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康与中国的计算数学

合集下载

冯康

冯康

著作
♪ Feng Kang.Minimally almost periodic topological groups.Science Record (Academia Sinica),1950,3(2): 161-166. ♪ 冯康.广义函数论.数学进展,1955,1(3): 405-590. ♪ 冯康.广义函数的对偶关系.数学进展,1957, . . 1957 3(1):201-208 ♪ 冯康.广义Mellin变换.数学学报,1957,7 (2):242-267 ♪ 冯康.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格式.应用数学与 计算数学,1965,2(4):237-261
♪ 冯康.组合流形上的椭圆方程和组合弹性结构.计算数学, 1979,1(3):199-208 ♪ 冯康.间断有限元理论.计算数学,1979,1(4):378385. ♪ 冯康.微分和积分方程、有限和无限元.计算数学,1980, . . 1980 2(1):100-105 ♪ 冯康,石钟慈.弹性结构的数学理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1 ♪ Feng Kang. Canonical boundary reduction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Proc. of Symposium on Finite Element Method (Hefei), 1981: 330—352; Beijing and New york: Science Press and Gordon and Breach, 1982.[1]
有限元方法的创始
50年代末 年代初,我国的计算数学刚起步不久,在对外隔绝的情况 年代末60年代初 我国的计算数学刚起步不久, 年代末 年代初, 冯康带领一个小组的科技人员走出了从实践到理论, 下,冯康带领一个小组的科技人员走出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的发展我国计算数学的成功之路。 的发展我国计算数学的成功之路。当时的研究解决了大量的有关工程设计 应力分析的大型椭圆方程计算问题,积累了丰富而有效的经验。 应力分析的大型椭圆方程计算问题,积累了丰富而有效的经验。冯康对此 加以总结提高,作出了系统的理论结果。 年冯康在《 加以总结提高,作出了系统的理论结果。1965年冯康在《应用数学与计算 年冯康在 数学》上发表的论文《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格式》, 》,是中国独立于西方系 数学》上发表的论文《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格式》,是中国独立于西方系 统地创始了有限元法的标志。 统地创始了有限元法的标志。 该文提出了对于二阶椭圆型方程各类边值问题的系统性的离散化方法。 该文提出了对于二阶椭圆型方程各类边值问题的系统性的离散化方法。 为保证几何上的灵活适应性, 可作适当的任意剖分, 为保证几何上的灵活适应性,对区域 可作适当的任意剖分,取相应的分 片插值函数,它们形成一个有限维空间S,是原问题的解空间即C.Л.索伯列 片插值函数,它们形成一个有限维空间 ,是原问题的解空间即 索伯列 的子空间。基于变分原理, 夫(Соболев)广义函数空间 ( )的子空间。基于变分原理,把与原 )广义函数空间H1( 问题等价的在H1( 上的正定二次泛函数极小问题化为有限维子空间S 问题等价的在 ( )上的正定二次泛函数极小问题化为有限维子空间 上的二次函数的极小问题,正定性质得到严格保持。 上的二次函数的极小问题,正定性质得到严格保持。这样得到的离散形式 叫做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格式,即当今的标准有限元方法。 叫做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格式,即当今的标准有限元方法。文中给出了离 散解的稳定性定理、逼近性定理和收敛性定理, 散解的稳定性定理、逼近性定理和收敛性定理,并揭示了此方法在边界条 件处理、特性保持、灵活适应性和理论牢靠等方面的突出优点。 件处理、特性保持、灵活适应性和理论牢靠等方面的突出优点。这些特别 适合于解决复杂的大型问题,并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 适合于解决复杂的大型问题,并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

兼具飞鸟与青蛙特质的数学家

兼具飞鸟与青蛙特质的数学家

兼具飞鸟与青蛙特质的数学家作者:来源:《科学导报》2020年第60期冯康是谁?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举行。

在开幕式致辞中,时任国际数学家联盟主席雅可比·帕里斯说:“中国数学科学这棵大树是由陈省身、华罗庚和冯康,以及谷超豪、吴文俊和廖山涛,及丘成桐、田刚等人奠基和培育的。

