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检测(九)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课时检测(十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课时检测(十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如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在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关于1军的部分内容。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体现了中国人民为正面战场的抗战做出了重大牺牲②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即已开始③粉碎了日军发动全面侵华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④折射出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日寇后方抗战的悲壮艰苦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选C正面战场是国民党正规部队在全面抗战爆发后进行的大规模战争,①不符合;从名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在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可知,“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即已开始,②正确;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发动全面侵华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③不符合;东北抗日联军阵亡将士的统计表折射出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日寇后方抗战的悲壮艰苦,④正确,故C项正确。
2.如图中蒋介石的言论反映出国民政府()B.与中国共产党争夺抗战领导权C.力图削弱中共的政治实力D.联合中国共产党力量共同抗日解析:选D1937年2月尚未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故A项错误;根据“开放政党政治”“与共党代表谈组织事”等信息可知是在探讨国共合作事宜,并非争夺抗战领导权,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意图,并非削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力,故C项错误;根据“妥协内外各方,专力对倭”“与共党代表谈组织事”等信息可知国民政府希望联合中国共产党力量共同抗日,故D项正确。
3.(2018·扬州期中)这是一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对敌作战的木刻漫画,下列对其寓意的解读错误的是()A.毒蛇象征着邪恶的侵华日军B.剪刀喻指出击平汉路的八路军C.反映正面战场抗战的战术特点D.鼓舞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决心解析:选C漫画中平汉路破袭战是为了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牵制日军南下的一次突击战役,显然是敌后游击战的战略特点,它不属于正面战场的作战,故C项错误。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第9讲 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真题体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第9讲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真题体验新人教版必修11.(2014·全国新课标文综Ⅱ·30)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抗日战争。
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37年11月”。
此时,二战已爆发,原有的世界格局已改变,再结合材料“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可知其主要目的在于“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故应选A项。
2.(2014·山东文综·19)“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
”它描绘的是( )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从所给材料看,强调的是整个民族有了统一的指挥,全民族的一致对外,也就是强调整个民族团结起来,显然是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故答案为C项。
A项体现的是北伐战争,北伐战争的目标是国内的北洋军阀,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B项体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发展,排除B项。
D项强调的是解放战争,而不是全民族的一致对外,排除D项。
3.(2014·天津文综·7)《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化学江苏专版文档:

第一板块化学基本概念第一部分夯实基础课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摩尔质量1.物质的量(1)含义: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为n,单位为mol。
(2)1 mol的标准:1 mol任何物质所含有的微粒数与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
(3)物质的量的规范表示方法:微点拨使用摩尔时的注意点摩尔可以计量所有微观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质子、中子、电子等)。
适用于微观粒子或微观粒子的特定组合。
但摩尔不是基本物理量。
2.阿伏加德罗常数(1)概念:国际上规定,1 mol任何微粒集合体所含的微粒数与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
0.012 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通常用6.02×1023_mol-1表示。
(2)物质的量、微粒数(N)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为n=NN A。
微点拨使用阿伏加德罗常数时的注意点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有单位的,是 6.02×1023mol-1,不能误认为阿伏加德罗常数是6.02×1023。
3.摩尔质量(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单位:g·mol-1。
(2)数值:以g·mol-1为单位时,任何微粒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微粒的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
(3)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与摩尔质量关系为n=mM。
微点拨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的易混点(1)摩尔质量(g·mol-1)、相对分子质量、1 mol该物质的质量(g)在数值上是相同的,但含义不同,具有不同的单位。
如Fe的摩尔质量为56 g·mol-1,Fe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1 mol Fe的质量为56 g。
