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学旅行的“四个度”--以福建省三明地区为例

合集下载

以自然地理为主题的研学

以自然地理为主题的研学

以自然地理为主题的研学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研学旅行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以自然地理为主题的研学,既能让孩子们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又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自然地理研学的背景、内容、目标、案例解析、方法和技巧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广大师生提供可读性和实用性强的参考。

一、引言研学旅行源于我国古代的“游学”,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质。

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的大力推动,研学旅行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自然地理研学旅行以自然环境和地理主题为载体,将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自然地理研学的内容和目标自然地理研学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关注自然环境、地理景观、自然资源等方面。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认识自然、关爱环境、尊重生命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气象、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

三、具体自然地理研学的实践案例解析1.案例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学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黄土高原地貌特征,了解水土流失原因,参观水土保持工程,探讨治理措施,从而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案例二:冰川地貌研学选择我国西部冰川资源丰富的地区,让学生亲身体验冰川地貌特征,了解冰川形成、消融等过程,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自然地理研学的方法和技巧1.调查法:组织学生在实地考察中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地理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讨论法:在研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取长补短。

4.信息技术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无人机、GPS等设备,提高研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五、研学旅行的反思与总结1.注重安全:在研学过程中,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安全管理。

王朝霞期末真题精编2022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卷子

王朝霞期末真题精编2022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卷子

王朝霞期末真题精编2022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卷子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图M-1为亚洲东北部局部图,读图完成1~3题。

图M-11. “雁鸣闻三国,虎啸惊三疆;花开香三邻,笑语传三邦”是吉林省珲春市的真实写照。

这里的“三国”指( )A. 中国、朝鲜、俄罗斯B. 朝鲜、韩国、日本C. 朝鲜、日本、俄罗斯D. 中国、日本、韩国2. 珲春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但“隆冬不甚寒”,出现这一现象的影响因素是( )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地形地势④人类活动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③④3. 珲春正在打造“借港出海”的梦想。

目前,珲春对外交流的主要运输方式是( )A. 海洋运输B. 管道运输C. 航空运输D. 公路运输1931年建立的途经闽西的“中央红色交通线”,为党中央由上海向闽粤赣苏区传送情报、输送物资、护送中央领导人等起到重大而独特的作用。

图M-2示意福建省红色研学旅行线路,读图完成4~6题。

图M-24. 某研学小组重走大埔到瑞金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应选择( )A. 甲线路B. 乙线路C. 丙线路D. 丁线路5. “中央红色交通线”终点瑞金位于( )A. 广东省B. 江西省C. 浙江省D. 湖南省6. 乙旅行线路经过的地区是( )A. 福州市、宁德市B. 龙岩市、漳州市C. 泉州市、厦门市D. 南平市、三明市图M-3示意2020年沿海各省(级行政区域)风暴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比重,读图完成7~8题。

图M-37. 2020年受风暴潮灾害影响,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两个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分别是( )A. 浙、琼B. 闽、粤C. 浙、辽D. 桂、辽8. 防御风暴潮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A. 保护海岸生态,修建护岸工程B. 严禁污水排入,防止海洋污染C. 禁止沿海捕捞,保护渔业资源D. 鼓励围海造田,扩大陆地面积劳动人口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适龄人口,劳动人口增长量是指当年劳动人口数量减去上一年劳动人口数量。

以自然地理为主题的研学

以自然地理为主题的研学

以自然地理为主题的研学摘要:一、自然地理研学的重要性1.增强学生对自然地理的认识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二、自然地理研学的目标1.学习自然地理知识2.了解自然地理现象背后的原理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三、自然地理研学的方法1.实地考察2.课堂讲解3.小组讨论与分享四、自然地理研学的内容1.地形地貌2.气候气象3.水资源4.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五、自然地理研学的实践案例1.我国著名的自然地理景观2.学生实地考察的案例分享3.自然地理研学对环保的贡献正文:自然地理研学是一种针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并培养环保意识。

在自然地理研学中,学生将学习自然地理知识,了解自然地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并培养观察力和分析力。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自然地理研学采用了多种方法,如实地考察、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与分享。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聆听教师的深入讲解,并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自然地理研学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资源、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自然地理现象,并对我国的自然地理景观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实践案例方面,我国拥有许多著名的自然地理景观,如五岳、三山、四大佛教名山等。

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这些景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并从中汲取地理知识。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分享实地考察的经历,相互学习和成长。

总的来说,自然地理研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明地理

三明地理

三明地理地理位置:三明地处福建省中西部,位于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介于东经116°22′~118°39′,北纬25°29′~27°07′之间。