”然而事实上,与陈省身和华罗庚相比,知道冯康的人少之又少。

今年9月9日是冯康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去年年底,曾在北京大学课堂上受教于冯康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汤涛与作家宁肯合作,出版了一本《冯康传》,他们希望用这本书对“冯康是谁”这个问题作一回答。

汤涛初识冯康,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燕园的课堂上。

那时,讲台上的冯康已是在国内外都很有声望的数学家,他给学生们讲授辛几何算法,是当时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而汤涛则是台下那群风华正茂的研究生中的一个。

“冯康先生的知识面极广,他懂物理、懂数学又懂计算,眼界宽广同时又善于抓住重点,看问题既全面又深刻。

”回忆当年,汤涛的语气里充满崇敬。

不过,这短短半学期的课堂相遇,并没有成为汤涛写作《冯康传》的推力。

汤涛写冯康,与冯康的另一位学生黄鸿慈有莫大的关系。

黄鸿慈曾是冯康最重要的助手之一。

1990年,黄鸿慈到香港浸会大学创建计算数学专业。

20年前,在即将退休之际,黄鸿慈专门到加拿大找汤涛,希望他来接自己的班。

1998年,应黄鸿慈之邀,汤涛辞去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的终身教职,回到香港工作。

在随后两年的交接期里,在午饭、下午茶时,黄鸿慈常与汤涛聊起冯康。

“作为科学家,冯先生是无与伦比的,他有深厚的数学素养、渊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探索触角。

特别是科研上那种艰苦卓绝的精神和态度,我钦佩得五体投地。

”黄鸿慈说。

那是怎样的一位数学家、老师与前辈,让身边人在几十年后仍频频提起、感慨崇敬?一颗带着疑问的种子就此在汤涛心里埋下。

2009年,汤涛与山东大学教授刘建亚等志同道合的朋友准备办一份宣传、普及数学的期刊《数学文化》,他们约定每个编委每年至少写一篇文章。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的风雨岁月(1957—1985)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的风雨岁月(1957—1985)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的风雨岁月(1957—1985)作者:***来源:《科学文化评论》2019年第03期访谈整理者按 ; 1952年組建北大数学力学系时的六人筹备组当中,林建祥是目前唯一健在的成员。

林建祥,1928年9月13日出生,福建福州人,1946年毕业于福州英华中学,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

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林建祥从清华调入北大,在数学力学系工作了多年,曾任系党总支书记,承担了行政和党政工作,长期参与北大数学的建设。

1984年,林建祥曾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访学,回国后转入北大计算机研究所,2000年又随北大电教中心转入新成立的北大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工作。

林建祥从他个人的视角讲述了北大数学力学系在1956年之后遇到的一系列波折,涉及计算机发展、“反右”及“文革”后出国访学等内容,并就其中一些历史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中图分类号 ;N092文献标识码 ;A访谈时间:2017年9月27日—12月14日访谈地点:北京市海淀区林建祥教授家中一 ; 两位计算机专家张勇(以下简称“张”):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以下简称数力系)在1956年之后,既为国家培养了急需的计算数学人才,还组织研发了多台计算机:北大一号、北京一号、北大二号(即红旗机)([1],页149)……提到红旗机,就不得不提张世龙①了,请您谈谈张世龙与计算机的事。

林建祥(以下简称“林”):这都跟张世龙有关啊!当然首先是把张世龙从教学研究科科长这个职位调到数力系,这个是经过副校长江隆基②批准的。

一方面张世龙在校一级层面上表示自己愿意去搞计算机业务;另一方面我们也跟江隆基说,真正要搞计算机的话,需要张世龙。

张世龙这个事是我亲自跑到江隆基家里和他当面谈的。

我跟江隆基反复讲“张世龙跟数力系有长期的渊源,在建数力系的时候他就参加进来了,张世龙钻进去了,并且是有一定理解的,相信他到数力系肯定会搞成的”。

江隆基的意思是说“实在没别人的话,就只能学校割爱牺牲了”。

国防、军事领域渴求应用数学人才

国防、军事领域渴求应用数学人才

国防、军事领域渴求应用数学人才作者:张平文来源:《科学中国人·下旬刊》2021年第06期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

