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苜蓿茬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合集下载

苜蓿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苜蓿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苜蓿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引言: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如今,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农业生产对土壤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

而苜蓿草作为一种有益的土壤植物,被广泛用于土壤改良和保护中。

本文旨在探讨苜蓿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1. 苜蓿草的土壤改良作用苜蓿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深根系和丰富的叶片表面,这使得苜蓿草在土壤改良方面具有独特的能力。

首先,苜蓿草的根系能够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水分和空气的渗透,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

其次,苜蓿草还能够从大气中吸收氮气,通过根瘤菌将氮固定在土壤中。

这种固氮的能力大大增加了土壤的氮含量,为农作物提供了充足的氮源。

此外,苜蓿草还能够释放出大量的有机酸,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

综上所述,苜蓿草通过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为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2. 苜蓿草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指土壤中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数量和相对丰度的多样性。

苜蓿草的根系和叶片表面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来源和生境,吸引了各种微生物的聚集。

研究表明,苜蓿草种植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苜蓿草的根瘤菌固氮活动会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从而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环境。

氮是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重要营养物质,氮的丰富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度。

研究发现,苜蓿草固氮作用能够增加土壤中氨氧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数量和多样性。

其次,苜蓿草的根系分泌的有机酸也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有机酸的释放可以改变土壤的pH值,且植物释放的有机酸种类繁多。

这些有机酸不仅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还能够改变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可利性,导致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研究发现,苜蓿草的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和多样性有显著影响。

不同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不同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不同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同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下面将从传统耕作、有机耕作和转基因耕作三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影响。

传统耕作方式是指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特点是大面积的机械化耕作和化学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这种耕作方式常常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一方面,机械化耕作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中微生物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另一方面,大量的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会对土壤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有机耕作方式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尽量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采用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来保护农作物的一种耕作方式。

相对于传统耕作方式,有机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积极。

有机肥料中富含有机物质,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量,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有机农药的使用相对较少,不会对土壤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从而保护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因此,有机耕作方式通常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转基因耕作方式是指应用转基因技术来改造农作物的耕作方式。

转基因农作物通常具有抗虫、抗病等特性,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转基因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比较复杂。

一方面,转基因作物的抗虫、抗病特性使得对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从而减少了对土壤微生物的毒害作用,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通常伴随着对除草剂的大量使用,这些除草剂可能对土壤微生物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从而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转基因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总的来说,不同的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传统耕作方式常常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而有机耕作方式通常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牧草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牧草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牧草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牧草是畜牧业中重要的饲料来源,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牧草种植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牧草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具体影响以及其中的机制。

一、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作用牧草种植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牧草种植可以通过分泌根系物质和残留的植物物质,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氮、磷等。

这些营养物质可以满足微生物的需求,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

2. 改善土壤环境:牧草种植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和离子平衡。

这些改变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增加微生物的多样性。

3. 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稳定:牧草种植可以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牧草的根系系统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形成稳定的土壤结构,提供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

这种稳定的土壤结构可以保持土壤湿度、温度等环境的稳定,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二、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机制牧草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通过以下几个机制实现的:1. 根际效应:牧草的根系分泌物可以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形成一种特殊的根际环境,以利于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和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牧草的根际环境与根系物质的特定组合可以选择性地增加或减少某些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2. 植物残留物效应:牧草种植往往伴随着植物残留物的积累。

植物残留物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机物,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养分源和碳源,促进了微生物的繁殖和多样性的增加。

3. 土壤环境改善效应:牧草的根系系统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孔隙度,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并增加毛细管水分的持有量。

这样有利于保持土壤湿度的稳定,提供一个较为湿润的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的生活和繁殖。

4. 生态连锁效应:牧草作为植物的一种,对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苜蓿草的种植

苜蓿草的种植

苜蓿草的种植1、耕作技术轮作倒荐:由于紫花苜蓿不宜重荐,又因其对后作有明显增产效应,所以紫花苜蓿多采用与其它作物4-6年的轮作,轮作周期北方偏长南方短。

选地:紫花苜蓿适应性广泛,但是适宜在地势高燥、平坦、排水良好、土层深厚、中性或微碱性沙壤土、壤土中生长,而不适宜种植在酸性、低洼及易积水的田块里。

一般要求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可种植在轻盐碱地上,但盐分超过0.3%时,即严重影响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

