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语翻译的_语用标记对应_原则
语用学角度下英汉交际中的禁忌语

语用学角度下英汉交际中的禁忌语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在交际中的应用和理论的学科,它对于研究语言交际中的禁忌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禁忌语言是指不受欢迎或令人反感的语言,由于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及不同时期等因素的影响,禁忌语言在不同语境和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英汉交际中的禁忌语,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禁忌语言的使用。
一、社交禁忌语在英汉交际中,社交禁忌语是指可能导致或被认为导致犯忌的文化语言。
比如,中国人在生日时,听到别人祝福自己“生日快乐”会回答“谢谢”,而英语中“happy birthday”和中文不同,不属于一个可以直接回答的禁忌语,回答“谢谢”会显得很奇怪。
另外,在英语国家中,问别人年龄或身高体重等也是不被允许的,而在中国很普遍,这些问题可以直接问。
在社交场合,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我们应该注意遵守当地文化礼仪和规矩,避免使用不含善意的暴力语言,比如歧视某个族群、某种性别和宗教信仰等。
此外,还要注意吐痰、打嗝、打哈欠、咳嗽等不雅行为,这些举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中也有所不同,应该尽量避免。
二、性别禁忌语在英汉交际中,性别语言禁忌主要指使用差异不当或不考虑别人性别感受的语言。
我们应该避免使用一些暗含性别歧视的语言,如“男子汉气概”“窝囊废”等,因为这些语言不仅可能会让性别敏感的人感到冒犯,同时也不符合人类平等和尊重的原则。
在语言交际中,差异化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不该过度强调或者是值得注意的是,性别问题,和其它问题一样,应当尊重别人的性别选择和性别认同。
对于跨性别等特殊群体,在日常交往中要注意使用正确的称呼及用语,尊重其自我认同和平等权利。
三、宗教禁忌语在英汉交际中,宗教禁忌语的使用要特别注意,因为宗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底线、界限和约束都较为明确。
我们要注意避免在交际中涉及到诸如某个国家的宗教血统、教派争端、圣约、教义、神话、神明等方面的话题或用语。
英语禁忌语大全

英语禁忌语大全A第一个词是cock。
这个词是一开始学英语就学到的基本词汇之一,大家都知道它是“公鸡”的意思,可是在美语里,最好就不要用它了,因为它的意思早就不是“公鸡”了。
在俚语里面,它指的是男性生殖器。
比如你要说:“他有两只公鸡。
”,千万不要说:He has two cocks。
这样一定会让人误解的。
那么用哪个词表达“公鸡”的意思呢?这时候,Rooster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例如你要说:“我是鸡年生的。
”,就可以说: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rooster.说到这里,我就想起在美国的一些中国餐馆里,经常看到垫餐盘的纸上印着中国十二生肖的介绍。
而有很多在“鸡年”的介绍里,用的就是cock这个词,大概有不止一次看到老美读这一段的时候讪笑了。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词是rubber。
学英语的时候我们知道它是“橡皮”的意思,但在美语里面,说“橡皮”用的是eraser,而不是rubber。
Rubber在美式口语里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的是“轮胎”,也就是automobile tire或者tire。
例如一个人说:The rubber on my car is ruined.她的意思就是:我车子的轮胎已经被毁了。
Rubber的第二个用法是rubber check,指的就是“假支票”,或者那种支票上的金额大于银行存款的支票。
Rubber的最后一个意思指的就是“避孕套”。
如果一个人说:He always carries a rubber“just in case”.千万不要把这句话理解为:“他总是随身携带橡皮,以防万一”。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他总是随身携带避孕套以防万一”。
可见,好多不能乱用的词语是和“性”有关的。
这些词语一旦用错了,不仅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还很有可能影响个人形象。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看看老美是怎么用的,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
