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之 概括内容专项训练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概括能力训练12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 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 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嗫 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 ……”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一摔:“换份干的来, 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 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 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 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 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完) 问题:找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并说明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 作用:鲜明地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 思想感情。
●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是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写景目的:抒情。
● “景”是次要的,“情”是主要的。
答:(1)主要材料是: ① 次要材料是:② ③ ④ (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 (3)本文的的主旨为:本文表现了刘蓉年少时读书专心致志。
三、阅读下面文章,找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并说明本文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 家住六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的 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 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 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 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的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 ,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拨弄得很快活,小圆 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的笑着。他日子似乎无忧无 虑。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之概括内容专项训练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之概括内容专项训练记叙文整体感知,概括内容我们先来说说在阅读时要做的的第一件事:先要整体感知文章。
整体感知文章包括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主旨的理解。
那么如何快速捕捉文章的内容?1.通过标题理解内容。
有时,读完标题时就可以对文章内容有大致的猜测——至少应该养成这样的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标题。
给标题补上一些成分,把标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使其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这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有人将这种方法称为标题扩展法。
但大多数标题不能直接扩展,有的含有寓意,有的标明文章的线索,也有的点明文章中心。
这时可依据题目提供的线索,或具有比喻意的题目找出其本体,对其加以整理,然后再按照上面的句式加以概括即可。
探究其寓意,也有助于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其寓意,文章内容就很容易把握了。
2.要素归纳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叙事类文章一般包含有工夫、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事件中包含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
要素串联即找出记序文六要素(工夫、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构造一下即可。
3.此外不得当团体浏览的可用以下方法: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用这类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畅贯。
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2.)摘录句段法(含中心词句提炼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或记序文中的议论句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浏览时可直接援用或稍加整理,即可抓住主要内容。
4.找重点词句法(摘录句段法)。
即在浏览进程中,必需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匡助的关键词;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亲昵相关。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概括专题训练配答案

概括专题训练一: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1.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故事的情节结构。
3.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
二:怎样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内容?常见的概括方法有以下几种:1.“六要素”综合法。
2.句子摘录法。
3.段意合并法。
4.课题扩充法。
具体分析1.“六要素”综合法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答题时视具体情况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
2. 句子摘录法。
结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内容:中心句。
3.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合并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
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
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 课题扩充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通顺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使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全面。
三:概括内容遵循的原则1.“准确”,不以偏概全,概括要点时不能有遗漏;不能以罗列代替概括,把罗列到的小的具体材料当作要点概括。
2.“简洁”,答题的语言精练,切忌罗嗦。
(一)梨一样的苹果①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图画课。
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②一天,像以往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
他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
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墙角的课桌上这里坐的是刚刚转到班里的尤里卡,他的父亲是西伯利亚的护林员,因病调到小城工作。
似乎是故意捣蛋,尤里卡的苹果又长又圆,蒂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
可以说,他画的根本就不是苹果。
“你画的是苹果吗?”孩子回答:“是苹果。
”“我看倒有些像梨。
”“是的,老师,有些像梨的苹果。
”米哈朵夫压着火气告诉那孩子,苹果是扁圆的,应该用浅黄色,再加上一些鲜艳的红色。
他的口气非常的温和,他希望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方法,使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概括类题型整合训练(含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概括类题型整合训练(含参考答案)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小题。
读韩愈(梁衡)①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
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
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
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
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
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②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
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
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
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
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
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
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③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
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
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
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④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
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
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
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
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
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
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初中语文能力提升训练-19 内容概括(习题)(解析版)

专题19 内容概括【巩固训练1】2018年中考广西梧州卷父亲和那道坡宋向阳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
他怕车子被刮蹭,一个劲朝那边望。
“你对车倒挺上心啊。
”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
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
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
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
”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不识抬举。
”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放。
”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
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
除了下地,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
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
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
汗水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
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
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
徐老套嗓眼里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
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
累的时候,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
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
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
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你儿子给你捎钱来了。
散文:内容概括训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全国通用)

