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霍夫曼到爱伦坡_论_恐怖怪诞_审美形态的发展

合集下载

埃德加爱伦坡的介绍

埃德加爱伦坡的介绍
埃德加爱伦坡的介绍
• 埃德加爱伦坡的生平 • 埃德加爱伦坡的文学风格 • 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 • 埃德加爱伦坡的影响 • 埃德加爱伦坡的遗产
01
埃德加爱伦坡的生平
早期生活与教育
早期经历
埃德加爱伦坡出生于1809年,成长 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他的童 年经历较为坎坷,父亲是一名商船船 长,母亲在他年幼时便离世。
个人生活与影响
个人问题
爱伦坡的个人生活中充满了不幸,他经历了多次婚姻失败、经济困难和健康问题 。这些经历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深刻影响,许多作品都反映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
社会评价
尽管生活充满坎坷,爱伦坡在文学领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的作品被翻 译成多种语言,并成为世界文学经典。他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男人和他的乌鸦宠物的故事,通过寓言和 象征手法展现了死亡、孤独和绝望的主题。其独特的韵律和 节奏,以及深刻的心理描绘,使这首诗成为爱伦坡的代表作 之一。
《红字》
总结词
爱伦坡的这部短篇小说以独特的叙事 方式和心理深度而著称,是文学史上 的经典之作。
详细描述
小说讲述了一个女人因通奸罪被社会 排斥,被迫佩戴红字的故事。通过深 入探索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爱伦 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冷酷 无情。
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推动恐怖小说的发展
爱伦坡被认为是恐怖小说的鼻祖,他的作品对世界范围内的恐怖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恐怖小说的发 展。
启发其他文学流派
爱伦坡的作品对其他文学流派产生了影响,如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对世界文学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贡 献。
对后世作家的启示
重视短篇小说创作

爱伦坡百度——精选推荐

爱伦坡百度——精选推荐

简介(百度)侦探小说(detective story)鼻祖、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先驱之一、恐怖小说(horror fiction)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s ymbolism)先驱之一,唯美主义(aes theticism)者。

受到过爱伦·坡影响的主要人物有:柯南·道尔、波德莱尔、斯特芳·马拉美、儒勒·凡尔纳、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希区柯克、蒂姆·伯顿、江户川乱步等。

爱伦·坡最著名的文艺理论是―效果论‖。

坡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先确立某种效果,再为追求这种效果而思考创作。

他在《怪异故事集》序中称―自己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深思熟虑的苦心经营‖。

爱伦·坡、安布鲁斯·布尔斯(1842~1914?)和H.P.洛夫克拉夫特(1890~1937)并称为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

埃德加·爱伦·坡(英语:Edgar Allan Poe;1809年1月19日-1849年10月7日),美国作家、诗人、编者与文学评论家,被尊崇是美国浪漫主义运动要角之一,以悬疑、惊悚小说最负盛名。

