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走廊与瑶族研究_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五十七

合集下载

费孝通与南岭民族走廊研究

费孝通与南岭民族走廊研究
r l iu ut r ,sca sr cu e c n m i sca a t i ei o sc lu e o il t t r ,eo o c o il ci t g u v y.
Ke o d :Na l g n t n l a a e y,Fe xa t n yW r s ni ai a s g wa n o p i i o g,g g a h tu t r ,rsa c o t n o o e rp y sr cu e ee rh c n e t
维普资讯
广西 民族研 究
20 0 6年第 4期 ( 总第 8 6期 )
・19 ・ 0
费孝 通 与南 岭 民族走 廊研 究
王元 林
【 要】在费孝通先生 “ 摘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中,民族走廊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三大民族走廊之一的南岭民族走廊 ,费先生先后四次做过阐述。其高屋建瓴的民族走廊理论以及对 大瑶山的社会调查至今对我们研究南岭民族走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对有关南岭民族走廊的民族
nanlingnationalpassagewayfeixiaotonggeographystructureresearchcontent南岭走廊是已故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这一走廊与藏彝走廊西北走廊并列为中国民族格局中的三大民族走廊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
a d itg aiesr cu eo h ieen t n t a s ul b i a tn As n f h he ain n n e r t tu t r f eChn s ai h tWa b i yFe Xioo g. eo et ren t — v t o t o t o a asg wa s l sa e y ,Na l g n t n l asg wa s x o n e o rt e y M r e .Th o il n et— p ni a i a sa e y Wa e p u d d fu i sb .F i n o p m esca v si i

南岭走廊平地瑶春节文化的民族志研究

南岭走廊平地瑶春节文化的民族志研究

2020年8月第41卷第4期湘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Aug.,2020Vol.41No.4南岭走廊平地瑶春节文化的民族志研究张芯木,陈敬胜(湘南学院法学院,湖南郴州423000)摘要:平地瑶的春节文化是其区别于其他瑶族支系的核心属性。

随着社会的变迁,平地瑶的春节文化也随之及变。

通过田野调查,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对湘桂走廊的平地瑶春节文化进行研究发现:平地瑶春节文化既保留了部分传统文化的特质又包容开放地吸纳了时代文化要素,其农耕文明的总体性特质痕迹明显。

平地瑶的春节文化作为地方性智慧和文化资源在社会建设中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平地瑶;春节文化;民族志研究中图分类号:K892.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73.2020.04.002一、问题的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本质特征。

“在节日民俗中,蕴含着人们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审美理想与追求,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精髓。

”⑴瑶族是南方主要的山地民族,主要居住在粤北、桂东、湘南三省交界处的南岭走廊山区。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劳动力的流动,大众传媒的冲击,包括春节文化在内的瑶族传统文化发生变迁。

族群文化的变迁是否会模糊民族的边界,淡化族群认同?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瑶族春节文化在内容、形式以及社会功能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我们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有何影响?这是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江华县平地瑶族主要聚居在南岭走廊余脉姑婆山西麓的山脚下,其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是丘陵。

当地居民称之为“瑶恫”,俗称上伍堡。

我们的田野调查点——老车瑶寨,位于姑婆山24岭之一的相公岭脚下,是一个单姓瑶寨,全部姓车。

据族谱记载,老车瑶寨的始祖大约在明永乐年间从贺州迁徙到现居住地,至今也有600多年建寨史。

老车瑶寨现有两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人口360人,耕地220亩,其中水田110亩,山场5000多亩。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
南岭走廊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区域,这里生活着多个少数民族群体,如彝族、苗族、侗族、瑶族、布依族等。

这些少数民族群体拥有独特的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压力和挑战。

在传统社会里,南岭走廊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主要是通过口传、耳传的方式,如民间诗歌、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和舞蹈等。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开始逐渐转移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冲击。

现代音乐的出现,使很多年轻人开始对传统音乐失去兴趣。

少数民族族群中的年轻人也被现代文化所吸引,并逐渐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

另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让人们可以越来越容易的获取到各种不同的音乐,从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音乐的流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需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对传统音乐的普及和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其次,需要建立更多的文化机构和平台,让传统音乐得到更多的展示和推广。

