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双塔马岩松
马岩松:中国城市建筑缺少灵魂.doc

马岩松:中国城市建筑缺少灵魂马岩松说话慢悠悠的,嗓音里透着一股淡定;回答问题前总要想几秒,偶尔会把话拖得很长;对不同意见,最多来一句“那也不是吧”。
在媒体拍摄的照片上,他经常是一副很酷的表情,但采访中,他态度温和,有问必答,说到自己觉得好玩的细节时笑得呵呵的。
马岩松的建筑事务所在北京板桥南巷胡同的一个单位大院里,他租了两层,把室内所有能拆的墙都拆了,“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去写字楼,我说我又不写字。
在这里每天能感受到城市的生活和变化,这对我来说挺重要的”。
算上实习生,他的团队大概有50人,其中一半是外国人,日常交流说英语,像个小联合国。
事务所最近开始在欧洲做项目,一个在罗马市中心,把一个类似博物馆的早期现代建筑改成住宅,另一个在巴黎。
“现在我们更想把自己的理念放在全球文化中,探讨城市和自然的关系。
”在国内,马岩松选择南京、黄山等地做设计,他管自己的作品叫山水建筑,试图恢复传统建筑中“人跟自然的韵味”。
北京人在耶鲁马岩松小时候的理想是当画家,长大后又想拍电影。
1994年,19岁的他去考北京电影学院,没考上。
考官看他有美术功底,建议他学建筑。
结果他真的考上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毕业时,马岩松不知道自己该去哪。
“一看他们设计的那些建筑就不想去设计院,也不知道怎么改变。
”他选择了出国读书,一开始是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待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跟在国内差不多。
“都是固定的老师,没什么挑战。
”后来他去了耶鲁。
“耶鲁的老师大部分是从外面请来的建筑师,各学派都有,充满争论,学术课堂很开放。
耶鲁的核心精神就是任何想法都不能打压下去。
”耶鲁给了马岩松随意发挥的环境。
2002年,全世界的建筑师都在研究世贸大厦的重建。
还在读书的马岩松拿出了一个充满悬浮感的“浮游之岛”。
他认为,最好的纪念就是发展:原来的双塔是现代派建筑的极致,他就要设计一个未来派的极致;纽约的高楼都像棍子一样竖着,他就来一个横着、漂着的。
从耶鲁毕业后,马岩松在导师的事务所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2004年回国创建了自己的事务所――MAD(英语意为“疯了”)。
马岩松山水城市设计理念资料

马岩松:让中国城市寻回“山水”精神马岩松:让中国城市寻回“山水”精神建筑设计师马岩松提“山水”并不是想复古,而是力图超越技术层面的各种概念,去追求人和自然之间精神性的东西。
“一个没有思想的建筑师让开发商难受,一个有理想的建筑师让开发商更难受。
”谈及与建筑事务所MAD创始人马岩松的合作,开发商骏豪地产集团董事总裁张辉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双方合作的大型综合项目“中央公园广场”今年4月刚刚破土动工,选址北京市朝阳公园南岸的黄金地段,计划于2016年落成。
该项目是“有理想”的马岩松对其正在坚持探索的“山水城市”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
在MAD的主页上,对此项目有如下描述:“通过人工与自然景致的和谐营造,探索现代都市的人居理想。
”在其设计示意图上,能看到一片形似山峰、高低错落的建筑群,造型迥异于棱角方正的传统高层建筑,在北京东部高楼林立的天际线上,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今年39岁的马岩松,已是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建筑师之一,也是各类国际项目、论坛展览和学术交流的常客。
他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建筑学硕士及Samuel J.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毕业后曾在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建筑事务所工作,2004年回到中国创建了自己的北京MAD建筑事务所。
2006年,马岩松参与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国际竞赛,拿出一个完全隐匿了刚硬笔直的线条、在不同高度进行不同角度旋转的设计方案,意在使不同高度的楼层对应的景观各异,强调阳光和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达出都市人对自然的憧憬,一举中标。
这次成功,使他成为首位在国际上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设计权的中国建筑师,从此蜚声国际。
这栋大厦因线条柔美,后来被人命名为“梦露大厦”,相继包揽了“2012年度全球最佳摩天楼”(全球房地产调查机构安波利斯[EMPORIS]评)、美洲地区高层建筑最高奖(世界高层建筑与人居环境委员会[CTBUH]评)等一系列国际奖项。
建筑大师马岩松:出名不能太早

