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绘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古文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對於古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对莲花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莲花的形象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提问: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莲花的描写。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是如何表现莲花的美丽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莲花是什么象征?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美好事物的?分享自己的经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部编版)

第1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陋室铭》1.了解作者和文体知识。

2.准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4.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领会作者托物言志和类比的写法。

1.查阅作者相关资料。

刘禹锡(772—842),字______,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______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______。

作品有《刘梦得文集》。

他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交谊很深,世称“______”;与______并称为“刘白”;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

后世尊称他为“______”。

2.了解铭文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_____)苔痕(_____)鸿儒(_____ _____)调(_____)素琴案牍(_____)◆活动一、导入新课◆活动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圈出生字词,并注上拼音,同时划出停顿。

2.学生展示朗读。

指名学生在全班展示朗读,师生共同点评。

3.听范读时,注意字词正确的读音,校对自己划出的停顿,同时,感受本文句式的特点。

4.了解铭文◆活动三、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含义并疏通文意。

对于疑难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释疑。

2.翻译下列句子。

语句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语句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语句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指名学生讲述文章大意,遗漏或不准确之处由其他同学补充。

《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

《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

《短文两篇》教案《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短文两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短文两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学生自读《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读书益处: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2)自主、合作、探究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7、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xx」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xx」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xx最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够理解并运用本课中的重点句子和短语。

(3)能够独立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第一篇短文:《小英雄雨来》1. 学习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 理解短文内容,了解雨来的勇敢行为。

3. 讨论短文中的情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二篇短文:《我的战友邱少云》1. 学习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 理解短文内容,了解邱少云的英勇事迹。

3. 讨论短文中的情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讲解生字词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短文内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短文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第一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阅读第二篇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的教学。

六、教学内容:第三篇短文:《草船借箭》1. 学习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 理解短文内容,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慧和胆识。

3. 讨论短文中的情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四篇短文:《景阳冈上的武松》1. 学习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 理解短文内容,了解武松在景阳冈上的英勇事迹。

3. 讨论短文中的情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讲解生字词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短文内容。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篇二一、在学习《夸父追日》的基础上,拓展训练激活思维1、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父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仅仅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仅仅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

明确: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

这就是逆向思维。

)3、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能够这样思考……(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能够这样思考……二、点评各组讨论结果。

三、进入第二篇《共工怒触不周山》1、作品简介《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导语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

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极大的威信。

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

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学期《短文》教案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积累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纤维折服奢侈蔚然哲人丰盈惊心动魄躁动不安稍纵即逝2.能体会《敬畏生命》中充满感情的叙述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

3.了解《热爱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体会他对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的阐释。

4.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学习。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多读、多思考,训练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2找出一些关键句子,让同学们理解讨论,各抒己见。

3熟读两篇短文并按要求背诵《热爱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这两篇散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认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渗透点感受树木繁殖生命的伟大,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领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现出的慧美。

二、学法引导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比较法将文章作求同辨异练习,加深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难点2.准确理解把握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3.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引用引自哪里?解决办法让学生多联系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现象来理解把握课文。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本前彩页插图《生命》。

2.投影片:①两位作者的介绍;②两篇课文比较同异的表格;③随堂练习。

3.小黑板:生字词。

4.两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观察思考生活中所感知的生命现象,以植物中的小草(或别的植物)和动物中的蚕(或别的动物)为例,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2.对两篇课文的要点进行比较。

3.组织讨论: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第一课时七、教学步骤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谈生命问题的课文。

生命,我们从出生开始便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命,人的生命,动物的或植物的生命,同学们都说一说你感知到的有哪些?(提示:请着重以植物中的小草和动物中的蚕为例,说得详细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 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 学案

短文两篇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主预习案】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陋.()馨.()儒.()牍.()苔.()甚fán()yū()泥 zhuó()清涟.() xiè()玩 xiǎn()有闻2.了解周敦颐、刘禹锡,文学常识填空。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

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

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

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

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

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

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文。

铭,是古代文体名,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17 短文两篇(学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17 短文两篇(学案)
17短文两篇(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其各自的写作背景,以及“铭”“说”这两种文体。
2.疏通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重点)
3.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的高洁志趣。(重点、难点)
基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德馨()鸿儒()案牍()
甚蕃()淤泥()濯()
清涟()不蔓不枝()亵玩()
3.(1)表现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莲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居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日常生活:高雅。
5.托物言志 生活态度和情操
6.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往来无白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感知
4.选文对陋室是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各有怎样的特点?
5.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陋室铭》《爱莲说》两文都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陋室铭》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莲说》则通过赞美莲的形象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学案
一、学习目标: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的形象。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感悟古人的探索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方圆:
1、《山海经》,书名,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2、《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集中撰写的一部著作,共21卷。

这部书的思想观点较为庞杂,书中保存了不少自然科学史材料和一些神话传说。

三、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填空:
①《夸父逐日》选自《》,是我国最早的之一。

②《共工怒触不周山》,《》《》,又名《》,是(朝代)淮南王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饮于河、渭.()弃其杖.()夸.()父
颛顼
..()()水潦.()
3、解释下列加点字:
逐.日()逐走
..()
入.日()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弃其.杖()
昔者
..()怒而触.不周山()
地维绝
..()()故.日月星辰移焉.()()道渴而.死()故水潦.尘埃归.焉()()
4、古今异义。

①饮于河.、渭:
古义:今义:
②地维.绝
古义:今义:
5、词类活用。

①北.饮大泽:。

②道.渴而死:。

6、翻译下列语句:
①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②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③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④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四、问题探究:
1、“夸父逐日”这个神话现常用来比喻
2、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4
5、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6
五、当堂训练:
(一)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饮于.河渭又留蚊于.素帐中B.道渴而.死怒而.触不周之山
C.夸父与日逐走陈太丘与友期行D.弃其杖其夫呓语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1-6题。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与日逐走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弃其.杖()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②未至,道渴而死
③弃其杖,化为邓林
4
5.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精神?6.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三、1、①山海经神话②塞翁失马淮南子淮南鸿烈西汉刘安
2、wèi zhàng kuāzhuān xūlǎo
3、追赶;赛跑;落下;想要喝水;到;黄河够;向北;他的;从前;撞;绳子断;所以到这里;连词,表修饰;积水聚集;
4、①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②.维:古义:绳子今义:维持
5、①名词作状语,去北方。

②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6、①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

②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③共工发怒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④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四、1、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2、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

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5、古代人民不了解自然现象,把各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的存在与作为。

(本文中用神话解释的自然现象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6、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自我牺牲。

五、(一) A
(二)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2、(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3、(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

(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5、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6、略。

(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

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