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甲肾上腺素类物质对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意义

合集下载

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3-甲氧酪胺及嗜铬粒蛋白A在PPGL诊断中的作用

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3-甲氧酪胺及嗜铬粒蛋白A在PPGL诊断中的作用

• 96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 年3 月第41 卷第2 期Int J Endocrinol Metab,March2021,V〇1.41,N〇.2肾上腺疾病专题•综述•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3-甲氧酪胺及嗜铬粒蛋白A在PPGL诊断中的作用刘鹭高莹张俊清郭晓蕙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100034通信作者:高菪,Email:bjgaoying@yahoo,com【摘要】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PPGL)是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metanephrines,MNs)是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 A)的中间代谢产物。

目前,血、尿MNs均已被广泛推荐为PPGL诊断的首选生化标志物。

此外,3-甲氧酪胺(3-1116出(^>^以111丨1^,3-1^)和嗜铬粒蛋白人((^1'〇111〇获811丨11人,€8人)也可对PPGL的诊断和鉴別良、恶性提供一定的帮助。

了解不同生化检测指标在PPGL诊断中的特点、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及方法学选择,将有助于提高临床合理规范应用。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3-甲氧酪胺;嗜铬粒蛋白A基金项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科研种子基金(2018SF066)D0I : 10. 3760/cma. j. cnl2383-20200522-05070Role of metanephrines, 3-methoxytyramine and chromogranin A in the diagnosis of PPGL Liu Lu,Gao Ying,Zhang Junqing,Guo Xiaohui.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Pek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Beijing 100034,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Gao Ying, Email :bjgaoying@ yahoo, com【A bstract】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 (PPGL) results in secondary hypertension. In re­cent years, the prevalence of PPGL has shown an upward trend. Metanephrines (MNs) are intermediate me­tabolites of catecholamine (CA). Currently, plasma and urine MNs have been widely recommended as theinitial biochemical markers for the diagnosis of PPGL. In addition, 3-methoxytyramine ( 3-MT) and chro­mogranin A(CgA)are also useful for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PPGL.The understanding of diagnostic advantages of different biochemical markers, precautions for specimen col­lection and methodological choices will help the doctors applying those tests reasonably.【Keywords】Pheochromocytoma; Paraganglioma; Metanephrines;3-methoxytyramine;Chromogra­nin AFund program : Scientific Research Seed Fund of Pek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 (2018SF066)DOI: 10. 3760/cma. j. cnl2383-20200522-05070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PGL)是一组起源 于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外交感神经链的神经内分泌 肿瘤,为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之一,在普通高血压门 诊中的患病率为0.2% ~ 0.6% [12]。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探索病因、症状与治疗在临床上,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它来源于肾上腺髓质中的嗜铬细胞。

本文将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病因、症状以及治疗进行探讨。

一、病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由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发生恶性肿瘤而引起的。

有研究表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家族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大约10-15%的患者具有遗传性。

其中最常见的遗传病例是孤立家族遗传性肾上腺髓质增生症(PGL)。

与之相关的基因突变主要包括SDHB、SDHD和SDHC。

此外,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也可以发生在孤立的散发性病例中,病因尚不明确。

二、症状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具有多样化的症状,且症状难以准确诊断。

根据患者体内嗜铬细胞分泌的激素种类和水平,症状表现差异较大。

常见的症状包括持续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多汗、体重减轻、颈部的放射性酸胀疼痛以及手指震颤等。

此外,部分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心动过速、心绞痛、恶心、呕吐、短暂性的中风症状以及骨骼疼痛等。

三、诊断临床上,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来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至关重要的。

常规检查包括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电图、血液检查和尿液检查。

同时,测量血和尿中的嗜铬细胞分泌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有助于确诊和判断瘤体的活跃程度。

影像学检查也是常用的辅助手段,如CT、MRI和MIBG扫描。

对于家族病例,遗传学检查也非常重要。

四、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治疗方法因患者的病情而异。

对于良性小肿瘤,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患者在手术前需要恰当地准备,包括血压控制、激素替代治疗和液体支持等。

