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第二课第三框帝国新人教版政课件 新人教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问题思考、材料研读、课后活动答案课件

材料研读
P26 旅顺屠城后,美国纽约《世界报》刊登了下面 这段话:“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 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 真面目。”试结合旅顺屠城的史实,分析这段话的 含义。
这一罪行充分暴露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残暴本 质,是对人类文明的严重践踏。
同意观点A。因为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 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 重要作用。所以这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同意观点B。因为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而戊戌变法则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所以说,戊 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不同意观点C。因为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的 传播,有利于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 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因此观点C是错误的。
课后活动
P27 通过《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 厂。而今天中国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之间有 什么不同?(注意设立使馆区、设立经济特区的不同)
①清政府是在丧失主权的情况下,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投 资办厂,便利了列强对中国进经济侵略。 ②今天的招商引资是在中国政府充分行使主权的情况下, 主动利用外资来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双赢互惠的。
问题思考
P26 结合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的历史,说说加强 海洋防卫的重要性。
①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列强都是 从海上开始入侵中国的。中国放弃和丧失了制 海权,是导致战争失败的重要战略原因。 ②海洋防卫是国家海洋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海 洋权益,抵御来自海上的侵略,保障国家经济 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维护世界和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二课 第三框 帝国新

以自由报考为特点, 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 选拔官员制度。
“取士不问家世”
皇贵平 族民 子子
帝弟弟
(图) 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在隋朝以前,官吏的选拔主 要依赖推举和凭借家庭出身。隋 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时得到进 一步完善。科举制通过考试来选 拔官员,强调(作用)以才能作 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 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 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 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外国人到—中—国朝鲜考史籍试赵在三《松南杂识·科举》之 “东人唐第”
光宗九年夏五月,始置科举,命翰林学士双冀取进 士。丙申 御威风楼放榜,赐崔暹待及第。
——朝鲜史籍郑麟趾《高丽史》卷二《世家一》
新罗、日本学习唐朝的科举制
韩国重现古代科举考试场面,作 为吸引游客的观光节目之一。
君民关系
2
这句话有什么隐含的意思?
天可汗
社会安定
商人旅客停留,很少出现盗 贼,牢狱经常空闲,牛马遍布原 野,住宅大门不闭。连年丰收, 米斗三四钱。
──《贞观政要》
唐初的繁荣---贞观之治
应为唐太宗吸取古人的经验和教训, 理清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沿用和完善 隋朝制度,使唐初贞观年间出现了,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民族融洽/社会安定/ 国力增强/的升平景象。
各民族共同繁荣
皇帝:难道这些事都我亲自干不成?
教训
君臣关系 君民关系
民族关系
古
完善三省六部制 经验
完善科举制
任
重
民
完完
用
视
族
善善
贤
农
团
三科
能
业
结
省举
善
轻
亲
六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复习课件

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 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 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13课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1.爆发原因——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运动的主体: 前期学生,后期工人;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 移到上海。
3.口号: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该运动的性质)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 签字”等口号。 4.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国工人正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 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练一练:
1.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看……每页上都写
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吃人’。”
请你说出它最准确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
A )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科学、民主
C.提倡练一练:
2.北京大学教授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以《新
练一练:
4.下列口号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是( A )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取消“二十一条” C.“还我青岛” D.“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练一练:
5.“国内专电:免曹(汝霖)令已下。”此电文反映了
1919年哪一运动取得的初步成果:( C
A.戊戌变法运动
)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共七大
练一练:
10.《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培育形成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教学课件

岳王庙
杭州西湖的岳飞墓
岳飞庙前的秦桧夫妇跪像
3、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1141年, 内容 宋金议和
南宋对金称臣、割地、 缴纳钱币。
影 响
宋金对峙 局面形成
“绍兴和议”
绍兴和议是南宋政府向金乞降的结果, 和议是不平等的。“岁币”给南宋人民 带来沉重负担。