爱伦·坡是美国的短篇小说家先锋之一,并被公认是推理小说的创造者,甚至被视为科幻小说的共同催生者之一[1]。

他是第一位众所周知、仅以创作一职糊口的美国作家,并因此长陷于经济困难与不顺遂之中[2]。

Edgar Allan Poe (born Edgar Poe, January 19, 1809 – October 7, 1849) was an American author, poet, editor and literary critic, considered part of the American Romantic Movement. Best known for his tales of mystery and the macabre, Poe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American practitioners of the short story and is considered the inventor of the detective fiction genre. He is further credited with contributing to the emerging genre of science fiction.[1] He was the first well-known American writer to try to earn a living through writing alone, resulting in a financially difficult life and career.[2]Literary influenceDuring his lifetime, Poe was mostly recognized as a literary critic. Fellow critic James Russell Lowell called him "the most discriminating, philosophical, and fearless critic upon imaginative works who has written in America", though he questioned if he occasionally used prussic acid instead of ink.[100] Poe was also known as a writer of fiction and became one of the first American authors of the 19th century to become more popular in Europe than in the United States.[101] Poe is particularly respected in France, in part due to early translations by Charles Baudelaire. Baudelaire's translations became definitive renditions of Poe's work throughout Europe.[102]Poe's early detective fiction tales featuring C. Auguste Dupin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future detectives in literature. Sir Arthur Conan Doyle said, "Each [of Poe's detective stories] is a root from which a whole literature has developed.... Where was the detective story until Poe breathed the breath of life into it?"[103] The 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 have named their awards for excellence in the genre the "Edgars".[104] Poe's work also influenced science fiction, notably Jules Verne, who wrote a sequel to Poe's novel The Narrative of Arthur Gordon Pym of Nantucket called An Antarctic Mystery, also known as The Sphinx of the Ice Fields.[105] Science fiction author H. G. Wells noted, "Pym tells what a very intelligent mind could imagine about the south polar region a century ago."[106]Like many famous artists, Poe's works have spawned innumerable imitators.[107] One interesting trend among imitators of Poe, however, has been claims by clairvoyants or psychics to be "channeling" poems from Poe's spirit. One of the most notable of these was Lizzie Doten, who in 1863 published Poems from the Inner Life, in which she claimed to have "received" new compositions by Poe's spirit. The compositions were re-workings of famous Poe poems such as "The Bells", but which reflected a new, positive outlook.[108]Even so, Poe has received not only praise, but criticism as well. This is partly because of the negative perception of his personal character and its influence upon his reputation.[101]William Butler Yeats was occasionally critical of Poe and once called him "vulgar".[109]Transcendentalist Ralph Waldo Emerson reacted to "The Raven" by saying, "I see nothing in it"[110] and derisively referred to Poe as "the jingle man".[111]Aldous Huxley wrote that Poe's writing "falls into vulgarity" by being "too poetical"—the equivalent of wearing a diamond ring on every finger.[112]It is believed that only 12 copies of Poe's first book, Tamerlane and Other Poems, have survived. In December 2009, one copy sold at Christie's, New York for $662,500, a record price paid for a work of American literature.[113]中国人较系统地译介爱伦·坡比法国人晚了80余年,但却几乎应验了坡160年前引用过的一段文字。

霍夫曼的怪诞现实与幻想恐怖

霍夫曼的怪诞现实与幻想恐怖

现实怪诞与幻想恐怖——对霍夫曼“框型结构”与元叙事的分析王玮璐(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0901班,U200917105)梗概:被定义为“幻想现实主义”的德国浪漫派作家 E. T. A. 霍夫曼,在19世纪以神秘病态的恐怖幻想短篇著名,其独特纯熟的写作技法对于后世的爱伦坡、霍桑等短篇小说家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就霍夫曼文本叙事中的循环反复现象加以表述,借助“框型结构”和“元叙事”理论,通过视角转换、情节谋篇、角色安排等方面,对霍夫曼笔下怪诞疯狂的细节刻画与恐怖非理性的气氛渲染进行讨论。

霍夫曼一生困于现实与幻想的夹缝中,他始终保持着对人性黑暗面的恐惧,以及对超越现实的“私人文本”的悲观态度。

关键词:框型结构、元叙事、霍夫曼、幻想、现实、文本真实性在定义霍夫曼的小说时,我们往往将目光投向他笔下那些怪异恐怖的神秘之物,或者探讨他小说中对于现实的世俗讽刺意义,反而粗心大意地将霍夫曼那奇妙的小说结构加以忽略。

事实上,在疯病与精神分析同时流行起来的19世纪德国,对于“我”与“社会”的痛苦反思,绝不仅仅是专属于哪一个作家的主题——所有人都无可避免地,要卷入时代的荒诞不经的离心力中。

他们宣称自己是一个独立于整体之外的领域,因而陷入主观感受与客观体验的混乱与破碎化,由此往往产生了一系列晦涩臃肿、令读者感到不忍卒读的小说——譬如莫里茨如同喃喃私语的《安通·莱瑟》。

而对于霍夫曼而言,在19世纪运用新奇怪异的想象力,营造一个怪诞、疯狂的精神世界,并不能为他赢得什么好处,反是几乎要将霍夫曼从主流文学史的圣坛上拉下;而被恩格斯赞扬的“脚跟始终站在现实世界的坚实基础”,也不见得让霍夫曼有了什么现实主义文学地位的认可。