手术切除的目标是完全切除瘤体,以防止恶性转化和复发。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放疗和化疗可能成为其他治疗选择。

在术后的恢复期间,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随访和监测。

这包括定期检查血压、检测肾上腺激素水平以及进行影像学检查。

如有必要,还需进行重复手术,以去除复发或转移病灶。

在术前和术后的处理中,患者还可以接受靶向治疗。

解读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

解读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

解读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是一种罕见的内分泌肿瘤,通常发生在肾上腺髓质中。

它由嗜铬细胞(chromaffin cell)形成,这些细胞能够产生、储存和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

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与遗传、肿瘤相关基因突变以及局部环境因素有关。

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项手段。

一、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1. 遗传因素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嗜铬细胞瘤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大约30%的患者存在家族性聚集现象,具有明显的家族性特点。

其中最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是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Ⅱ型(MENⅡ型)和孤立性肾上腺髓质增生(PGL)。

这些患者常伴有与嗜铬细胞瘤相关的遗传突变。

例如,MENⅡ型中携带RET突变以及PGL中携带SDHx基因家族的突变。

2. 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研究发现,嗜铬细胞瘤存在一些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

其中最重要的是Pheochromocytoma(PG)蛋白酪氨酸激酶(Pheochromocytoma protein kinase,PGPK)。

该蛋白通过通径调控、依赖对生长和存活有重要作用的信号官能团,影响细胞增殖和凋亡。

此外,研究还发现与嗜铬细胞瘤发生相关的其他基因突变,如VHL、TMEM127以及MAX等。

3. 局部环境逆境诱导在正常情况下,肾上腺髓质中嗜铬细胞对应激刺激进行反应,并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然而,在一些特定条件下(如剧烈运动、手术切口等),局部环境的创伤和逆境会引起嗜铬细胞瘤的发作。

这些外界刺激能够触发肿瘤细胞内部信号通路的变化,从而导致嗜铬细胞瘤的发病。

二、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嗜铬细胞瘤患者往往表现出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出汗、手颤等典型症状。

然而,临床上也有一些无典型表现的患者,因此仅凭临床表现可能存在误诊。

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通过测定尿液和血液中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以及稳定代谢产物-动员新陈代谢途径。

嗜铬细胞瘤诊治的进展

嗜铬细胞瘤诊治的进展

假性嗜铬细胞瘤常见原因 其他发作性高血压原因
急性间歇性发热 急性或慢性中毒 脊髓痨危象 可乐定、甲基多巴骤停
现在是12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一、高血压。 阵发性高血压45%,持续性高血压50%+
。此型病人相对较重甚至可呈 进展。 部分病人可因肿瘤骤然发生出血、坏死以 致停止释放CA或由于大量CA释放等可出现

现在是7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相关疾病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IIa
甲状腺髓样癌
甲旁亢(增生)
嗜铬细胞瘤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IIb
如上所述
Marfanoid phenotype 内脏神经瘤
神经皮下综合征
神经纤维瘤病
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 节结性硬化症
血压脑病。急救应速用肾上腺素能阻滞剂控制病情,并及时手术。
现在是14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低血压、休克的原因
低血压、休克 可以突然出现,也可以与高血压交替发生。 可伴有急性腹痛、心前区痛、高热等。
原因:
①肿瘤内骤然出血,坏死;
②大量儿茶酚胺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功不全; ③大量儿茶酚胺使血管强烈收缩,组织缺氧,血管 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严重不足; ④肾上腺素兴奋了肾上腺能β受体,使周围血管扩张。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年第33卷第8期
二. 代谢紊乱
基础代谢率增高
血糖升高
脂代谢紊乱 低血钾症
三.心脏表现
儿茶酚胺性心肌病伴心律失常或心肌退行性变、坏 死;高血压性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衰等。 四. 其他表现
少数病人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眼底改变等。
现在是19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血浆甲氧基肾上腺素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诊断嗜铬组织来源肿瘤的意义