西依武夷山脉与江西交界,北邻南平市,东接福州市,东南与泉州相接,西南与龙岩市毗邻,是福建沿海经济开放区重要的经济腹地。

行政区划和面积:三明市面积为2.29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1/5,居全省第二位。

现辖1个县级市(永安市)、2个市辖区(梅列区,三元区)、9个县。

市人民政府驻地设在梅列区。

市区位于三明市的中部,是我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人口:2003年底,三明市人口为270.0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74%,居全省第八位。

人口密度较小,约为每平方千米115人,不及全省平均值的一半。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在溪河两岸的河谷盆地人口密集,而边远山区人口则较为稀少。

移民文化:客家先民从中原地区迁徙到闽、粤、赣交界山区,其中宁化石壁是客家人早期的聚散中心,被称为“客家祖地”。

三明市有很多传统习俗,泰宁县至今还保留着3000多年前的原始傩舞,是古越族文化的“活化石”。

素有“肩膀上的民间艺术奇葩”美誉的沙县肩膀戏,是沙县独有的民间传统艺术。

还有像宁化鱼生、将乐擂茶、沙县小吃等特色饮食,也是三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形:山地丘陵多,平原、盆地少,其中山地占63.17%,高丘占22.37%。

位于建宁、泰宁交界的白石顶海拔1857.7米,是我市的最高峰。

我市的最低点在尤溪县的尤溪口,海拔仅50米。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略似马鞭形。

山脉之间的河谷盆地,如沿沙溪河串珠状分布的永安盆地、梅列盆地和沙县盆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是我市人口稠密、经济繁荣的地方。

河流:我市的河流都发源于山地,干流大致由西南向东北流去,它们流程短,落差大,水流急,含沙量少。

沙溪是我市第一大溪,为闽江三大支流之一。

发源于宁化县安远乡的金溪,因上游溪中产砂金而得名,是我市第二大溪。

关于三明自然环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三明自然环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三明自然环境的调查报告调查主题:三明境内自然环境资源情况调查范围:福建省三明市全境调查时间:2015.8调查内容:如下地理位置:三明位于福建省中部连接西北隅,东依福州市,西界江西省,南邻德化县、永春县,北傍南平市,西南接长汀县、连城县、福建漳平市,地处北纬25°30′~27°07′,东经116°22′~118°39′之间。

三明市境域以中低山及丘陵为主,北西部为武夷山脉,中部为玳瑁山脉,东南角依傍戴云山脉。

全境总面积22959平方公里;境内峰峦耸峙,低丘起伏,河谷与盆地错落其间,全境地势总体上西南部高,北东部低,海拔最高1858米,最低50米。

地质环境:三明市境域各地史时期之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形变质特征及地壳构造运动特征表明,其地史演变基本上可划分为六个阶段:晚太古代—早元古代;中元古代—晚元古代早期;震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三叠世—白垩纪;新生代。

地层结构发育完整,自下元古界至新生界共有12个系,37个地层单元包括变质岩、侵入岩、火山岩、沉积岩四大岩类。

最古老的岩石层分布于建宁一带的晚太古代天井坪组,是华夏古陆核的组成部分,代表福建省最古老的岩石层。

由于三明地域跨福建省三大构造单元、地质结构上存在四条断裂带:沙县—南日岛北西向断裂带,途经泰宁、将乐、沙县、尤溪等地;永安—晋江北西向断裂带,途经明溪、永安、大田等地;邵武—河源北北东向断裂带,途经泰宁、建宁、宁化等地;政和—海丰北北东向断裂带,贯穿尤溪、大田、永安、沙县及三明城区。

森林资源:三明素有“绿色宝库”之誉。

境内林木品种繁多,森林覆盖率达76.8%,活立木蓄积量1.15亿立方米,是全国四个活立木蓄积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设区市之一。

有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之冠的“宁化古杉木王群”;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格氏栲天然林区──三元莘口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和将乐龙栖山、沙县萝卜岩楠木林、永安天宝岩等四个自然保护区,并以珍稀动植物繁多而驰名。

红色旅游资源对接研学旅行课程活动设计研究

红色旅游资源对接研学旅行课程活动设计研究

红色旅游资源对接研学旅行课程活动设计研究三明市综合实践学校福建三明朱艳芳【内容摘要】将红色旅游资源对接到研学旅行课程中,对于培养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对红色旅游资源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进行分析,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红色旅游资源对接研学旅行课程活动设计的策略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红色旅游资源研学旅行课程活动设计研究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深化推行的教育背景下,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学生文明旅游的意识成为当前中学教育改革的重点。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红色资源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见证,有着资政育人的独特教育意义。