这就必须重视数学的作用。

应用数学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具有强调“应用”的特点。

它的研究方向与很多科研、工程、管理问题相关,而这些问题又普遍存在于经济社会不同领域,利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将会带来显著效益。

当我们走自主创新道路、追求原创成果时,会对应用数学研究产生极大的需求。

但当前我国应用数学在成果落地方面,与国家期望还有较大差距。

应用数学在服务企业创新和产业变革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什么在驱动应用数学应用数学的价值观多元,可分为理论、交叉和落地三个不同层面,我称之为简洁与美、科学意义和经济社会价值。

应用数学也是数学,所以它非常关注简洁与美,这是我称之为“理论”的部分;应用数学也很关心科学意义,就是我们要运用数学去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比如材料学、生命科学的问题,即“交叉”,这时,它的价值观就跟这些学科的价值观一致,我称之为科学意义;此外,应用数学还有一个重要价值观是“落地”,即经济与社会价值。

总的来说,应用数学着重于利用数学知识及计算机等工具去解决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实际问题,并对解决问题中出现的关键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研究。

驱动应用数学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国防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战争需要促使应用数学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在研制原子弹、设计高性能飞机、破译敌方密码及调配军用物资等过程中,应用数学成为极为关键的手段,计算、运筹、优化等诸多应用数学分支由此蓬勃发展起来。

随着现代战争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利用算法来攻击敌方的交通、电力、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将变得越发有效和重要。

未来算法的效率、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还将提升,并与兵棋推演、人工智能和指挥控制系统相融合,成为战前预演、战时感知与决策、战后评估的关键。

计算数学家简介

计算数学家简介



任职经历 建国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高等数学教 研室和计算数学教研室主任。上世纪五十年代几度访苏,参加了周恩来总理 领导制定的“我国科学发展12年规划”中“计算技术建立”的规划工作,兼 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三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研究员。粉碎 四人帮后,授课之余继续从事科学研究,被推选为全国计算数学学会第一届 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参加化学系徐光宪领导的“串级萃取理论”研究,提 供数学模型、算法和数学证明,成功采用计算机模拟出逆流萃取动态平衡的 过程,此项工作1983年获国家教育部一等奖。退休后继续担任《计算数学》 杂志编委,被推选为中国数学软件协会名誉会长。 历史评价 徐献瑜教授为我国计算数学和计算机软件研究和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的 心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作为一名学者,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力求与 时俱进,与时代同步;他注重人才的培养,甘当人梯,知人善任,恳切让贤, 离休以后,仍然主持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研究小组工作,关心着国家大事, 关心中国计算数学事业的发展。95岁高龄,还致力于科普,为中学生写出 《由“鹤立鸡群”引出的一个数学问题》一书,徐献瑜教授一直在关怀着年 轻一代的成长。2010年10月23日,著名计算数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 民盟盟员,徐献瑜先生因肺部感染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0岁。