血浆甲氧基肾上腺素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诊断嗜铬组织来源肿瘤的意义

血浆甲氧基肾上腺素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诊断嗜铬组织来源肿瘤的意义苏颋为;王卫庆;周薇薇;蒋怡然;袁文祺;唐欣;张军妮;戴蒙;宁光【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甲氧基肾上腺素(MN)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诊断嗜铬组织来源肿瘤(嗜铬细胞瘤)的意义.方法选择2003年5月- 200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具有嗜铬细胞瘤筛查指征的患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并比较嗜铬细胞瘤和非嗜铬细胞瘤患者以及嗜铬细胞患者手术前后血浆NMN和MN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浆NMN和MN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 259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和4 387例非嗜铬细胞瘤患者入选本研究.NMN和MN的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9±0.005和0.783±0.019;嗜铬细胞瘤与非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浆NMN[(2930.56±4166.56) pg/mL和(70.48±25.07) pg/mL]和MN[(585.68±1368.75) pg/mL和(45.61±42.63) pg/mL]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血浆NMN在130 pg/mL时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4%和90.0%,血浆MN在83 pg/mL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1.4%和90.0%.69例嗜铬细胞患者手术前后NMN[(3 145.8±3651.86) pg/mL和(233.1±934.92) pg/mL]和MN[(653.7±1 053.12) pg/mL和(47.56±25.82) pg/mL]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血浆NMN和MN水平可作为嗜铬细胞瘤的一线筛查指标,术后血浆NMN和MN水平可反映手术效果和早期发现肿瘤转移或复发.【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0(030)005【总页数】4页(P489-492)【关键词】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甲氧基肾上腺素;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诊断【作者】苏颋为;王卫庆;周薇薇;蒋怡然;袁文祺;唐欣;张军妮;戴蒙;宁光【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科研究所,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科研究所,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科研究所,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科研究所,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科研究所,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科研究所,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科研究所,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科研究所,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科研究所,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20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6起源于肾上腺的嗜铬组织来源的肿瘤称为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外者称为副神经节瘤,两者统称为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诊疗指南

嗜铬细胞瘤诊疗指南

嗜铬细胞瘤诊疗指南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由嗜铬细胞肿瘤或增生并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引起的疾病。

大多数肿瘤细胞来自肾上腺髓质,少部分来自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

由于肿瘤或增生细胞阵发或持续性分泌过量儿茶酚胺和其他激素,导致血压异常和代谢紊乱症群。

在初诊的高血压病人中,本病占0.1%至0.5%。

诊断】一、临床表现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发病高峰年龄为20至50岁,男性较女性发病者多。

一)心血管系统:1.高血压:为本病的主要症状,有阵发性和持续性型。

1)阵发性高血压型:占40%至50%,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发作时收缩压可达20至300mmHg,舒张压可达130至180mmHg,伴有剧烈头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动过速、心律紊乱等症状。

2)持续性高血压型:占50%至60%,伴有低热、怕热、多汗、心悸、心动过速、心律紊乱、头痛、烦躁、焦虑、体重下降等症状。

2.直立位低血压:病人由卧位转为立位时血压下降30/20mmHg以上。

3.低血压及休克:本病可出现低血压及休克,亦可出现低血压与高血压交替表现。

4.心脏表现:儿茶酚胺性心脏病,可出现心律紊乱、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等症状。

二)代谢紊乱:血糖升高、发热、血游离脂肪酸增高、低血钾等症状。

三)其他症状:1.消化系统:便秘、肠梗死、溃疡出血穿孔、胆石症等症状。

2.泌尿系统:长期高血压可致尿蛋白出现及肾功能减退,2%的病人嗜铬细胞瘤发生在膀胱。

3.肿块:约5%的病人在腹部可及肿块,挤压肿块时可诱发高血压发作。

二、辅助检查1.尿儿茶酚胺(CA)测定:本病发作时尿儿茶酚胺排量超过正常的两倍。

2.尿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本病发作时明显升高。

3.尿甲氧基肾上腺素(MN)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嗜铬细胞瘤患者发作时其排量为正常的2-3倍。

