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合集下载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总结:
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为“四季美景”,选取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和古代诗歌四首,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四季之美。

二、课文分析
1. 《春》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作者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一篇写景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温晴”这一特点,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山、水、城、人等,呈现出一幅温暖晴朗的冬日画卷。

3. 《雨的四季》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

4. 古代诗歌四首分别为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四首诗歌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三、写作特点
1. 情景交融:本单元的文章都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作者的情感
相结合,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2.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 语言优美:本单元的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四、学习重点
1.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2.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 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4. 背诵古诗词,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读: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以精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前3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

《春》描绘动人的春景,《济南的冬天》描绘济南独特的冬山冬水,《山中访友》则写与山中各景各物的交流。

它们或赞美季节,或抒写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或传达对大自然的深情。

后2篇都是诗歌,《秋天》是现代诗歌,绘秋、赞秋;而《古代诗歌五首》则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景:登山望海、行舟绿水、咏春悲秋、乡村夏夜独行……从而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1、反复朗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美的语言,培养美的情趣。

2、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学习细致观察景物和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3、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第十一课《春》(建议安排3课时)[学法导引]本文是朱自清先生的写景名篇。

文中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启发人们要珍惜春天,积极向上。

本文围绕“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

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盼望她到来;待她降临,则尽情欣赏大地回春的美景;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

文章结构体现作者的思路。

文章中,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特征,着力描绘了五幅春景图,富有诗情画意。

学习中,要体会这准确、生动的景物描写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还要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此外,应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领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典题例析]例题:阅读课文最后三段,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结尾连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春天,它们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深刻含义?2、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3、如果把三个比喻合成一段,表达效果有什么样的影响?4、请模仿其句式为“秋”写三句话。

七年级上册英语正式篇第三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英语正式篇第三单元知识点

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 ?语法专项一.含有be动词的一般疑问句教材典句:1.Is that your schoolbag ? 那是你的书包吗?No, it isn’t . 不,它不是。

2.Is this your pencil ? 这是你的铅笔吗?Yes, it is . 是的,它是。

3.Are these your books ? 这些是你的书吗?No, they aren’t . 不,它们不是。

以上三个句子都是含有be动词的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或否定回答。

语法全解1.定义一般疑问句是用来询问事情或某种情况是否属实,并需要对方用yes或no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的问句。

2.含有be动词的一般疑问句的结构及其答语:结构be动词(Am/Is/ Are)+主语+其他?肯定回答Yes, 主语(人称代词)+be动词(am/is/are)否定回答No, 主语(人称代词)+be动词(am/is/are)+not 【拓展】①. 一般疑问句中主语为this/ that 时,答语中主语用it。

Is this/ that your pen ? Yes, it is./ No, it isn’t .这/那是你的钢笔吗?是的,它是。

/不,它不是。

②. 一般疑问句中主语为these/those 时,答语中主语用they.Are these/ those his books ?这些/那些是他的书吗?Yes,they are. / No, they aren’t . 是的,它们是。

/不,它们不是。

3.一般疑问句的朗读:语调:朗读一般疑问句用升调,其简略答语用降调。

Is that a baseball ? 升调那是一个棒球吗?Yes, it is . 降调/ No, it isn’t . 不,它不是。

4.将含有be动词(am, is, are)的陈述句转换为一般疑问句的规则:将be动词(am, is, are)提至句首(首字母要大写),句末用问号。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精选9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精选9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精选9篇〕篇1: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作者:王书月一、单元教学目的: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

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理论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展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社戏》3课时《端午日》1课时《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中秋咏月诗》2课时.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综合理论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单元小结〔学习反思〕1课时三、单元介绍:本单元的阅读教学民俗文化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社戏的民俗风情。

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妙回忆,如鲁迅的《社戏》;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风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

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

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教学步骤老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 指导语: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搜集、整理2 指导语: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交流、综合3 指导语:带着学生朗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七年级上册英语笔记第三单元