学习经历 杭嘉湖平原上的湖州府,自古以来就是富庶的江南鱼米乡。 府辖吴兴县坐落在波光淼淼的太湖之畔。1910年7月16日,徐献 瑜出生在这个枕河而立、舟楫穿行的小 城。徐献瑜生于“辛亥 革命”前夜,少年时代在军阀混战中度过。在他的记忆里,上小 学和中学时,他曾几次随家人逃到上海躲避战乱。
6岁入绉业小学,这是湖绉生意人集资兴办的子弟学校,设在一座古庙里。课 余他跟着长他3岁的四哥学围棋,起初不过贪玩,但逐渐开窍入迷,常与夏布 行内的店员对局,亦能下个平手。棋道启迪了他的智力,并成为终身的嗜好。 进入高小后,徐献瑜始知好学,各科成绩在班上常能列在前几名。他殊喜算 术,演算能力尤其突出,高小三年级学代数时,先生出了一道题:当时钟10 点至11点之间,长针和短针何时走在一条直线上?班里只有徐一人列出方程, 解出答案。当时他还不满12岁。1922年,徐献瑜考入东吴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又称湖州海岛中学)。这所美国教会所办的中学,教学正规,重视算学和英文。 初二时徐醉心于速算研究。他自学背诵20以下每个自然数的自乘结果。但超 过20以上的数字自乘则难以苦记。在悉心琢磨中,他发现凡尾数为5的数字, 在自乘时有一个速算规律。比如要算数字35自乘,只要心算3乘以4为12,即 得结果1225;75 自乘,只要算7乘以8为56,结果是5625。他把这个发现写了 一篇小文章发表在学校的通讯刊物上,颇得数学老师的器重。他英文也学得 不错。在高中学数学时,已能自读英文原著教科书。此时新文化运动正以摧 枯拉朽之势冲击着封建的旧文化,即使风气比较闭塞的湖州也传入了大量的 新书籍、新思潮。徐献瑜得以接触各类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他与同 窗好友潘孝硕(现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沈福彭(已故,曾为青岛医学院 院长)等七八人共同结社,专事读书;他们把湖州世界书局的新书几乎都看遍 了。博览群书使徐献瑜的知识面和眼界都开阔起来,文理科打下了扎实的根 底。他以第一名的成绩高中毕业,保送苏州东吴大学并获免学费奖。1928年, 夏布行业日渐衰落,随着现代纺织业的兴起,传统的夏布生意越来越不好做。 父亲本打算把徐送去投考邮政或铁路行业,以早日自立养家,但徐表示要继 续上大学。父亲看到他的学业成绩出色,上大学又不用家中负担,也就改变 了自己的主张。于是,徐献瑜成为这个商人世家中的第一个大学生,开始走 上了与父兄不同的道路。

曾被邀请作45分钟报告的祖国大陆数学家

曾被邀请作45分钟报告的祖国大陆数学家

曾被邀请作45分钟报告的祖国大陆数学家曾被邀请作45分钟报告的祖国大陆数学家在2019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有11位我国大陆数学家作45分钟邀请报告,此外还有14位海外华人及港澳台数学家作邀请报告。

如此众多的海内外华人数学家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特邀报告是前所未有的,在以往的历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我国大陆被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作45分钟报告的仅有华罗庚、吴文俊、陈景润、冯康、张恭庆、马志明、田刚等几个人。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县。

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商科,后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还乡,遂自学高等数学教科书。

1931年因指出某数学教授一篇论文中的错误,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等教授的器重,被聘为系里的助理员,这才有了系统学习现代数学的机会。

1936年,华罗庚赴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间发表数论文章10多篇,名声渐起。

两年后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授,写成20世纪一部数论巨著《堆垒素数论》,其中汇集了他多项重大成果,半个世纪来,成为几代数论学家经常征引的经典文献。

1946年秋始,他到美国几所大学执教,获得了教授职位。

1950年2月毅然率全家回国。

1952年始担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达30余年。

1956年,他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获我国首届自然科学奖1920年9月9日生于江苏南京。

1939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两年后转入物理系。

1944年大学毕业后研究方向转为数学。

1951至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工作期间曾到苏联进修两年,在拓扑群和广义函数论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果。

1957年,冯康调入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负责科学与工程计算及计算数学的学术指导工作,成为我国在计算技术和计算数学方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

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冯康独立于西方建立了一整套解微分方程的系统和创新的方法,即现在国际通称的有限元计算方法。

这是当代计算数学的重大成就。

在80年代,他又将纯数学中的辛几何理论与现代科学计算结合,开创了哈密尔顿体系计算方法这一新方向。

陈志明:在数学中寻找乐趣的人数学家故事

陈志明:在数学中寻找乐趣的人数学家故事

陈志明:在数学中寻找乐趣的人数学家故事____年8月,第二十五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副所长陈志明研究员作了题为《求解微分方程的后验误差估计与自适应有限元方法》的45分钟报告,成为此次大会唯一获邀作45分钟报告的中国大陆数学家。

