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

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内容提要:教育人类学在西方有长足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进化和教育的发展,中国教育人类学也在迅速崛起。
中国教育人类学要吸收西方学科发展的成果,重视教育实践的要求,但不可盲目套用文化派强调种族冲突和哲学派偏重于健全人格的研究,而应从中国教育实际出发,把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作为最重要的学科主题,以此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人类学学科体系,为中华民族教育发展服务。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中国教育科学/教育学原理教育人类学(educational anthropology)是一门应用人类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阐明教育作用人类发展的基本原理以及特点的科学。
教育人类学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迅速,从20世纪80年代引进西方的一些概念①到目前每每言及研究必谈叙事研究和实地参与观察等方法的运用。
②然而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如不在正确的教育人类学主题框架之下,就不可能达到鞭辟入里的科学剖析和遵循规律的有效应用。
所以,明确中国教育人类学的科学主题,既是关系正确运用教育人类学方法,发挥学科功能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大事。
③一、教育人类学是特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关键在于其学科主题的确立是否与作用社会发展相一致。
教育人类学在西方的崛起,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是经过文艺复兴运动、新教改革运动和工业革命运动,人的主体性日益确立,人的发展日益重要,教育如何适合新社会发展,培养新型人才,以解决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二是多元社会的崛起,需要教育人类学这种具有更综合、更深刻功能的跨学科研究,以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和审视教育,提供新的教育认识,参与多元文化教育实践,致力于创建本民族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
这就表明,正确把握教育人类学研究主题、发挥其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一)现代社会是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基础教育人类学百余年发展表明,工业革命开启的现代社会是学科发展的基础。
正是各国不同的现代社会实践形成了今日教育人类学的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
当代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多种范式及启示

当代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多种范式及启示李海峰[提要]在世界范围内,教育人类学存在五大范式,分别是进化论范式、哲学人类学范式、历史人类学范式、文化人类学范式和美学与艺术人类学范式。
进化论范式、哲学人类学范式专注于教育的普遍性,历史人类学范式、文化人类学范式和美学与艺术人类学范式则强调教育的多样性与特殊性。
综合使用五种范式对于调和教育研究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教育研究和教育人类学主要是单一的文化人类学范式,难以全面处理教育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
因此,认识、理解和运用教育人类学的多种范式对我国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五大范式;普遍性与特殊性;教育研究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21)02—0206—07作者简介:李海峰,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基础部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人类学、比较教育。
重庆荣昌402460—、问题提出自托马斯•库恩(T.Kuhn)提出“范式”概念以来,范式成为学科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标准。
库恩认为,“范式是一个特定社团的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技术的总和"[1](P147)o我国学者陈向明将“范式”定义为某一科学的科学家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共有的信念;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⑵从范式出发,我国学者楚江亭、李廷洲认为,在我国教育学研究中产生了“思辨研究范式”“量化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的萌芽。
⑶美国教育人类学学者丹增(Denzin)指出,质性研究范式源自人类学的民族志。
⑷20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教育人类学研究总体上属于西方人类学的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传统,以及在其指导下的民族志研究⑸。
不过,无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还是民族志,都具有文化人类学范式的典型特征。
此外,在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概念被赋予本体论意义,文化人类学是围绕文化展开研究⑻。
教育人类学

The Jane Goodall Institute 网站
The Jane Goodall Institute網站
体质人类学的重要发现:
直立人第一次发现是在西元1891年,由一位荷兰 医生尤琴杜宝亚在爪畦东部梭罗河畔发现 1927年在我国河北省房山县周口店发现直立人化 石,称<北京人> 。 直立人的脑容量超过了猿类,表示学习能力增进。
人类学者在世界各地对许多族群进行深入 了解之后,发现文化之间固然存在差异, 但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所以如果某一族 群用问祖标准评估其他族群的文化,而将 之视为是低下、粗鄙、可笑的,其实是犯 了民族中心主义的毛病。人类学者有接触 世界各种族群所产生的这种平等意识,可 以说是对社会科学最大的贡献。
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认为自己文化优于他文化的信
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对民族和国家来说,民族 情感是一种纽带。这种纽带通过扩展个人活动领域,使权 力有可能加强,并通过设立明确的理想来扩大合作的群众 数量。这种情感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面。但是,这种情 感无论在各处都表现出对外有一种攻击性的偏执,极其强 调和注重自身的价值和利益。由此,民族中心主义产生。 也就是说,对它族的歧视没有任何理性原因,只是一种情 感,赞扬本族的优越,以激起成员的团结。这种情感如果 过度,就可能引起群体间的冲突。
近代体质人类学的基本概念:
1.人类生物性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2.人类用文化克服环境,进而改变环境。并不需要像其 他生物那样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 3.人口增加的结果是人类占有更广的地球表面,从而改 变了地表环境,也影响到人类生物性的发展速率和方向。
Chimpanzees are intelligent, social beings. Before Dr. Goodall began her landmark study of them in 1960, however, almost nothing was known of their behavior in the wild. Through our studies of himpanzees, we humans have learned that we are not the only animals who have close family bonds, make and use tools, or engage in warfare against one another.
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视角