客观上使双方减少了战争,彼此获得了 一个较长的相对安定和平的时期,有利 于南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各 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吐蕃王朝建立者。定都逻 些,统一青藏高原。
641年,娶唐宗室女文成公 主,遣贵族子弟入长安国 学,从唐朝和天竺引入佛 教、从唐朝引入科学技术 以及历法。 唐封他为驸马 都尉、西海郡王,促进汉 藏文化交流。
文成公主(约623-680),唐朝宗室女。聪慧美丽,自幼学习文化,知书达理。 641年远嫁吐蕃,在吐蕃生活近40年。
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积 极同世界各国交往。由于唐朝 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也 是世界上疆域辽阔、文明程度 很高的大国,在世界上享有很 高声望,所以各国称中国人为 “唐人”。
你能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
(东罗马帝国)
拂菻
伊朗
阿拉伯帝国
印度半岛
朝鲜半岛 长安
交往范围: 与亚洲以致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②经历:
玄奘历经艰难到达 那里,在天竺游历 17年,遍访有名的 佛教寺院,并在佛 学最高学府那烂陀 寺游学,成为著名 的佛学大师。
③回国:
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 学经典回到长安。
④西行意义 (成就):
a.精通梵文、汉文,翻译了许多 佛经,有助于佛教传播。
b.根据西行见闻写成《大唐西域 记》,记述了西域和天竺的佛 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 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 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为中印 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汉唐盛世课件人教版

唐太宗
总结词
唐太宗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文化 繁荣,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详细描述
唐太宗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推行科举制、统一度量衡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他实 行了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政策,保障了农民的权益,促进了经济发展。此外,唐太宗还推行了“文治 天下”的政策,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繁荣。
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汉唐 盛世课件人教版
目 录
• 汉唐盛世的时代背景 • 汉唐盛世的主要成就 • 汉唐盛世的代表人物 • 汉唐盛世的历史意义 • 汉唐盛世的遗产
01
汉唐盛世的时代背景
汉朝的崛起
汉朝的崛起始于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最终由刘邦建立,经过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改革和扩张,汉朝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位期间,唐朝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实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04
汉唐盛世的历史意义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汉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经 济、政治高度发展的时期,为后
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汉唐盛世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认同 感和自豪感的形成,促进了民族
团结和融合。
汉唐盛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代表 之一——唐文化,成为中华文 化的代表之一,影响了后世中国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朝的繁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也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02
汉唐盛世的主要成就
政治制度的发展
01
02
03
郡县制度的完善
汉唐时期,郡县制得到了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加强 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 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教学课件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人教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探究: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了哪些准备?
1、镇压二次革命; 2、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3、下令解散国民党; 4、解散国会; 5、废除《中华民国暂时约法》,颁布《中华 民国约法》; 6、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7、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期,可指 定继承人; 8、接收灭亡中国“二十一条”。
本课小结
(一)二次革命 1、时间:19 2、结果:失败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袁世凯为复辟做准备工作 2、袁世凯复辟 (三)护国战争 1、时间:19底 2、地点:云南 主要人物: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3、结果: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并绝望死去 (四)军阀割据 直、皖、奉三大军阀、地方小军阀
第14页
第8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 护国战争暴发 • 时间:19底 • 主要人物:蔡锷、李烈钧、
唐继尧 • 地点:云南 • 经过:宣告独立,组织护国
军北上讨袁;不少省份主动 响应,宣告独立,脱离袁世 凯政府。 • 结果:19袁世凯被迫取消帝 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
第9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新课导入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 袁世凯上台后,一再破环责任内阁制,解散 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中华民国暂时约法》, 为了维护共和制度,以孙中山为首革命派又 做了哪些斗争呢?
• 本节课我们一起就这一问题进行学习。
第2页
学习目标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1、了解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 北洋军阀统治基本情况;
第15页
第4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2、“二次革命”发动
“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遭到国 内舆论训斥。袁世凯下令以武力镇压 国民党,下令罢免江西、广东、安徽 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 兴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 次革命”。 结果: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被 镇压下去。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一课 第二框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课件 人教版

n)评价秦始 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皇?