(2)摩尔质量只有当以g·mol-1作单位时,在数值上才等于其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
2019-2020学年高中三维设计一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时检测(十八)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Word版含解析

课时检测(十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石家庄二中模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迅速涌现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救国军”“抗日义勇军”“军民自卫义勇军”“民众自卫团”等各种武装。
这表明()A.东北民众自发抵制日寇侵略B.抗日救国组织得到广泛支持C.政府需要联合各种抗日力量D.东北民众贯彻全面抗战路线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迅速涌现出“义勇军”“救国军”与“民众自卫团”等,说明东北民众自发组织起来抵制日寇侵略,故A项正确。
2.历史图片能较好地展示历史事实。
下图描述的历史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A.反帝反封,彻底革命B.反对侵略,珍爱和平C.国共合作,消除宿怨D.中日和解,面向未来解析:选B根据图片“恐怖中之南京”“暴敌焚掠未已”“拒绝外记者往视察”可知该事件为南京大屠杀。
我们应当坚决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珍惜今天和平,深知其来之不易,故B项正确。
3.(2018·河南名校联考)“中日的淞沪大会战,可以说是规模空前,同时也改变了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后的战争发展方向,是中日战略的轴线。
”淞沪会战改变“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主要表现在()A.标志抗日战争,进入全新阶段B.打乱日本对中国的战略部署C.迫使日本改变侵略中国策略D.中国两个战场调整反攻部署解析:选B淞沪会战是抗战时期的重要战役,并未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全新阶段,故A项错误;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故B项正确;日本仍是侵略中国,并未改变,故C项错误;淞沪会战后,中国仍是以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为抗日的主战场,故D项错误。
4.1940年,欧洲英吉利海峡曾有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军事转移——“敦刻尔克大撤退”。
在中国抗战初期,也上演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大撤退,堪称“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
这场“生死大撤退”的影响是()A.改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布局B.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C.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D.使民族工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解析:选A抗战初期,“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是指沿海工业内迁,沿海工业向西南大后方转移,改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布局,故A项正确;抗战时期工业内迁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但不是充足的物质保障,因为抗战时期物资短缺,故B项错误;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是从“一五”计划开始,故C项错误;抗战期间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没有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故D项错误。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模块一第四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四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宏观·理清时序]第7讲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理知识体系][背史论术语](1)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抨击资本主义,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但他们找不到实现的正确途径和动力,其设想根本无法实现,只能是空想。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是工人阶级争取建立理想制度的一种尝试。
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3)俄国革命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也经历了从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夺权的转变。
(4)十月革命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榜样,同时也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知能强化Ⅰ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一、空想社会主义1.概念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准确的译法为乌托邦社会主义,流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著名代表人物为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
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它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也有积极影响。
2.积极影响(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后果,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2)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某些合理因素。
圣西门等人已经开始把人类历史看成是一个有规律的前进过程,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
(3)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建立一个和谐完美的社会的思想,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局限性(1)空想家的世界观总的来说是唯心主义的,他们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练习:第五单元测评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一本史书描述:“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组建联合国军,介入此次冲突。