建筑大师马岩松:出名不能太早作者:诺拉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3年第5期不要轻易被人认同马岩松生在北京,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时因为给纽约设计世贸大厦重建“漂流岛”方案获得优秀毕业生奖,曾经在纽约埃森曼建筑事务所和伦敦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工作。
扎哈为国人所熟知,是因为潘石屹曾花了4400万元请她出任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FIO的设计,而作为扎哈最得意的学生,马岩松被誉为“男版扎哈”。
凭着这一连串辉煌的履历,如果留在国外,马岩松可以活得春风得意,但得意从来不是真正的艺术家所追求的。
作为中国人,马岩松对于当下中国的建筑品位恶俗深恶痛绝:“中国当代建筑只是一味地抄袭和拿来,是一堆乏善可陈的混合物,具体来说,好像一提到传统和现代融合就用红色,加个拱,或是高楼上加个亭子,加个屋顶。
又比方说,卖房子的开发商还以东方威尼斯、东方巴黎来吸引消费者,认为这样就是在卖豪宅!”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建筑观念还处于一个“急功近利,有机会就捞一把”的阶段,缺少的是绿色低碳建筑。
马岩松很爱北京,义无反顾地回京创办了MAD建筑师事务所。
他的员工来自世界各地,他的用人标准是:不介意学历,不介意是不是科班出身,唯一在意的是有没有创造力,他认为创造力是一个建筑师的灵魂。
事务所刚创办的前两年里举步维艰,参加了很多国内竞赛,也赢得了不少大奖,但一直没有人用他的设计方案。
就像是一个导演,费劲拍了一部片子,最终却没能上映,这是很毁信心的事。
但马岩松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是个自我感觉很好的人,如果我的作品那么容易就被人接受了,那说明这是一个平庸的作品。
”最艰难的时期,他甚至到了给员工发不出工资的境地。
回想那段日子,他轻描淡写:“这没有什么,任何困境对我来说都算不上困境,真正的困境是,你失去了创造力和想象力。
”2006年,已经在国内赢得不少建筑设计竞赛的马岩松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带领自己的团队参加加拿大密西沙加市一座地标性公寓楼设计项目的竞标,尽管他已经预感到“这两三年应该会中一个”,但没有想到好消息来得这样快。
建筑师——马岩松作品欣赏(12.05)

广州国际生物岛太阳系广场(2005 国际竞赛中标,正在深化设计中) 建筑以开放的姿态漂浮在基地之上, 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利用了地面原本自然美好的开放空间。对基地内的三个文物建 筑祠堂,观生陈公祠、华帝古庙、陈氏大宗祠不仅仅是简单的保留,更是对古建筑所生存的空间的最大的尊重和继承。
800M----广州双塔西塔设计(2004) 马岩松在2004年设计的广州800米双广州双塔西塔设计,两座楼都高400米,连在 一起就称为800米,可以说是对追求高度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开了一个玩笑。
浮游之岛---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重建计划 (美国,纽约 2002年入围作品) 建筑为什么不可以是横的的呢?马岩松的这个计划以其新的城市组织原则表达出我们对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机器美学” 和“垂直城市”等传统立场的质疑。
鱼缸 (2004年北京双年展) 你是人不是鱼?通过这个作品,马岩松表达了建筑最后的对象是空间使用者,即使鱼不会说话。
钢结构核心筒体+外表皮立面 外立面每层扭曲的造型和荷载均由 中心核心筒体承载 同时核心筒体钢柱间隙之间用来布 置电梯井道和各种管井、楼梯间、 卫生间等
案例分析——梦露大楼部分套内结构分析
案例分析——梦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楼施工现场
案例分析——梦露大厦项目背景
2005年底,加拿大多伦多地区的密西沙 加市的两家开发商决定举办当地40年来的首 次公开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为规划中的一 栋50层高的地标性公寓楼寻找一个创新的设 计,建设一栋具有时代意义的超高层建筑, 从而树立城市新形象。 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率领他的MAD事务所 参加了这个竞赛, MAD在加拿大夺标的这个 螺旋形方案,其独特的造型被称为“梦露大 厦”,这是以中国为基地的建筑师第一次在 公开的国际竞赛中赢得设计权,引起海内外 轰动。
国内外著名建筑师作品介绍