由于其种子小,幼苗期生长缓慢,抗杂草能力较弱,故应选择杂草少的地块。

整地:整地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紫花苜蓿的出苗率和出苗整齐度。

由于苜蓿种子小,幼苗较弱,苗期生长缓慢,整地务必要精细。

要做到深耕细耙,上松下实,以利出苗,有灌溉条件的地方,播前应先灌水以保证良好墒情。

无灌溉条件的地区,整地后实行==,以利于保墒。

整地时间最好在夏季,便于蓄水保墒,消灭杂草,耕深应在20厘米以上,低洼盐碱地要挖好排水沟,以利于灌溉洗盐及排水。

南方丘陵地区酸性土壤整地时,宜撒入适量石灰粉,当土壤PH5-6时每亩施石灰20-40公斤,以调节PH值,利于出苗。

苜蓿品种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依据:潜在产量(增产基因潜力,在适宜条件下可获得的最高产量)持久性(经过严冬或病害考验后有多大比例的植株得以保留)越冬能力抗病能力牧草品质国外品种通常在不同地区的大学和农业试验站经过几年至几十年的试验,参考某一品种在不同气候带和不同年份的产量数据,有利于了解其潜在产量的大小,同时也能获得品种持久性数据。

通常对北方寒冷地区,苜蓿品种的越冬能力对持久性的影响更大,而品种抗病能力对南方更重要。

苜蓿品种的秋眠级数是越冬能力选择的主要依据。

结合对品种以上特性的选择,再对牧草品质进行选择。

2、播种技术播种期:紫花苜蓿的播种时期各地不尽相同。

往往因为当地温度、雨量、轮作和栽培制度而异。

通常适宜苜蓿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温度为10-25?。

同时,土壤中要有足够水分,大约为田间持水量的75-80%,并且要疏松且通气性良好。

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土壤养分转化和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

微生物量碳和氮是评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土壤养分状况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参数。

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通过提供多样的养分来源,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

研究表明,使用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

此外,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也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是指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

研究表明,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一些有益微生物的丰度,如枯草芽孢杆菌和放线菌等,从而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群落结构的主要机制包括:一是提供多样的养分来源,满足不同微生物的生长需求;二是调节土壤pH值,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三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微生物的生存空间和栖息地。

需要指出的是,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类型、肥料施用量、施肥时间等因素,合理选择合适的肥料类型和施肥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施肥效果。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群落结构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长期影响,以更好地指导土壤肥料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研究综述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研究综述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研究进展综述黎荣彬(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摘要:土壤微生物量碳是土壤碳素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土壤有效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因素、测定、周转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四个方面综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研究进展。

同时,为国内今后这方面的研究重点及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量碳;周转;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简称土壤微生物量C)是指土壤中体积<5000μm3活的和死的微生物体内C的总和。

土壤微生物量C在土壤C库中所占比例很小,一般只占土壤有机碳全量的1%-4%[1],但对土壤有效养分而言,却是一个很大的供给源和库存[2]。

目前国内外对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方面已有大量报道,并把土壤微生物量C视为土壤肥力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3-5]。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土壤微生物量C的研究进展,为促进国内土壤微生物量C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土壤微生物量C的含量及影响因素我国土壤微生物量C变幅为42.0-2064.0 kg/hm2,占土壤有机碳的2.0 %-4.0 %,与国外报道结果接近[6]。

研究表明,环境条件、施肥措施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均会影响土壤微生物量C的数量[4、5]。

刘守龙[7]等研究发现,稻田土壤微生物量C含量及其在土壤有机C 中所占的比例普遍明显高于在旱作土壤测定的结果,表明稻田土壤对土壤微生物量的维持能力较强,另外,不同类型稻田的土壤微生物量C含量及其对施肥的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

朱志建[8]等研究了四类森林植被下土壤微生物量C含量,从平均值看是: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毛竹林>杉木林,而且阔叶林下土壤微生物明显高于其它三种林分。

李香真[9]等对蒙古高原土壤微生物量C含量的研究发现,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土壤的较高,荒漠草原土壤的较低。

此外,张蕴薇[10]等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微生物量C含量的情况,结果表明,重牧区土壤微生物量C含量仅为轻牧区的一半,停止放牧后,微生物量C含量大幅度下降。