综而言之,沉湎于幻想与现实的作家在浪漫主义文学中并不稀奇,霍夫曼为人称道之处,应着眼于其高超的文本驾驭能力,和独特而充满悬念的叙事技巧。

①框架叙事,即是叙事学理论家普林斯的一个观点,定义为“嵌入叙事”,也就是为“叙事中的叙事”提供环境的叙事。

爱伦坡i小说文献综述

爱伦坡i小说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爱伦·坡一生写了70 篇小说,目前,学界对他的小说的分类大致为四类:即死亡恐怖小说、推理侦探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和幽默讽刺小说。

依照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爱伦·坡是一个典型的运用哥特手法来创作的作家,他的作品多被置于城堡、古宅,以及变化莫测的无垠海洋,作家在作品中以各种方式着重表达了人类的内心,而他小说中始终潜伏的阴郁,就像一面扭曲变形的镜子,映照出人类某些自虐、残酷、乖决的心理。

一哥特式文学的继承哥特一词最初来源于条顿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称,直到在文艺复兴思想家们的影响下,该词逐渐带有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并且于18 世纪成为一种小说体裁的名称。

20 一21 世纪,文学批评家逐步从哥特小说的文本分析中挖掘其中具有解构作用的幽灵因素,特别是和心理分析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相结合,探索了在社会为人铸造的外壳下的灵魂内境。

而爱伦·坡的作品便是哥特文学的代表爱伦·坡的大部分小说都具有哥特传统的因子。

其特征主要凸显在小说叙事中所体现出来的细节方面的活化以及具有魔术奇幻性的叙事情节.而这其中又不失叙事的现实感,他在精细的哥特环境氛围的描摹上和对叙事情节中偶然性的把握上无不流溢出怪诞恐怖这一独特的审美吸引力。

1死亡主题的选择可以说,爱伦·坡选择死亡主题,使他的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爱伦·坡对“死亡”主题的选择是与他的审美取向有关的。

坡幼失双亲,生性敏感,从小得不到温暖和安全感,再加屡遭磨难,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一二。

因而,他只有借助写作和酒精才能在幻想的土地上态意驰骋。

对他来说,现实世界是不堪忍受的。

他的这种情感宣泄就常常表现在违背常理的描写上,即把死亡作为题材来创造美,以一种美的破坏来获得另一种美的实现。

他感到,在那个丑陋、残酷的世界上。

在痛苦、孤寂的生活中,唯有沉醉在虚无飘缈的“美”中,才能得到短暂的“幸福,,和解脱。

“怪人”崛起——论浪漫主义的怪诞审美的开题报告

“怪人”崛起——论浪漫主义的怪诞审美的开题报告

“怪人”崛起——论浪漫主义的怪诞审美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浪漫主义的怪诞审美是文学艺术领域的一个独特现象,它将“怪人”这一异类形象塑造成了一种另类美学,一种追求自由、创造、探索的个性化审美。

怪人在浪漫主义文学中被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成为了探索人性、探讨生命意义的媒介。

从《弗兰肯斯坦》到《红字》,从高更到达利,怪人已成为浪漫主义艺术中永恒的主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究浪漫主义怪诞审美的形成及其意义,强调怪人形象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特殊地位,深入分析怪人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以及对人性以及生命意义的探讨,探讨怪人形象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浪漫主义怪诞审美的形成。

分析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文学艺术环境等因素对怪诞审美的影响和作用,探讨怪诞审美从何而来,为什么成为了浪漫主义艺术的一种重要审美趋势。

(2)怪人形象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特殊地位。

分析怪人形象在浪漫主义艺术中的表现形式以及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探究怪人成为浪漫主义主题之一的原因以及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怪人形象对人性以及生命意义的探讨。

通过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怪人形象的深入分析,探讨怪人形象所反映出的人性、生命意义以及社会问题。

(4)怪人形象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结合现代社会的文化环境和审美需求,探讨怪人形象在当下艺术领域中的表现和价值,以及怪人形象对我们今天的启示与指引。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学理论和文化心理学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怪人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来探讨怪人在艺术中的特殊地位和意义。

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文化环境和审美需求,探讨怪人形象在当下艺术领域中的价值和意义。

四、结论通过对浪漫主义怪诞审美及怪人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怪人作为一种另类、异类的文化现象,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体现出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怪人形象的特殊地位和意义,使它成为了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下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人性和生命意义的思考方式。