最优方法已经走到极限自适应有限元方法的思想最早出现在1978年,美国数学家Babuska完成了这一方法的基本理论,但那个时候,自适应有限元方法被用来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数学模型问题,而我的工作就是用它来解决比较复杂和困难的工程问题。

办公室里,陈志明轻描淡写地对记者说着自己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的报告。

不过,从简单问题到复杂的工程问题,这个方法要经历和解决的困难却无法轻描淡写。

自适应有限元方法以常规有限元方法为基础,以后验误差估计和自适应网格改进技术为核心,通过自适应分析,自动调整算法以改进求解过程。

从方法论角度来说,人们已经得到结论,自适应是用有限元方法解微分方程的最优离散方法。

陈志明说,在微分方程求解的有限元道路上,自适应已经是数学上能找到的极限方法了。

在实际生产实践中,很多工程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微分方程,但用计算机求解微分方程需要进行大量计算。

有时候,为了把误差控制在足够小的范围内,需要进行上亿次的运算,这对一般计算机来说非常吃力。

有时即便进行上百亿次运算,也无法把误差控制在理想范围之内。

为了减少运算次数、控制误差范围,显然,需要更好的求解方法。

用有限元方法解微分方程有三步:设计网格、在网格上将微分方程离散、解代数方程。

其中,设计网格是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步。

所谓设计网格,就是把计算区域划分为有限个互不重叠的单元,陈志明告诉记者,人们往往根据经验来划分网格,有时需要反复尝试多次才能找到比较合适的划分方法,而尝试过程也需要进行大量运算。

现在,用自适应方法解微分方程,设计网格的工作可以交给计算机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们手工设置和尝试,这样节省了大量工作和时间。

冯康院士与科学计算(简)