地膜覆盖及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地膜覆盖及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维普资讯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0 6 0 , 7 ( ) 62 66 20 — 8 3 4 : 0 — 0
Jun l f h n a gA r utrl nvr t ,2 0 0 o ra o eyn gi l a U iesy 0 6— 8,3 ( ) 0 6 6 S c u i 7 4 :6 2— 0
Efe to a t u c i g a d Di e e tFe t ia i n f c fPl si M lh n n f r n ri z t c f l o Tr a me t n S i M ir b a o s r o n to e e t n so o l c o ilBi ma sCa b n a d Ni g n r
处理 土壤微生物量碳覆膜后 平均 升高 2 . % 、4 . %和 1. % ,土 壤微生物量 氮平均 升高 2 . % 、1 . %和 5 . % ;而 M 04 46 29 29 27 65 4 处理土壤微生 物量碳覆 膜后平均 降低 2 .% ,微 生物量 氮平均 降低 3 .% 。另外 ,长期施用 有机肥可 以提 高微生物对 肥料 的 75 12
利用 率 ,而长期施 氮肥则 降低其利用率 ;长期 地膜覆盖 可使 土壤微生物对肥料 固作用更加 明显 。
关键词 :地膜覆盖 ;不 同施 肥处理 ;土壤微 生物量碳 ;土壤微 生物量氮
中图分类号:S 5 . ;S 5 .4 1810 0 0—10 (0 6 0 0 0 0 7 0 20 4— 6 2— 5 J
地膜覆盖及不 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 生物量碳和氮 的影响
于 树 ,汪景宽 术,高艳梅
( 沈阳农业大学 土地与环境 学院,沈 阳 10 6 ) 11 1
摘要 :采用培养熏蒸 一 提取 法测定 了不同施肥处理和长期地膜覆 盖条件下 土壤微生 物量碳和氮 的含量 。结果 表明 :长期 不 同 施肥处理对土壤微 生物量碳 和氮产生显著影响 。长期施有 机肥 和有机无 机肥 配合施用 使土壤 微生 物量碳平均 提高 12 6 0 . %和 6 . % ,使土壤微 生物量氮平均提高 17 和 4 . % ;施氮肥处理则 使土壤微 生物量碳 平均降低 3 . % ,使微生 物量氮 平均 01 0% 12 08 降低 14 % 。地膜覆盖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影 响不显著 ,不 同施 肥处理覆膜后 变化趋势 不同。其 中,对 照 、N .6 4及 M N P 4 21

不同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不同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不同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发展的加快,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得到了不断的开发和利用。

其中,耕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也是自然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土地的利用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不同的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一、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概述土壤有机碳是种生命和繁荣的基本要素,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耕地是土壤有机碳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因此,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

不同的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传统耕地的利用方式相对简单,土地上普遍种植传统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等。

这种耕地利用方式比较单一,土地上的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

而现代农业的发展,耕地的利用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如直播、覆盖、夏种等一系列的农业生产方式,都对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具有一定影响。

二、直播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直播耕作是指农民在农田中直接撒种,不需要翻地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与传统耕地的利用方式相比,直播耕作会更好地保留土壤有机碳。

直播种植不需要翻地,可减少翻地所带来的土壤侵蚀和水分蒸发,降低土壤侵蚀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积累。

但注意,直播耕作请求有较好的耕作技巧,不适合所有的农田类型。

三、苫盖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苫盖耕作是指把植物秸秆、落叶、稻草等垫在土地表面,使土面上覆盖一层厚度约为15厘米左右的有机物质,形成一种覆盖层,从而达到保水、保温,抑制杂草生长的效果。

通过苫盖耕作这种方式,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

因为有机物质可以降低耕地上土壤温度的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就使有机质在土壤中得以积累。