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视角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的学科。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教育学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观点和方法,以推动教育的发展和改进。
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的学科,可以为教育学提供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来深入理解教育活动的本质和意义。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
通过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观察、比较和分析,人类学试图理解人类的行为、信仰、价值观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本质和差异。
在教育学中,人类学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活动的文化背景、社会意义和人类行为。
首先,人类学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育活动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育的目标、方法和价值观都可能存在差异。
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中的教育实践和教育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的教育观念和实践方式。
其次,人类学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教育活动的社会意义。
教育不仅仅是个体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从社会角度审视教育活动,探究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例如,通过研究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角色,我们可以理解教育对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后,人类学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育活动的人类行为。
教育活动是人类行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关注和研究教育参与者的行为、态度和动机等因素,以更全面地理解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
例如,通过研究学生在不同教育环境下的行为和态度变化,我们可以了解教育对个体发展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综上所述,人类学视角为教育学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教育活动的文化背景、社会意义和人类行为。
在未来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当注重借鉴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以推动教育的发展和改进。
汉语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轨迹及其特征

将近 7 O年 之后 , 马林 诺 夫斯 基 的希 望 已经在 中 国人 类学 界 部分 地 实现 了 。 至 少 就第 一 点 希 望 而 言 , 国人类 学 从 马 林 诺 中
夫斯 基 和 拉德 克 利 夫一 朗 ( R. a ci eB o ) 布 A. R d lf— rwn f
究本 土人 的风格 。王 铭 铭 认 为 , 于 这 种 关 注 本 土 基
都 试 图改 出鲜 明 的“ 国特 色 ” 中 。但 百 年 以来 , 国 在 际教 育学术 界 , 为整 体 面貌 出现 的具 有 鲜 明 风 格 作 特 征 的 中国教 育研 究 还 没 有 浮 出海 面 , 国际教 育 在 学 术 界百 花齐 放 、 流众 多 的格 局下 , 中 国之 花” 支 “ 还 只是 在 自己 的园地 里 绽 放 , 中 国支 流” “ 尚处 在地 下 流 动 的被遮 蔽 状态 。其 结果 自然 是“ 时至 今 日, 世 在
会 的先锋 ; 二 , 第 他还 希 望从 此 以后社 会人 类 学可 以
化 追求 的背景 下加 以观 照 , 以发 现 一 些 值 得 思 考 可
的现 象和 问题 。
把 注 意 力 从 “ 单 社 会 ”转 向 “ 杂 的 文 明 社 简 复
会 ” [[ 。]
在 中 国教 育学 界 , 2 自 0世 纪 以来 , 育 学研 究 教
关键词 : 语 ; 育人类学 ; 汉 教 发展 中 图分 类 号 : 4 —5 G 00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1 9 (0 8 0 —0 30 1 7 —28 20 )60 0—8
一
、
从“ 国教 育人 类 学’ 中 ’ 到 “ 汉语 教 育 人 类 学’ ’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合社会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人的发展,等因素相互联系和影响的。
教育从另一方面看,教育活动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接受前人的经验,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这些都是教育当它被人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的反映,是事物本质之间内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探求教育规律离不开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
是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综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出教学的基本规律,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
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
教育知识和理论包括教育学科本身的发展,教育本质和职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师与学生、课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地些教育经验不一定符合规律。
因此,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规律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它包括了许多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而相对独立的学科,其中每一门具体的教育学科,都是从一个特定的领域来揭示探讨教育的有关规律,属于整个教育科学一个分支学科。
目前教育科学体系究竟包含哪些分支?意见并非一致。
无论如何划分,教育学、教育政治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哲学、教育人类学、教育法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学校卫生学、教育社会学、电化教育学、比较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统计学、教育控制论等学科都属于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分支学学科。
而教育学则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育的文献和著作,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我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
写作年代大约在战国末年,传说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比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多年。
全书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条件等都作了概括性的描述。
如“教学相长”“几十而教“不淩节而施”,“长善而救失”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对教育规律性的认识,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人类学对教育和学习的研究洞见