冯康院士与科学计算(简)
19
学术生涯-呕心沥血开拓创新
祖籍绍兴,‘师爷’世家。1920年9月9日 生于南京,长在苏州。秀丽风光陶冶,深 厚文化熏陶。常以苏州自豪:明清出状元, 当代多院士。 战时求学重庆,电机系各科第一;语文缺 考转系,物理系名列前茅。入学20人,毕 业仅4位。(同学王德懋89岁) 恶疾缠身,缺医少药,卧床苦读,锲而不 舍。啃‘黄皮书’打下扎实数学基础。 (胞弟冯端87岁)
25
功垂史册
有限元方法是当代计算方法进展的一个里 程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已在科学和 工程计算极其广泛的领域得到重要应用。 “中国学者在对外隔绝的环境下独立创始 了有限元方法,在世界上属最早之列。今 天这一贡献已为全人类所共享。” --- J.L. Lions,1981。 “冯康独立于西方平行地创造了有限元方 法理论,在方法实现及创建理论基础两方 面均有建树。” --- P. Lax, SIAM NEWS,1993。 26
23Leabharlann 学术生涯 最后一个工作日:应‘有限元50年’纪念文 集约稿,校对1965年论文的英译稿(2002年世界数 学家大会上还有外国数学家向我索要此文);收到国际工业与 应用数学会大会报告邀请;准备华人青年计 算数学家会议;… 过度劳累,倒在浴缸旁。弥留之际,关注华 人青年学者科学计算会议。住院一周,医治 无效,为科学计算事业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 一刻。 1993年8月17日冯康院士因后脑珠网膜大面 积出血不幸病逝, 享年73岁。
21
学术生涯
1978科学春天,宏图大展。成立中科院计 算中心, 任首届主任。创办学会、刊物,任 全国计算数学会理事长, 《计算数学》、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J.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及 “Chinese J. of Numer. Math. & Appl.” 等四刊主编。 1982-1997,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6,“紧急建议”。1991,创建国家重 点实验室,任‘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 22 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a-Sweden Workshop on Numerical PDEs
Initiators: Zhongci Shi(石钟慈) V. Thomee 1997.10 1st Stockholm 2000.01 2nd Hongkong 2002.06 3rd Goteborg 2004.06 4th Beijing 2006.06 5th Lund (China-Norway-Sweden)
NSFC 杰出青年基金
国内(A): Yaxiang Yuan(袁亚湘) (CAS) 1996 Zhiming Chen (陈志明)(CAS) 2000 Pingwen Zhang (张平文)(Peking Univ) 2002 Aihui Zhou(周爱辉)(CAS) 2004 Zhongzhi Bai(白中治)(CAS) 2005 海外(B): Chi-wang Shu(舒其望 )(Mengping Zhang 张梦萍, Heping Ma 马和平) 2000 Weinan E (鄂维南 ) (Pingwen Zhang 张平文) 2001 Shi Jin(金石) (Fengshan Bai 白峰彬 ) 2002 Gang Bao(包刚)(Zhiming Chen 陈志明 ) 2004 Jinchao Xu(许进超 ) (Zhiping Li 李治平 ) 2005
计算数学获奖情况
1982 有限元(冯康)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大地测量(曹维潞)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6 两弹一星(周毓麟)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6 辛几何算法(冯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3 石油勘探(孙家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香港方面 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1996 Yulin Zhou (周毓麟 ) 2000 Zhongci Shi (石钟慈 ) 2004 Qun Lin (林群 ) 华罗庚数学奖 1997 Yulin Zhou (周毓麟 ) 2003 Zhongci Shi (石钟慈 )
学会活动
1978 全国计算数学会筹备会, 昌平 出席者:赵访熊,冯康,周毓麟, 胡祖炽,吴文达,袁兆鼎, 李荣华,石钟慈等。
1979 第一届全国计算数学年会 广州 理事长:赵访熊(清华) 1982 全国计算数学理事会 桂林 1985 第二届全国计算数学年会 北京 理事长:冯康 1981 第三届全国计算数学年会 天津 理事长:周毓麟
China-Italy Joint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Initiation: NSFC,CNR 1998.10 1st Beijing 2000.06 2nd Ischia 2003.11 3rd Grado 2005.06 4th Beijing
国际合作
China-Japan Joint Seminar on Numerical Mathematics
Initiators: Kang Feng (冯康) H. Fujita 1992.08 1996.08 2000.08 2004.08 1st 3rd 5th 7th Beijing Dalian Shanghai Zhang-Jia-Jie 1994.08 2nd Tokyo 1998.08 4th Chiba 2002.08 6th Tsukuba 2006.08 8th Sapporo (China-Japan-Korea)
1956 成立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 主任华罗庚 有两个组(计算机与计算数学) 在数学所成立计算方法讨论班。 清华有赵访熊,孙念增, 北大有胡祖炽等组织计算数学讨论班。
1956 石钟慈, 曾肯成到苏联科学院留学
1957 刘慎权、王汝权、许孔时 、杨芙青、 王玛丽到苏联留学
1956 在莫斯科大学学习计算数学的有: Wenda Wu (吴文达) (北大) Zhaoding Yuan(袁兆鼎)(北师大) Zhen Tang(唐珍) (兰州大学) Yucheng Su(苏煜城)(南京大学) Mian Zhang (章绵)(哈工大) Yuesheng Li(李岳生)(吉大)
1995 第四届全国计算数学年会 郑州 理事长:石钟慈 1999 第五届全国计算数学年会 上海 理事长:石钟慈 2003 第六届全国计算数学年会 南京 理事长:石钟慈 2007 第七届全国计算数学年会 待定
高校方面
1997 第七届高校计算数学年会 南开 2000 第八届高校计算数学年会 武大 2005 第九届高校计算数学年会 大连理工
中国计算数学五十年
分类情况 发展历史 学会活动 组织机构 计算数学刊物 计算数学丛书 计算数学院士 重大科研项目 计算数学获奖情况 国际交流