第一章什么是不能说出口的英语:禁忌语与俚语a.禁忌语与俚语本书介绍的语言,在英语是属于淫秽的语言(obscene language),也可以说是脏话(dirty words)。
文言文翻译十大禁忌

译文,古汉语之变也。
欲究古人之意,必先通其文,而后达其意。
然翻译文言文,非易事也。
盖文言文与白话文相去甚远,语法、词汇、句式均有不同。
故翻译时,宜谨慎行事,避忌如下十大禁忌: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者,忠实原文,不增不减,不歪曲原意;意译者,根据语境,适当发挥,使译文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若一味意译,则失原文之真;若只知直译,则译文生硬,难以理解。
二、忽视词性变化文言文中,许多实词、虚词的词性、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
翻译时,应准确把握词性,避免因词性错误而造成误解。
三、滥用今义翻译文言文时,应避免滥用今义。
文言文中许多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有新的意义,若直接使用今义,则容易误导读者。
四、忽视古代文化背景文言文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古代文化背景,避免因不了解文化背景而造成误译。
五、忽视修辞手法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翻译时,应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
六、随意增减词语翻译文言文时,应尊重原文,避免随意增减词语。
增之则失原文之意,减之则使译文不完整。
七、忽视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翻译时,应准确把握句子结构,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八、滥用假设、条件句文言文中,假设、条件句的使用较为频繁。
翻译时,应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假设、条件句,使译文通顺。
九、忽视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应保留原文,避免随意更改。
十、忽视语气、情态文言文中,语气、情态的运用丰富多样。
翻译时,应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气、情态,使译文更具表现力。
总之,翻译文言文应遵循以下原则:1. 忠实原文,不增不减,不歪曲原意;2. 尊重原文,准确把握词性、句式、语法;3. 考虑古代文化背景,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4.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5. 避免随意增减词语,保持原文完整;6. 适当运用假设、条件句,使译文通顺;7. 保留专有名词,尊重原文;8. 适当运用语气、情态,使译文更具表现力。
汉英禁忌语

汉英禁忌语一、禁忌语和委婉语语言禁忌 (Language Taboo),语言禁忌源于人类最初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困惑和误解。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因对日月交替风雨雷电、火山地震以及人和物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不理解,故幻想创造了神,认为神是万物的主宰、祸福的根源。
因此,神灵不可亵渎,与神灵有关的东西都应被尊为灵物,被列为禁忌,不可冒犯。
英语中,God(上帝)、Satan(魔王撒旦)等均有婉称,汉语中有国讳、圣讳、官讳或家讳。
疾病与死亡为人之大忌,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十分忌讳疾病与死亡,所以在交际时都尽量回避这些字眼,以婉言称之。
禁忌语(taboo)是人们多数情况下不能说或不想说的话。
禁忌语多是与身体某些器官及功能或与宗教,崇拜有关,包括脏话(obscene)、粗俗语(vulgar)、和仵犯神灵的话(profane)。
禁忌语可以不用,可话不能不说,意思不可不表达,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委婉语来代替禁忌语。
二、英语中委婉语英语中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
前缀“eu”的意思是“good”(好),词根“-phemism”意为“speech”(言语),合起来意思是“word of good omen”(吉言或好听的说法)。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于语言交际是人类赖以维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从而损害双方关系的语言,而采取迂回曲折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