人类学对教育和学习的研究洞见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学的学科,它提供了许多对教育和学习领域的洞见。
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观察和对文化差异的研究,人类学家们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对教育和学习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中的教育实践和学习方式。
首先,人类学家通过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教育系统,揭示了教育的多样性和文化背景对学习的影响。
不同社会群体的教育体系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包括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
例如,一些社会群体更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因此他们的教育体系更强调实践和实践经验,而不是纯粹的理论知识。
这种差异意味着教育的目标和方法需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进行适应和调整。
人类学的研究还揭示了文化背景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不同文化中,个人知识和经验的获取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一些文化中,口头传统和口头交流在知识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另一些文化中,书面材料和正规教育更为重要。
这些不同的学习方式影响着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方式,也影响着知识的传承和发展。
除了对教育体系和学习方式的研究,人类学还关注教育实践中的文化因素。
通过观察和参与社会群体的教育活动,人类学家能够了解不同文化中的教育目标、教育价值观和教育实践。
例如,一些社会群体更注重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因此他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强调集体活动和集体责任。
这些文化因素对于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人类学的研究还揭示了教育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不仅仅是个体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也是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观的传递。
不同文化中,教育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的研究,人类学家们能够理解教育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功能和意义。
综上所述,人类学对教育和学习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洞见。
通过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教育体系和学习方法,人类学家们能够了解教育的多样性和文化背景对学习的影响。
同时,人类学的研究还揭示了教育实践中的文化因素以及教育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文化视角