文学家爱伦坡的简介

文学家爱伦坡的简介

文学家爱伦坡的简介爱伦坡,美国作家、诗人、编者与文学评论家,被尊崇是美国浪漫主义运动要角之一,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文学家爱伦坡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学家爱伦坡的简介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以悬疑、惊悚小说最负盛名。

爱伦坡·坡是美国的短篇小说家先锋之一,并被公认是推理小说的创造者,甚至被视为科幻小说的共同催生者之一。

他也是第一位众所周知、仅以创作一职糊口的美国作家,并因此长期陷于经济困难与不顺遂之中。

他的短篇小说大致分为三类:恐怖故事、谋杀疑案和科学难解之谜。

他开创了侦探小说的先河,被称为“侦探小说之父”。

1849年10月7日,爱伦坡·坡逝于巴尔的摩,得年四十岁,死因不明,各类说法甚多。

他的著作亦时常现身于文学、音乐、电影与电视等流行文化中。

爱伦坡·坡生前的各处居所则多被保留为博物馆至今。

文学家爱伦坡的创作生涯5月与快满14岁的弗吉尼亚·克莱姆结婚。

克莱姆太太以主妇身份继续与坡夫妇住在一起。

为《南方文学信使》写了八十多篇书刊评论,其中包括高度评价狄更斯的两篇;印行或重新印行他的小说和诗歌,这些诗文被经常修改。

从亲戚处借钱打算让克莱姆母女俩经营一个寄宿公寓,打算起诉政府要求退还他祖父向国家提供的战争贷款;两项计划后来都落空。

尽管有怀特和詹姆斯·柯克·波尔丁帮忙,没找到出版商愿意出版他已增至十六七篇的《对开本俱乐部》(哈珀兄弟出版社告诉他:“这个国家的读者显然特别偏爱整本书只包含一个简单而连贯的故事……之作品”)为薪金(每星期大概是10美元)和编辑自主权与怀特发生争执,这导致了他于1837年1月从《南方文学信使》辞职。

举家迁居纽约另谋生路,但未能找到编辑的职位。

克莱姆太大经营一个寄宿公寓以帮助支撑家庭。

发表诗歌和小说,其中包括《丽姬娅》(后来坡称此篇为“我最好的小说”);重新开始写已在《南方文学信使》连载过两部分的《阿瑟·戈登·皮姆》,想把它写成一部可单独出版的长篇。

浅析爱伦坡在《黑猫》中哥特式的写作手法

浅析爱伦坡在《黑猫》中哥特式的写作手法

浅析爱伦坡在《黑猫》中哥特式的写作手法1. 引言1.1 爱伦坡简介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

他的作品以神秘、恐怖、悲伤为特点,被誉为“哥特小说大师”。

爱伦坡擅长运用心理描写和象征手法,通过讲述诡异的故事来探讨人性的阴暗面。

他的创作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黑猫》背景介绍《黑猫》(The Black Cat)是爱伦坡创作于1843年的一部短篇小说。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普尔的酒鬼,因妻子阻止他虐待一只黑猫而将该猫杀害,随后又误杀了妻子并砌墙藏尸。

最终,黑猫的尸体被发现,使普尔罪行败露的故事。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对爱伦坡在《黑猫》中的哥特式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探讨哥特式文学在恐怖氛围营造、人物心理描写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此外,本研究还旨在为我国哥特式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2. 爱伦坡哥特式写作手法概述2.1 哥特式文学特点哥特式文学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以恐怖、神秘、超自然和古堡等元素为特点,强调氛围的营造和人物的心理刻画。

哥特式文学作品通常充满紧张、压抑的氛围,以及对人性阴暗面的深入探讨。

2.2 爱伦坡哥特式写作手法爱伦坡是美国哥特式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作品以恐怖、死亡、超自然等主题为核心,运用独特的哥特式写作手法,展现了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艺术魅力。

他的哥特式写作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叙述视角:爱伦坡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更容易进入故事情境,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恐怖氛围的营造:通过细腻的描绘和象征手法,爱伦坡将恐怖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3.情节设置与悬念:爱伦坡擅长运用出人意料的情节转折和紧张的悬念,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4.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展现人性的复杂和阴暗面。