福建三明地区作为中国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底蕴深厚,在中学生开展研学旅行中充分利用区域红色资源,将红色旅游资源对接到研学旅行课程活动设计中,让学生在红色旅行的过程中感受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的光辉历史,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福建三明地区为例,具体对红色旅游资源对接研学旅行课程活动设计进行具体的阐述。

1.红色旅游资源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1.1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福建三明地区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是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

三明地区作为革命老区,主要的红色旅游文化内容有红色器物文化、红色制度文化和红色精神文化,将红色旅游资源与研学旅行进行对接,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有着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红色旅游资源中蕴含着厚重的人文底蕴,在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让学生在红色旅游地区进行游学,对于帮助学生感悟革命先驱舍身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有着重要作用。

1.2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福建三明地区红色资源丰富,人文资源独特,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三明从事过革命实践,留下众多极其珍贵的革命文物和遗迹。

PBL模式下的研学课程探索与实践

PBL模式下的研学课程探索与实践

PBL模式下的研学课程探索与实践作者:孙羽李维薇来源:《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0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博物馆的动物主题探究研学课程为例,利用PBL教学理念,开展以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要形式的研学旅行活动,以期为日后研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PBL模式研学课程探索与实践0 引言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所谓“研学”,“研”,即研究,“学”,即学习,合在一起为研究性学习,国际上统称“探究式学习”(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简称HIBL)。

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过程,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问题,会引发他们想要学习知识的动力,将教育理念灌输到研学课程的开发,可以推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藏品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公共活动空间,是开展自然教育和保护教育的天然沃土,在战略保藏、陈列展览、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科学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启发式教育平台作用,可以成为很好的辅助校内教学延伸的载体。

1 研学旅行课程的研究背景在国外,研学旅行早已流行。

日本是亚洲最早推行修学旅行制度的国家,日本的研学旅行叫做修学旅行(しゅうがくりょこう),修学旅行是日本小学、中学、高等教育的一环,是文化教育交流的旅游行;在韩国,被称为修学旅行(Membership Training),从其英文名字中可以看出,并不是普通的集体旅行,而是以促进同学间关系为目的;在英国,被称为大陆游学(The Grand Tour);在美国,研学旅行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强调体验性和实践性,主要是凭借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艺术馆,博物馆、剧院、动物园和历史遗迹的场馆开展。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让赶考的仕子长途跋涉,也是一次修学旅行的过程。

2017年,由教育部主导发布的《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教育教学计划。

2021年福建省中考地理真题(真题解析版)

2021年福建省中考地理真题(真题解析版)

2021年福建省中考地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我国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5号运载火箭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了中国空间站系列建设的新旅程。

图1示意中国四大卫星发射中心,读图完成1~3题。

1.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图1中的()A.甲B.乙C.丙D.丁2.“天和”核心舱升空时,地球绕日公转运行在图2中的()A.①②之间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D.④①之间3.当日,福州市的昼夜长短及其之后一个月的变化是()①昼长夜短②昼短夜长③白昼渐长④黑夜渐长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图1示意我国四大地理区域,读图完成4~6题。

4.穿着图2服饰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区域是()A.甲B.乙C.丙D.丁5.位于甲区域和乙区域分界线的山脉是()A.太行山B.秦岭C.昆仑山D.南岭6.下列传统民居位于丙区域的是()A.吊脚楼B.四合院C.蒙古包D.土楼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相平衡)。

据此完成7~8题。

7.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大量使用()A.核电、水电B.化肥、农药C.煤炭、石油D.地热、风能8.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措施是()A.植树种草,保护森林B.保护耕地,科技兴农C.划区轮牧,扩大牧场D.兴建水库,调节气温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一罗斯海新站预计于2022年建成。

如图示意南极地区中国科考站分布,读图完成9~11题。

9.罗斯海新站位于()A.北温带B.南温带C.北寒带D.南寒带10.罗斯海新站选择在2月份建设是因为()A.积雪少,降水多B.有极昼,较温暖C.有极夜,冰山少D.光照好,风力大11.某科考小组在罗斯海新站可能开展的考察项目有()①冰川面积的变化②企鹅的生活习性③煤炭资源的勘探④因纽特人的分布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如图示意某学习小组所做“影响气候的因素”分组实验及其数据记录,读图完成12~13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谋雨1 刘恭祥2(1.福建省清流县第一中学, 福建 三明 365300; 2.福建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旅行即远行,是在行走中观察身边事物现象的游览活动[1]。