因此,委婉语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润滑”交际的重任。
“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间将充满仇怨”。
正如美国学者Hugh Rawson 所描述的那样,委婉语“如此深深地嵌入我们的语言,以至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便是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的”。
(一)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人们生活中最忌讳的就是死亡,因此语言禁忌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大量存在。
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语语言禁忌语及运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语语言禁忌语及运用作者:殷华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10期一、前言在全球快速国际化的过程中,跨文化交际和沟通,不论是在人们的日常交际还是学校教学、商务往来中都日趋重要。
在不同文化或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当人们想表达或传递信息和表达想法时,就会涉及语言的使用,也会涉及禁忌语的应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的表达和交流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禁忌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于不同的民族、区域和国家,也体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社交、商务、沟通等不同领域。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语言禁忌是大不同的。
它是语言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社会普遍存的一种文化现象。
禁忌语作为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语言,不管是在社会的普遍交际中,还是在教育体系的教学中,都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
语言禁忌在跨文化交际中逐渐变得重要和必要,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禁忌是语言现象中的一部分,也是普遍存在的。
所谓跨文化沟通,涉及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二者有着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从历史和语言文化发展角度看,文化会作用于语言的发展,影响语言的表达和准确含义的传递。
因此,看待语言禁忌也要考虑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下面结合不同民族与国家的独特文化,分析和解读语言的禁忌现象。
二、禁忌语的语用原则和特点我们简单了解禁忌语的语用原则和特点,所谓语用原则,即语言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包括特定的某种社会条件、社会环境。
从语言的表达一方和受众一方进行研究,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有其独有的特定语言,即语用原则的建立。
英语禁忌语的语用原则基本上分为以下四点:(一)禁用亵渎性词语在研究禁忌语的语用原则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其独特的原则与特点。
例如,在西方社会中,宗教是一个很重要和具有文化特点的领域,其中涉及很多禁忌语。
在基督教中,“上帝”是个非常重要的语言词汇,具有特殊的文化渊源。
略论汉英禁忌语的语用对比

很多, 与宗教相 关 的禁忌 语是 很 多的 。首先 中国 忌亵 渎神 灵 , 自己信奉 和崇拜 的神 仙不 能在 言 对
语上有任何的轻慢和不敬。 在中国信仰佛教和道
教 的人都是 忌妄言 。 所谓 “ 言”就是胡说 、 ㈩ 妄 乱
说 、 假话 。 说 中国人受孔 子思想影 响较深 。 孔孟 之 道崇 尚礼仪 ,要 求人 们在 社交 活动 中言语 适度 , 不 可 妄言或 者信 口开河 , 着边 际 。中 国人 主要 不
语言 , 无论 是 在 实 际 交 际 中还 是 在 教 学 中 , 显 都