2.3 爱伦坡在《黑猫》中的哥特式表现《黑猫》是爱伦坡哥特式写作手法的典型代表。

西方文论的三种形态和两次转型

西方文论的三种形态和两次转型

西方文论的三种形态和两次转型梁工内容提要:西方文论发展和嬗变的历史上交织着纷繁复杂的文学观念和理论学说,粗略划分,可分出三个主要阶段,依次是从古典时代到16世纪、从17世纪到19世纪,以及20世纪。

这三个阶段各有其主导性的文论形态,分别是本体论文论、认识论文论和语言学文论。

从本体论文论过渡到认识论文论,以及从认识论文论过渡到语言学文论,构成西方文论形态的两次重大转型。

关键词:西方文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转型作者简介:梁工,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圣经文学、比较文学。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多元文论与圣经批评的关系研究”(编号07 BZW004)的阶段性成果。

Title:Three Patterns and Two Transforms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Abstract: There are complicated literary ideas and theories in the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history of westem literary theory. Generally speaking,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successively: classical times to the 16th century, the 17th t0 19th century, and the 20th century. The three stages have their dominant literary theories which are separately concemed with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linguistics. Two great transform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re the change from ontology to epistemology, and the change from episte- mology to linguistics.Key words: westem literary theory ontology epistemology linguistics transform Athor: Liang Gong is professor at Institut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Culture, Henan Uni- vercity. His research area is Bibl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mail: hdlianggong@ 263. net.一、本体论文论西方文论发端于古希腊,以古希腊哲学为根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尔曼式的恐怖” 所谓的 来自于 18 世纪德国浪 漫 派 追 — —大 多 为 抒 情 诗 和 短 篇 小 求奇异怪诞的美学倾向, 其作 品— — —多 表 现 了 神 秘 主 义 和 志 异 主 题 , 说— 以 传 奇 式的 记 载 或 描 写奇闻逸事来 引 起 读 者 的 兴 趣。 尽 管, 严格说 来, 霍夫曼并 不属于德国浪漫派, 也许这也成了他 作 品 的 价值 一 度 遭 到 轻 “是 一 声 长 达 视的原因, 海涅曾经不 无 轻 蔑 的 讽 刺 他 的作 品
从 霍 夫 曼 到 爱 伦 坡
— — — 论“恐怖怪诞 ” 审美形 态 的 发展