同时,苫盖还可以形成一层防风、抗旱、保温、增加氮素、保持土壤水分的保护层,提高土壤生产力。

四、夏作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夏作是指在主要种植作物的非种植期间(季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在甘肃庆阳黄土高原, 用熏蒸法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花苜蓿 !"#$%&’( )&*$+& 后茬土壤微生物生物 量碳、 氮的影响。结果表明: 8 龄苜蓿后茬种植小麦 ,-$*$%./ &")*$+./ ! 年后, # 9 6 :; 土壤层微生物生物量 碳比苜蓿生长地降低 7# ;< 5 =<, 休闲地仅为苜蓿生长地的 8#> , 施氮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无显著影响 ( 0 ? #) #6 ) ; 苜蓿后茬连续种植小麦 ! 年后, # 9 6 :; 土壤层微生物生物量氮比苜蓿生长地下降 !@> , 而休 施氮肥对微生物生物量氮无显著影响; 苜蓿生长地土壤微生物商为 闲 ! 年后比苜蓿生长地减少 AB> , 8) !> , 后茬休闲后则下降至 !) 7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氮可灵敏反映苜蓿后茬地土壤质量的变化。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熏蒸法;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生物量氮; 紫花苜蓿; 轮作 中图分类号: 266" C ) 7#"$ $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D#A!B ( !##6 ) "#D##"%D#6
表 !" 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商的变化 土层 ( *+) " )% % ) !" 01 -( $ /( 5 02 $( /( 6 03 /( $( % . 034 /( $ /( /
[ !" ] 。在相同施肥条件下, 苜蓿对土壤微生物 的高
量的累积作用明显超过小麦与玉米 $%& ’&!(, 这 是由于苜蓿发达的根系, 为微生物提供了碳源, 使
!" 材料与方法 !# ! 研究地概况 " 样 地 位 于 兰 州 大 学 草 地 农
业科技 学 院 庆 阳 黄 土 高 原 试 验 站 ( %6E %BF * , "#7E6"F4 ) , 行 政 区 划 属 庆 阳 市 西 峰 区 什 社 乡, 海拔" !B7 ; , 年均温 @) % G , 月均最高温出现在 7 月, 最 低 温 在 " 月,分 别 为 %B) A G 和 H !!) 8 G , 多年平均 降 水 量 6A! ;; , 年均生长 期 !66 I 。土 壤 为 壤 质 砂 土,粉 粒 含 量 占 7#> 左右, JK 值 @) 7 。
表 !$ 试验处理 处理及代码 紫花苜蓿 ( *() " 龄苜蓿 5 休闲 ( *=) " 龄苜蓿 5 小麦 ( *?) 紫花苜蓿 5 小麦 A 施氮肥 ( *?.) 苜蓿挖翻时间 ( 年;月;日) — 344!;6;!> 344!;6;!> 344!;6;!> 小麦播种时间 — — 344! , 3443 , 344> 年 @ 月 344! , 3443 , 344> 年 @ 月 施氮 ( :9 5 <83 ) — — 4 !>B
!##6D#AD#A #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科技部优质饲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 化开发专题 ( !##!S-6"@-#% ) ; 教育部 “ 优秀青 年教师资助计划—豆科牧草—土壤系统 * 素时 空分布和数量动态的研究” 项目 作者简介: 马效国 ( "BA%D) , 男, 甘肃天水人, 畜牧师, 本科, 从事草地与饲料推广和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沈禹颖 4’;TP(: UU) VLWQX (YZ) WIZ) :Q
!! 卷 "# 期 *’) "# &’() !! ,
草$ 业$ 科$ 学 +,-.-/01.0,-1 2/34*/4
"% $ "# 5 !##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苜蓿茬地土壤微生物 生物量碳、 氮的影响
马效国" , 樊丽琴! , 陆 妮! , 沈禹颖!
( ") 甘肃省庆阳市畜牧局草原站, 甘肃 西峰 7%8### ; !)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甘肃 兰州 7%##!# )
[ !! ] 。 微生物大量繁殖所致
土壤 微 生 物 的 周 转 时 间 估 计 为 ! ) /年
[ 6, !$;!- ]
, 天然草地转为耕作地导致 " ) % *+ 土
[ !% , %] 层微生物量碳、 氮、 磷明显下降 。对不同生态
系统而言, 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变化一般表现为 与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基本一 草地 < 林地 < 耕地, 致,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则表现为草地 < 耕地 <
$
态活化措施。
$" 讨论 $# & 土壤微生物量与植被覆盖 # 种植制度的 关系" 不同作物对土壤微生物量产生不同的影
响。一般认为, 根系庞大的作物, 为土壤提供的有 万 方数据 机物质较多, 其土壤中微生物量也较小根系作物
$# ! 施肥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氮的关 系" 施肥能否促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
!" % 数据分析 $
用 +$++ ( !42 4 ) 进行数据统计
