表示条件或愿望:在表达一种愿望或希望,或是陈述一种假设条件时,“若”也可以作为副词使用。

例如《诗经·东门之池》中有“何为姓氏,求尔结门。

”这里,“求尔结门”的句子就是一个想象、期盼的结果。

若字的使用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期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如”字用法研究
作者:李新苗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2期
摘要: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诗经》比喻的运用多数是通过使用喻词“如”来实现的。

本文通过研究《诗经》中“如”字使用的情况,来分析“如”字的古今义变化,以便把握《诗经》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诗经》比喻如
“如”字在《诗经》中共出现了241次。

“如”字作喻词使用出现了145次,可解释为“像……一样”,而作非喻词使用出现了96次,分别解释为“如果”“比得上”和“如此”等义。

一、“如”字作喻词使用
喻词“如”出现在《诗经》60篇诗歌中,用来连接本体和喻体,以强调本体和喻体之间或在形象上、或在神态上、或在逻辑上的相似性。

例如:
(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诗经·卫风·硕人》)
分析:手如同初生的白茅(那样又软又白),皮肤像凝结的脂膏(那样白),脖子像天牛的幼虫(那样又白又长),牙齿像葫芦籽(那样整齐),额头像蝉首(那样宽),眉毛像蚕蛾的触须(那样又细又弯)!句中喻词“如”出现4次,把女子的手、肤、领、齿分别比喻为自然界中初生的白茅、凝结的脂膏、天牛的幼虫、葫芦籽,来强调4个本体与对应的喻体之间在外在形态上的相似性。

(2)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诗经·周南·汝坟》)
分析:沿着那汝水岸边行走,折取树上的枝条。

没有见到君子,心中烦燥像烹饪时饥饿难耐。

句中出现喻词“如”,把一种心理的烦躁情绪比喻为一种具体可感的生理(饥饿)感受,符合比喻具体化、形象化的要求,本体“惄”与“调饥”之间有共同的神态上的相似性。

(3)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诗经·小雅·斯干》)
分析:清清流淌的溪涧,幽深遥远的南山。

像翠竹同根从生(不分离),像松树枝繁叶多(不分离)。

兄长和弟弟啊,应该好好相处,不要互相欺骗。

句中喻词“如”出现两次,把本体(兄弟相好)比喻成竹子的丛生和松树的枝繁叶多,强调本体与两个喻体之间在内在事理逻辑上的相似性。

二、“如”字不作喻词使用
《诗经》中出现的96处“如”字,并没有比喻意义,“如”字不作喻词使用。

“如”字在《诗经》中还有“如何、比得上、如同、如果、如此”等意思。

“如”字作“如何”使用出现了30次,与“不”连用作“比不上”使用出现了17次,作“如同”使用出现了15次,作“如果”使用出现了10次,作“如此”使用出现了8次。

例如:
(4)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既曰告止,曷又鞠止?(《诗经·齐风·南山》)
分析:怎样种植麻?要有横纵相间的田地。

怎样把妻娶?一定向父母禀告。

既然已经告诉了父母,为什么又陷入困顿?句中“如”与“何”的搭配,带有疑问语气,解释为“怎么样”。

另外“如何”还表示感叹语气,可解释为“多么”。

例如“隰桑有阿,其叶有难。

既见君子,其乐如何!”(《诗经·鱼藻之什·隰桑》)。

(5)叔于田,巷无居人。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诗经·郑风·叔于田》)
分析:三哥打猎出了门,巷里空空不见人。

难道真的没住人?谁能比得上三哥!他真英俊又谦逊。

句中“如”,与否定词“不”连用,解释为“不如、比不上”。

(6)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王风·采葛》)
分析:她在采长葛,一天没有见面,如同相隔了三个月。

这是同类事物之间的简单对比,不具备用比喻的条件。

通过长短时间段不同的心理感受来传达一种焦急等待的心情。

(7)乱之初生,僭始既涵。

乱之又生,君子信谗。

君子如怒,乱庶遄沮。

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诗经·节南山之什·巧言》)
分析:祸乱初次萌发,其中已经包含虚假。

祸乱再次出现,君子听信陷害人的坏话。

君子如果发怒,祸乱会停止地很迅速。

君子如果严肃,祸乱很快就会结束。

句中两处“如”,表示一种假设关系,可解释为“如果”。

“如”字在《诗经》中作非喻词使用除了以上4种用法外,还可用来表示递进关系“而且”,表示顺承关系“就”,分别在《诗经》中出现5次、3次。

例如:
(8)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分析:野地荒草蔓延,草上露水洒满。

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可爱且有清澈的双眸。

不期而遇,我们是多么美满。

句中“婉”与“清扬”均为形容词,“如”起连接作用,可翻译为“而”,表示一种递进关系。

(9)四黄既驾,两骖不猗。

不失其驰,舍失如破。

(《诗经·小雅·车攻》)
分析:四匹黄马驾车,左右边马没有偏差。

跑起来彼此协调,弓箭射出去无一虚发。

句中“如”表示顺承关系,可解释为“则”“就”。

此外,“如”字还有“……的样子”的用法,在《诗经》中出现了3次。

例如:
(10)羔裘如濡,洵直且侯。

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诗经·郑风·羔裘》)
分析:羊皮袄柔柔滑滑,他为人正直又美好。

他是这样一个人,肯舍生命保节操。

句中“如”是语助词,可解释为“……的样子”。

“如”字还可以用来发表誓言。

例如:
(11)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诗经·王风·大车》)
分析:活着的时候你我不住在一起,死了后愿和你同葬。

要是不相信我的话,有太阳可以作证。

句中,“有如”是誓词中的习惯用语,可翻译为“有……为证”。

这种用法在《诗经》中只出现了1次。

最后,“如”字还有“适合、按照”的意思,只出现在“卜尔百福,如几如式。

既齐既稷,既匡既敕。

”(《诗经·谷风之什·楚茨》)中。

“如”字还可用来列举情况“或者、或者”,只出现在“戎车既安,如轾如轩。

四牡既佶,既佶且闲。

”(《诗经·南有嘉鱼之什·六月》)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诗经》中的“如”字已基本具有了现代汉语中“如”字的用法,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如”字的用法已经相当丰富,其应用已非常广泛,“如”字古今意义的发展具有一脉相承性。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译[M].长沙:岳麓书社,2000.
(李新苗山东日照广播电视大学 2768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