例如,可以举办一些音乐节或比赛,让年轻人在比赛中展现自己的才能,并且接触到更多的传统音乐。

最后,可以通过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和创新,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让传统音乐真正得到传承和发展。

总之,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对其传承和保护的重视。

通过加强宣传、建立文化机构和与现代音乐的结合等措施,可以让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发展。

南岭民族走廊文化积淀与审美人类学研究的拓展

南岭民族走廊文化积淀与审美人类学研究的拓展
本文将从南岭民 族审美文化积淀、开展南岭 民族审美文化研究的学术 旨趣和审美人类学的拓 展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 目的是进一步将审美人 类学的田野范围拓展到湘粤黔桂交界的南岭地区, 让这一带的审美文化资源 为审美人类学的理论探 讨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南岭民族聚居区的深厚文化积淀
/ 南 岭0, 又 称 / 五 岭0, 是 横 亘 在 湘、 赣、 粤、黔、桂五省区之间 的大庾岭、骑田岭、都庞 岭、萌渚岭、越城岭的 总称。南岭山脉 东连武夷 山, 西承云贵高原, 是长江流域 和珠江流域的分 水岭, 也是长江和珠江中 游地区许多支流的发源 地。南岭山脉及其周边地 区是中国南方壮侗语族 和苗 瑶语 族各 少数 民族 聚 居的 / 民 族文 化富 矿 区0 。
[ 关键词] 南岭走廊 文化积淀 壮侗民族 苗瑶民族 审美人类学 1 中图分类号2 K890 1 文献标识码2 A 1 文章编号2 1674- 0890 ( 2009) 03- 111- 07
一、引论: 研究的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审美人类学 ( Aest het ic Anthropology) 是美 学领域有关民族民间审美文化的 研究成果, 同人 类学领域对诸族群审美文 化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所 形成的学术积累, 经化合 创生而逐渐形成的一门 综合性交叉学科。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国外有一 部分人类学家密切关注文 化中的审美现象和情感 表达方式, 审美人类学的 调查研究逐步由自发转 向自觉, 大量学术成果的 问世预示着一门新兴交 叉学科日渐成熟。
1992 年, 美国人类学家库特编辑出版了5 人类学、艺术与美学6 一书, 提出 美学人类学的概念, 1996 年, 范 # 丹姆( Wi-l fr ied Van Damme) 出版5 美在语境中 ) ) ) 走向人类学的美学探讨6 。

《南岭民族走廊研究》专栏稿约

《南岭民族走廊研究》专栏稿约

出版物刊名: 民族论坛
页码: 114-11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2X期
主题词: 民族走廊;学科基础理论;国家民委;民族文化资源;民族论坛;民族问题研究;区域研究;
民族地区;研究机构
摘要:<正>南岭民族走廊研究得到了民族学界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支撑,已形成了区域研究多学科成果共荣局面。

加强各学科间的互动与交流,激发学术新思想,是促进学术不断创新的主要推动力。

南岭民族地区已发出呼声,希望社会各界协同合作,充分利用片区民族文化资源,为加快当地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出谋献策。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和湖南等南岭周边省区政府部门及高校研究机构致力开启南岭民族走廊研究新篇章,《民族论坛》杂志社摇旗呐喊,现以'南。

民族走廊学说与区域舞蹈文化研究——以南岭民族走廊为例

民族走廊学说与区域舞蹈文化研究——以南岭民族走廊为例

摘 要:本文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民族走廊学说为研究视角,以南岭民族走廊为研究对象,对走廊所包含的东段粤北地区、中段桂东北地区、北段湘西南地区的瑶族、汉族、壮族、苗族、侗族、客家等族群舞蹈的分布及互动展开比较研究。

拟从区域舞蹈文化研究的范式转变、民族迁徙、信仰流播、“中心”与“边缘”等多元视角来看族群舞蹈文化的互动互融,印证南岭民族走廊各族群在历史上的动态流变,以此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为南岭民族走廊舞蹈文化研究提供更多研究的视角与案例。

关键词:民族走廊学说;南岭民族走廊;区域文化互动分类号:G122;J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4)01-169-10一、民族走廊学说与南岭走廊(一)作为方法的“走廊学说”首先,我们来分析研究一下民族走廊学说的提出与界定。