概括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内容要注意:一、写事的:以情节为线索。
二、写人的:以人物特征为线索。
在讲事的文章中,空格部分填写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写人的文章中,空格部分是人物主要性格品质的概括。
在诵读作品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文章内容思想做出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说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概括中心思想要分两步思考一、弄清楚作者写了什么,即主要内容。
二、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作者的写作目的,要表达的观点、态度、情感、立场等。
解题思路:多角度分析+联系全文(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总结:抓文中概括性句子+分层次作答+分点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作答。
没有人会看不起你①10年前,我第一次坐飞机。
②那次是一个人出差,我在机场摸索着办好登机牌,忐忑地随着人群登机。
我很怕别人看出来我是第一次坐飞机。
③可刚上飞机我就遇上了难题:安全带死死地扣在座位上,我根本解不开。
邻座的男生看我摸索了半天,给我示范了一遍,我羞愧..得恨不得钻到座位底下去。
④飞机升空后,浩瀚的云朵映入眼帘,仿佛一下子进入仙境。
我雀跃不已,却强忍住了拿手机照相的冲动,生怕别人知道我没见过这种场面。
⑤空姐推着车子,挨个问“要果汁还是牛奶”。
我猜想飞机上的饮料应该很贵,一边纠结要不要喝,一边用余光扫着周围的人。
我的邻座要了一杯白开水,我也学着他的样子点了白开水,心想:即使收费,白开水也是最便宜的那一种。
⑥餐车过来的时候,我内心又开始了一场拉扯:这饭贵吗?⑦也是看着大家都拿了,我才硬着头皮接了一份。
语文阅读理解概括专题

阅读概括专题一、概括段落大意运用准确的语言概括段落的内容,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提高这种能力,重要的是多读多练增强语感,并辅之于行之有效的方法,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抓“段眼”。
段眼就是一段文字的中心句,或能涵盖大意的一句话。
段眼作为一段的中心句,该段中其他句子的表达都围绕此句展开,因此找准中心句有助于培养概括能力,也便于概括段落的内容,或直接用中心句,或对中心句稍加整理即可。
就结构而言,中心句一般用在段首,个别的用在段中,少数的到段尾才抖搂。
练习1:概括下段文字的段意“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总结: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只要抓住首句这个中心句就可以了。
2)抓占中心位置的人、事、物、情、理。
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但往往有占中心地位的人、事、物、情、理,整个段落都是紧紧围绕这些来写的,抓住他们,概括段落内容就较容易了。
练习2:概括下段文字的段意“他就捡起一柄塑像用的木质小刀来。
小刀在柔软的泥土上轻轻拂过,使像的肌肉产生一种细腻的光泽。
老人的手指活泼起来,眼睛里放着光芒。
‘还有这里……这里……’他又修改了几处地方,再退一步,细细观察。
又把架子转过背来,喉咙里喃喃地发出奇怪的声音。
有时他欣然微笑,有时他眉头紧皱,有时捏一点泥,加到像身上去,又轻轻抓掉一些。
”总结:这段文字中占中心位置的是“他”,全段都是围绕“他”写的。
对这样写人的段落可按“谁+怎样+干什么”来概括。
该段可概括为“他聚精会神地塑像”。
3)课题扩充。
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
往事依依:写了作者对几件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
练习3:一顿午餐我收到了婶婶的信:“亲爱的孩子,我将于下周四抵达你那里,如果到时你能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将不胜感激。
初中阅读理解:概括题的三大类型,如何解决?