得 相 当重要 。由于 中西 文化 差 异很 大 、 史 文化 历 背 景 不 同 , 忌 语 所禁 忌 的范 围也 不 一样 , 于 禁 对 同一种 事 物有 不 同的语 用方 式 , 因而人 们 把语 言 称 为反 映 民族文 化 的镜 子 。面对 现代科 学技 术 的
语 言 既是 文 化 的 载体 ,又是 文化 的一部 分 。 汉 语 和 英 语 两种 语 言 中的 禁 忌语 在 应 用 中 既有 相 ”的行 为 , 就是语 言 中的禁 忌现 象 。 禁 忌 ,英 文 为 tbo a o ,源 于 1 7 7 7年 英 国人 Jm s ok在 南太 平洋 的 T n a 岛上 所 发现 的 a e o C og 群 令人 惊异 的现象 : 某些 词语 只允许 某 一 特定 的社
第 1 6卷 第 4期 20 年 l 09 0月
J u n l f a g o gB iu ie st o r a o n d n a y n Unv ri Gu y
广 东 白 云
学
院
学 报
V l l N . 0J 6 o 4
0e . 00 t2 9
禁忌语的语用理据分析

第11卷第3期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1,No.3 2 0 0 9年6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Jun.2 0 0 9收稿日期:2008-12-24作者简介:傅杰(1971-),女(满族),辽宁岫岩人,讲师,硕士。
禁忌语的语用理据分析傅 杰(渤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摘 要:对于禁忌语的产生,不同的语言学派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如社会语言学的灵物崇拜心理理论,现代符号学的事物和理念的符号性特点理论等。
经过观察研究我们发现,禁忌语的产生和形成,还有它的语用原因,即禁忌语的使用受言语交际中语用原则的制约。
某些言语之所以成为禁忌语是受语用原则中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制约。
关键词:禁忌语;产生;交际;语用原则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 (2009)03-00041-04禁忌语是指言语交际中那些所谓的不雅的或不吉利的禁止使用的语言。
对禁忌语的产生,有很多种不同的看法。
社会语言学认为,禁忌语的最初产生是源于人类的灵物崇拜心理。
在远古时代,由于人类无法解释某些超自然的力量而对某些所谓的神灵产生了盲目的崇拜。
这种崇拜反映在语言中,则是人们把指代那些神灵的语言符号看成神灵本身,这就使人们从对自然界所谓的神灵的崇拜转移到了对语言的盲目崇拜上,把对神灵的避忌转移到对指代他们的语言符号的避忌上,这样禁忌语就产生了。
用现代符号学理论的解释,禁忌语的产生,决定于禁忌语的客观事物和理念的符号性特点。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需要进行交际活动,需要表情达意,而交际活动中的表情达意惟有通过语言符号这种工具才能够得以实现。
禁忌语作为语言现象当中的特殊一类,必然体现其特殊的符号性特点。
人们通过头脑中的概念去认识客观事物,客观事物也通过语言符号这种特定的载体与人们的理念结合到一起。
英语中的禁忌语

英语中的禁忌语英语中的禁忌语第一个词是cock。
这个词是一开始学英语就学到的基本词汇之一,大家都知道它是“公鸡”的意思,可是在美语里,最好就不要用它了,因为它的意思早就不是“公鸡”了。
在俚语里面,它指的是男性生殖器。
比如你要说:“他有两只公鸡。
”,千万不要说:He has two cocks。
这样一定会让人误解的。
那么用哪个词表达“公鸡”的意思呢?这时候,Rooster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例如你要说:“我是鸡年生的。
”,就可以说: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rooster.说到这里,我就想起在美国的一些中国餐馆里,经常看到垫餐盘的纸上印着中国十二生肖的介绍。
而有很多在“鸡年”的介绍里,用的就是cock这个词,大概有不止一次看到老美读这一段的时候讪笑了。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词是rubber。
学英语的时候我们知道它是“橡皮”的意思,但在美语里面,说“橡皮”用的是eraser,而不是rubber。
Rubber在美式口语里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的是“轮胎”,也就是automobile tire或者tire。
例如一个人说:The rubber on my car is ruined.她的意思就是:我车子的轮胎已经被毁了。
Rubber的第二个用法是rubber check,指的就是“假支票”,或者那种支票上的金额大于银行存款的支票。
Rubber的最后一个意思指的就是“避孕套”。