“民族走廊”的概念,最早是由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和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78年提出的,基于当时我国需要解决民族识别的余留问题,费孝通先生在解决民族研究的若干问题时,主张从区域历史的民族关系中识别出单一民族,过去的民族研究,是按民族的单位孤立起来,分别的一个一个地研究,在方法论上固然有其长处。

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再加上自收稿日期:2023-12-25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南岭民族走廊舞蹈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BE0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及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舞蹈编导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以项目制为例”(项 目编号:2023JGXM_1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 骁(1983-),男,江西南昌人。

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教授,硕导,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岭南舞蹈研究,舞蹈高等教育研究。

曹德祺(1996-),男,广东湛江人。

东莞理工学院教育学院音乐舞蹈系,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岭南舞蹈研究,舞蹈 创作及理论。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南岭走廊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文化走廊之一,这里民族众多,风土人情丰富多彩。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南岭走廊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当代,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学术界和文化界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围绕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展开研究,并尝试阐述其价值和意义。

一、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南岭走廊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域广阔,民族众多。

这里的少数民族包括彝族、壮族、苗族、布依族等,他们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成为了南岭走廊文化的一大亮点。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

南岭走廊上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多承载着史诗、祭祀、劳动、战争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彝族音乐以其雄浑磅礴、悠扬婉转的风格享有盛誉,而壮族音乐则以其激越壮丽、情感丰富而深受人们喜爱。

苗族音乐以其悠扬婉转、风格独特而备受关注,而布依族音乐则以其舞蹈和音乐融合、色彩丰富而独树一帜。

这些音乐文化在演奏形式、音乐器材、歌舞形式、演唱技巧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发展轨迹。

南岭走廊上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音乐传统逐渐被边缘化,传承人口减少,传统乐器逐渐失传,传统歌舞形式受到冲击,音乐文化空间收缩,传统唱咏形式被娱乐化等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南岭走廊上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尽管面临着这些挑战,南岭走廊上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依然表现出了勃勃生机。

一方面,一些学者和音乐爱好者积极投入到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研究之中,通过学术研究、音乐教育、文化普及等方式助推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试论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相关问题

试论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相关问题

328文|陈鸿培 彭晓丹试论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相关问题摘要:南岭走廊的地理位置优越,汇集了许多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特征。

在这里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文化。

因此本文就南岭走廊的资源开发问题展开了探究,主要从开发南岭走廊瑶族文化的意义、南岭走廊瑶族文化的优势和开发南岭走廊瑶族文化的方法三方面进行。

关键词: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南岭是内地通往岭南的重要交通路线,也是各民族的聚集之地,具有天然的民族文化优势。

但是旅游资源却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没有充分开发展现它的价值,所以对其进行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开发南岭走廊瑶族文化的意义1、有利于整合瑶族文化南岭是瑶族文化的聚居地,之前人民政府也为瑶族文化做了一些研究和保护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因为在不同的省市,被行政区分割,无法达成统一规划。

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导致不能系统地研究和调查,无法深入探索瑶族文化,造成资源的浪费[1]。

开发南岭瑶族文化可以打破现有的划分格局,减少省际壁垒的影响,提高瑶族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利用程度,从而提高对瑶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水平。

2、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瑶族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

这些文化成为了瑶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印记和价值追求,是瑶族的精神动力和追求,展现了瑶族人民的智慧和团结的力量[2]。

文化大革命期间,瑶族文化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许多珍贵的物品和资料被摧毁和丢失。

随后因为改革开放,西方文化进入了中国,许多年轻人深受其影响,对民族文化不甚了解,甚至忽视传统民族文化。

因为人们的忽视和冷漠,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岌岌可危,因此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急不可待。

开发南岭瑶族文化是为瑶族文化建立生态保护区,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瑶族人民复兴民族提供动力源泉。