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文化视角教育人类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领域,旨在深入理解教育现象与人类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不仅关注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还探究教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和共性。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运用特定的研究方法,并从独特的文化视角来审视教育。
一、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是教育人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深入到特定的教育场景中,如学校、社区、家庭等,通过参与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
这种方法能够让研究者亲身感受教育实践的真实情况,了解教育参与者的想法、态度和行为。
例如,研究者可以在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里,与师生共同生活一段时间,观察他们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他们交流关于教育的期望和困惑。
2、民族志研究民族志研究是对一个特定的文化群体或社区进行全面、深入的描述和分析。
在教育人类学中,民族志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意义、价值和实践方式。
研究者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参与,记录下该文化群体中的教育制度、教育习俗、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其进行解释和分析。
比如,对某个原始部落的教育传承方式进行民族志研究,揭示其独特的教育智慧和文化内涵。
3、案例分析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是教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详细研究,可以揭示出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文化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一个典型的案例可能是某个学校在推进多元文化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果,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可以为其他类似情况提供借鉴和启示。
4、比较研究法比较不同文化、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现象和教育制度,有助于发现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文化差异。
比较研究可以是横向的,即在同一时间点上对不同对象进行比较;也可以是纵向的,即对同一对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情况进行比较。
例如,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效果,或者比较同一地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人类学自20世纪初兴起,先流行于发达国家,二战后得到许
多新兴国家的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成为
当代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力量。依据教育人类学的研究特性,可以对教
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作一个扼要的概括。
1.研究对象:注重教育与人类发展的跨文化研究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应用人类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来研究教
育现象与教育行为的新兴交叉学科。自20世纪以来,无论是早期教
育人类学研究还是战后的学科发展,以及世界不同的研究倾向,几乎
都无一例外地突出应用人类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与人类发展。
因此,应用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从人的形成和发展的要求上来研究教
育,探讨人类教育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就成为教育人类学的最重要的
研究主题。
在目前形形色色的教育人类学流派中,无论哪种流派强调何种研
究方向,都必然坚持这一研究对象。文化教育人类学主要以欧美及亚
太等国家学者为代表,注重运用文化人类学原理从跨文化、跨种族的
角度来研究教育与人类发展问题;哲学教育人类学以德语系等欧洲国
家的学者为主要代表,注重运用哲学人类学原理,从阐释、模塑健全
人性的角度来研究教育与人类发展问题,重点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性。
可以说,前者注重教育与人类发展的作用因素分析,而后者更注重教
2
育与人类发展的内在阐释。在教育与人类发展问题上,许多教育人类
学家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美国教育家休伊特提出要用人类学方法研究
教育的倡议后,蒙台梭利(M.Montesson,1870—1952)把体质人类学
的方法应用于学前教育研究,于1931年出版了专著《教育人类学》;
接着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用
人类统计学等方法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批驳纳粹的遗
传决定论观点;博厄斯的学生、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提出美国文化中教育的三大功能:传递文化、
转变或过渡以及改造文化功能,力图证明教育具有“建立和打破”社
会秩序的力量,对社会和人都具有改造的意义。米德(Margaret
Mead,1901—1978)提出文化适应的三种主要形式来说明人类进化与
教育形式演变的历史趋势,揭露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代沟及心理冲突
的根源。赫斯科维茨(H.J.Herskovits)关于人的文化适应的研究,
雷德菲尔德(R.Redfield,1897—1958)的教育整合功能论,克拉克洪
的教育价值论,以及布拉梅尔德(T.Brameld,1904—)关于教育与文
化的关系,等等,都力图用人类学理论分析、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提
供了有用的依据,对教育决策和教育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斯平德勒
对文化教育人类学的重要贡献也集中体现在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研
究上。他曾担任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主任,1954年主持召开第一届
教育人类学大会,主编了《教育与人类学》(1955)、《教育与文化
过程》(1974)、《学校教育人种志研究》(1982)三大文集,对教
育人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的研究以及乔治·奈勒
3
(G.F.Kneller)的《教育人类学导论》(1965)等研究,都注重从文
化变迁的角度来研究教育问题,特别注重对具体教育行为的文化分
析,例如,课堂中的种族歧视问题,学生成绩中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不利人群的教育问题等。例如,斯平德勒研究了教育过程中的文化冲
突,课堂中公开和隐蔽的价值传递(1959),学校管理者的中心文化
投射(1963),作为文化冲突场所的学校教育(1982)。德国博尔诺
夫(Otto Friedrich Ballnow,1903—1911)也发表了许多关于教育
人类学的论著,他的《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观察方式》《教育人类学》
都属力作。他不仅首次研究了教育过程中非连续性对人发展的影响,
还对人的可教育性、教育中人与时空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罗特
(H.Roth)出版了两卷本《教育人类学》,强调研究人的本质,人的
心灵和精神变化,通过探索人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来制定完美的教育
目的和方法。弗利特纳(A.Flitner)则在他的《教育人类学》一书
中强调从教育角度综合并阐明关于人的经验科学成果,把教育人类学
看作教育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2.历史之形成:从教育问题到研究对象
研究人的教育或教育与人的发展,是早期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
从中世纪神学中走来,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在阐
述教育对人的作用中总是隐喻着上帝的命令。18世纪工业革命使国
家强大起来,迫切建立代表国家利益的教育体系,使德国赫尔巴特
(J.F.Herbart,1776—1841)教育学中体现着从神学本位转向社会本
4
位的思想。为了实现追求研究和发展人的教育,19世纪俄罗斯著名
教育家乌申斯基(К.Д.Ушинский,1823—1870)致力于教
育创新,写巨著《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教育人类学”
作为该书的副标题尽显他对人与教育关系研究主题的重视。意大利的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持这种见解,她也著《教育人类学》,积极倡
导探讨教育与人类发展的内在关系,认为教育学就是一种按人的发展
来设计和施行教育的事。
19世纪后半叶,工业化迅猛发展使多元化世界迅速崛起,研究日
益复杂的人类问题及其探讨人类文化本源使人类学发展了起来,推动
了对人类种族间发展及教育问题的研究,以人类发展的视角来重新定
位教育,就成了时代的重要使命,并由此在形成重要研究对象过程中
使教育人类学得以产生和发展。
可见,一方面是人类的发展与教育成为时代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是人类学的发展为研究新时代的复杂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
方法;而正是新教育问题促使人类学与教育学两个学科的结合,在促
使从教育问题转向研究对象──应用人类学方法研究教育与人及人
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重大主题的进程中逐步建构起教育人类学。
3.研究对象的学科特征:实地调研与文化分析
教育人类学把应用人类学方法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作为学科的
研究对象,体现了学科的研究特征:一是人类学方法论特征,即注重
5
从文化维度分析人的发展和通过实地考察研究教育的行为;二是教育
与人的发展的互动性和整体性研究特征,既研究作为个体的人的形成
与发展的教育,也研究人类整体发展中的教育行为,并且重视把这两
者结合起来;三是人类教育的总体发展研究特征,既研究人类发展中
的教育功能和作用,也研究人类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教育问题,并
且把这些总体上和个体上的问题放在真实的教育活动中加以分析。因
此,正是教育人类学对自身研究对象的这一界定,使它与其他人类学
和教育学的学科区别开来。