MN及NMN的灵敏性及特异性较尿CA及VMA高。

4.尿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高香草酚(HVA):升高提示恶性嗜铬细胞瘤。

5.CT扫描、MRI扫描、B型超声检查。

嗜铬细胞瘤的诊治策略

嗜铬细胞瘤的诊治策略

前主要与以下4种遗传性疾病相关,MEN2、VHL 病、遗传性副神经节瘤(PGLl、PGL3,PGL4)、NFl。
这些综合征分别由RET、VHL、SDHX(SDHD, SDHC,SDHB)、NFl基因突变导致。以往研究显示
都应进行适当的药物准备,以阻断儿茶酚胺释放产
生的作用。
目前,术前药物准备通常选用值肾上腺素能受
29%一92%【t3]。MRI检查可显示肿瘤的解剖部位、
性均高于血浆儿茶酚胺,尿MNs的敏感性与血浆 MNs无明显差异,但其特异性相对偏低。一般来
说,血浆NMN<112 ng/L且MN<61 ng/L可基本排 除嗜铬细胞瘤,而血浆NMN>400 ng/L或MN>236 ng/L,嗜铬细胞瘤的确诊率几乎为100%。
万方数据
垦匪内筮渔岱进盘查垫!!生!旦筮!Q鲞筮垒翅丛』曼!i堡巫!型丛堂:』出垫!Q,!丛:箜:堕!:堡
茶酚一O-甲基转移酶,这种酶能在肿瘤内将肾上腺素 和去甲肾上腺素转换成MN和NMN,且不受外周血
循环中儿茶酚胺激素的影响。血浆MNs能反映肿 瘤细胞产生的游离代谢产物,检测方便,不受肾功能 影响,而血浆儿茶酚胺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 复发¨21。 3定位诊断
・专家论坛・
嗜铬细胞瘤的诊治策略
王卫庆 【提要】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其在高血压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5%-1%,其所致恶性
高血压是导致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肾功能受损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嗜铬细胞瘤的早期 诊断、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征、生化诊断、定位诊断、处理、基因筛查等 进行探讨。
瘤中其患病率更高,约为4%[2-3]。嗜铬细胞瘤所致
恶性高血压是导致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肾 功能受损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 比,此类患者心、脑、肾等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害更为 严重,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2007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其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准确地诊断嗜铬细胞瘤,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金标准。

本文将介绍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金标准,以及其中应用的一些常见检测方法。

一、临床症状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症状取决于肿瘤的分泌物质,其中以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最多,临床表现多样化。

常见的症状包括阵发性高血压、心悸、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等。

这些症状在嗜铬细胞瘤发作时表现较为明显,对于嗜铬细胞瘤的初步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血液生化检测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对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生化指标有24小时尿儿茶酚胺、血和尿中的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如VMA、HVA)等。

这些指标的水平升高可以提示嗜铬细胞瘤的存在,并辅助进一步的检查。

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嗜铬细胞瘤诊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其中最常用的是CT和MRI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存在转移。

同时,由于嗜铬细胞瘤具有发作性特点,需要进行功能性影像学检查,如MIBG扫描。

这些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能提供直接的证据用于诊断。

四、内分泌功能测试由于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内分泌肿瘤,内分泌功能测试在其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内分泌功能测试包括静脉采血测定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水平。

这些测试结果能够反映嗜铬细胞瘤是否存在以及肿瘤的分泌功能。

五、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确诊嗜铬细胞瘤的关键步骤。

通过从瘤组织中取材,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可以确定肿瘤细胞的嗜铬性,进而确诊嗜铬细胞瘤。

组织学检查通常通过手术切除瘤体进行,是最可靠、最直接的诊断方法。

总结: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金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血液生化检测、影像学检查、内分泌功能测试和组织学检查。

这些检查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嗜铬细胞瘤的存在和性质。

对于嗜铬细胞瘤的准确诊断,应该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检查方法,并交叉验证结果,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