蓿地的 "4G 。可见施氮肥对 " 龄苜蓿后茬小麦地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没有显著影响(图 ! H) 。 6 D !4 E8 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数量在 " 个处理下均低于 4 D 6 E8 土层, 尤其以苜蓿地下 降幅度最大, 比 4 D 6 E8 土层减低 I@ 89 5 :9。施 氮后微生物生物量碳均高于不施氮, 休闲处理后 6 D !4 E8 土层的土壤 比 4 D 6 E8 土层有所增加, 微生物生物量碳数量无论在苜蓿地还是小麦地, 无论施肥与否均无显著差别 ( 图 ! J) 。
[ !5 ] 。草田轮作是经济而有效的土壤微生物生 右
!# % 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及微生 物生物量氮与土壤全氮的关系 "
微生物量 碳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 ( ! 7 8/( !"9 " : -"%( "- , #$ 7 "( 6%% 6 ) , 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微生物生物量氮 呈正相关 ( ! 7 $-( "%-" : !-/( 6!, # 7 "( 56/ % ) ,表 明有机碳是影响微生物生物量碳、 氮的重要因子。
主要在于能否促进生物产量的形成, 长期施用化 肥, 尤其是无机氮肥来弥补土壤氮的流失, 会加速 土壤原有有机碳分解, 使土壤的碳氮比下降; 单施 化肥, 土壤团聚体受到破坏, 微生物生存环境变
!" #
$%&’&()*’)%&* +(,-.(( /012 33 , .02 !4 )
!4 5 3446
H2 4 D 6 E8 土层
J2 6 D !4 E8 土层
图 !$ 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布 # 注: 不同字母表示在 42 46 水平差异显著。下同。
&" & " 龄苜蓿茬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分 布特征# " 龄苜蓿后茬连续种植小麦 3 年后,
4 D 6E8 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趋于下降, 平均 比苜蓿地低 !F 89 5 :9, 下降 3BG , 苜蓿后茬休闲 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最低 ( 图 3 H) 。 除休闲外, 6 D !4 E8 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万 方数据 氮数量均低于 4 D 6 E8 土层, 其中苜蓿地比 4 D
!# % 观测项目
!# %# ! 取样时间和取样方法 " !##% 年 A 月底冬 小麦收获期, 每个小区土壤按 # 9 6 , 6 9 "# :; 分 层取样, 6 点混合, 鲜土样放入 8 G 的冰箱内保 存。实验室内供试土壤调至 6#> 的田间持水量, 于 !6 G 下暗光培养 " 周,称取 !6 < 以烘干量为 基础土样, 用无醇氯仿熏蒸, 取不熏蒸样为对照, 加入 "## ;1 #) 6 ;’( 5 1 N! 2O8 溶液, 在 !6 G 下振 荡 %# ;PQ, 过滤, 重复 % 次。 !# %# $ 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测定 " 滤液用重铬酸钾 法测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 R !) A8 M 熏蒸所造 成的碳增量。
业结构调整政策和市场需求, 紫花苜蓿 !"#$%&’( 对 )&*$+& 在黄土高原农业系统中得到了空前重视, 当地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鉴于紫花苜蓿能增加 土壤有机质、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积极意义, 在甘 肃庆阳黄土高原研究了 8 龄苜蓿地在不同休闲、 连续种植小麦 ,-$*$%./ &")*$+./ 等耕作方式下, 土 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氮的变化, 为更好地发挥紫花 苜蓿的生态和经济功能提供基础资料。
#
$
微生物量被认为是一种比土壤有机质更为灵
[ "DB ]
研究所提 供。于 !##" , !##! , !##% 年 播 种 ( 播量 "@7 =< 5 L;! ) , 行距 "6 :;。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8 次重复。小区面积 !# ; M 8 ;。传统耕作法。
敏的评价土壤质量的指标
。近年来, 随农村产
!" # $""%
草& 业& 科& 学( 第 $$ 卷 !" 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 ) % *+ 土层
,( % ) !" *+ 土层
图 !" 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分布
!# $ 苜蓿后茬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商 " " )
% *+土层土壤微生物商变动于 $( -. ) -( $. , 以 苜蓿生长地最大,以 - 龄苜蓿后茬休闲地最低, 仅为 $( -. , 苜蓿后茬种植小麦地降至 /( /. 左右 ( 表 $) 。苜蓿地休闲后微生物商远远低于苜蓿生 长地, 反映了有机质投入对土壤微生物量贡献的 重要性。 % ) !" *+ 土 层 土 壤 中 微 生 物 商 的 变 动 不 大, 施氮处 理 下 微 生 物 商 高 于 不 施 氮, 说明施 氮对谷类 作 物 的 土 壤 积 累 微 生 物 生 物 量 氮 有 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