如果一个人说:He always carries a rubber“just in case”.千万不要把这句话理解为:“他总是随身携带橡皮,以防万一”。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他总是随身携带避孕套以防万一”。
可见,好多不能乱用的词语是和“性”有关的。
这些词语一旦用错了,不仅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还很有可能影响个人形象。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看看老美是怎么用的,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
第一章什么是不能说出口的英语:禁忌语与俚语a.禁忌语与俚语本书介绍的语言,在英语是属于淫秽的语言(obscene language),也可以说是脏话(dirty word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3“隐而不显”式 这种禁忌语的省略部分最具开放性 ,从表面看几 乎无法推断到底省去了什么词语 ,必须充分调动背景 知识才能解读 。 ( 8 ) “———,” Piani said. “ Theyπve started again. ”(198) 林译 “: ———”皮安尼说 。“他们又走动了 。”(205) 邹译 “: 噢 ———,”……(139) 溃退了一整天 ,正值凌晨三点 ,听话者正朦胧之 际 ,同伴 Piani 突然说话了 。原文此处没有任何提示 , 径直用了一个暗示力非常强的禁忌符号“ ———”,表明 之前的话是说出来了但文字上遮掩掉了 ,所用的具体 词到底是 damn 还是什么 ,只能根据情境去推测 。林 译采用形式对应 ,以不变应万变 ,不失为一种权宜之 计 ,只是“ ———”似应为“ ××”,而邹译加了一个字 ,反 而将可能具有的其他涵义排除了 。 3. 禁忌语翻译指导原则 :语用标记对应 综合起来 ,两种译本对遮掩式禁忌语的处理主要 有以下 4 种方式 :1) 忽略不译 ;2) 明晰化 ;3) 增词 ;4) 形式对应(用 ×代表隐讳的字词) 。从以上分析可以 看出 ,比较可取的翻译原则是“语用标记对应”。所谓 “语用标记”,是指体现禁忌语多种表现方式的那些语 言形式 ,所以在以上 4 种方式中 ,第 4 种是能够体现 这一原则的 。“语用标记对应”重视的是形式中蕴含 的意义 。这一原则体现了对原作语言形式中反映出 来的作者意图的尊重 ,能将各种形式的遮掩式禁忌语 忠实地再现出来 ,同时保留原文可能包含的多重意 义 。由于有些禁忌语的遮掩有可能是出版方所为 ,这 种处理方式对原作的出版背景也是一种暗示 。因此 , 在笔者与孙致礼教授合作的《永别了 ,武器》一书的重 译本 ②中 ,我们基本采用了这一翻译原则 ,其优劣利 弊 ,还待方家指正 。 以上我们着重分析了遮掩式禁忌语的翻译 ,其实 即使是明晰式禁忌语的翻译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般 认为 ,明晰式禁忌语可以直接翻译 ,这种看法似过于 简单化了 。禁忌语的翻译原则与禁忌语的性质有直 接关系 :禁忌具有普遍性 ,因此禁忌语的翻译是可能 的 ;禁忌具有民族性 ,因此翻译中必须注意译入民族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是一个对生活和艺术都敢 于冒险的人 。作为语言艺术的探险者 ,即使在社会禁 忌森严的 20 世纪初 ,他也一如既往地使用那些让出 版商忧心忡忡 、读者极为反感的“粗俗词”。所以 ,当 时的“绅士淑女们很难喜爱海明威的作品”,这不仅因 为他的文体“几乎斩伐了所有美丽动人的形容词 ,使 语言简明得像不长树叶的枯枝 ,而且因为他描绘的世 界过于冷酷 ,使神经不够坚强的人难以卒读”(徐葆耕 2003 :31) 。而他的编辑则意识到 ,海明威使用这些字 眼并不仅仅是在行使他的文学权力 ,而且也是在保持 他风格的完整 。(伯格 1987 :196)
2. 2“半隐半显”式 与上一类相比 ,这种禁忌语略去的部分存在不止 一种解读的可能 。不过 ,由于上下文提供了足够的暗 示 ,其解读又有一定的方向性 。 (5) “Itπs ———ed ,”I said. “Is t here anyt hing you want in t he car , Barto ? ”(206) 林译 “: 他妈的 ,”我说 。“巴托 ,你车子上还有什 么东西要拿没有 ?”(212) 邹译 “: 他妈的 ,”我说 “, 巴托 ,你车子上还有什么 东西要拿没有 ?”(145) 这里的禁忌语给出了 - ed 这个常见的后缀作为 提示 ,读者可以猜出前文省略的是 f uck/ damn 之类的 词 。两种译文都将原文半隐半显的粗俗语明晰化了 , 因此也就失去了原文语言形式的曲折韵味 。如果在 形式对应上再多做一点努力 ,译成“该 ×的”之类 ,或 许可以有所弥补 。 (6)“Whatπs t he t rouble ?” “ ———t he war . ”(34) 林译 “: 你哪儿不舒服 ?” “ ———妈的战争 。”(35) 邹译 “: 你生病了吗 ?” “该死的战争 。”(22) 本例 中 的“ ———”可 以 有 damn 、f uck 或 to hell wit h 等几种解读 。邹译简单地将其明晰化为 damn 这一种 ,排除了其它可能 ,林译则既保留了原文的隐 晦符号“ ———”,又增添了部分词语 ,包容力较强 ,保留 了多种可能 ,如解读为“ ×他妈的战争”、“他妈的战 争”、“滚他妈的战争”等都可以 ,显然韵味更为丰富 。 (7) “The ———,”he said. ( 213) 林译 “: 那帮狗崽子 ,”他说 。(220) 邹译 “: ××的 。”他说 。(150) 这里讲的是 ,部队撤退时适逢下雨 ,大路交通堵 塞 ,救护队司机们想找小路快点到达目的地 ,可就在 他们爬下路堤的时候 ,敌兵的子弹打死了其中的一位