3、有利于文化与经济的共融先进文化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思想保证,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证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IN H ong zeng, Y U Shi jie
( Guang x i Uni ver si ty f or N ati onali ti es , N anni ng 530006, Chi na)
Abstract: N anling Corrido r is an area w here a large populat io n of t he Yao
2. 多学科合作研究, 科研成果丰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国学者便开始多学 科合作研究瑶学。但在 20 世纪 80 年代前, 由于受 ! 左倾∀思想的影响, 瑶学研究方法仍较为单一, 大多 数学者多从历史学、语言学或民间文学对瑶族历史 文化现象进行描述或研究。1978 年后, 学术界解放 思想, 拨乱反正, 许多学者积极进行学术反思, 突破 各种禁锢, 采用多学科结合的方法研究瑶学, 既拓宽 了瑶学 研 究 的领 域, 也取 得 了 丰 硕 的 学术 成 果。 2007 年, 中国的 瑶学研究 者在奉恒 高主编 的领导 下, 联合广西、广东、湖南、云南、北京、上海等地的瑶 学研究人员, 采用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艺术学、 宗教学、遗传学、教 育学等多学科合作攻关, 历时 8 年, 完成了%瑶族通史&的撰写、出版工作, 结束了瑶 学研究没 有通史的历史, 在学术界 引起很 大反响。 这一时期, 历史学与民族学相结合的成果主要有张 有隽的%瑶族历史与文化&、胡起望与范宏贵的%盘村 瑶族&、黄鈺与黄方平的%国际瑶族概述&、玉时阶的 %白裤瑶社会&、蒲朝军等人的%中国瑶族风土志&、莫 忍章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史&、莫金 山的% 瑶族石牌 志&、郭维利等人的%盘村变迁&、田伏隆的%湖南瑶族 百年&、柏果成等人的%贵州瑶族&、李祥红等人的%江 华瑶族&、练铭志等人的%排瑶历史文化&、李默的%韶 州瑶人&、黄贵权的%靛村瑶族&、粟卫红等人的%红瑶 历史与文化&、刘保元与莫义明的%茶山瑶文化&等。 民族学与社会学结合研究的有徐平等人的%大瑶山 七十年变迁&、梁茂春的%跨越族群边界&、彭兆荣等 人的%文化特例&、秦红增等人的%瑶族村寨的生计转 型与文化变迁&、黄海的%瑶麓婚碑的变迁&等, 民族 学与语言学结合研究的有毛宗武等人的%瑶族的勉 语方言研究&、毛宗武等人的%炯奈语研究&等, 民族 学与法学结合研究的有高其才的%瑶族习惯法&等, 民族学与文化学结合研究的有赵廷光的%论瑶族传 统文化&、谢明学与玉时阶的%瑶族传统文化&、玉时 阶的%瑶族文化变迁&、徐祖祥的%瑶族文化史&, 民族 学与文化古籍结合研究的有吴永章的% 瑶族史&、张 声震的%密洛陀古歌&、蒙冠雄等人的%密洛陀&、郑德 宏等人的%瑶人经书&、奉大春等人的%平地瑶歌选&、 湖南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的%盘王大歌&、黄鈺的%评 皇劵牒编&等, 民族学与医药学结合研究的有覃迅云 等人的%中国瑶医学&与%中国瑶药学&等, 民族学与 文学艺术结合研究的有农学冠等人的%瑶族文学史&
京、云南等地进行了隆重的学术纪念会, 我们学报分 称。长期以来, 南岭山脉及其周边地区一直是中国
别在 2010 年第二期和第五期发表了相关内容。为 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汉、回等民族聚居的地方,
了进一步继承大师们的学术传统, 第六期邀请您主 民族及族群构成复杂, 文化积淀深厚, 是民族文化研
持了! 南岭瑶族∀专题, 现在请您谈谈费孝通先生的 究的! 富矿区∀。20 世纪 80 年代后, 费孝通先生从

imbalanced. In t he f ut ure Yao et hnic st udies, eff ort s should be m ade in st rengt h

ening discipline const ruct ion and academic t eam building, enhancing basic and ap

by t he fact s t hat t he Yao Et hnic Gro up has many branches and is scatt ered in dif

ferent ar eas, and t hat t hei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rather slow and
t he f orm at ion of t he Yao Et hnic Gro up, its relationship w it h ot her ethnic gr oups,

and t he int eg rat io n of t he m ult iple Chinese ethnic g roups. Now adays, t he Yao