第二十页,共25页。
史料馆
他建议:“秦国以外的各国史
书、《诗》、《书》和诸子百家著
作,统统要烧掉。如果在法令下达
后30天内仍然没有烧掉的,就黥为
城旦(chénɡ dàn)(一种刑
罚) ……”帝从之。
焚书
坑儒
秦朝刑罚严酷。一人犯罪(fàn zuì),株连亲族、邻里。秦 朝有许多残忍的肉刑、死刑。
一
政治 经济统一 文字 ……
思想 (sīxiǎ ng) 统一
第二十五页,共25页。
自主学习
1、为什么秦国能强大(qiángdà)起来,并最终统 一2、全秦国朝?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cuòshī)?对后世有何影
响?
项目
措施
影响
政治
法律
经济
文化
交通
思想
3、怎样(zěnyàng)评价秦始皇?
第二页,共25页。
秦朝建立 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建立起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秦朝徭役、兵役繁重。修阿房宫、建骊山墓等,都 是动则几十万人。秦朝全国人口两千万人,每年服兵 役、徭役者不下(bù xià)300万人。
秦朝赋税沉重。农民要向官府缴纳田租、户赋及苛 捐杂税,总征收量占全年收获物的2/3以上。
第二十一页,共25页。
温馨提示:我们(wǒ men)评价历史人物 要站在当
公元前318年,秦占领了四川的产粮大平原;这大大 地扩大了秦的地盘、增强了秦的力量……
2、物产丰富,充足的物质财富能够供应长期战争 加上秦的统治者都是些能干又野心勃勃的现实主义者, 率先(shuàixiān)应用法家学说,将所有权力集中到自己 手上。 3、嬴政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4个单元)全部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1. 自然环境:位于非洲北部,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土壤肥沃。
2. 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几十个最初的小国→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定都孟斐斯→公元前15世纪国力强盛,地跨亚非两大洲,之后由盛转衰→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后融入阿拉伯帝国中。
3. 文明:经济上:灌溉农业发达;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国王称为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陵墓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最大);文化上①象形文字----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
②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步太阳历。
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河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日。
③医学发达:制作木乃伊的过程,知道了解剖学,并且开始分科治病。
4、尼罗河对古埃及的作用: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两岸土地肥沃,因而农业发达。
农业的发达使沿河地区形成村落,人口增多,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城市,出现了国家,促进了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新月,土地肥沃,称为“新月沃地”2.主要居民: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3.古巴比伦文明:⑪自然环境:位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干旱少雨,水量不稳;⑫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小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16世纪被外族所灭。
⑬文明:经济上:灌溉农业;政治上: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维护统治,制定了《汉漠拉比法典》历史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内容: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性质(实质):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比较:现代的法律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三省六部制跟以往相比: 三省六部制的进步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各部之间共商国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同 时分工明确,相互合作中又有牵制,改善并 加强了秦代以来的中央集权
一位宰相认为:
朝廷中的大官,
科
都应该由公卿子
举
弟担任。出身贫
考 试
寒的人,即使有 出众的才能,也
* 你能说出这句话所隐含的意思吗? * 唐太宗是如何看待君民关系的?
善于用人
君臣关系
虚心纳谏
?
民族关系
新 帝国 政
?
政治体制
君民关系
轻徭薄赋 减少力役
唐太宗一改自古以来贵中华、贱夷荻的观 念,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所以也赢得了各少数 民族的爱戴,他们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可汗”是西北各少数民族部落对君主的称呼, 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就是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 同的君主。
善于用人 一视同仁
君臣关系
虚心纳谏 完善三省六部制
民族关系
帝国新政
政治体制
关系融洽
君民关系
轻徭薄赋 减少力役
扩大科举选拔
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 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 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
“贞观之治”
你印象中的唐太宗是怎样的一个人?