分类情况
1980s 中国数学: 五个二级国外数学: 纯粹数学(pure), 应用数学 (applied) , 统计 (statistics)
1982 JCM, in English 创刊主编:冯康 现任主编: 石钟慈 1987 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 主编:郭本瑜(上海科技大学) 1988 Numerical Mathematics and Applications (计算数学和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部分论文的英文翻译) Managing Editors: 石钟慈、黄鸿慈
谢谢!
1995 Chi-wang Shu(舒其望 )(Brown), Jinchao Xu (许进超 )(Penn State), Yaxiang Yuan(袁亚湘 )(CAS) 1997 Thomas Yizhao Hou(侯一钊 )(Caltech) Raymond Chan(陈汉夫 )(CUHK) 1999 Weinan E(鄂维南 )(Princeton) Pingwen Zhang(张平文 )(Peking Univ) 2001 Shi Jin(金石 )(Wisconsin) Zhiming Chen(陈志明 )(CAS) 2003 Tao Tang(汤涛 )(HKBU) Gang Bao(包刚 )(Michigan State) 2005 Wei Cai(蔡伟 )(UNCC), Qiang Du(杜强 ) (Penn State), Yunqing Huang(黄云清 )(Xiangtan Univ)
China-Korea Workshop on Recent Advances in Numerical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s
Initiators: Zhongci Shi (石钟慈) Dongwoo Sheen 2001.02 1st Seoul 2003.02 2nd Beijing 2005.02 3rd Jeju Island
重大科研项目
1985-1990 现代数学研究 NSFC 200万 程民德 其中计算数学 50万 冯康 1991-1995 攀登一期 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的方法和理论 500万 冯康 石钟慈
1996-1999 攀登二期 500万 石钟慈 2000-2004 973一期,大规模科学计算研究 3000万 杜强(HKUST) 2006-2010 973二期, 高性能科学计算研究 2500万 陈志明
以后每四年举办一次,与全国计算数学年 会错开举行,每两年有一次全国性大会
组织机构
1958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成立 其中三室是计算数学, 负责人:冯康、徐献瑜 1982 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成立 主任: 冯康 (1982-1986) 石钟慈 (1986-1991) 崔俊芝 (1992-1994)
1958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所成立 华罗庚推荐冯康到计算所工作 与苏联合作在计算所造出 104 机。 北大,吉大,复旦,南大等高校 相继成立计算数学专业。
1957-1959 吉林大学邀请俄罗斯Moesovskii教 授举办计算数学讨论班 李荣华,冯果忱,李岳生,李庆扬 蒋尔雄,康立山,徐翠薇等参加
1995 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主任:袁亚湘 1997 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纳入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1990 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任: 石钟慈 (1990-1995) 袁亚湘 (1995-2005) 陈志明 (2005- )
计算数学学术刊物
1979 计算数学 创刊主编:冯康 现任主编: 石钟慈 1980 高校计算数学学报 创刊主编:何旭初 (南京大学) 现任主编:陈志明 1980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创刊主编:冯康 现任主编: 石钟慈
China-Germany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Initiators: Zhongci Shi, Zhiming Chen, Tao Tang, C. Carstensen, R Hoppe, R. Rannacher 2005.09 1st Berlin 2007.09 2nd Hangzhou
计算数学丛书
1979 计算方法丛书 (科学出版社) 冯康 出书32本 1983 计算数学丛书(上海科技出版社) 李荣华 90年代停刊 2004 信息与计算科学丛书 (科学出版社) 石钟慈
计算数学院士
中国科学院 Kang Feng(冯康 )(1982) Yulin Zhou(周毓麟 ) (1991) Zhongci Shi(石钟慈 ) (1991) Qun Lin(林群 ) (1993) 中国工程院 Junzhi Cui(崔俊芝 ) (1995, CAS)
973项目介绍
科学工程计算 建模 应用 问题 ?
Validation
计算
算法 数学 模型
计算 方法 ? 软件
Verification
高性能科学计算研究
共性问题 并行自适应方法 保结构算法 并行自适应 支撑软件框架 及核心应用程序 千万自由度 完整气候系统模式的算法 千万自由度三维多介质 大变形流体力学数值模拟 处理几百上千个原子 的实空间第一原理计算方法 材料多物理多尺度耦合模型 及其计算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