初中阅读理解:概括题的三大类型,如何解决?概括类题型不是考察归纳能力,而是考察分段、提取、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一、概括能力的重要性有的人发言不能做到言简意赅,有的人抓不住别人发言的核心,导致我们与别人沟通不畅,或者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其实会对我们的生活和职业产生很大影响。
追溯到学习上,就是整合归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阅读理解不过关。
概括能力是必须学习的能力,这能够让我们迅速把握住一段文字的核心要点,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与人交流也能快速抓到对方说话的要点。
(一个理解能力好的人,即使对方长篇大论,毫无重点和逻辑地表达,他也能迅速抓住对方要说的要点。
)二、初中阅读理解概括题的三大类型初中阅读的概括题分三大类型:1、直接要求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表格补充题。
3、箭头指引,梳理文章情节。
三、学生做题的问题和误区1、全篇段落挨着概括,一个情节不放过,生怕写漏了,结果就是啰嗦,题目让归纳,他归纳了100字。
2、思路不清,逻辑混乱,语言表达不畅。
3、遗漏重点,不完整。
4、查找信息错误。
四、如何解决1、直接归纳的题型怎么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给出一个重点:提取“谁”“做什么事”(将事情起因、经过找出来)“怎么样了”(结果)按照这三个要素直接去文中查找。
2、表格补充题和情节梳理题怎么做?这两类题型的做题逻辑是一样的,这类题型看似是在考察概括能力,不如说是考察分段能力和查找重要信息的能力,我们只需要做到两点:1、查找出准确的段落。
2、用原文词语或句子整合作答(千万不要自己概括)解题方法:1、观察表格,锁定具体段落。
2、在段落里面查找先关的句子和词语整合作答用一道中考真题举例:13.根据小说内容,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4分)观察表格左边是归纳情节,右边是体会情感先找出“创业失败,雪夜独自喝酒”的段落1---5自然段,我们在去1--5段查找能够体现人物情感的词语或者句子: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散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整体感知,概括内容我们先来说说在阅读时要做的的第一件事:先要整体感知文章。
整体感知文章包括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主旨的理解。
那么如何快速捕捉文章的内容?1.通过标题理解内容。
有时,读完标题时就可以对文章内容有大致的猜测——至少应该养成这样的习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标题。
给标题补上一些成分,把标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使其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这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有人将这种方法称为标题扩展法。
但大多数标题不能直接扩展,有的含有寓意,有的标明文章的线索,也有的点明文章中心。
这时可依据题目提供的线索,或具有比喻意的题目找出其本体,对其加以整理,然后再按照上面的句式加以概括即可。
探究其寓意,也有助于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其寓意,文章内容就很容易把握了。
2.要素归纳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叙事类文章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事件中包含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要素串联即找出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组织一下即可。
3.此外不适合整体阅读的可用以下方法: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2.)摘录句段法(含中心词句提炼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或记叙文中的议论句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4.找重点词句法(摘录句段法)。
即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关。
概括内容,基本句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表达了(抒发了、歌颂了、反映了、讽刺了、鞭挞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试用一句话来概括内容:三袋米的故事①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
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A】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B】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
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②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一中。
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
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③没多久,母亲一瘸一拐地挪进学校食堂,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
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
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粗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
”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
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④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
熊师傅照例开袋,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
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
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
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
”母亲不敢吱声,低着头一瘸一拐地离开了食堂。
⑤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就怎样背回去!”⑥母亲似乎早有预料,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来。
⑦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肿大的僵硬的变形的腿。
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
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⑧校长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
三年后,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
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这位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麻布袋。
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
校长指着三只麻布袋,情绪激动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
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⑨儿子疑惑地往下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前走。
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
于是,人间最温情的一幕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选自文章阅读网,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什么主题?-------------------------------------------------------------------------------------------------------------------------------------------------------------提示: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述。
很多时候标题不能直接扩展,但可以用标题追溯法:围绕三袋米,发生了什么事呢?原来是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讨饭讨来了三袋米供孩子上学。
因此,只要抓住人物事件等(六要素),以人物+事件的格式就可概括出来了。
(4分)(2)本文语言优美、清新自然。
请你从第①自然段画线的【A】【B】两处中任选一处加以品析。
(3分)答:我选( )处: ---------------------------------------------------------- ------------------------------------------------------------------------ --(3).第⑧自然段:校长为什么说这三袋米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4分).第⑨自然段:“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
”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写出儿子当时的“那份震撼”。
(4分)------------------------------------------------------------------------------ ------------------------------------------------------------------------------(5)“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对父(母)爱的感受。
要求情感真挚,不少于50字。
(4分)--------------------------------------------------------------------------- --------------------------------------------------------------------------- -----------------------------------------------------------------------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
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
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
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
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
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
A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嘈杂杂……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
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
”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
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B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
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
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
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姚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
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说:“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奈的《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
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
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动。
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
”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
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
”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也许……”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
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
我敢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
老师微笑地点评:“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
斜射的阳光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
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
”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
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受稍显稚嫩。
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那个周末,烈日流火。
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
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
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学科的参考资料。
C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