plied research, and act ively conduct ing t rans nat io nal and t rans cult ural dia

logu es.
Key Words: N anling Cor ridor; t he Yao et hnic st udies; discipline co nstr uc
秦: 据我所知,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瑶学研究方面 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如机构的设立、人才培养层次的 提升、学术著作的出版及学术交流等, 在此想请您给 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
玉: 瑶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跨境民族。据 2000 年统计, 全世界有瑶族 320 多万人, 其中分布 在中国约有 262 万余人, 其余的 60 多万人分布在越 南、老挝、泰国、缅甸、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中 国的知识分子早就开始对瑶族有所了解, 但真正的 研究却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这一时期, 中国的知 识分子开始用人类学、民族学等方法对瑶族进行调 查研究, 虽然他们的调查研究无论从深度或广度上 看都有一定的局限, 但毕竟为后来的研究积累了不 少的资料和有价值的研究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 从中央访问团开始, 经过几次较大的瑶族语 言、社会历史与民间文学的调查, 出版和发表了一批 瑶学研究 的成果, 培 养造就了一批 瑶学研 究学者。 但总的说来, 当时这一时期的瑶学研究毕竟是刚起 步不久, 所 创造的研 究成果不 多, 影 响不大。1978 年,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学者以高度的责任

ethnic st udies have w it nessed outst anding achiev em ent s and reached an unprece

dent ed lev el in t er ms of w idt h and dept h. H o w ever, f ur ther st udies ar e impeded
[ 关键词] 南岭走廊; 瑶学研究; 学科建设
岭 瑶 族
[ 中图分类号] C912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3- 8179( 2010) 06- 0023- 05
秦 红

Nanling Corridor and the Yao Ethnic Studies
An Interview w ith A nthropologis ts ( 57)
南岭走廊与瑶族研究
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五十七
秦红增/ 问, 玉时阶/ 答
[ 摘 要] 南岭走廊是中国瑶族人口和瑶族族群分布较多的地 区, 对分布 在这一带的瑶族进 行全面

系统的调查研究, 对研究瑶族的形成、瑶族与 其他民族的 关系以及 中华民族多 元一体格局 的形成都 有极 为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 瑶学研究取 得了令人 瞩目的成就, 无论 是在广度上, 还是在 深度上, 都达到 了 前所未有的水平。但由于瑶族支系众多, 居住分散, 社会经济发展较 缓慢且不平衡等原因, 影响了 瑶学研 究的进一步深化。今后, 瑶学研究要抓好学科建设与学术队 伍建设, 抓好基础研究与现实 研究, 积 极开展 跨国跨文化的对话。
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开拓创新, 广泛开展田野调查与 科学研究, 学术活动空前活跃, 学术成果不断问世, 一批新人不断成长, 研究队伍日益壮大, 国际交流日 趋频繁, 学科建设成绩显著。改革开放 30 余年, 是 中国瑶学研究得到空 前发展的黄 金时期。这一不能比拟的。其主要成就 表现如下:
t io n
红增( 以下简称秦) : 玉教授, 2010 年适逢费
秦 孝通、林耀华两位大师 100 周年诞 辰, 中央 民族大 学、云 南大 学等 研究 机构 分别 在北
南岭民族走廊理论对瑶族的研究有哪些指导意义? 玉时阶 ( 以下 简称 玉) : 所 谓! 南 岭∀, 又称 ! 五
岭∀, 即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的总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 ES ( Phil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 ion)
第 32 卷第 6 期 2010 年 11 月
VOL. 32 NO. 6 N O V . 2010
# 费孝通: %中华民 族的多 元一体 格局&, %费 孝通 文集& 第 11 卷, 第 381~ 382 页, 北京: 群言出版社, 1999。
∃ 乔健、谢 剑、胡起 望: %瑶族 研究论文 集& , 第 14 页, 北京: 民 族出版社, 1988。
行建设, 为将来招收瑶学博士生做准备。从此, 瑶学 不仅正式成为一个学科走进大学, 而且提升了人才 培养的层次, 为培养高层次的瑶学研究后备力量, 提 高瑶学研究水平, 壮大瑶学科学研究队伍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