由于安德鲁在设计上存在诸多“能耗漏洞”,一个剧场要演出,四
个剧场的空调都要全开。这样算下来,大剧院正常演出情况下,一天的 空调费要10万元。据测算,国家大剧院每年维护成本要几千万甚至上亿
元。把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的投资额折合到6000个座椅上,每个座
椅75万元。
© Copyright Centaline Group, 2013
© Copyright Centaline Group, 2013
Code of this report | 23
主题馆采用144m跨张弦桁架结构的大跨度屋盖。
© Copyright Centaline Group, 2013
Code of this report | 24
中国馆形态类似于一个鼎, 上大下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 冲击感。其结构体系采用四个 钢筋砼筒作为主要承重体系,
© Copyright Centaline Group, 2013
© Copyright Centaline Group, 2013
Code of this report | 16
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著名
法国建筑师,毕业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 在他29岁的时候,设计了圆形的巴黎戴 高乐机场候机楼。从此,作为巴黎机场 公司的首席建筑师,他设计了尼斯、雅 加达、开罗、上海等国际机场,参与过 保罗·安德鲁 许多大型项目的建设,像巴黎德方斯地 区的大拱门、英法跨海隧道的法方终点 站等。1999年,安德鲁领导的巴黎机场 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经多轮角逐,在 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中一举夺标。
伦敦的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事务所工作,
马 岩 松
中包括多伦多梦露大厦、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358米
马岩松资料收集整理

马岩松资料收集整理我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是为了反对谁从当年北京胡同里那个捣蛋王开始,马岩松就丝毫不会掩饰自己观点的与众不同。
中国人传统的中庸、求同存异的观念,在他这里完全行不通。
即便被指责为炒作、被视为异类,他也不以为然,“历史在发展,我的看法注定会和以前的人不一样,我只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是为了反对谁。
”在耶鲁上学时,给马岩松授课的建筑界大师们不仅肤色各异、语言不同,对建筑的观念也千差万别。
往往前一堂课老师讲的东西,后一堂课就被另一位老师彻底推翻,老师之间也经常大声争辩,各种建筑思想、方法都平等地受到尊重。
在毕业典礼上,校长更是严肃地说:“从今天开始,你们要忘记任何人曾经在这里说过什么,只要相信自己就好。
”马岩松身体力行着这种教诲,独立思考、判断,并勇于提出观点。
“中国现在不仅需要将西方知识学来的人,更需要有自我价值观、能代表东方未来价值观的声音。
这个声音不管谁发出来,都必定会受到重视。
而这个声音不会由老一辈,也不会是外国人发出来!”很多人认为马岩松的另类作风是成名后的狂妄,但他的逻辑却恰恰相反。
“如果进入了成名的膨胀状态,所有事情都顺理成章,哪方面都游刃有余,所有的资源都会顺着你的想法变化,不管你说什么别人都会认为对。
那我就不用思考了,这是非常可怕的状况。
”马岩松非常珍视曾经简单、清贫的生活,因为能让他清醒,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可以看到进展。
刚出名被媒体采访密集的那段日子,让他感觉疲惫,很多事情没有时间去做。
“有的记者喜欢问我穿什么牌子的衣服这种无聊问题,后来我开始拒绝一些采访,并将许多日常事务交给合伙人,让自己保持思想上的清贫状态。
”35岁的马岩松,现在最关心自己想法的成熟度,“我一直在保持看自己的状态,最困惑我的是自己在想什么,我的高兴和不高兴都是因为发现自己思想上的问题,比如这段时间做实际的工作太多了,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比如去欧洲参加展览和各国的同行交流的时候,会突然发现自己的视野太专注于某个方面了……我是会自己和自己说话的人。
青年建筑师——马岩松