word , and t hat was all . (196) 林译 :他转身对女郎说话 。“不要愁 ,”他说 。“没
有 ××的危险 ,”他讲的是粗话 。“没有地方 ××。”我 看得出她只听得懂那粗话 。(203)
邹译 :他转对女郎说话 。“不要愁 ,”他说 “, 没有 ××的危险 ,”他可真粗俗 “, 没有地方 ××。”我看得 出她只听懂那粗话 。(138)
摘 要 : 在小说作品中 ,禁忌语的运用往往是塑造人物 、揭示主题的表现手法之一 ,但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一 定的困难 ,而现有译本中对禁忌语的翻译常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本文通过对海明威《永别了 ,武器》两个现 有汉译本的比较 ,提出“语用标记对应”可以作为禁忌语翻译的一种指导原则 。作者并已尝试将这一原则应用 于该书的重译 。 关键词 : 禁忌语 ; 翻译 ; 文学表现手法 ; 语用标记对应 中图分类号 : H05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5 - 7242 (2009) 04 - 0083 - 03
2009 年第 4 期 总第 116 期
外语研究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2009 , №4 Serial №116
禁忌语翻译的“语用标记对应”原则
周 晔
(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外语系 ,湖南 长沙 410000/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河南 洛阳 471003)
以《永别了 ,武器》为例 ,今天的我们可以更深刻 地体会到海明威使用这些粗俗字眼的文学用意 。首 先 ,这些禁忌语真实地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 的一代人悲观 、怀疑 、绝望的情绪 。“他们志愿参军 , 在战争过程中 ,身体和心灵大多遭受到无可挽回的创 伤 。他们怀疑一切 、厌恶一切 ,鄙视高谈阔论 ,厌恶理 智 ,几乎否定一切传统价值 ,认为人生一片黑暗 ,到处 充满不义和暴力 , 总之 , 万念俱灰 , 一切都是虚空 。” (林疑今 ,见海明威 2006 :3) 其次 ,粗俗语的运用有助 于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有助于突出小说人物的性格 特征 。再次 ,粗俗语作为一种情感的宣泄 ,烘托出战
司机 ,他 的 同伴 出 于悲 愤 , 说 了这 句粗 话 。原 文的 “ ———”处显然省略了 sons of bitches 或 bastards 之类 的字眼 。根据情节需要 ,无论省略了什么词 ,这里的 译文都应当有所体现 。总体来看 , 对于禁忌语的处 理 ,林译比较小心 ,邹译则是有时明晰化 ,有时忽略不 译 。但与例 6 对照 ,比较注意贴近原文表现形式的林 译在此例中却用了明晰化方法 ,邹译反而更贴近原文 形式 ,反映出两种译文对禁忌语翻译的总体原则还是 不很明确 ,没有一以贯之 。
·83 ·
(2005 年版 ,以下简称邹译 ①) 和林疑今译本 (2006 年 版 ,以下简称林译) 进行了比较 ,发现这两个汉译本对 禁忌语的多种表现形式不够敏感 ,尤其是对体现微妙 区别的遮掩式禁忌语 ,有时甚至忽略而不予表现 ,翻 译时前后处理的策略也不很一致 ,显得比较随意 ,反 映出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
林译 “: 没关系 。这是件我终生不会忘记的快事 。
·84 ·
我杀了一个狗上士 。”(214) 邹译 “: 没有关系 。我一件一生不能忘记的快事
就是这个 ,我杀了一个狗军曹 。”(146) 原文 t hat ———of a sergeant 虽然隐去了关键词 ,
但英美读者一看就知道该句式是模仿 t hat son of a bitch 而来 。这种激发联想的语言效果在译本中是否 得到了体现呢 ? 遗憾的是两译本都运用了明晰化翻 译手法 。明晰化处理的最大不足是只能达“意”不能 传“形”,寓于“形”的“神”即作者在语言上的种种用心 在翻译中消失 。其实 ,可以利用汉语词组结构之间的 限定关系 ,通过增加部分字眼 ,将原文嵌入语言结构 中“虽隐犹显”的效果传译出来 ,如“没关系 。这事够 我终生怀念的了 。我杀了那个 ××养的中士 。”这样 在形式和意义上都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传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