七年级上册英语笔记第三单元

七年级上册英语笔记第三单元一、重点单词1. book2. pen3. pencil4. rubber5. ruler6. bag7. school8. English9. maths10. Chinese11. history12. science13. PE14. music15. can16. may17. must18. borrow19. lend20. watch21. say22. spell23. in24. lost25. found二、重点短语1. in English2. how many3. thank you for4. in class5. at school6. in the morning/afternoon/evening7. from…to…8. the same as…9. be from…10. at the lost and found office11. in different classes/schools/cities/countries12. on the playground/in the library/in the lab/in the dining hall/on the stage/in the music room/in the pool room/on the grass/in the tree/in the dormitory/on the street/in the car/on the bus/in the rain/on one’s way to…13. borrow…from…/lend…to…/spell it with…/in English or Chinese/in one’s own language/in one’s turn to speak/in one’s office/in one’s notebook/on one’s way home from school/on one’s way to the station/on one’s way to the airport/on one’s way to the post office/on one’s way to…in the rain。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代数式1. 定义:用基本运算符号 (如加、减、乘、除、乘方等)把数和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 单项式:表示数与字母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次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如果某个字母没有指数,则默认其指数为1;常数的次数为0。

3.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项:多项式中的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常数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其次数为0。

4. 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注意,分母上含有字母的式子不是整式。

5. 代数式的书写规范: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用“·”表示,并把数字放到字母前。

出现除式时,用分数表示。

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

若运算结果为加减的式子,当后面有单位时,要用括号把整个式子括起来。

二、整式的加减1.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2. 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 整式的加减运算步骤: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注意去括号法则)。

识别并合并同类项。

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三、运算律和计算公式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2.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3.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c+bc4. 基本计算公式:长方形周长:C=2(a+b);面积:S=ab正方形周长:C=4a;面积:S=a^2平行四边形面积:S=ah三角形面积:S=(1/2)ah梯形面积:S=(1/2)(a+b)h圆形周长:C=πd(或2πr);面积:S=πr^2四、其他注意事项在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要注意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的正确性。

七年级上册英语第三单元笔记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英语第三单元笔记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英语第三单元笔记人教版一、单元概览本单元将学习如何描述事物,包括其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描述方法,我们将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感受。

同时,本单元还将学习一些新的单词和短语,以便更好地描述事物。

二、重点知识描述事物的表达方式:本单元将学习如何使用英语描述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It is round.”来描述一个物体的形状,使用“It is big.”来描述一个物体的大小,使用“It is red.”来描述一个物体的颜色。

新单词和短语:本单元将学习一些新的单词和短语,包括有关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的词汇,以及一些常见的物品名称。

例如,“ball”、“book”、“car”等。

语法知识:本单元将学习一般现在时的基本用法,包括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形式,以及疑问句的形式。

同时,还将学习一些常见的助动词,如“be”、“do”、“have”。

三、学习方法认真听录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需要认真听录音,模仿发音,掌握正确的语音和语调。

多读多练:通过阅读课文和练习册中的题目,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多读多练还可以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归纳总结: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可以将所学的单词和短语进行分类整理,例如按照词性、词义等进行分类。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课堂上,要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课堂活动,与其他同学一起练习英语对话和交流。

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注重实际应用: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

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需要注重实际应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例如,可以尝试用英语描述自己周围的事物,或者与外国朋友进行简单的交流等。

四、学习内容单词和短语:本单元将学习一些新的单词和短语,包括有关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的词汇,以及一些常见的物品名称。

例如,“ball”、“book”、“car”等。

七上 语文第三单元

七上 语文第三单元

七上语文第三单元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是一个阅读单元,包括《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和《诫子书》四篇课文。

这些课文分别介绍了不同的人物和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纪念白求恩》:文章讲述了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贡献和牺牲,表达了对他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白求恩的事迹和精神,并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这种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植树的牧羊人》:文章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在荒凉的山地上辛勤植树的故事,展现了他的毅力和信念。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领悟到坚持和信念的力量,并思考如何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


《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期攀爬悬崖的一次经历,以及在父亲鼓励下克服恐惧、逐步攀爬的过程。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领悟到勇气和毅力的力量,并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诫子书》:这是一篇中国古代的诫子文,通过父亲对儿子的教诲,传达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原则。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这些理念。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复习)导学案
一、温故知新(默写)
交流答案:
规则:抢答,答对一个的一分,每人限答一道题,组长记分,其他同学交换默写本批改,顺序为1→2→3→4→5→6→1,;计分方法为每答对一题加一分;批改后报给组长记分。