“尊重但不拘泥于传统”
以前获此称号的人还包括
马岩松, 1975 年出生于北京,曾就读于北京建筑工程学 Tado Ando 安藤忠雄 院,后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获建筑学硕 Toyo Ito 伊东丰雄 士以及Samuel J. 弗兰克盖里 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曾经在伦敦 Frank Gehry 的扎哈. 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建筑事务所工作。马 Jacques Herzog 赫尔佐格 岩松2004 年回到中国并成立了北京 MAD建筑事务所,同时任教 Arata Isozaki 矶崎新 于中央美术学院。 Peter Zumthor 彼得· 祖姆托
地点:北京近郊 设计:MAD建筑事务所 红螺湖会所曲线发挥得淋漓尽致。整座建筑完全漂浮在水上,会所主体建筑 仿佛由流动的水凝固而成,不规则三维曲面组成了连城一体的屋顶和墙面。一座 步行水上栈桥穿过建筑,建筑的另外两个分支形成了一个水平面下的平台和一个 飘浮在湖水中的游泳池。建筑与陆地连接的通道将平整的水面分割开来。站在通 道中,两边扶栏外侧的水面高度与肩相仿,仿佛一股神力将水面分开通向会所与 红螺湖。建筑打破了房间由四面墙所组成的桎梏,仿佛音乐般流动,弧线、环形 是它的主旋律,形与形之间、弧线与弧线之间交互勾饶回响着,充满了流动、不 对称、自由不拘的特质。
中国新锐建筑师 ——马岩松
2010年10月,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授予 MAD创始人马岩松RIBA国际名誉会员。这也是英国皇家 建筑师协会(RIBA)第一次将此殊荣授予中国建筑师。 RIBA名誉会员用来表彰为世界范围内的建筑界做出 卓越贡献的建筑师们,过去获此殊荣的国际建筑师包括妹 岛和世(Kazuyo Sejima), 隈研吾(Kengo Kuma), 本。 范· 贝克尔(荷), Shigeru Ban(日), Peter Eisenman, Denise Scott 等。
MAD建筑事务所PPT培训课件

MAD作品——广州双塔(2004)
MAD作品——红螺会所
北京MAD建筑事务所马岩松的红螺湖会所 被提名并入围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Design Museum)“2007世界年度设计师奖 (Designer of the Year)”的建筑类作品候选名 单。
北京经济和地域的发展和膨胀在过去几 年中极大拉动了周边地区,同时也促进了 中国第一个空间地形的发展和市郊地区 (城乡结合部)的形成。在北京北部的密 云地区,距京城仅一小时车程的红螺湖别 墅区成为了一个具有幽雅自然环境的居住 区。选址分布在红螺湖边,映衬着四周环 山的美景。
MAD作品——红螺会所
红螺会所建造在一个300平方米的不规则的漂浮在湖面的平台上,主体仿 佛由流动的水凝固而成,不规则三维曲面组成了连成一体的屋顶和墙面。 一座步行桥穿过建筑,建筑的另外两个分支形成了一个水平面下的平台和 一个漂浮在湖水中的游泳池。其中两条主要路线在中间主体处汇合,加上 一个变幻莫测的水表面,形成一个向上生长的顶部结构,表现一种由液体 向固体的转变,并与其空间构成和功能自然的联系起来。作品探讨的是在 大都市中生活的人如何理解自然的问题,红螺会所是一个不停变幻的建筑 空间,它不仅反应了其周边环境,还成为了人与自然的交会点。山和水带 给了生活在水泥丛林里的人们以希望和启发。
MAD作品——鱼缸
项目:鱼缸 尺寸: 300 (长) x 300 (宽) x 400 (高) (毫米) 材料:塑胶 奖项: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
MAD作品——鱼缸
我们在寻找 鱼在城市中的生活空间 人和鱼的状态 必须颠倒 鱼是主体 空间开始分裂 方盒子已经融化 低质量的方空间瓦解 机器的时代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