研学即研究学习,是立足于生产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环境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学习活动[2]。

因此研学旅行即将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有力促动了研学旅行活动的全面开展。

两年来,笔者契合乡土地理实际践行研学旅行,探索与中学地理研学旅行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研学目标与主题的选取,活动方案设计与实践线路的优化,以及研学旅行的缜密组织与有效实施等,有了初步的经验和体会。

鉴此,我们认为,开展地理研学旅行实践活动,需关注“四个度”。

一、拓展知识的广度研学旅行的广度即知识的广度,是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知识付诸于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是尝试地理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间融汇贯通的重要体现。

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讲授,侧重于学科知识讲解与传授,一旦将学科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进行检验,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深入挖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动其自觉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又实现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地理解与内化,构建和完善学科知识内容,实现知识的网络化系统化,有效强化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益于学科技能、核心素养与价值观的形成。

同时研学旅行广度还包括学科外的延伸,教师力求打破学科壁垒,引领学生走向地理学科知识的边缘,延伸知识,走向知识的多元化;引领学生走向地理学科发展的边缘,拓展知识,让学生在多学科知识领域进行交叉辐合、融会贯通,以及求质求真的实践探索体验。

在三明市红色旅游的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我们要落实地理学科知识学以致用的理念。

红色旅游是以传承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为内涵,结合相应地域的自然景观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是人文景观资源与自然景观资源的良好结合。

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往往为了物质的追求和精神的享受,在区域特定的地理环境背景下,人为增添了某些与之相关的文化元素而形成红色旅游多样化的景象,其主要表现为物质文明类的遗址遗迹景观、聚落建筑景观及精神文明类的文化艺术景观等。

而在知识的延伸拓展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人文学科联系紧密。

如延伸历史学科关联知识,突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及优良革命传统的传承;拓展政治学科关联知识则突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及无畏艰苦、努力奋斗的精神品质教育。

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斗争中,于三明地区形成了11个革命老区,5个中央苏区县及12个中央红军村。

在清流、宁化、建宁、泰宁等地的历史清晰明确地记载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争遗迹和革命事迹,以及众多极其珍贵的革命文物等。

所以践行红色旅游研学旅行中,我们应教育好青少年学生保护红色文化遗产,合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红色旅游研学旅行活动学习地理知识,传承历史文化,正确认识过去、感知未来,摘要: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立足于生产生活实际,契合当地乡土,探索与中学地理研学旅行相关的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力求从知识广度的拓展、思维深度的探究、实践效度的提升与研学高度的推进,构建与完善学生地理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地理技能,落实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及形成新时代新时期社会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研学旅行;思维深度;实践活动地理研学旅行的“四个度”*——以福建省三明地区为例* 基金项目: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专项课题(项目编号:ZXDL-2017013);福建省“十三五”(中学地理)第一批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培养基地课题(项目编号:17DTRDL014)。

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素养,实现知识的跨学科发展。

二、探究思维的深度研学旅行的深度即思维的深度,主要有思维梯度和思维展度两方面表现。

其一是问题设置的思维梯度,思维梯度应契合实践情境,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设计研学问题,便于研学旅行活动中,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依托客观真实的情境层层递进推理,缜密思考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运用地理相关原理规律深化认知、将感性地理事物现象升华为理性知识。

其二是情境迁移的思维展度,思维展度突显在应用地理知识原理规律的基础上跨越式发展其认知的过程,通过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实现地理学科思维从某一情境到另一新情境顺畅地迁移,在研学旅行的实践活动中深刻领会研学的深度、感悟深度的研学。

三明市的茶文化研学活动,力求学生了解三明各县市茶生产的发展历史与生产现状特点,认知茶的自然生长习性,以及领悟茶文化的相关内涵价值,明确茶产业于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如在三明市大田高山茶的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依托情境,设置研学问题,进行思维的深度探究。

大田县简称岩城,自然地理概况为红壤丘陵山区,溪流纵横;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无严寒,温暖干燥,光热充足,常绿阔叶林广布。

大田县茶生产据县志记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发展至今成为全国茶业百强县,全县先后建立了以屏山、吴山、武陵、济阳、谢洋为主的高山茶生产区。

大田有“中国高山茶之乡”之美誉,丘陵山地广布,生长环境独特;种植区域广阔,茶种繁多类型多样。

因此,上世纪末,大田县即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台资企业入驻屏山乡内洋村,成立大方广茶业有限公司,开始规模推广高山茶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