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亡教训, 任贤纳谏。发展生产,进一步调整统 治政策。这些促成当时政治清明,经 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 社会安定,国力增强,所以,他是一 位杰出的政治家。
皇帝
中书省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令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门下省负责对诏令的内容进行审核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
部部部 部部部
三省共同商议国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 率。他们之间各有分工,即相互合作,又 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情 境:
如果此时前方快报,说黄河一带出现泛滥现 象,皇上接到这个消息,拨给三省六部,结合 课本,你觉得应该怎么进行?
•学了本课内容,你认为唐太宗 的治国策略对我们今天的治国 有什么借鉴作用?
帝国新政
政治
经济 民族
措施
虚心纳谏 善于用人 完善三省六部制 扩大科举选拔 减免租赋, 减少力役
对少数民族一 视同仁
作用
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保证政治比较清明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选拔治国人才 促进经济发展、恢复
促进民族关系融洽
难以称职。
材料一: 在隋朝以前,官吏的选拔主要依 赖推举或凭借家庭出身。权贵子弟无论优劣, 都可以做大官。
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为官择人,唯才 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他在位时进一步 完善了科举制,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每年都达千 人以上。他得意地说:“天下英雄,都在我的掌 握之中了。”
1.你认为唐太宗与上面一位宰相的看法 有什么不同?
这番话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风范?
以日常生活中所用镜子为比喻, 指出作为君王应时时注意吸取历 史教训,听取他人意见。同时也 表达了他失去魏征的痛心。
重视吸取历史教训,善于用人, 虚心纳谏的治国风范。
善于用人
君臣关系
虚心纳谏
?
民族关系
帝国新政
?
政治体制
君民关系
?
唐 太宗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短 命”统治(37年)就引以为诫。 他常说:“人君好比舟,人民好 比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之变,武德九 年(公元626) 李渊于八月主 动传位给李世 民,李世民是 年28岁,即位 当了皇帝,改 元贞观。李渊 被尊为太上皇。
隋为何这么快就灭亡呢?我能总结 出哪些经验教训和治国之道呢?
?
君臣关系
?
民族关系
帝国新政
?
政治体制
?
君民关系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痛心的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 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 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死,遂亡一 镜夷.”
巩固练习
1.唐朝掌管行政的中央机构是( A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吏部
Hale Waihona Puke 你 做 对2.唐太宗善于用人纳谏的目的是( D )
了 吗
A.做贤明君主 B.减少决策失误
?
C.笼络人才 D.维护巩固唐朝统治
3.三省六部制起源于( C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谢谢你的认真听课
* 你发现唐太宗的民族关系与以前 的民族关系新在哪里?
民族关系
以前 贵中华,贱夷狄 唐朝 一视同仁 现代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善于用人 一视同仁
君臣关系
虚心纳谏
民族关系
新 帝国 政
?
政治体制
关系融洽
君民关系
轻徭薄赋 减少力役
皇帝 太丞御
使 大 尉相夫 郡守 县令
秦朝行政系统简表
*比较说明隋唐的三省六部进步表现在哪里?
唐太宗是为了网罗人才,一方 面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另 一方面,也是为了稳固自己的 统治.而宰相只是为了维护大 官僚的利益
1、隋唐之后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和对
统治者来说各起什么作用? 在读书人看来,科举制创造了相对平 等的竞争机会,提供了作官的途径。
在统治者看来,通过科举制为社会 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也扩大了唐 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帝国新政
思考: 隋王朝灭亡的原因
扫尽杨花落,天子季无头。
581年,隋朝建立,随后结束了长达 四百多年的民族纷争,南北分裂的局面, 实现了南北统一。但隋末农民起义蓬勃 发展时,隋朝太原留守李渊乘机起兵, 攻占长安。李渊和他的儿子李世民消灭 了各地割据势力镇压了各股农民起义军, 统一了全国。
经过玄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