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军事联合行动。
”这次冲突是()A.朝鲜战争B.柏林危机C.古巴导弹危机D.海湾战争解析:注意关键词“第一次”“联合国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操纵下的联合国介入了朝鲜战争。
答案:A2.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历来众说纷纭。
有人在20世纪60年代这样写道:“苏联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让朝鲜半岛独立的计划,该计划要使朝鲜不受除苏联之外任何国家的控制。
”此人最有可能是站在下列哪个国家政府的立场上()A.苏联B.中国C.美国D.朝鲜解析:这段材料认为朝鲜战争是由苏联造成的,因此此人应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
答案:C3.《新全球史》中说:“由于没有签署和平条约,这个地区仍然处于卷入新的一轮敌对活动的威胁之中。
战争还加剧了南北双方的苦难,使得统一朝鲜的进程更加遥远。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朝鲜战争()A.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B.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C.一直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D.事实上并没有停战解析:朝鲜战争的结果是以停战协定的签署为标志的,但没有签署和平条约,这就为朝鲜半岛内的分裂局面进一步加剧埋下了隐患,故A项正确。
答案:A4.1950年6月到1953年底,美国的“特需”采购为日本带来约23亿美元。
丰田会社的社长后来回忆说:“这些订单救了丰田的命。
我既为我的公司感到高兴,又对我欣喜于别国的战争而怀有罪恶感。
”这场“别国的战争”是指()A.朝鲜战争B.越南战争C.中东战争D.印巴战争解析:“1950年6月到1953年底”正是朝鲜战争期间。
答案:A5.韩国某离婚调查机构公布了1950年以来220万离婚个案咨询,发现有一个时期,妇女以丈夫生死不明为理由,提出离婚的特别多,此时期应该是()A.20世纪50~60年代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 000年以来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题(岳麓版).doc

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题(岳麓版)一、选择题:1、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百科全书”的是A、《唐璜》B、《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C、《西风颂》D、《人间喜剧》2、声称要用笔来完成拿破仑用剑没完成的事业的文学家是A、雪莱B、雨果C、巴尔扎克D、托尔斯泰3、你如果想了解1805—18俄国的情况,可以阅读A、《战争与和平》B、《人间喜剧》C、《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D、《钢铁是是怎样炼成的》4、《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文学,其主要依据是A、作品体现了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B、属于小说C、展示了十九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社会的社会生活D、反映人们失望、迷惘、痛苦的精神危机5、被罗曼·罗兰誉为此书是“我们时代里最伟大的诗史,是近代的《伊利亚特》”这本书是A《人间喜剧》B、《安娜·卡列尼娜》C、《战争与和平》D、《等待戈多》6、下列对19世纪欧洲文学叙述错误的是A、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B、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C、巴尔扎克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D、《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的长篇纪实小说7、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没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要理解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我们应了解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文艺复兴 B.法国大革命 C.工业革命 D.1929年经济危机8、既把古典主义音乐发展到炉火纯青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先河的是A、德彪西B、海顿C、莫扎特D、贝多芬9、素有“音乐之都”称号的著名城市是A、维也纳B、巴黎C、纽约D、莫斯科10、下图是莫奈的作品《干草堆》中的一幅,为了创作这一主题,莫奈从秋天一直画到翌年初春,不断观察其光的变化。
前后一共画了24幅。
既有单幅的,也有成组的。
角度也都不同,表现在不同时辰和不同光线的变化下的草垛形象。
下列作品中与《干草堆》艺术风格相似的是:A、塞尚的《向日葵》B、库尔贝《奥尔南的葬礼》C、籍里柯《梅杜瓦之筏》D、毕加索《格尔尼卡》11、“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精准扶弱主观题-学习文档

刘芃先生认为:“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琢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
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命制者对话。
当你真正把格式搞透了,这些试题便犹如己出,临考时对试卷绝无陌生之感,并会触类旁通。
”可见,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就如同与命题者隔空“对话”,其高度与深度决定对话的效度。
提升高考试题研究的高度,要求我们厘清命题者的命题思路与立意等隐含信息,了解试题“考什么”;提升高考试题研究的深度,要求我们精心剖析试题的结构与逻辑关系等显性信息,明确试题“怎么考”;提升高考试题得分的效度,需要我们建立试题解答模型并具备准确的应对策略,知道“怎么办”。
历史主观题是历史学科高考中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题型,试题设置灵活多样,角度多变,源于教材而又活于教材、高于教材。
试题在问题设置上又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注重考查考生的概念理解、史料研究、提取和解读信息、综合分析、阐释论证及知识迁移运用的学科素养和能力,因此,在高考中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做好主观题尤为重要。
笔者依据多年的备考经验,现就如何解答高考历史主观题做了如下专题总结,与各位师生共勉。
高考主观题第1题命题分析及增分策略高考主观题第1题是学科内综合题,作为压轴“大戏”,围绕某一历史主题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以及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是其特色。
试题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一是围绕某个主题纵向展开,即古今贯通(纵向考查),如2019年全国卷Ⅱ“矿业政策”,2019年全国卷Ⅰ“人口问题”等;二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横向中西对比,即中外关联(横向考查),如2019年全国卷Ⅰ“民族主义”、2019全国卷Ⅲ“台湾与国家统一”;2019年全国卷Ⅱ“人口流动”、2019年全国卷Ⅲ“救济制度”题等。