近年来,大田县积极打造生态旅游观光茶园,把旅游和生态茶业有机结合,依托高山花树草木,兴建木房、栈道等人文景观。

努力打造成集茶文化体验、有氧健身运动、野外宿营活动、静湖垂钓休闲、亲农利农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创新发展“春赏樱、夏避暑、秋品茗、冬观雪”的茶园旅游新生活新情境。

探究问题:(1)从气候角度说明大田高山茶品质独特的理由。

(2)简述大田县高山茶种植的有利条件。

(3)分析台资企业入驻大田县生产茶叶的原因。

(4)针对问题①与②,选择其一作答。

①以大田县高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阐述其对我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启示。

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大田县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三、提升实践的效度研学旅行的效度即实践的有效性,主要包括实践的效用和效益[3]。

研学旅行的效用强调的是实践活动本身对目标的吻合性与达成程度。

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明确表明地理学习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研学旅行之效益明显存在个人与社会之差别,个人的效益即通过研学实践活动达成教学相长的效果,落实课程标准,提升学科的素养;社会的效益即地理学科理论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能够切合实际指导生产实践活动,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同时亦促进地理学科的自身发展完善,研学旅行知行合一,相得益彰。

在福建三明绿云山现代农业发展公司猕猴桃种植园区实践活动中,基地刘经理详细介绍园区概况,园区苗木种植生长及后期管理、土壤改良、肥料的施加、水分调配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讲解。

而后,园区管理人员带领学生进入种植基地,让学生充分认识猕猴桃的栽种、生长、挂果等过程,并通过自主采摘活动,感受劳动的快乐和油然而生的获得感与成就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

引导学生在研学实践活动中,善于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规律,分析猕猴桃的自然生长习性。

分析其社会经济条件,猕猴桃的经济效益要迎合市场,纵向延长产业链,横向开发猕猴桃生态观光园、生产劳动体验区以及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等。

四、推进研学的高度研学旅行的高度即实践的发展性,体现于学科素养与价值观两大方面。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4]。

核心素养凸显知识内涵的本位,但纯粹的知识不等同于素养,只有通过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地理的技术与能力,才有生成核心素养的可能。

同时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要注重对价值观的引领,让学生在生产生活真实情境中,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法方式,学会对问题的思考与判断,比较与辨析,发现新问题,提出(下转第56页)着内地高铁网延伸至香港,两地高铁实现互联互通。

2019年寒假,笔者坐G99次高铁从杭州东站出发,经过7.5个小时到达香港西九龙总站。

在高铁上笔者拍摄了一期Vlog,将列车途经的车站记录下来,如南昌西站、长沙南站、广州南站、深圳北站等,到达香港西九龙总站后,记录了“一地两检”出境、入境过程,并通过镜头介绍了香港西九龙总站的一些概况,其选址于香港市中心西九龙文化区,是一座地下高铁站,站台位于地下4层。

在中国地理“南方地区”这节课中,笔者设置了探究“粤港澳大湾区”这个主题,创设了内地高铁直达香港这个情境,播放了这期Vlog,让学生观看Vlog,探究相关问题。

创设意图:①城市与铁路分布(区域认知);②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③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综合思维)。

探究问题:①在地图中标注出G99次高铁经过的城市,并指出其经过的主要铁路线;②在地图上画出其他可以从杭州到香港的铁路线,分析选择G99次线路的原因;③与内地高铁站不同,香港西九龙站建造在地下,请分析原因;④讨论内地与香港高铁互通后对两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以亲身体验内地直达香港高铁为情境,拍摄Vlog记录了沿线的车站和香港西九龙总站,相比当时的新闻报道,地理性更强,地理味更浓,学生能获取的地理信息更多。

教师通过创作Vlog呈现给学生从新闻事件中获取地理信息,剖析地理原理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用地理眼光看待问题,用地理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得到了提升。

综上所述,Vlog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就是把身边发生的地理现象和事件搬到了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地理。

其对地理核心素养提升最大的作用体现在让学生通过探究Vlog中的地理情境,培养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善于用地理的眼光看待问题,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原理,这符合新课标中“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这一要求。

参考文献:[1] 汤国荣.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课堂建构[J].地理教学,2016(24):12-16.[2] 杨军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以高三地理地中海气候的深度学习为例[J].广西教育,2018(6):77-79.(责任编校:杨崝源)新观点,探寻新规律。

即达到自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个体对相关地理事物现象正确的价值观和认同感的形成。

在三明钢铁厂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切身体验中国制造的非凡能力和亲眼目睹中国制造的伟大魅力,感受认识中国制造业发展形式及具体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