( 复旦大学 中文系, 上海 200433 ) 要: 通过对德国作家 E. T. A. 霍夫曼( E. T. A. Hoffman) 与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 Edgar Allen Poe) 的短篇
“恐怖怪诞” 小说的文本分别从作品主题、 意象以及叙述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平行研究之后, 得出 这 一 审美 形态 的发展 , “恐怖怪诞” “审丑” 脉络, 即从霍夫曼到爱伦坡 从原始的雏形逐渐形成独立的审美形态, 开创了美学中 的范畴。 关键词: 恐怖怪; 审诞美形态; 主题; 意象; 叙述视角 德国作家 E. T. A. 霍夫曼一生里共创作 了 三 部 长 篇 小 说 — —怪诞 的 奇 异 以及数十篇中短篇小说, 这些 作 品 的 重要 性— — —终在半个 世纪 之后 得 到 文学 界 的 确 认。 而 就 在 霍 风格— 夫曼去世的那年, 也 就是 1822 年, 爱伦坡 以 他 非 凡 的 天才, 《帖 以不满 14 岁的年纪写成了大部分收 录 于 1827 年 出 版的 木儿及其他诗》 的诗作。日后这位伟大的作家 正 如 他 所 推 崇 的霍夫曼一样, 发 表 了 一 系列 恐怖怪诞 风 格 的 短 篇 小 说, 但 是他清醒的认识 到 了 自 己独 特 的 价值。 坡 抱 怨 那 些评 论 家 “日 尔 曼 ” 《怪 异 故 事 不该将他的作品指责为 式的 恐怖, 并在 : “如果在我的许多作品中恐怖 一 直 集》 的序言里激烈的辩称 是主题, 那我坚持 认 为 那种 恐怖 不 是 日 尔 曼 式的, 而是心灵 ……” 式的,
[3 ] ( P25 )
霍 夫 曼 作 品 主 题的 客 观性 使得 他 被
。……或者, 作者干脆使用对比来减轻黑
“后期浪漫主 义 怀 中 诞生 的 后来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评 论 家 看 成 为 , 特殊的德国现实主义” 也有人说他是个辛辣 的 讽 刺 家, 通过 笔下的怪诞故事对现实作出了批 判 和 讽 刺。 但 是, 不可否认 的是, 这削弱了故 事 怪诞恐怖 的 程 度, 因 为 人 们总 是 在 无 法 捉摸的事物面前感到恐慌, 霍夫曼却 给 他 的作 品 蒙 上 了 温 情 的面 纱 , 而这 层 面 纱 就是 由 客 观的 经 线 和现 实 的 纬 线 所 织 成。 然而, 爱伦坡对 他 的 读 者 可 不 会 那么 仁慈, 在他最著名 的恐怖小说中, 作品的情节无一例外 的 是 由 主 人 公的 精 神疾 病, 疯狂臆想, 甚至离奇的埋葬活 人 等等 非 理 性 因素展 开 的。 坡作 品 的 主 题 建 立 在 超 越 现 实 逻 辑 的 因 果 关 系 上 , 令人无从 下手, 难以捕捉, 我们 找 不 到 像 霍 夫 曼 小 说 中 能 够说 服 我们 去信任作者的客观前提, 事件层层 递 进, 逻 辑 严 密, 谋杀开始 了, 被揭露了, 尸 体 血 淋淋 的 出 现, 读 者 跟 着 主 人 公 一起 惨 叫, 到最后却更加惊恐的发现这一切 都 只 是 缘 于 主 人 公 是 个 疯子! 如果用分析图来表示坡的作 品 主 题与 情 节 的 关 联, 我 们就会沮丧的发 现, 所 有的 怪诞 情 节 共 同 源 自 相同 的 原 因, 主人公的怪异疾 病, 而 所 有的 怪诞 情 节 都指 向 同 一 个 主 题, — — 死 亡 。如 图 2 所 示 : 即恐怖的最高级— 1.《黑猫》 《泄密的心》 : 及 故事情节( 怪诞) 凶杀藏匿尸体 暴露 作品主题( 怪诞) 精神病 死亡 2.《贝蕾尼斯》 《厄舍尔府的倒塌》 : 及 故事情节( 怪诞) 埋葬 复活 作品主题( 怪诞) 蜡屈症 死亡 由上图我们会发现, 阅读爱伦坡 的 恐怖 小 说 其 实 是 一 个 单调的过程, 由怪诞的现象开始( 精神病, 蜡屈症……) , 最终 的结局都指向死亡主题。 , “恐怖 因此, 在从霍夫曼到爱伦坡的作品主题的 演变 中 怪诞” 呈现出由复杂 的 客 观前提 及 现 实 依 据 的 支 持, 逐步 转 向单一且怪诞的精神领域的趋势, 而这 一 趋势也 与 坡 所 坚 称 “心灵式” , “恐怖怪诞 ” 的 的 恐怖 相 吻 合。 另 一 方 面 也从为 “为 怪 作品的讽刺和批判 的 功 能 服务的 附 庸, 走向了独立的 172