古今贯通,就是纵向理清不同阶段相关历史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中外关联,就是注重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九)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
”这表明经济大危机时期()A.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社会陷入动荡B.贫富悬殊导致工人运动高涨C.人们对现有社会制度产生怀疑D.法西斯滋长威胁到民主政治解析:选C根据“社会革命”“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可知,材料主旨是经济大危机时期人们对现有社会制度产生怀疑,故C项正确。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B、D两项材料无从体现。
2.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时,增加到70多个,1931年,已增加到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约占50%。
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 A.尝试打破原有的经济体制B.抓住契机为工业化服务C.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D.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解析:选B根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不难得知,苏联利用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契机大量进口其先进的机器和设备,极大地促进了本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飞,故B项正确。
3.《强国之鉴》把美国的崛起归纳为五个台阶,即奠基与立国(1607~1789)、扩张与起飞(1789~1865)、重建与发达(1865~1930)、危机与调整(1930~1945)、称霸与冷战(1945~1990)。
其中,第四台阶美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关系的调整B.科技革命的推动C.政治制度的创新D.侵略战争的刺激解析:选A“第四台阶美国崛起”指的是“危机与调整(1930~1945)”即罗斯福新政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面对1929~1933年世界大危机,罗斯福进行了调整,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故A项正确。
4.英国工党秘书布克斯顿曾于1920年6月访问俄国,他在关于俄国农民态度的报告中写道:“他们在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但是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捐献。
他们抱怨它,咒骂它,但是,当有机会推翻它时,他们又说‘不’。
”布克斯顿的描写()A.贬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找依据C.为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找借口D.反映了苏俄农民较复杂的心态解析:选D材料只是说苏俄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态度,没有涉及材料作者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态度,故A项错误;布克斯顿是英国工党秘书,他不可能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找依据,故B项错误;十月革命后也就是1918年帝国主义就开始干涉苏俄,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布克斯顿的描写反映了苏俄农民较复杂的心态,故D 项正确。
5.1919年9月,某位苏俄领导人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表示:“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我们也希望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
”这反映了该领导人()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建设的设想B.与资本主义妥协和革命意志消退C.为获得西方技术放弃社会主义理想D.主张俄美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秩序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该领导人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建设的设想,故A 项正确。
6.下表反映了苏联农业发展状况,这集中体现了苏联()AB.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刺激加大粮食出口C.牺牲农业以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D.对外关系改善导致了粮食出口的增加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粮食产量下降,但是粮食的出口却增加了,表明苏联当时牺牲农业以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C项正确。
7.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经济学界就讨论了“外延式增长”与“内涵式增长”的问题。
外延式增长就是靠增加投入实现增长,内涵式增长就是靠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实现增长。
学界一致认为,外延式增长迟早会遇到限制,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从外延式增长转变为内涵式增长。
对苏联的经济增长一直没有从外延式转向内涵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苏联领导人不重视科技创新B.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技术创新C.苏联对科技创新投入不够D.美苏争霸影响了科技创新解析:选B苏联的目标是使自己在军事与空间技术上足以与美国对抗,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集中人力与物力使苏联在军事及空间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但这与整个国民经济并没有关系,相应的技术也并没有运用到国民经济中,这也是苏联的经济增长一直没有从外延式转向内涵式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
8.里根1980年2月在新罕布什尔州初选时曾经感慨地说:“如今的美国却产生了信任和信心危机,失去了朋友和敌人的尊重,这实在是一件悲伤的事情。
”其主要原因是()A.美国经济衰退B.美苏争霸处于守势C.欧盟日本崛起D.不结盟运动兴起解析:选A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西欧、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题干中“如今的美国却产生了信任和信心危机,失去了朋友和敌人的尊重,这实在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衰退,故A项正确。
9.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许多国家宣布实施浮动汇率制。
