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 第9课 预习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预习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预习单

第9课秦统一中国【预习速填】知识点一秦灭六国1.条件(1)人心所向: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

(2)经济基础:秦国经过,具备了统一柳工的条件。

(3)主观因素:秦王招募各国的人才,从策划统一大计。

2.过程(1)时间:从公元前230年开始到年。

(2)灭六国的顺序:韩、赵、、、燕、齐。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定都。

4.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的封建国家。

知识点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皇权至高无上: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纵览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2.中央设三公: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太尉、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管。

3.在地方推行(1)概括: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2)作用: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3)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识点三巩固统一的措施1.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2.统一货币:以秦国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3.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监制。

4.车同轨: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

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建贯通全国的道路。

5.修筑工程:秦始皇派兵开凿,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北击匈奴。

并修筑西起,东到的“万里长城”。

6.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南达南海。

【自我检测】1.秦能统--全国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广大人民渴望统一B.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实力增强C.秦王赢政的个人才能D.六国之间矛盾重重2.秦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A.沿袭历史传统B.开创一代帝号C.加强思想控制D.宣扬个人功业答案【预习速填】知识点一商鞅变法嬴政公元前221 魏楚秦朝咸阳多民族知识点二皇帝丞相御史大夫郡县制分封制地方知识点三小篆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灵渠蒙恬临洮辽东长城一带【自我检测】1.B2.D。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第9课 秦统一中国》第一课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第9课  秦统一中国》第一课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

2.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知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内容。

3.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分析,认识这种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4.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重点难点】1.重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秦灭六国的原因及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自主学习】一、秦灭六国1.条件(1)时期连年战争,各国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秦国经过,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3)秦王,雄才大略,任用贤人,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2.经过(1)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

(2)年,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

3.历史意义:结束了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1.目的: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加强对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1)皇帝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

(2)中央机构:中央设、太尉、,分别掌管、和监察事务。

(3)地方机构:废除,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的长官都由直接任免。

3.影响: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的基本模式。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1.巩固统一的措施(1)文化:命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2)经济:统一货币,以秦国的作为统一货币;统一制度。

(3)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4)军事:开凿,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北击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巩固统一的影响: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各地的发展。

3.疆域:秦朝的疆域东至,西到,北至一带,南达南海。

【当堂达标】1.(济宁中考)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一石碑上刻有“皇帝立国……灭六暴强……壹家天下”等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9课秦统一中国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9课秦统一中国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9课秦统一中国学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难点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课前小练】1、从______年到______年,秦王______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______,都城:______。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赢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______,中央政府设置______、______、______等官职;在地方接受______的建议,推行,郡下设县。

3、在全国统一使用______钱;把______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______。

4、秦朝统一后,派将军______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______,东到______的长城;秦始皇派人开凿了______,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合作探究】1、秦王嬴政在用人方面有什么长处?他为什么能灭六国?2、你怎样评价秦始皇?3、谈一谈,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4、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归纳与反思】【当堂评价】1、下面对秦朝统一的说法正确的有()①秦朝统一于公元前221年②秦朝的都城在咸阳。

秦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③秦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分立和混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④秦统一,严重危害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2.秦朝时官方统一使用的文字是()A.隶书B.甲骨文C.金文D.小篆3、秦始皇修长城是为了()A.抵御匈奴B.抵御鲜卑C.抵御乌桓D.抵御月氏4. 新转来的小英向同学们自我介绍说:“我的姓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名称一样”,那么小英的姓是()A.夏B.商C.秦D.唐5. 《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为用力也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

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学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学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三单元秦汉期间:一致多民族国家的成立和稳固第 9 课秦一致中国一、学习目标1.识记秦王嬴政一致六国的史实,认识其重要意义。

2.掌握秦始皇成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详细举措,知道秦始皇稳固一致的详细内容。

3.经过对秦始皇成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剖析,认识这类制度对稳固一致的重要性。

4.认识秦的一致切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梦想,是历史的进步,二、自主预习1.公元前年,秦国发动强盛的攻势,开始了一致六国的战争。

公元前年,秦国达成一致大业,成立秦代,定都咸阳。

2.秦的一致,结束了春秋期间以来长久争战杂乱的场面,成立起我国历史上一致的多民族的国家。

3.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御史医生统率,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最后的抉择权由皇帝掌控。

4. 秦代的领土,东至,西到陇西,北至,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三、合作研究1.秦始皇稳固一致的举措有哪些?这些举措的实行有何意义?项目内容意义文化上经济上军事上四、随堂演1.梁启超:“天下之一,也。

不于秦,亦于他国。

”天下“ 于秦” 生在()A.公元前356 年B.公元前230 年C.公元前221 年D.公元前202 年2.小明想要参我国史上第一个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国家国都址,那么他去下列哪个地方()A.河南安阳B.河南洛阳C.西咸阳D.河南登封3.有一首歌写道:“他万乘/ 点燃遍地烽烟 / ⋯⋯ / 侯盘据 / 十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 / ——是中国大上第一次真实的一/ ”文中的“他”是()A.周武王B.嬴政C.大禹D.商4.“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里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称号最早出在()A.夏代B.商代C.西周D.秦代5.秦代有力、决定国家重要事的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医生D.皇帝6.秦一后,皇,稳固治,加了官的察管理。

此中,中央分管察百官的是()A.刺史B.丞相C.太尉D.御史医生7.公元前210 年,一位前去南海郡经商的商人携的是()A .形B.刀形C.形方孔半两D.鼻8.秦始皇开岭南地区,促中原与岭南地区的文化交流,修了()A.大运河B.万里城C.灵渠D.白渠9.大型片《城 ?中国的故事》全面展了城的雄姿和周美的境。