二、目标出示(齐读)
1、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了解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3、了解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主要史实
4、了解张骞通西域,探讨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5、了解昌盛的秦汉文化(造纸术和《史记》)
三、考点解读
(以下材料题,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进行独学、对学或群学;并根据要求完成必答题或抢答题,答对记2分,答错记0分,由组长记分)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1)材料一中,“秦王”指谁?“扫六合”的含义和具体时间分别是什么?
“秦王”含义:
统一时间:
考点点拔
1、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烦恼一:如何更有效地加强国家统治,把权力都集中到我的手中?措施:最高统治者;
中央
地方
烦恼二:官员反映治理困难重重,各地民众看不懂下发的诏书,收上的赋税钱币各式各样、粮食多寡不等
措施:
烦恼三:读书人管得太多了,特别是儒生竟然批评朝政,不利于我的统治。

如何加强思想控制呢?
措施:
材料二: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

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2)材料二中,“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指什么?根据材料回答,焚书坑儒有什么消极影响?

烦恼四:匈奴威胁
措施
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考点点拔:2、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谈一谈,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考点热身(抢答)
1.《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为用力也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

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在行政体制上,(秦始皇)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

起先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

”该材料反映出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
C.分封制D.郡县制
3. 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

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图1 中行行徽图2 古钱币
4.被誉为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充分反映了( )
A.古代人民的智慧
B.秦灭六国的惨烈
C.焚书坑儒的残暴
D.闭关锁国的愚昧
考点点拔
3、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主要史实
材料一: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相当有势力。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的什么问题?
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人君就无法维持统一。

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2)据材料二,为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措施:
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的不同态度,其目的是什么?相同点:
考点热身(抢答)
1、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

……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

”这一改变从哪一位皇帝开始()
A.秦始皇B.汉武帝
C.孝文帝D.唐太宗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下列选项与汉武帝有关的()
A.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B.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C.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
D.创立行省制度
3.秦朝“焚书坑儒”,而西汉则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目的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推行法家思想
D.有区别地对待知识文化
4.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

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

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B.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D.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点拔
4、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材料一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

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

请结合上述文字和图片材料回答:
1.材料中所提到的“天子”是指谁?
2.而“通使”之事是派谁去完成的?“通使”的目的是什么?

3.“通使”之事有何重大作用?
说说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
在横线上
填写地名←←←←
意义:
西域都护的设置
时间:职能:意义:
考点热身
1、19世纪未,德国地质学家里希霍芬将我国西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贯穿欧亚的陆上通道称为“丝绸之路”。

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玉门关
B、从河西走廊向西最远到达欧洲
C、丝绸是通道上运输的主要商品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张骞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险家。

下列历史名词与他无关的是()
A.西域
B.匈奴
C.汉武帝
D.海上丝绸之路
3、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D.宣政院的设置
4、“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①丝绸之路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合作探究】如何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
材料一: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出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1)从材料一看,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评价:
依据:
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

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戌,外内骚动,百姓罢蔽……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2)依据材料二分析,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
材料三:以下是某校初三学生小明对秦始皇做的全面而简要的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

他统一了六国,结
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还建立起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3)材料一、二只摘取了翦伯赞和司马迁对秦始皇某个方面的评价。

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考点点拔
5、昌盛的秦汉文化
1、造纸术
发明改进
优点
影响
2、《史记》年代作者
体例内容
鲁迅称
考点热身
1、《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可以从书
中查阅的史实()
①商汤灭夏②齐桓公称霸③商鞅变法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2、战国时期,诸子各派外出游说、讲学时,随身
携带的各种著作和典籍往往要用车搬运,很不方便。

后来促使这
一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发明是()
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秦朝的统一、汉武帝大一统、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等史实。

试想想:假如没有秦始皇、汉武帝的大统一,中国会统一吗?为什么?
五、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抢答)
组长记分;
表彰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