韩国和委内瑞拉将其货币汇率钉住了美元;瑞典克朗钉住了“一篮子”15个国家的货币,其中每个国家都是其重要的贸易伙伴;还有一些国家将其汇率钉住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
这反映出()A.国际合作和货币区域化趋势B.二战后美元霸权的终结C.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发展趋势D.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加强解析:选C材料中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了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但不能直接得出货币区域化,故A项错误;通过这些现象,美元霸权受到挑战,但没有体现其终结,故B项错误;不同地区的不同货币主导是货币多元化的体现,故C项正确;不同区域的货币主导不同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故D项错误。
10.美国学者让·皮埃特斯在评价现代世界的某一现象时指出:对达沃斯精英和跨国公司来说,这意味着自由;对新兴经济体和高技能劳工来说,这意味着机遇;对最不发达国家则意味着风险和边缘化。
让·皮埃特斯评价的是()A.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B.区域经济的集团化C.世界经济的全球化D.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解析:选C材料中“跨国公司”“新兴经济体和高技能劳工”“最不发达国家”等信息说明该学者评价的是经济全球化,故C项正确。
11.(2018·龙岩质检)2017年1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上任后的第一份行政命令,正式宣布退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2月8日,英国议会下议院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离欧盟法案。
这些现象说明() A.双边贸易将取代多边贸易B.保护本国经济的孤立主义抬头C.全球化趋势首次出现逆转D.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元化趋势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和英国结束多边贸易的合作协定,不能体现出双边贸易将取代多边贸易的趋势,故A项错误;美国和英国的决定都是为了保护本国利益,避免与其他实力较弱的国家合作影响本国发展,故B项正确;全球化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美英两国的个别行为,不能体现全球化逆转,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英的经济行为,不能体现政治格局的多元化趋势,故D项错误。
12.(2018·芜湖质检)现代化和全球化是同一种历史运动,具有相同的方向性,都是由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不是由任何个人或国家靠理性设计出来的,最终是由科技和资本发展自发形成的,因为科技和资本是一种比现代化和全球化更本质的存在。
下列最符合题意的是()A.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相互促进B.科技和资本是现代化和全球化核心因素C.现代化和全球化是完全一致的D.科技革命是现代化和全球化有效催化剂解析:选B材料所强调的是科技和资本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作用,而不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关系,故A、C两项错误,B项正确;“科技革命是现代化和全球化有效催化剂”,这里忽略了资本的作用,属于不完整表述,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商主义产生于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
是与工场手工业和资本原始积累相适应的经济学说和政策。
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由此,经济政策的钟摆开始反向运动,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主义。
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历时百余年,这次经济政策变革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
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
20世纪前期,英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之后,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
但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材料二二战后,由于欧洲普遍衰落,寻求联合,先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而英国却与欧洲大陆若即若离。
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欧洲国家联系更加紧密,英国担心失去领导地位,曾两次提出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但都被戴高乐否决,戴高乐担心英国成为美国的“特洛伊木马”。
经过几年的努力,英国1973年才最终加入欧共体。
——何梦吉《英国脱欧原因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特点以及经济政策发生演变的原因。
(1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背景,分析英国加入欧共体对欧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末期、20世纪前期、20世纪70年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综合概括其特点。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1759年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思想主要是源于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重商主义不符合其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经济要求;随着经济危机爆发,到20世纪自由主义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因此产生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出现“滞胀”所以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二战后,由于欧洲普遍衰落,寻求联合”“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欧洲国家联系更加紧密,英国担心失去领导地位,曾两次提出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等相关信息并联系所学内容概括背景所在;第二小问,对欧洲有利于增强欧洲一体化的实力,对世界有利于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欧共体内部也有矛盾和分歧。
答案:(1)特点: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政策不断调整与变革;每次经济政策变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政策变革与理论发展相互推动和促进;每次经济政策的变革都经历了盛极而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