[1 ] ( P166 )
? “恐怖 ” , 郁” 的指责是既不得体, 也没经过推敲的呢 更 准确 , “怪诞恐怖” 的说 这一审美形态在从霍夫曼到爱伦坡的 创 作 到底经历了何种发展变化呢? 中, 本文将通过对霍夫曼小说文本的 分 析, 与 坡 的作 品 进 行 “怪诞恐怖” 平行研究, 也有助于得出 这一审美形态的演变 脉 络, 而这正是本文将要进行的尝试。
[1 ] ( P165 )
那么, 是什么使坡坚 信那 些 对 他 作 品 的“日 尔 曼 式和 忧 0311 ; 修回日期: 20101104 收稿日期: 2010作者简介: 梁瑶, 女, 从事中外文学比较研究。
171
《克雷佩尔顾问》 : 故事情节( 怪诞) : 建造怪屋 囚禁女子 禁止女子 唱 歌 女子神秘死亡 作品主题( 客观) : 父女深情 用生命追求爱与美 由此可见, 从作品主题的客观性 引 出了 一 系列 令 人 诧 异 却又信服的怪诞故事构成了霍夫曼 小 说 的 一 个 重要 特 征, 即 恐怖与怪诞的客观性前提。并且, 霍 夫 曼 故 事 的 主 题 是 形形 《顾问》 色色, 各不相同的: 在 中是艺术家对爱与美的理 解, 在 《斯居黛里 小 姐 》 中 是 金 匠 无 法 遏 制的 对 珠 宝 的 占 有 欲, 在 《怪客》 中则是男女 主 人 公 旷 世 的 恋 情。就 连 刻 薄 的 海 涅 也 : “霍夫曼 及 其 所 有 稀 奇 古 怪 的 丑 脸 总 还 是 抓 住 不得不承认 ” 了地上的现实。
[2 ] ( P164 )
诞而怪诞” 的纯粹的审美层面。虽然这一转向 使 以 怪诞 题 材 — —这 为主的短篇小 说 在主 题 上 失 去 了 原 有的 丰 富 和 趣 味— — —但 不 可 忽 是霍夫曼所擅 长 的 日 尔 曼 式 恐怖 的 一 大 特 征— , “恐怖怪诞” , 视的是 这一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创作风 格, 借 着这个转向开始了它对趾高气昂的美学殿堂的征服。
二、 意 度的 就是 作 品 的 意 象。 关 于霍夫曼的小说, 它们无一不在装神 弄 鬼 的 外 衣 下 藏 着 一 颗 温情的心。看看他作品中的意象吧, 即使 已 经 竭 尽 全 力 的 去 探索神秘诡谲的 黑 夜, 但 他 仍将 它 们藏 在 温 柔 的文 字 背 后: “夜风抚摸着受了 惊 吓 的 树 林 ” “夜 风 也 揩 去 了 黑 幽幽 的 丛 林上的泪水”
[2 ] ” 二十大卷的可怕的恐怖惨叫。 因此, 可想而知这一美学形
态在 19 世纪 初 期 美国的文学 理论 界 变 成 愚 笨 的代 名 词, 人 们大多也 不 会有 什 么 异 议。 坡 在《序 言 》 中 也无 奈 的 指出, “除了唯一的一个例 外, 学 者 们 在 这些 小 说 的 任 何 一 篇 中 都 找不到那种我们被教导称为日尔曼 式的 假 恐怖 的 任 何 特 征, 因为与某些日尔曼 文学的 第 二 名 称 一 直 被 视 为 其 愚 笨 的 同 ” 义词这一事实相比, 再也没有更好的理由了。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年 1 月, Jan. , 2011 , Vol. 41 , No. 1 第 41 卷第 1 期,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学术新视野】
一、 主