人教版:七上历史《第9课 秦统一中国》预习提纲

人教版:七上历史《第9课 秦统一中国》预习提纲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1)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破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2)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人,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4)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为统一创造条件。

2、秦灭六国:(1)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2)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灭六国过程的特点:由近及远(自西向东);各个击破。

3、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2)都城:咸阳(3)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4、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5、秦始皇统一后,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3)文化上:统一文字;(4)交通上:车同轨,开灵渠;(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

6、列表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7、秦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8、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9、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览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县以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4)特点:中央集权(5)影响: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10、焚书坑儒:(1)内容: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的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以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焚书坑儒”。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是皇帝。

中央机构设有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理监察事物),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建立郡县制。

3、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

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

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防御匈奴。

4、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达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预习提纲一、秦灭六国1.原因:①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顺应民心;③商鞅变法后实力超群;④嬴政重用人才。

2.时间:公元前230年开始灭六国——年建立秦朝3.人物:4.顺序:秦先后攻灭、、、、、5.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6.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局面;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最高统治者:称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政府:设、、,分管、军事和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地方政府: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长或县令。

郡县制的意义: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的基本模式。

4.影响: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1.文化上:统一文字,把作为通用全国的文字。

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2. 经济上:①统一货币,为。

②统一制度,作用: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

3.加强交通:①陆路:——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②水路:开凿,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4.长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西起东到,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5.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朝的统一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朝的统一

第9课、秦朝的统一【课标要求】【学习目标】一、记住秦统一中国时刻、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二、明白得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3、归纳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方法并明白得其作用【学习重点】战国七雄、长平之战”【学习难点】“合纵”与“连横”的含义。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预习自测】1. 战国末年,国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的机会已经成熟。

2.秦王执掌大权后,制定克敌制胜的策略,从年至年通过10年征战前后衰亡六国。

3.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秦国攻灭的是。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是。

我国历史上第一名皇帝是。

5.秦朝在中央设置的官员有、、,别离治理行政、军事和监察。

秦朝从中央到地址要紧官吏产生的方法是。

6.秦统一全国以后,全国通行的货币是,全国通用的文字是。

【我的疑问】【课内探讨】【学始于疑】一、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二、秦权是做什么用的?探讨问题一:试分析秦统一全国的主客观缘故及其历史意义。

探讨问题二: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教材51—53页的内容和回答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秦琅邪石刻上的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材料三“秦并天下,币为二等。

黄金以镒为名,上币。

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入其文……”(1)材料一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指的是什么?“秦王”在“扫六合”以后给自己了一个什么称号?(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能够看出“秦王”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有什么作用?(3)除材料二、三所提到的方法外,秦为了巩固统一在政治上还采取了哪些方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当堂检测】1.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灭六国,诸侯西来的顺序是①韩国②赵国③魏国④楚国⑤燕国⑥齐国()A.①②③④⑤⑥B. ②③①④⑤⑥C.③④①②⑤⑥D. ④⑤①②③⑥2.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刻是()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0年C.公元前221年D.公元前202年3.秦朝的都城在()A.咸阳B.洛阳C.邯郸D.临洮4.以下不属于秦朝中央政府官职的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医生D.郡守5.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对尔后近两千年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阻碍。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教学课题】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主要讲述了秦王朝的统一和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秦的统一,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后来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第9课《秦统一中国》在这一单元中处于中心地位。

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学习。

【学生分析】我校是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家长多为农民且常年外出打工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因此在课余里,查阅资料的途径较少,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

通过图片、音乐、视频再现历史形成浓厚的历史氛围,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以此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深刻。

本课所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史,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标志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开始。

本课距离现在的学生年代久远,学习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出当时的历史情境,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尽可能的给学生展示出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感悟历史变化的过程,采用学习小组和排练课本剧的方法,力求让学生在探究和感悟中学会学习,并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的统一、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自主要思想概括道 家
庄子
。 (48 页“动脑筋” ) , 。
他认为治理国家要 1、他主张 2、他希望 支持
墨 家 法 家 兵 家
,反对 。
1、著作:
2、军事格言:
二.合作交流
(倾听别人的智慧!)
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百家争鸣”一课后,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围绕着如何 遏制校园内“损害公物”行为进行分组讨论,产生了若干观点. 请你辨别以下观点分别属于哪个学派?你认同哪个观点?为什么? A.损害公物属于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说服教育解决 B.损害公物属于犯罪行为,应依照法律条款惩处 C.损害公物属于无意识行为,可以让学生闭门修炼自行解决 D.损害公物属于奢侈浪费行为,要提倡节俭
儒 家
孟 子
大教育家方面: 1、 他创办 , 不问 培养学生 人。 2、他注意 ,善于 3、 他教育学生要有 , 要 4、 他要求学生 , 以便 1、他看到 笼统的反对 2、他要求 3、他还主张 1、他提出 ,提出 。
, 。 。 。 。 。 。
荀 子
主张,认为 。
学 派
姓 名
老子
时 期
1、他认为 2、他善于 3、他主张
第 9 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思想方面)
预习案
教学目标:
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2、了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重点和难点:1、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一、自主学习:
百家争鸣
图表
主要思想 概括
学 派
姓 名
时 期
1、 他提出 2、他主张 要求 反对
大思想家方面: 的学说, 包含 ,
。 , 。
孔 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