从作品主题这个最明显的部分 说 起, 我们 在 霍 夫 曼 的 怪 以及 诞故事中看到的是由客观的主题所 展 开 的 一 系列 事 件, 与之相关的种种 怪诞 的 意 象, 换 言 之, 霍夫曼在精心编造离 奇故事的同时不会忘记将之构建在客 观 可 信 的前提 上, 从而 用来说服他胆小 的 听 众。 当 在 他 的作 品 中 听 到 了 悲 惨 的 嚎 叫时 , 我们就会发 现 这 一 恐怖 的 叫 声 建 立 在一 个 应 该 发 生、 必须发生惨叫的情境之下, 而这一情 境 所 存 在 的 必 要 性 也由 他作品主题的 客 观性 所 决 定。 在 短 篇 小 说《克 雷 斯 佩 尔 顾 问》 的开头, 读者惊讶于这位怪人所建造的奇 怪 的 大 屋, 以及 之后他令人匪夷所思的神秘举动, 当 作 品 的 主 题 最 终 浮 出水 面的时候, 我们看到了一个不被世人 所 理 解 的 音 乐 家对 美和 爱的追求, 由这一主题所呈现的所有 怪诞 甚 至 恐怖 的 意 象 在 此刻都得到了合理的揭示, 这座高大 的 四 方 形的 怪 异 建 筑 存 — —它 不 仅 源 自 顾 问 艺 术 家 式的 随笔 涂 抹 在具有的必要 性— 的灵感, 更重要的是, 高大封闭的建 筑 适 用 于 他 囚 禁 女 儿, 而 顾问神秘的行动和禁忌则是为了保 护 爱 女 的 生 命, 这些 怪诞 因素形成严密的 逻 辑 关 系, 紧 密 围 绕 着 作 品 的 客 观性 主 题, 如图 1 :
《伐伦矿山》 暗意象的恐怖感, 在 中关于黑夜的一段描写 确 实 …… 夜 幕 降临, 令人心生寒意: “ 月 色 朦胧, 这荒芜的乱石洞 — —一群 阴 间 的 恶 看上去就像地 里 面 藏 着 无 数 可 憎 的 怪 物— — —在雾气腾腾的地 下 扭 滚, 魔— 眼 睛 喷 着 火 焰, 向 这可 怜 的 ” 然 而, 人伸出巨大 的 魔 爪。 作 者 笔 锋 一 转, 让 这个“可 怜 “他 面 前 展 现 出 天 堂 般 的 图 画, 的人” 点燃矿灯, 于是 在 绘着 美丽的金属花草树木, 火红的石块如 艳 丽 的 花 朵 和 熟 透 的 果 ”这时我们之前的 一 点 恐 惧 也 就 随 着这 幅 天 堂 实挂在树上。 图画烟消云散了。 与对黑暗意象 的保 守 描 写 相 比, 在 霍 夫 曼 的 小 说 中, 对 浪漫奇幻的自然 意 象 的 描 绘 可 谓 不 胜 枚 举, 令 人 目 不 暇 接: “时 而 温 柔 如 清 风 拨 响 琴 弦, 克雷佩尔顾问女儿 的 嗓 音 时而 ; 在小说 《怪 客 》 “叶 子 是 悠扬如夜莺在花丛鸣转” 中, 怪树的 黑色 的, 花 朵 很 大 而 且 有 奇 异 的 香 味 …… 树 枝 摇 曳, 沙沙 作 ; 霍夫曼笔下 的 花 朵 是 “金 闪闪 ” 响, 悦耳动听” 的; 棕榈 树 有 “金光闪闪的树干” “翡 翠 般 ” “燃 烧 着, 着 和 的 叶 子; 百 合 花 ; 星星 是“金 光 闪 烁 ” , “甜 美的 声 音 ” 吐着耀眼的火舌” 的 则 “乘着光闪闪的翅膀 ” …… 霍 夫 曼 对 闪 亮 色 彩 的 偏 爱, 就像 他小说里著名的主 人 公 金 匠 卡 迪 亚 克 对 光 彩 夺 目 的 钻 石 和 金首饰有着本 能 的 强 烈 的 欲 望 一 般。 但 是, 必 须 承 认, 这些 浪漫的意象的存在大大削弱了志异 小 说 的 阴 郁, 翻开坡的小 说我们会发现, 与 霍 夫 曼 的 暧 昧 截 然 不 同 的 是, 坡 所 有的 意 象都明 确 的 体 现 了 恐 怖 怪 诞 的 风 格, 尤其是最极端的恐 — —死亡。最能表现死亡主题的 意 象 就是 尸 体, 怖— 而 处置 尸 体正是坡的 拿 手 好 戏: 主 人 公 冷 静 的 把 受 害 者 放 在 桶 里 肢 ( 《泄密的心》 ), 解, 埋在地板下 或 者 直接 把 他 的 妻 子 砌 在 墙 ( 《黑猫 》 ) “在尸体的头 上 正 坐 着 那 个 有 着 一 张 血 盆 大 口 里 , 和一只炯炯独眼的可 怕 的 畜 生…… ” 坡使瞎眼的黑猫与女 人的尸体这两个 意 象互 相 对 照, 而 非 霍 夫 曼 式的 对 比, 这使 意象的恐怖效果成倍增加。 与此同时, 我们在坡的故事里找不到霍夫曼式的奇幻明亮 — —黑色( 象征死 的色彩, 取而代之的是对渲染恐怖主题的色彩— 《红 死 病 的 假 面 具》 亡) 与红色( 象征 鲜 血) 意 象 的 描 绘。以 为 “黑丝绒帏幔” 例, 在这篇短短的 4000 来字的作品中, 对 的描写 , “黑丝绒地毯” , “黑色房间” , “黑色巨钟” 出现了三次 三次 四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